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淺談地質災害防治及環境保護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摘要]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是預防和治理地質災害的工程。涉及內容廣泛,包括為防治各種地質災害,比如泥石流、滑坡等而修建的各種工程。但是,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同樣會對環境造成影響,特別是施工期環境影響。本文就主要介紹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產生的環境影響,以及提出相應的環境保護措施,旨在對工程所在地環境進行更有效的保護。
[關鍵詞]地質災害防治工程 環境影響 環境保護措施
1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環境影響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主要包括實施支擋工程、護坡工程、排水工程等,這些工程在施工過程中,會對周邊環境造成影響。第一,噪音影響。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施工無疑會需要很多的施工設備和施工人員,施工設備的機械聲音會對周邊居民造成困擾。第二,塵土污染。施工過程當中,會產生很多塵土,無疑會污染周邊環境,尤其是水泥、石灰等施工材料,如果處置不當,遇到大風天氣,極易被吹散,容易引起居民的呼吸道疾病和肺部疾病。第三,土壤污染。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中的一些治理工程,比如護坡工程等,會產生很多的廢渣,這些廢渣一般都堆放在空閑土地上,無疑會造成土壤的污染,進一步影響土壤的再生產能力,影響周邊居民的生活。第四,水污染。工程施工過程中,會排放很多的廢水,造成周邊生活用水的污染,影響居民身體健康。第五,生態影響。施工期主體工程施工將導致地表植被破壞、地表擾動,誘發水土流失等;臨時工程如取土場、棄土場等工程行為,使土壤裸露,局部地貌改變,易產生水蝕。
2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環境保護措施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需要做好施工前的規劃,做好施工計劃,嚴格按照施工計劃,同時制定出相應的環境污染防治措施。施工單位需要定期檢查單位的環境事項,對當地的環境保護部門檢查工作做好支持。
2.1保護居民的安寧生活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不能擾亂居民的正常生活,應該采取防治擾民現象的出現。第一,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正式施工前,要對環境保護措施做好規劃,施工的方案要考慮施工地區的居民區情況,盡量減少對環境產生污染。第二,正式開始施工之時,要告知施工地的居民,對可能造成的不便提前告知,與附近居民形成良好的關系。第三,盡量根據當地居民的作息規律進行施工,不得夜間施工,不能擾民。第四,對施工的材料進行專門管理,防止污染物進入河流,污染水資源。第五,對施工所造成的一些污染,要及時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2.2防止空氣污染
首先,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中的施工,要盡量采用鑿裂法,防止大氣污染。用挖掘機直接將表層土和砂卵石等挖出。對巖石層要盡量采用鑿裂法,不能用爆裂方法,否則造成噪音的同時,還會污染大氣。對一些容易產生塵埃的施工,盡量加濕,減少粉塵出現。其次,對施工的材料比如水泥和粉煤灰等,要注意采取密封,從運輸到裝卸都應該做好密閉性檢查,定期進行維修。再次,施工的機械車輛在使用過程中要加強維護,保證車輛的正常運轉,不能出現泄漏機油現象。還有,在地質災害防治工程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運輸沙子、石渣等材料,在運輸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遺漏到道路的狀況,此時,就應該及時進行清理,防止造成道路不通。施工現場需要在晴天進行加濕作業,防止干燥造成灰塵滿天。最后,當需要在施工現場燃燒一些物品時,如果氣味有毒,需要報請當地環境保護部門同意,不得擅做主張的進行燃燒。
2.3保護水資源
