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地質災害防范

時間:2022-07-16 04:29:10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淺談地質災害防范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淺談地質災害防范:地區地質災害現狀和防范措施

摘要:本文通過地形地貌、工程地質巖類、地質構造、人類工程活動、氣象等方面對五邑地區地質災害隱形成因素進行統計、調查、研究;針對五邑地區現有地質災害提出應對措施,為該地區地質災害防治提供借鑒。

關鍵詞:五邑;地質災害;防范

0引言

五邑亦稱江門,位于北緯21°27’至22°51’,東經111°59′至113°15′之間,地處廣東省中部,西江的下游,珠江西岸。該地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北部、西北部山地丘陵分布較廣,東部、中部、南部河谷、沖積平原、三角洲平原分布寬廣,丘陵、臺地錯落分布,沿海砂洲發育,組成了錯綜復雜的多元化地貌,國土總面積9503.9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450萬。該地區屬于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夏秋盛吹南風,常有臺風侵襲,雨量充沛,長年溫和濕潤,無霜期長,年平均降雨量為2100mm,最大年降雨量可達2680mm。

1地質災害分布情況

江門市地質災害以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突發性地質災害為主,具有點多面廣、規模小、危害大、發生頻繁、穩定性差等特點。截止2017年1月,全市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51處,分布于全市的四市三區,涉及二十多個鎮。經調查研究,得出江門市地質災害具有如下特點:(1)地質災害隱患點以崩塌為主,滑坡其次,地面塌陷、地面沉降、泥石流相對較少。(2)分布廣,類型多,危害大,規模小型為主。(3)汛期,持續降雨和強降雨時,易引發地質災害,地質災害具有隨降雨同步或滯后發生的特征,豐水年和不良地質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具有隨機性。(4)地質災害主要發育于淤泥類土多層土體、粘性土、砂類土、紅層碎屑巖石性組、層狀碎屑巖石性組等分布地區。(5)引發地質災害的外在因素為人類工程活動和強降雨。

2地質災害主要影響因素分析

2.1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特征是影響地質災害發育程度的主要因素。江門市全市三地丘陵4400多平方公里,占46.13%。據調查統計,全市51處地質災害隱患點,有30余處位于山地丘陵地帶,占比超過60%。

2.2工程地質巖類對地質災害的影響

地層巖性、巖土體工程地質條件是影響斜坡變形的主要因素。地層巖性是崩滑流災害形成的物質基礎,地質災害活動與巖土類型、性質、結構具有特別密切關系。巖性不同,其地質災害的發育程度及類型也不同,江門市在冊地質災害隱患點中,受工程地質巖性影響其分布的特征較為明顯。

2.3地質構造對地質災害的影響

地質構造對地質災害的形成發育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1)決定地貌的形成發育,在構造運動上升區,險峻的山勢,深長的溝谷,發育的臨空面等,容易發生滑坡、不穩定斜坡等災害。(2)改變了巖土體的結構、物理性質和力學強度,尤其在褶皺核心部位、轉折端,斷裂帶及其兩側。存在風化層厚,巖石破碎,裂隙發育的情況,易發生地質災害。江門市地質災害在不同地質構造中的點有10處,其中7處為斷裂構造帶上,3處為褶皺構造帶上。

2.4人類工程活動對地質災害的影響區內地質災害的形成受人類工程活動的影響明顯,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3.4.1工業與民用建筑: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該地區大量進行房地產開發和工業民用廠房的建設,部分由于工程建設的需要,開挖邊坡造成邊坡過陡,工程完工后沒有采取護坡措施,呈裸露狀態,這些邊坡在暴雨的引發下易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3.4.2交通建設:該區域內交通網絡發達,鐵路、公路建設過程中,出現了大量的人工邊坡,形成了眾多不穩定的臨空面,在強降雨的引發作用下,容易引發崩塌、滑坡、形成地質災害危險地段。

2.5氣象因素對地質災害的影響

江門市主要自然災害有熱帶氣旋災害、強對流天氣等,夏季洪澇和臺風是主要災害性天氣。江門市雨量充沛,降水汛期長,臺風多發,臺風伴隨強降雨,降雨是誘發地質災害的重要因素。2015年,江門市受臺風影響較大,臺風“彩虹”經過后新增地質災害隱患點20余處。

3地質災害防范應對措施

3.1加強地質災害隱患排查

應加強地質災害隱患排查,發動基層群眾參與排查,建立群測群防體系,請專業技術人員對排查結果進行復核,確認為隱患點的要建立臺賬,且今后對建立的臺賬要定期巡查,發現異常及時匯報。

3.2加強地質災害監測、治理

對排查出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要加強監測、治理,通過采用先進監測設備儀器,對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實時監測,發現險情及時預警預報。可選用的儀器設備有:裂縫報警器、滑坡預警伸縮儀、激光位移、地表位移計等。同時,要加強工程治理,通過治理徹底消除隱患點。

3.3加強地質災害預警預報

要加強與氣象部門聯系,掌握氣象預報信息和降雨實時數據,結合本區地質災害情況,適時作出預警預報,及時向人民群眾作出預告,各行政部門根據預警級別,采取相對應的應急措施,切實把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

