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精準扶貧下農民思政教育措施分析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當前,我國政府已經將扶貧工作提升到了戰略高度,匯集各方力量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相關數據表明,2018年末我國農村貧困人口的數量為1660萬人,相較于2017年減少了1386萬人。貧困地區的農民收入增加了10個百分點,增長幅度高于全國農村的平均水平2.3%。精準扶貧工作實施以來,我國廣大的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工作不斷深入,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水平不斷提升,國家扶貧政策成效凸顯。2016年以來,多種媒體耗費的大量的資源報道全方位報道扶貧工作的進展,從報道中能夠看到扶貧工作取得的可喜成績,但是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不和諧的因素。部分貧困戶在接受扶貧政策后,存在不感恩、不自強,影響扶貧工作正常運行的言論,引發了社會的強烈反響。一項使農民獲益的政策為何會在部分農民當中變了味,其根源在于農民對于扶貧工作的思想認知存在一定的弊端,為此,加強農民思政教育工作顯得尤為必要。
1精準扶貧視域下農民思想問題
1.1農民心理失衡
國家實施精準扶貧政策,將過去共享的扶貧資源逐漸轉變為部分人所享有,造成了部分農民認為公共資源本就該人人共享的思想受到沖擊,從而產生心態失衡的問題。在精準了扶貧對象以及扶貧政策以后,過去大鍋飯式的資源與政策開始變成了個體化的標準。在此背景下,農戶都想要正確扶貧資源,滿足條件的農戶自然歡天喜地,但是對于那些不滿足條件的農民,則會怨聲載道,還有的人出現了自身利益被剝奪以及感嘆社會不公的思想。
1.2懶散思想存在
扶貧政策以及資源的涌入,提升了貧困戶奔小康的積極性,同時,也有部分貧困戶不勞而獲的思想滋生。過去所實行的整體扶貧政策,使得很多貧困戶長期享受政府的扶貧政策,養成了不勞而獲的習慣,精準扶貧實施以后,在更多對自身有利的政策以及資源下,他們更加喪失了自我奮斗的動力。政府給改建危房,吃穿向政府要,教育政府管,部分貧困戶脫困思想不積極性。他們喪失了奮斗目標,認為政府只要讓他們吃穿不愁就性了,造成了扶貧效果不良。
1.3指標分配矛盾
政府下發的扶貧指標和實際的情況不相匹配,造成了很多地方存在爭奪名額的現象。一方面評選貧困戶的進程中,因為政府所掌握的農戶信息缺失,造成了很多存在實際困難的農戶沒有能夠被評上貧困戶。另一方面,因為經濟情況相仿的農戶中必然會存在有的農戶評上了貧困戶,而有的農戶沒有評上的問題,那些沒有評上的貧困化會感覺到暗箱操作,對國家政策產生一定的誤解。
2精準扶貧視域下農民思政教育策略
2.1激發農民脫貧動力
農民是脫貧的主體,呼喚出農民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的關鍵手段在于借助思政教育工作提供農民素質,呼喚勤勞致富傳統美德,將“要我脫貧”逐漸的轉變為“我要脫貧”,在思想上充分的激發起思政教育的內在動力。首先,有效的保障農安民主權利以及物質利益,推動農業改革,確保農民能夠享有一定的物質利益,充分調動農民融入現代農業產業鏈的積極性。強化基層民主建設,營造出良好的自治環境,有效的建立健全農民參政議政的相關渠道。其次,維護農民思政教育主體地位。思政教育本身就是一項民主、平等而又自由的教育,農村工作的干部同志要積極的轉變理念,充分尊重農民的人格,為農民提供精神食糧,加強思政教育中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充分激發農民參與教育活動的熱情。
2.2提供思政教育物質保證
對于農村地區經濟落后,農民精神空虛的問題,只有充分的貫徹物質利益的基本原則,才可以調動農民積極性、創造性?;鶎痈刹啃枰詣諏嵉膽B度,關心貧困農民,解決農民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為農民接受思政教育提供物質保證。首先,提升農民生活質量。政府要想貧困農村提供大量的資金,注重這些地區基礎設施的完善,推動現代農業化發展歷程,注重農民收入的提升,使得農民可以產生獲得感、幸福感,保證思政教育工作的有序開展。其次,培養農民正確義利觀。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民不斷轉變其自身的義利觀,存在著重利益輕道義的實際問題,所以在建設農村經濟的前提下要引導農民確立正確義利觀,防止產生過分追求經濟利益的情況,從而忽視了精神滿足。
參考文獻:
[1]呂昀祥,汪鳳娟.精準扶貧背景下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現狀與對策——以蒼梧縣石橋鎮簾溪村為例[J].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1(4):40-44.
[2]王東維,李秀秀.精準扶貧視閾下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臨沂大學學報,2018,40(4):89-97.
[3]孫朝暉,李文武.精準扶貧視域下農民思想引導的對策分析[J].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8,26(1):62-65.
[4]蔡紅生,田秋艷.精準扶貧視閾下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精準性[J].決策與信息,2017(10):86.
作者:孫貝貝 單位:山西師范大學政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