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播音主持藝術特色教學探析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作為戲劇與影視學類廣播電視專業的重要組成,也已成為全國高等院校爭相開辦的專業。在教育部2018年3月公布的“2017年度普通高等學校備案和審批結果”名單中,共有包括長江大學、成都體育學院在內的14所大學新增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共涉及12個省區。至2018年7月2日,北京電影學院官網又發出《關于申報播音與主持藝術新專業的公示》,并計劃于2019年招收20人……以上數據皆說明,雖然早在2014年就因為就業率較低被教育部亮了“紅牌”的播音主持藝術專業,仍在讓各高校趨之若鶩、紛至沓來。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我國在辦播音主持藝術專業高校超過600家。但是,作為藝術學下行分支的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從其學理屬性到培養方案,從授課方式到考察體系,從質量評估到人才認定等諸多方面,都帶有典型的藝術學科的特性。換言之,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更多的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某種程度上,該專業從教學到考察的全過程,可有標準參考,但人才培養的核心是基于共性基礎上的個性打造,故播音與主持藝術人才培養的高級階段很難做到“量產”。所以,在爭創“雙一流”大學、打造國際知名、塑造特色專業的語境下,“特色人才”、“特色教學”、“特色通道”等人才塑造的方案,也是各高校著力思考的重點和難點。
一、意識邏輯
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進步,從互聯網到物聯網,從3G、4G到即將到來的5G時代,人們的媒體生活方式也一下子多樣化了。自然,長期以來人們賴以獲取信息、休閑娛樂的媒體形態傳播的時空,也隨著生活節奏的調整發生了巨大變化。它重新定義了人們獲取信息、享受娛樂的方式和路徑。今天的媒體受眾很少通過廣播電視、報刊雜志來獲得信息,取而代之的是移動客戶端(App),甚至是屏幕下方的“彈窗”。所以,“傳統媒體”的重生迫在眉睫,這種重生體現在內容、形式以及意識層面。因此,媒體行業正在進行的多元整合,也給播音與主持藝術人才培養帶來了新的挑戰。了解媒體融合的規律,關注媒體變革的動態,掌握播音員、主持人的執業轉型,是對當下播音與主持藝術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美國學者李·雷恩尼(LeeRainie)和加拿大社會學教授巴瑞·威曼(BarryWellman)在《網絡化:新的社會操作系統》(Networked:TheNewSocialOperatingSystem)一書中,對于網絡信息時代人們的媒介素養進行了界定,進而整理出諸如:圖像處理能力、信息檢索能力、信息的組織和聯通能力、專注力、平行任務處理的能力、懷疑精神以及道德標準等當下“網絡化都市”范疇中,人們的根本媒介素養。由此可見,社會媒介素養的提升,直接關系著行業從業者業務能力的推陳出新。這其中也包含著服務于媒體行業的播音員、主持人自身能力水平的完善,同樣,特色人次培養也在面臨著挑戰。來自全國80余家高校專家,10月20日齊聚浙江杭州,出席由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和浙江傳媒學院播音主持藝術學院聯合主辦的“第二屆中國主持傳播論壇(2018)”,論壇的核心探討著眼于“人工智能”等科技領域的變革帶給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挑戰。從以上的內容中不難發現,無論是行業自身還是后備人才培養的高等學校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均在媒體融合、媒介素養、人工智能等媒體生存環境蛻變的大勢所趨面前積極謀劃,在意識層面更好的適應時代帶給我們的行為變革。
二、行為邏輯
言語行為具備三個方面的觀點:即言語交際是在傳遞信息和情感的行為,涵蓋言內、言外和言后三個階段,是說話人與聽話人之間的意識互換。而置于媒介意識思維之中,播音員、主持人的言語行為核心則是要在“人”字上下功夫,言語行為的恰切,才能做到言之有狀、言之有物,最終達成言語行為的有效傳輸。在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無論是培養計劃、實施方案,還是考核標準、驗收指標,均應以有效傳輸、適切發送、送達精準為參照。因此,言語行為樣態的細化至關重要。在語言行為過程中,言語行為樣態大致可以分為播、說、誦、侃、聊、談等多種形態。而每一種形態的表達,不但性狀差異很大,而且傳輸效果也相對對位。播,言語端莊帶有明顯的方向性;說,態度溫婉姿態平和;誦,則帶有典型的藝術氣息,情感酣暢;侃,平易近人興趣盎然;聊,平等溝通,信息回環往復;談注重引導更具感性……總之,根據言語行為環境有機適切行為樣態,是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人才培養的言語行為主體。除此之外,隨著飛速變革的媒體發展期的到來,播音員、主持人的特征性強調也越來越為凸顯。隨著《東方時空》《新聞調查》的開播,記者型主持人進入人們的視野,帶有明顯職業定位、行為標識、能力構建的記者態主持人活躍在電視熒屏上。其后,諸多節目中又出現了編導型主持人、制片人型主持人的說法。