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互聯網+”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探索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新常態是現階段我國的發展趨勢和形態的概述,在新常態下大學生響應和參與了創新創業,但是由于大學生社會經驗不足,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趨勢并沒有一個準確的了解,也沒有對“互聯網+”創新創業的目標有一個準確的定位,從而使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得不到提升,嚴重的影響了大學生創業的信心和動力。而新常態下融入“互聯網+”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有效的促進了大學生創業的新活力。本文對融入“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意義、“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現狀和新常態下融入“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教育措施進行探討。在大學生創業的過程中存在著各種各樣阻礙創業成功的因素,如:資金問題、技術問題、創業平臺問題等,這些因素都是影響大學生創業信心和動力的主要原因。大學生創新創業離不開學校教學的指導,也離不開當地政府的支持,更離不開企業對大學生創業的支持。在新常態下“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為大學生帶來了更好的創業機遇,也讓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有了更好的突破,并為大學生的創業掀起了新浪潮。
一、融入“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意義
(一)創新了創業方式
在這個新時代的背景下,互聯網被普遍的應用在社會生產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也使人們的生產生活更加方便、快捷,新常態下融入“互聯網+”已經成為了一個必然的趨勢。現階段的大學生創新創業中,“互聯網+”成為了大學生創業的新型工具,有效的節約了大學生創業規劃的時間,并為大學生創新創業中產生的大量信息數據提供了安全儲存的平臺,成功的改變了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方式。新常態下融入“互聯網+”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最大的優勢是并沒有因為時代的發展而提高創業的門檻,并且創業的成本還不高,也為大學生的創新創業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道路[1]。
(二)創新了教育模式
在新常態社會背景下,為了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成功率,有效的引起了高校對大學生創業教育的高度重視。高校積極的改變了傳統的教育模式,不斷重視學生的創業教育,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培養創業型的人才,促使高校跟隨現代社會發展的步伐和實際創業教學的需要創新了教育模式,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并不是只重視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術的教育,而是更加重視大學生內在潛力的開發。高校教師在教育的過程中也積極的應用了“互聯網+”技術對教學的內容進行了創新,從而為新常態下融入“互聯網+”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
二、“互聯網+”大學生創業的現狀
(一)缺乏創業積極性
在大學生創業的過程中,由于資金問題、技術問題、創業平臺問題等問題的存在嚴重的阻礙了大學生創業前進的步伐,使得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非常低,嚴重的打擊了大學生創業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雖然各地方政府也推出了相關大學生創業的扶持政策,但是,政府的扶持政策并沒有對大學生的創業進行全面覆蓋,一些扶持政策并不能夠滿足新常態下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要求,使得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初期依舊存在著較多的困難,而這些困難也是大學生無法避免也無法解決的,到最后只能以創業失敗為結果,政府的政策扶持不能夠有效的解決新常態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時遇到的實際問題,是影響大學生創新創業積極性的主要原因[3]。
(二)缺乏創新創業定位
在大學生創新創業的過程中,因為大學生并沒有太多的社會經驗,導致大學生在進行創新創業時并沒有在腦海中形成一個準確的創業概念,對創新創業也沒有一個明確的定位,并且非常的模糊,大多數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都是因為這個時代的創業新潮而激發的創業興趣,在創業興趣的促使下大多都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并沒有太強烈的創業激情,因此在高校舉辦創業實踐活動時,部分大學生參與到學校創業實踐中時,并沒有足夠的實踐積極性,使得高校的創業實踐活動沒有達到開闊大學生視野的效果。剛剛步入社會的大學生往往會跟風社會,進行盲目的創業,以模糊的創業定位和錯誤的創業概念跟著成功人士創造不適合自己的事業,這樣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最終都是以失敗告終。其次就是大學生對自我的認知并不夠,其本身并不具備良好的互聯網技術素養,極其的缺乏與“互聯網+”創業有關的網絡技術能力,導致在創業的過程中無法利用“互聯網+”創新創業的技術優勢。一部分大學生甚至對互聯網技術的了解都很少,在創業的過程中根本無法在這個新常態社會背景下站穩腳跟[4]。
