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高校傳媒人才培養困境與對策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1引言
隨著傳媒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社會資訊需求的日益豐富,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不斷加快融合,推動傳媒行業自身的快速變革,同時也對高校傳媒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媒企業具有行業前沿的新技術、新思維,高校具有豐富的傳媒教學與研究資源,二者整合資源,合作培養緊貼行業需求的高素質創新型傳媒人才是解決當前傳媒人才問題的重要途徑。根據傳媒學者劉蒙之、劉戰偉的《中國傳媒人才能力需求報告(2018)》統計,全國有681所高校開設了1244個新聞傳播本科專業點,在校本科生約23萬人,在校教師約7000人。新聞學326個,廣播電視學234個,廣告學378個,傳播學71個,編輯出版學82個,網絡與新媒體140個,數字出版13個。該報告指出,我國傳媒行業真正缺少的是適合傳媒崗位實際需求的人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傳媒行業人才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問題,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如何解決傳媒行業人才供給側問題,關鍵在高校。筆者近年來從事高校傳媒課程的教學和研究,參與校企合作傳媒人才培養工程建設,深感由于高校與企業在人才培養體制、人才評價標準的巨大差異,高校傳媒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產生一定的錯位,需深入分析其原因,探尋對策,走出傳媒人才培養困境。
2高校傳媒人才培養現狀與困境
2.1教師行業經驗嚴重不足
高校傳媒專業教師是學生專業入門的引路人,對學生專業發展至關重要。專業教師的產業視野、專業技能、研究能力等深刻地影響著人才培養質量。而目前高校傳媒專業教師絕大多數是從本科一路讀到博士,從高校畢業后直接進入高校任教,幾乎沒有任何傳媒行業工作經驗,無論從事教學工作還是研究工作,都與產業隔著距離進行著“紙上談兵”的工作。傳媒行業深受信息科技發展的影響,技術的更新迭代的加速引發市場快速變化。理論更新迭代的速度遠遠落后于信息技術的更新迭代,產業中出現的往往是比理論場景更為復雜的媒體運營環境。高校里單純的理論教學只能培養學生基本的傳媒理論素養,無法很好地運用在產業實踐中。沒有任何傳媒產業經驗的教師要培養出滿足傳媒產業需要的高素質人才,這是當前高校傳媒人才培養的悖論。一方面是傳媒企業叫苦招不到滿意的人才,招進人才后還要繼續培訓方能上崗;另一方面是高校傳媒專業學生難以找到與期望值匹配的工作,必須繼續學習新的技能才能覓得合適的崗位。當前高校普遍開展校企合作,聘請業界導師,但受校、企各自體制的限制,外聘的業界導師來?!膀唑腰c水”式的授課顯然無法充分滿足人才培養的需要。
2.2學生人文底蘊積淀不夠
當前高校傳媒專業中新媒體作為傳媒產業新的發展方向,越來越偏重技術發展,圖片處理、視頻制作、APP小程序開發、H5制作等技能已經遠遠超過傳統的新聞學和傳播學采、編、播一體化中的技能要求,學生熱衷于傳媒技術的學習,追求新技術成為時尚。受技術化發展趨勢的影響,傳統的新聞學與傳播學的人文性開始出現弱化的跡象,直接導致信息傳播中出現人文價值的弱化,引發社會整體價值觀的下滑。但是從傳媒產業發展的歷史來看,信息傳播中技術只是工具和載體,信息是內容,信息傳播的過程是將內容經過創意運用技術載體傳遞給受眾。這一過程中,通常傳播的內容需要經過創意成為特定群體所需的信息,技術工具和載體的運用同樣要經過創意來實現。從這個意義上講,傳媒產業屬于典型的創意產業。創意的實現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蘊,沒有深厚的傳統文化積淀和現代社會科學素養,創意就會流于形式而蒼白無力,信息傳播的過程也會顯得刻板僵化。
2.3社會資源利用效率低下
校企合作可以使高校傳媒專業圍繞社會媒體發展實際,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積極拓展辦學資源,與企業、科研單位、相關實務部門聯合開展人才培養和專業建設,為傳媒專業長遠發展打下堅實基礎,有力促進教師的專業教學與學術研究水平,提升學生的理論水平與專業能力?!按航喯戎?,傳媒企業對行業變化高度敏感,洞悉行業發展趨勢,會根據市場需求及時調整戰略,運用新思維、新技術推動企業發展。而目前高校傳媒人才培養仍然繼續推行傳統的規?;虒W,人才培養方案、教學計劃、教學人員、教學設備等相對固化,一旦調整諸多要素要隨之變化。因此高校傳媒人才培養模式過于固定,調整節奏緩慢,很難靈活地與傳媒企業實際需求相匹配。校企合作中在專業教學、產品研發、業務拓展、產業運營、項目研究等方面合作契合度不高,導致目前校企合作整體呈現出形式大于內容,雙方實質性的融合互補力度不夠,造成高校對社會資源利用效率低下。
2.4人才評價校企錯位過大
人才評價是高校人才培養的指揮棒,對高校人才培養方案、教學計劃、考核方式起決定性作用。高校傳媒專業普遍實行規?;娜瞬排囵B模式,導致長期出現分類評價不足、評價標準單一、評價手段趨同、評價社會化程度不高的現象,對人才的培養還在傳統的單一專業能力上徘徊,人才培養方案、教學計劃、考核方式固定有余,靈活不足,不利于傳媒行業人才創意能力個性化發展的需求。而傳媒行業的人才評價是定位于行業長遠發展的實際需求,隨著技術的更新迭代不斷變化,高度市場化?!耙粚6嗄堋钡娜襟w技能是其首要標準,不僅需要“一招鮮”,更需要“百招全”。融合媒體時代傳媒企業需要的傳媒人才不僅要具備新聞、視頻、圖片、文字、音樂、平面、客戶端等傳統的細化處理能力,更要具備整合傳播策劃、運營能力,擅長融合產品多形式內容生產,精通各種介質的融合分發。對傳媒人才的供給端高校與需求端的傳媒行業的人才評價標準進行比較,雙方錯位較大,顯然不利于高校傳媒人才培養質量提升,也長遠影響傳媒行業的發展。
