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高中現代文閱讀高效課堂建構探究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構建高效課堂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學習效率,但真正的高效課堂應該是,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同時提升學生自學的能力,使之終身受益。就高中語文的現代文閱讀課來說,不能僅滿足于課文的分析和講解,而是要讓學生在學習中掌握理解分析現代文的方法,這才是能力所在,也是閱讀教學的核心任務。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語文知識、能力、學習方法和情感等方面要素的融匯整合;引導學生品味語言,感受作品形象、思想和情感等;鼓勵學生通過思考和體悟,體會作品內涵、思想等。
一、重視閱讀,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中國古代文人歷來就有重視閱讀的習慣,離開閱讀談語文的學習,會讓語文學習成為無根的空中樓閣。相反,嚴謹、細致、反復的閱讀對于學生言語經驗的形成大有裨益。對現代文的閱讀,筆者認為一是重視誦讀,二是要重視默讀。誦讀是最常用的閱讀方法。它并不是文言文和詩歌的專利,在現代文學習中也被大量使用。誦讀既有利于對字詞句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培養學生對文章語言的品鑒能力,特別是一些飽含感情的現代文,誦讀容易使學生與之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此外,誦讀還能引導學生想象,提高學生的表達情感的能力,訓練學生的思維。默讀是只默念于心,它有利于拉近與文本的距離,讓學生置身文本之中,從而獲得個人的閱讀體驗。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以這一段為例,學生通過反復的誦讀,在仔細品味之下,幾個用得非常精妙的動詞“浮”“瀉”“籠”“畫”等,其妙處究竟在何處,就可以一一感知出來。一個“浮”字,寫出了月光灑在水上并與水波水乳交融的情景;一個“瀉”字,將把靜態的月光,化為動態的流水,并與前面“如流水”的比喻貼切呼應;月光的朦朧縹緲,其覆蓋的范圍之大、之廣,一個“籠”字又直接描繪出來……
二、重視提問,有序完成預定教學目標
提問是教師進行教學的常用方法,有時會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即所謂的問題教學法。一個優秀的教師非常善于提問,而一個好的問題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為語文教師,提問要有針對性和啟發性,在提問之前要明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所提問題要有圍繞一個中心點展開。具有啟發性的問題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探究欲望,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思考,具有針對性的問題,可以精準地開發學生的思維,驅使其走向思維“深水區”,從而實現思維發展素養的提升。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經常采取的辦法是以問題鏈作為依托,通過向學生提問,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以此來完成教學任務。其實,在教學中,課堂設問指引著教學方向,在語文教師要精心設計提問,以優質問題打造優質高效現代文閱讀課堂。設問時,教師可以預先設計一個個小問題,讓問題呈梯度式層層深入,在解決一個個問題的過程中,逐漸加深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與把握。要注意提問是面向全體學生的,調動起所有學生的積極性,在問題的解決中鼓勵學生多閱讀、多思考、多探究,用主動探究代替被動聆聽。同時,也要講究提問的方式方法,既可以向個人提問,還可以根據小組劃分進行小組提問,既可以讓學生回答問題,還可以讓學生講授自己的觀點。
三、重視感悟,引導學生品悟鑒賞文本
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個體都是不同的,他們對這個世界的經驗也各不相同,當然看法、感受也不一樣。所以,同一個故事,同一個形象,同一段語言,對于不同的讀者來說,往往會有千差萬別的認識。在進行現代文閱讀教學時,教師要重視讀、問,也要重視學生個體的經驗感悟,在閱讀鑒賞過程中,不能將自己的理解和認識強加給學生,而是要尊重學生的感悟,因為這是他們進行審美鑒賞與創造的源頭。以小說《項鏈》為例,文章主題是批判女主人公的小資產階級虛榮心。但在授課的過程中,筆者所帶班級中有同學就指出,“瑪蒂爾德丟失了項鏈,但她憑借和丈夫一起辛勤的勞動還上了巨款,盡管結局有點黑色幽默的味道,但總的來說,主人公是一個勇敢追求、敢于擔當的女性,值得我們的尊重”。這樣的感悟并無不科學之處,所以也是對的。當然,學生的感悟必須植根于作品的創作背景和文本內容,脫離文本的胡思亂想,并不能帶來“審美鑒賞與創造”的提升。
四、重視傳承,弘揚語文的文化傳承功能
語文是人們交際交流、學習發展的工具,也是承載公民人文素養、提供審美體驗的載體,還是溝通古今中外文化,傳承精神血脈的橋梁。我們學的是漢文,用的是漢語,最終要落腳到漢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上。從表面上看,語文和數學、英語一樣,是中小學階段的一門學科,是中考、高考的考試科目;但從深層次來看,語文更是我們的民族之魂、文化之根、精神之源,是實現國家認同、國際理解的基礎。因此,語文教育的過程其實就是以漢語文化為依托、以人類文化為背景的文化傳承與理解過程,語文教育需要對文化進行轉換,強化文化認同、適應、同化與融合,傳承傳統文化和理解多元文化,最終使學生在實現文化成長的同時,也獲得精神的成長和生命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