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對策分析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一、全民閱讀的重要性
1.國家高度重視
黨的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判斷,向全黨發出了“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偉大號召,強調“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要“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大力提高國民素質”“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這一切都和倡導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高度契合,體現了國家對全民閱讀的重視。推廣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讓我國文化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的人民群眾,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高校是學生踏入社會前最后一個集中學習的階段,是高等教育的專門機構,是全民閱讀推廣的重要場所;高校圖書館涵蓋了學校的文獻資料,是學生業余拓展知識、豐富自我的陣地,理應進行閱讀工作的推廣。
2.公眾閱讀的需要
“第十五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相對于2016年,2017年我國人均紙質圖書成年人閱讀量略有增長,但依然不足5本;電子書的人均閱讀量略有減少,略高于3本。值得注意的是,書刊報紙和各種數字出版物的閱讀比例有所提升,達到80%以上;尤其是在各種電子設備上的閱讀增長趨勢明顯,達到70%以上。數據顯示,成年人每天人均使用手機和互聯網的時間比上年有所增加;每天人均閱讀微信推文的時間增加到了27分鐘。科技的發展和宣傳模式的多樣化讓閱讀越來越便捷,增加了整體閱讀人數,也放緩了圖書閱讀率的增長趨勢。通過分析國民紙質圖書的閱讀數量發現,2017年有超過一成的國民閱讀數量大于或等于10本,其中,紙質圖書每年的閱讀數量大于或等于20本的國民占4.1%,閱讀數量大于等于50本的國民占0.9%。此外,電子書閱讀數量在10本及以上的國民比例為5.4%,其中,電子書年閱讀量大于等于20本的國民比例為2.4%,電子書年閱讀量大于或等于50本的國民比例為0.8%。國民喜歡的閱讀形式方面,有超過45%的成年人喜歡閱讀紙質圖書,超過12%的國民喜歡在線閱讀,超過35%的國民喜歡手機閱讀,超過6%的國民喜歡在電子閱讀器上閱讀,只有1.4%的國民習慣從網上下載打印出來閱讀。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全民閱讀戰略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國民的閱讀量。根據教育部的數據,2016年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學生規模達到3699萬。在全民閱讀的趨勢下,大學生群體是推廣全民閱讀活動的主力軍,他們在網民中的占比較大,同時擁有相對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閱讀。因此,更應該在高校推廣全民閱讀活動,讓全民閱讀質量再上一個臺階。在國民對個人閱讀數量評價中,2017年,認為自己閱讀數量很多的國民不足兩成,認為比較多的國民比例略高于8%,認為自己閱讀數量一般、很少或比較少的國民比例高于77%。同時,大多數國民都希望當地有關部門多舉辦一些讀書活動,營造全民閱讀的氛圍。以上數據充分顯示,國民閱讀興趣高漲,但缺乏相關的引導和相應的鼓勵支持。在劉馨濃的《淺析當代大學生閱讀情況》一文中,調查顯示有超過57%的大學生認為課外閱讀對自己作用很大,只有1.2%的大學生認為讀書對自己沒有作用,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只有4.3%的大學生年均閱讀量超過50本,73%的大學生年均閱讀量低于10本。大學期間是學生應該充分利用時間閱讀的一個階段,然而絕大多數學生沒有做到。高校應該發揮自身優勢,引導和鼓勵廣大學生熱愛閱讀、主動閱讀,從閱讀中汲取知識和力量,提高自己的學習力、閱讀力、思想力、創新力。
3.社會發展的需要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積累沉淀了很多優秀文化,崇尚讀書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全民閱讀能讓民族優秀文化得到大范圍的傳播和繼承,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大意義。全民閱讀是一項持久的公共事業,而閱讀是一種個人行為,由個人決定和完成。全民閱讀的落實情況,由個人的閱讀質量決定。因此,政府和社會組織在推廣閱讀的過程中,要保證個人閱讀的權利,以提高個人閱讀質量為目標。
二、在倡導閱讀方面高校的優勢
1.高校圖書館資源豐富
高校圖書館擁有豐富的紙質資源和電子資源,涉及專業廣,包含各個領域的書籍,能夠滿足不同專業、不同層次讀者的需求。同時,學校每年都會有固定的資金用于圖書館建設,學校會根據老師和學生的需求購進相應的資源,其中數字資源中如IEEE、知網、維普、超星等電子期刊,為老師和學生的學術研究提供了極大的方便,最大程度實現了資源共享。
2.專業的人才優勢
高校圖書館館員的學歷層次和專業技術水平相對較高,館員的學科背景比較全面,為全民閱讀在高校的推廣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高校圖書館會定期組織學習黨的政治理論,不斷提高館員的業務能力,使館員能更好地服務于全民閱讀的推廣。因為具備優秀的人才,可以更好地引導讀者進行有選擇性的閱讀。
