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民族院校傳統文化教育探析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于2017年1月正式,標志著國家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發掘、傳承上給予了進一步的重視。在國際、國內許多重要講話中均談及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可以說,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離不開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與發展。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有效推進民族院校中的傳統文化課教育成為必然要求。本文將對其必要性進行進一步的梳理與分析。
一、民族院校傳統文化課建設的定位
埃里克森在《俗民生活研究》中提出了一個較為經典的“傳統文化”的定義,即指在一個文化群體內通過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習俗及制度等形式保存下來的文化。它是歷史形成的,我們通俗地理解傳統文化,可以將其界定為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積累下來的精神文明和部分物質文明的成果,諸如具有民族風格的傳統思想、傳統道德、傳統風俗、倫理思想、價值觀念、審美觀念、豐富的典籍和文學藝術珍品及科技成就等。在大學中開設的傳統文化課指的是以傳統文化為主要教學內容的哲學社會科學類的課程,它是高校中文化課程設置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大學生綜合素質,尤其是文化素質提升的重要途徑。整體上,我們可以從三大方面對我國的民族院校傳統文化課建設進行定位:其一,政治定位。傳統文化課建設要以黨和國家事業,以中華民族大家庭為中心,既達到教與學的相互呼應,也達到學習、保護、傳承與發展的相互協調。并且傳統優秀文化內容可以有效融入到思政課課程之中,“給新形勢下高校思政課課堂教學效率及效果的優化提供新契機”。傳統文化課程設置是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和能量,從而使廣大教師、學生更好地擁護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擁護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和睦團結,并以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統一的過程來抵制、回擊國外敵對分裂勢力,鞏固我們的統一戰線。沒有任何課程的設置可以超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更不能危害黨、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其二,文化定位。學校,尤其是大學中的傳統文化課教學是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最重要途徑之一。有研究者指出“塑造大學生健全的公民人格,從根本上說,必須建設和繁榮先進的社會主義文化,加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民族高校具備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的優勢,深受民族地區文化的熏陶,其中最主要的是人才優勢和學生優勢,這也構成了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教與學”的優勢互動模式。因此,民族院校傳統文化課建設應著力于對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教學效果與學習效果,突出文化實效,使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民族性的優秀傳統文化能夠通過課程設置和教學過程實現現實轉化。其三,人的全面發展定位。大學生是國家建設與社會發展的最主要力量之一,沒有高素質的大學生群體,一個國家或地區就失去了經濟社會全面發展進步的內在動力,也就失去了發展的可持續性。民族院校大學生主要來自民族地區,少數民族學生也是其最重要的構成。一般地,這些學生畢業后多數會返回原籍或到其他民族地區定居和工作。大學階段的文化課教育是他們人生中最重要的文化財富,對參加工作后的價值選擇具有重要影響。
二、民族院校傳統文化課建設的現狀
在全國近20所民族高校中,傳統文化課程建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對保護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高校所在地的民族文化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在西藏高校中,西藏民族大學在課程設置中更加注重傳統文化課程的比重,并結合西藏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重視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課程安排。以2017-2018的課程安排為例,為本科生開設的以傳統(民族)文化為主的課程有18種,同時在為研究生開設的課程中有17項以傳統(民族)文化內容為主。在全校的公選課中,有3項課程以傳統文化為主題。具體見下表。同時,結合一帶一路建設,學校還安排了相關外國文化課程,比如公選課中的《印度社會與文化》《印度電影與文化》《尼泊爾社會與文化概況》等等。這些課程的設置對學校推進文化課教學,對提升大學生的整體文化素養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同時也為學校更好地開展西藏相關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支撐和動力。同時,西藏大學和西藏藏醫學院已經具有了博士點,在博士培養中也開設了相應的西藏生態文化、藏醫文化等公共課程。2018年初的《西藏大學一流學科建設方案》中把高原民族優秀文化作為學校建設的兩大領域之一。在國家民委所屬的民族高校內,民族文化課程受到了高度重視。以中央民族大學為例,不但有以文化教學和研究為中心的“歷史文化學院”,而且還設有“中華文化研究院”,還有以特定民族或地區為中心的教學機構,比如“藏學研究院”、“朝鮮語言文學系”、“哈薩克語言文學系”等等。通過強化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大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但是,一些民族院校在突出優秀民族文化教學中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針對少數民族文字的書法課程很少,一些有特色的民族文化被邊緣化。西藏茶文化是西藏最具特色的文化之一,但長期以來還沒有高校開設西藏茶文化方面的課程。西藏民族大學從2012年開始開設了“茶社會學”公選課,并在其中穿插講授西藏茶文化,但并沒有獨立設課。同時,藏文書法課程也沒有進入大學課堂。所以,應該在專業課教學的培養中,在課程設置的科學合理性上進行反思,尤其要突破狹隘的功利眼光,著眼于對民族文化的發掘和傳承,有重點地培養專任教師,并加大資金支持力度。
