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戰略

時間:2022-07-19 09:04:35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淺談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戰略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淺談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戰略

淺談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環境資源利用與可持續發展戰略之解析

摘 要: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警示我們必須實施可持續戰略,而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加強環境法制建設及增強人們環境法律意識,政府應發揮其職能,企業也應改變其生產方式,從而防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保持環境和資源的永續利用,促進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本文從環境資源的有限性入手,分析現有環境資源的發展現狀及產生原因,進而分析可持續性發展概念及其對環境資源利用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提出一些環境資源持續性利用的發展對策。

關鍵詞:環境資源;可持續發展;戰略

1 環境資源利用的發展現狀及產生原因

1.1 環境資源及其有限性

環境資源在《環境法》上作為整體性的概念,指的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客觀物質的條件總和。包括天氣、土地、水、海洋、森林、草原、礦藏、野生動植物以及其綜合環境效益。

人類曾認為環境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1.1人口數量相對較少

人口增長速度緩慢,可以得到較為豐富的自然資源,幾乎不會對環境產生破壞性利用。

1.1.2人類對環境資源利用能力有局限性

不發達的生產力,近乎于自然的生產方式,對自然資源的開發量相對較小。

1.1.3人類通過對環境資源的創新利用

使其不至于影響人類社會的發展,使人類發展不受客觀物質的局限,從而產生環境資源是無限的看法。但是,伴隨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以上觀點認知的正確性已經被事實打破。

1.1.3.1人口數量急劇增多,更加凸出環境資源的稀缺性,礦藏、土地等自然資源個人分配率呈現越來越少的趨勢,而潔凈的淡水、空氣等資源的也越來越難獲得,人們愈加清楚地認識到可獲得資源的局限性。

1.1.3.2人類對環境資源的利用能力大幅度提高,與增長因素結合,進而對環境資源大規模利用,也使曾認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自然資源逐日枯竭。

1.1.3.3創新能力不但沒有為發展帶來美好前景,反而因為對自然失敗的控制,使發展遭受前所未有的困境。目前,環境資源的有限性已成為人類社會的共識,我們要利用環境資源就必須考慮環境受不確定損害后的可能性,預防其發生對將來利用造成損害。

1.2 環境資源利用的發展現狀

人類對環境資源利用已經造成了環境破壞,侵害人類活動和生存所賴以生存的自然支持系統,直接危害人類生命健康,環境破壞和污染導致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2.1 全球性的氣候變暖

世界能源的大量損耗使以CO2為代表的溫室氣體猛增,全球氣候正逐漸變暖。危害主要有:

1.2.1.1兩極冰川雪山大面積融化,海平面上升,導致有些國家國土面積銳減,島國將不復存在。

1.2.1.2自然災害普遍增多,如旱澇、極端氣溫、臺風等。都直接或間接威脅原有的自然生態環境系統的循環體系,致使眾多生物種群的銳減和滅亡。

1.2.2 臭氧層破壞

臭氧層存在于大氣圈上部的平流層中,其起到吸收外層空間照射地球的紫外線輻射的作用。它的損耗主要是因為人類生活中排放出的眾多消耗臭氧的化學物質,特別是氯氟烴。臭氧層的耗減會加強紫外線輻射,嚴重危及生物的生存以及人類的健康。

1.2.3 生物多樣性銳減

生物資源是人類食物的基本戰略資源,關系到人類的糧食健康和生活質量,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性條件之一。生物物種作為人類生存的生物資源,其滅絕終將嚴重影響人類生存,在某種程度上,增強生物品種多樣性就是在保護人類自身的生存環境。

1.2.4 酸雨增多

酸雨是長期以來工業化國家形成的大氣污染現象。煤炭大量燃燒產生的CO2所形成的酸雨,其會對森林、草地、水體、建筑物等造成嚴重損害。

1.2.5 土地和水資源狀況惡化

土地的惡化體現在土壤侵蝕、荒漠化和鹽堿化,大面積開墾引起嚴重水土流失,過度的放牧、砍伐致使土地沙化,地球上水資源由于人類的消耗破壞和污染,使眾多人口處于嚴重缺水的困境里,嚴重制約部分國家和地區經濟的發展,甚至成為沖突和戰爭的基本根源。

1.2.6 戰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現代高科技戰爭中,先進的武器作為獲得制勝權的唯一籌碼,其殺傷力無疑會嚴重破壞生態環境。如核武器、生化武器。

1.3 環境資源利用現狀的產生原因分析

隨著人類的發展,過多的人口造成對資源的過度需求,導致資源過度消耗,從而加重資源危機。飛速發展的經濟使自然資源的急劇耗損和環境質量的不斷下降等問題也日益突出,人類的發展也面臨嚴峻的考驗。不完善的法律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從而導致了以上所述的環境資源的發展現狀。下幾點來分析其產生原因:

1.3.1從現實生活看

人口問題是一個對環境資源造成沉重壓力的非常突出的相關因素。龐大的人口規模對環境的壓力是沉重的,人口眾多和很大的人口密度在環境退化中起重要角色作用。它意味著同一塊土地上有更多的生產和消費活動,會有更多的國土資源系統的索取和排放。在很多方面,人口因素與環境保護及與環境合理開發利用之間都存在著非常尖銳的矛盾。雖在人口政策方面在近幾年的努力有了些成效,但這對已經形成的龐大的人口基數無疑是一種亡羊補牢的措施。