3.4加強地質災害科普宣傳

要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利用電視、網絡、廣播等途徑,將防災避險知識“進村入戶、進學校上課堂”向基層群眾、學生、市民等加強宣傳,通過宣傳,提高社會公眾地質災害預防意識和逃生本領。

4結論

五邑地區地質災害特點鮮明,點多面廣、規模小、危害大。通過調查研究,更加明確該地區地質災害形成的因素:地形地貌、工程地質巖類、地質構造、人類工程活動、氣象等;根據現階段情況,提出了地質災害防范應對措施:加強排查、監測、治理、預警預報、科普宣傳等;同時,通過本次調查研究為該地區地質勘查評價、防災減災等工作,提供了參考依據。

淺談地質災害防范:水文地質災害防范研究

摘要:地下水等水文地質災害作為礦井建設中的多發事故,長期以來對煤礦建設質量與安全造成嚴重威脅。文章以此為出發點對煤礦建設中的水文地質災害防范展開探究,文中筆者在分析加強礦井建設中水文地質災害研究必要性的基礎上,對地下水防治的原則與要求進行分析,并結合自身實際對相應的防治措施進行介紹,最后還對其他安全輔助措施進行總結分析,希望能夠對實現煤礦建設中的水文地質災害防范起到良好的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煤礦建設;水文地質災害;地下水;必要性;防治措施

0引言

煤礦生產建設過程中各類水文地質災害一直是威脅作業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這些水文地質災害的主要誘因便是地下水,因此對地下水的防治便成為了煤礦建設乃至生產中始終如一的重點內容。加強對地下水的有效防治,其目的在于保障煤礦建設生產安全,避免災害事故的出現;科學、合理地減小礦井涌水量,實現生產成本的優化并改善建設作業環境;鑒于這些目的,在進行地下水防治時必須充分立足礦井生產實際,采取具有針對性的防治措施,從而做到地下水威脅的有效消除。

1加強礦井建設中水文地質災害研究的必要性

1.1有助于提升煤炭開采作業安全性

我國煤炭資源有著分布廣泛、儲量豐富且地質狀況復雜多變的特點,為礦井生產建設帶來諸多不便。因此,這就要求煤礦建設時必須嚴格依照和參考相關的水文地質報告內容開展作業,從而確保礦井建設與煤炭資源開采的安全性,并為煤炭資源的高效、高質開采提供必要保障。但由于過去各大礦區在水文地質災害防治方面投入力量的不足,導致過去礦井建設中透水事故頻發,不僅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同樣也引起了嚴重的人員損傷,進而嚴重威脅了煤炭產業的持續高速發展。有鑒于此,煤礦在建設過程中必須增強對水文地質災害問題的防范意識,通過構建系統性的防治體系,真正做到安全隱患的有效消除,從而為煤炭后續生產安全系數的提升奠定基礎。

1.2提升煤炭開采合理性

礦井建設過程中水文地質災害的有效調查一方面能夠為建設作業提供安全指導,另一方面根據當地地質狀況而編制的水文地質報告同樣是礦井后續生產及擴建作業的重要參照,對于優化生產布局,保障生產安全意義重大?,F階段,國內各大礦井均已充分認識到水文地質勘測的必要性,在礦井建設時均會積極開展水文勘測作業,從而為礦井的后續良性發展提供了切實可靠的源動力。

2煤礦建設中的地下水防治

2.1防治思想與基本原則

煤礦建設作業時地下水一直是十分常見的問題之一,其威脅性十分嚴重。一旦地下水揭露,輕者會嚴重阻隔生產的持續開展,提升作業成本,并對礦區環境造成負面影響;重者則會直接引起安全事故,造成重大經濟損失的同時引起人員傷亡。因此增強對地下水等水文地質災害的防治研究,必將成為礦井建設中的永久話題,具體開展上應當秉承“立足實際、環境友好”的基本原則。一方面從礦井自身實際著手,在充分分析自身水文地質特征的基礎上,選用具有針對性的防治措施開展地下水防治,另一方面遵守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模式,摒棄過去單純疏干為主的方式,實現地下水防治的同時實現水資源的有效利用,達成礦山綠色發展目標。

2.2地下水防治具體要求

1)豎井作業必須依照相關作業規程嚴格開展,前期進行全面的工程勘測,在真正掌握井筒周邊地質水文環境,并有效預測井筒涌水量與含水結構的基礎上開展后續施工。2)在井下主體巷道施工作業前,應預先編制詳實的水文地質平、剖面圖,編寫地質狀況說明書。井巷作業期間,應安排專業技術人員對水文地質狀況進行實時跟蹤管理,以及時對水文地質狀況進行修正,以更好的保障作業。3)對已知的導水構造或含水地層,在作業揭露前應提前進行超前鉆探,對導水構造或含水地層的具體位置、區域面積及厚度等基本情況進行探測,并以此為基礎,通過分析導水構造或含水地層的施工作業環境、涌水量等對其相應的防治措施進行制定。通常,在堅硬巖層中,超前探水作業長度不得小于10m,當預估位置發生錯誤,使得巖層完整性與強度無法滿足巖帽預留需求時,應當及時結合具體情況對超前距離進行明確。一般原則為,確保鉆水孔5m以內巖體具有合格的完整性與強度。

