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氣象災害的防御及對策

時間:2022-06-29 09:27:42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淺談氣象災害的防御及對策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淺談氣象災害的防御及對策

淺談氣象災害防御對策:淺析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及預防

摘 要:本文對氣象災害產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體的防御措施。

關鍵詞:氣象災害;類型;原因;防御

在各種氣象災害中對農業影響最大的是干旱和雨澇,不僅發生頻率高,甚至相伴出現,危害也最重。其次是低溫、霜凍、干熱風,連陰雨等,對農業生產也有一定影響,但發生頻率較低,危害相對較輕。

1 干旱

指因久晴無雨或少雨,降水量較常年同期明顯偏少而形成的一種氣象災害。《氣象干旱等級》國家標準中將干旱劃分為5個等級,并評定了不同等級的干旱對農業和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①正常或濕澇,特點為降水正常或較常年偏多,地表濕潤無旱象;②輕旱,特點為降水較常年偏少,地表空氣干燥,土壤出現水分輕度不足,對農作物有輕微影響;③中旱,特點為降水持續較常年偏少,土壤表面干燥,土壤出現水分不足,地表植物葉片白天有萎蔫現象,對農作物和生態環境造成一定影響;④重旱,特點為土壤出現水分持續嚴重不足,土壤出現較厚的干土層,植物萎蔫,葉片干枯,果實脫離,對農作物和生態環境造成較嚴重的影響,對工業生產、人畜飲水產生一定影響;⑤特旱,特點為土壤水分長時間嚴重不足,地表植物干枯、死亡,對農作物和生態環境造成較嚴重影響,對工業生產、人畜飲水產生較大影響。

2 暴雨

指24 h降水量達50 mm或以上的強降水。按其強度又分為3個等級,24 h降水量50.0~99.9 mm為“暴雨”;100.0~249.9 mm為“大暴雨”;250 mm以上為“特大暴雨”。許昌屬大陸性季風氣候,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暴雨容易引起河流泛濫,淹沒糧田。誘發泥石流、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直接威脅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暴雨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及時收聽收看氣象部門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加固堤防,疏通河道、檢查維修農田水利基礎設施;二是及時組織搶收或排除田間積水,防止內澇淹死作物;三是維護房屋農舍,防止大雨沖灌致使房屋或圍墻垮塌;四是避開容易發生山洪、泥石流、山體滑坡的危險地段。

3 冰雹

指由積雨云中降落的、一般呈圓球形透明與半透明冰層相間的固體降水,形如蔥頭,俗稱“冷子”。冰雹發生時經常伴隨著狂風暴雨和電閃雷鳴。冰雹極易砸傷人畜、毀壞禾木,造成農作物減產,甚至絕收。冰雹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對成熟的作物要及時搶收;二是在多雹地帶,植樹造林,增加綠化面積,改善地貌環境,破壞雹云的形成條件;三是多雹災季節,農民下地勞作時要隨身攜帶防雹工具,同時氣象部門要適時開展人工消雹作業,以降低災害損失。

4 寒潮

是一種嚴重的災害性天氣過程。由于冷空氣的入侵,使氣溫在24 h內劇降8 ℃以上,而且在這一天內最低溫度又在4 ℃以下或48 h降溫10 ℃,最低氣溫在4 ℃以下,稱為寒潮。寒潮過境時,常伴隨6~8級的偏北大風,使沿途氣溫驟降,容易引發凍害,對農業、畜牧業造成危害。寒潮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在寒潮來臨前,對于已澆越冬水的麥田,要劃鋤、松土、通氣;對于未澆越冬水的麥田,要及時鎮壓、保溫、保墑;二是寒潮來臨時大棚內溫度下降,造成棚內作物生長放緩,因此要增大肥水供應;三是對大棚進行加固,防止大風掀棚。

5 霜凍

根據發生季節可將霜凍分為秋霜凍和春霜凍。

秋霜凍又稱為早霜凍,發生在秋季,是秋收作物尚未成熟,露地蔬菜還未收獲時發生的霜凍。秋季第一次霜凍稱為初霜凍,初霜凍發生的越早,對作物的危害越大。隨著時間的推移,溫度降低,秋霜凍發生的頻率逐漸提高,強度也逐漸加大,但由于作物也日漸成熟,危害程度反而減輕。

春霜凍又稱為晚霜凍,發生在春季,是春播作物苗期,果樹花期,越冬作物返青后發生的霜凍。春季最后一次霜凍稱為終霜凍。隨著時間推移,溫度升高,春霜凍發生的頻率逐漸降低,強度也逐漸減弱,但發生的越晚,作物抗寒能力越弱,對農作物造成的危害也越重。

6 冷害

根據低溫冷害對作物的危害機制,一般可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延遲型冷害:作物生育期遇到較長時間的低溫,使作物生育期延遲,不能在初霜到來之前正常成熟,而導致產量降低。延遲型冷害如發生在幼穗分化前的營養生長期,低溫的危害是延遲抽穗。如發生在籽粒成熟期,低溫使凈光合生產力降低,不能充分灌漿、成熟,收獲時秕粒大量增加而減產。

障礙型冷害:在作物生殖生長期,

要是孕穗期、抽穗開花期,遭受短時間低溫,使花器的生理機能受到破壞,造成穎花不育、結實率降低,收獲時空殼增多,導致減產。

混合型冷害:就是上述兩種冷害在同一生長季中相繼出現或同時發生給作物生長發育和產量形成帶來危害。

冷害的防御對策主要從農業技術方面著手:一是根據當地氣候特點,冷害發生規律以及農作物對熱量條件的要求,合理安排作物品種布局和各種作物種植比例,確定各種作物適宜播種期、移栽期,以防御冷害。二是根據各地冷害發生規律,確定育種目標,選育和推廣適合當地條件的早熟、耐寒、高產品種。三是采取綜合農技措施,如適時早播,地膜覆蓋,增施磷、鉀肥和有機肥料,噴灑增溫劑,加強田間管理等,以提高地溫,促進早熟,達到防御或減輕冷害的目的。四是開展低溫冷害的預報服務,長期預報有利于安排作物布局和品種搭配,中、短期預報便于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