3.高校圖書館學習氛圍濃厚
高校圖書館通過對資源、設施和服務的整合,為讀者提供人性化的讀書場所。學生擁有更多的業余時間和旺盛的精力,同時讀者的素質相對較高,學習氛圍濃厚。在這種環境中,讀者之間相互影響,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閱讀興趣,有助于學生養成讀書習慣。
三、全民閱讀在高校的推廣策略
高校圖書館最基本的功能是文獻閱讀,隨著高校的不斷發展,圖書館的功能也在不斷豐富,能給師生提供更全面便捷的服務。隨著互聯網、移動通信和社交媒體的發展,高校圖書館的借閱率大幅下降,圖書館發展陷入困境。面對這種狀況,高校圖書館應創新閱讀推廣策略,擴大閱讀推廣的影響力,全方位推進高校圖書館的發展。
1.豐富館藏資源,積極向師生薦購書籍
圖書館的書籍決定了師生的閱讀內容,只有提供更多的優質資源,才能更好地吸引讀者,為閱讀推廣活動的深入開展奠定基礎。如今,網絡發展日新月異,各種信息層出不窮,閱讀方式也趨于網絡化、碎片化,導致淺閱讀盛行。面對這種情況,高校應該創新文獻資源采購思路,廣開言路,在保證一定數量優質傳統紙質文獻的基礎上,還要順應時展,回應讀者需求,采購一定數量的數字資源;以服務讀者為出發點,將紙本閱讀與新媒體閱讀融合,建立一種新的閱讀服務模式。采購人員要多做調研,了解讀者需求,同時也可以開展活動,在圖書館微信號上開設一個薦書欄目,征集書目,結合廣大讀者的意見進行采購。高校圖書館要積極和大型圖書發行企業如新華書店合作,對一些信譽好、閱讀量大的讀者,可以升級為會員,享有“你下單,我付錢”的優先閱讀的權利。2017年3月,浙江工商大學圖書館與浙江省新華書店聯合推出了一個讀者選書平臺“云借購”,學校師生可以直接在APP平臺上選購想看的書,收到圖書后,系統會發送到期歸還的消息給讀者,這個過程產生的購書費、快遞費用由學校圖書館承擔。這種以用戶為主導的館藏資源建設模式,可以極大地提高讀者對資源采購的參與度,提高圖書的利用率。
2.開展閱讀活動,建設共享圖書
在廣泛聽取讀者薦書意見、從讀者需求出發采購圖書后,對閱讀的宣傳和閱讀書籍的引導也很重要。高校在這一方面有絕對的優勢,可以開展不同專業不同方向的講座,讓相關專業老師推薦專業經典書籍,引導學生選購,并對學生閱讀中的問題進行答疑,最大程度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養成閱讀習慣。此外,還可以組織讀者分享會,征集優秀書籍的讀后感文章,并定期在微信號上推送。高校圖書館應積極與當地新華書店合作,在高校推廣共享書店。圖書館開閉館的時間是固定的,不方便學生隨時借閱,可以在學校建立24小時共享圖書亭,盡可能布局在師生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必經之路上,甚至可以進駐學生宿舍、食堂、行政大樓以及學校周邊的商場。根據無人共享圖書亭的地點和讀者類型,放置相應的圖書,讀者在借書時下載APP進行實名注冊。無人共享圖書亭可與學校圖書館聯合經營,讓讀者借還不再受地點和時間的限制,讓閱讀更加便捷。
3.利用互聯網精準推薦
在信息高速發展的今天,高校圖書館要主動搭乘信息快車,研發推廣閱讀APP,讓學生直接在APP上閱讀,讀者還可以添加好友進行交流。使用大數據分析,匹配相同閱讀愛好的人群,收集讀者借閱信息,對讀者進行精準化推送,提升閱讀體驗。同時,利用微信傳播廣的特點,打造微信閱讀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傳播各類閱讀活動、更新書訊、宣傳會員制以及相應的增值服務。設計相應的會員制度,借閱量可以轉化為不同的積分,兌換相應的禮品;高級會員享受圖書“先閱后藏”、電話借閱、送書上門等服務。圖書館還可以不定期舉辦會員聯誼活動,提升會員的歸屬感,提高閱讀推廣在高校的影響力。
四、結語
閱讀是人類最基本的文化活動,對于人類的發展至關重要。閱讀可以深刻地影響個人的知識層面,提升認知、完善道德、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發展,閱讀起著決定性作用,全民閱讀水平反映了一個民族的閱讀高度,決定著一個民族的精神高度。全民閱讀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書香社會氛圍的營造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民眾的閱讀需求發生了改變,更多趨向于數字化閱讀。高校圖書館應立足當下,積極調整全民閱讀推廣策略,力求推陳出新,掀起全民閱讀在高校的熱潮,促進書香社會建設。
參考文獻:
[1]王坤寧,李婧璇,李明遠,趙新樂.“全民閱讀”連續五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凸顯戰略高度,彰顯時代要求[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8-3-23.
[2]劉馨濃.淺析當代大學生閱讀情況[J].經濟師,2018(09).
[3]張晶.新華書店的“云借購”飄進浙江工商大學[N].青年時報,2017-3-31.
[4]張瓊.“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圖書館全民閱讀服務創新與發展[J].時代金融,2018(09).
[5]李明.論高校圖書館在全民閱讀推廣中的主體地位[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8(04).
[6]魏雪苑.全民閱讀背景下高校圖書館的職能轉換及對策[J].閱讀與接受,2015(11).
[7]從丹.全民閱讀背景下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服務探析[J].圖書情報,2018(09).
作者:李東華 單位:云南新華書店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