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重慶教育之垃圾分類教育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一、創新垃圾分類,還需教育到位
首先,要讓垃圾分類的重要性深入人心,就得從小進行教育。“教育從娃娃抓起”,目前的“可回收教育”僅停留在皮毛的狀態,孩子認識不足。從小沒有養成分類的意識,長大后就會隨大流,甚至被一些不良習慣誤導。其次,宣傳教育要到位。通過各種渠道對居民進行廣泛的宣傳,在現有宣傳內容的基礎上,讓群眾切實明白垃圾分類的好處。再次,不妨增加一些獎勵方式來推動,提高市民的積極性,提高參與度。
學校應該以學生垃圾分類習慣養成為教學目標,各校為學生開出各具特色的垃圾分類教育課程,有課堂教學類也有社會實踐類,各校因地制宜編寫36個合適的校本教材。明確要求幼兒園每周至少安排1課時,中小學每月至少安排1課時,進行生活垃圾分類教育。舉辦全區中小學(幼兒園)垃圾分類典型案例、優秀教案征集評比,共收到550多篇作品,評出一等獎5篇、二等獎15篇、三等獎30篇,并加以匯編分發給各校,讓各校垃圾分類教育效果在相互借鑒和學習中得到提升。
二、國外的垃圾分類辦法
適當學習一些國外的垃圾分類辦法對我們進一步進行垃圾分類有很大幫助。
1.美國
垃圾回收作為一種產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在許多發達國家,回收產業正在全國產業結構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以美國3個城市巴爾的摩、華盛頓和里奇蒙為例,過去回收垃圾每處理1噸需要花40美元,分類處理以后,這些回收的垃圾在1995年就創造了5100個就業機會。在美國這3個城市只是很小的一個地區,其垃圾回收不僅節約了處理垃圾的費用,而且創造了5億美元的財富。
被稱為垃圾生產大國的美國,垃圾分類逐漸深入公民的生活,走在大街上,各式各樣色彩繽紛的分類垃圾桶隨處可見。
政府為垃圾分類提供了各種便利的條件,除了在街道兩旁設立分類垃圾桶以外,每個社區都定期派專人負責清運各戶分類出的垃圾。
居民對政府的垃圾分類工作也表示了極大的支持。這不僅表現在他們每個人對垃圾分類的知識耳熟能詳;而且,在這里為垃圾分類處理出錢,就像為能飲用到潔凈的自來水付費一樣天經地義。
2.澳大利亞
一般人家的院子里,都會有三個深綠色大塑料垃圾桶,蓋子的顏色分別為紅、黃、綠。綠蓋子的桶里,放清理花園時剪下來的草、樹葉、花等;黃蓋子的桶里,則放可回收資源,包括塑料瓶、玻璃瓶等。
由于規定復雜,因此市政部門每年都會向各家郵寄相關宣傳資料,孩子們更是早早地學會了如何給垃圾分類。幾年前,記者的房東講解如何進行垃圾分類時,忘記說要把瓶蓋取下來。這時,她剛上小學的兒子杰森在旁糾正道,一定要將蓋子取下來,否則處理時很危險。
3.英國
一般來說,每家都有三個垃圾箱:一個黑色,裝普通生活垃圾;一個綠色,裝花園及廚房垃圾;一個黑色小箱子,裝玻璃瓶、易拉罐等可回收物,區政府會安排三輛不同的垃圾車每周一次將其運走。普通生活垃圾主要是填埋,花園及廚房垃圾用作堆肥;垃圾回收中心則回收42種垃圾,如眼鏡、家具等。
4.其他國家
垃圾分類不僅是美國那樣的發達國家的時尚,也是不少發展中國家的趨勢。在巴西,許多社區都實行的垃圾分類,這位市長把市政大廳正門口的分類垃圾箱作為該市的榮耀。而附近的二十多個海灘,分類垃圾箱更像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在菲律賓的一些地方,村民自發組織起來為清潔自己的生活環境而努力,垃圾分類是這個運動中的主要內容。
不管窮國還是富國,垃圾分類都在成為世界性的潮流,而在這方面曾經世界領先的中國,這好的傳統卻幾乎丟失了。垃圾分類對于一向勤儉持家的中國人并不陌生。也許你還記得五六十年代回收廢品的情景:牙膏皮攢起來回收,橘子皮用來制藥,生物垃圾用來做堆肥,廢布頭,墨水瓶等等都能得到再利用。分類后的垃圾,既避免了垃圾公害,又為工農業提供了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