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現代農業生物技術論文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21世紀人類對農產品的需求逐步向綠色、有機食品發展,化學農業將逐漸被生態農業取代,生物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將起到重要的作用,成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生物技術應用在農業生產上取得了顯著效果
1.生物技術在農作物上的應用
生物技術在農作物上的應用方式主要有:作物組織培養、體細胞雜交、農作物人工種子、轉基因育種等。農作物組織培養技術主要用于品種培育和良種繁育,其次用于無性繁殖作物的脫毒和快速繁育以及種質資源的保存;體細胞雜交可以創造出更有經濟價值或更廣泛適應性的作物新品種;人工種子可對一些自然條件下不結實或種子昂貴的作物進行繁殖,縮短育種年限,并可人為控制作物生長發育和抗性,防止種性退化;轉基因育種是對農作物進行基因轉移,使其獲得新的優良品性,培育出具有抗寒、抗旱、抗鹽、抗病蟲害等抗逆特性及品質優良的作物新品系。經過各方面的努力工作,我國已培育了包括水稻、棉花、小麥、油菜、甘蔗、橡膠等一大批作物新品系。如我國將蘇云金桿菌的Bt殺蟲蛋白基因轉入棉花,培育出的抗蟲棉,對棉鈴蟲殺蟲率達80%以上。
2.生物技術在肥料上的應用
近年來,各種生物肥料不斷出現,已經有幾百種產品獲得農業部登記,這些產品有的已經經過多年的試驗、示范,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各地使用效果表明,生物肥料在改善產品品質、提高生產效益等方面有一定的功效。如鉀細菌肥料類,能緩解鉀肥使用不足而引起的作物品質和產量的下降,全國已經推廣應用200多萬公頃,為緩解我國鉀肥資源緊缺矛盾提供了一條有效途徑。
3.生物技術在秸稈還田上的應用
我國傳統農業中秸稈直接還田數量較少,還田形式主要是通過養畜過腹還田和作燃料以后的草木灰還田。近年來,秸稈還田技術發展很快,出現了很多新的還田技術,象玉米整稈覆蓋、小麥—玉米連作秸稈全量還田、小麥高留茬、秸稈快腐還田等。上世紀90年代初,山東省在全國率先研制成功了利用“301”菌劑、秸稈催腐制劑和酵素菌制劑快速堆腐秸稈還田新技術,是用生物技術進行秸稈還田的新發展,把傳統粗放的有機肥料積造方式向先進、集約的生物技術轉變,為秸稈還田從技術上找到了一條有效途徑。
4.生物技術在植物保護上的應用
我國的植保方針是“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其中生物防治是病蟲害綜合防治的核心內容,生物防治是利用某些有益的生物防治病蟲害的方法。即以蟲治蟲,以菌治蟲,以菌治病。如用瓢蟲防治棉蚜,用殺螟桿菌防治稻縱卷葉螟等。20世紀50年代初,我國就采用處理稻根、保護寄生蜂和冬耕灌水等控制螟蟲危害。70年代以來,我國首先開創了利用柞蠶卵大量繁殖赤眼蜂工廠化生產技術。近年來,又在赤眼蜂人工卵培育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并利用赤眼蜂規模化防治玉米螟、甘蔗螟、美國白蛾等重要害蟲。2000年全國在玉米上生物防治病蟲害面積超過200萬公頃。與此同時,平腹小蜂、瓢蟲、草蛉、捕食螨等天敵的人工繁殖也獲得了成功;引進利蚜小蜂防治白粉虱,引進微孢子蟲防治蝗蟲等也取得了明顯效果;到2010年底,我國正式生產的生物農藥品種達100多種,產量近30萬噸,使用面積約9000萬公頃。
二、生物技術在農業上應用的發展前景
1.生物技術在農作物上的應用前景
糧食問題是一個國家經濟健康發展的基礎,我國用占世界不到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2%的人口,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人口在增加,耕地不會增加,今后如何滿足人們對糧食的要求,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現代生物技術提供了一條有效的途徑,生物技術培育抗逆的作物優良品系,對優良品種進行大量的快速無性繁殖,實現工業化生產,從而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如袁隆平教授培育的“超級雜交水稻”大面積生產產量已達12000Kg/hm2。所以,生物技術在農作物上的應用前景廣闊,且必不可少。
2.生物技術在肥料上的應用前景
