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信息技術教育演進中迭代成長淺析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大學畢業至今,我一直從事信息技術教育教學工作,今年剛好30年,而這30年,也恰恰是從“微機課”到“信息技術課”發展、演進的30年。作為一名信息技術課程建設的親歷者和參與者,我感到無上榮光。今天,我從信息技術教育的視角,剪輯幾個片段,反思一下自己的成長歷程,以作從教30年的回饋。
緣于興趣
第一次見到計算機是在大學的機房。短短幾行Basic代碼產生的神奇結果,立刻激起了我的興趣,進而達到癡迷的程度。1992年大學畢業,我被分配到佳木斯市第一中學。學校在20世紀80年代就開設了包括計算機在內的多門選修課程。面對新的環境,我深感專業知識嚴重匱乏,便開啟了“惡補”式學習,晚上被門衛鎖在機房里是家常便飯。2000年,學校率先在全省高中建設了千兆主干、百兆到桌面的校園網,又激起了我對網絡的興趣,我在校園網管理建設與應用中投入了較多的精力。與此同時,學校多媒體和網絡設備維護管理的工作量不斷增加,找我做課件的老師和培訓師資的單位也不斷增多。雖然這些工作非我的分內工作,但我卻一直將其作為提升專業能力的一部分。因為,每臺機器的故障都不完全一樣,進行準確判斷和排除故障,既能培養信息意識,也能培養計算思維;幫助老師們制作課件,讓我有機會感受不同學科教學設計的精髓,從而進一步促進了自己專業技能的提升。2003年,有老師找我幫忙開發高中化學課堂自主測評網站。網站要提供難中易程度不同的試題讓學生選擇,在學生作答后,網站給出分數和錯題解析,還要給教師反饋學生作答情況和總體分析。這其中呈現的分層教學思想、精準施教理念讓我看到了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的發展方向,于是,我對計算機的愛好已不再是單純的興趣,而是升華為情懷。
恩于環境
從國家大環境看,我參加工作的30年,正是國家對信息技術教育極為重視的30年。2000年我參加了全國普通高中信息技術教材審查工作,至今,參與了多個出版社的教材編寫。教材是課標和教學的橋梁紐帶,參編教材不斷深化了我對課程理念的理解和認同,也給教學實踐帶來極大的啟發和引領。從學校小環境看,學校教育信息化環境持續改善。我校被教育部認定為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學校安排我具體負責教育信息化管理及相關課題研究等工作,經常派我參加會議,代表學校交流經驗、展示成果。這些工作是難得的成長契機,為持續激發我的興趣愛好提供了施展的機會、展示的平臺和發展的空間。我們常說,要讓學生在真實的任務情境中學習知識、獲得技能、形成能力,實際上,成年人的成長何嘗不是如此。從團隊微環境看,教研團隊的建設極為重要。20世紀90年代末期,各校的信息技術教師普遍較少,無法開展有實效的教研活動。我牽頭組建了市域內的信息技術教研小組,每月開展一次交流活動,介紹新學軟件,分享經驗心得,在提升彼此的專業技能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學校信息技術教師的增加,我開始帶領大家搞教研、做科研、抓競賽、編教材。在活動中,每個人都無私分享經驗,共享智慧,這對我的教學觀念不斷升華帶來了很大的啟示和影響。大家彼此互助,也促進了共同成長。回顧過往,我深切地感到,大環境如陽光,小環境如土壤,微環境如養料,為我的成長催化助力。
益于課改
從教之初,計算機課程受“程序設計是人類第二文化”的影響,主要以Basic語言編程為主。后來受工具論影響,教學內容淡化了程序設計,逐步增加了應用軟件。在教學中我發現,同樣是零基礎的學生,經過一兩個月的學習,每個班級都會出現明顯的技術分化現象:同樣的課堂練習,有的學生很快完成無事可做,有的學生沒有章法忙亂試探,有的學生直接高呼請求教師指點。為了解決教師分身乏術的問題,我在學生中選拔了一批技術高手,幫助我指導同學,收到了很好的課堂效果。我也逐步形成了“同伴互助”的教學主張。中小學計算機課程開設初期,重視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在教學中,教師參照其他學科的辦法實施講、學、考、評,課堂中教師演示、學生觀看,教師講授、學生操練,教學無味、學習無趣的現象十分普遍。在我難求破解之策的時候,國家啟動新一輪課程改革。2001年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提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2003年出臺的《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給出了“營造有利于學生主動創新的信息技術學習氛圍”“合理選用并探索新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等實施建議。受此啟發,我利用學生對網絡的癡迷,開發了能為學生提供虛擬角色的集教、學、評于一體的網絡學習平臺——老菜鳥驛站,構建了凸顯信息技術魅力的教學實施環境。但僅靠網絡平臺,并不能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效率,還需要借助傳統課堂的管理優勢。經過多年的探索,我形成了在游戲化情境中學習的教學主張,構建了彰顯信息技術特色的教學組織形式——三研六導四促學。2020年初,應對新冠疫情實施的線上教學,給信息技術課帶來諸多挑戰,如學生設備不統一、居家網課如何監管、學習效果如何保障等。面對網課頻繁出現卡頓的問題,我突發靈感設計了網絡直播課卡頓原因探秘項目。為了解決學生參與問題,我分別加入學生學習小組監督管理,并單獨成立了學生組長群;制訂了若干評價量規,明確評價內容與標準;組建了學生評委會,負責對項目作品及成果展示進行評分。學生的成果匯報,讓我看到了項目學習對促進課堂教學方式變革、培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優勢,增強了我深入開展項目學習的動力和信心。接下來,我又設計了“美好生活智啟未來——基于物聯網的未來生活構想”挑戰項目,同樣收到了良好效果。網課的成功給了我很大啟示:我把學習的權利完全放手給學生,對學生的管理似乎處于失控狀態,但是,我利用項目評價量規改變了傳統課堂的管理方式和評價策略,通過技術支持與項目指導為學生提供學習服務和進度督導,完美轉變了教師角色,悄然營造了一種基于“放管服”的新型教學形態。在30年的信息技術教學實踐中,我經歷了文化論、工具論、素養論三個階段。信息技術課程理念的不斷演進,催生我的教育觀念不斷升華,我作為課程改革的熱衷追隨者,成為了躍遷教育思維、迭代教學思想、凝練教學主張的受益者。在樂此不疲的課程建設探索中,30年教齡的我,如新教師般汲取新知,渴望成長,并享受著成長的快樂。
作者:蔡福民 單位:黑龍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