3創新高校傳媒人才培養路徑
3.1師資隊伍:不求其有,但求其在
校企合作為高校傳媒專業的人才培養提供了更多的行業資源,外聘的業界導師、產業教授成為專業教學師資的重要補充,為專業教學提供豐富的師資。高校在利用校外教學資源時要落到實處,大膽打破高校傳統的用人機制,不求其有,但求其在。改變原有的或是管得過細過于僵化,或是放任不管,流于形式,要進行服務式管理,為外聘教師提供良好的工作條件、薪酬待遇和評價機制,激發其育人的榮譽感和責任心,將產業一線的新技術、新思維融入教學之中,貼近行業實際需求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企業針對市場發展新方向、新需求設立研究項目,支持外聘教師與高校內部教師聯合開展項目研究,提供相應的研究經費和寬松的管理機制,實現研究成果的迅速轉化。高校要建立靈活的教師行業學習機制,變通傳統的對教師的考評辦法,鼓勵校內專業教師走進產業一線,學習研究行業新思維、新技術,具備一定的產業經驗后重返講臺,將產業經驗融入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與傳媒行業發展保持一致。
3.2學科建設:不求其全,但求其專
高校傳媒專業學科建設要根據行業發展需求,在學科建設上要做好頂層設計,打破專業壁壘,以培養全媒體人才為導向,在原有專業中融入全媒體理念。學科建設要不求其全,但求其專,實用為上。要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構建應用型課程體系。要充分整合校內外資源,發揮外聘教師的行業資源優勢和校內專業教師的理論教學優勢,建設“聯合創作”課程教學團隊,合力開發項目式教學課程。將傳媒企業實際項目融入課程教學之中,堅持“真題真做”,以項目促教學,以項目評價教學,不斷總結實戰型教學團隊的建設經驗。在實踐教學中支持學生利用微信公眾平臺、微博、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進行基本實踐,通過實踐深刻理解并掌握新媒體傳播的基本規律,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指導學生組建的校內媒體嘗試商業化運作,培養學生的媒體運營管理能力。高校傳媒展業學科建設要充分借助外聘教師源自行業的國際化視野,吸收全球化的智慧與資源,在學科建設中注重提升學生參與國際媒體市場競爭的能力,為傳媒行業培養全球化競爭的尖刀力量后備軍。
3.3辦學資源:不求其廣,但求其用
高校與企業開展校企合作,要高效整合校內外辦學資源,不求其廣,但求其用。雙方共同致力傳媒人才培養、實習實訓和就業創業,為相關企業和單位人才招募、產品研發、業務拓展提供新機遇,同時加強產學研管合作,在產業運營、項目運作、課題研究、掛職鍛煉等方面開展深入合作。建立良好互動的合作機制,共同組建合作共建委員會,指導、協調合作活動。合作共建委員會成員由學校、企業、行業管理部門相關工作人員等組成,定期召開會議,加強多方聯系與信息交流,及時通報工作進展,協商調整工作方案,積極推進合作辦學。共同建設合作教育管理平臺,共建、共管、共享資源,發揮各自的優勢,共同培養急需人才,共同開發專業課程,共同組織項目攻關,共同建設教學團隊,共同拓展就業渠道,共同建立保障機制。雙方互派工作人員或教師,進行專業講座、學術研討或實踐交流,雙方共同承擔科研項目,履行社會服務功能等,實現理論與實踐深度融合,培養傳媒行業實用人才。
3.4評價標準:不求其同,但求其實
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特定的發展定位和優勢學科資源,每所高校的使命和承擔的責任并不完全相同,高校在制定傳媒專業人才評價標準時要緊貼行業發展需求,密切結合高校自身實際,在確保人才培養政治方向、人文精神導向不變的前提下,融入傳媒行業人才評價標準,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取長補短,制定科學的人才評價標準。在傳媒專業本科生的培養過程中,前期一定要注重政治素養的養成和文化底蘊的積淀,加強傳統文化的學習和現代社會科學素養的養成,在此基礎上后期加強專業技術的學習,使得內容創意能力與技術創新能力有機融合。在傳媒專業人才培養評價體系中將政治素養、人文精神、專業技能、運營能力、產業視野等要素落到實處,洞察傳媒行業市場與技術發展趨勢,宏觀把握行業發展方向,微觀注重細分領域內容創意與技術創新,根據行業發展適時調整評價標準。
4結語
人才是傳媒行業的第一生產力,傳媒行業的快速變革給高校傳媒人才培養帶來巨大的挑戰,傳媒人才培養必須緊貼行業變革需求不斷突破原有的局限。壓力產生動力,校企合作中高校傳媒人才培養要充分整合校內外資源,在師資隊伍、學科建設、辦學資源、評價標準等方面大膽突破現狀,適應融合媒體時代對人才需求的新趨勢,推動我國傳媒行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柳溪.媒介融合時代新聞創意人才培養[J].現代商貿工業,2015,(22).
作者:楊道州 單位: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 湖北經濟學院海峽兩岸影視文創合作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