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工程地質勘察中的水文地質危害分析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水文地質是工程地質勘察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工程區域內的水文地質不僅是工程區域內巖體的重要組成,還能夠反映出工程建設區域內的環境條件。在實際工程中,水文地質環境會對土體工程特性產生直接影響,進而影響工程的耐久性與穩定性。但結合實際經驗來看,水文地質調查是工程勘察中最容易被忽視的一部分,部分勘察單位在進行工程地質勘察時,往往不涉及工程相關的水文地質參數,僅將水文地質調查作為應付國家規范的任務。因此部分勘察單位在工程地質勘察報告中只給出對水文地質條件的簡要評價,未進行更加詳盡的分析。為了確保工程水文地質調查的準確性,有必要對水文地質問題進行深層次的分析?;诖?,文章首先闡述了巖土的水理性質,結合實際經驗分析水文地質條件變化對工程地質的危害,最后結合自身工作經驗針對工程地質勘察中水文地質危害提出幾點改進對策,以期為提升工程勘察質量提供借鑒。
1巖土的水理性質
巖土的水理性質對巖土的強度以及穩定性具有重要影響,對實際的建筑工程來說,巖土的水理性質會直接影響到建設工程的質量。所以,在進行工程地質勘察時非常有必要對工程區域的巖土水理性質進行研究。一般來說,巖石在水溶液作用下表現出來的性質,稱為水理性質,巖土的水理性質主要包括:持水性、給水性、容水性、貯水性、透水性和毛細性等。其中,巖土在接觸地下水后,其原有的力學強度會減小,一般在工程地質勘察時常用軟化系數來描述巖土的軟化性能,軟化系數主要反映的是巖土浸水能力,巖土受到地下水影響后會變成軟弱夾層,此時巖土體的軟化性能增加。透水性是指在重力作用下水通過巖土的能力,巖土的松散程度越高則巖土的透水性能越差,巖石的裂隙發育越好則巖土的透水性越好。在工程地質勘察中常用滲透系數來反映巖土透水性能的高低。容水性其主要受到巖土顆粒大小、巖土組成及其結構的影響。給水性是指在重力作用下巖土飽和狀態下出現水體從自身孔隙流出的性能,通常用給水度來進行描述。在工程地質勘察中,給水性是一項重要的物理指標,其對工程場地疏干時場影響較大。毛細性所反映的是在地下水作用下出現吸水或失水而發生土體體積變化的情況,巖土發生漲縮時土體表面會出現裂縫和凸起,進而引發地基面的變形,對工程的質量與穩定性產生不良影響。
2水文地質條件變化對工程地質的危害
2.1水位上升引起的工程地質危害。引起水位上升的原因眾多,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降雨量的增加。從以往的工程實際來看,在降雨量較多的季節進行施工時,一旦施工單位在現場未布設合理的排水設施則建設工程地段的水位會快速升高,影響到巖土的含水量。隨含水量超過一定限值,土粒間結合力減弱,強度衰減迅速,將對依附于巖土體之上的構筑物穩定造成嚴重影響。此外,在降雨量少、而蒸發量極大的季節,易造成地表土體板結、龜裂。隨雨季來臨或灌溉水浸泡,會讓巖土在短時間內快速地由干燥狀態轉化成飽和狀態,結果造成巖土體變得十分松散,不利于后期工程施工。若將這些變得松散的土體用在工程建設中則極易出現邊坡坍塌、基礎沉降等事故,這種情況在膨脹土地區較為典型。
2.2水位下降引起的工程地質危害。水位的下降也是造成工程地質災害的重要原因。目前,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工業用水以及生活用水量不斷增加。就目前來看,生產生活用水多數依靠地下水供應,抽取大量的地下水后會引起地下水位下降,對工程建設造成影響。地下水位下降過多,直接造成已建工程發生較大幅度的沉降、地面下陷,對工程的地質環境造成破壞。