第一,在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水需要進行處理方可進行排放。盡可能的利用廢水回收循環利用。一般需要經過沉砂池沉淀,將粗大的顆粒物去掉,再將它們放入反應池,這樣能夠實現廢水的充分再利用。 第二,對機械進行修理產生的油廢水不得直接排入水體,否則容易造成水體的直接污染,對這些油廢水需要經過分離器進行分離,將水中的礦物油去掉,這樣剩下的廢水可以進行重新利用。第三,施工現場的機械在施工前和施工工程中需要進行定期的清洗,清洗后的水可以經過集水池沉淀處理,在向外界水體排放。第四,防治工程中的生產和生活污水同樣也需要進行集水池沉淀處理,使得排出的水能夠達標。
2.4防止噪聲污染
第一,防治工程中最容易產生噪音的便是施工機械。所以,施工機械應該嚴格按照國家環保標準進行選用,使用噪聲較低的機械,在施工過程中使用要提前進行噪聲監測。施工過程中定期對機械進行維護,保持機械處于正常運行狀態。第二,控制車輛往來于施工現場的時間,要進行車速的限制,禁止進行高音鳴笛,以免造成居民困擾。或者按照周邊居民的作息時間,嚴格禁止晚上進行車輛的運輸。第三,施工的現場需要科學合理的布置,比如混凝土攪拌機等大型機械需要在遠離居民區的地方放置,對一些噪音大的機械設備需要安置減震機座。
2.5妥善處理固體廢棄物
第一,對于固體廢棄物的處理,我國有專門的法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應該嚴格按照該法律處理固體廢棄物。將產生的廢渣等廢物送到固定的地方進行處理,不能隨便堆放。第二,地質災害防治工程需要做好綜合治理,防止渣場中的廢棄渣宰流失而造成污染。將廢渣進行處理前,需要進行表土的剝離,而且將剝離的土壤進行保存。第三,工程的后期要對渣場坡面和頂面進行整理,保持最后場地的平順,防止土壤的污染。
2.6生態保護
第一,嚴格控制臨時用地規模,減少或避免占用耕地。在工程施工期合理規劃施工場地,要求施工承包商在施工作業帶內施工,對珍稀野生動植物進行主動避讓,避免用地范圍以外的耕地被機械碾壓或堆放材料等。第二,采取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結合的水土保持方案,按照“先擋后棄”等原則及時實施水土保持的擋護、排水等措施以及施工基地植物恢復措施等。第三,加大管理力度,在施工過程中嚴禁各種形式的亂砍亂伐行為,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等。
3總結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目的是為了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保護生態環境的平衡,所以防治工程的施工也需要遵循保護環境的原則,不能防止了地質災害反而造成了環境更大的污染。所以,應該清楚的認識到防治工程對環境造成的污染,然后才去措施,保護環境。
摘要:礦產資源是我國重要的民生基礎性資源,因我國人口眾多,為滿足人們基本需求,礦產資源開采在社會主義前期發展迅速,但因特殊地質條件和環境,在開采中或是結束后會留下很大地質問題。本文首先說明了礦山開采主要地質環境問題,然后分析礦山地質災害類型,最后詳細闡述礦山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措施。
關鍵詞:礦山;地質災害;環境保護;邊坡;爆破
1礦山開采主要地質環境問題
礦山的開采過程也是對原有生態環境[1]的改造過程,不可避免的會對原生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實際中最常見的是采石平臺和陡崖,它們的出現會造成較為嚴重的水土流失和崩塌災害,還會污染地下水,另外,開采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廢石,這些廢石的無序堆放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原有的植被環境,對周邊環境也造成影響。
2礦山地質災害類型
2.1巖土體變形
(1)礦山開采是在山體內部開挖洞穴,從內部改變山體結構,影響地面與山體穩定性,且一段時間后可能出現地面或采空區塌陷,引發巖土體變形。比如礦山采空區,如放置礦柱數量較少,或因礦柱出現破損,都會降低其支撐力,引發塌陷,尤其是礦體在地表埋藏較淺,開采平緩區域,是地面塌陷多發區域。而對礦體開采位置的深入,開采后若沒有及時回填,或是崩落采空區,其達一定規模后,會因支撐力不足塌陷。同時如在巖溶分布較多區域開采,也可能因礦山排水,造成溶洞以上地面塌陷。地面塌陷不僅直接影響耕地資源,其也會破壞道路、建筑物等,進而停止開采。(2)邊坡失穩、滑坡與巖崩。礦山一旦遭遇過度開采,那么極有可能發生邊坡失穩、滑坡與巖崩的災害。另外開采方式的不合理,也會導致邊坡因坡度過陡而結構失穩,從而引發一系列的開采事故。(3)坑內巖爆。它的另一個名稱是礦產沖擊。出現這一災害原因是,礦坑周圍及頂部與底部巖石,在地殼擠壓下有一定壓縮,如某個區域被挖空形成自由面,這個區域擠壓力會受影響,地應力從自由面釋放,使周圍巖體破裂成數個小塊,向空間內噴射,給礦山穩定與開采人員生命安全帶來威脅。(4)采礦引發地震。如果礦山開采采用的開采方式不合理,或者施工人員操作不當,便會埋下地震的隱患。這種情況下引發的地震震源一般較淺,地震力會從四面八方對地表和井下進行嚴重的破壞。
