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新媒體對校園文化建設的影響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文章探討了新媒體和高校校園文化的內涵、特征及二者的關系,深入分析了新媒體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產生的影響。充分發揮新媒體優勢,創建新媒體環境下實現校園文化建設創新的方式和手段,并提出和完善了可操作、可行性校園文化建設的對策。
1新媒體與校園文化
新媒體以網絡技術、數字技術和信息處理技術等為基礎,通過電腦、數字電視、數字廣播、手機、戶外LED屏幕、iPad等終端,利用搜索引擎、網站、微博、論壇、貼吧、App等多種新媒體應用軟件,向用戶提供信息的媒體形態,新媒體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信息,具有數字化、多元化、交互性、共享性、便捷性、傳播的開放性和時空的虛擬性等特點[1]。高校校園文化是學校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和管理服務實踐中,以學生為主題,以課外活動為主要內容,涵蓋廣大師生和管理者形成的一種精神、價值、規范、形態為主要特征的群體文化[2]。校園文化的核心是師生共同遵循的價值觀念,在新媒體時代,我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需立足實際,與時代要求和文化發展相適應。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也在不斷的發展和調整,新時期,結合現階段高校教育和新媒體快速發展的特點,做好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工作,努力培養和積淀校園文化精神,服務人才培養。將新媒體文化建設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緊密結合起來,緊跟時展,探尋新的文化發展之路。新媒體極大地延伸了校園文化建設的內涵和發展,對大學教學模式、方法、理念及文化氛圍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就要求我們理論上清楚把握和理解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進一步加深二者之間的融合,豐富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積極運用新媒體技術及教育交流平臺,發揮媒體優勢,規避新媒體風險,營造綠色校園、創建和諧文化,促進校園行為、精神等文化發展。
2新媒體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影響
新媒體硬件設施的投入及軟件平臺的開發和部署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基礎環境保障。迎新就業管理系統、學生管理系統、教務管理系統等管理平臺,移動App、貼吧、論壇、微博等交互平臺,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了新環境,這對校園思政教育、教學管理、重大活動、學習生活等具有實時信息傳播和強大輿論導向功能。同時,新媒體能夠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大學生利用新媒體即可進行在線學習、知識獲取、了解資訊等,極大滿足了師生對信息的需求,增加了大學生通過新媒體途徑主動獲取知識和資訊的興趣。校園新媒體形式不斷多樣化,積極拓展校園環境文化建設,增強校園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張偉佳指出,新媒體促進了校園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建設紅色專題網站和就業創業服務平臺等,但是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和和網絡道德修養等問題在新媒體環境下容易受到忽視[3]。新媒體使大學校園面臨威脅和巨大挑戰,大學生對網絡媒體的過度依賴,受到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和不健康信息的侵蝕,沖擊校園主流文化。信息審核機制不健全,信息監管難度大,信息無限制,信息獲取過度自由和便捷,信息傳播無過濾和交互性,導致垃圾信息泛濫,大學生不再慎思篤學,可以不受任何道德約束和限制的失范行為,價值觀扭曲,甚至出現違法犯罪行為,嚴重影響到大學生的認知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大學生作為新媒體的主體,極易受到不健康信息的影響,削弱對校園主流文化的認同,在新媒體深入應用的背景下,高校如何引導大學生有效利用信息傳播媒介和平臺,約束自我行為,堅持正確價值觀念和取向,提高主流文化意識和媒介素養,是當前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需要面對的重要問題。
3新媒體環境下完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對策
3.1實現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深度融合