2.3地下水防治技術

1)通過排氣壓入濃密水泥漿進行防治水。相較于以往的豎井深孔涌水控制時先在注漿孔內灌入水泥漿后再將管道埋送入孔內的方法不同,這種方法采用水平或仰視預埋注漿孔的方法,可以有效規避傳統工藝無法實現管體與孔壁間間隙密實的方法,需多次反復注漿的弊端,通過排氣壓入的方法,能夠保證水泥漿液的一次性有效灌注,且漿液固結后抗壓能力可達30MPa,能夠有效滿足封堵地下水涌出的需求。2)鉆孔上增設防突防噴裝置。鉆孔上布設的防噴防突裝置是實現高壓頂水鉆探作業安全、有效開展的關鍵核心。在鉆進作業防突中,盡管鉆機自身攜帶的液壓卡盤在實現高壓水擊穿時具有一定的夾持功效,但經過工程實踐可知,單純依靠液壓卡盤無法真正達到高壓涌水鉆探防突的安全需求。因此,為實現鉆進作業的安全防護,可在鉆桿上布設異徑防突器,這一裝置能夠有效確保1000m以上水頭壓力下的探水作業安全性。防噴措施是指在高壓閥門上布設自伸縮式封口裝置,同時在高壓閥門同孔口管間布設減壓器與四通管,經實際應用表明,其防噴效果良好。

2.4其他水文地質災害防治技術

2.4.1工程邊坡滑動

此類災害多發生于露天礦井,針對其的防治手段主要有:①坡角整平。這種方法有助于降低存在滑動危險巖體的自重,從而規避事故。具體操作上,當高度較小時可將坡面削緩,確保其同水平面夾角小于原角度;當邊坡較高時,可將其劃分為多個小段,制作成臺階狀,從而避免發生滑動。②構建擋土墻。在可能發生滑動的邊坡間構筑擋土墻,以阻擋其發生滑動。擋土墻構建必須以穩定地層為根基,并在墻后布設排水設施以確?;瑒芋w內滲水的及時排除。

2.4.2地表塌陷

此類地質災害多是在存在巖溶發育狀況的礦區,由于建設作業時大量抽排地層地下水引起的巖溶塌陷。針對其的防治手段主要有:①回填密封。對已出現的塌陷坑,選用水泥漿、黏土等材料進行回填,避免地表水的繼續滲入;②塌陷周邊構建圍堤;③對塌陷坑內積水進行及時排干,避免發生二次潛蝕塌陷。④對淺層石灰巖含水層進行帷幕注漿作業,以階段地下水進入塌陷坑的徑流通道。

3其他安全輔助措施

1)嚴格遵守各項安全規章制度,依照規程進行生產作業并確保各類防治水設施布設的標準化。譬如水泵布設、水倉布設、排水管理布設等必須依照生產設計嚴格修建并做好日常維護保養工作。2)組建專業技術團隊,對礦區水文地質狀況進行持續性動態跟蹤調查,記錄各類水文地質現象,并將其繪制相應的圖表以便及時分析,同時對其中的異常狀況及時進行反復勘驗,確保安全隱患的提前發現與治理。3)增強對礦區內大型溝谷的監測,對其疏水性能及滲漏能力做到全面掌控,對于出現的各類地裂縫及地表塌陷情況應及時進行填埋處理。4)掘進作業時嚴格遵守“有掘必探,先探后掘”的方針,一旦發現作業面出現安全威脅,應當及時撤離所有作業人員至安全區域。5)提前針對裂隙發育區及斷層進行水文探測與安全防護措施,避免積水突入礦井,造成經濟損失。

4總結

總而言之,地下水等地質水文災害作為煤礦建設中的多發性災害,必將是礦井建設安全管理的永久話題之一。礦井管理者必須充分認識這一問題,積極采取有力措施,組織專業技術人員構建適應自身礦井地質實際的水文地質災害防治體系,在確保安全隱患有效消除的同時推動建設作業的持續開展,為礦井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提供永久保障。

作者:類磊 單位:山西省煤炭地質水文勘查研究院

淺談地質災害防范:農村切坡建房過程中的地質災害防范研究

摘要:農民生活水平的逐漸改善,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選擇切坡建房,根據自己的意愿,增大戶型,改善生活的環境。但是我國農村大多處于偏遠的山區地區,切坡建房的過程中,會嚴重損害周邊地區的水文和地質,長期可能會引發大型的地質災害。因此,需要相關部門主動分析農村切坡建房可能會引發的地質災害類型,分析災害的分布、危害程度、規律以及特點,并提出切實可行的防范措施。本文主要分析農村切坡建房過程中,容易發生的地質災害,并提出具體的防范措施。

關鍵詞:農村 切坡間房 地質災害 防范 措施

大多數的農村都位于偏遠的山區地區,自然條件相對惡劣,再加上最近幾年,農村切坡建房的密度不斷增加,由此引發的地質災害更加頻繁。因此,為了能夠解決這一問題,需要相關人員以及農戶本身增加災難的防范意識,針對災害頻發區域中災害的類型、分布情況、危害指數以及規律特點等,積極討論,在建設美好鄉村的同時,有效的防范災害,保證農民群眾長期的住房安全,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而努力奮斗。