2.3地下水位對巖土物理力學性質的影響。地下水位的變化會讓巖土發生一系列的漲縮反應,使巖土體不斷出現變形,當巖土發生的變形達到限值后會出現裂縫,而巖土發生變形的過程是造成地裂問題的重要原因。巖土發生變形對輕型建筑的破壞性較大,對重型的建筑物具有持續的影響。在工程地質勘察過程中,一般要重點關注工程區域內膨脹性的巖土,因為膨脹性巖土受到地下水位變化影響的程度更大。在工程施工過程中對地基進行處理時,若地面壓縮層地下水位出現明顯的升降變化則會降低建筑物的穩定性:當水位上升時,地基土會發生軟化,導致巖土強度降低,其壓縮性變大,建筑物會出現沉降現象;當地下水位下降時,巖土體的自重應力變大,會造成地基出現附加沉降,進而影響到建筑物的安全性。
3工程地質勘察中水文地質危害的改進對策
3.1重視地質勘察工作流程的規范性,完善水文地質勘察技術。因為工程建設區域的地質環境復雜,因此需要構建完善的地質評價體系,使得地質勘察工作具備較強的系統性和專業性。從目前來看,現有的工程地質勘察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已經逐步趨于成熟,但從業人員和企業資質管理工作仍存在部分問題,而人員又對工程質量起決定性作用,所以在開展工程地質勘察工作時,必須將勘察工作制度更加詳盡地規范與明確,保證勘察人員在勘察工程地質時嚴格遵循相應的勘查標準與要求,進而確保水文地質危害防范與處理工作得以高質量完成。
3.2加強對地下水位的控制、監測。如前文所述,地下水位變化會對工程的地質環境造成不良影響,所以在勘查過程中為有效解決水文地質危害,需要對工程區域的地下水特征進行詳細的勘查,根據收集整理的地下水位資料了解工程區域的氣候以及地下水類型、補、排條件。此外,還需注重對工程區域內已有的排水設施進行調查,確保排水設施可以滿足工程建設需求。另外,為防止出現地下水位造成的水文地質危害,勘察人員在勘查時應做好對工程區域內地下水位的監測工作,建立監測“臺賬”體系,對在建工程區域內的地下水位變化情況有著全面、合理把控,一旦發現地下水位變化可能會影響到工程建設質量則應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將水位變化對工程質量的影響降至最小,確保對工程地質勘察中水文地質危害問題的科學處理。
3.3加強對水理性質的研究工作。巖土水理性質對工程地質勘察工作的順利開展具有較大影響,在日常工作中,相關勘察人員以及巖土研究員應積極地開展對巖土水理性質的科學研究,找出地下水位變化對巖土的影響規律,從而為工程地質勘察中的水文地質危害預防提供技術支撐。
3.4強化對當地水文地質的評價工作。為將工程地質勘察中水文地質危害降至最低,還需要強化對當地水文地質的評價工作。首先應將地下水位變化可能帶來的巖土體變化情況及對建筑物的影響做成書面報告,并基于此制定相應的處理措施。其次,在進行勘查工作時應結合工程實際特點對水文資料進行勘查。最后,要從宏觀上考慮地下水位變化對整個工程的影響,并根據不同情況進行相對應的地質評價。
4結論
綜上所述,工程地質勘察是建筑施工不可或缺的環節,尤其是其中的水文地質分析非常重要,這直接關系到建筑工程的質量。因此在實際工程中,應提高對水文地質危害的重視程度,勘察部門需要制定嚴格的地質勘察工作流程,完善水文地質勘察技術,從根本上提升工程地質勘察質量,并根據勘察結果制定一系列的水文地質防治措施,確保工程建設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參考文獻:
[1]付強,秦福鋒.工程地質勘察中的水文地質危害與相關方法[J].企業導報,2015,13:140,145.
[2]薛良.工程地質勘察中的水文地質危害分析及對策研究[J].地質災害,2018(5):202.
[3]楊春理.工程地質勘察中的水文地質危害分析及對策研究[J].資源信息與工程,2016(3):56-57.
[4]馬志超,周峰,楊一峰.工程地質勘察過程中的水文地質問題危害分析[J].科技資訊,2015(15):68.
作者:毛國芬 單位:云南昆明中化地質礦山總局云南地質勘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