高校傳統媒體具有信息采寫的專業性和審核的權威性,所有信息都需要嚴格的審查、校驗和考證,可信度和公信力非常高。而新媒體具有容量大、互動性強、速度快、開放式的信息傳播平臺等優勢。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要合理利用新舊媒體的優勢,實現二者的深度融合。從發揮新舊媒體文化建設內容的角度來看,新媒體環境下進行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要注重信息內容專業度的把握以及對信息的渠道的官方認定,例如:將校報、通訊等傳統信息傳播手段與手機媒體互相融合,創建手機端App消息自動推送專題報道頻道,在內容設置時,需要考慮采用校報采編系統設計信息采集、編輯和編審的功能,以便掌握校園信息生產環節主動權。在內容建設融合時,亦需注重大學生對多元信息的個性化需求,可以開發設置娛樂、交互、搜索、積分換獎勵等功能,讓學生在一個相對輕松的氛圍中去主動的接受信息、搜索信息、利用信息。要建設符合新時代特色為主體的內容,結合校園文化特點,貼近社會和生活,走進學生,多選取一些思想先進、知識趣味、新聞時效性強等話題內容,豐富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和手段。加強新舊媒體文化傳播途徑的進一步融合,將校園廣播、LED屏、顯示墻、宣傳欄、藝術展、文化長廊等和手機、電腦、iPad、Kindle等新媒體平臺相互融合,積極通過門戶網站、專題網站、手機小程序及公眾號等平臺實現內容實時動態宣傳,增強管理者、教育者和學生之間的在線互動和交流。在新舊媒體文化建設的管理方面,需要做到定期有計劃的安排傳統媒體工作人員參與到新媒體素養培訓和教育活動中來,以便在校園文化建設工作當中,充分發揮媒體作用和優勢,增強師生凝聚力,促進校園文化發展。
3.2創建校園新媒體個性化平臺
新媒體在校園中的廣泛應用,需要創建教育性、自助學習和服務性等功能平臺,根據學生不斷變化的需求,及時了解學生對新媒體的利用、吸引力和滿意度等情況,不斷創建新媒體平臺,為做好思政教育宣傳、精品課程教學、文化活動開展提供保障。重視新媒體建設效果和影響,利用新媒體平臺開展信息的交流和溝通,引導學生、教育學生、凝聚學生,如創建校園官方微博、微信公眾平臺、QQ群、海大貼吧、紅色教育專題網站、思政學習主題網站等平臺,實現與學生群體的文字、音視頻全方位信息傳播。微信公眾企業號或訂閱號,實現信息內容的主動推動,并在欄目設置上進行個性化設置,重點考慮與大學生聯系度較高、關注度較強、價值大的模塊,如學生管理工作、教學管理、校園新聞資訊、學術講座、招聘創業、知識競賽、科技比賽、校園文藝活動等信息,傳播校園主流價值和思想,增強校園文化活動實施效果。開設主體官方微博,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問題之后可以在微博平臺上向學校提出,學校也可以安排專業人員在此平臺進行反饋,切實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增強優秀的校園文化氛圍。創建數字移動圖書館,圖書館是校園文化資源的重要來源[4],通過手機移動媒體安裝數據庫App,可不受時空限制實現對知識的查詢、獲取和利用,同時還可以登錄個人圖書館,查詢個人相關信息,實現知識實時獲取,在線閱讀和互動。
3.3切實加大新媒體監管力度
校園文化建設要加大對媒體隊伍的建設,制定新媒體制度,特別是有關移動App、社交軟件、論壇貼吧、手機視頻等新媒體的管理制度,提升學校對新媒體的管控力度。積極對校園輿論進行引導,實時動態的掌握大學生思維動態,讓學生養成辨別是非的能力。利用行為管理設備與信息安全技術控制校園中信息的傳播,有效過濾不良網絡信息,實施網絡實名認證登錄制度,做好基于角色分級的用戶安全訪問策略。依據校園信息審批制度、網絡管理制度等要求,對不良信息進行嚴格審核,確保信息安全,保證校園文化積極、健康發展。
4結束語
新媒體的應用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和思想行為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新的形勢下,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優勢及其在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方面的積極作用,拓展豐富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內容,強化管理手段,優化新媒體文化環境,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緊密結合新媒體特征和高校校園文化發展規律,進行繼承和創新,進一步促進新媒體作用發揮和校園文化發展的深度融合,全面提高文化育人功能,構建健康、文明、和諧的校園文化環境。
參考文獻:
[1]易萍.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機遇與挑戰[J].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學報,2017(2):72-77.
[2]丁金諾.論新媒體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3):116-118.
[3]趙磊波.淺析新媒體環境下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6(3):63-64.
[4]程羅德,等.新信息環境下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與管理研[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8(9):103-106.
作者:程羅德 盧笑明 袁媛 蘇顯屹 單位:大連海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