1.3.2從經濟上看

我們處在的是一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經濟體制。在環境保護領域,在計劃經濟時代,由于片面追求產值,很多工藝落后、管理混亂且員工素質低下,導致環境資源質量急劇惡化,污染迅速蔓延。雖現在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占主導地位,但是由于市場經濟強調經濟優先,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門人員為了獲得地方、部門甚至是個人的經濟利益,大肆污染和破壞生態環境,導致環境監管淪為經濟利益的俘虜。

1.3.3從法制上看

現行的環境保護機制的法律體系存在著眾多缺陷,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3.3.1指導思想的偏差,即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尚未成為環境立法的指導思想。

1.3.3.2環境立法中未體現全過程控制思想。

1.3.3.3現行的《環境保護法》以及其他環境立法計劃擁有濃重的經濟色彩,缺乏市場機制建構。這主要是由于環境立法多數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創立的,基本都是采用行政控制的手段來解決環境問題。

1.3.3.4《環境保護法》以及其他環境立法中大量存在環境管理機構設置空缺或重疊的問題。

1.3.3.5《環境保護法》缺乏應有的統領作用,立法體系不夠完善,環境立法原應作為基本法來指導環境資源體系的建立和運作,但目前仍存在著諸多缺陷。

總之,在環境立法過程中,由于受諸多因素限制,立法效果大打折扣,這對環境資源的利用與保護都是非常不利的。誠如有些學者所言“在理想的民主理論里,立法是結合民意和專業的產物,強調在事實理性的基礎上作集體決定,但在現實世界里,立法的進度及內容,卻未必單純是民意與事理的結果,而是經濟、政治、文化及社會靜態結構與動態發展的綜合表現。這種現實與理論的矛盾在環境保護立法這一新興的立法領域更是表現的淋漓盡致。”

2 可持續發展與環境資源的利用關系之分析

2.1 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從本質上來說就是調整發展戰略,以合理有效的方法調節對自然資源的利用,以強有力的措施來保護環境,使得人與自然相互協調,保持生態的平衡,以確保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使發展立足于“既滿足人類目前的追求和需要,又不會對未來的追求和需要造成危害。”因此,可持續發展的中心問題就在于對環境資源的利用和為將來保留之間如何保持平衡,對現有如此嚴重的環境破壞的改善和環境資源的持續性利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2.2 可持續發展對環境資源利用的重要性

如前所述,傳統發展觀念的預設前提是在自然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條件下。但是目前,人類短暫高速的發展,以使得自然資源短缺問題日益突出,社會經濟發展必需的資源供應日漸緊張,同時與經濟發展相伴的環境污染問題也愈演愈烈,成為人類發展必須面對的重要的問題之一。但可持續發展觀的提出,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探索到一條至少在目前可行的道路,不僅可以減緩人類社會發展和自然資源供應之間的緊張關系,也可以維持人類社會在可預見的未來延續和進步的道路。它的價值目標就在于為人類社會解決環境資源問題,即通過預防環境損害后果的發生,為將來和后代留下更多、更有用的自然資源,進而在環境資源保留和利用之間保持平衡。也就是說,保證了環境資源的可持續獲得可能,也避免了不可逆轉的環境破壞后果的發生,從而促進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總之,人類理性并不能超越客觀物質條件的限制,即人類可獲得的環境資源是有限的及人類理性本身的有限性的前提下,可持續發展對環境資源利用的持續性發展無疑會帶來更加美好的前景。

3 環境資源利用的發展及對策探析

人類已經意識到資源對于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大量的消耗資源及破壞生存環境,必然會阻礙與制約人類文明的發展。為此,我們必須在自身的生存觀念和發展觀念中進行一場深刻轉變,把自身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經濟、環境、資源、人口等諸多要素整合到一個新的目標框架之中,以尋求和建立一種以保護人類的家園,實現人類自身持續性的生存和發展的新的戰略行動。因此,我們必須加強與完善環境的法制建設。加強環境法規與地方區域的結合,增強環境法的可操作性。充分運用政府職能,建立健全的環保體系,協調好環境與經濟的關系。盡快運用可持續發展原則,制定一套環境影響評估規范。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推廣清潔生產。提高公民環境保護意識,真正落實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

4 結論

環境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人類要實現與其和諧統一,必須在控制自身的實踐活動時,又要控制生態環境,而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提出,是人類認識自身與自然關系,是對自工業文明以來所走過泥濘路程反思的結果,是人類克服一系列經濟、社會和環境問題之間所做出的理性選擇。它無疑是人類在協調人與自然關系,重建和諧美滿的自然家園的歷程上,獲得了一個正確的行動目標和綱領。

淺談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戰略:淺析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戰略問題

摘要: 2l世紀的中國將不可避免地遭遇到環境與發展的巨大挑戰,嚴重制約了可持續發展。文本通過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談論了當前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與以后的發展戰略。

關鍵詞: 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法律保障;建設規劃

0引言

可持續發展就是指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既要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又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后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環境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發展,但在發展過程中,要受到外部性問題的影響和政府政策的支配,而且它們之間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互相制約、互相依賴。因此,如何保護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必須要研究和回答的重大課題。

1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1.1 環境保護“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過的自然因素的總體。環境保護是指為了避免環境污染而采取的措施,其目的是防止環境受到破壞和污染,使之更好地適合于人類勞動生活和自然界生物的生存和發展。它包括管理和治理兩大部分,即合理利用資源,防止環境污染;在產生環境污染后,做好綜合治理。