7 凍害

作物在越冬期間因遇到0 ℃以下低溫或劇烈變溫所造成的傷害或死亡,稱為凍害。

凍害的防御措施主要有:合理布局,確定合理的作物種植北界;利用局地小氣候環境,實施避凍栽培;選育適宜品種,加強抗寒鍛煉,提高抗寒能力;采取必要的農技措施,如:冬灌、鎮壓、蓋糞、覆土、噴施化學制劑等。

淺談氣象災害的防御及對策:德慶縣柑桔種植的氣象災害及防御對策

摘要在對德慶縣累年氣象資料統計和多年來柑桔規模種植的實地調查基礎上, 總結 分析了德慶縣柑桔種植的氣候條件,就如何有效利用氣候資源,防御低溫凍害、高溫干旱、強對流等氣象災害提出了對策,為進一步開展柑桔種植提供 參考 。

關鍵詞柑桔生產;氣候條件;氣象災害;影響;防御對策;廣東德慶

德慶縣位于廣東省西北部,西江中游北岸,處于東經111°31′~112°15′,北緯23°04′~23°30′,北回歸線在縣境東北部通過,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東西北三面環山,地勢北高南低,由北向南傾斜,低山丘陵居多,土壤中富含有機質,且晝夜溫差比周邊地區大。復雜的地勢條件形成了德慶縣多種多樣的農業氣候資源[1]。柑桔是亞熱帶常綠果樹,性喜溫暖怕低溫、干旱,地上部分要求陰涼、濕潤的環境;地下部則要求肥沃、濕潤、疏松的環境。溫度、日照、降水等氣候情況與柑桔的生產種植有很大的關系[2]。德慶縣得天獨厚的地理、地形、氣候和土壤環境,孕育出德慶貢柑、砂糖桔(以下簡稱柑桔)無與倫比的品質,造就了人見人愛的柑桔極品[1-3]。

目前,全縣柑桔種植面積已由2002年的3 333.3 hm 2 迅速擴展至1.77萬hm 2 ,全縣超過9成的農戶種植了柑桔。2009年投產面積約1.3 hm 2 ,柑桔總產量達50萬t,總收入超過20億元,農民人均收入突破5 000元,柑桔成為德慶縣農民的“搖錢樹”。但每年都有不同面積的柑桔受到不同程度的凍災、日灼病、暴雨洪澇、干旱等氣象災害的危害,給該縣柑桔產業的 發展 造成影響。本文總結分析了德慶縣柑桔種植的氣候條件、氣象災害及防御措施,以期為充分利用當地氣候資源, 科學 防御柑桔種植過程中出現的氣象災害提供參考依據。

1德慶縣種植柑桔的氣候條件

1.1氣溫

不同地區出產的柑桔由于氣候生態環境和生產管理水平不同,其產量和品質有較大差異。溫度是影響柑桔生存分布和關系柑桔發育與產量品質的主要因素之一。柑桔對溫度有一定的最高、最低和最適宜的界限,超過這個溫度界限就會給柑桔生長發育帶來不利影響[3]。在年平均氣溫15 ℃以上、極端最低氣溫-5 ℃以上的地區栽種柑桔比較安全,柑桔最適宜生長的溫度為23~31 ℃,生長停止的最高溫度為37 ℃,低于-2.2 ℃柑桔則會受到凍害。根據多年觀測資料發現,影響柑桔產量和質量的關鍵氣候條件是≥10 ℃的年積溫(σt≥10 ℃)的數量。年活動積溫作為柑桔生長或能否種植的氣溫指標,是以柑桔能萌發、生長的最低溫度12.8 ℃為依據,但為了 計算 方便,一般不用12.8 ℃而是用每日平均溫度≥10 ℃的有效溫度逐日相加,得到≥10 ℃的年有效積溫。桔柑多數在≥10 ℃年積溫為5 500~8 000 ℃的地區栽培,以在≥10 ℃年積溫為6 500~7 700 ℃的南亞熱帶地區栽培效果最好。德慶縣年平均氣溫21.5 ℃,≥10 ℃年積溫隨海拔高度的增加而下降,海拔200 m以下為6 500~7 500 ℃,海拔300 m以上在6 500 ℃以下,歷年極端最低溫度為-2.2 ℃。因此,德慶縣丘陵地區總體氣溫條件適宜柑桔的生產種植。

1.2降水

柑桔是需水量較大的樹種,在進行光合作用時,每制成1份干物質需耗水300~500份,所以柑桔喜濕潤的氣候生態環境。柑桔生長一般要求年降雨量1 000~1 500 mm,土壤的相對濕度60%~80%,土壤干燥或空氣濕度小均顯著影響光合效能。由于特殊的地形條件,德慶縣降水量除受季節、天氣系統影響外,還受地熱力和動力作用,各地降水在不同季節有很大的差異。冬春季當鋒面南下受到山脈地形的抬升作用,使該縣北部的鋒面降雨大于南部的丘陵區;而夏季、秋季受臺風低壓的影響降雨則南部沿江地區大于北部山區,年雨量也是西北部山區多于東南部沿江一帶,海拔150 m以下,年降水量1 520~1 600 mm;海拔150~500 m,年降水量1 600~1 900 mm。

1.3日照

柑桔是短日照果樹,喜漫射光,較耐陰,一般要求年日照時數為1 200~1 500 h。豐富的日照有利于枝、葉、花芽生長發育良好,可以提高果實的坐果、結實和著色品質;光照不足,會引起落果,使葉片增大變薄,葉色變淡,內膛枝條枯死,果實品質下降。德慶縣全年日照時數在1 600 h以上,各地日照分布隨高度的增加而減少,海拔100 m以下,全年日照時數為1 550~1 800 h;海拔200~500 m,為1 000~1 500 h。