三、民族院校傳統文化課建設的必要性
基于民族院校傳統文化課的定位與現狀,筆者認為民族院校傳統文化課建設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其一,是民族文化保護、傳承與發展的要求。人是最主要的載體和實現者,所以教師和學生是優秀傳統文化的最重要傳承者和推廣者,對民族傳統文化而言尤其如此。只有做好高校,尤其是民族高校中優秀傳統文化的課程設置,并積極有效地開展教學,才能夠為優秀民族文化的有效傳承、不斷傳播和時展打好基礎。同時,隨著人民群眾向往美好生活需求的不斷提升,優秀民族文化的保持、傳承、開發利用和發展被賦予了極為重要的意義。失去了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也就失去了美好生活的一項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其二,是民族地區文化繁榮發展與經濟社會建設的必然要求。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或地區和諧穩定的重要力量,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可以想象,失去了自身文化特色的民族是缺乏活力的民族,極大損害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也就是沒有前途的民族。要繁榮民族地區的文化,推進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必須努力保持、傳承和發展當地的民族文化,這已經被無數事實所證明。西藏保持了較好的繁榮穩定,人民群眾生活越來越好,這與西藏正確的宗教政策和文化政策密切相關。其三,是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相互交流,共同發展的要求。文化不是獨立的文化,任何文化想要不斷發展,必須適應時代要求,必須與其他文化進行對話。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都有著豐富多彩的優秀傳統文化。通過高校,尤其是民族院校的傳統文化課學習,大學生們更加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文化,這樣會無形中打破一些文化的區域隔膜,通過學生們的學習、傳播和運用,使不同的優秀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交流與對話機會。其四,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要求。沒有文化的復興就談不上一個民族的復興,對中華民族而言,沒有民族文化的繁榮和復興也無法真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民族復興的最重要表現除了經濟實力大大增強之外,文化影響力的極大提升也必不可少。中華文明曾經深深影響著世界文明的進程,是世界文明的最重要構成之一。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是要讓這些文化再度散發出耀眼的光芒,為人類社會做出更大貢獻。通過高校的文化課程設置和傳統文化教學,讓廣大學子傳承和發展我們先人創造的燦爛文化是中華文化復興的最重要途徑之一,也是不可缺少的路徑。其五,是推進學術多元發展、百花齊放,實現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要求。學術研究,尤其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是多元的,除了緊密結合時代的現實性研究,還有對傳統文化資源的深度整理和研究。中國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有著燦爛的文化,思想資源尤其豐富。不斷推進相關學術研究,不斷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人才培養,才能實現適應民族院校學術研究需求,推進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大繁榮的必然要求。其六,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重要目標,但本質體現為社會屬性的人的全面發展不是孤立的,也不是靜態的,而是體現于歷史發展之中的。除了物質文明高度發展,擺脫物質奴役之外,另外就是要實現精神文明的大發展大繁榮,擺脫精神上的枷鎖。多次強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寶貴的資源可供我們發掘和利用,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實現共產主義、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不能缺少我們的先人創造的優秀文化,而這些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最主要渠道就是高校的文化課教育。其七,是提升少數民族大學生文化素養的必要途徑。大學階段是形成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的重要時期。少數民族學生主要集中于民族院校中,可以說民族院校中開展的課程對他們的價值觀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中國的少數民族都有著燦爛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這些文化對大學生們具有強大的吸引力,或者是出于對本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的文化自覺,他們對學習這些傳統文化有極強的愿望。其于此,恰當的在民族院校中開設一些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尤其是民族文化課,教學效果是比較好的,對提升大學生的文化素養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