2.2地下水位變化
2.2.1礦坑內水位上升在礦山開采時,常常會早遇到礦坑內水位上升的災害。這種災害的發生突發性強,影響范圍大,并且會造成很嚴重的后果。礦坑內水位之所以會上升,與對坑內用水量的錯誤預估分不開,另外在開采中也常常會打穿水斷層,導致地下暗河的水大量涌入礦坑內,嚴重的會危及作業人員的生命安全。2.2.2礦坑內泥沙涌出一般來說,礦坑內水位上升的同時也會伴隨著大量泥沙的涌入,地裂縫中的泥沙也會乘機涌入礦坑,礦坑被積聚的泥沙過多就會堵塞礦道,導致人員和設備被埋。2.2.3環境污染礦山的開采不可避免會對環境產生一定程度的污染,開采中的廢土、廢渣和廢水如果不經處理直接排放,那么便會引發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
2.3礦體內因引發的災害
瓦斯爆炸和地熱是主要的礦體內因。發生瓦斯爆炸主要是因為巷道內通風條件不佳,瓦斯氣體大量凝聚不能散開,一旦遇到某類化學物質,便會發生嚴重的爆炸。另外隨著開采的深入,礦山內的硫會釋放出越來越高的溫度,地熱危害一旦發生,便會給井下開采帶來這多的困難,甚至會危及開采人員的生命安全。
3礦山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
3.1堅持礦山地質環境保護[2]原則
3.1.1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礦山開采必須要有發展的眼光,要從長遠準備,就是要將礦山的開采和環境保護進行結合,要堅持保護為先的原則,要有保護的進行礦山開采,這是保證礦山開采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路徑。3.1.2要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原則預防為主是礦山開采時必須要堅持的原則,這也是為礦業發展的長遠利益考慮。另外在進行開采時,也要堅持防治結合的原則,確保礦山開采與環境保護同步發展。3.1.3要堅持“礦山生態環境監測、治理和科學研究、科學管理相結合”原則為強化礦山開采中的環境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要做好全面的監督檢查工作,確保科學管理。
3.2重點區域的防治
首先,在進行礦山開采之前,要進行詳細的地質勘查,對礦山的邊坡參數進行合理設置,并且要在開采的過程中加強對邊坡的監測,一旦出現失穩隱患,則要立即采取措施予以加固;其次,針對已經存在的災害點,最主要的工作便是做好開采之前的加固,將地質災害的發生概率降到最低;再次,針對渣場和廢渣,要做好合理處理,可以采取優化邊坡坡度選擇及擋墻設計的方式,預先設置攔渣壩,盡最大可能做到科學的利用;第四,在對坑道進行開采時,關鍵是要保證坑道內有足夠的支撐能力,并且隨時做好監測工作,防止支撐力不夠而產生塌方。
3.3次重點區域的防治
礦山開采之前需要修筑數條入場公路,并且要建設生活區域,這個過程必然會涉及到邊坡的開挖,其結果是會形成很多邊坡和廢土廢渣,一旦處理不當,就會為滑坡和塌方等地質災害的出現埋下隱患,另外,一些廢渣隨意堆放在路上,也會有下雨后出現坡面泥石流的危險,并且大量的滾石依然是威脅邊坡安全的重要因素。基于此,在對礦山開采之前,要做好詳細的參數設計工作,并積極采取加固措施對邊坡進行加固,常見的是設置排水溝,將水與邊坡隔離開,能夠起到很好的防止泥石流發生的作用。除此之外,也要加強施工管理,合理處理廢渣,可將廢渣用于后期的山體植被恢復中。
3.4實施爆破措施
開采礦山不可避免的會采用火藥爆破措施來實施巖土體的破碎,然而火藥爆破技術的技術性很強,實際實施中一定要掌握好技術要點。火藥爆破技術一般應用在開采現場或者是井巷挖掘區內,合理的使用爆破技術[3]不僅能夠為開采工作提供便利條件,而且還能夠有效防止地質災害的發生。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使用光面爆破技術進行爆破,那么需要在在降低藥包量直徑和使用裝藥量上進行研究,目的是有效降低爆炸的程度,對周邊環境的破壞也能降到最低。合理的使用光面爆破技術,能夠達到很好的減少礦體裂縫、降低塌陷的效果,對周圍環境的影響也能降到最低。
4結語
綜上,伴隨我國社會經濟迅猛發展,作為關鍵物質前提的礦產資源,在進行發展過程中須給予高度重視,必需堅持環境保護為前提,從而在有效完成礦產資源利用時最大限度降低對生態環境破壞[4],保證礦業長遠和可持續發展。