2 氣象災害對柑桔生產的影響

2.1凍害

柑桔忌霜凍,冬春的極端低溫往往成為該地區柑桔栽培的限制因子。因此,易受凍害威脅的地區,極端最低溫度也是重要的氣溫指標。一般認為柑桔能耐-5 ℃低溫。由于凍害輕重程度與果園的小氣候、氣象、 自然 地理條件、立地條件以及不同柑桔品種、砧木、樹勢、掛果量、管理水平等因素密切相關,故有凍害程度不一的情況。受凍柑桔葉子發黃、樹枝干枯,甚至有的柑桔樹根腐爛。德慶縣從11月至翌年3月都可能出現霜,其中以1月出現的機會最多,平均每年有6.8 d霜日,1月平均就占了3.6 d。初霜的平均日期為12月26日,最早霜日出現在11月16日;終霜的平均日期為1月29日,最晚的結束期為3月3日;平均初終霜間隔日數35.7 d,平均無霜期328 d。德慶縣1999 年12月、2008年1—2月出現的持續低溫霜凍天氣使全縣柑桔大面積受凍,造成嚴重減產。

2.2低溫陰雨

春季持續低溫陰雨天氣為柑桔病蟲害的繁殖、入侵和傳播提供了條件,適宜病菌生長繁殖的溫度為21~ 28 ℃。如2007年2月下半月開始至3月一直維持多雨寡照天氣,3月降水量90.3 mm,比歷年同期平均值偏多1成;日照時數只有歷年同期平均值的5成,德慶貢柑在官圩鎮和馬圩鎮主產區,大面積暴發炭疽病,園內嫩葉、枝梢、花穗病發生嚴重,落葉、落花、爛果遍地。據不完全統計,發病面積近500 hm 2 ,其中中等病區200 hm 2 之多,重病區約150 hm 2 ,損失嚴重,個別果園失收甚至絕收,果園損失2 000多萬元[4]。春季持續低溫陰雨的氣候條件有利于炭疽病等病菌的大量繁殖、入侵和傳播,進入夏季的高溫多雨季節,病菌反復侵染和傳播,加速病害流行發展。

2.3強對流天氣

強對流天氣是短時強降水、雷雨大風、龍卷風、冰雹等災害性天氣,在汛期(4—9月)表現最活躍,它發生在對流云系或單體對流云塊中,在氣象上屬于中小尺度天氣系統。強對流天氣因其持續時間短、作用面積小、強度和破壞力強等特點,并可能伴隨暴雨、熱帶氣旋等災害出現,常導致出現災情和損失[5]。強對流天氣是陣發性的,且風力大,所以破壞性很強,往往對柑桔造成嚴重的危害。輕則折斷枝條,吹折幼齡或初生樹,刮落果實;重者折裂主枝、主干,甚至連根拔起。同時,常伴隨著暴雨,使桔園遭受水害,引起澇害,導致柑桔植株出現黃葉、卷葉、焦葉甚至全樹死亡,有的枝葉斷裂撕破,易誘發潰瘍病、樹脂病、炭疽病等;還會造成桔園水土流失,帶走一層表土,導致土壤板結,使桔果干癟、腐爛、脫落;吸收根系淹水數小時后,根開始出現壞死,隨淹水時間的延長,根系壞死率不斷增加。

2.4高溫

柑桔日灼病是高溫季節的一種常見的生理性病害,主要危害葉片、果實和樹皮。該病的發生主要是由高溫烈日曝曬引起的。在高溫天氣的中午和下午,受到陽光直射的桔樹局部溫度急劇上升,當上升到40 ℃以上時,葉片的葉綠素便逐漸分解,導致葉色變淺或發黃,雨后大量落葉,果實表皮出現不正常的顏色。如高溫連續多日,柑桔果面呈現焦黃色或變為褐色,變色處果皮下陷變硬,枝干表皮變黃、變紅,產生龜裂,以后深入皮層,直至皮層組織壞死。日灼病通常7月開始發生,8—9月發生最多,一般發生在樹體西南部的向陽面果實。日照時間長、土壤水分不足可加劇日灼病的發生。

2.5干旱

干旱是在當前的農業生產條件下,較長時段內因降水量比常年平均值特別偏少,影響農作物正常生長發育而造成損害的一種農業氣象災害。尤其在生長發育需水期,干旱往往給農作物帶來嚴重危害。夏季,特別是7—9月,都會出現一段高溫干旱天氣,這種氣候不僅抑制柑桔葉片光合作用,減弱養分的積累,而且還會導致落葉、落果和縮果,從而嚴重影響柑桔的產量和品質。

3防御對策

3.1開展種植布局區劃

德慶縣東西北三面環山,地勢北高南低,按氣候分布情況將德慶縣分為西北部丘陵溫涼適雨區、東北部低山丘陵溫涼多雨區和東南部沿江丘陵溫暖適雨區。有關部門應充分論證,綜合當地溫度、日照、降水等氣候分布情況,區劃適宜種植區域和不適宜種植區域,如德慶縣西北部在冬季受冷空氣直接侵入,在三面環山的丘陵停留較久,氣溫一般比南部沿江低0.5~2.0 ℃,冬季極端最低溫度低,霜日比南部多,為柑桔的不適宜種植區;而中部和南部區域地勢平坦,氣候適宜,適合推廣種植柑桔。

3.2加強氣象災害監測預警

德慶柑桔種植面分布廣,全縣超過9成的農戶種植了柑桔,柑桔的生長依賴一定的氣候條件,而在出現霜凍、高溫干旱、強對流天氣等 自然 災害時,果農若不加以防御,柑桔就會出現減產甚至絕收的情況,而防御得當,就能將氣象災害的影響減少到最低,從而奪取豐產。因此,氣象部門、農業管理部門、果農應加強合作,氣象部門要進一步積累研究該地氣候情況,加強對氣象災害的監測預報,提高氣象預警水平,拓寬氣象信息發播的途徑;農業部門要加強農作物氣象災害防御知識的宣傳普及,農戶則要密切關注天氣變化情況,及時采取 科學 的防御措施,減少損失。