1.2 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是指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相互適應,經濟、社會、生態三者協調發展,經濟增長速度快,經濟發展質量好,市容環境景觀美,生態環境狀況佳,人民生活水平高,社會治安秩序優,抵御災害能力強。發展直接關系著全國的發展水平,可持續發展在我國可持續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3 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兩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構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它支撐著生命系統的延續,維系著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使人與自然達到高度的和諧。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緊密相聯。可持續發展把環境保護作為衡量發展質量、發展水平和發展程度的客觀標準之一,因為現代的發展與現實越來越依靠環境與資源的支撐,人們在沒有充分認識可持續發展之前,隨著傳統發展,環境與資源正在急劇的衰退,能為發展提供的支撐越來越有限了,越是高速發展,環境與資源顯得越重要。環境保護可以保證可持續發展最終目的的實現,因為現代的發展早已不是僅僅滿足于物質和精神消費,同時把為建設舒適、安全、清潔、優美的環境作為重要目標進行不懈努力。

2當前環境現狀對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環境問題是關系到人類生存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全局性問題。我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堅定不移地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但是,由于多種原因的影響,當前我國環境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大氣污染呈發展趨勢。水體有機污染加重,飲用水源水質大降。噪音影響范圍擴大,影響程度加深。生態失衡問題加重,出現“熱島”、“荒漠”等問題。自然生態系統退化,進一步降低了自然生態系統的環境承載力,加劇了資源環境供給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矛盾。環境污染邊緣化問題日益顯現。因此,我們必須研究環境的演變規律,認識環境的結構與功能,維護環境的生產、恢復和補償能力,使經濟和社會發展不超過環境的容許極限,以滿足人類的生態需要,實現可持續發展。

3加強環境保護,推進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涉及經濟、社會、生態等各個方面,加強環境保護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核心。

3.1 要制定好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規劃規劃是“龍頭”,環境保護必須有科學的規劃,以保證環境保護和建設的有序進行和健康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規劃既要立足現實,又要前瞻未來;既要強調環境保護,又要注重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機統一;既要明確戰略思想,又要設計具體工程,尤其要確保規劃的嚴格執行。

3.2 要建立環境保護和治理的法律保障體系依法加強環境管理是做好環境保護工作的根本途徑,只有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才能把環境保護工作納入依法治理的軌道。

3.3 要加強綜合管理和治理要把環境保護納入建設和發展總體規劃,嚴格執行“三同時”制度。要建設環境保護與建設的綜合管理和決策機制及相應的體制。要建立環境綜合監督制度,確定環境的綜合評價標準體系。要全面推行環境質量評價,包括污染源評價、污染監測、綜合評價、預測研究、模擬實驗、系統分析和治理規劃等內容。

3.4 要改進工業生產技術的流程和管理要加強工業企業的技術更新和改造;加強污染的預防,推行清潔生產;積極發展物耗少、能耗少、排污少而效率高的高新技術工業;發展并扶持環保企業和環保技術的開發。

3.5 要有效利用財政、稅收、金融等的作用停止對污染嚴重企業的貸款;對環保企業和污染少的高新技術產業在貸款、稅收方面予以扶持;對污染企業要從原材料采購,產品銷售中收取污染稅;推廣污染集中控制措施,使我國的環境保護走上社會化、市場化、企業化和專業化的道路。

3.6 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發展循環經濟是解決環境與發展矛盾的根本措施,是在發展中解決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要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保護環境為核心,努力實現產業生態化,治理污染產業化。

3.7 要加強環境保護教育,增強居民的綠色消費意識,調動全社會保護環境的積極性和自覺性,以促進可持續發展。

淺談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戰略: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與環境會計現狀

[提要] 可持續發展不僅僅是經濟持續發展,還包括社會和環境持續發展。將環境學和會計學結合起來,通過有效的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協調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使企業的經營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者的統一。本文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從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角度,分析我國環境會計現狀及發展。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戰略;環境會計;現狀與發展

引言

伴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也出現了一些令人頭疼的全球性問題。面對人口膨脹、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物多樣性被嚴重破壞的生存環境,世界各國對于環境會計也越來越重視。

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但在我國現行的會計制度中,政府有關部門往往無法通過會計報表和財務報告準確獲知企業的環境治理與破壞情況,從而不能制定正確的環保宏觀政策和微觀對策,也不能引導企業走向自覺保護環境資源的軌道上來。而環境會計不但將環境成本內在化,而且給企業提供賴以生存的環境信息的變化,完善企業乃至整個社會的預警系統,從而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我國的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了節能減排、保護環境問題。

一、可持續發展戰略與環境會計的建立

1、可持續發展的含義。可持續發展是不斷提高人群生活質量和環境承載能力的、滿足當代人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后代滿足其需求能力的、滿足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的需求又不損害別的地區或國家人群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可持續發展是經濟、生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有機統一和相互協調,是經濟、生態、社會三位一體的發展。在整個人類可持續發展系統中,經濟可持續是基礎,生態可持續是條件,社會可持續是目的。人類追求的應該是自然—經濟—社會復合系統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2、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原則。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社會一種全新的發展觀念,也將是人類在新的世紀里繼續向前邁進的唯一道路。貫徹、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遵從一些基本的原則,它們分別是:持續性原則、共同性原則、公平性原則與協調性原則。

3、可持續發展戰略下環境會計建立的客觀必然性。可持續發展道路是人類向前發展的唯一選擇和共同選擇。企業作為社會體系中的一個最基本的細胞,其生產經營活動是導致環境污染的最為重要的原因之一,企業應當對環境保護承擔不可推卸的責任,企業必須在環境保護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發揮應有的作用。為了更好地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及履行相應的環境責任,企業環境會計的構建就有其客觀必然性:其一,環境會計的構建具有現實的客觀要求,世界環境污染的日益嚴重,環境狀況的不斷惡化,人類環境意識的覺醒和綠色浪潮的到來,都使環境會計的構建具有現實的客觀需要;其二,環境會計的構建具有堅實的理論和現實基礎,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隨著經濟的發展,會計學科也在迅速的發展,特別是現代會計理論和方法更是不斷完善和快速發展,環境學的日益成熟、環境經濟學和發展經濟學在近年來的迅速發展,所有的這些使得環境會計的構建已經具備了足夠的理論、思想和技術上的支持。