一、農村切坡建房引發地質災害的主要成因

(一)農村切坡建房缺乏安全意識

農民的文化程度有限,安全意識淡薄,在一些房屋搶建、濫建的過程中,缺乏對房屋安全性能以及周邊環境安全性的考慮,建設的過程中大多采取后削坡、前填方的辦法,有的選擇建在河溪邊、池塘水庫邊或是災害易發生的地段。農民在資金條件有限的情況之下,后坡的建設一般沒有排水系統,房屋建設的安全值得考量。

(二)因政策因素選址受限

因為一些政策的限制,切坡建房的地段大多選在耕地,甚至是占用了基本的農田。為了防止耕地面積的持續減少,不少房屋的選址選在了地質條件差的地段建房,成為導致災害的巨大隱患。

(三)地質災害具體的成因分析

1.邊坡開挖引發的地質災害

過度的邊坡開挖可能會導致坍塌和滑坡,這種類型的宅基地主要選擇則建在山區、丘陵的坡腳,需要開挖坡腳才能夠保證足夠的建設面積。過度進行邊坡的開挖,容易造成坡腳的卸荷而形成陡坡,使整個山體的表土層失去穩定,造成局部或是全部的坍塌。

2.建筑垃圾堆放引發的地質災害

建筑垃圾的堆放主要可能引發泥石流或是滑坡。宅基地主要選擇建在山區溝谷的兩側,切坡開挖形成的建筑垃圾沒有經過任何的處理直接順坡而下,在破面形成大量的堆積體,一旦發生降雨,容易引發堆積體的滑動,在沖擊下形成巨大的泥石流,威脅溝谷兩側住房的安全。

3.宅基地回填引發的地質災害

宅基地回填引發的地質災害主要是滑坡和不均勻沉降。主要分為兩種類型,首先是回填宅基地,這種類型的宅基地主要選擇建在山區的溝谷兩側,地理位置較低,一般就近采土直接回填,原有的植被和土層未經處理直接被掩埋,房屋建成之后,長期降水和生活用水的滲透,以及植被腐爛等問題會引起房屋基礎的不均勻沉降,使房屋的墻體開裂直接倒塌。其次是半挖半填宅基地,這種宅基地主要選擇建在坡面較為平緩的部位,平整土地時,通常采用后緣開挖至基巖,承載力較大,而前緣未經過回填,基巖的部分基本不會沉降,回填土部分由于植被的腐爛,發生侵蝕的作用,會導致房屋的破裂或是倒塌。

二、農村切坡建房過程中地質災害防范措施

在防治災害之前,應該了解切坡建房地質災害的危害,如下:

(一)科學規劃

根據農村房屋建設選址的實際情況,制定與農村建設相互配套的地質防災規范,分析各地區之間的差異、經濟發展情況以及成災的背景,制定長遠的防災計劃,相關的技術人員應該積極主動分析災難的類型,建設合理的功能區劃分以及配套的基礎設施,以此來指導新農村房屋規劃的建設。在規劃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農民群眾的主體地位,發放建房選址的優惠政策,為災害評估提供適當的補貼,減少不合理切坡建房現象的發生。例如我國農村切坡建房具體分為原拆原建、原地拆遷和異地新建三種,每年平均10208戶/年,經過初步確定,需要進行地質災害調查的為4554戶,占總數的50%,其中需要經過專業人士提供建議的農戶為2800戶,總數大概需要80萬元。因此當地政府應該在建房之前,調查好這些數據,確保前期預算充足,保證當地居民的基本生活。

(二)統籌安排

相關技術人員首先應該堅持分類指導、因地制宜的思想,分析山區與平原之間的差距,根據建設用地的規劃,分析財力資金的狀況,尊重當地群眾的基本意愿,貫徹節約的原則,將新建和舊改進行有機的結合。其次是要發揮農村建房的集中優勢和規模效應,解決一家一戶建房難的公共問題,避免簡單的拆舊和翻新,并完善基礎設施的建設。最后要實施造福工程,對建在水塘邊、江河邊以及災害頻發區域的危房進行集中的處理,盡快動員搬遷,避免一旦發生問題,造成更大的損失。

(三)綜合治理

相關部門需要認識到新農村的建設要集中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因此,在地質災害頻發的區域,要嚴格控制墾殖事件的發生。通過封山、挖掘排水溝渠、削減負荷等措施,實現綜合治理,主動規避風險,消除安全隱患。

(四)合理選址

在選址之前,首先應該進行地災評估。選址要符合科學性,貫徹落實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對工程可能造成的地質災害進行評估,做到科學預警,提出防范措施。在選址批地階段,必須要經過國土資源局相關人員的評估確認,得到批地的認可之后,才能開始動工,一切要按照正規的程序進行。具體的選址要求包括地勢平坦,不切坡、填方,不能位于災害隱患的影響區域,不能是巖溶的發育區域,不能建在山凹前緣、兩溝的交匯處或是河道的沖擊灘等等。

