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汽貿企業財務風險探析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一、全球化的汽車產業
汽車產業是全球化特征最顯著的產業之一,目前已經形成了由跨國公司主導的全球性生產、銷售、采購和研發體系。隨著中國加入WTO十五年期滿,世界主要經濟體的美國、日本、歐盟并沒有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主體地位,2018年第一季度中美貿易戰陰云密布,給中國的汽車產業增加了很多的不確定性。現階段中美汽車貿易關稅分別是中國25%和美國2%,這種關稅的不均衡將在未來被打破,無論貿易戰最終結果如何,不可改變的是中國汽車進口關稅未來會降低,國外的汽車會沖擊中國的汽車產業。伴隨中國和世界主要經濟體的貿易摩擦,會增加我國汽貿企業的財務風險,對此每個汽貿企業都應該有清醒認識。
二、汽貿企業財務風險
(一)財務風險的內涵
財務風險是由于不合理的企業財務結構、不當融資使投資者預期收益下降的風險,常指企業喪失債償能力,也指企業損失的不確定性和盈利的不確定性(應該能夠盈利,沒有盈利或少盈利也叫財務風險)。常見企業財務風險類型:籌資環節的風險、投資環節的風險、經營環節的風險、存貨管理風險、流動性風險等。財務風險的成因既有企業外部環境的原因,也有企業自身原因。企業外部原因:經濟環境、市場環境、資源環境、法律環境、社會文化環境等的不確定性。企業自身原因:企業的財務管理人員風險意識的淡薄,財務決策不科學造成決策失誤,企業內部財務關系不明造成的資金流失嚴重,資金使用效率低下,資金的完整性、安全性無法得到保證。企業財務風險存在具有客觀性,完全消除財務風險是不現實的,只能對風險進行規避,以期將風險影響降低到最低程度。
(二)全球化背景下汽貿企業的財務風險
汽車產業全球化背景下汽貿企業的財務風險除具有通常企業財務風險特征外,還具有自身特點,表現為財務風險受到國際因素影響:國際汽車貿易環境、匯率變化、資源環境、法律環境、社會環境等。如國際貿易摩擦給汽車貿易帶來的不確定性,匯率變化對汽貿企業利潤影響的不確定性,資源環境和法律環境對汽貿影響限制(汽車搖號放牌、新能源政策等),社會環境動蕩造成的不確定性(如由于國人“愛國”抵制某系列車)。汽貿企業應當根據外部因素影響的大小、影響時間長短制定科學的短期和中長期發展目標,采取合理的財務風險規避措施規避財務風險,同時應該加強對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的解讀和研判,及早的進行風險預警,力求將外部環境變化風險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
三、如何規避汽貿企業的財務風險
在認真研究汽貿企業自身的內外經營環境情況下,汽貿企業應該建立財務預警分析指標體系,建立短期和中長期財務預警系統。健全企業內部制度和內控程序,編制現金流量預算,科學的進行投資決策,降低負債和潛在風險。
(一)規避籌資、投資風險措施
籌集利用外部資金進行發展是企業的通常做法,企業可以獲取充足的資金來擴大經營規模。當金融市場金融利率波動、匯率變化會產生籌資成本變化,企業在融資過程中一定要量力而行,必須保證自有資金的持有量,否則在外部市場環境變化時企業有發生再融資困難可能,無論項目最終利潤如何,資金鏈斷裂會是壓垮駱駝的最后一顆稻草。所以企業在籌資時要科學運作,對不利情況做好充足準備,合理量力資金籌措,規避籌資財務風險。當企業有閑余資金時應該進行理財活動,發揮金融資本效益,從風險防范的角度來看,應該從控制投資品種和投資期限來降低,最好進行短期投資和分散投資,即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里。
(二)規避匯率風險措施
汽車產業全球化背景下汽貿企業應當充分可考慮匯率變動造成的財務風險。為了規避匯率風險,涉外業務企業應該爭取使用本國貨幣作為合同貨幣,同時在合同中還應加列保值條款等措施。對于會計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折算風險,可在資產負債表上以各種功能貨幣表示受險資產與受險負債的數額相等,實行資產負債表保值來化解。汽貿企業應當經營多樣化和財務多樣化,即經營的汽車品種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在多個金融市場以多種貨幣尋求資金的來源和資金去向,化解單一貨幣的利率風險。
(三)規避經營和流動性風險措施
汽貿企業應當進行充足市場調查,銷售適銷對路需求穩定的產品。在維持資產良好流動性的前提下,確定最優現金持有量(保持過多現金會失去其他的獲利機會,過少又會發生流動性風險),保持最佳庫存量(過多庫存會產生資金占用沉淀,增加融資成本,過少會影響銷售業務),加快應收賬款的回收。在全球一體化和競爭日益激烈的供應鏈環境中,供應鏈節點企業間的財務關系也變得更加密切,利益關系更加復雜,供應鏈節點企業所產生的財務風險會通過供應鏈傳播至上下游的其他合作伙伴,并影響它們的生產運營活動。汽貿企業處于供應鏈中間環節,最容易受到來自供應鏈條的影響產生財務風險。汽貿企業應當強化供應鏈合作伙伴財務風險狀況監測與應對,降低對合作伙伴的依賴程度,彈性選擇合作伙伴,制定合理的賒銷政策、賬款的催收制度和合同管理制度,加強內控管理來降低傳導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