二、可持續發展戰略與我國環境會計現狀分析

1、我國企業的環境責任意識不強。我國眾多企業環境責任的道德觀念不強,“重經濟輕環境”思想以及“先污染、后治理”等非持續發展的行為較為普遍,企業往往只顧眼前利益,環境保護觀念淡薄,對環境會計工作沒有給予充分的重視,沒有認識到環境會計在建立健全中國環境信息公開化制度中的重要作用。由于缺乏強制性的準則規范,大多數企業并不愿主動披露環境信息,或者即使披露了一些,也無相關標準去衡量其信息質量,不能取信于社會公眾。因此,必須提高企業的環境保護意識,使保護環境成為企業的自覺行為,為環境會計的實施創造良好的主客觀環境。

2、企業環境會計的理論研究與實務操作仍很不成熟。從理論研究的角度看,科學合理、系統完整并符合中國國情的企業環境會計理論和方法體系尚未建立起來。企業環境會計理論和方法體系是環境會計深入研究的基礎,然而這一基礎在我國并未建立;從實務方法看,我國企業并沒有建立起完整的環境會計信息系統,企業環境報告信息披露嚴重不足且缺乏可比性和可靠性。企業環境信息披露嚴重不足且缺乏可比性和可靠性,存在規范環境信息報告的需求。目前,我國企業環境報告在目標方面過于狹隘,在內容和方式方面缺乏可理解性、相關性、可靠性、可比性和透明度。

3、具有可操作性的環境會計準則尚未建立。環境會計準則是環境會計理論研究與實務操作的一個制度平臺。從這樣一個制度方面來看,我國目前仍不具有可操作性的環境會計準則。企業沒有在財務報表中報告環境會計信息,也沒有計劃在未來3年內在財務報表中報告環境會計信息。這表明,企業目前沒有建立相應的環境會計信息系統,同時,由于沒有現成的環境會計準則可依據和對外披露環境會計信息的規定,企業在近期內不會主動披露環境會計信息。而信息使用者對于環境會計信息卻存在實際的需求。因此,我國應當盡快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環境會計準則。

三、可持續發展戰略與我國環境會計的發展

1、治理環境污染的要求。在我國迅速推進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我國的經濟取得了巨大的發展,同時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強度也在不斷加大,污染物的排放量越來越多。據統計,我國近20年來沙化土地面積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大,每年沙害損失540億元,人們已經認識到沙塵暴的危害性。由于污染和過度利用,資源正走向枯竭。此外,固體廢物污染以及農藥、化肥等化學用品的污染也很嚴重。嚴重的環境污染和有限的環保投資,動搖了經濟發展的自然物質基礎,人類也不間斷地遭到了大自然的猛烈報復。目前,人們逐漸地認識到提高生活質量不僅需要發展生產,而且需要保護環境,這兩者之間的利益均衡已經現實地擺在面前。國家的發展與企業的經營都無法擺脫環境活動,客觀上也要求盡快建立環境會計體系。

2、完善我國會計體系的需要。目前,我國還沒有建立環境會計體系,而現有的會計信息系統對環境信息重視不夠。按照我國現有會計制度,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企業,對形成的環境資產有的沒有確認,如栽種的綠色植物,一般形成綠化費計入管理費用,沒有作資本化處理,而且由于缺乏維護管理,植物成活率低;對企業治理環境污染過程中形成的環保支出和環保收益,也沒有單獨反映,并且治理行為缺少長期規劃。隨著我國政府對保護生態環境的日益重視,以及社會各界對企業保持生態平衡的監督,企業外部的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環境活動的核算資料及重要指標將表示出極大的興趣,而且由于全世界對可持續發展的共識,企業進行海外投資,向投資所在國提供環境會計核算資料在所難免。我國是資源、人口大國,自1992年會計改革以來,會計法規體系已經基本上與國際慣例接軌。雖然目前國際上尚未建立環境會計基本準則,但美國、日本等都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我們可以結合我國具體實踐加以借鑒,在與國外同行不斷交流的基礎上,共同探索發展環境會計,不斷完善我國會計體系。

淺談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管理控制系統與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

摘要:本研究同時研究了管理控制系統和管理團隊的組合如何幫助組織成功實施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與此同時,研究還分析了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對短期和長期績效的影響。研究收集到了127個管理團隊(42.33%)的數據,并使用偏最小二乘法來測試因果研究模型。研究發現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對短期績效有負面影響,而對長期績效有積極影響。管理控制系統的廣泛設計有助于組織和企業長期績效的提升,并且管理團隊多元化還能減輕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對短期績效的負面影響。

關鍵詞: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管理控制系統;管理團隊;短期和

長期績效新型的管理模式是許多企業和組織為提高效率和強化服務應遵循的標準,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可為企業和組織提供巨大的財務及環境效益。企業和組織不僅為經濟建設做出貢獻,而且可以通過減少污染和資源的使用來改善國民的生活。環保舉措的實施往往在短期內失會導致許多企業和組織的業績不佳與浪費的資源。績效收益與損失的共存可能會對執行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成果產生使人迷惑不解的證據。本研究探索了公立醫院管理團隊多樣性和管理控制系統對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影響,同時考察了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對公立醫院短期和長期績效的影響。

