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中學體育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實踐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1.核心素養的相關概念
1.1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涉及多個生活領域的且能夠促進健康生活和培育健全社會的重要素養,是社會更新和變革的必然選擇,是我們對未來社會人才發展的新需求。“素養”是個體在特定的情況下能夠成功地滿足復雜情境中的要求與挑戰,獲得成功及優質生活所需要的品質,包括知識、能力、態度為一體綜合化形態[2]。核心素需要反應“個體需求”更要反映“社會需求”;核心素養要反應“全球化”要求,更需要體現“本土性”要求[3]。核心素養是所有學生應具有的最關鍵、最必要的基礎素養,是知識、能力和態度的綜合表現,他可以通過教育來形成和發展,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一個體系,其作用具有整合性[4]。綜上所述,核心素養是個體為更好的適應社會生活節奏需求,而具備和掌握的關鍵的、必不可少的知識、技能以及終身學習的態度和能力,是促進自我發展,實現自我價值必備的因素。
1.2體育學科核心素養
體育核心素養是核心素養的一個分支。體育素養是在先天遺傳的基礎上,通過后天環境與體育健康教育的影響所產生的綜合體育素質與修養。我國最新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提出: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是高中階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在體育與健康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基本知識、技能、方法及其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的綜合表現,集中反映了體育與健康學科的獨特品質和關鍵能力。體育核心素養的具體內容包括:運動能力、健康水平、體育品德。運動能力是基本體能、技戰術能力、心理能力等的綜合表現;健康行為是增進身心健康和積極適應外部環境的綜合表現;體育品德是在體育運動過程中的行為規范和形成的價值追求和精神品質。
2.1體育課內容設置不合理
體育教學內容是體育課程教學的載體,是培養全面發展型人才的知識性媒介和工具之一,上承體育教學目標,下啟體育教學方法。體育教學內容的選擇對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發展學生素質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具有獨特的功能和價值。最新的課程標準里強調:培養學生的興趣和需求,在學校開設若干體育項目進行自主選擇,讓學生較為系統的學習1-3個運動項目。但通過觀察及查閱大量文獻發現體育課內容存在以下問題,一方面,課程內容存在“標準”和“考試”,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學校體育的地位得到改善和提高,但也造成對教學內容的學習很難落到實處,難以完成應有的教學任務[5]。另一方面,各學段的體育教學內容存在“脫節”現象,多數課程的學習都是淺層化、碎片化,各學段之間學科的內容關聯性不強。教學內容的選擇會受社會對人才規格需求、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教育發展以及社會條件與教育者水平的影響,教學內容應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的更新和變化[6]。
2.2學校體育師資力量薄弱
中學體育教師是教學工作的執行者,也是素質教育的實施者。古人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體育教師亦如此,與其他學科教師不同的是,體育教師要具備教育健康知識、運動技能等理論知識,還需要熟練地掌握、教學、示范各運動項目的能力。體育教師隊伍的素質水平是體育核心素養走進課堂的中堅力量,對教學質量有重要影響。相關資料表明,中學體育教師對課程標準的理解偏差,集中備課中技能指導類的嚴重缺失,教師運動能力下降及運動基礎薄弱,出于對學生的安全考慮而因噎廢食[7]。多數學校體育教師學歷結構都是本科、大專;由于對體育的重視程度不夠,老齡化教師的知識技能更新速度慢,身體素質及業技能亟待提升,高學歷高素質的青年體育教師引入的少[8]。體育教師是體育文化的傳播者,教師的基本素養和專業知識決定教學的開展情況,總體來看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體育教師在數量上基本足夠,但是質量上、專業技能還需亟待提高。
2.3體育鍛煉參與意識不強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認識是行動的動力。積極主動地參與體育鍛煉是因為從思想意識上認識到體育運動的價值所在,但當前大部分學生對體育鍛煉的認識程度還不高。很大部分學生“不會運動、不愿運動、不能運動”,這是當前部分中學體育教學的真實寫照,體育教學質量評價“失靈”,家庭教育“失衡”[9]。一方面,受傳統文化影響,多數教師和家長默認“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這些句子都折射出以讀書為耀;學校追求升學率,課業負擔較重;家長期望子女成材心情迫切,接踵而來的興趣班補習班,學生的鍛煉時間、精力都很少[10]。此外,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種娛樂電子產品的出現,大多數學生沉迷其中,當代青少年多數是“低頭一族”、“宅男、宅女”。這種消極的氛圍不利于體育核心素養的培育。
3.中學體育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培養途徑