3.3掌握氣象災害防御措施

3.3.1霜凍。一是涂干、包扎主干。樹干用石灰水涂白,或用鮮牛糞加黃泥涂干。也可用稻草包扎樹干再外扎塑料薄膜,幼齡樹可用稻草將樹全部包裹起來,這些措施有保溫防凍作用,但是在大凍后要及時解除包扎材料。二是覆蓋。用稻草、秸稈、雜草、遮陽網等覆蓋柑桔樹,或用塑料薄膜覆蓋地面,用塑料大棚覆蓋柑園,都有防凍作用。三是熏煙。熏煙防凍的原理是發煙物燃燒增溫,煙霧覆蓋保溫。熏煙一般可使溫度增加2 ℃左右。用樹枝落葉、雜草、木屑、鋸末、垃圾等,還可用瀝青、油氈等做成煙堆。在有凍害的夜間、無風或微風的條件下進行,煙堆配置在桔園上風處或四周,配置60~90個/hm 2 ,每個煙堆用柴草30~50 kg。四是灌溉。對干燥的桔園進行灌水,可提高地溫,減輕凍害的發生。五是培土。有條件的可在樹干處培土50 cm左右,這樣就使主干處于0 ℃以上的土壤環境中,而不致受凍。但當早春氣溫回升,氣溫穩定在12 ℃左右時,應及時扒開所培之土,露出柑桔樹的根頸部,以免根頸部腐爛。

3.3.2高溫干旱。一是灌水降溫。當連續出現氣溫在35 ℃以上的天氣時,桔園必須定期灌水,以水調溫,補充蒸騰作用消耗的水分,改善園內的小氣候。但忌猛灌和串灌,以免沖刷園土,宜細流入園慢慢滲入土壤內。每次灌水或降雨之后,對園地進行全面松土,以便切斷土壤中的毛細管,大大減少土壤水分的蒸發量,有利于減少裂果、落果。二是噴水降溫。當氣溫上升到33 ℃以上時,于早晨連續對樹體噴水3~ 4次,可降溫增濕防日灼。噴水時以全樹葉片滴水為止。三是中耕松土,園內覆草。在干旱季節鋤園松土,保墑抗旱,消除板結,切斷毛細管,減少地面蒸發失水,提高抗旱能力。結合中耕松土后,用稻草、油菜桿、綠肥或雜草覆蓋在根際周圍的土壤上,厚度為10~12 cm,可以保持土壤疏松,降低地表溫度,減少地面蒸發,從而使根系吸水功能不被破壞。四是抹芽、扭梢、修剪。高溫干旱時及時抹除樹冠外部過多的嫩梢,以減少水分的蒸發和營養物質的浪費,緩解梢果矛盾,使養分能盡量向果實集中,滿足果實生長需要,從而防止或減少落果。對過密枝、細弱枝、叢生枝、徒長枝、病蟲害枝進行修剪。此外,還要摘除部分病蟲害果、小型果、畸形果,可減少水、肥的消耗量和裂果、落果的數量,從而促進果實膨大。五是合理施肥。8月既是柑桔果實迅速膨大期,又是秋梢開始抽生期,此時易出現缺肥落果現象。對于當年結果數量大,且往年也有嚴重裂果、落果現象的柑桔園,在施壯果肥時應減少磷肥的施用量,增施氮肥和鉀肥。高溫下施壯果肥應與水有機地結合,可用腐熟糞水或速效化肥對成稀肥分次施用。此外,每2~3 d噴1次草木灰浸出液,連噴2~3次。因為草木灰含有氯化鉀,噴后可提高柑桔葉片、果實中的鉀離子。而鉀離子具有較高的水合能力,故可減少高溫干旱對柑桔的危害,達到增厚果皮、增加韌性的效果,從而減少落果、縮果,促進果實膨大。選擇陰天噴施,晴天應在10:00之前或16:00之后噴施,以確保噴施的效果。

3.3.3低溫陰雨。一是科學修剪,防止樹冠郁蔽。改變不修剪的習慣,果園栽植過密,成園后樹冠密蔽交叉,有利于病蟲害的滋生繁殖,且防治難度大,收果后要及時修剪枝條,通過合理、科學修剪,防止樹冠郁蔽,使樹形呈開窗型,以利通風采光,惡化病害的滋生繁殖條件,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以及果實內含物中有機養分的積累。二是加強排灌渠道建設。低溫陰雨為病蟲害提供了適宜的條件,因而地勢低洼的水田、平地桔園要特別加強排灌渠道建設,以降低濕度,控制病害發生,水田建園最好起壟栽植,平地果園應根據地勢挖深40 cm縱橫交錯的排水溝,以有效地防止積水危害。三是加強噴藥保護和防治。改變盲目用藥、濫用農藥、超常用藥的不良習慣,科學使用農藥,預防為主、對癥下藥,及時、有效、最大限度地殺滅病原菌,控制病害發生和流行。

3.3.4洪澇。對受澇的柑桔,要盡量予以恢復補救。一是開溝排水、清理污泥雜物。對水淹園地,要開溝疏渠,迅速排除園內積水,降低地下水位,加速表土干燥。對水淹過的果樹及時將葉片洗凈,可于晴天噴水,以防果樹脫水死亡。淹水時間較長的植株,要及時剪除水災引起的病枝、病葉和病果,進行深埋或焚燒。另外,在修剪時把傷口剪平,減小傷口面積,以利于傷口愈合。二是對被洪水沖倒的果樹要盡快扶正樹體,并設支架支撐固定,對外露的根系要重新埋入土中,搞好培土覆蓋。對傷根嚴重的果樹,要疏枝剪葉,減少葉片蒸發。樹枝已經斷裂的,要及時剪除。三是適時松土。由于暴雨洪澇災害過后地面常常被壓實,土壤板結,地溫急劇下降,土壤的通透性差,果樹根系的呼吸作用減弱,容易引起根系缺氧,特別是柑桔等果樹極易爛根死亡,待園地表土基本干燥時,要及時進行松土。四是根外追肥。樹體受澇后根系受損,吸收肥水的能力較弱,不宜立即根施肥料,宜待樹勢恢復后,再土施充分腐熟的人畜糞尿、餅肥或尿素,促發新根。五是暴雨洪澇災害過后易誘發柑桔各種病蟲害的暴發,應及時選用對口農藥噴藥防治。