(五)科學設計

首先在建房的面積上,嚴格按照相關的用地標準,既滿足群眾的面積需求,同時考慮房屋建設的安全性。其次在Y金的問題上,對群眾進行安全教育,實施防災演習,引導群眾將有限的資金使用在房屋的安全建設中去,例如使用高品質的建筑材料來加大房屋建設的安全系數。最后在工程設計的環節中,依據相關災害的評估參數,考慮房屋對地質災害發生的抗災能力,后坡的建設必須留有一定的安全距離,必須建設配套的安全坡度、安全臺階以及擋土的排水系統。

三、結語

綜上所述可知,農村切坡建房過程中的地質災害防范,需要充分的利用經濟和行政的手段,引導農民群眾樹立安全防范意識,科學合理規劃,做到以人為本,積極研究災害發生的類型,統籌安排,綜合治理,避免在災害易發生的地段選址,科學設計建房計劃,維持農村經濟發展與生態健康之間的平衡,不斷總結以往經驗,從而促進新農村的建設和發展。

(作者簡介:婁剛,本科學歷,九江市地質災害應急中心,研究方向: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與環境地質。)

淺談地質災害防范:芻議礦山建設過程中地質災害的防范

摘要:在礦山建設中由于礦區水文、地質條件的不同,開采施工中往往會引發一些地質災害,為了保證礦山建設開發的安全性和科學性,對施工中存在的災害類型進行了分析,并提出相應的防治措施。

關鍵詞:礦山建設;地質災害;沉陷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家對能源的需求量也急速增加,目前解決能源問題主要方式仍是增加各礦產的開采量。由于大規模和不合理的開發,出現了一系列的礦產災害,嚴重危害到礦山工作人員及附近的居民人生安全。為了保證礦山建設開發的安全性、科學性,應在礦山建設中做好災害的分析和評價,及時采取有效的災害防治策略,實現礦山建設的安全運行。

一、礦山建設中主要存在的地質災害類型

1、地表沉陷

地表沉陷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礦山地質災害,礦山建設中造成地表沉陷的成因有兩類:第一類,在采礦過程中未合理的設置礦柱支撐,開采過程中,使得礦井支撐失穩,導致礦井塌方,造成地表塌陷;第二類,在采礦的過程中含水層中的地下水被大量抽走,造成地下水位不斷下降,使得含水層重新固結、壓密,體積減小,從而引發地表大面積沉降。

2、邊坡滑移

對于礦區邊坡來說,由于土體和巖層具有各自的結構面,當人工開挖面的產狀與原巖層形成不利組合面時,往往受到自重或雨水等因素影響,造成邊坡上方巖土體的下滑。在礦山建設中對于邊坡的防滑不到位,導致巖層的下滑力大于防護設施的抗滑力,形成滑坡事故。尤其在露天礦的開采中,由于不合理的開采,邊坡下滑現象比較嚴重。

3、巖爆

巖爆是由于巖體中聚積的彈性勢能被突然釋放之后導致巖體崩裂彈射的現象。在礦山建設中主要存在的是坑內巖爆,因為礦坑周圍和頂部的巖層在長期受到地殼的作用力而被強烈的擠壓著,在礦山開采中一旦使巖層出現自由面,那么巖層應力就會瞬間釋放,很多大量的巖石裂成碎塊,同時向四周噴射。這種情況在地殼活動比較頻繁的地區較為常見,坑內巖爆的發生往往會給礦山建設和開采工作帶來非常大的災害。

4、礦坑涌水

礦坑涌水是礦山建設中主要的水文地質災害,由于礦坑涌水的爆發性較強,對整個礦山建設的影響嚴重。產生礦坑涌水的主要原因分四種:第一,在采礦的過程中對于礦坑涌水量的設計不到位,未做好有效的防范工作;第二,在采礦過程中打穿蓄水層,地下承壓水產生噴涌;第三,在采礦的時候遇到地下暗河或蓄水溶洞,使得大量的水進入礦坑之中;第四,礦坑周圍的排水設施不到位,遇到大量地面水聚積的時候排水不暢,導致地面水大量涌入礦坑,淹沒礦坑。

5、水污染

礦山建設往往引發水污染災害,造成水污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在礦山建設中,對地質結構造成了破壞,蓄水層的原有結構不復存在,地下水位將會發生比較大的改變;第二,在礦山開采中,產生大量的重金屬物質,物質進入到地下水中,對地下水產生污染;第三,由于礦山廢渣的處理不當,經雨水的沖刷,礦渣表面的有害物質進入地表河水中,造成河水污染。

二、礦山建設中地質災害的防范措施

1、地表沉陷的防范措施

地表沉陷主要因為采空區的出現導致的,由于地表沉陷的危害性較大,要注意采用防范措施合理性。第一,在礦山開采中應合理設置支撐柱,做到邊開采、邊支護,防止礦頂坍塌,并做好監測記錄;同時對廢棄的采空區應進行回填。例如,在煤礦的建設和開采中,大量堆放在廢渣區地煤矸石可以有效回填到采空區,這樣既減少了煤矸石對環境的污染,同時也保證降低了礦區地表沉陷發生的概率。第二,對已經形成的沉陷區,應該積極采用治理措施,在沉陷區做好防水措施,防止水進入沉陷區擴大沉陷的范圍。

