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微時代背景下碎片化學習探究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1、引言
計算機和互聯網的普及,使我們人類社會跨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微時代。科技的進步和無處不在的網絡技術給社會帶來了政治、經濟各方面的變化,同時也對教育領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為高等職業院校的教育教學的改革發展帶來了重大的契機。在“微時代”背景下,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信息交流越來越頻繁,而交流方式卻越來越簡易,主題越來越短,信息呈碎片化形式分布廣泛存在和傳播,信息傳播的介質和渠道也千變萬化。
2、原有課程教學模式分析
《鍋爐設備及運行》課程是高職院校電廠熱能動力裝置專業的一門職業技能課程,是集理論與實踐于一體的必修核心課程。目前,對于課程的理論教學部分,大多職業院校多是教師借助一根粉筆、一塊黑板來向學生講解知識,課程講授過程中盡管也會借助于授課課件、視頻,但還是難以將電廠實際設備復雜的運行情況及參數真實、形象的展現給學生,教學手段單一,而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也局限于死記硬背;課程中所涉及的實踐內容則更多地與實訓環節進行聯系,學生通過課外實訓練習鞏固理論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點。這樣的模式同樣存在缺陷,一般情況下高職院校在排課安排上理論課程的授課和實訓環節很難安排在同一時間段,往往在整門課程學完之后,或者在技能考證之前才會安排相關的實訓環節,學生對所學的理論知識的掌握已經不太牢固,甚至會有部分內容的遺忘,實踐操作的過程中教師又不得不帶著學生在對之前講授的知識點進行重復講解,這樣既浪費了學時,又因為理論認知和實踐操作練習的脫節造成學生對自己學習效果的否定,無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另一方面,為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高職院校會配套設置與鍋爐運行相關的畢業實習或頂崗實習,然而由于電力行業的高危性和設備的昂貴性,大多數電廠對待學生現場實習參觀的態度都不會非常積極,若談及學生進入電廠進行一定周期的現場運行及操作,就更是難上加難,從而就會導致學生對真實生產環境及運行操作的認知僅僅局限于幾天甚至幾小時的生產現場參觀,導致課程的教學目標難以實現,也無法鍛煉學生從事火電機組鍋爐、汽輪機相關設備的運行操作能力,這些因素都是制約人才培養的“瓶頸”問題。
3、“微時代”背景下學習主體特性解讀
我們面臨的“90”甚至“00”后高職院校大學生有其自身的綜合特點,他們成長的軌跡里時時、處處充斥著各種電子設備,網絡信息的瞬息萬變也促進了這一代的大學生們個性上的張揚,他們不太能接受教條化、生硬化的教學內容,也不再滿足僅僅通過課堂上聽老師“說教”來獲得知識,而更樂于接受圖文、視頻等信息化資源帶來的影響和沖擊。同時,他們幾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機,無時不刻不浸潤在移動網絡之中,生活、學習、娛樂等任何時候“機不離手”。再者,他們在眾多的網絡信息中對短小精悍、主題明確的動畫信息、視頻信息情有獨鐘,感興趣時間往往比較長久。在這樣的形式下,對于高職院校的一門專業課程教學來說,必須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以適應新時代即“微時代”下新一代大學生學習要求的變化。
4、“微時代”背景下,基于知識碎片化的課程構建
4.1基于知識碎片化,整合課程教學內容
《鍋爐設備及運行》課程的內容整合以電廠熱能動力裝置專業人才需求為依據,挖掘“職業崗位核心能力”設置學習任務,實現專業課程教學與實際工作崗位對接。教學內容的分解即“碎片化”,并非簡單地把原有的課程內容打散、打亂,也不再局限于章、節的限制,而是根據專業崗位能力要求及人們的認知規律構建一個新的教學體系。實際崗位工作中事情怎樣做,就怎樣把學習任務分解,真正做到將專業課程教學與實際工作崗位對接。同時,知識點的分解與學習任務的構建遵循從簡單到復雜,從表面到核心的認知規律。《鍋爐設備及運行》課程的內容包括設備結構、原理、布置、流程及設備啟停、運行調節、事故分析及處理等操作,各知識點相互聯系,不斷深入。