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新媒體視閾下傳統文化價創新探究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的精神世界,我國是傳統文化資源大國,有豐富深邃的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這些只是文化軟實力的潛在資源并不是文化軟實力的直接對等物,如何通過創造性轉化,在大眾媒體上形成廣泛傳播,并被他者普遍認同、被別人愿意接受的文化形態,才是當今新媒體人的終極目標。
1當今時代傳統文化傳播價值及意義
傳統文化的價值及意義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體現在建立民族記憶,增強民族凝聚力。傳統文化有利于民族記憶的建立,一個民族對自身發展及標準的認識就是民族記憶。民族記憶是民族存在和發展的證據、是民族智慧所在,是增強民族凝聚力的前提條件。其次,獲得文化認同,建立民族自信心。文化認同就是對理想、信念、及價值觀的認同,人們通過相同的價值取向,同樣的思維方式,相同的行為舉止,形成一股強大的向心力和動力就是文化認同。最后,是用傳統文化,構建文明社會。
2新媒體時代下傳統文化傳播困境
近年來在泛娛樂化的快餐式網絡消費意識的干擾下,許多媒體降低了文化品位和營養,不思創新、惡搞翻新,在策劃和制作上都體現出“娛樂至死”傾向,更有一些內容不斷挑戰“三俗”底線,宣揚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發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極為不利,是傳媒領域的一大硬傷。
2.1缺乏多樣性、創造性的文化表達
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傳統文化傳播,只停留在表面對文化廣度的傳播,無法對其本質內涵進行深度的表達。究其原因,新媒體雖是傳播傳統文化的重要媒介,但是它碎片化、表面化的傳播,很難讓多數人沉浸下去,感受內容的深意,這也是新媒體對傳統文化傳播的困難之一。例如有些在國際上獲獎的藝術電影,為了發揮“差異性”文化的吸引力,展示的是古老中國的落后文化、扭曲的人性、邊緣壓抑的生活狀態,迎合西方電影節口味的審美取向,所有這些文化元素滿足了國外抱有西方中心主義心態的觀眾對古老中國的文化想象,確認了西方主導的世界文化秩序的合理性,不可能與世界其他國家主流文化展開平等對話,這就使得大量新媒體年輕人誤讀、歪曲中國傳統文化,因此如何將本土化的元素轉化為新媒體受眾都能理解的文化符號,多樣性地進行表達就成了傳統文化傳播的關鍵。
2.2傳播主體為專業群體,影響力有限
新媒體環境下的傳統文化傳播主要通過網絡和數字的形式進行,在這種傳播形式下,受眾從個人興趣出發,對傳播信息進行截取式、段落式閱讀。如果傳播的信息較為專業,無法吸引人們的點擊,就無法將傳統文化進行更深遠的傳播。以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思想為例,儒家文化的傳播主體以政府、事業單位、文化社團、文化學者及高校教師為主,作為非專業群體的老百姓就鮮有關注。這種傳播方式中媒介把關人篩選信息內容的話語權相對集中,僅僅是文化圈內部的傳播,無法讓儒家文化進入主流大眾的視野。所以雖然新媒體環境下傳統文化傳播變得更加便利,但是因為傳播主體的局限性,也影響了傳播的范圍。
2.3傳統文化傳播呈現“外熱內冷”的特點
作為傳統文化中的儒學思想,是我國政府一直大力度宣揚倡導的,而廣大受眾不愿投入過多時間和精力,造成對儒家文化了解甚少,只知皮毛,造成傳播中“外熱內冷”的情況。儒學是我國對外文化傳播交流的重要元素,在全世界的500多所孔子學院里,一些外國人對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了解竟比許多國人更加深入,講起儒家經典來頭頭是道,這就說明了對儒家文化的傳播只起到了對外“熱”對內“冷”的宣傳效果。
