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素質教育中審美教育的作用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素質教育是為了提高受教者綜合素質的一種教育模式,包含了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知識培養、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如今社會文明建設需要審美教育,高校的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提高尤為重要,審美教育占據主要作用。審美教育具有三大主要功能,即培養心理能力、修養思想道德、豐富科學文化,為了最終素質教育改善的目標達成。德國古典美學的代表人物席勒說過:每個民族審美教育的高度發展和極大普遍性與政治的自由和公民的道德、美的習俗與善的習俗、行為的率真與優雅都是攜手并進的。
一、審美教育的功能
審美是藝術教育學中不可或缺的功能之一,審美能力的提高和培養是藝術教育的直接性結果。藝術教育在審美經驗發展的基礎上還可以使受教者把感性的沖動、欲望、情緒納入審美的形式之中,接受理性的規范、引導、凈化、從而得到控制、調節、把它進一步移向審美的境界,使得受教者完成自覺的審美境界的塑造。從理論上講,培養審美的能力有三個主要功能。
(一)培育心理能力
心理能力是從事心理活動所需要的能力。偏重感性能力的審美教育,都會與心理活動產生交集從而得出自己的感情表達,有時容易被客觀的人或事物影響,然而在審美的體系中運動的心理變化是進行了理智的篩選才能具備強大的心理能力,從而減少心理疾病的產生,否則會威脅到個人身心的健康。在審美的過程中產生的心理活動規律的心理學分支則成為審美心理學,所以說審美心理的產生同時是對心理能力的提升,這是被認可的。如果把藝術教育視為一個容器,那么審美作為調味劑,心理能力與審美結合放入容器中培養,溶解了思想和理性的意識,從而會轉變或者超越功利的人生態度,升華對物質本身理智的看法,最終實現成熟而完善的心理能力。
(二)修養思想道德
審美教育與思想政治在教育本質上是相通的。審美教育從本質上說是人們對美的追求,思想政治教育從本質上說是對善的追求。而美與善從內容上看,是辯證統一的。在中外美學史上有個普遍的看法,那就是美與善之間是一種形式與內容的關系,美是形式,善是內容,并且主張形式應該為內容服務。思想道德是崇高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質。思想道德品質是培養人才促進社會主義道路發展的基礎,對于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品質,不完全是人先天的美德,所以需要后天的教育和規范,才能堅定精神層面的道德理念。對于先天就具有優秀的道德品質修養的人,后天的培養和訓練也是必不可少的。《太子少傅箴》中晉·傅玄曰:“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所以在社會實踐中遇人不淑,經驗缺乏,故會被其惡性誤導,偏離正規誤入歧途。在教育的熏陶下和社會的歷練中,通過實踐無論在處事行為還是言語交流都是以一種沉穩不失禮節的態度,這種舉止談吐文雅的良好習慣是需要從出生就開始培其養審美能力,通過一些藝術作品或者自然環境等媒介,不僅可以從表面上了解這些媒介的背景和闡釋的內容以外,還可以通過感性的審美角度對主觀意識的加深,理性的認識與之相互交融,其作用的效果讓人增加更多層面的知識體系和判斷能力。因此獲得自控而不失自由的能力,對事物的判斷更加貼近理想化,生活中繁瑣事情的處理也就少了些浮躁,多了些理智,少了些稚嫩,多了些穩重。思想道德的培養不僅僅是理論上對理性理解的認知,還需要在藝術教育的陪伴下得到全面的提升和掌握思想道德品質的修養。
(三)豐富科學文化
從人類的特征來說,科學文化是人類理性思維的結果,理性是人類解脫了經驗的爬行狀態而進入社會文明的歷史,對個體的人而言,熱愛科學、積極地學習人類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以科學為立足點來創造設計人生,具有重要的意義。當今人類的生存空間有限,但藝術教育可以通過審美的形式來授予人另一個廣闊的空間,在這里可以讓人以一種舒適的而愉悅的心態來享受知識和文化的孕育,會對社會的科學、人類的文化產生積極的作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藝術家達芬奇在遇到帕西奧利之后,不僅吸收了很多的數學知識,同時他為了完善帕西奧利的書《神圣比理論》創作了一系列的插畫圖。當然在這件事發生之前,達芬奇其實一直是憑靠他自己天生的直覺對美進行創作的,但在理性的科學文化沖擊下,美的創作就有了新的理論依據和指導,那就是黃金分割率。科學文化的學習和傳播,離不開藝術審美教育的環境,在審美的滋養下,會對科學文化產生不同于原先的看法,從而會發現和創新出有趣而且科學的結論。