作者:何景媛 黃建英 單位:江西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人口、資源、環境是當今人類面臨的三大問題,已引起世界各國的密切關心和關注。我國政府在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中對此非常重視,正式把控制人口,保護環境列為國策,并取得明顯效果。黨的十七大提出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做好地質環境保護具有重大意義。地質環境是自然環境的基礎組成部分,是指人類活動所涉及的地球巖石圈的一切物質和作用的總和。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主要場所。地質環境是一個動態系統。在自然和人為活動影響下,不斷發生緩慢的或突發性的對人類有利或不利的變化。近年來,我市在地質環境(包括地質遺跡)保護、預防地質災害、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由于在地質環境開發利用與保護方面至今還沒有一部較為完善的法規來規范。加之我市大部分地區地質環境條件較差,不合理人類工程活動等日夜加劇,從而導致地質環境問題日漸突出,已在一定區域、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經濟發展。
一、我市當前地質環境與地質災害現狀
1、地質災害頻繁發生,災害損失不斷擴大
我市位于羅霄山脈地區,地形地貌條件復雜,地形高差懸殊,地層巖性復雜,褶皺斷裂發育,新構造運動活動強烈,在風化強烈的淺變質巖、花崗巖及紅層分布的中低山及丘崗區,易發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且點多面廣,規模大,成災快,爆發頻率高。據統計,我市現具有一定規模,造成危害(或威脅)的各類地質災害611處。其中滑坡464處、崩塌69處、泥石流25處、巖溶地面塌陷30處、采空區地面塌陷23處。因地質災害已造成67人死亡、毀房1734間、毀田2302.2畝,潛在威脅人口22659人,房屋220__間,田土9605畝,潛在經濟損失47086.16億元。
2、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日漸突出
近年來,由于采礦活動的深度、廣度日益擴大,不合理開采現象時有發生,因此造成的礦山地質環境惡化有明顯的上升趨勢,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日漸突出,不僅影響了礦山企業的安全生產,同時也給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損害和影響。我市主要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有礦山不合理開采引起的崩塌、滑坡、地表水及地下水疏干、地表開裂及由于礦渣不合理堆放形成的礦渣泥石流等災害。如茶陵縣境內的湘東鐵礦開采因抽取礦井內積水,造成附近農田漏水和泉水干枯等。
3、地質災害的發生造成水土流失狀況日夜加劇。
地殼表面的剝蝕、侵蝕營力是地形地貌演變的最主要的外動力地質作用,它的作用方向就是不斷將山地、丘陵逐漸切割、夷平,由于它的作用,必然將大量的土石帶走,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宏夏橋花崗閃長巖體分布區和白堊系紅層殘坡積物發育區,由于流水沖刷,地表土層無植被覆蓋,形成眾多細溝,支離破碎,受沖刷泥沙堆積于農田河港中,造成河道淤塞。雖然總的水土流失不大,但其危害確相當嚴重。
二、我市地質環境保護現狀
我市近年來加強了對地質環境開發利用與保護的力度,從基礎做起,近十幾年來,開展了一系列的保護地質環境的工作,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1、建立了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組織體系。
我市1996年成立了以主管副市長為組長的__市地質災害防止領導小組。目前,各縣(市、區)均成立了以主管領導為組長的縣(市、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有些縣(市、區)還把這種組織形式推廣到鄉鎮。近年來,我市地質災害防治主體已基本落實到各級人民政府。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體系基本建立,有力地推進了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2、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成效顯著。