3傳統文化傳播路徑的創新
3.1形式創新:讓傳統文化浸潤人心
新媒體不管是傳播形式還是傳播路徑都有其自身的特點,都是對傳統媒體的變革。從博客到微博,從電子書到公眾號,從短視頻到抖音,從有聲讀物到付費閱讀,新媒體傳播形式的多樣性及創新性都備受關注。例如:《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經典詠流傳》等電視文化綜藝節目,就是在重娛樂之下,激濁揚清的傳播傳統文化的優秀案例,能夠吸引越來越多觀眾關注,讓民眾能夠靜下心來閱讀和感悟經典名篇,首先在內容和節目形式上沒有太多繁雜的節目程序,滿足受眾繁忙生活中對于“直接性”的生活方式的需求;其次,播出形式上盡量多種元素相結合,《經典詠流傳》“和詩以歌”的創新文藝表達,與節目配套的故事性內容輸出,自然打通了與觀眾的情感共鳴。
3.2技術創新:視聽語言的再生產
首先,用技術推進傳統文化的再生產再創造首先表現在降低閱讀的難度,讓人們能夠更加便捷的獲取到傳統文化知識,但降低閱讀難度不是對傳統文化的簡化,而是用語言的魅力將傳統文化深入人心。其次,要用視頻、音頻和圖片的形式將傳統文化進行轉化,增加可看性及趣味性,讓新媒體傳播下的傳統文化信息變成一種閱讀的享受。最后,是樹立傳統文化品牌,例如:美食文化記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從第一部第二部到現在的《風味人間》都受到了網絡受眾的熱烈追捧,將傳統文化融入到拍攝中,讓受眾在享受美食帶來愉悅的同時也將傳統文化烙印在心中。在新媒介的環境下,以新的媒介技術推動傳統文化的再生產,創新構思出高質量、高水平的傳統文化作品,吸引受眾的深入了解,也不失為一條傳播傳統文化的新路徑。
3.3內容創新:為當代人“私人定制”
在新媒體環境下傳播傳統文化,雖然傳播的路徑是十分重要的,但這并不影響對傳播內容品質的追求。對傳統文化的傳播更要打造精品的文化內容,以傳統文化內容為核心,摒棄不符合時代要求的內容,保留其內在精華。例如,著名的文化學者馬未都先生在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了50多期《馬未都說收藏》之后,受到廣大年輕受眾的追捧,之后順應觀眾需求在優酷網量身定做了“文化脫口秀”《觀復嘟嘟》,每周兩期,累積約2億點擊,評分高達9分。馬未都喜歡舉古今軼事,再用文化解讀,淺顯的闡述道理,春節期間講除夕、百姓、土豪怎么過年;南派三叔的《盜墓筆記》改編成電影上映時,他談“厚葬文化”;宮斗劇大火時講皇上,都是應景話題,而且把所有的事都說得很輕松。所以用新媒體的傳播形式進行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不僅要牢牢把握住傳統文化的內容精髓,在內容上不斷豐富,才能真正走進大眾的心靈。
3.4定位創新:儒家文化的情感認同
首先,儒家文化符號化可以構建中華民族的集體及文化認同;其次,可以減緩外國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沖擊。在新媒體環境下傳播儒家文化,是對傳統文化最好的傳播,儒家文化能夠經久不衰是因為其符合社會發展的趨勢。所以將儒家文化符號化,使受眾在快節奏生活中的不安、迷茫以及情感缺失的現況得到釋放,同時也達到了傳播過程中的情感認同,讓受眾讀出文字背后的價值,滿足大眾對知識、情感和人生價值觀的多重傳播需求,這也是傳統文化傳播的另一種路徑更是我們民族特色精神文化生活的內涵所在。對于國家來說沒有傳統文化就像大樹離開土地,國家的發展就失去了根基,對于個人來說沒有傳統文化就像人沒有靈魂,失去人的內在本質,在現代娛樂事業高速發展的情勢下,更要積極探索新媒介環境中傳統文化的傳播,從傳統文化本身的特點出發,深挖其內涵,從受眾的角度出發,進行傳統文化的傳播,弘揚傳統文化的精神,從而提高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增加民族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