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企業財務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分析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財務風險管理體制的編制與實施,重視的是企業價值損失的程度,借助管理價值風險的途徑去有效管理物質要素,在不斷實踐中完善財務風險管理體系。企業內部控制可以被視為企業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經濟市場環境的變化,企業間競爭壓力不斷加劇以及企業內部管理需求的不斷提升,應加大對內部管理力度,強化企業內部會計控制與企業內部控制之間的協調性與密切性,踐行融合發展路線。
財務風險管理是由風險識別、風險度量和風險控制等環節組成的,其中核心是風險的度量問題。由于企業內外環境不斷變化,因此,在財務風險管理計劃的實施過程中,應該根據財務風險狀態的變化,及時調整財務風險管理方案,對偏離財務風險管理目標的行為進行修正。從基本定義上講,內部控制是為了實現企業經營目標,保護企業資產的安全完整,保證會計信息資料的正確可靠,確保企業的經營方針能夠順利執行,以此來保障企業的經濟收益,提高企業經營活動的經濟性、效率性,主要利用到自我調整、約束、規劃、評價與控制等方法、手段。對于企業現代化發展而言,內部控制要求掌握先進的風險管理、職業舞弊、內部審計等理論,能夠快速診斷內部控制缺陷,評價內部控制效果并予以改進,同時提升管理層對內部控制的自我評估能力,建立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并明確如何結合企業自身特點,建立適合企業自身發展情況的內部控制體系。總體來說,企業內部控制體系應當包括以下幾大要素:內部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溝通、內部監督。財務風險管理是企業風險管理的重要部分,同時也是企業內部控制的關鍵內容。風險管理最早源自于保險學,通過控制對策處理損失風險,結合財務對策進行損失的轉移。財務風險管理關注企業的價值損失,現階段我國企業集團對風險的控制管理,尤其是在識別上,都還不夠完善,只有加強企業內部控制與財務風險管理才能夠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
二、企業財務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原則
(一)均衡原則
這里說的均衡原則就是企業經濟效益與經濟活動風險的均衡,要求企業不能夠單方面注重收益,必須考慮到經濟活動進行中可能會發生的損失,落實到具體實踐中,就是要對所有財務活動進行全面的分析,包括收益性與安全性,并按照相關評價體系與均衡適度來決定活動的開展,或采取相應的輔助方案來盡可能規避風險,力求獲得更高的收益。
(二)限度原則
企業任何一項財務活動都可能存在一定的風險,財務風險的潛伏是不可避免的,企業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需要做的就是及時、準確地識別風險,并采取相應的措施控制風險,將風險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降到最低,最大程度保障企業的經濟利益,并保證企業能夠正常持續地運營下去。對此,要求明確最大的風險限度,堅持風險限度原則,保證企業的安全運行。
(三)預警原則
企業財務風險預警機制的建立對于財務風險管理具有積極作用,可對企業運營管理活動中存在的潛在風險進行實時監控,及時向經營者預先提供警報,確保企業能夠第一時間作出應對,降低風險帶來的經濟損失。嚴格依照預警原則,建立與健全財務預警咨詢系統、財務預警決策系統、財務預警執行系統以及監督系統,并能夠及時預防與控制風險危機的發生與惡化,同時找出導致財務狀況惡化的主要原因,由此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阻止風險的惡化,避免嚴重的危機。
三、做好財務風險管理與企業內控問題的對策
(一)為企業發展構建良好的環境
總結常見的實踐經驗,認為企業內部環境管理效果對財務風險防控效率產生深刻影響,環境是企業內部管理體系建設與實施的依托,發揮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故此,企業高層管理者應參照企業現狀以及發展規劃,構建和企業財務風險防控以及內部管理相關的環境,并制定與推行相應體系。上述目標的實現絕非是一蹴而就的,首先,需要企業管理者樹立未雨綢繆的意識,不斷學習國際上先進的管理理念與方式,從思想上真正認識到財務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在企業發展進程中發揮的作用,樹立并強化內控意識與風險防控意識,參照企業發展需求編制一整套與之相適應的管理體制與考察機制,從而使企業財務管理與內部控制工作在監管下規范運行。其次,制定與推行獎懲機制,這是調動職員工作積極性的“法寶”,在這一機制的協助下構建和諧融洽、不斷進取、團結一心的企業文化氛圍,并不斷組織職員進行培訓,確保內控管理理念深入人心。最后,企業在制定預算規劃、簽署合同以及進行各項決策時,應鼓勵社會群眾進行監督,從而進一步強化其規范性與有效性,采用集體決策模式,協助職員樹立主人翁意識。
(二)做好信息監督與交流工作
為了使企業財務風險得到有效防控,就應把不同部門的監督作用發揮出來,從而確保財務管理工作全程的透明性與規范性,并積極推行精細化管理模式,細化財務管理目標,使不同部門負責不同內容,同時也要確保各項業務和職位銜接的緊湊性,構建有關業務程序與工作程序。把財務管理工作拓展到企業的不同部門中,能夠不斷提升財務活動在企業發展中所處的位置,細化財務管理工作具體在以下幾方面體現出來:
(1)資金管理。這是財務管理工作的核心內容,具體涵蓋以下幾項內容:一是資金回收;二是在費用方面,一定要按照相關標準嚴格控制,超出部分應如實上報,借此方式來維護預算工作的彈性與剛性;三是強化收支工作運行的科學性,構建預警機制,從而確保欠款額處于合理范疇中。
(2)編制管理體系。企業財務風險管理人員應將導向作用發揮出來,從而確保精細化管理理念滲透至每一職員的心中,同時也要重視編制財務預算體制。
(3)推進財務管理信息進程。積極將互聯網技術整合進入到財務風險管理進程中,從而確保相關信息交流的順暢性與快捷性,并不斷強化信息的真實性與有效性,把風險轉移至決策部門和管理部門中,確保應對方案編制的時效性與科學性。在信息技術的協助下,企業財務人員工作壓力會顯著降低,工作效率則會大幅度提升。
(三)構建并完善考評機制
當下,一些企業在發展中沒有建設完善的財務考評機制,也沒有設立獨立的部門負責考評這項工作,通常是由財務部門內部人員去開展內控管理工作。盡管從表面上分析,上述方式的應用能夠協助企業降低人力資源投入量,但是卻不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這主要是因為若財務工作人員扮演者內控工作執行者、檢查者與評估者多重角色的時候,就很可能因為工作內容繁重或者是受其他主客觀因素的影響,難以把內控工作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