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幼兒園健康飲食教育實踐探究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摘要:幼兒期的健康飲食教育對幼兒身心發展至關重要。文章對福州市兒童學園從共創主體環境、參與種植實踐和開展飲食活動三個方面實施幼兒健康教育,引導幼兒感受飲食文化、感知食材生長、感悟健康飲食,幫助幼兒形成良好飲食習慣和用餐文明禮儀的飲食教育實踐進行總結,以期為同類幼兒園的健康飲食教育提供參考。
關鍵詞:幼兒;飲食教育;實踐
幼兒健康飲食行為是指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科學進行吃飯、喝水等飲食活動所表現出來的具體行為,這種行為能夠保障攝入的食物營養科學、均衡,維持機體正常的新陳代謝、發育等生命活動。幼兒期是成長、發展最快的一個階段,在幼兒園活動中的開展健康飲食教育可以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健康飲食習慣以及用餐文明禮儀等,促進幼兒健康。在幼兒園開展健康飲食教育課程,除了對飲食知識的傳授,還可結合幼兒的身心發展特性以及飲食情況進行分析、有計劃且針對性地教育引導,培養幼兒健康飲食的意識,形成良好的健康飲食習慣,達到促進幼兒健康成長、提升幼兒綜合素質的目標。本文通過幼兒園教學實踐的案例,從共創主體環境、參與種植實踐和開展飲食活動三個方面開展幼兒健康教育的實踐研究。
1共創主題環境,感受飲食文化
健康飲食教育和環境創設認知相結合,在共同創設健康飲食文化環境的過程中不僅培養了幼兒的審美能力,同時可以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讓幼兒在環境體驗中認知食物,獲得健康飲食教育。例如:幼兒園在室外利用墻角旮旯、戲水池旁空地開辟植物園,種植果樹;在綠化帶保留可食用的苦草;引導幼兒為果樹掛上解說牌;創設小茉莉餐廳飲食生活館,為幼兒準備制食器材,請幼兒參與健康飲食主題環境創設活動;各班級開辟主題墻,將食知、食趣、食禮、食操等方面的飲食教育以互動式墻飾、參與式墻飾、照片式墻飾的形式呈現。在主題環境的創設中,以幼兒為主體,從食物的營養價值、飲食文化、進餐禮儀、美食制作等方面創設食物與生活、食物與自然、食物與人體健康關系的探究性主題環境。讓幼兒在利用材料進行環境裝扮的操作體驗中,提高對食物的認知能力。案例一:我的餐廳我做主幼兒園新落成的小茉莉餐廳深受孩子們喜歡,餐廳雖漂亮可都是叔叔阿姨們布置的,教師委婉提示孩子并因勢利導地鼓勵孩子們也參與到餐廳布置中,孩子們愉快接受了任務。在布置餐廳的集體活動中,教師適時引導孩子們關心、討論關于“食”的問題。在課外時間孩子們尋求幫助收集材料,在家園沙龍微信群分享找到的資料,在區域活動時間孩子們分享收集到的“食”的信息并興致勃勃地通過繪畫、符號、剪貼等方式為餐廳布置做著準備。在餐廳活動中,他們帶上自己的作品互相合作并不遺余力地布置著小茉莉餐廳,此后,每當餐廳開展活動,他們常駐足觀看同伴的“溫馨提示”,發表見解補充關于“食”的各種知識,因為有了這些鮮活的布置活動,加深了孩子對“食”認識。基于孩子們的需要抓住教育契機開展共創餐廳的活動,放手讓孩子布置自己的活動環境,教師保證活動時間的充分、空間和材料的自主、路徑的開放,讓孩子充分地思考,喚醒孩子的興趣并建立生活經驗。孩子們在布置的過程中自主探索“食”的奧秘,在操作的過程中積極思考內化“食”的經驗,在環境中游戲時又反芻這些經驗進而生成個性化的知識并運用于自己的活動中。在創建環境的互動過程中,孩子們收獲的不僅是知識,更是健康飲食能力和意識的提升。