一、文獻綜述

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實施需要企業和組織內部的協調和分散化以及激勵不同層級之間工作關系的管理控制系統。管理會計研究試圖確定促進戰略實施的管理因素以便增強短期和長期績效。Pondeville,Swaen和DeRongé(2013)認為廣泛的管理信息有助于鼓勵管理人員在戰略問題上進行管理辯論和互動,并且認為這是成功采取戰略政策的必要條件。Hambrick(2007)在戰略管理研究認為高層管理團隊的構成直接影響企業的戰略實施。研究總體目標是同時分析管理控制系統和管理團隊如何應對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并處理短期績效和長期績效相互矛盾的需求。

二、研究假設

管理團隊是企業和組織實施戰略、提高效率的重要保障,多元化的管理團隊可以更好地解決矛盾,因為管理人員可以從不同來源收集和處理更全面和更多元化的方案。在實施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時,多元化的管理團隊能夠更快作出反應來解決面臨的問題。因此,我們作出以下假設:H1:管理團隊的多元化影響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與業績之間的關系,其對短期業績的正面影響大于其對長期業績的正面影響。實施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需要更加廣泛的信息和更復雜的管理控制系統提供保障。更多的信息能夠鼓勵管理團隊在戰略問題上有更多的辯論和互動,并促進企業和組織實現長期目標。因此,我們作出以下假設:H2:管理控制系統的設計影響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與業績之間的關系,其對長期業績的正面影響大于其對短期業績的正面影響。

三、研究設計

1.數據來源研究使用的數據包括調查數據和檔案資料,研究通過問卷調查來收集有關管理控制系統和實施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信息,并通過檔案資料中獲得的數據來體現績效。研究對我國300個公立醫院的管理團隊成員發放了調查問卷并獲得了687份有效回應。這使本研究收集到了127個管理團隊(42.33%)的數據。2.變量設計管理團隊的多元化按五個人口特征衡量,分別是年齡、任期、教育背景、經驗和性別。其中年齡和任期的多元化通過變異系數來衡量。而對于教育背景和經驗來說,調查問卷要求管理人員填寫他們的學歷及其實踐經驗年數。研究通過布勞異質性指數來衡量教育背景和經驗的多元化。研究還通過布勞異質性指數來衡量團隊中的性別多樣性,該指數的分數越高表明管理團隊中的性別多樣性越大。管理控制系統采用李克特量表法進行測量。問卷的問題包括四個方面:非金融類問題、未來導向、外部導向和長期導向。研究使用檔案資料中的數據來衡量短期和長期績效表現。研究采用了2013年至2016年間收集的六項非財務業績指標數據來體現資源的使用效率。這六項指標是:入院率、手術室使用率、再入院率、住院時間、死亡率和等候時間。

四、研究分析

我們使用偏最小二乘法(PLS)來測試我們的假設。偏最小二乘法允許比基于協方差的模型更小的樣本。表1為描述性統計數據,可以看出我國大多數公立醫院高級管理人員是男性,只有29.17%的管理人員是女性。表2為相關性分析,同時偏最小二乘法驗證了變量的可靠性。表3顯示了管理控制系統的設計對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與短期業績之間關系的正面影響大于其對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與長期業績之間關系的正面影響。

五、研究結論

本文分析了管理團隊異質性和管理控制體系的廣泛設計對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與短期和長期績效之間關系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管理團隊異質性和管理控制體系的廣泛設計對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與績效之間關系的影響不同。管理團隊異質性有助于組織采取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來實現短期績效。而管理控制體系的廣泛設計則鼓勵組織實施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來同時實現長期績效和短期績效。醫院和衛生機構應設計綜合管理控制系統,以保證其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的成功。研究結果表明,具有不同特點的管理團隊能夠更好地應對采用新戰略與短期業績下滑之間的矛盾,管理控制體系的廣泛設計有助于長期和短期實施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成功。多元化的管理團隊和管理控制體系的廣泛設計有助于提高短期績效和長期績效。因此,實施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企業和組織應該努力確保管理控制系統向,多元化的管理團隊提供廣泛的信息。

作者:王晨曦 單位:貴州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淺談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與我國環境資源立法的完善

摘要:可持續發展是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確立的未來共同發展戰略,《中國21世紀議程一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提出了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對策及行動方案。雖然在環境資源方面我國基本上建立了環境與資源法的法律體系,但尚未將可持續發展作為環境與資源立法的指導思想。因此,修改我國《憲法》《環境保護法》及有關環境與資源的法律法規,并制定統一的《自然資源保護法》《環境污染稅法》《環境保護投資法》和《環境與資源教育法》,已成為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當務之急。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 環境與資源 立法完善

一、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與我國的環境資源立法

1972年,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召開的有114個國家代表參加的“人類環境會議”預示著人類環境時代的開始。此次會議最重大的意義是產生了與可持續發展概念相近的思想。1987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該報告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即“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發展。”這標志著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成熟。1992年,聯合國在里約熱內盧召開的環境與發展大會把可持續發展作為未來共同發展的戰略,得到了與會各國政府的贊同。大會通過的《關于環境與發展的里約宣言》和《21世紀議程》,第一次把可持續發展由理論和概念推向行動。

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之后,我國于1992年8月制定了環境與發展應采取的10大對策,明確提出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1994年3月,我國的《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調以下簡稱《白皮書》,從人口、環境與發展的具體國情出發,提出了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對策及行動方案;1996年3月,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把實施可持續發展作為現代化建設的一項重大戰略,使可持續發展戰略在我國的經濟建設和杜會發展過程中得以實施。

