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淺談大專學校舞蹈專業人才培養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縱觀中華五千年歷史,舞蹈一直伴隨其中,早在五千年以前的奴隸社會,舞蹈就有了雛形,在秦漢時,舞蹈已經形成自身的特色。舞蹈活動是人類社會中的一種社會現象,與詩歌、音樂結合在一起,是人類歷史上產生最早的藝術形式之一。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舞蹈已經成為人類的一種主要精神生活方式,在人類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再局限于一種賞心悅目的藝術表現形式,而是走進了人們的生活,成為了人們放松休閑的載體之一。在這個背景下,如何培養更多的優秀舞蹈專業人才,向社會輸送更多的舞蹈人才,是大專院校必須思考并解決的問題。
1舞蹈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1.1授課時存在的問題
動作僅僅是舞蹈的表現手段,并不是舞蹈全部意義的集合體。真正的舞蹈,是內心與肢體的狀態和諧統一,身心結合,將內心感受到的、蘊含的情感通過動作表現出來,震撼人們的眼睛與心靈。學習舞蹈,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蘊支撐,但是舞蹈的理論知識過于枯燥難懂,多數教師難以運用合適的方式將其合適的表達給學生,因此,大專院校中大部分的舞蹈教學都是流于表面,重視舞蹈技巧的教學,輕視甚至忽視對學生舞蹈理論知識的培養,導致輸送出來的舞蹈人才空具舞蹈的“形”,形似而神非,無法用舞蹈來表達出自己感受到的情感。沒有足夠文化支撐的舞蹈人員無法跳出優秀的舞蹈,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跳舞跳的沒有靈魂。
1.2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傳統的大專舞蹈教學中,教師僅僅重視在課堂上的教學,教師采用言傳身教的方式,向學生講解演示教學大綱的重點,并且為學生糾正動作,這種教學方法不能說是錯誤的,教師言傳身教的確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記憶理解動作規范與要領,但是教學不能只存在與課堂之上,也不能過于死板,學生需要通過實踐更好地掌握課上學到的知識,一次演出的經驗足以讓他們受益良久,但是大專院校的舞蹈學生并沒有得到演出的機會。同時,教師也沒有給學生機會,讓學生開展一場自編自導自演的舞蹈表演,讓理論流于表面,沒有實踐,理論就容易淪為空談。
2舞蹈專業人才培養探析
2.1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科技發展如此迅速的現代社會,對舞蹈專業人才這個詞有了更為嚴格的定義,它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扎實的舞蹈功底,更要具備較強的文化素養與較強的能力,舞蹈的特點則決定了舞蹈專業的學生要在訓練中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相應的容易忽視文化知識的學習,導致理論方面較為薄弱。長此以往,學生在畢業后就業面狹窄,只能從事舞蹈專業的相關工作,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重視學生的文化知識學習,文化素養是人類綜合素質的基礎,會對學生以后的生活與工作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可以靈活教學,在舞蹈教學中穿插文化教學,給學生以啟發。例如,在學習古典舞蹈《梁祝》時,教師可以在課程前后穿插古典舞的舞蹈形式、歷史起源、風格特色等文化知識,幫助學生發展綜合素質。
2.2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
舞蹈是一門實踐很多的課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多多進行實踐,以完成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延伸,教師在教學時要保證學生能夠在理論學習后進行相關理論的實踐,以發揮實踐對學生的專業能力提高的作用。例如,在學習完古典舞的理論知識與動作要領后,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四個小組,小組成員自行確定演繹一場古典舞蹈,在實踐中完成對理論知識的整合與把握。
2.3培養學生的個性能力
舞蹈作為以人為主體的藝術表現形式,人在其中扮演著工具與工具使用者的雙重角色,舞蹈的多姿多彩也是舞蹈表演人員的多姿多彩,一個充滿自主思想、有創新性、不墨守成規的舞蹈專業人才更符合社會的需求,也更有利于學生的發展。在大專院校的舞蹈專業教學中,應該在發展學生綜合素質的情況下,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明確學生的個人特點,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獨特性,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舞蹈學習中來。
3總結
改進大專院校舞蹈人才的專業培養方法,需要教師在傳統舞蹈教學的基礎上革新教學理念,加以創新和發展,教育方法要緊跟時代潮流,順應社會需求,注重學生的文化教育與個性化發展,同時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根據當地院校的實際情況采用適合的教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