從這些形形色色的主持人特征性定位思維上探索,主持人在行業催動下賦予了更多的屬性和內涵。甚至,推動了關于“主持人+專家”和“專家+主持人”的專家型主持人人才培養的討論。但不管賦予主持人什么樣的職業外延,但其核心人才培養是相對恒定的,那么就是具備媒介素養播音員、主持人的執業能力的培養根植于高等教教學當中。因此上,從上個世紀90年代起,吉林藝術學院便開始注重培養具備采編播一體能力的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隨著2017年1月初人民日報“中央廚房”的正式投入使用,未來恐怕“主廚型”主持人才是媒體行業的王道。主廚型主持人信息的組織和聯通、平行任務的處理等執業需要、將直接影響著高等院校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人才培養的嬗變。
三、視野邏輯
從二十一世紀開端直至今天,媒介融合一直以來是業界和學界熱衷的話題。在世界范圍內,其已經成為一個跨學科和視野多元的研究范疇。當下研究的方向,無外乎是媒體與生產方式的融合、用戶消費的媒介實踐的融合、信息與物質形態的融合,以及媒介技術與人體的融合等方面。反觀這些研究,均因為媒介技術的變革,以及不同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學術的注入。那么,我們該如何思考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之于媒介融合的學術適應呢?教育部,于2018年4月,印發了《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標準》,將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歸屬于“戲劇與影視學類(廣播電視類專業)”。并在“知識要求”中明確指出:“系統掌握廣播電視藝術學的基本理論;了解廣播電視傳播的理論和技術發展最新動態;掌握廣播電視專業的思維方法和研究方法”。同時要求具備“具備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時代意識和國際視野”等素質。縱觀這段文字的旨要,已經明確的指出當下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人才培養以及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的本科修學能力達成。它涵蓋了廣播電視藝術學、新聞與傳播學、漢語言文學、社會學、心理學等諸多學科層面的知識構成。換言之,也就是在思考專業設置、培養目標以及創新培養的過程中,不能簡單的從專業的角度上去思維,而應放眼學科、參照交叉。只有這樣,才能夠在學科建設上做好文章,才能在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中將學員視野做寬、做高、作深、做遠,才能讓學生的未來更具可持續發展的內因。
四、輔線邏輯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意見》強調,“高校肩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播音與主持藝術特色教學的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方面,要著力打造雙師型教學團隊發揮示范作用,成為在校學生的作品創作的“崇拜偶像”;結合教師個人研究方向精準打造,力圖使其成為某一特定領域的“權威專家”;以“項目帶動教學、作品比賽檢驗教學”,通過工作室、教科研立項,有針對性的打造學生基于共性能力上的個性發展;建立“前店后廠”式的教學延伸平臺,結合優化的實習實訓基地,實現畢業生的“精準推送”。播音與主持藝術特色教學的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方面,要放眼全社會,將過去人才的單一廣播電視媒體輸出路徑的精英人才培養,轉型為適應新形勢下經濟社會需要的言語藝術人才普適性生產。特別是在語言藝術啟蒙的培養,加強對中小學、社會教育的傾斜,進而下大力度進行文化軟滲透,為增強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做出貢獻。播音與主持藝術特色教學的國際交流合作方面,加強國際間學術的交流與合作,在引入留學生進行漢文化教學與輸出學生赴“孔子學院”任教等多方面多做思考與實踐。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會上,強調:新時期思想宣傳工作要“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這既是對媒體行業的要求,也是對培養未來媒介工作的后備力量與接班人的高等院校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擲地有聲的要求。在新形勢下,高校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所培養的人才,一定要秉承時代使命,加強自身的修為,在意識、行為、視野上下大力氣,做足功夫。加強多元媒介交互融合,完善多學科理論互融互通;暢通課程梳理,順達知識結構;“講授+實踐+實驗”復合環節設置,讓教學在蝸型序列中回環往復,不斷提升。綜上所述,在媒介融合的視閾下,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特色教學,一言以蔽之,即為兼容并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