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環境工程課程思政教育路徑探索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本文從提高專業課教師思想水平、關注國內外環保發展和國家環保政策、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結合案例開展思政教育和實習實踐中加強服務社會的內容等五個方面對環境工程專業課課程思政教育途徑進行了探索。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強調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他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也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小初高階段學生雖然也全程接受了思政理論教育,但由于升學壓力,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學習文化知識上。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階段,思想觀念尚未成熟,具有較強的可塑性。高校作為學校教育的最后一站,把好思想教育的關卡,將思政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學全過程,特別是在專業教育中加強思政教育,讓學生們堅定信念,明確目標,才能在離開象牙塔,進入信息紛雜的社會后還能保持一腔熱情,心向國家,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愛崗敬業,忠于職守。
一、環境工程專業課課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當前社會經濟發展形勢下,拜金主義、個人利己主義、享樂主義等對大學生思想產生了諸多不良影響,因此,急需對大學生進行全方位深入的愛國主義教育,在高校思政課程理論學習的基礎上,將敬業愛國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專業課程教育中,融入學生的潛在思想中,讓學生知道做什么的同時還知道怎么做。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內在要求。環境工程學生肩負環境保護的重擔,畢業后將奮斗在國家環保事業第一線。環保工作不是一份容易獲得所謂“成功”、看到所謂“業績”的工作:環保事業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環保服務者需要長期堅持的工作,有時候還可能不被民眾理解;企業環保工作不能給企業帶來看得見的效益,不一定受領導重視。保護環境,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在環境工程專業課的學習中,加入愛國教育,培養同學們實事求是、嚴謹踏實的工作作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其作為環保工作者的責任感和榮譽感,從而在工作中從心底熱愛環保事業,不被名利所惑,不輕言放棄。在環保工作中,預防環境污染、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比破壞環境后再進行治理的技術重要,因此,在專業課的教學過程中融入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使學生把愛護祖國的生態環境作為自己的使命,自覺去探索減小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的技術手段,而不是把環保工作當做任務去完成。
二、環境工程專業課課程思政教育途徑
(一)提高專業課教師思想水平
“教育者先受教育”,要引導教師把教書育人和自我修養結合起來,真正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這是“課程思政”的關鍵點和難點。當今高校的專業課老師存在兩種極端情況,一種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對國家大事漠不關心,不關注本專業的新動態;一種是醉心于利用自己的專業能力賺取利益,難免給學生造成急功近利的影響。如果老師本身在思想道德方面立場不夠堅定,又怎么能正確引導學生。因此,要通過高校組織和專業教師自身學習,加強專業教師的思政素養,并學會將愛國主義情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融入專業課課程中。同時,高校教師應以身作則,堅定政治方向,在生活和工作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熱愛工作,關心學生,堅持言行雅正,遵守學術規范,堅守廉潔自律,積極奉獻社會。從課內課外全面做到言傳身教、教書育人。
(二)關注國內外環保發展和國家環保政策
近年來我們國家出現了霧霾、酸雨等公眾關注度高的環境問題,部分學生受網絡上一些言論的影響,認為發達國家的環境好。的確,我國過去粗放式的發展模式帶來了很多環境問題,但是生態破壞、資源枯竭是全球性的環境問題,美日等發達國家也存在能源消耗、溫室氣體排放等環境問題。縱觀歷史,發達國家發展過程中的環境問題更加觸目驚心。發達國家好的環境保護措施的確值得我們學習,但是也不必“國外的月亮比較圓”。40年來中國的環保發展是一個一直受重視、不斷積累、不斷成熟的過程,中共十八大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并將其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布局,全面打響了藍天保衛戰,生態文明建設力度空前,已然成為了未來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內容。專業課老師在講授到相應課程內容時,可以將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取得的成就介紹給同學們,比如在水污染控制過程課程中,老師可以將太湖治理在法律法規、制度標準、治理規劃、治理措施、組織機構、應急防控、環境經濟政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在相應的章節中介紹給同學們,一方面作為案例加深對理論的理解,同時也讓同學們感受到國家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做出的努力,取得的成效。最近幾年我國的環保政策法規、技術導則更新很快,這些更新體現了國家的環保事業發展方向,專業課老師應該結合國家生態環保規劃,將這些政策法規解讀給同學們,讓同學們在畢業后能無障礙的立即融入工作,也明確自己作為中國人、未來的環保人肩負的責任。
(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
生態環境部、各地生態環境局及政府網站上有國家環保政策、法律法規、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環境質量監測數據等其他環境質量、污染防治、生態保護等方面的大量信息,專業課老師可以訓練同學們去網絡上尋找輔助自己專業課學習的資源,整合有用的信息。這一過程訓練了同學們搜索信息的能力,也讓同學們養成主動關注國家環保政策動向的習慣。老師可以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將有教育意義的環保視頻上傳網絡,通過在線學習、微課、慕課等形式,讓同學們更深刻的領悟自己將來從事工作的意義。同時,鼓勵同學們以團隊或個人通過制作視頻、直播等形式,向公眾宣傳環保知識,在這一過程中加深對環保工作的理解。
(四)結合案例開展思政教育
案例可以是正面的,如七旬老人堅持種樹14年,55畝戈壁荒灘變林帶;也可以是負面的,如湖南省瀏陽市政府引入大量采選、冶煉、化工等企業,部分企業不經審批私自建設生產線,排放污染物,導致了嚴重的重金屬污染,相當地域的魚類、糧食、蔬菜不能食用,4000萬人口的飲用水安全受到威脅。通過這些案例,都可以讓同學們明白,保護生態環境,不是表面功夫,不是形式主義,需要我們作為環保人,有保護子孫后代賴以生存的地球的信仰。環保工作需要堅持,需要誠信,需要遵紀守法,而不是弄虛作假。
(五)實習實踐中加強服務社會的內容
環境工程專業傳統的實習以參觀學習和去污水廠、環保公司實習為主,重點讓學生了解環保治理工藝的運行機制等專業知識。在實習實踐環節中可以加入服務社會等公益性元素,如去社區宣傳垃圾分類、中水回用等,去農村宣傳測土施肥、禁燒秸稈等環保知識;對學校周邊的黑臭河道進行監測,分析污染原因,提出治理措施。在進行宣傳活動之前,學生們先要自己熟練的掌握相關方面的知識和原理,以備回答民眾的問題,并要進行組織策劃,制定活動方案等。對河道的治理更是要求學生們完成資料收集-制定方案-監測-樣品測定-分析-給出治理方案等完整過程。這些有服務社會公益性的實踐活動,一方面可以很好的鍛煉學生的專業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們切實感受到環保工作的意義,獲得成就感和對環保事業的認同感。
參考文獻:
[1]新華社.出席全國教育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EB/OL].
[2]新華社.: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EB/OL].
[3]嚴菊芳,劉淑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高校專業課程教學的探索[J].中國林業教育,2019,1(37):27-32.
[4]王思蕭.新時代加強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必要性研究[J].大眾文藝,2019(03):189-190.
[5]趙厚寶,曾井泉.研發類課程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高教學刊,2019(4):188-193.
作者:付玲玲 單位:揚州大學廣陵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