多年來,市國土資源局會同建設、水利、鐵路、交通以及氣象等部門為做好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緊緊抓住汛期部署、制度實施、督促檢查、監測預警、應急調查等主要環節,努力預防和處置地質災害。
周密部署汛期地質災害防治災工作。每年汛期前,召開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會議,安排部署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編制年度市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市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市、縣、鄉層層簽訂防災責任狀,落實防災責任。
認真執行汛期值班、險情巡查和災情速報制度。對地質災害嚴重多發區進行防災工作巡查,對監測預警措施落實及重點治理工程實施情況進行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解決,確保汛期地質災害防災措施到位。
扎實做好汛期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對主要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明確了縣、鄉、村(點)三級監測避災責任人,共明確了監測責任人1800多人,義務監測單位80多個;并形成了有200多名信息聯絡員及400名群眾監測員的群測群防網絡,通過完整的群測群防,我市地質災害防治形成了靈活機動、快速高效反應能力。該網絡在汛期啟動運行,發揮了重要的防災減災作用。
3、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得以加強。
20__年以來,市國土資源局與省國土資源廳和市氣象臺密切合作,開展了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成功預報多起群發性地質災害,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呈年下降,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成效顯著。
4、縣(市、區)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我市已完成3個縣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一方面基本查明了這些地區的地質災害發育狀況;另一方面通過逐村走訪,發放地質災害防災明白卡,建立了群測群防網絡,為地方政府有效開展地質災害防災工作奠定了基礎。
5、地質災害勘察、設計、施工、監理和地質災害性評估制度規范化。
一是嚴格資質審查,建立誠信評估體系;二是嚴格成果審查,對于__市評審的
報告建立了由國土、建設、交通、鐵路、水利、煤炭等部門專家組成的報告成果審查專家庫,保證了地質環境類報告的質量;三是組織培訓,對資質單位技術人員進行各類地質災害防治技術培訓,提高其技術水平。這些工作確保了地質災害勘察、設計、施工、監理工作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的質量。
6、扎實開展重大地質災害隱患治理工程
1996年以來,向部、省爭取專項治理資金和補貼,實施了湘東鐵礦、炎帝陵滑坡等重大地質災害勘察與治理工程。消除了一批重大地質災害隱患。
7、地質遺跡保護得到了有效保護
我市攸縣酒埠江境內發現巖溶地質遺跡,區內溶洞密集成群(已發現156個),多層發育,規模宏大,景觀豐富,造型奇特,是湖南乃至全國位置最東、規模最大的溶洞群,也是我國小區域內巖溶地貌體系最完整的地點之一,堪稱我國的“溶洞世界”和“洞穴博物館”。20__年申報建立了酒埠江省級地質公園,20__年又獲評為國家級地質公園。
三、地質災害防治和地質環境保護存在的主要問題
1、基礎工作比較薄弱
全市只完成了攸縣、茶陵縣和炎陵縣3個縣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醴陵市在進行中,還有__縣和市區范圍內尚未進行調查與區劃工作,全市交通干線、鐵路、大中型水利樞紐、大中小學校、主要城市也未開展專項地質災害基礎調查,我市地質災害類型\分布現狀、形成規律、發展趨勢、危害程度、潛在經濟損失等情況尚未全面系統性基礎資料,亟待進一步查清。
2、防治資金嚴重不足
在我市已經查明的611處地質災害體中,得到有效工程治理和搬遷避讓的只有17處,不足3%。主要原因是地質災害防治投資機制尚未建立,投資主體不確定,來源渠道未落實,防止經費嚴重不足。地質災害防治仍然處于被動狀態,主動和有預見性的防災減災工作仍處于較低水平。
3、地質災害監測體系尚不完善