當今國際社會十分重視農產品的安全問題。生物肥料既具有促進農業增產和改進農產品質量的經濟效益,又有防止環境污染和保護生態良性循環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是今后肥料發展方向,必將帶來我國肥料工業的一場綠色革命。
3.生物技術在秸稈還田技術上的應用前景
隨著農作物產量的不斷增加,秸稈量也較大增長,秸稈焚燒、亂堆亂放,對環境的污染日益嚴重,因焚燒秸稈造成的機場、高速公路關閉等事件時有發生,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因地制宜的推廣秸稈還田技術模式,進一步優選秸稈還田生物處理技術,達到減少秸稈還田的堆漚時間,提高秸稈還田質量,減輕勞動強度,減少環境污染,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之目的。因此,進行生物秸稈還田技術的推廣應用,發展我國生態農業,增加我國農產品國際市場競爭力的有效途徑之一,發展前景較為廣闊。
4.生物技術在我國植保上的應用前景
今后,我國農業發展將以優化品種、提高質量、增加效益為中心,植保工作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機遇和廣闊的發展前景。二十一世紀的植保工作應更好解決的問題有:①極研制推廣應用高效、低毒、無殘留的環保形生物農藥。②大力開發推廣應用生物制劑。③改進天敵昆蟲的人工繁育技術,提高天敵抗逆性和適應性。④注意選擇品質優和抗(病蟲害)性好的品種以及種植中的合理布局。⑤研制推廣應用兼抗多種病蟲害具有持久抗性的新品種。⑥在種植制度和結構調整中,注意通過作物布局和栽培方式的協調,對重大病蟲害實施生態控制。解決好這些問題,將有利于我國農業的生態化和國際化的發展,促進我國農業健康、持續、穩定發展。
三、生物技術在農業上的綜合應用
生物技術的綜合應用將把我國農業科(下轉第138頁)學推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通過秸稈還田、生物肥料改良、培肥后的土壤上,種植利用生物技術培育出的作物新品系,再利用生物技術進行綜合防治病蟲害,生產出的農產品不僅產量高、品質好,而且生產過程中減輕了污染,保護了環境,促進了生態平衡,具有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如泗水縣農業局從2000年開始在西瓜和花生上示范推廣了生物技術的農業綜合應用技術,通過秸稈還田、增施生物肥料、利用生物農藥進行病蟲害防治,結果表明,綜合應用生物技術的地塊,有機質含量明顯增加,對照田有機質含量0.9%,秸稈還田區有機質含量增至2%以上,土壤理化性狀好轉,西瓜和花生產量及品質顯著提高。泗水縣成為“中國優質西瓜之鄉”和“中國優質花生之鄉”。
四、結語
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曾指出:“將來農業的出路,最終要由生物工程來解決,要靠尖端技術。”發展生態農業和開發綠色食品已經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生物技術則是生態農業發展的前提和保障。因此,運用好生物技術,是我國農業今后發展的必由之路。
摘要:本文試圖通過解決問題方式的改變來消減一些影響農民收入增長的制度因素,提供新型的社會化服務,穩定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規范各市場主體行為,調動廣大農民使用現代農業生物技術的積極性,利用新技術突破資源環境約束,實現“兩型農業”的發展目標。
關鍵詞:農業;生物技術;動力;機制
1生物技術的基本內涵
生物技術是以生命科學理論為基礎,構建具有預期性的新物質或新品系,有效消除農業增長約束,優化農業生產要素配置手段和方法。它是一種涉及眾多學科、知識密集,各種先導技術高度綜合型的前沿技術。這門技術內涵十分豐富,它涉及到:對物質的遺傳基因進行改造和重組,并使重組基因在細胞內表達,產生人類需要的新物質的基因技術。
其實人類對植物進行人工選育就是不斷的基因改進過程,只不過我們現在的技術更精確了。實際上基因技術就是常規技術的延伸、發展和新的突破,打破不同物種之間天然的雜交屏障,擴大了可利用基因的范圍。
2重構農業科技投入機制,促進產、學、研一體化
現代農業生物技術的發展也是一個投入產出過程,它的產出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各投資主體對農業生物技術的投入量。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投資具有引導和補償性,投資主要用于農業科技基礎理論研究,以及用于非市場行為的生態環境保護技術研究;市場投資主體應著力投資農業技術開發、育種、種子生產等,形成相互依托,各有側重的投入機制。