在課程構建中依據層層遞進,螺旋帶入的原則,將教學內容分解為若干個學習單元,各學習單元下設學習任務、子任務,最終形成“螺旋遞進發散式任務樹狀圖”為載體,直觀、形象、全面地展現知識間的結構及聯系。樹狀圖上各知識點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由理論到技能操作,從開花到結果;學生的學習從簡單到復雜,由表面到核心,水到聚成。再將“碎片化”的任務點,以文字、圖像、視頻、音頻等多種方式表現出來,將任務點相關的各類資料上傳至“云班課”或者“空中教室”,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實時下載、還可以就知識疑點和難點與教師進行互動,由此實現學生隨時、隨地、隨心情的線上、線下自主學習。以鍋爐機組啟動過程中的一個任務“風煙系統投入”為例,來說明一個學習任務的分解。風煙系統主要包括空氣預熱器、送風機、引風機三大設備。風煙系統投入相應即為三大主要設備的投入及調節操作,要完成此操作,須以“空氣預熱器”、“送風機”、“引風機”三大主要設備的作用、結構布置、流程基本認知為基礎,借助螺旋遞進發散式任務樹狀圖的展示,將學習任務逐層分解,再將三大設備結構、布置、流程等相關內容通過圖像、視頻、音頻等多種方式表現出來,并上傳至“空中教室”,方便學生進行線上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
4.2優化教學過程,融合課堂教學和網絡教學,教師教法線上線下有效統籌
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變“教師主講”為“教師主導”。教師課前整合教學任務的課程資源,并合理配置。結合學生課前-課上-課后學習模式的要求,向學生配置相應的教學資源及下達學習任務,將課堂教學和網絡教學相結合,課堂教學中注重學生操作、討論、探究,網絡教學中利用短視頻、短音頻、圖片等資源,抓住學生學習最積極的10分鐘,提高學習效果。
4.3課前-課上-課后有效結合,學生自主學習、移動學習、個性化學習
充分分析微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特點,尊重其張揚個性的特質,并依托網絡終端,設計課前自主學習,課上合作、探究、討論,課后拓展延伸的學習模式。學生課前的自主學習階段,充分利用網絡平臺、“空中教室”,通過觀看短視頻、短音頻、動畫、圖片等,將教師下達的學習任務理清,并初步擬定課堂的任務目標;在課堂上,根據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反饋,教師對重點內容進行解析,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或解析,之后進行學習任務總結和評價;在課后鞏固拓展階段,教師給出小測試或小作業,學生通過手機、電腦等網絡交互平臺進行達標測驗;同時,教師可實時看到學生的答題情況并及時給出在線評價或進行實時釋疑。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移動學習、個性化學習,主觀能動性得到最大程度的調動。
4.4交互式評價體系與過程考核相結合
課前-課上-課后相結合的學習模式,線上、線下教學資源的配置和任務下達,學生在接到學習任務到完成整個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具備主動學習、獨立學習的能力,同時通過虛擬電站崗位培訓平臺創設與現場真實工作環境相一致的學習情境,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還需要協同配合、討論探究,引起了學生認知模式、學習模式以及教師教學模式、教學策略和角色的變化,對應這些變化,建立過程考核和交互式評價相結合的考核體系。過程考核評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認知水平、合作水平、思考水平、方法水平、操作水平等;交互式評價系統,主要針對學生課前自主學習階段及課后鞏固拓展階段的表現進行互動式評價。
5、結語
根據專業崗位核心能力要求,將學習任務分解碎片化,適應微時代背景下運用數字教育資源來開展教學,以“螺旋遞進發散式任務樹狀圖”為載體,直觀、形象、全面展現學習任務,符合高職院校學生認知特點。教師根據課程教學中的內容設置、資源選取、教學方法的具體應用,為學生提供匹配的信息化教學資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完成資源搜索、案例制作、小組操作等內容,并在課后的自主式探索學習過程獲得全面實踐應用,提高了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