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語文教學與改革探析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一、學校教育環境的變化
據報道,神經科學家和心理學家開始就人們思考和學習的方式進行更為全面的描述。腦研究成果的發展,可能會為課堂中教與學的過程帶來深刻的洞見……科學的發展、信息的開放提供豐富信息的同時,也在改變著我們的思維方式和思維路徑。外部環境的變化悄然影響了我們一線教師教學思考和教學行為,如利用漢字字理辨析漢字的音形義、從閱讀心理學的角度研究閱讀策略、利用思維圖將隱性思維顯性化促進小組交流等。學者們的研究成果及思考,幫助一線教師從更為專業的視角更有針對性地關注學習者的差異,為學習者提供更加豐富、多元的語文學習素材,更真實地促進學習者的實際獲得。相信未來的教育,學者們的研究成果與一線教育者的關系將越來越密切。
二、學校課程的變化
跨學科的學習活動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式,拓展思維空間,讓學生直接面對問題,在對現實問題的討論、分析中,嘗試運用多學科視野看待問題,在真實情境中運用學科知識解決問題。例如,語文與藝術學科的合作?;谖谋咎攸c,語文和美術學科教師共同指導學生閱讀《像自由一樣美麗》這本書。美術教師從藝術教育的角度,和學生們一起欣賞書中的畫作,一起探討什么是“通感”。學生們在音樂中,用畫筆自由地表達著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感受畫作中充滿活力的思想和情感。語文教師則從文本閱讀的角度,和學生一邊讀詩談畫,一邊探討“自由”這一核心話題,領悟文字凝聚的感情,啟發學生思考“自由”的真諦。再如,語文與科學學科相鏈接的習作課程。營造真實場景,將動植物養在學生的公共空間(教室)中,引導學生在親身體驗和經歷動植物生長變化的過程中學習觀察、學習寫作。在活動過程中,引導學生親近生命、感受生命、尊重生命,與自然界中其他生命體建立關聯,學習與自然、與同伴、與自己相處。隨著人工智能的開發,現成的、有答案的問題不是教育的重點。對于人未來的發展而言,教育需要培養的是學習解決沒有確定答案的這類問題的能力。未來人的發展,需要學習與“問題”相處。未來,圍繞語文課程目標的達成,以學生語文素養形成與發展規律為主線的跨學科課程的研究將更充分、更多樣化。
三、學習者的變化
社會的發展愈發重視人的發展。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習者的自我效能感,豐富且有效的學習形式進入到學生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在小組合作中,每個學生承擔起學習的責任,并有機會促進同伴的學習。有效的合作課堂不僅具有豐富復雜的知識內容,而且為學生的成功提供了更多的機會,評價的利用促進了學生的自省反思??缒甓蔚慕涣骰顒釉鰪娏瞬煌瑢W段學生之間的了解,平等地進行知識及經驗的分享。同時,學生在多種形式的學習交流活動中,學會表達、獲得自信、學習與他人合作和相處。未來的教育,學習者學習的方式更開放、選擇性更多。在學校教育之外,社會教育環境的共享、網絡教學手段的普及等都將成為學習者獲取知識的途徑和方式。在未來,學生持續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將會成為教育者關心并進行研究的問題。
四、變化中的堅守
面對未來的教育,變化不可小覷。但無論怎樣變化,語文的核心始終保持穩定。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未來的語文教育會繼續圍繞語文課程目標的達成,兼顧語文學科特點與學生語文學習心理,設計課程、設計序列教學活動,開展以學生語文素養形成與發展規律為主線的教學實踐。隨著對大數據、學情調研、評價方式等研究的推進,我們對學習者的了解將更為清晰而精準。由此,對學習者在什么階段應具備哪些知識和能力,以及思維發展的層級如何等將會有更準確的描述,學習者階段目標的劃分會更精細化、序列化。當下的統編版教材就很好地呈現出這樣的特點。以三年級習作安排為例,可清晰看到習作教材內容、方法等安排上的序列化。首先,習作內容和目標序列化,體現從“說”到“寫”的過渡。從第一單元“猜猜他是誰”感受習作有趣,到指導“寫一段意思連貫的話”,再到“寫一件簡單的事”,難度與思維層級逐步提升。其次,觀察能力的培養序列化,并貫穿始終。第五單元開始引導“體會作者是怎樣留心觀察周圍事物”。接下來同冊中的“猜猜他是誰”“這兒真美”習作,下冊里的“我的植物朋友”“看圖畫,寫作文”“我做了一項小實驗”“身邊那些有特點的人”等習作都以“觀察”為訓練重點,螺旋式上升指導學生學習觀察,并培養觀察習慣和能力。相信未來的語文教學會繼續立足語文課程的特點,閱讀知識、閱讀能力、閱讀方法、閱讀習慣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專題序列會更為明確、有序。順應時代變化,語文學科教學會發生相應的變化。但面對變化,有哪些應該做出改變,又有哪些需要堅守,可能更需要我們冷靜下來,辨清楚,想明白。不知道多年后,未來的孩子在面對《若干年后的我》這樣的命題時,會做出怎樣的回答。但我相信,教育面對的是鮮活的生命。如同一粒種子埋入泥土中,生根發芽成長需要過程、需要時間、需要等待。未來孩子們的回答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