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血液透析護理管理中風險管理的運用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臨床治療終末期腎病患者時,主要采用血液透析治療,以半透膜原理為依據,向透析器中引入患者血液和透析液,利用膜兩側溶質的水壓梯度、滲透梯度、濃度梯度,透析出血液中的代謝物質及毒性物質,同時,調整電解質、酸堿的平衡。血液透析治療本身即具備較高的風險性,與患者年齡大、病情嚴重等密切相關,需在患者治療期間開展有效的護理及護理管理,減少風險事件的發生。不過,應用傳統護理管理方式管理血液透析患者時,由于缺乏針對其護理風險的預防措施,導致管理效果并不理想。風險管理是一種預見性護理,是指事先處理各種風險問題,避免風險事件的發生。近年多項研究指出,血液透析護理中應用風險管理后,可有效地提高管理效果,減少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因此,筆者所在醫院護理管理血液透析治療患者時,即應用風險管理,效果較好。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于2017年2月-2018年2月在筆者所在醫院行血液透析治療的144患者位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均存在尿毒癥;(2)維持性血液透析時間至少2個月;(3)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伴有精神障礙患者。患者中男78例,女66例;年齡45~80歲,平均(56.3±6.4)歲;原發疾病:慢性腎炎47例,高血壓腎病32例,糖尿病腎病30例,先天性多囊腎14例,急慢性酒精中毒12例,狼瘡性腎病9例。隨機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72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均實施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透析1~3次/周。透析期間,對照組開展常規護理管理,各項操作嚴格按照無菌要求進行,對患者癥狀、體征變化情況密切觀察,關注體重變化,營造舒適的、良好的治療環境。在對照組基礎上,觀察組護理管理中應用風險管理,具體措施如下。
1.2.1建立風險管理制度
根據血液透析期間可能發生的風險事件,將風險管理措施針對性地、合理地制定,同時,建立風險管理制度,要保證具備規范性和制度性,如緊急處理不良事件的制度、不良事件上報制度等。
1.2.2提高護理人員的風險防范及處理能力
培訓工作要定期開展,組織所有的護理人員參與,培訓內容除相關的專科知識外,還要重點培訓風險管理制度,不斷強化護理人員的責任心,促使護理人員逐漸形成風險意識,自覺進行風險管理及預防工作。同時,依據以往常發生的緊急事件,制定相應的應急處理預案,并組織護理人員學習,使其能夠熟練地掌握,不斷提高護理人員的應急處理能力,有效應對各種突發事件。
1.2.3規范透析導管、動靜脈內瘺相關操作
組織所有護理人員認真學習透析導管、動靜脈內瘺的相關知識,規范制定相關操作的標準,有效預防并發癥,如果患者留置導管,嚴格遵照規定開展導管操作,良好的維護導管,避免發生導管內血栓形成、感染等。另外,將自我管理與保護導管的方法詳細的指導給予患者及家屬,讓其準確掌握。
1.2.4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
血液透析過程中,護理人員要嚴密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每小時監測1次,判斷患者是否存在透析并發癥的發生風險,若存在,應提高監測頻率,合理調整治療模式、血液參數等,有效預防各種并發癥。另外,以醫囑為依據,護理人員要對血液透析各項參數嚴格核對,避免出現差錯,操作也要嚴格遵照醫囑。
1.2.5嚴格操作過程
以操作規程及核對制度為依據,嚴格開展配血操作和輸血操作,避免一起放置不同患者的血液或血標本。妥善固定內瘺穿刺部位的膠布,預防穿刺針脫落,并防止插管部位發生感染。護理人員要嚴密觀察穿刺部位的情況及深靜脈置管部位的情況,確定滲血等異常現象是否存在,以能及時處理。
1.2.6嚴格清洗透析儀器和管路
血液透析前,需預沖透析儀器和管路,沖洗液選擇生理鹽水應>800ml,保證沖洗的徹底性,確保透析器閉路循環具備充足的時間,防止發生熱原反應,如果發現破膜、漏血情況出現在透析器中時,必須要立即更換透析器、徹底消毒機器。
1.3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觀察兩組患者護理風險事件發生情況;統計護理投訴、護患糾紛事件發生率;利用科室自制問卷調查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包含護理態度、護理操作、風險管理、護患溝通4項,每項總分100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越滿意。
1.4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護理投訴事件、護患糾紛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72例患者中,發生護理投訴事件1例,發生率1.4%;發生護患糾紛0例,發生率0;對照組72例患者中,發生護理投訴事件8例,發生率11.1%;發生護患糾紛6例,發生率8.3%。觀察組護理投訴事件、護患糾紛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兩組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
觀察組護理態度、護理操作、風險管理、護患溝通等護理滿意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臨床護理工程中時常會發生風險事件,不僅損害患者、醫護人員,甚至會引發護理投訴事件或護患糾紛事件,因此,護理管理者一直在努力減少護理風險事件,提高護理質量。血液透析具備非常強的專科性,其對護理人員的要求完全不同于病房護理人員,由此也導致該項護理工作中存在較多的風險因素。血液透析過程中存在的風險包含以下幾方面:(1)低年資護士尤其是新上崗護士未能清晰、準確認識血液透析機性能,缺乏良好的應急能力,操作不規范情況下,護理風險性較大;(2)血透交班時,因復雜性不高,導致護理人員產生不重視交班工作的心理,如果交班中未能清楚的交代患者情況,極有可能無法及時應對突發的緊急情況;(3)消毒隔離制度、手消毒制度不嚴格遵守,增加患者的醫院感染風險;(4)護理人員告知義務并未履行,相關注意事項交代不清楚,未能良好的與患者及家屬溝通,易引發護患糾紛、護理投訴事件;(5)未嚴格遵照醫囑操作,導致不良后果甚至是嚴重后果的產生。因風險因素較多的存在,會明顯影響患者血液透析的治療效果,為能有效地防范、規避風險,需要護理人員開展有效的風險管理工作。實際上,風險管理是護理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傳統護理管理并未充分重視風險管理,導致管理效果并不理想。護理管理中應用專科的風險管理后,可促進管理效果的提升。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經風險管理后,護理風險事件、護理投訴事件及護患糾紛的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程度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具有良好的管理效果。風險管理應用到血液透析護理管理中后,有三方面的作用:(1)加強護士的血透風險意識。風險管理是一項綜合性的工作,不僅制定風險管理制度,還培訓護理人員,使其形成風險管理意識,自覺用相應的規章制度規范自身的行為,提高護理質量。(2)和諧護患關系。護理人員護理期間認真履行告知義務,與患者及家屬良好的溝通,認真交代每個注意事項,贏取患者及家屬的信任和認可,和諧護患關系。(3)持續改進護理質量:風險管理促使風險事件發生率明顯降低,并減少護理糾紛,有助于護理質量的持續改進。綜上,血液透析護理管理中應用風險管理后,可有效地提升管理效果,降低風險事件發生率,保障患者治療安全,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