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高速公路施工中水泥混凝土集中拌和的作用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1工程概況
本項目起訖樁號為YK4+350~K8+300,全長3.88km,為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道路總體式路基寬度24.5m,分離式路基寬度12.25m。本合同段起點為貴州省望謨縣納夜鎮,與第1設計合同段順接,主路線由東向西由納夜鎮,采用連續隧道跨越納夜與大觀間的后達到大觀,有大觀西南前行至打哨。混凝土拌合站設在終點樁號K8+300主線延長200m右側。
2水泥混凝土集中拌合站的設置
需將拌合站生產區以及拌合站設備設置在一起,通過主控室,對整個拌合站進行監控。同時,對料庫、配電室等重要場所進行嚴密監控。將車輛結合生產活動區場地進行設置。對集中拌合站進行設置過程中,需遵循文明施工原則,充分考慮到對環境的保護,滿足消防需求,同時為其設置相應的防雷設施。針對冬季、夏季、雨季施工,實施同步施工措施。對于水泥混凝土拌合站站界,需要用磚設置砌上一層圍墻進行封閉,高度為2.0m,考慮夏季7、8月份的防洪措施,臨近河邊圍墻采用片石混凝土澆筑。材料堆放區、拌合區、作業區分開或隔離;對于各種集實施分類存放,每個料倉標明材料名稱、規格、生產廠家、生產日期和進廠日期、并注明已檢或待檢。對拌合站的設置,需對場地進行整平并碾壓,在碾壓過后的地面上批注一層15cm的碎石作為墊層,此后在墊層上在墊層上澆筑20cm厚度C15混凝土進行場地硬化。場地硬化按照一定坡度進行硬化,不<2%,并應設置排水渠,利于雨水向站外排出。拌合站設置場地平面布置圖、拌合站組織機構及負責人公示牌、生產工藝流程牌、拌合站管理制度牌、安全生產牌和消防保衛衛生牌。
3.1機械配置
(1)裝載機
轉載機主要對砂石骨料進行裝載,對裝載機進行配置,需要符合拌合站生產能力。在相應你標段,需要為每個拌合站均配置一臺ZL30型的裝載機。
(2)攪拌運輸車
將拌合站作為中心,構建混凝土共贏網,結合拌合站向各個輸送地的距離,對運輸車輛進行設置。因此,如果混凝土運輸時間超過一定范圍,并且路況較差,仍舊選擇使用傳統的翻斗車或者自卸車對混凝土進行運輸。在對混凝土進行運輸過程中,有可能會出現離析現象,甚至產生初凝情況,這對施工質量產生嚴重影響。為了對高速公路施工質量提供保障,則使用攪拌運輸車對混凝土進行運送,攪拌運輸車在對混凝土進行運輸過程中,能夠持續性對其進行攪拌,從而防止其出現離析或者初凝情況。但是攪拌運輸車對混凝土運輸的距離也是有一定要求的。
(3)輸送泵
以拌合站生產能力為依據,明確單臺輸送泵的輸送量,一般情況下,輸送泵略高于拌合站生產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保障新拌合混凝土的實際澆筑。以工程混凝土總輸送量為例,對輸送泵的數量進行明確。以工程構造為依據,從而對拖式泵、混凝土泵車進行科學選擇。在混凝土比較集中的地方,可以多設置幾臺輸送泵,如果混凝土用量較少,則可以少設置輸送泵。
3.2水泥混凝土生產質量的控制
(1)機構設置
為了對混凝土集中拌合質量提供保障,并促使其滿足施工正常需要,需要設置科學的拌合站管理組織機構,對不同拌合站機構實施統一化管理。同時,各司其責,確保每個拌合站之間進行技術的及時溝通和交流。
(2)嚴格控制生產工藝
首先需要對混凝土原材料進行科學控制,要想有效控制原材料的質量,不需從源頭抓起。當原材料進場之后,實驗室需結合檢測頻率需要,實施取樣、實驗、確認合格后,才能驗收投入使用。還需對生產過程進行嚴格控制,每個施工現場,對混凝土的標號要求不同,對坍落度的要求也不同,實驗室通過計算機以及試配措施,明確混凝土配合比。攪拌人員將所確定的配合比參數輸入到控制微機當中去。日常生產過程中,需結合材料以及自身的變化,使用快速而定方式,對砂、石料中的含水量進行測定,從而對配合比做出適當調整。對混凝土進行生產過程中,需要對生產時的天氣、溫度也濕度等相關參數進行詳細記錄,每生產出15m3,就需要對混凝土的坍落度、保水性以及粘度等相關參數做出一次檢驗。
3.3臨時便道設置
施工前應對提供的導線點和水準點進行認真復測,復測結果滿足精度要求后,方可將本設計文件提供的控制點點和水準點作為施工放樣的依據。應認真研讀路線的平縱面圖、直線曲線及轉角表、導線點成果表、公路用地圖等,在準備充分的基礎上,將現場施工作業可能破壞的控制點遷移至安全可靠位置作永久性保護,其測量精度應滿足有關規程的要求。本標段進場道路主要利用X660縣道瀝青道路,新修建施工便道進入主線路基;擬建余安高速羅望段第LWTJ-10合同段施工便道是主要為里平II號隧道出口和橋梁施工區域兩條施工便道與望蔗公路X660縣道連接。本路段在布線時,依據沿線的地質、地形、水文以及村落現狀,注重立體線性設計,以滿足施工需求。路線力求順應地形、盡量減少挖填方。路線力求順山形走勢布線,盡量避免占用基本農田。力求路線順暢、直捷,以提高便道的通行能力和運輸效益。縱斷面設計結合沿線地形,注意契合地形,因地形限制,難以滿足填挖平衡。平縱面線形組合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