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英語教學中生態批評的運用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高級英語是英語專業本科高年級的核心課程,課程內容涵蓋知識面廣,涉及范圍寬泛,包括文學、哲學、教育、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名家作品賞析,旨在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加強學生綜合知識的運用能力、培養學生學會對名篇名著的分析和賞析能力以及學生獨立思考和邏輯思維的能力。本文從生態批評的視角入手,解析張漢熙所編著的《高級英語》中的兩篇文學作品《海上無路標》和《潛鳥》,揭示其蘊含的深刻的生態思想。
1生態批評理論
生態文學批評興起于歐美,于20世紀70年代逐漸升溫,并在90年代成為文學批評領域中的顯學。歐美的生態批評研究起步較早,成果豐碩,理論研究和批評實踐頗為系統,對我國生態文學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生態文學研究倡導文學研究向大自然轉向,向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轉向。生態批評研究者堅決反對人類支配、征服、統治自然,在自然這個大系統里,人類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是巨大的生物鏈條中的一個環節。他們主張人與自然統一協調、和諧共存的綠色思想。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他們嚴厲批評人在自然面前的狂妄自大,反對人類自詡為世界萬物的統治者、掠奪者,通過肆意征服自然、蹂躪自然來自我證明和實現自我價值。
2對課文《海上無路標》的生態批評解讀
《海上無路標》是由英國著名詩人、小說家維多利亞·瑪麗·薩克維爾·韋斯特創作。小說以日志的形式寫成。它幾乎沒有令人激動的事件,也沒有傳統意義上的高潮,人物內心的獨白與天空海洋景色的動態描寫和諧地交融在一起,作者以特有的視角、細膩的筆觸精彩地鋪陳了一系列海景意向,從浪花到海鳥、從海上晚霞到夜海星空、從海水到海島、從太陽到月亮等美麗海景。通過細致的描寫,我們不難看出作者對大自然的的熱愛和向往之情。在閱讀過程中,我們身臨其境般的領略了海景的顏色,“接著看到海天相接處出現一片紅綠相映的暮色霞光,有一片染成粉紅色的海面與那沒被染紅看起來就像一塊塊碧綠色的草坪的海面交融到一起,天空的顏色則宛如一塊混合著紅藍兩種顏色的調色板,但令我們無比喜悅的主要還是那種綠色閃光”(李正林、張名高,2006)。藍色的大海無疑傳達了安寧、舒緩、和諧與平靜的生命自然狀態。“我并不樂意看到太陽離去,因為我所發現的賞心樂事之一就是溫暖的陽關撫摸皮膚的感覺……而現在南緯地帶這種慵懶的氣氛卻已開始讓我著迷……我還喜歡船上所能聽到的一切細微的聲響:繩索舞動拍打的聲音以及浪花飛濺的聲音。”作者將筆尖轉向對田園詩般的美好生活的敘述,“想象著他把小船拖到小海灣的灘邊,發出一聲類似海鳥鳴叫的胡哨來通報自己的到來,他的老婆前來迎接他,她從他手中接過他打回的魚,他們那簡陋的草屋里什么家當也沒有,但卻充滿著健康和愛。”我們可以體會到他們那清新而質樸、簡單而健康的愛情。小說的主人公卡爾自詡為老成持重,通過在大海上漫無目的的航行,看到海面變幻莫測的景象,使他逐漸開始欣賞大地母親所呈現在他面前的美麗風光。正如在文章的最后他提到的“航行于茫茫大海上竟然能體驗到如此純樸的幸福快樂”。
3對課文《潛鳥》的生態批評解讀
瑪格麗特·勞倫斯的短篇小說《潛鳥》始創于1970年,其故事背景設在虛構的草原小鎮馬納瓦卡小鎮上。小說以一位白人醫生的女兒的視角講述了印第安女孩皮奎特·坦納瑞悲慘而短暫的人生經歷。瑪格麗特以其敏銳的生態視角,深刻地揭露了人類對大自然肆意掠奪、強取豪奪的惡劣行徑。文中有大量的對自然環境的描寫。小說開篇便是描寫其生活環境,“矮小的橡樹、灰綠的柳樹、北美稠李從,密集地生長在山腳小,形成了一片樹林。林子中央的空地上便豎立著坦納瑞家的木屋”。由遠及近的描寫呈現出了皮奎特一家窮困窘迫的居住環境和生活條件。而最后,瑪格麗特仍然以描寫自然畫面收尾,讓讀者們靜靜領悟“物去人空”的悲憫之情。自然不僅僅是呈現出了故事發生的地點和烘托出人物心理的背景,更是影射出了遭遇人類統治的被征服的對象。潛鳥本是北美大路上自由棲息的生靈,是大自然最典型的代表,它們世代繁衍生存在這里。“湖水四周,高大的杉樹密密叢叢地生長著,在銀光閃爍的星空的映襯下,云杉的樹枝呈現出清晰的黑色。它們從岸邊的巢中像幻影搬地飛起,向平靜幽暗的湖面飛去。”過了一會兒,潛鳥開始鳴叫了。“沒有人能描繪潛鳥所發出的那種悲涼凄慘的叫聲,而但凡聽到過那種叫聲的人則會終身不忘。那種哀怨又帶冷嘲的聲音屬于一個遙遠的世界,與我們這個擁有避暑別墅和居家燈火的美好世界相隔億萬年。”在人類還未涉足這里之前,它們一定就是這樣鳴叫的。潛鳥本應該是北美大陸上最原始、最古老的生物之一,但隨著人類涉足這里,不斷地開發,不斷地拓展,不斷地修建,導致這里的主人潛鳥逐漸減少,愈來愈少,最終消失殆盡。時隔8年,作者重返寧靜的鉆石湖,在這里父親修造的小防波堤已經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由政府建造的寬闊而堅固的船埠。“蓋拉坪山已經成了國家公園。湖區由原來的一家商店,發展到現在的好幾十家了,一個茁壯發展的度假勝地所具有的一切特征都可以再這里找到——旅館、舞廳、霓虹燈閃耀的小咖啡館,還有四處彌漫著的炸土豆條和熱狗的香味。”人類的文明開創了這一番番繁榮興旺的景象,然而在這寂靜的湖變“我到底還是沒能聽到那劃過寂靜的湖面傳來的、拖長尾音的、半是凄厲半是冷嘲的鳥叫聲”。潛鳥的消失則代表著人類對大自然肆意的掠奪,無情的破壞和占有,無疑是狂妄的人類對大自然的剝削和征服的結果。人類過度的開發使得生物物種的多樣性受到嚴重的破壞,而在鉆石湖邊潛鳥便是最典型的例子。
4結語
這兩篇課文分別從不用的角度折射出深刻的生態哲學思想。在《潛鳥》結尾處,女主人翁葬身火海,潛鳥消失,表達了作者的憂患意識,暗示著人類竭澤而漁地對待大自然,無非是在自掘墳墓,自食其果。《海上無路標》所體現的是簡單的生活、簡單的自然美,這與生態批評家所提出的簡單生活觀不謀而合。簡單生活不是要求現代人都像卡爾一樣獨自遠行,而是呼吁人們盡可能地簡化自己的物質生活,以騰出時間盡可能多地與自然交流,盡可能地提升自己的精神追求和美學品味。這才是作為現在的大學生應該具備的簡單生活觀。
參考文獻
[1]姜濤.高級英語教學模式新探[J].黑龍江高教研究,1995(3).
[2]李正林,張名高.高級英語精讀精講[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
[3]王諾.歐美生態批評[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
作者:高琳佳 單位:四川民族學院英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