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新型城鎮化下城鄉規劃的轉型探索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0引言
隨著我國的經濟騰飛,我國的城鎮化也正式與國際接軌,目前,我國經濟與空間高速發展,隨之而來的是以經濟增長為基調的城市規劃發展路線,因此主要規劃的類型也變成了增量型與藍圖型,隨著國際環境的形成與國內經濟結構的調整,當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放緩以后,我國社會面臨著從粗放式發展向資源節約型社會的發展,尤其是在我國的一些經濟發達的城市,城鄉經濟發展過程中差距不斷增加,由于周邊環境的影響以及資源的日益枯竭,不同地方的轉型需求越來越強烈,所以,傳統的城鎮化發展模式已經無法再滿足當前社會的需求,迫切需要進行轉型。
從根本上說,推動我國城鎮化發展的動力仍舊是城鎮居民,所以調整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的組成乃至調整區域模式下的二元化、城市內部的二元化是關鍵舉措。在新的時代,需要走城鄉結合,資源互補的道路,其中最關鍵的是以人為本,與自然和諧發展,生態文明。新時期城鎮化發展的戰略目的是促進城鎮化發展模式的根本轉變。所以,城鎮化的道路應當轉變為以人為本的全面發展的城鎮化,在發展的推動力方面,原先的工業發展經濟推動應當轉變為城鎮的經濟發展,加強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的發展。發展的重點應當不再是城鎮規模的擴張,而是轉變到城市功能的提升上面,更加注重城市的品質與為居民帶來的方便,使得城鎮化的發展能夠帶動周邊一些鄉村的發展,從城市的發展結構上來看,中心城市應當帶動周邊發展向大中小城市轉變,并推動小城鎮的協調發展,將城鎮化的主體形態轉變為城市群。在結構上形成城鄉發展一體化的狀態,在制度上,形成頂層與基礎相結合的新型保障政策。
2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城鄉規劃轉型的要點
新型城鎮化背景之下的城鄉規劃,主要點已經不再是滿足基本的城市增長需求,而是已經向著經濟與環境均衡的科學發展在轉變。因此基于此,規劃工作者也應當把規劃工作的出發點與基本原則轉變為“以人為本”,強調對于區域的協調、城鄉的統籌方面,注重環境與生態空間的質量,不斷落實保障措施,并給予政策的保障。1)規劃的任務重點。作為配置城市空間資源的重要手段,上層建筑的調整措施與相關的一些規定都會影響城鎮空間的資源配置,在宏觀上與微觀上對城鎮監管的效率形成影響,因此,城鄉規劃要想做好需要從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是協調區域的發展,對區域進行規劃應當從中心城市向中小城市轉變,注重小城鎮群的協調發展,加強城市之間的功能聯系,并以此為基礎配置資源,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城鄉規劃更加注重功能、結構之間的互相聯系,因此與傳統的城鄉規劃有著根本的區別。第二是協調城鄉之間的聯系,由于進行城鎮化發展的最終目的是實現社會經濟的一體化,所以發展不應當只追求把農村轉變為城市,也不是要求城鎮與鄉村的經濟無差別發展,而是要從城市優先發展的城鎮直接轉變為城鄉互補協調式的發展,對不同主體的發展規律進行總結與研究,使不同的主體能夠走不同的發展道路,在發展過程中重視城鄉發展的區別,保證發展的協調,包括空間、產業的協調發展,城鄉文化與風貌發展等等。第三是城市內部的優化,現階段的我國城鄉規劃重點已經成為功能的提升、環境的完全與安全,城鄉規劃的重點已經從單純的空間擴張轉變為城鄉協調,保證在發展中解決城市品質差、效率高以及內部發展的矛盾問題。2)城鄉規劃轉型中存在的難點。城鄉規劃的目標還是要與以人為本的概念相互結合,突出人的主體作用,在發展中考慮美好環境的建立,當然規劃人員也應當具備相應的責任心,強調解決社會中存在的問題,如何協調與解決,人口的規模是出發點,所以要考慮將出發點逐漸轉變為人口的結構,人的需求,從城市的居民轉變為農民工,臨時人口等的社會需求,以人的視覺發展進行規劃與設計。當前我國的各個城市發展空間框架已經基本搭建完成,基于環境、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問題也開始凸顯出來,傳統的只關注空間成長的宏觀城鄉發展已經不能適應當前的社會發展,因此經濟發展為導向的城鄉規劃發展應當慢慢朝著經濟與社會環境和諧發展的方向轉變,突出城鄉發展的核心價值觀。
3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城鄉規劃轉型的應對措施
1)促進城鄉協調的差異化發展。當前我國城鄉發展規劃的前期是空間與生態的協調發展,所以想要實現這個目標,需要保護城鎮中現有的生態與農業資源,避免經濟的發展影響到環境,以為可持續發展提供條件,所以,在城鄉發展的過程中要尊重自然,最終鄉村的生態文明,城鄉規劃制定管制措施的時候,應當把保護環境列為重點,在經濟中,也要強調區域層面的生態管制與協調。在發展中明確城鎮中的生態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水資源地等,禁止在這些地區進行建設,在區域的規劃中進行詳細的規劃與落實,按照調控、監管、協調和指引分類落實部門,制定統一的管制措施,保證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在發展中盡量減小發展對環境的沖擊,一邊加強生態建設,一邊協調發展文明與環境的關系,對空間環境進行友好利用,建立生態與人居環境的空間聯系,把人的休閑活動引入生態空間,帶動居民的積極性,加強對生態的保護。2)將小城鎮的發展當作規劃戰略重點。作為農民的轉化基本結構,鄉鎮經濟發展的基本單位,小城鎮能夠吸納農村剩余的勞動力,提高農村的現代化水平。所以把中心鎮當作城鄉發展的戰略要點,帶動小城市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我國的小城鎮發展相對緩慢,在規劃中需要注意分類指導、突出重點、梯度發展。建設有專業特色的小鎮與綜合小城鎮,并加強與大城市之間的融合與互動,成為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節點。以浙江省的杭州西塘為例,建設中強調了小城鎮推進與村莊改造的協調問題,突出小城鎮對鄉村人口的要素集聚作用,強調了江南的風貌,為全省提供了示范。3)分類推進村莊的發展規劃。村莊規劃與發展應當注意:類型不同的村莊進行分類發展,將半城鎮化的地區與農業重點發展地區進行分離,分別規劃。不同類型的城鎮差異化發展,對于一些村民容易聚集而且有意愿按照城鎮化發展模式的村莊,可以按照城鎮化發展的模式進行改造,對于農業重點的村莊可以有序推進,因地制宜,推動農村的社區服務功能。在此基礎應當保持鄉村的生態特色,保護周邊的生態環境,引導人口的集聚,促進城鎮有限生態空間的進一步整合與利用。
4結語
我國目前的城鎮化更加重視“以人為本”的概念,而且核心隨著城鎮化發展的不斷推進,進行轉型與明確,所以隨著核心觀念的不同,相關的技術與方法也應當進行相應的轉變。目前,我國的城鄉規劃已經從基本規模的改變轉變為經濟化轉型的提高,統籌發展城鎮的經濟與環境并優化城鎮的內部結構,本文結合實例,探索了發達地區的規劃模式與以人為本模式的發展,有一定的社會啟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