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淺談將體育科目納入高考的可行性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如今,在社會各界的關注中和體育將納入高考的形勢下,學生的身體素質得到一定的改善。加強學校的體育工作,養成學生體育鍛煉的習慣。體育科目納入高考早有規定,只是過去存在著一定的爭議,因而未能順利實施。青年強,則國強。國家的興衰存亡跟新一代的青年息息相關,沒有強健的體魄,就沒有興旺的國家。推行體育科目納入高考勢在必行。本文內容主要以文獻資料法進行收集整理。
1.前言
體育納入高考的目的就是轉變學生和家長的觀念,引導學校關注學生的身體素質健康發展。在注重智育的教育體制下,學校體育的發展停滯不前。加強學校體育課程的開展是學生全面發展的有力后盾,而將體育科目納入高考也是對學生強制性的措施。本研究基于此開展,通過對體育科目納入高考的可行性分析,探究其在中學中開展中遇到的問題和機遇,并將其進行全面系統綜合地分析,交叉思考得出對存在問題的具體應對策略,為其在中學中的開展提出有效建議。
2.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2.1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為體育科目納入高考的可行性。研究中涉及對中學生教育政策、體育運動社會環境、各中學校體育項目開展情況以及學生、老師、家長對體育科目的看法等研究,并選取江蘇省鹽城市的部分中學進行調研。
2.2研究方法
2.2.1文獻資料法。通過南京體育學院圖書館電子期刊網絡平臺進行文獻檢索,對體育科目納入高考的意義價值以及其在各不同地區開展的可行性的相關資料進行了參考與查閱,并收集、概括、歸納總結。使得本論文關于體育科目納入高考的可行性的相關研究成果,更加有理有據,切實可行。2.2.2電話訪談法。對開展和擬開的體育項目的學校進行電話訪談,咨詢學校有關體育活動開展的具體情況,從學校領導、體育教師、學生、家長四類主體對體育項目開展重視程度,支持程度,喜愛程度,接受程度四個角度分別進行總結。2.2.3專家咨詢法對有關方面的運動心理專家等進行咨詢訪問,具體到政府政策,學校師資,社會關注與人員接受程度,對本文所涉及的各個方面進行評估與分析。
3.中學開展體育項目的內外環境分析
3.1政府與社會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要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把加強學校體育、大力開展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作為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有力抓手,保障體育教學課時,落實學生每天一小時鍛煉時間,加強體育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取得了明顯的進展。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重大變革,智力已不是能力的代名詞。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通過多形式的體育運動,旨在促進學生良好的健康觀和終身體育的思想。
3.2學校與教師
3.2.1中學開展體育項目的現狀分析。研究調查到鹽城市區的部分中學(田家炳中學、鹽阜中學、鹽城中學、景山中學等),詢問到二十余名體育教師關于學校體育課程開展現狀。部分學校將體育項目劃分歸類,由學生自行選擇。項目類型較為多樣,如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籃球、足球等。還有學校對一些體育項目進行了專門的訓練,如跳遠、短跑、實心球等。教師對其進行專業的技術指導,組織學生進行練習。如若在教學方法上較為傳統,對其進行創新改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還有個別學校注重于學生的體能儲備,讓學生進行大量的身體鍛煉,導致學生疲憊不堪,影響后面的室內課程。強健的體魄和充沛的體能絕不是一蹴而就,循序漸進的方式更能讓學生養成良好鍛煉的習慣。在大多數中學中體育場地設施較為完善,包括羽毛球場地、乒乓球場地、排球場地、籃球場地、足球場地占運動場地等。有的學校還會對外開放。場地器材的使用率還是比較高的。但有些器材用舊用壞,學校沒有及時更換。學校可以定期引進一些新穎有趣的器材,吸引學生積極地參與到體育活動中。3.2.2中學體育教師的基本情況。中學的教師配備不是特別完善。相對而言,小學的體育教師還是比較充足的。而有的中學的體育教師一節課要帶兩個班,明顯降低了教學的質量。體育對于學生而言,代表著整個身體素質,絕對比成績更為重要。因此,學校更應該重視起來,配備足夠的體育教師。此外,學校還可以組織體育教師定期外出培訓或交換學習,儲備豐富的教學經驗,而不是一味傳統守舊。