全市大部分縣(市、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未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縣(市、區)為基礎的地質災害監測機構尚未健全,地質災害監測工作無專項資金來源,缺乏基層專業人員。群測群防基礎工作開展難度大,防災減災應急處置能力較弱。
4、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有待加強
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工作起步于近幾年,尚處于經驗探索階段,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專業化設備極為缺乏,國土資源、建設、水利、鐵路、交通、氣象等部門統一和相互聯動的監測預警指揮體系尚未形成,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和處置突發重大地質災害事件綜合能力仍然較低。
5、礦山生態環境管理職能不清
現在的礦山環境的管理職能部門由多個部門承擔,環保、國土資源、水流、林業等部門從各自職能的角度進行管理,管理難以到位。
6、古生物化石管理和地質遺跡保護法律仍是一個空白點。目前只有地方法規或部門規章。
四、今后工作建議
(一)、加強法制建設,加快古生物化石、地質遺跡保護立法步伐,國家將古生物和地質遺跡保護立法列入議事日程。同時充分利用各種宣傳活動,進一步落實《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務院394號令)、《湖南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等法規,全面履行政府職能。
(二)、摸清底子,掌握全市地質災害類型和分布情況。充分利用駐我市地質勘察隊伍的技術優勢,對全市地質災害現狀開展系統的大規模調查與建檔,為防災減災提高基礎依據。
(三)、以上述工作為基礎,利用現代技術,包括地理信息系統技術、遙感技術及群去、全球地位技術等,建立全市地質環境與地質災害監測及監控體系;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地質環境與地質災害的信息系統、危險性分析評價系統和防災減災決策支持系統,并通過網絡傳輸的手段,實現信息的全社會服務體系,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四)、地質災害的成因復雜,防治工作牽涉部門多,防治工作是一項社會性很強的工作,因此必須建立以政府為主導,主管部門負責,相關部門配合,單位和群眾積極參與的放在體系。
(五)、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是一項責任重大的社會管理工作,必須納入法制軌道,要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和工作職責制度,通過立法規范防災治災工作,應勁、應盡快結束當前臨災隨機安排狀態,實現以法防災,以法治災。
(六)、我市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比其他災害多,造成的損失比其他災害大,防治經費卻比其他災害少,這種強烈的反差必須改變。應加大政府財政支出用于公益性、公共性的地質災害防治。同時對人為的地質災害必須實行“誰破壞,誰治理;誰收益,誰治理”的方針,千方百計地增大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投入。
(七)、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必須貫徹執行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的原則。為此必須開展地質災害調查評價以及按行政區劃編制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建立一支技術高,設備精良,素質高的地質災害監測隊伍。落實災區鄉、村、組、戶四級群眾性監測網絡,走群測群防、群專結合的路子。實行汛期地質災害防治特殊工作制度,把握重點、險點,千方百計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對必須采取工程措施的要及時排危排險,消除地質災害的威脅,確保社會穩定。要改變當前只重救災,不重防災的局面,變事后救災為事前防災,掌握地質災害防治的主動權。
(八)、要重視并逐步開展地質災害經濟損益評估工作,通過防災效益的評估,體現防災工作的價值,逐步推進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