淺談氣象災害的防御及對策:氣象災害防御立體式宣傳模式探討

摘要針對現階段氣象災害防御宣傳偏向于平面化、不利于實際操作的問題,提出了立體式氣象災害防御宣傳模式,主要包括農村氣象災害防御、建設立體氣象災害防御體驗館、定期和反復進行氣象災害防御演習、多部門協作開展宣傳等內容,以期為氣象災害防御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氣象災害防御;宣傳工作;立體式宣傳

我國幅員遼闊,地理氣候條件復雜,是世界上受自然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其災害種類多、發生頻率高、損失嚴重。但如災害性天氣發生時,如能及時采取防范措施,則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減輕氣象災害造成的影響。而現今對氣象災害防御的宣傳仍是氣象宣傳工作中的薄弱環節[1,2]。現階段氣象災害防御宣傳工作比較偏向于平面化,不利于實際操作利用。建立自然災害防御的立體宣傳模式,把文字轉換成易被接收的立體的、直觀的、生動的的圖像或模型等,可以較好地達到“防為上,救次之,戒為下”的要求,可以在災害來臨時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以達到防災減災的宣傳效果。

1重點加強農村氣象災害防御宣傳

農村和偏遠山區,由于基礎設施落后、災害防御意識淡薄,受災程度和受災人數遠超城鎮,因此加強氣象防災減災宣傳顯得十分迫切[3],而且這項工作還應當長期進行。應根據農村的實際情況進行宣傳媒體的選擇。調查研究表明,截至2008年底,我國互聯網普及率為22.6%;另外據2003年央視市場研究公司的《全國衛星頻道覆蓋率普查》顯示,全國電視觀眾總戶數已達到3.06億戶,電視觀眾總人口數達到10.7億人,全國平均電視機普及率達到 85.88%。因此,可以把電視作為農村的一個重點的宣傳媒體進行氣象災害防御宣傳。

2建設立體氣象災害防御體驗館

深圳世界之窗的景觀項目之一是以神奇的特技效果再現了20世紀末發生在南美洲委內瑞拉的特大洪水場景。而氣象災害防御體驗館的建設,其最終目標就是利用高科技特技手段,建立類似的氣象災害防御體驗館,真實模擬災害來臨時的情景,并宣傳其防御自救措施,把災害防御的條文、條例等平面的文字轉換成立體的、直觀的特技畫面,使之易被接受。

3定期、反復進行氣象災害防御演習

氣象災害防御措施是長期和反復記憶的過程。信息輸入大腦后,遺忘也就隨之開始。德國著名心理學家艾賓浩斯在其1885年發表的試驗報告中指出,遺忘率隨時間的流逝而先快后慢,特別是在剛剛識記的短時間里,遺忘最快。同時,有研究表明,記和憶是2個過程,記是將感塊轉化到大腦內儲存的過程,感塊進入大腦后就成了記塊。憶是將記塊取出來的過程。而記塊并不是全部可以被喚醒成為憶塊,記塊能否形成憶塊與時間、感塊、原塊的刺激程度、思維過程、深部感覺、隨機性和生物鐘有關。因此,應定期、反復開展氣象災害防御宣傳。

4多部門協作共同開展宣傳

必須要加強各部門、各單位的聯動,使其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內,加強各種不同氣象災害的的防御措施和自救能力[4-6]。例如,山東濟寧能源發展集團運河煤礦運河煤礦開展了防汛搶險撤人實戰演習。根據不同季節和時段,有針對性地選取宣傳內容很重要,如果在夏天宣傳寒潮的防御,而在冬天宣傳又宣傳高溫的防御,這很顯然是事倍功半的做法。因此,宣傳一定要有針對性,夏季應做好高溫、洪澇、雷電等氣象災害的宣傳,而冬季要著重于寒潮、低溫等的宣傳,可以達到記憶深刻的效果。氣象災害防御的宣傳一定要尊重實際,只要同心協力,與公眾互動,積極進行宣傳,相信效果會日益顯見,可以將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5結語

立體宣傳模式的設想,即在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基礎設施建設和防御機制的基礎上,把文字轉換成易被接收的立體的、直觀的、生動的的圖像或模型等,使氣象防御措施最大限度地讓公眾接收,并最大限度地在大腦里儲存并形成長時記憶。此外,宣傳時間應擇在天氣預報節目之前,建議在央視新聞聯播之后,天氣預報節目之前,選擇性播放氣象災害短片[7,8]。通過各種立體式宣傳,加強人們對氣象災害防御措施的記憶和掌握,以便在災害來臨時能及時自救,最大程度地減少損失。

淺談氣象災害的防御及對策:樂清市城市氣象災害及防御對策

作者:王曉生 張錦鑌 姚健 謝國林

摘要以樂清站多年氣象資料為依據,分析了樂清市的幾種主要氣象災害,包括暴雨、大霧、高溫、大風、雷暴等,并提出防御對策,以期為應對城市氣象災害、減少損失提供參考。

關鍵詞城市氣象災害;防御對策;浙江樂清

城市建設是人類對自然環境干預最強烈、引起自然環境變化最大的行為,它意味著建筑物林立、街道縱橫以及局地氣候的產生。據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統計,大城市自然災害事件中約有90%是氣象災害或氣象衍生災害。由于城市人口集中、財產密集,災害所帶來的經濟損失也相對較大[1,2]。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浙江省第十次黨代會作出加快城市化建設的戰略決策后,樂清市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并保持高速發展態勢。1998年城市化進程為45.5%,2008年已達56%,且每年保持約1%的增長,這也意味著城市人口和財產大量增加,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氣象災害帶來的威脅也更大。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暴雨、大霧、大風、高溫、干旱等各種氣象災害對樂清市的影響也日益加劇,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與財產損失也日趨嚴重。