2參與種植實踐,感知食材生長
在幼兒園生活中,種植食材的實踐體驗是滲透健康飲食教育課程的有效途徑。通過食材種植、養護、采摘體驗教學既可以培養幼兒良好的飲食觀,也可以讓幼兒認知糧食、蔬菜種植過程的辛苦,養成不浪費的生活習慣。例如:在植物園選種時,鼓勵幼兒搜集、選擇自己喜愛的蔬菜種子,播種種植進行實踐勞動體驗;利用戶外活動時間進行植物的養護,引導幼兒了解食材的膳食營養;邀請幼兒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刨坑、插苗、澆水、施肥,在觀察植物生長的過程中體驗食材的變化;在多種形式的采摘活動中感受付出與回報,培養幼兒對食物的感恩之心。這樣不僅提高了幼兒的勞動能力,同時生成課程主題內容,使健康飲食課程自然、自主地滲透并創新發展。案例二:小土豆養成記種植園里有兩個大木桶,可以種什么呢?這個話題成為大二班孩子們的焦點。孩子們觀察發現木桶的土深且獨立、空間小,下面還開有一扇可開的小門。基于對種植地的了解,大家查閱資料,討論并全班投票決定種土豆。孩子們種下小土豆,每天養護,仔細觀察其生長變化并用符號記錄。在此過程中,我們遇到了許多的困難:土豆不發芽、土豆爛了、土豆的莖長得好高把土豆都帶出土……為了更加了解土豆的種植,孩子們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查閱資料找幫手,不僅了解了土豆的膳食價值更克服了種植困難,成功地種出了兩桶土豆。到了收獲的季節,孩子們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儲備,設計了土豆食譜,親手加工分享美食,共享豐收的喜悅。孩子們積極與老師、同伴互動的過程中,收獲了滿滿的探究經驗。參與種植、共同養護、親子查閱、分享篩選有價值信息、小組共同設計、制定采摘計劃……孩子們在種植的過程自發主動地探索食材的膳食價值,了解到健康食材帶來的美味與生命健康,逐漸形成了健康的飲食態度,初步找到了健康飲食的方法同時健康飲食的習慣開始萌芽。在采摘過程中,孩子們會主動尋求幫助,汲取成功經驗后即刻付諸行動,充分動手動腦,探究溝通,這一過程讓孩子們積累了豐富的制食經驗,養成敏銳的尋找食材的洞察力,由此,整個幼兒園成為孩子們天然的食材工廠。
3開展飲食活動,感悟健康飲食深化課程
根據幼兒階段活潑好動和注意力不持久等身心特點,設計教學形式必須要吸引幼兒的興趣,進行健康飲食課程建設時,可與其他領域內容相結合,更有利于幼兒全身心投入到飲食健康學習當中,讓其帶著興趣和好奇獲取一個較為系統的早期學習經驗。
3.1以幼兒對“食”的行為、情感及知識為著手點
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為引領,抓住三個著手點設計課程,以幫助幼兒形成一個正確的飲食認識,在情感上更加喜愛對健康有利的食物,培養健康的飲食行為習慣。案例三:探秘車前草幼兒園的百草園長滿了各種各樣的苦草。一天,萱萱同學的一段話引起了孩子們對這些不起眼苦草的興趣:“這是什么草呢?我的爺爺是老中醫,他說許多草可以治病,吃了對身體也很好呢!”一言激起千層浪,孩子們紛紛拔苦草請教師鑒定,教師笑著搖頭告訴他們自己也不認識這些草。孩子們有了采摘果子的前期經驗,知道大自然里其實有許多可食用的食材,于是有的挖草有的用符號記錄草的樣子。家園沙龍中大家展示找到的苦草,家長們集思廣益,經過鑒定發現百草園有兩種草是有食用價值的,分別是魚腥草和車前草,大家還分析了兩種草的模樣。第二天,孩子們在戶外時光拿著鏟子開始挖車前草(比較多也好挖)。經過再次查閱、討論,發現車前草能清熱解毒特別適合夏天,于是大家分工合作,烹飪“車前草粥”并品嘗。食材雖簡單,但大家都說吃完很舒服解渴。抓住挖車前草的行動,通過實踐活動激發幼兒對苦草的興趣,在“車前草行動”中幼兒因對苦草的好奇而多渠道感知探索,從而獲得新的關于“食”知識經驗。因為發現原來苦草也有食用價值,于是“學園百草園”子課題生成。我們用桂花泡茶、車前草煮粥……在活動中孩子們逐漸熟練掌握了健康飲食的方法,健康飲食的態度與習慣在生根發芽。對百草的認知和處理比上一次百果園活動更進一步,孩子們的能力在進階。