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標志是資源的永續利用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既要考慮當前發展的需要,又要考慮未來發展的需要,不以犧牲后代人的利益為代價來滿足當代人的利益。可持續發展要求人們改變傳統的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改變人類對于自然的態度,在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必須注重對環境資源的保護。因此,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以法律作保障。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環境與資源立法取得了較大的成績。1979年我國就頒布了《環境保護法》,確立了經濟建設、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基本方針。1982年,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的現行《憲法》規定:“國家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國家保障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保護珍貴的動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壞自然資源/此外,由全國人大通過和修改通過了許多環境保護的專門法律以及與環境保護相關的資源管理的法律,其中包括《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噪聲污染防治法》《固體廢棄物污染防治法》《海洋環境保護法》《野生動物保護法》《水土保持法》《水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草原法》《漁業法》《農業法》《文物保護法》等;由國務院制定并公布或經國務院批準而由有關主管部門公布了大批有關環境與資源保護的單項法規,其中包括為了執行環境與資源基本法和法律而制定的實施細則或條例以及對環境資源保護工作中出現的新領域、新問題所制定的單項法規,如《水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森林法實施細則》《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條例》《征收排污費暫行辦法》《海洋傾廢管理條例》《關于加強鄉鎮、街道企業環境管理的規定》;由地方人大和地方人民政府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和頒布了600多項環境保護的地方性法規,另外,我國還制定了環境質量標準。污染物排放標準、環境基礎標準、樣品標準和方法標準,基本上建立了環境標準的法律體系。到1995年底,我國頒布了364項各類國家環境標準。

為了加強環境資源保護領域的國際合作,維護國家的環境權益,承擔應盡的環境保護義務,我國締結和參加了《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控制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及其處置的巴塞爾公約》、《核材料實物保護公約》、《南太平洋無核區公約》、《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東南亞及太平洋區植物保護協定》等幾十項國際條約、公約、協定。

雖然我國已經基本上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以《環境保護法》為基本法,以環境與資源保護的有關法律、法規為主要內容和以我國締結參加的有關國際環境與資源保護的條約、公約。協定為輔的較為完備的環境與資源法的法律體系,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市場主體為了達到個人的經濟利益,往往忽視社會效益和環境保護,加之我國環境和資源的立法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這就使我國的環境與資源法的法律體系面臨嚴重的挑戰。

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中我國環填與資源存在的若干問題

在20世紀里,世界環境污染公害事故和公害病顯著增加。30~60年生了馬斯河谷事件、多諾拉煙霧事件、倫敦煙霧事件。日本水俟病事件、四日市哮喘事件、米糠油事件、疼痛病事件、美國洛杉礬光化學煙霧事件等“舊八大公害事件”;80年代又發生了意大利塞維索化學污染事故、美國三里島核電站泄漏事故、墨西哥液化氣爆炸事件、印度搏帕爾農藥泄漏事件、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泄漏事故、瑞士巴塞爾贊多茲化學公司萊茵河污染事故、全球大氣污染和非洲大災荒等“新八大公害事件”。近年來,我國學者對全球的生態環境問題進行了研究,提出了嚴重威脅社會經濟發展的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主要有7個方面:“三廢”物質污染、噪音污染、水資源污染、土地沙漠化、溫室效應、大氣臭氧層破壞、核污染。

我國在環境污染的防治和資源保護方面雖然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也還存在著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我國生態環境存在惡化現象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實力不斷提高的同時,生態環境卻在惡化:大氣污染居高不下:水資源持續短缺,水質污染明顯加重;土地退化與耕地占用嚴重;森林減少,水土流失加劇,草原退化、沙化面積不斷擴展;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加快,污染事件不斷增多。…突出的現象是:水土流失的危害已經擴大到全國耕地面積的1/3,500多條主要河流和幾乎所有的湖泊受污染面積達82%以上;全國城市的居民正呼吸著總懸浮微粒日平均值比國際標準高出10倍以上的污濁空氣;而被稱為“母親河”的黃河下游,一年中有200天可以被改稱為“母親沙灘”。1998年夏季長江全流域持續兩個月的水災造成了巨大損失,這也與生態環境遭破壞有很大關系。《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指出,“九五”計劃期間,我國將重點解決“三河”(淮河、海河和遼河)、三湖”(太湖、巢湖和滇池)/兩區”(酸雨污染區、SO2控制區)的污染控制問題。這也反映了上述“三河”/三湖”/兩區”的生態環境惡化問題已到了非“重點解決”不可的地步了。

(二)我國環境保護投資不足

我國環境保護投資中存在的問題是環境投資總量小,歷史欠帳太多。“八五”期間,國家環保投入1102億元,按1990年的價格計算,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下降到0.69%,沒有達到“八五”計劃規定的0.85%的目標,這不僅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也低于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我國目前總的環境投資缺口大約為2500多億元,而現在的投資額僅占需要投資額的6.3%。發達國家的環境投資通常要占到GNP的1.5O%以上。例如,美國每年用于環境保護的投資在800億美元以上,日本在700億美元以上,美國每年用于水污染和大氣污染治理的費用超過了1500億美元,據一項對80年代中期情況的研究表明,我國因環境污染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達382億元,部分自然生態環境遭破壞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達500億元,兩項合計達882億元,占同期國民生產總值的15.64%,而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資料的統計,美國等發達國家因環境污染引起的經濟損失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一般為3~5%。可見我國的環境污染比發達國家嚴重得多。