2、邊坡滑移的防范措施

在礦山建設滑坡的防范中可以根據造成滑坡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第一,采用降低巖石剪應力的方法,包括整平斜坡角度、修筑擋土墻以及打防滑樁等等。整平斜坡角度主要是為了減小巖體滑坡的勢重,如果邊坡的高度較大,可將整個邊坡分段治理,形成階梯狀,從而減小巖體滑動。修筑擋土墻就是在可能滑動巖體的前方修建擋土墻,防止巖體的滑動。在修筑擋土墻時,需要注意兩點:首先要擋土墻底部應設置在滑動面以下的穩定地層中;其次要保證滑動巖體中的水能及時排出,在擋土墻之后要設置排水設施。打防滑樁指的是在滑動巖體內部打樁,樁端應置于滑動面以下穩定地層中,從而防止巖體的滑動。第二,改變巖體的物理性質。地下水和地表水對巖體物力性質的影響是比較嚴重的,要防止巖體滑坡可以通過排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方式進行:在地表修建截水溝來攔截滑坡上方地表徑流;修筑排水溝從而有效排除地下水,降低巖石中的含水量;修筑排水巷道將滑動巖體中的地下水有效排出。

3、地下水防治措施

礦區地下水防治中主要重視三點:第一,在礦山建設前應進行水文地質勘查,對礦區內的水文地質條件進行準確的了解;第二,對于已知含水層應該設置超前探水孔,從而得出含水層的厚度和位置,設計和施工中采取具體的治理措施。目前在地下水防治中主要采用的防治技術有兩個,一個是排氣壓入濃密泥漿的方式仰視探水注漿孔埋設孔口管技術,另外一個是使用鉆孔加設防突防噴裝置。

4、水污染防范措施

在礦山建設中水污染的危害性不可小視,防治水污染要從以下幾點做起:第一,要合理處理礦坑廢水,應在礦區內設置廢水處理站,對廢水應采用沉淀、生物技術、化學技術進行處理。第二,嚴格控制采礦中有毒物質的堆放,一些含有毒素的物質應該隔離堆放,在雨天要做好防雨措施。第三,加強礦區的綠化,提高植被覆蓋率,起到凈化地表徑流的作用,同時也能防止泥石流的產生。

結論:

總之,由于地質、水文條件和開采方案的不同,礦山建設往往引發地表塌陷、邊坡滑移、巖爆、礦坑涌水、地下水污染等災害,因此,在礦山開發前必須做足礦區的水文、地質調查,對開采方案進行分析、論證,并對施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地質災害進行預測,根據各災害的類型和危險性,制定相關的預案措施;同時,施工中嚴格按照設計開采方案進行施工,對各施工班組進行安全教育和處理事故應急培訓,真正實現礦山開發的科學性、安全性和經濟性,為社會經濟發展奠定基礎。

淺談地質災害防范:群測群防工作是防范地質災害的重要途徑

[摘要]本文根據廣西地質災害發生發育及分布特點,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情況,說明群測群防工作是防范地質災害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建立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完善其日常管理,保證其正常運轉十分重要。

[關鍵詞]地質災害 群測群防 途徑

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是通過相應的組織形式,建立、健全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大力宣傳、普及地質災害防災減災科學知識,增強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民眾的防災減能力。發動廣大群眾直接參與,對地質災害進行多種手段的常規監測,進行應急調查、應急監測,對地質災害的發生發展進行預報預警,根據險情采取避讓防治措施,在發生地質災害時及時地進行搶險救災,以達到盡可能地減少人員傷亡、降低財產損失的目標。符合“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并具有中國特色和創新性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已取得了顯著的防災減災效果。

1廣西地質災害概況

廣西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量充沛。夏季濕熱多雨,受臺風及局地氣候的影響,常有暴雨甚至特大暴雨。全區年平均降雨量一般在1250-2000mm,受地形的影響,形成了十萬大山、大瑤山、越城嶺至大苗山三個多雨區和桂南的玉林-欽州-東興、桂北的興安-永福-大苗山、桂東的昭平-蒙山-大瑤山及桂西的凌云-巴馬-大明山等四個暴雨中心,多雨區多年平均降雨量2000mm以上,暴雨中心日最大降雨量在110-600mm之間。多雨區及暴雨中心區都是突發性地質災害多發的地區之一。

廣西地貌特征屬云貴高原至東南沿海丘陵過渡地帶,是一個以山地為主的省區,山地約占總面積的71%,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大部分山體切割強烈,高差懸殊,山坡坡度大部分在300以上;在巖溶區,石山的巖石裸露,裂隙發育,巖溶平原或谷地中有孤峰、峰林、殘丘,其表層分布的溶余殘積土有利于土洞的發育。

廣西地質災害的主要災種有:滑坡、崩塌、危巖、地面塌陷、泥石流,另外還有河岸侵蝕、礦坑突水和冒頂、海水入侵等地質災害。根據廣西全區“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及每年進行的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全區地質災害大排查等工作的初步統計,廣西已調查發現地質災害點兩萬多處,其中以土質的滑坡、崩塌居多。兩萬多處地質災害點中,地質災害隱患點有14000多處。