3.3學生與家長
高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社會意向,多數學生對體育活動的喜愛程度一般,認為成績就是當下最重要的。而家長也對這方面沒有注重,對孩子進行身體素質方面的教育。學生家長們幾乎接受“高考”這一公平的選拔,認為應以學業為重,也只有少數家長較為注重體育鍛煉。有的雖知道體育鍛煉的重要性,但在面臨高考的環境下,對學生花費時間進行體育鍛煉持中立態度。
4.體育科目納入高考對學生身體素質的影響
4.1協調性的影響
良好的協調性能夠讓學生迅速融入到體育課程的活動中。在各項身體素質里面,協調性的鍛煉可能是最為困難的。協調的影響受著先天性的影響和后天性的條件,并摻雜著柔韌這一身體素質的影響。可以設置一些鍛煉協調性的手段方法:如做不習慣動作的身體練習;健美操中改變原有的節奏或動作;用游戲的方式完成復雜的動作;利用各種器械做復雜的練習;利用哨音使學生改變動作的練習等等。協調性能夠讓體育鍛煉更高效,更得心應手。
4.2柔韌性的影響
學生長時間坐在室內學習文化知識,容易導致頸椎、脊柱等方面的問題。適當的柔韌性練習,能夠保持關節的健康和靈活,讓身體遠離僵硬和疼痛。良好的柔韌性能夠預防受傷。在體育活動中可設置一些簡單至復雜的瑜伽動作改善柔韌,學生將有更好的身體形態和精神面貌,而柔韌性練習更能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
4.3力量性的影響
近年來,學生的肥胖問題也較為普遍。力量性的體育鍛煉還能控制身體的脂肪。換言之,肌肉越強壯,則越容易消耗身體的熱量,從而控制體重。通過體育活動的鍛煉,能夠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尤其是力量性。通過一些靜力性練習,感受動作的力度。能夠通過多樣的動作練習,提高學生全身肌肉快速收縮的能力。在提高力量的同時,能夠提高速度,鍛煉協調性。并且,力量性的體育鍛煉能夠降低骨質疏松癥發生。如果已經患有此病癥,力量訓練能夠降低病情。
4.4心理方面的影響
高考作為競爭較為強烈的選拔性考試,帶來的壓力不僅僅是對學校、家長,更是與學生的切身利益緊密相連。適當有效的體育鍛煉可以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可以增強學生的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排解應對高考的各種壓力;在體育活動中,更容易培養學生團結互助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缺點。
5.小結
體育科目納入高考旨在促進學生的身體素質健康發展。改變教育理念,打破當前的人才選拔制度勢在必行。將體育活動成為一種必需品,追求人的全面發展。然而,將體育納入高考無疑是增加了學生文化學習之外的學業負擔[5]。再者,體育高考項目只是一個測量數據,并不能完全衡量學生整體的身體素質。體育科目納入高考的條件尚未成熟健全,還需進行調查研究確定項目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將體育科目納入高考不是目的,而是本著提高中學生身體素質的美好初衷。體育科目納入高考是當前最有效也是最難實施的制度改革,只要充分發揮其帶來的積極影響,就能引導人們重視體育,全面發展學生的德、智、體、美。
參考文獻:
[1]張紀春.論體育科目納入高考的必要性與可行之策[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5,(10):192-193.
[2]張雷,許春紅.素質教育理念下體育納入高考科目的反思[J].課程教育研究,2013,(17):225.
[3]仇風光,郭兆霞,尹珊珊.體育納入高考選考科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18,32(02):64-69.
[4]陸炎.體育納入高考科目的障礙與困難:論體育與高考的不融性[J].運動,2012,(17):6-7.
[5]袁鋒.體育納入高考選考科目熱議的思考[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6,36(02):40-43+47.
作者:薛蓮 戴俊 單位:南京體育學院;鹽城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