我國現行的環保投資體制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和在向市場經濟過渡時期建立的。隨著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以及適應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兩個根本轉變的需要,現行的環保投資體制存在著一個如何與市場經濟體制下國家投資體制改革相配套的問題。總的來說,我國環保投資體制的改革滯后于整個國民經濟投資體制的改革。1984年初,國家規定了環境保護的8條資金渠道,這標志著我國環保投資體制改革的開始;1986年,國家又進行了環保補助資金“撥改貸”的試點;1988年,國務院了《污染源治理專項基金有償使用暫行辦法》,同時又試點建立環境保護投資公司。從目前現狀來看,這些環境投資體制改革和試點涉及的范圍有限,改革的力度也不夠,遠遠不能適應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對環保投資體制改革的要求。

(三)我國環境與資源立法存在的問題

1.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尚未成為我國環境與資源立法的指導思想

現行《憲法》雖然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規定了國家保護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以及國家保護自然資源的原則,但不足的是沒有明確將可持續發展作為環境與資源保護的指導思想。我國的《環境保護法》和其他有關環境保護、防治污染和自然資源保護的法律、法規,同樣也存在這個問題。然而,我國制定的環境與發展應采取的10大對策和《白皮書》以及《綱要》,都把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作為現代化建設的一項重大戰略。這就說明我國的環境與資源的法律和環境與資源的政策之間存在脫節的現象。

另外,在我國80年代制定的單項自然資源法中,由于在指導思想上沒有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重要的立法目的,對自然資源開發中的生態環境保護缺乏具體的規定,致使這些自然資源的法律難以適應生態的環境保護的需要。

2.我國的環境與資源立法不能完全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我國于1992年逐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而環境與資源立法相當一部分是1992年之前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制定的,這些帶有計劃經濟特征的法律規定已明顯地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不相適應。在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下,必須強化環境資源保護在政府決策中的份量,增加環保投入,為環境資源計劃管理提供現實辦法。現行法律確立的以行政區劃管理為主的管理體制已造成了污染范圍的擴大、跨區域及跨流域的污染情況嚴重而得不到有效遏制,以城市為主的污染正逐漸向農村蔓延。

目前執行的超標排污收費制度,只是對超過濃度標準排放污染物者征收排污費,這種超標排污收費制度實質上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以資源分配、無償使用力主要特征的產品經濟在環境保護領域的具體體現。排污者只要不超過污染物排放標準,就可以無償使用環境納污能力資源,這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

另外,我國現行的《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中的環境保護投資條款與市場經濟下環境事權分配和國民經濟融資體制不盡符合,需要進行調整和完善。

3.我國環境與資源的法律、法規之間也不統一

我國環境法與資源法之間存在不統一的現象。例如,《環境保護法》第6條規定國家環境保護局和地方各級環境保護局是環境保護工作的主管部門,統管全國或地方的自然資源保護工作和污染防治控制工作;然而在各自然資源的法律、法規中只規定了各自然資源專管部門的職責和權限,卻未規定環保主管部門的權限。這種立法傾向顯然是把環保主管部門排除在自然資源保護管理部門之外,明顯與《環境保護法》的規定相沖突,從而造成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環境保護監管部門之間的權責不清。再如,根據《標準化法》的規定,國家制定的強制性標準必須執行,對違反者要處以罰款甚至追究其刑事責任;而現行環境法只要求超標排污者繳納排污費即可,并不認為超標排污系違法行為。這就直接違反了《標準化法》的規定,造成法律體系內部的不協調,還有,我國雖然已制定了各種環境區域的環境噪聲標準,但并未將其列入《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中;《水污染防治法》將水環境質量標準和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制定權劃給各級政府的環保行政主管部門,這些做法的結果使得大量的相關法規散見于國務院和各級政府的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中,實質上是法出多門,重規章而不重法,這不能不說是我國環境法律體系結構上的一個缺陷。

4.我國缺乏一部自然資源的基本法——《自然資源法》

我國從80年代以來頒布了幾部自然資源的法律,其中包括《水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草原法》、《礦產資源法》、《漁業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這些法律比較單一和分散,不能滿足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因而迫切需要制定一部綜合性的自然資源管理的法律,以廣泛、全面地對自然資源和自然生態環境進行保護。

5.我國還缺乏環境與資源教育的立法

三、可持續發展與我國環境資源立法的完善

為了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我國現有的環境與資源法律、法規必須進行修改和完善,以適應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要。

(一)修改有關環境與資源的法律,適應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由世界自然保護同盟、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合編的《保護地球——持續生存戰略》明確提出,各國應通過一個關于可持續發展的全球宣言和盟約,使各國對可持續生存的道德準則作出承諾,并應將可持續生存原則納入各國的憲法和立法之中;所有國家應保護人權、子孫后代利益及地球生產率和多樣性的環境法綜合體系;應對現行的法律和行政的控制進行審查,改進其弱點;到本世紀末,所有地方都應完成對國家法律的審查,目的是重新制定法律,適應持續生存的需要。因此,我國的環境與資源立法應根據以上的精神和我國的實際情況,加以修改和完善。

1.修改現行《憲法》

我國現行《憲法》還沒有可持續發展的條款,應在適當的時候加以修改,增加可持續發展的內容。因為,可持續發展以保護自然資源和環境為基礎,發展與資源和環境保護是相互聯系的,它們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應在國家根本大法中得到體現。