1樂清市主要城市氣象災害

1.1暴雨

城市暴雨導致的災害是重要的氣象災害,暴雨對城市安全的威脅主要來自于城市排水系統的失效,導致洪水沖毀道路、輸電線路等設施,使城市的運輸、供水供電等中斷。據統計,1934~2005年72年間,樂成區域日最大雨量的前10位有7次發生在1980年以后,占70%。2004年,受“云娜”、“海棠”、“麥莎”臺風影響,樂清在不到1年的時間里陸續發生3次嚴重的洪澇災害,市區和虹橋、柳市、北白象、大荊等幾大集鎮都曾1次或幾次被淹沒,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生活、生產秩序受到嚴重破壞,全市經濟損失總計高達數十億元。2005年7~8月“海棠”、“麥莎”臺風連續2次引發特大洪水之后,群眾反映十分強烈。

1.2大霧

樂清市境內歷年平均大霧日數為19.6d,其逐月分布及其出現幾率見表1。由表1可知,自9月開始霧日逐漸增多,至翌年春季及春末夏初達到峰值;自6月起逐月減少,至8月為全年最低值。一天之中,霧的出現幾率以夜間至早晨最高,且濃度也最大,以午后出現的幾率最少。

大霧特別是持續2d以上的霧害,會引起輸電線路短路、跳閘、掉閘等故障,造成大面積斷電,對交通和供電系統造成嚴重影響。2006年3月29日,受大霧影響,高速公路樂清雁蕩至湖霧路段連續發生5起交通事故,10輛汽車先后相互追尾、刮擦,造成2人受傷。2007年5月9日受大霧影響,樂清段近300m的路段上雙向共發生6起交通事故,14輛過往車輛相繼追尾,造成5人受傷,其中2人傷勢較重。

1.3高溫

樂清站年平均氣溫上升趨勢明顯,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這與全球氣候變暖趨勢是一致的。由圖1可知,年平均氣溫總體呈上升趨勢,年平均氣溫距平上升率為0.32℃/10年。其中60~80年代負距平明顯,為相對偏冷期;90年代開始,正距平顯著增加,為相對偏暖期。樂清站各旬日最高氣溫≥30℃的日數,1971~1980年為573d,1981~1990年為613d,1991~2000年為637d,增幅明顯。高溫不僅威脅到城市居民的身體健康,還造成城市供水、供電緊張,并加劇城市光化學污染,嚴重影響城市居民的生產、生活。

1.4大風

據風洞試驗,高層建筑物的周圍也會出現大風區,即高樓前的渦游流區和繞大樓兩側的角流區。這些地方風速都要比平地風速高30%左右。如果高樓底層有風道(通樓后),則該風道口處附近的風速可比平地風速高2倍左右。也就是說,當環境風速為6m/s時,風道附近就可達到18m/s,也就是8級大風。城市風災會造成廣告牌倒塌、簡易房倒塌、輸變電路刮斷、信號燈和交通指示牌翻倒等,導致行人壓傷、死亡,大面積停電斷水、交通受阻等事故。據統計,樂清站1975~2000年26年間,風速≥10m/s的總日數達到205次,≥12m/s的次數達到72次。隨著樂清高樓大廈的增多,城市風災威脅也越來越大。

1.5雷暴

樂清市年平均雷暴日為51.3d,屬高雷區,全年均有可能出現雷暴,雷暴次數自2月開始逐月增加,8月達到最高,為9.1次,9月開始逐月減少。樂清市10年雷暴總次數20世紀70年代為441次,80年代為398次,90年代為366次,總體呈下降趨勢。但城市中因雷擊引起的財產損失(以計算機、儀器設備和電力線路等為主),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呈上升趨勢,損失動輒數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防雷工作任重道遠。

2城市氣象災害防御對策

由于城市氣象災害種類多,應該根據當地情況,對災害情況進行認真研究、細致分析,有針對性地制定防御措施。

2.1加強科技研究,提高科技貢獻率

氣象科學是防御氣象災害的“尖兵”,在防災、減災中起著先導作用,許多城市氣象服務的產出與投入效益之比為20∶1,有的達到40∶1。加強科學研究,應圍繞防災減災和氣候變化應對,組織精干力量對樂清市暴雨、大風、雷電等災害性天氣發生的物理量場特征進行總結,提煉災害性天氣發生的關鍵物理量特征指標,對上級氣象部門的短時臨近預報系統進行本地化。加快未布點鄉鎮的自動站建設工作,積極開展鄉鎮天氣預報業務服務,對重大災害性天氣、關鍵性天氣,不僅要力求報出落時落點、量級范圍,還要延長預報時效。

2.2加強預測、預警能力建設,提升城市氣象服務能力

根據樂清市防雷工作起步不久的特點,加快建立雷電監測系統和防雷減災應急體系建設,對易遭雷擊的單位,應嚴格做好防雷裝置設計圖紙審核、施工監督和竣工驗收工作,防雷不合格的建(構)筑物不得投入使用。加強油庫、加油站、化危品倉庫等易燃易爆化學物品經營儲存場所的年檢[3]。

繼續加大對氣象事業的投入,積極推進水文、國土等相關部門的資源共享,加快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系統建設,提高氣象災害預警、和氣象防災知識普及能力,充分發揮部門協同防御氣象災害的能力,提高城市氣象服務的敏感性、針對性和主動性。根據氣象災害輕重程度的預測結果,及時完成影像、圖標警示信號的制作,迅速氣象災害信息。在城市中心或人流密集區設立電子顯示屏,爭取最大的信息覆蓋面,為防災減災爭取時間。充分利用電視臺、廣播站、因特網、咨詢電話、手機短信等多種渠道及時氣象預警信息。通過人機交互實現災害性天氣的最終識別和預警,建立基于gis的省-市-縣災害性天氣臨近預警聯防系統。