(三)缺乏創業教育理念
在高校大學生的創業教育中存在著一些問題,近年來,我國在不斷加強創業政策的扶持,相關創業的制度也在不斷的完善,這也充分表現出了國家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重視,但是,我國高校的創業教育相比發達國家還是處于落后的狀態。一部分高校在教育的過程中也融入了大學生的創業教育,但是由于學校和教師對大學生創業教育的認識并不一致,在教育中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使大學生的創業教育基礎設備跟不上新常態下融入“互聯網+”創新創業的需求,教學的理念也達不到新常態下大學生創業教育的要求,使得高校教師在進行大學生創業教育時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束縛,讓創業基礎知識的教育太過表面化。一些高校雖然加入了大學生創業教育,但是重視程度并不高,使得創業教育的課程設置并不多,授課教師的專業素養也不夠,從而使學生也并不重視創業基礎知識的學習,對創業基礎知識的學習也沒有太強烈的興趣和積極性,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高校創業教育的發展。
三、新常態下融入“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措施
(一)完善政策加強指導
由于大學生對當前社會的發展并沒一個正確的認知,并且社會生存的經驗也并不多,使得大學在進行創新創業的過程中受到社會的影響和阻礙比較多。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在剛剛進入創業階段時,并不能夠對創業中的風險進行提前的預判,因此在創業的過程中存在較多的風險問題。另外大學生創業并沒有資金的支撐,在創業的過程中總是會遇到資金周轉不開的情況。針對這些問題的存在,政府應該積極的提出一些相關大學生的創業項目,根據大學生創業的項目和創業的情況進行合理的資金補助。通過政府的扶持和幫助來擴大大學生新常態下融入“互聯網+”創新創業的范圍,科學合理的加大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扶持的力度,政府要不斷利用互聯網創業的優勢對學生創新創業過程中的風險進行有效的控制,再加上資金政策的扶持,就可以實現政府對新常態下融入“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支持和鼓勵,從而為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成功提供政策的保障[6]。
(二)提升大學生積極性
在新常態下“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高科技技術在不斷的發展,近年來,我國在不斷的增加高校“互聯網+”創新創業教育政策上的扶持,目的是為了使大學生更快、更有效的適應創新創業教育,讓大學生不斷的適應新常態下融入“互聯網+”創新創業的新環境,讓大學生在腦海中形成一個正確的創業概念,從而更好的抓住創新創業的機遇,激發大學生創業的積極性,進一步的提高創業的成功率。在高校大學創業教育中,學校和教師應該針對不同學習時期的學生進行不同程度的創業教育,并在教育中積極的應用“互聯網+”技術,讓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與新常態下“互聯網+”創新創業進行有效的結合,不斷的提升大學生互聯網的技術素養,從而提高新常態下融入“互聯網+”的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積極性。
四、結束語
在這個“互聯網+”的社會背景下,社會的各項生產和人們的生活活動都離不開互聯網技術。新常態下融入“互聯網+”有效的為大學生提供了正確的創新創業的方向,也為大學生營造出了一個更好的創新創業的環境。“互聯網+”是目前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新模式,也是具有先進性的新模式。新常態下融入“互聯網+”有效調動了大學生創新創業參與的積極性。高校要積極的改變教育模式,加強綜合性人才的培養,當地政府也要加大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上的扶持,積極的鼓勵大學生利用“互聯網+”不斷的研究和開發現代化的高科技產品,進一步推動我國經濟和科技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羅惠英,陳書良.基于新常態下融入“互聯網+”的大學生創新創業研究[J].現代營銷(信息版),2019(2):210.
[2]羅雪.新常態下融入“互聯網+”的大學生創新創業[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1):50.
[3]張潔.新常態下融入“互聯網+”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探析[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8,1(18):125-126.
[4]方海諾.探究大學生“互聯網+”新常態下創新創業教育實踐現狀及措施[J].課程教育研究,2018(27):7-8.
[5]王敏.新常態下融入“互聯網+”的大學生創新創業[J].現代交際,2018(11):129+128.
[6]于欣.新常態下融入“互聯網+”的創新創業現狀與發展[J].中外企業家,2017(28):14-16.
作者:趙晗 單位:西安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