擴大與外資企業合作,利用外部資本和先進技術,推動本土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我們雖然有很多一流的科學家,但與巨大的需求相比明顯不足。另一方面我國生物類企業無論技術力量、企業規模,還是市場開發等,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我們必須加大現代農業生物技術的科研力度,加快成果轉化,用現代農業生物技來支撐農業的發展,對于一些農業生物技術創新成果的應用必須綜合配套,加強政策扶持和體制機制創新,推動資源整合,打破部門、區域、單位和學科界限,在一定范圍對農業科研單位的種質資源、人力資源、設施及其他資源與種子生產企業整合,建立科研、開發、育種、種子生產和經營為一體的農業生物育種的聯合企業,提升市場競爭力。
3保證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的公益性,分解經營性職能
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能否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關鍵在于推廣應用。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科技推廣動力不足,基層農技推廣機構專業人員流失,人員老化,推廣能力不強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公益性服務向經營性轉變趨勢明顯,農技推廣人員經費、待遇等問題亟待解決。因此,落實中央提出的強化基層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等相關政策,增加經費、提高待遇、明確功能、強化服務。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基層農技推廣的公益性,才能促使農技推廣人員深入到農村,深入到農民家庭,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讓農民得到更多的實惠。
如河南農民使用的抗蟲棉新品種,因抗蟲棉種子比普通種子價格高出100%~250%,完全抵消了農民采用新品種所增加的效益。解決這類問題并不難,其實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建立市場價格監督機制,以及銷售服務的延伸,政府采購和強化基層公益性服務,來分解經營性職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4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推進家庭生產現代化
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基礎。規模與效益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不是規模大才有效率,農機完全可以小型化。應用現代農業生物技術,應在穩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進行,同時防止一些工商企業,以發展現代農業為名,圈占農民土地,侵占農民利益。
我國農業的現實情況是只有使用高新技術才能突破資源環境約束。同時為農民提供小型農機具,小型加工設備等,推進家庭生產現代化,培育從事現代農業的主體力量。
5構建新型的社會化服務體系
新技術已使生產規模,生產地點變得無關緊要,小農經濟不再是傳統農業的象征,農民綠色的生活方式變得時尚。城鄉一體化發展格局正在形成,要突破限制,把行政管理、公共服務等向農村延伸,構建新型的社會化服務體系。
公共交通要向農村延伸。國家花那么多錢,實現了村村通。可是農民進城的費用是城內公共交通的5倍以上,同屬一個城鎮管轄,不僅說不過去,而且成為一道無形的障礙,嚴重影響城鄉交流和農產品流通。
建立新型的農村社區。要打破體制限制建立農村社區,并且招錄部分當地農民從事社區管理工作。這對穩定農村、繁榮農村,意義重大而深遠。
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轉型發展,分離村級行政及社會職能,利用村集體積累及補償資金,整合資源,利用新技術開拓農村內部發展空間,促進農民本地就業。
建立從田間到餐桌的監管體系。整合部門、站所職能,實行垂直管理,促進鄉鎮政府的職能轉變,加強對市場體系,社會服務體系的監督,建立從田間到餐桌的監管體系。
6建立激勵與約束機制