2.3完善預案編制,提高社會防災綜合能力

應高度重視近年來樂清市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強度增大、頻次增多的客觀事實,提高城市防汛排水系統的防御標準,加強城區排水管網建設。進一步健全、完善城鎮一級的各種預案,全面考慮可能發生的氣象及衍生災害,并納入預案,使得救災人員和物資第一時間投入應急處置,并有效發揮作用。加強氣象災害評估和區劃工作,有重點地合理配置好城市氣象災害應急防御隊伍和物資。建立部門合作機制,提高城區氣象災害管理和防御能力[4]。

預防和減輕城市氣象災害、維護社會安全穩定需要一個強大的公共防災、救災體系,體系建設應以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體現以人為本為原則。在救援方面,加強低保戶等社會弱勢群體的保險和賠償力度;加強小區、校園等社會基本單元或重點單位的氣象防災演習;加強市民自救互救的共同防御城市氣象災害能力。

2.4改善城市生態氣候,重視氣候資源保護

改善城市生態氣候是防御城市氣象災害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程度的空氣污染都與大氣中的空氣流動、溫度、降水等氣象條件有關。日照在城市總體布局中也有重要作用,城市居住區規劃要考慮日照的年、季、日變化規律。城市綠化對凈化大氣、改善市區生態氣候有重要作用,可起到降溫、增濕、降低風速和減少噪音的作用。

建設生態城市不僅可以有效地減少城市氣象災害,還可以確保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氣象局應抽調精干力量,研究建立城市氣候模型,將氣候與城市建設規劃相結合,使城市和建筑物與城市氣候相適應,作出最優化的建筑設計,創造出適宜居住的城市生態環境。另外,應該根據經濟的發展和氣象觀測數據及氣候變化研究,綜合分析城市規劃、設計等與氣候資源之間的關系,修正有關規劃設計體系和規范,以進一步提高工程設計的安全性、可靠性、舒適性和經濟效益。繼續推進環保模范城市和生態城市建設,編制高起點、高水平、高質量的城市建設規劃,以指導城市建設與生態保護,全面提升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5,6]。

3結語

城市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復合系統,城市氣象災害防御涉及社會各方面,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各種基礎設施與建筑物的安全是防御城市氣象災害的基礎,廣大市民防災減災意識的提高是防御城市氣象災害的重要保證。氣象局應當充分利用世界氣象日、全國科普日等活動開展大范圍的宣傳工作,利用宣傳掛圖、播放影音資料、氣象科普小冊子等形象生動的形式,讓廣大市民充分認識氣象災害的危害性,努力提高市民接收和應用氣象信息的能力和水平。

淺談氣象災害的防御及對策:營口地區農業氣候資源分析及主要氣象災害

摘要從熱量、光照、降水等方面對營口地區農業氣候資源進行了分析,并總結了當地主要氣象災害,包括干旱、暴雨和洪水、冰雹、大風、寒潮等,以期為營口地區農業生產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業氣候資源;氣象災害;遼寧營口

營口市位于遼東半島西北部,大遼河入海口的左岸。西臨渤海遼東灣,北與大洼縣、海城市為鄰,東與岫巖縣、莊河市接壤,南與瓦房店市、普蘭店市毗鄰。地處東經121°56′~123°2′,北緯39°55′~40°56′。營口地區氣候屬于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主要特征是: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熱同季、降水適中、光照充足。春季多大風天氣、氣候干燥少雨;夏季降水集中、氣溫較高;秋季天高氣爽、氣候宜人;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氣溫為9.7~10.2 ℃,沿海平原、丘陵地帶稍高,東部山區略低。年降水量為570~620 mm,由東南向西北呈遞減的趨勢。年日照時數為2 600~2 880 h。日照沿海地帶多,東部山區少。適宜多種作物和林木生長,有利于多種經營發展[1-2]。營口地處近山臨海的特殊地理位置,受自然環境和大氣環流等因素的影響,干旱、暴雨、冰雹、大風以及由此引發的洪水、泥石流等氣象災害時有發生,且具有突發性、強度大、時間短等特點。

1農業氣候資源分析

1.1熱量

營口地區熱量條件較為充足,沿海平原及丘陵地帶的熱量條件在遼寧省僅次于大連地區,有利于農作物生長。

1.1.1農業界限溫度和積溫。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0 ℃的日期在3月15—20日。這時正是冬過春始,農田土壤開始解凍,冬小麥開始返青,油菜及春夏早春作物開始播種。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 ℃的日期在4月中旬末,這時玉米、高粱等大田作物進入播種期。營口地區全年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 ℃的持續日數為180~200 d,這是多數作物的生長季。營口地區全年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20 ℃的持續日數為多數作物旺盛生長發育的時期,營口地區為80~90 d;全年大于20 ℃積溫為1 900~2 100 ℃。秋季日平均氣溫通過10 ℃結束日期在10月中旬,這段日期標志大田作物成熟,開始進入秋收季節。全年日平均氣溫穩定≥10 ℃的日數,表示作物的生長季,營口地區為160~180 d;大于10 ℃積溫為3 400~3 600 ℃。秋季日平均氣溫通過0 ℃結束日期在11月中旬,進入冬節,農田土壤開始凍結,田間農耕作物基本結束。全年日平均氣溫穩定≥0 ℃的日數,表示農耕期的長短,營口地區為230~250 d;大于0 ℃積溫為3 800~4 100 ℃。

1.1.2無霜期。營口地區平均氣溫為9.7~10.2 ℃,年均無霜期為160~180 d。初霜于10月上中旬出現。東部山區出現最早,丘陵地帶次之,沿海最晚,營口市在10月14日前后。終霜期于4月中旬結束,營口市最早,在4月14日前后,東部山區最晚,地域差約10 d。無霜期使作物對積溫可以利用的程度受到制約[3-4]。該地區的熱量資源滿足農作物的生長需求,應根據熱量條件選擇作物品種。

1.2光照

營口地區光照條件優越,年日照時數為2 600~2 880 h,多于省內大部分地區,與遼寧省西部半干旱地區持平,屬光能較豐富地區。其分布特點是沿海地帶多,東部山區少,等值線與海岸線平行。營口地區光照資源較為豐富,有利于農業生產。