滑坡以小型滑坡為主,主要分布在桂西、桂北、桂東南的層狀碎屑巖分布地區。崩塌絕大多數為小型崩塌,在全區均有分布,山區公路邊坡上多見,石山區崩塌(危巖)主要分布在連片石山區,特別是碳酸鹽巖分布的地區,如河池市、百色市、來賓市、柳州市、桂林市、賀州市、貴港市、崇左市等地的巖溶石山分布地區。地面塌陷(巖溶地面塌陷、礦山采空區塌陷):主要分布在巖溶地區和礦山采空區。巖溶塌陷多發生在巖溶強發育的巖溶平原、巖溶谷地、地下水淺埋區(埋深一般小于10m)。廣西桂林市、賀州市、玉林市、柳州市、來賓市、貴港市等地的巖溶平原、巖溶谷地地區巖溶地面塌陷現象十分普遍。巖溶塌陷的塌坑絕大多數是直徑小于10m的小型塌坑,深度多在10m以內。局部地區巖溶地面塌陷的塌坑呈成群出現,分布范圍多在1km2以內。礦山采空區塌陷主要分布在地下采礦的地區。泥石流包括溝道泥石流和坡面泥石流,小型為主,主要分布在山勢陡峻(坡度45度以上)的海相碎屑巖和巖漿巖分布的桂西、桂東北、桂東南等地區。泥石流在全區分布雖然不多,但其造成的損失較大,如近年來汛期各地發生的坡面泥石流,常有造成人員傷亡和較大的經濟損失的事例。

廣西的地質災害規模雖小,卻往往會造成人員傷亡及較大的經濟損失,廣西近年來發生的地質災害,其體積絕大部分都屬于小型,其中造成人員傷亡及較大經濟損失的地質災害幾乎都是小型的。

2造成較大損失的地質災害例子

(1)2005年6月中下旬,我區中部、南部、東部等地連降大暴雨或特大暴雨,24小時降雨量超過200mm甚至超過300mm,導致群發性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的產生,金秀縣、鹿寨縣、昭平縣、蒙山縣等縣市在此次強降雨過程中發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質災害數十起甚至幾百起,有的縣造成了10多人的傷亡。

(2)2006年6月8日,受局地氣候的影響,梧州市特大暴雨,據有關部門統計,在2006年6月8日凌晨至6月8日10時,在短短的幾個小時內,降雨量達300mm。據群眾反映,其中大部分降雨集中于凌晨零點左右時段,預計此時段降雨強度超過每小時100mm。受特大暴雨影響,引發了規模大、分布面廣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城區約有1000多起,形成了無山不塌的局面,靠近山體的街道全部被坡面泥石流堆積物淤埋,造成13人死亡,全市有數萬人緊急撤離避讓,中小學停課近20天,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000萬元。

(3)2006年7月中下旬及8月上旬,我區連續遭到臺風登陸引發的強降雨天氣,在強降雨的影響下,桂南、桂東南等地局部發生群發性地質災害,有的縣發生滑坡、崩塌、泥石流1000多起,最嚴重的一個縣造成了20多人的死亡。

(4)2010年6月2日,廣西容縣六王鎮、岑溪市南渡鎮及馬路鎮一帶,在強降雨影響下,發生點多面廣的群發型崩塌、滑坡、坡面泥石流地質災害數百處,山坡上千瘡百孔,滿目瘡痍。造成40多人死亡,多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數千萬元,其中最多的一個災害點造成的人員死亡達到11人。

(5)2010年6月15日,廣西蒼梧縣沙頭鎮一帶在強降雨影響下,發生群發型崩塌、滑坡、坡面泥石流地質災害,災害點達數百處,大量的坡面泥石流造成道路堵塞。此次災害造成17人死亡,多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數千萬元,其中最多的一個災害點造成的人員死亡達到6人。

(6)2011年5月9日,在強降雨影響下,廣西全州縣咸水鄉洛江村委廣坑漕發生滑坡地質災害。此次滑坡為高位滑坡,滑坡體從高差約200米的陡坡上滑下,具有強大的勢能及沖擊力,滑坡體滑到沖溝底后鏟刮沖溝底及沖溝兩側的松散堆積物后,形成泥石流沿溝道下泄,掩埋工棚數座,造成22人死亡。

上述這些地質災害事件是近年來廣西重大的地質災害事件之一,給受災地區造成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當時,許多媒體都不同程度地報道了這寫事件,社會影響較大。列舉這些例子,并不是說這些地質災害的發生地的群測群防工作做得不好,由于地質災害的突發性及其隱蔽性,還有的地質災害隱患沒有調查清楚,另外,其中還有不少是發生在晚上,這些都是目前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中的薄弱點之一。

3通過群測群防成功預報的例子

(1)2003年5月23日,百色市田陽縣坡洪鎮鎮領導到該鎮塘定屯檢查工作,向村民宣傳地質災害基本知識,并提醒大家雨季應特別注意該村后山的危巖崩塌隱患,教育村民一旦發現異常應立即避讓。第二天上午10時,當時正在下雨,該屯村民包榮家一家3口人正在吃飯,突然聽到房屋后山上有異常響聲,得到過地質災害知識普及教育宣傳的包榮家感到異常,意識到可能有地質災害發生,立即指揮家人向屋子外撤離,一家3口剛撤離出來,隨后就有兩塊巖石(規模1.2×0.9×0.7m,0.3×0.2×0.1m)從山上滾落進入剛才正在吃飯的房屋中,造成房屋部分倒塌,直接經濟損失3000元,由于房內的人員已及時撤離轉移,從而避免人員傷亡3人。