建立有效的激勵與約束機制,激勵農業科技企業研發、生產的積極性,為農業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引導企業推行價格標示制度,在保護企業自身的利益的同時,又可以有效防止中間環節加價,使農民利益受損。
作者簡介:邢鳳義,撫松縣撫松鎮人民政府。
摘要:在生產實踐中,為了提高糧食產量,常進行育種研究解決生產問題。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培育的轉基因作物是解決糧食問題的一條重要途徑。隨著生物細胞組織培養、DNA重組和轉基因技術等一系列現代生物技術的不斷改進和完善,生物技術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發展最快、最活躍和最具潛力的高新技術領域之一。
關鍵詞:農業育種 生物技術
我國農業生產的現狀和發展趨勢來看,僅僅利用傳統的常規育種方法已經很難滿足我國農業生產對作物新品種的要求,因而借助于農業生物技術與常規育種方法相結合的方式將會創造出更多的新種質,進而培育出更多高產、優質和多抗的新品種。作物生物技術育種所研究的主要內容涉及到在生物體內的細胞組織、染色體和基因等方面對其遺傳基礎進行改造和改良,以便獲得具有更大增產潛力的作物新品種。
一、 常規育種與生物技術育種
常規育種技術是基于對種內和種間雜種優勢的利用,很有限而且是依靠育種家的經驗在田間和畜舍對動植物作表型選擇;主要有雜交育種,單倍體育種,多倍體育種等。 而生物技術的強大之處在于能突破動物、植物、微生物之間的界限作基因的轉移,這就極大地拓寬了種質資源和雜種優勢的利用,而且可以直接作基因型的早期選擇和在實驗室內操作;可以大大提高育種的目標性和效率,縮短育種周期和減少工作量。
二、 生物技術育種取得的成就
迄今為止,國際上已成功地把有實用價值的基因如抗病毒、抗蟲、抗除草劑,改變蛋白質組成、提高淀粉含量、雄性不育、改變花色和花形,延長保鮮期等的基因分別轉人植物。農業生物技術育種的研究成果正在越來越多地應用于農業生產,深刻地影響著農業的生產方式和效益。據美國農業部(USDA)1996年對美國50年來畜牧生產中各種科學技術所起作用的總結,品種改良的作用居各項技術之首。1996年亞拉巴馬州3/4以上的棉花是抗蟲害的遺傳工程棉花。另外在玉米育種研究領域,玉米育種專家和分子生物學家攜手,共同致力于玉米新品種的研究與開發。認識到相互的合作才是發展現代生物技術和現代農業的正確道路,科學家們已經通過應用分子標記手段找到了我國玉米自交系的主要類群,并成功地繪制了我國第一張玉米分子標記連鎖圖譜,選育出了抗蟲轉基因玉米品種,并已走出了實驗室進入了國家區試,有望在未來的幾年得到推廣應用。克隆技術在玉米育種上也已啟動,克隆玉米部分優良基因的工作進展順利,并取得初步成效。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技術也開始進入育種程序。在未來的育種領域,不管何類作物,都將不可避免的廣泛地使用生物技術。而生物技術也將在未來的農業生產的各領域彰顯其不可替代的卓越的增產潛能。
三、 生物技術育種的不足之處
然而,由于生物技術其自身的復雜性和高技術性,人類對其認識的局限性,轉基因作物類品種的應用將有可能造成對農業生產環境和人類自身的傷害。在歐美等發達國家的一些科學家們也對轉基因作物及產品與生物制品的廣泛應用提出了疑慮和非議,出于對人類自身和生態環境的安全考慮這些疑慮和非議也不無道理,我們應當充分估計轉基因類作物對人類和有益生物可能帶來的不良變異和嚴重的生態污染。因而,我們在研究和應用轉基因作物類品種時,應充分的考慮轉基因作物自身的安全性,轉基因作物及其產品對人與有益生物的安全性保障問題,轉基因技術與傳統育種技術的有機結合,改良和克服轉基因技術的不利因素,建立和完善轉基因技術產品的安全標準和安全評價體系,保障糧食生產安全。
四、 我國生物技術育種的發展
我國植物基因工程技術將在兩個方面有明顯的發展。第一,轉基因的技術將會有新的突破。80年代初,最早利用一種叫土壤農桿菌的微生物作為載體將目的基因轉入受體。這種細菌只能侵染大部分雙子葉植物和少數單子葉植物,因而使農作物的基因工程受到很大限制。80索轉化農作物的新方法,其中包括使用電擊法、微彈射擊法、PEG法和其它一些直接將DNA導入受體的方法。今后這些新技術將不斷完善,同時還會有一些新的基因導入技術出現。第二,分離基因的技術將會有新的突破。目前在植物基因工程中所采用的基因基本上是控制生物體質量性狀的單基因,即只要轉入一個基因就能獲得所需要的目標性狀,例如抗病毒特性、抗蟲特性和抗除草劑特性等。從分離單基因到成功地分離出多基因,其技術要求會更嚴格,這將是今后植物基因工程有待突破的一個重要方面。除此之外,我國農業分子育種經過20多年的艱苦探索之后,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技術體系,培育了一大批新種質和新品種。這項探索性研究始于1974年,其理論依據就是DN段雜交假說,即在遠緣生物間的雜交種中,細胞內的異源染色體在減數分裂中不可能進行正常配對,但異源染色體在受體細胞內一旦被裂解之后所產生的DN段有可能隨其同源DNA順序進入受體染色體,由此會使受體所產生的子代群體發生某些遺傳性變異。目前,我國農作物分子育種在外源DNA(基因)導入受體的技術上已日趨完善,其中包括授粉后花粉管通道技術、幼穗穗莖注射技術、種子胚浸泡技術和莖端DNA槍擊技術等。在水稻、普通小麥、棉花和大豆等主要作物上均已獲得了一大批轉基因新種質和新品種(品系),這些新品種(系)在生產上的增產效益非常明顯。