3.2組織以“食”為主題的多樣化活動
幼兒園的健康飲食教育課程還可組織飲食文化、食品常識、良好飲食習慣、食農教育、營養和健康知識、烹飪知識等多樣化的主題活動,進一步發展課程內容,豐富幼兒的認知體系。案例四:枇杷的奇妙邂逅陽春4月,大班孩子們戶外活動后發現枇杷樹上結滿枇杷,于是自制工具進行采摘。孩子們采摘枇杷后發現枇杷帶酸,開始繼續多形式探索,發現原來還沒熟透,于是又制定了人工催熟計劃,分成三個實踐小組催熟枇杷并觀察記錄、分析交流、總結方法。當孩子們克服重重困難,成功催熟枇杷后,對枇杷的食用方法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家園活動再次上線。孩子們設計了枇杷食譜,共同查詢了解枇杷的營養價值,將親手采摘的枇杷帶回家制作枇杷料理,雖然味道并不是完美,但創意和健康卻是無限,我們還嘗試制作了“枇杷膏”。活動中,孩子們再次感知了膳食金字塔和健康飲食的知識,健康飲食的意識和習慣再次得到鞏固。大家與中班的弟弟妹妹共享自制的“枇杷膏”,并熱情地介紹其健康之處,再次將健康飲食的理念傳播。在“枇杷行動”中,幼兒能調動生活經驗,積極投入活動,耐心、細致、有創意地采摘、催熟并設計制作美食,與其他小朋友分享勞動成果。歸屬感、自信心、主動性、創造性、動手能力、勞動意識在快樂的生活化食育文化課程活動中不斷進步,他們知道了健康食品是什么,一種健康的生活習慣在形成。
3.3根據年齡特征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循序漸進開展活動
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學習的方式,適合的學習方式才能真正讓知識經驗落實到每一個幼兒。幼兒存在個體差異,因此開展活動要有計劃,放慢節奏,有層次地遞進,這樣才能穩步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如:采取繪本、播放課件等方式來幫助幼兒掌握食物的營養知識與價值;采取觀察、游戲以及操作等方法來引導幼兒積累與食物類型、外觀、以及生長過程有關的感性經驗。案例五:快樂的小幫廚中班年段在開展了“營養豐富的食材”這個子課題后,孩子們在意識上知道均衡營養才能健康,可是實際上,教師依然發現在午餐時許多孩子經常把里面的青菜葉子挑出,扔到一邊,有挑食、浪費現象。恰逢班級下學期剛開學認領了兩塊菜地,經過了播種、澆水、等待,孩子們收獲了滿滿一菜地的上海青,通過擇菜、洗菜、切菜等過程,體驗了一次當小幫廚的快樂,教師借機鼓勵幼兒回家繼續做家里的小幫廚。通過此活動,家長們反饋孩子們挑食得到了很大改善,小幫廚活動后,孩子們有繼續探索健康飲食秘密的想法,所以中班繼續開展了“健康美味家常菜”活動。中班幼兒具有有意性行為開始發展、萌發規則意識、動作更完善,體力增強,開始嘗試承擔任務的特點,基于這些特點,“小幫廚”活動應運而生,在這一系列活動中,孩子們通過親身體驗、動手操作、親子品嘗等真正地了解了健康飲食的意義,愛上了它為成長帶來的快樂和健康。活動中選擇的食材相對常見,儲備知識經驗大多由親子共同完成,實踐操作也以親子形式開展,這些都體現了中班年齡段的課程特色,同時活動由準備食材幫廚到制作家常菜幫廚,是一個遞進的過程。