(2)2003年6月27、28日,浦北縣連降暴雨,降雨量達300多mm,屬20年一遇。在暴雨的誘發下,浦北縣多個鄉鎮發生了較為嚴重的地質災害,共發生滑坡21處,崩塌24處,共造成房屋毀壞118間,直接經濟損失約41.18萬元。災情發生前,正值該縣進行“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調查工作,據災后的災情核查,此次發生的地質災害點10多個地質災害點是聯合調查組調查過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由于聯合調查組調查時,對當地群眾作了較廣泛的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使廣大群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故在地質災害發生前,災區群眾都作了較充分的防災準備工作,如監測,避險等,使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降到了較低限度,雖然有100多間房屋受滑坡、崩塌毀壞,但沒有造成人員傷亡,據統計,避免了90人的傷亡,經濟損失也因此大為減少。

(3)2006年7月中旬,受臺風影響,廣西浦北縣普降大暴雨至特大暴雨,在強降雨影響下,全縣發生數百起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其中浦北縣外貿站存在滑坡隱患,7月16日晚當地國土資源所根據廣西國土資源廳的地質災害氣象4級預報,及時通知外貿站,并要求外貿站的人員撤離,外貿站滑坡于次日上午發生較大規模的滑動,房屋倒塌19間,成功避免了83人的傷亡。

(4)恭城瑤族自治縣龍虎鄉龍虎村群發性泥石流,2013年5月15日下午桂林地質環境監測站恭城縣為藍色預警。當晚23時,根據實時雨情升級為黃色預警,16日凌晨1時,再次追加預警為橙色。恭城縣按照群測群防工作要求,立即啟動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組織易發區和隱患點居民進行有序撤離。2013年5月16日0時~16日03時, 恭城縣龍虎鄉發生群發性泥石流地質災害10多起,泥石流掩埋、毀壞房屋21座(間)。泥石流雖然發生在晚上,但由于事先已經將167名受威脅的人員及時撤出,避免了重大的人員傷亡。本次預報成功,避免167人傷亡。

(5)融水縣滾貝鄉滾貝中學崩塌,2013年6月9日上午8點多,根據氣象資料及地質環境條件分析,柳州地質環境監測站將融水縣滾貝、三防、安太、安陲、香粉、懷寶、四榮鄉(鎮)地區由原來的黃色預警(三級)追加調整至橙色預警(四級),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大,并通過手機短信及電話通知相關人員。9:10分滾貝鄉國土所所長管秀良接到預警信息厚,按照群測群防工作的要求,及時組織滾貝鄉滾貝中小學群眾撤離。10:00滾貝鄉滾貝中小學發生崩塌,規模150m3,并造成房屋倒塌,由于在崩塌發生前已緊急轉移了人員,從而避免人員傷亡15人。

以上事例說明,通過對群眾進行地質災害知識的宣傳普及教育,使群眾提高了對地質災害的認識,有較強的防災意識;建立群測群防體系,落實了防災責任人,當地質災害發生時能及時地采取措施,保證人員撤離出來,從而使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降到最低程度。

4結束語

廣西是全國7個地質災害嚴重的省份之一,地質災害點多面廣,地質災害的規模不大,但其危害不小。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是目前有效防治地質災害的方法途徑之一,可以對分布于全區各地眾多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有效的監測監控,及時掌握其發展變化趨勢,及時發現險情,及時報告,及時進行防治與避讓,及時搶險救災。群測群防體系的建立是地質災害防災預警的必由之路,其參加者是長期駐扎在當地不走的地方軍,能對大量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實施監測和預警,能迅速發現險情并及時上報,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具有耳聰目明,反應快捷的特點。由此可見,群測群防工作是目前條件下,投資少、覆蓋面廣且比較有效的手段,是一項受益于民眾的“民心工程”,是減災防災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友情鏈接
主站蜘蛛池模板: 美女扒开内裤羞羞网站|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 晚上睡不着正能量网址入口| 亚洲福利视频网址| 白嫩光屁股bbbbbbbbb| 国产99视频在线| 麻豆一区二区99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区免费视频| 99re热久久资源最新获取| 少妇无码太爽了不卡视频在线看 | 亚洲中久无码永久在线观看同| 特黄aa级毛片免费视频播放| 制服丝袜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老师的奶好大摸着好爽| 国产免费全部免费观看| 91丁香亚洲综合社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日韩亚洲另类激情文学| 片成年免费观看网站黄| 免费特级黄毛片| 一个色综合导航|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爽| 最近更新2019中文字幕国语4|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影视|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蜜桃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秋霞| 亚洲mv国产精品mv日本mv| 免费观看国产网址你懂的| 国产精品毛片无遮挡高清| 99re6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夜栋病勤1一12在线观看| jiuma啊灬啊别停灬啊灬快点| 怡红院怡春院首页| 上海大一18cm男生宿舍飞机| 成人做受120秒试看动态图| 两根黑人粗大噗嗤噗嗤视频|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好|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妻性色| 手机在线观看一级午夜片|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