現代生物技術在農業上的廣泛應用將作為生物技術的“第二次浪潮”在下一個世紀全面展開,這將給農業生產帶來新的飛躍。當今生命科學發展的一個主流方向就是進一步闡明生物體基因組及其編碼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作物生物技術育種在今后一個時期內的研究重點就是研究與農作物產量、品質和抗性等有關的基因結構、功能及其應用。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生物體內部的許多奧秘將被揭開,生物體生長發育和繁殖的一些機理將被掌握。
摘 要:生物技術已經成為21世紀具有潛力的產業之一,其應用范圍和程度日益擴大,尤其是近年來在現代農業中的應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介紹了生物技術及現代農業的概況,綜述了其在現代農業生產中的應用現狀,展望了生物技術在未來的農業生產中的發展趨勢,對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起到指導借鑒作用。
關鍵詞:生物技術 現代農業 生產應用
一、前言
目前,世界各國已經開始將生物技術視為高新技術,這是由于其可以幫助人們解決食品短缺、環境污染和經濟建設等問題,有助于國家提升自身的綜合國力,增強經濟實力。然而,由于人類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為了發展而進行的過度環境開發利用等行為,其給生存環境帶來了極大的污染和破壞。據有關資料統計,地球每小時都可能有一個物種滅絕,并且我們的地球已經面臨著生態失衡、資源枯竭等嚴重現象。這些現象給我們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帶來了極大的阻礙,但生物技術的出現卻給人類的未來送來了一絲曙光。
二、生物技術的發展及涵義
生物技術(biotechnology)亦可稱“生物工程”或“生物工程技術”,其是指利用現代生命科學作為基礎,結合其它學科的科學原理,采用最先進的技術手段,并按照預先的設計,達到改造生物體或加工生物原料的目的,從而生產出所需的特定生物產品或達到某些預定的目的。生物技術主要包括傳統生物技術、發酵技術和現代生物技術。其中,現代生物技術則又是在傳統生物技術上發展起來的,但其又和傳統生物技術有著本質上的區別。所以,生物技術是一門新興的、具有綜合性的學科。
三、現代農業種類及概述
1.綠色農業:將農業與環境協調起來,促進可持續發展,增加農戶收入,保護環境,同時保證農產品安全性的農業。“綠色農業”是靈活利用生態環境的物質循環系統,實踐農藥安全管理技術(IPM)、營養物綜合管理技術(INM)、生物學技術和輪耕技術等,從而保護農業環境的一種新興農業。
2.工廠化農業:工廠化是設計農業的高級層次。綜合運用現代高科技、新設備和管理方法而發展起來的一種全面機械化、自動化技術(資金)高度密集型生產,能夠在人工創造的環境中進行全過程的連續作業,從而擺脫自然界的制約。
3.特色農業:即是將區域內獨特的農業資源 (地理、氣候、資源、產業基礎)開發區域內特有的名優產品,轉化為特色商品的現代農業。特色農業的“特色”在于其產品能夠得到消費者的青睞和傾慕,在本地市場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外地市場上具有絕對優勢,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相對優勢甚至絕對優勢。
4.觀光農業:即是一種以農業和農村為載體的新型生態旅游業。農民利用當地有利的自然條件開辟活動場所,提供設施,招攬游客,以增加收入。旅游活動內容除游覽風景外,還有林間狩獵、采摘果實等農事活動。
5.立體農業:立體農業著重于開發利用垂直空間資源的一種農業形式。其模式是以立體農業定義為出發點,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生物資源和人類生產技能,實現由物種、層次、能量循環、物質轉化和技術等要素組成的立體模式的優化。