2.修改《環境保護法》

我國現行《環境保護法》由于制定的時間較早,沒有可持續發展的內容,應加以修改和補充——將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作為指導思想并增加可持續發展的內容,以適應保護環境與資源的需要。另外,《環境保護法》中還存有計劃經濟的痕跡,以致在某些方面與市場經濟的要求相悖;《環境保護法》在規定綜合性目標的同時,還規定了具體的法律措施,其結構中仍然保留了大量實施法的內容,其內容已經溢出了作為基本法的內容范圍;《環境保護法》突出的問題就是對自然生態和資源保護的原則性規定大少,以致于該法呈現出濃厚的污染防治法的色彩。這些在修改《環境保護法》時,應給予特別注意。

3.修改有關環境與資源的法律、法規

在修改我國現行的環境與資源的法律、法規時,應注意以下問題:一是要以可持續發展作為修改環境與資源法律、法規的指導思想,將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貫徹到修改環境與資源法律。法規過程的始終。二是在環境與資源的立法中,要注重運用經濟手段對環境與資源進行管理。目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逐步建立,價值規律和商品經濟將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因此,環境與資源的管理也要引人市場機制,更多地依靠市場經濟手段來解決環境問題。國家應制定有利于環境的產業政策,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來減少環境污染,建立并完善有償使用自然資源和恢復生態環境的經濟補償機制。要按照“排污費高于污染治理成本”的原則,提高現行排污收費標準,促使排污單位積極治理污染。三是對環境資源保護工作中出現的新領域、新問題進行立法,四是加強環境與資源立法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借鑒國際上環境與資源立法的經驗,引進環境與資源保護方面先進的手段、技術,使我國環境與資源立法的內容與國際條約、國際公約的內容相一致。

(二)進一步加強有關環境資源保護的立法

1.制定統一的《自然資源保護法》

世界上許多國家已經或正在制定自然資源管理的法律。目前,我國制定《自然資源保護法》的條件已經逐步成熟。《自然資源保護法》的主要內容應包括:制定《自然資源保護法》的目的;《自然資源保護法》的基本原則;自然資源的所有權和使用權;自然資源的管理主體及管理體制;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和補救;自然資源的保護;不當利用自然資源的責任;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自然資源有償利用及收費制度;自然資源稅;保護自然資源的教育以及違反《自然資源保護法》的法律責任等。

制定《自然資源保護法》的目的是實現自然資源和物質資源的可持續管理,以合理利用和開發自然資源,滿足社會經濟文化物質生活的需要,同時能滿足下一代的合理需要。《自然資源保護法》應修正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自然資源無償使用的做法,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思路對資源進行合理配置,以經濟手段的法律化來管理自然資源,做到經濟發展和自然資源開發保護同時進行。

2.加強國家對環境資源投資的宏觀調控,制定《環境污染稅法》《環境保護投資法》

據預測1995~2000年我國在環保方面的,急投資需求將達4000億元。根據聯合國預測,2000~2025;年全世界用于環境方面的投資。如果保持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可以大體上減緩環境惡化;如果上升到2%,可以便環境惡化得到初步控制;如果上升到5%左右,可以完全控制住環境惡化;如果上升到8~10%,方可實現環境的良性循環。而在我國財政中,環保的投資份額偏小、,僅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國家必須對環境與資源的保護進行有效的宏觀調控,制定有關的產業政策,并且利用財政覦收等手段作為產業政策實現的手段,加強環境保護投資的宏觀調控。

要實現我國跨世紀的環保目標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國家須運用稅收手段對排污者課征環境保護稅,以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這是解決環境污染的根本之策。當前,急需制定《環境污染稅法》。根據我國實際,該法應對以下污染進行征稅:(1)水污染稅,即對工業廢水的排放量為依據進行征稅;(2)二氧化硫稅,即以企業排放硫的數量作為課稅依據;(3)燃料稅,即以燃料產品的銷售數量為證稅依據;(4)垃圾稅,即對工業固體廢物的排放進行征稅。

《環境保護投資法》的主要內容應包括:以可持續發展戰略為指導,制定環境保護投資發展目標和中長期發展現戈(和戰略。其中包括制定全國和各地區、行業的環境投資發展戰略,環保投資的總體規模、投資方向;環保投資籌集(包括政府財政預算);排污費收入;發行中長期環境債券或股票;適當利用外資,采用BOT投資方式,解決環保基礎施建設資金;建立環保基金;爭取國際金融組織、外國政府的優惠貸款和援助;環保投資資金及基金的管理和投資效益管理;環境保護投資,總量和結構;環保投資的信息系統;違反《環境保護投資法》的法律責任等。

友情鏈接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人成色777777在线观看| 午夜私人影院免费体验区| 91九色视频在线观看| 好男人在线社区www在线视频免费| 国产亚州精品女人久久久久久| www.在线视频yy| 最新电影天堂快影eeuss| 午夜dj在线观看免费高清在线| 风间由美性色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露出调教91| 婷婷久久综合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 欧美国产精品久久| 内射一区二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四虎最新紧急更新地址| 女人是男人的未来1分29分| 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青青| 爱爱帝国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出差被绝伦上司侵犯中文字幕| 老鸭窝在线播放| 国产激情自拍视频| 0urp|ay加速器| 国产精品理论片在线观看| 两个人看的www在线视频|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不卡| 亚洲国产另类久久久精品黑人|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热| 国产成人免费福利网站|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麻豆系列| 国产精品免费无遮挡无码永久视频 | 日本漂亮继坶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国产福利片| 色偷偷成人网免费视频男人的天堂| 国产午夜福利内射青草| 2019国产开嫩苞视频| 国产高清天干天天美女| 99re热精品这里精品| 成人片黄网站色大片免费| 中文字幕黄色片| 日韩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国自产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