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小學音樂高效課堂教學探討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隨著人類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學校教育也面臨著新的挑戰———有效教學、高效課堂吸人眼球,而音樂基礎教育要怎樣在時代的洪流中繼續前行,這就要求我們的教育需要轉變教學理路,圍繞小學音樂教學各個環節開展教學改革,以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為目標,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實踐,尊重個體的不同音樂體驗和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為他們終身喜愛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打下良好的基礎。
音樂作為人類文化的一種重要形態和載體,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內涵,它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伴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小學生對音樂的感悟、表現和創造,是音樂教師肩負著傳承人類文明,提高小學生審美素養的重要使命。音樂教學更是要以審美為核心,以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為目標,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實踐,尊重個體的不同音樂體驗和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為他們終身喜愛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從音樂學科內容的規定性和個性出發制定目標,把握課堂主旋律
教學目標的制定是一節課的關鍵,應從其教學內容的規定性和學科個性出發,讓小學生充分感受和學習音樂,感受音樂的旋律和體會音樂的情趣是課堂教學的關鍵所在。在教學過程中再從小學生音樂學習的經驗和水平出發,將學習的時間和機會更多地交還給孩子,讓他們自主模唱,自由體驗,分享表達,合作創編,充分經歷歌曲的學習全過程。教師可以通過適時的點撥幫助學生更好地體驗音樂形象,豐富音樂實踐,并解決重點、突破難點,這樣,可以有效地提升小學生音樂學習的質量,以達成教學目標。
二、遵循音樂學科特點,在結構上保證學習時間和機會,使學習得以發生
在課堂教學中,教學結構和流程設計需要遵循學科的特點和學習規律,構建以學為本的教學理路,教師的教應該更多地是服務于學生的學習,從結構上努力保證學習的時間和機會,從內容上努力凸顯課程優勢和音樂實踐。因而,在教學結構流程上需要把教師的教藏在了學生學的后面,“以學為本”的理念是教學背后的支撐。在聆聽、感受、體驗、實踐各個環節上抓互動抓點撥,很好地激發了小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參與熱情,再充分借助媒體資源,改變過去教師牽引或告訴的方式,讓學生得以直面音樂,沒有干擾地觸碰音樂,使學習得以展開,得以發生,輕輕松松實現了生生交流與分享。以上列舉的教學過程,忠實、扎實、真實地凸顯了學習的地位,教學效果才會令人滿意。
三、改進音樂教學過程與方法,點撥學生智慧,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從學生的“學”談教師的“教”。傳統的教學,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教學就是教師對學生單方面的培養活動。它表現為:一是以教為中心,學生圍繞教材轉;二是以教為基礎,先學后教,教多少,學多少,不教則不學,但是這樣的教學極大地限制了學生的發展。那我們應該教給學生什么呢?這就要轉變理路了解學生,看他們需要什么和喜歡什么,以學定教,才能真正提高教學效率。以實例人音版小學音樂三年級上冊《捉迷藏》一課為例:
(一)以學定教,先學后教,提高小學音樂課堂效率
傳統的教學方法以講授為主,這種教學方法與現代教學論相悖。教學應該是教師與學生、教材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向信息傳遞,而講授法只是師生間的單向信息傳遞,不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以學定教,先學后教則是“讓學生自己學,以學定教”“先學后教,當堂訓練”,這樣的教學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教師多余的講解,提高課堂效率。
(二)“以學為本”為支撐,在學生的學習中生成教學內容
本課堂教學中,必須要遵循學科特點和學習規律。從結構上努力保證學習的時間和機會,從內容上努力凸顯學科優勢和音樂實踐。構建以學為本的教學理路,教師的教更多是服務于學生的學習。這樣的教學模式可以從音樂課堂教學的結構流程中看出,“以學為本”的理念是教學背后的支撐,教師的教藏在了學生學的后面。在“理解作品”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歌曲旋律,唱好歌曲,筆者巧妙地運用了現代信息技術白板筆功能圈字、畫旋律線的方式,直觀地演繹詞曲中的“捉迷藏”,并輔以音樂反復聆聽、練習,使詞、曲的趣味頓生,很快地三年級的學生就唱出了高低起伏的動聽旋律。在“難點突破”上,更是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大六度跳進是本課學習的一個難點,為此,筆者在教學中插入了APP電鋼鍵盤,通過老師的直觀演繹,學生很快就感受到了六度音程跳進的跨度,并通過跟唱練習,輕輕松松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難點。在“創作實踐”環節,筆者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創編,進行歌詞和旋律創作的實踐體驗,讓孩子們體驗在玩中學,學中玩。利用學校自主研發的軟件———手機展臺,實時展示學生的作品,并利用APP鋼琴,讓樂譜、旋律、音高立體呈現,并通過及時互動,當場點評,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參與熱情,輕松實現了生生交流與分享。
(三)改進音樂課堂教學方法,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教學學習方式
多邊互動、自主探究、小組合作中聆聽、模唱、創編歌曲,是強調教學的一種有效的課堂學習方式,它提倡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材之間的多邊互動。學習情境的合作性,主要是指現代教學方法越來越強調教學中各動態因素之間的密切合作,他們分別是合作、競爭和個人學習,其中最佳情境是合作的學習情境,這種合作不僅是為了集思廣益、相互切磋,更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行為,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價值取向的個體性,是指現代教學方法更趨于個別適應、增加個體學習的參與度通過因材施教發展學生的潛能,因而,構建這樣的學習方式更能轉變學生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最終實現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
(四)注重小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點撥學生的智慧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應同為聽眾,共同感受,不以正統的標準來約束要求學生,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提倡學生的“求異”,注重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培養。即有文化,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愛國,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講文明,對他人尊重;講文明禮儀,求真知,健全人格;嚴謹治學,做真人,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科學態度,愛自然,有一顆將自己融入自然的詩心;注重環保,綠色生活;還要提高小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旋律、節奏、節拍、速度、力度、音準等,最終培養其愛藝術,有高雅的生活情趣和高尚的審美情趣。這些小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培養,在其培養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靈動的抓住課堂實踐中的每一個教學與教育契機,適時地進行小學生進行智慧的點撥,以此推動教與學的相長。
(五)評價多元,提升小學生學習能力
教改至今,評價多元已經不再是新詞,從學生層面的有自評、互評、家長評;從其他層面的有教師評、學校評、社會評。評價的內容也是從單一發展到認知能力、發現能力、學習能力、創造能力、審美能力、鑒賞能力、表現能力等多元能力。這是前期課改的成果,在新一輪的教學研究中評價結果也做到了及時反饋給學生給家長,以便及時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方法、促進學習能力提升的要求。可見,多元評價在課堂教育中是十分必要,也是課改以來以實踐檢驗出的較為合理、也最為有效的一種教學方式。
四、變革學習方式,發掘教改全新模式,提升小學生學習效率
(一)優化了課堂生態,成全了學生的學習
教學中,任何手段的運用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從而引導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優化課堂生態,讓學習真正地發生。音樂教學改革的理路讓筆者自覺地將教的立場轉變到了學的立場上,著重從“方便學”“啟發學”“促進學”的角度去設計和開發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注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收獲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變革了學習方式,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微課資源、手機APP展臺、翻轉課堂等新技術手段的運用,不僅僅從形式上豐富課堂,更是立足于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喜歡、愿意的情緒驅動下,在科學合理的學習任務驅動下,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從而轉變了學習方式,提高了課堂學習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