6.訂單農業:即指農戶根據其本身或其所在的鄉村組織同農產品的購買者之間所簽訂的訂單,組織安排農產品生產的一種農業產銷模式。
四、生物技術在現代農業中的應用
1.生物技術在綠色農業中的應用
現在經常利用發酵降解技術,也就是將有益的微生物(如乳酸菌、酵母菌)和酶等,在適宜的條件下,分解秸稈中難以被家畜消化的纖維素和木質素的一種方法。據實驗測定,麥秸微貯處理后,干物質體內消化率可提高24.14%,粗纖維體內消化率提高43.77%,有機物體內消化率提高29.4%。主要采用的有自然發酵法等方法。
2.生物技術在工廠化農業中的應用
工廠化農業是以現代化農業設施為依托,主要利用生物技術中的組織培養、無土栽培等技術,實現周年性、全天候、反季節的企業化規模生產,這些產品科技含量高,產品附加值高,土地產出率高和勞動生產率高,它根本改變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向。
3.生物技術在特色農業中的應用
生物技術在特色農業中的應用前景也是十分廣闊的,比如利用生物技術進行食用菌的生產。2013年,河南省泌陽縣全縣共發展反季節高溫香菇5000萬袋,黑木耳2000萬袋,白靈菇100萬袋,雞腿菇53萬平方米,小姬菇200萬袋,小平菇150萬袋,平菇400萬袋,毛木耳60萬袋,金針菇50萬袋,形成了以香菇為主,多品種發展的生產局面,總產值近13億元。
4.生物技術在觀光農業中的應用
觀光農業是生物技術在觀光農業中的典型應用,它是指開發成熟的果園、菜園、花圃等,讓游客入內摘果、摘菜、賞花,享受田園樂趣。利用生物技術繁育的有機蔬菜如荷蘭黃瓜、圣女果、大蘿卜、西芹等的采摘,另外還有草莓、中華壽桃、精品梨等就是在現代觀光農業中的應用。
5.生物技術在立體農業中的應用
生物技術在立體農業中的應用也很廣泛,比如辣根、玉米套種的立體農業栽培,此種栽培形式是利用辣根植株矮小、耐陰、前期生長量小及玉米喜光的特點,在正常栽培辣根的前提下套種玉米,既保證了辣根的正常生產,又額外獲得玉米的產量,而且玉米的產量也不低于常規生產的玉米產量。可收獲辣根 15 t/hm2、玉米7 500 kg/hm2,產值共3.75萬元/hm2,比單一種植玉米增加效益2.25萬元/hm2。
6.生物技術在訂單農業中的應用
訂單農業發展的障礙表現為高違約率。違約行為表面上是農戶與龍頭企業的短期行為,而內在的根源則是農戶提高的農作物的產量達不到企業的標準。不過將生物技術在訂單農業中應用之后,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會大大提升,這樣就不會因為農作物的產量達不到標準而出現違約。這樣才有可能進而解決訂單農業進一步發展的障礙。
五、生物技術及農業發展的展望
我國農業生物技術起步晚,與發達國家尚有一定差距,但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尤其是在國家“863”計劃、“973”計劃和“國家轉基因植物研究與產業化專項”的直接支持下,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并初步建成了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轉基因育種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體系,擁有一批抗病蟲、抗除草劑、抗旱、營養改良等重要基因的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水稻、棉花、玉米等轉基因作物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也已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與優勢。隨著農業生物技術研究的深入,一系列基因農作物新品種正逐漸走向市場。預計在21世紀,將有更多的優良農作物新品種在農業生產中得到廣泛推廣,并為消費者所接受。
現代生物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有其好的一面,也有其不好的一面,對于現代農業發展方面的優勢是不言而喻的,其貢獻也是有目共睹的。總的來說,現代生物技術對當代農業做出的貢獻是不能磨滅的也是不容忽視的。我國的生物產業會在充分利用制度、資源以及人才與技術上的優勢上,抓住有利時機并大力推進生物高新技術在現代農業上的應用,在即將到來的生物世紀里,真正占據自己的位置,促進農業快速發展。
綜上所述,生物技術在農業生產領域有著廣泛的發展和應用前景。發揮優勢,奮起直追,我們完全有能力攀登農業生物技術領域高峰,為我國的農業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