1.3降水

營口地區近20年降水量平均值為571~621 mm。降水量適中,多于遼寧省西部半干旱地區,少于東部濕潤地區。其地域分布特點為山區降水較多,沿海平原及丘陵一帶降水較少。4—9月是農作物的生長季節,農作物的生長狀況及布局受降水量的影響很大。營口地區農作物生長季降水量為491~528 mm,占全年降水量的86%左右,能夠滿足農作物的生長需要。營口地區農作物生長季降水量的地域分布特點是北部地區多于南部地區。降水量在一年內由于季節的轉換而有較大的差別。冬季(12月至翌年2月)氣候干燥,降水很少,季降水量僅有17~20 mm,只占全年降水總量的3%左右。春季(3—5月)為冬夏季風轉換的過渡時期,氣旋生成較多,降水次數和降水量開始增多,季降水量為90~100 mm,占年降水量的16%左右;基本滿足春耕播種和苗期生長需求,但在春季少雨或分布不均的年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春旱。夏季(6—8月)是東南季風最強盛的時期,輸送的水汽多,降水量也最多,季降水量可達350~390 mm,占年降水量的60%左右。這時氣溫高,對作物生長十分有利。但在少雨年份,也會發生程度不同的伏旱。秋季(9—11月)東南季風迅速南退,降水量明顯減少,此時進入作物的成熟季節,季降水量為110 mm左右,占年降水量的18%~20%。秋季降水略多于春季。

2氣象災害

2.1干旱

干旱是影響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群眾生活的主要災害之一,對農業生產危害較大。干旱分為春旱、夏旱、秋旱和連旱。20世紀70年代以后,干旱程度加大,次數增多。營口地區輕春旱發生的頻率較高,平均2~3年一遇。春旱造成農田底墑差,給春播帶來困難,影響了種子萌發,致使苗情較差,對果樹果實生長影響較大,使果品品質差。

夏旱又稱伏旱,指主要農作物拔節至開花階段發生的干旱。夏旱分嚴重夏旱和一般夏旱。嚴重夏旱是由大范圍天氣異常引起的,持續時間較長。1986—2006年營口地區受夏旱影響的年份平均3~4年一遇,且年際分布和地域分布不均,南部地區是夏旱高發區。伏旱影響作物的生長,造成農作物和水果減產。

秋旱又稱秋吊,是指大田作物籽粒灌漿階段無雨或少雨而形成的干旱。1986—2006年營口地區平均3~4年發生1次秋旱,且南部地區發生的概率大于北部地區,東部地區大于西部沿海地區。秋旱發生的年際分布不均。秋旱使農作物籽粒無法正常灌漿,嚴重影響產量,影響作物的成熟,尤其對果樹果實影響很大,會使果品品質差,因此秋旱會帶來很大的經濟損失。

連旱是指春夏、夏秋或春、夏、秋連續發生的干旱。營口地區發生夏秋連旱的幾率大于春夏連旱的幾率。連旱會使旱情更加嚴重,使工農業減產,城市供水困難,影響人民生活。2002年營口地區發生夏秋連旱,使大田減產。

2.2暴雨和洪澇

暴雨和洪澇是營口地區的2種主要自然災害。1986—2006年營口地區平均每年出現暴雨2~3次,最多的年份出現8次,有的年份未出現。暴雨使得有限空間內的積水量在短時間內增長,同時由于水利設施、地表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容易出現洪澇災害。暴雨洪澇災害均出現在7月上中旬至8月中旬的盛夏季節,由大暴雨或局部大暴雨影響所致。暴雨對農業生產危害較大。夏季暴雨的急發,形成夏澇,危害重,是造成糧食減產的主要原因。

2.3 冰雹

營口地區每年都發生幾次冰雹。冰雹一般發生在4—10月,9—10月發生的次數最多。冰雹發生時間大多是中午到傍晚。1986—2006年營口地區共出現冰雹54次,平均每年2~3次。冰雹多出現在夏季,是一種局地性的天氣災害。冰雹雖影響的范圍小、持續時間短。但來勢猛、強度大,常伴有雷雨大風,給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較大損失,冰雹可造成局地作物減產或絕收。

2.4大風

1986—2006年營口市區出現大風日數為8 d,大石橋市有22 d,蓋州有25 d,熊岳有20 d。從時間分布上看,影響營口市區的大風在春季(4—5月);影響大石橋的大風為冬、春季節;影響蓋州的大風除7月外四季均有;影響熊岳的大風分布在春、秋、冬季,其中春季最多。大風對農、林業生產都具有災害性的影響。

2.5寒潮

據1986—2006年的氣象資料統計可以看出,營口地區寒潮平均每年出現2~3次。寒潮從每年的10月中旬開始影響營口地區,到翌年的3月下旬結束。寒潮帶來的主要災害就是低溫凍害,對農業生產影響較大,容易造成果樹凍害。

友情鏈接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学霸c了我一节课|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综合久久久| 精品3d动漫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一国产a一级毛片| 9丨精品国产高清自在线看| 成在线人视频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只有精品66| 欧美国产日本高清不卡| 亚洲精品动漫免费二区| 疯狂魔鬼城无限9999999金币| 国产成人综合欧美精品久久| а天堂中文最新一区二区三区| 无人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在线| 男女性潮高清免费网站| 厨房掀起馊子裙子挺进去| 被公连续侵犯中文字幕| 国产色综合久久无码有码| eeuss影院www新天堂| 少妇AV射精精品蜜桃专区| 九九免费精品视频在这里| 男女无遮挡边做边吃视频免费| 噼里啪啦完整高清观看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一区图片| 日本一品道门免费高清视频| 久久超碰97人人做人人爱| 欧美xxxxx做受vr| 亚洲国产日韩a在线播放| 欧美色欧美亚洲另类二区| 亚洲综合第一区| 色与欲影视天天看综合网| 国产又黄又爽胸又大免费视频| 免费专区丝袜脚调教视频|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干| …久久精品99久久香蕉国产| 成人免费无毒在线观看网站| 中文字幕乱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芒果| 亚洲天堂五月天| 欧美猛交xx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