3.1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豐富的體育教學內容是引起學生體育學習興趣的前提條件。一方面,根據學校現實情況,分析學生的興趣和需求,遵循中學階段學生的生長發育規律和身體機能的發育特點選擇相對合理的教學內容,開展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內容,增加上課的趣味性,與傳統體育相結合,開展當地學校特色體育課程,例如,舞龍舞獅、跳大繩、等特色體育項目,豐富課程內容。另一方面,每個水平學段之間的授課內容應該相互銜接,每門課程都應形成系統的教學鏈,讓學生完整的學會體育項目。學校之間也可進行銜接,讓體育教學內容形成系統的連貫的教學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技能、體能、游戲等相結,充分了解學生發展特點,制定合理的課程計劃,營造一個有負荷、有技能、有樂趣、有溫度的體育課堂。
3.2增強教師專業素養
體育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實踐者,是發展學生體育素養的推動者。體育教師素質的高低對課堂質量有重要影響。體育學科要培養學生自主參與體育活動的能力;要求教師各方面的素養要與時俱進,從“教學”轉向“教育”,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要把培養“全面發展”作為育人的核心素養,進一步明確各學段培養學生應當具備的各種品格和能力。體育核心素養的提出對體育教師有提出新的要求,需要老師及時準確的掌握有關核心素養方面的相關知識,并且運用于體育課堂之中。學校及相關部門組織體育教師參加國培計劃,省培計劃外可以采取更多的途徑和方式組織教師學習,及時更新知識庫,提升體育教師的專業能力。課堂上要從教師的單一管理轉向師生共同參與管理,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組織教學,引導學生勤思考,多合作探究,實現以教向以學為主的課堂轉變。
3.3提高體育鍛煉意識
初中階段是學生體育觀、體育能力、體育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是學生核心素養形成的主要空間。體育知識學習是體育核心素養形成的有效載體,體育核心素養的培養不在朝夕,它具有培育的長期性、發展性、差異性、協同性等特征,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建設的工程[11]。第一,要通過堅守課堂主陣地、抓好課外陽光體育、拓展校內外相結合的多元鍛煉途徑,第二,家庭和學校可以圍繞提高教學質量、發展學生身心健康為中心而實施一定的“減負”,有效實施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工作,培養學生勤鍛煉的習慣,樹立終身鍛煉的意識。第三,網絡媒體加大體育文化的傳播,計步器、運動APP等,讓學生潛移默化的感受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端正體育學習動機,提高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4.小結
古人云:“圣人以身體之,力行近乎仁。”強健的體魄是進行實踐活動的基礎,學校體育教育是實現體育強國的重要基礎,也是實現“健康中國”的偉大戰略目標。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是核心素養在體育學科中的重要表現形式。在體育教學中培育學生核心素養會提高教學質量,教學效果和質量的提高也有利于體育核心素養的形成,為實現學生全面發展起到促進作用。發展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要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細化到學生通過體育教學應該形成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具體要求,要通過課堂教學與課外拓展的銜接,逐步培養學生具備健康知識和行為,養成健康的運動能力及提升體育精神品質,才能有效的促進學生終身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程純.人民日報適勢求是:落實立德樹人是根本[EB/OL].
[3]褚宏啟.核心素養的概念與本質[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34(01):1-3.
[4]林崇德.核心素養從云端著陸:核心素養概念的內涵[J].今日教育,2017,(2):12-14.
[5]藺新茂,毛振明.體育教學內容論[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4:189-201.
[6]李祥.學校體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9-55.
[7]翟乃濤.提升教師運動技能保障體育課堂教學質量[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5,31(03):57-59.
[8]楊輝.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體育多樣化”教學改革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8,26(09):81-84.
[9]陳祁罕.初中學生體育核心素養體系及培養路徑[J].教育評論,2017,(06):133-136.
[10]羅嗣鳳.普通高中學生課業負擔的調查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3.
[11]于素梅.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基本思路與多元途徑[J].體育學刊,2017,24(05):16-19.
作者:王飛雄 李先飛 單位:陜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