二、審美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
現代教育是一種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實施需要審美教育。素質教育包含了思想道德品質的修養、心理能力的提升、科學文化知識的積累等抽象的能力培養。前文的審美教育的功能綜述表明了素質教育的實施需要審美教育,想要達到素質教育的目標要求,就離不開對感官的訓練,對構建掌握科學文化的能力,對思想道德品質的吸收,能夠使受教者的心理能力得到提高。然而審美教育通過意象形式進行美化心理,價值教育和科學的構建新事物,使得受教者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綜合素質得到提高。整體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水平,一直是我國的教育方針。根據審美教育的意象性特征,這些心理素質、道德倫理、文化經驗是融化在意象中,使得審美教育為素質教育傳遞了普遍能夠接受的教育體系,避免了單純的素質教育的強制性。但處于長期應試教育的模式下,高校將考試成績、考研名額、英語水平定制為學生學習的目標,片面的執著于學習的結果,這種現象是我國當代高校教育存在的重大缺陷。
三、高校素質教育的現狀
(一)大學生身心素質下降
步入21世紀以來,隨著科技的大力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各方面的人才要求變得更加嚴格,對于高質量人才的需求也是有增無減,最終導致的結果是在教育方面的全面發展更加苛刻。由于各大學院擁有大量的博士生、碩士生,在人才濟濟的社會,不得不給予高校學生競爭壓力,造成了學生們極大的心理壓力。特別是尚未步入社會的大學生,無論是精神上還是生活上的閱歷遠遠不夠應對所有的壓力,正因他們的承受能力相對較弱,特別是在困難挫折撲面而來的時候,最容易出現一些心理障礙相關的疾病。雖然所有的大學生從年齡上劃分為成年人的標準,但實際上大多數的大學生心理成熟度遠不夠生理的成熟指數,普遍缺少堅韌不拔的意志力和克服困難的勇氣。大多數情況下,部分大學生在面對大型考試,個人能力展示,甚至社會工作面試時都會因為過度的緊張、消極的情緒、心態的不穩定導致怯場,因此沒有充分發揮自身原有的專業技能,這也是人才的選拔與實際人才的數量不成正比的現狀原因之一。正是因為在高校中對心理素質方面的培訓不夠重視,學生的心態容易變得消極、浮躁,不能正確積極的態度去處理,心理的負面影響積累增多到一定程度后會導致身心素質迅速下降,后期會因長期處于壓抑煩躁的狀態,存在心理障礙等相關問題的隱患,嚴重的影響了身心健康。
(二)大學生思想道德發展失衡
高校的大學生剛從九年義務教育的應試教育脫離,處在未成形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時期,大學生會在高校的社會生活中不斷提煉和積累經驗,填充和完善自我修養,形成自己的理念。正是因為他們過度偏向理想生活,然而現實主義的社會發展會帶給他們無限的沖擊和改變,既有可能扭曲了他們自己原本正確的道德觀也有可能強化本身優良的道德思想。通過整個高校素質教育的洗禮,即便是我國大學生具有崇高的理想,仍然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發展,熱愛祖國的觀念,并刻苦努力。但同時也夾雜著大量的價值觀的問題,不良的因素會影響部分學生對思想道德的理解和吸收,比如,金錢至上,富二代,拜金主義,月光族等不良宣傳和事件,從思想道德教育角度看,已經嚴重破壞了大學生的價值觀。在目前的現實主義中,部分具有才能但是缺乏正確的思想道德品質的學生,會產生迷茫,擾亂社會秩序,走向犯罪的道路。一些學生因為道德觀念的轉變,缺乏社會的責任感和正義感,失去了自我認知度和誠信度。另一方面,目前絕大多數的大學生都是獨身子女,在這種家庭環境中,普遍會以自我為中心,缺少對他人的關心和照顧,特別是在大學生活和學習方面,不懂得與同學之間互幫互助,團結協作的觀念便是他們最困難的道德方面的學習內容,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嚴重失衡。
四、素質教育現狀的原因分析
(一)教育工作的影響
雖然我國教育領域提倡素質教育,但很難從根本上改變教育者的思想和態度,沒有根除對應試教育的模式。一方面在高校,教師輕視了對學生的心理變化的正確引導。教師注重學生成績,斥責掛科現象,對相應的同學沒有進行心理上的關注,忽視了情感之間的交流,并且循序善誘學生注重學科成績的提高,卻忽視了最根本的身心培養。現實社會中對于剛畢業的大學生面臨工作的競爭壓力很大,但在高校的教育中只是對學生的學習和心理上施加了壓力以外,并沒有實質性的教育和培訓,導致學生缺乏個人能力完全展示的強大心理素質,也不會將理論與實踐聯系并運用到技術工作中。