3.4結合傳統文化開展主題飲食教育活動
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以及飲食文化,將傳統文化融入飲食教育可以實現中國健康飲食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利用傳統節日所具有的故事與特色飲食,開展節日教育、親情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飲食教育。二十四節氣傳統吃食,倡導“食”亦有道,所謂春溫、夏熱、秋涼、冬寒,在昭示四季更迭這一自然規律之時也體現了中華民族“民以食為天”的自然觀,彰顯飲食之道。這部分內容可編入食育文化的課程,例如:結合春分節氣,采摘百果園的桑椹制作桑椹茶;結合小滿節氣,采摘百草園車前草制作車前草粥;結合夏至節氣,采摘植物園的蔬菜制作什錦蔬菜面……。案例六:有愛的拗九粥開學不久,小班的孩子們就迎來了拗九節,拗九節是福州特有的孝順節,有女兒煮“拗九粥”孝敬母親的風俗,教師可以利用節日故事引起孩子們興趣,引導孩子認識“拗九粥”的做法,進而了解中華民族孝順的傳統美德。幼兒園以這碗“拗九粥”為切入點開展系列的特色活動,教師帶領孩子們了解“拗九粥”中各種配料的營養和對小朋友健康成長的好處并讓孩子動手備料,在小朋友品嘗著粥的同時,教師還利用故事音頻讓孩子們珍惜糧食,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在拗九節當天,師幼共同制作拗九粥愛心包裝杯并讓孩子打包回家孝敬長輩,通過孩子的實際行動傳遞中華傳統美德及健康飲食的觀念。小班的食育文化課程主要是從幼兒身邊的飲食入手,通過區域活動、集中教育活動,親子活動等多種形式引導幼兒與美食交朋友,了解健康飲食的重要性。在活動中融入特定的節日美食能幫助幼兒了解節日美食,并感受中國飲食文化的多姿多彩,通過親子自制美食活動,讓幼兒明白美食也可以傳遞愛和思念,充分感受愛和懷念之情。
4結語
幼兒園健康飲食教育課程的開展需要結合幼兒實際特點來采取有效的實踐策略,讓幼兒認知食物營養價值、認識食物生長過程、認識健康飲食文化。在培養幼兒健康飲食習慣的同時,培養幼兒品嘗食物的能力,讓幼兒獲得有關“食”的知識和“食”的能力,培育有關“食”的思維方式,從而形成健康生活的態度、方法、習慣。
參考文獻:
[1]馬麗雯,劉馨.幼兒園飲食與營養教育現狀調查研究——以銀川市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9,6(75):274-275.
[2]魏春艷.幼兒園如何做好飲食教育的思考[J].飲食科學,2019(02):86.
[3]鄧彥飛.幼兒園飲食安全教育探析——以海南省軍區幼兒園為例[J].新教育,2018(25):76-78.
[4]李潔.幼兒園多元飲食禮儀教育實踐探索[J].福建教育,2016(Z7):47-49.
[5]張嵐.幼兒園飲食健康教育研究——以哈爾濱市新太陽幼兒園為例[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6(02):226-227.
[6]江琳.幼兒園飲食生活的教育價值[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1(06):29-31.
[7]劉艷芳.營養教育要從娃娃抓起[N].中國食品報,2010-04-16(005).
作者:陳晗 單位:福州市兒童學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