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多元情境法提升初中語文的教學魅力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就是所謂的“情境教學法”。就初中語文教學而言,情境教學法的類型是豐富多元的,創設的途徑和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不同類型的情境教學法可獨立使用,也可組合起來應用。因此,教師要重視多元情境法,不斷提升初中語文教學魅力指數。
一、語言情境教學法的有效創設和應用
所謂“語言情境”,是指執教者借助文中的具體話語情境,或者通過自己的教學語言,來激勵與喚醒、引導與促進學生學習思維的一種教學方法。以吳敬梓筆下的《范進中舉》為例,在課堂教學導入環節,筆者創設了話語情境:“古時候有一個士子,姓范名進。不知道是學習成績不夠好,還是他的考運不佳,連續考了多年才好不容易考取了一個秀才。他不斷地勤奮學習,并瞞著家人偷偷地跑到城里去參加鄉試,這一次終于考上了舉人!可是當他得知自己高中舉人這個消息時,卻一下子瘋掉了!(全班哄笑起來)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欲知后來如何,且看《范進中舉》。”簡短幾句話,一下子激發了全班學生的學習期待心理,達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問題情境教學法的有效創設和應用
古語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問題情境雖然屬于語言情境的一種類型,它與后者卻不完全相同。一是問題情境的本質特征集中地體現在“疑與問”上;二是問題情境不僅可以來源于教師的“教學提問”,而且可能來源于學生的“質疑問難”。這是兩者之間的根本性區別。以魯迅筆下的《孔乙己》為例,筆者在實際教學中首先讓學生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提出問題。有的學生問道:“孔乙己在魯鎮也算得上是一個知識分子,可他為什么就沒有屬于自己的名字呢?”有的學生根據課文的結句“我到現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問道:“孔乙己究竟是死去了還是沒有死呢?”……這些問題既有個性化特色,又有一定的價值。解決了這些問題,不僅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理解和感悟,而且有利于學生體會文章的思想情感。
三、生活情境教學法的有效創設和應用
“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其重在強調“語文與生活”之間有著一種相輔相成的緊密關系。這就是說,語文知識及其教學活動與生活元素——“合則共榮、分則互損”,它一旦遠離或擺脫后者的豐富涵養和有效滋潤,終將走向“無本無源、鏡花水月”的虛無、枯竭的態勢。不僅如此,積極開展生活情境下的語文教學活動,既有利于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用結合,又能為教學相長提供源源不斷的“活水”。例如,教學《背影》《甜甜的泥土》《我的母親》《父母的心》等文章時,教師可從社會生活元素中選取不同類型的親情事件來創設教學情境,以此作為“引學”材料或“補充”內容,讓學生通過“內外結合”,更好地體悟這些平凡而又偉大的“至愛親情”。四、科技情境教學法的有效創設和應用以微型計算機和網絡信息技術為主要載體的現代教育,具有融合“音、像、文、圖、動”為一體的特點和優勢,既能為課堂教學提供無可比擬的支撐,又能為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有鑒于此,科學、合理而又巧妙地創設多媒體活動情境,非常有利于從中贏得不容忽視的“科技紅利”和“教學附加值”。以《美麗的西雙版納》為例,筆者借助多媒體生動地展示了西雙版納的自然景象和風俗民情,同時播放了《美麗的鳳尾竹》這一優美曼妙的少數民族歌曲,為學生提供了如見其景、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視聽盛宴”。科技化情境教學有利于促進學生對課文知識的學習與理解,以及思想情感的體悟與共鳴,切實讓語文體現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學科特點。五、體驗情境教學法的有效創設和應用“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的這句詩強調了“學與用、知與行”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各種途徑,運用各種方法,積極開展各類體驗式情境教學活動,這既符合學生“求新、求異、求趣、求動”的性格特征,又能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以《長征組歌兩首———四渡赤水出奇兵、過雪山草地》為例,筆者借助多媒體,采取了“以唱代學”的情境活動形式。學生們通過視聽互動以及歌詞與音律的相互作用,取得了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再如,對于情節性、思辨性、可操作性較強的課文,筆者讓學生通過演講、辯論、講故事和課本劇等形式,積極開展豐富多元的體驗情境教學活動,達到了教學目標。
綜上所述,多元情境教學法“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堅持“以生為本、以學為主”的指導思想,積極有效地開展各類情境教學活動,不斷提升語文教學的魅力。
參考文獻:
[1]孫春玲.情境式教學方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語文,2012(18).
[2]陳洋.初中語文教學情境的構建策略及應用[J].語文天地,2016(02).
作者:顧小芹 單位: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實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