(二)社會環境的影響
首先在即將面臨社會考驗的大學生隨著社會由計劃經濟轉換成市場經濟的價值觀改變而改變,現在的市場經濟對人才的選拔要求又有了新的提高,為了能夠得到一份令人滿意的工作,大學生涌入“考研、考博、外語”的熱潮中。其次市場經濟的普及,大量的拜金主義和全權主義直接造成了素質教育的發展障礙。社會貧富差距縮小,整體的經濟水平上升,導致學生在物質方面的要求也逐漸加大,特別是在生活方面的攀比現象愈發明顯。由于現在的媒體對品牌的散布,現在的大學生會通過網絡,炫耀自己所擁有的高檔產品,直接性的宣傳,造成周邊學生對物質追求,對潮流和時尚的追捧,側面的提高了物質在市場上成本經濟,不僅扭曲了學生對生活的價值觀,摧毀了原本對素質教育的理想目標。
(三)傳統教育模式的制約
另一方面是在傳統教育模式的壓迫下,學生只能尊重和順從,忽視了學生對知識和權威提出質疑和批判的精神和能力,這與素質教育要求的推動大學生創新能力是相違背的。有調查顯示,一些高校不同程度存在著重技能,輕人文,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這些都削弱了社會對人才綜合素質的重視,直接影響到高校學生素質教育的發展。學習的過程中不但不會享受和分享自己的勞動所得,反而過度看重結果,總會導致學生缺乏對學習過程的思考和探索,缺乏創新精神,一直處于壓力的緊繃狀態,忽視了文化交流和道德傳播等一些精神層面的提高,這嚴重導致了高校素質教育一直處于不變甚至降低的現象。
五、對高校素質教育的改善方案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融入審美教育
使得學生能夠在課堂中接觸更多美好的教學內容,激發審美的能力,積累情感體驗,在整個過程中能夠影響學生的思想,培養優良的思想道德觀。具有審美的素養意識的教師可以通過豐富的語言表達來吸引和感染學生,以情動人,以理服人,能夠讓學生通過對政治課的傳授,深入的了解審美的韻味,汲取其精華凈化心靈。任課教師需要注重著裝得體,教態要端正,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能夠從視覺上給予賞心悅目的風度美。除此之外,學校還需要對政治課的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和準備,為了更加快速讓學生理解,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可以添加更多藝術作品的賞析,或者具有說服力的典型范例。(二)在社會實踐中要注意融入審美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當學生用勞動來創造美的時候,美才能使人的情操更為高尚。”高校可以多組織社會實踐活動,例如舉辦藝術節,吸引大學生積極主動參加文藝活動,提高自身對美的欣賞能力和創造能力;可以組織參觀文化博物館活動,通過引導學生對文物的欣賞來增添文化知識;可以鼓勵學生參加勞動節的活動,植樹保護環境等有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提供更多與大自然接觸的機會,熱愛自然,尊重自然,享受自然,從而給學生多一些關于審美的元素和思想理論,引導學生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讓學生在欣賞美的過程中體驗社會的美好事物,并增添文化知識和塑造品質。
(三)提高師資的審美素養
需要建設教師團隊,加強教師在審美方面的素養。特別是長時間與學生交流相處的高校輔導員,會在各方面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高校應該注重輔導員在入校任教的選拔,篩選出具有較高的素質文化水平的教師,同時對教師后期的審美教育的提升和學習進行相應的補貼和鼓勵。隨著時代的變化,輔導員也能在審美教育方面輕車熟路。當輔導員具有審美知識和高水平的文化素養時,才能將教育和管理模式與審美教育完美的融合,以更好的培養大學生除了能夠提高專業技能以外,還能在綜合素質方面有收獲,加強鞏固文化素質基礎。在校園實踐活動中,輔導員需要正確引導學生參加活動的目的,讓學生自覺組織和策劃各項活動,比如思想類、學習型、文化交流等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在活動進行中可以滲透一些審美的教育,在此過程中感受審美教育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