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聲樂教學研究范文

時間:2022-11-01 10:37:21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高校聲樂教學研究范文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高校聲樂教學研究范文

高校聲樂教學研究篇1

一、淮北梆子戲

地方戲曲是中國民族藝術的高度綜合體現,凝結著某一個地域的民風習俗。淮北梆子戲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又被稱為“安徽梆子”“土梆子”,是流行于皖北地區的藝術個性化比較強的地方戲曲劇種,也是安徽省具有較大影響的劇種之一,還是亳州最受歡迎的戲曲劇種。

(一)唱腔

淮北梆子戲起源于河南,根據歷史考證是由河南梆子沿沙河流域傳入皖北地區,吸收了沙河、祥符兩種戲曲調式以及當地流行的墜子嗡、灶王戲、布袋戲、淮詞、船工號子等淮北民歌和民間小調,經過藝人長期的革新創造,再加上淮北地區胡鄉音土語的影響,逐漸衍化成為具有地方特色的戲曲劇種。“據藝人口述,演淮北梆子戲的初為民間業余玩會班,又叫玩散板,多在年節、祭祀、廟會和農閑時活動[2]。”淮北梆子戲的唱腔結構為板腔體,所謂板腔體是“戲曲音樂的一種結構形式。它以一對上下腔為基礎,在變奏中突出節拍、節奏變化的作用,以各種不同的板式變化(如三眼板、一眼板、流水板、散板等)的聯結,作為構成整場戲或整出戲音樂陳述的基本手段[2]”。淮北梆子戲沿用沙河梆子棗木梆子擊節,表演者在演唱過程中咬字輕巧、腔調彎俏,講究偷字、閃板,靈活多變,并且吸收了皖北地方鼓書藝人的唱法特點,先吐字,后放腔,十幾句連唱后拖腔而完畢,不受7字、10字唱詞限制。其唱腔吸取了當時皖北地區流行的淮詞、布袋戲、灶王戲等民歌、小調,加上皖北地區的方言影響,在整體旋律中的音調走向、表演、道白等方面形成了高昂、粗獷、奔放的特點。淮北梆子戲的曲目大多使用的是七聲徵調式,唱腔結構是上下二句式的,結束句的尾音會落在sol上,一般都會使用降E調。在音程走向上以級進為主,其音程的主要特征就是以大小三度和二度運用為主,在級進后會出現六度和四度上行接三度下行。淮北梆子戲的骨干音一般為sol、do、mi,且旋律線以上行為主。

(二)淮北梆子戲現狀

淮北梆子戲最初在民間是由業余玩散會班在年節、祭祀、廟會和農閑時在渦河兩岸、土臺子上活動,所唱多是散段子和小調。當時所唱的梆子都是沙河梆子,正如流行的鳳陽花鼓歌中曾唱道:“掉了腔、換了腔,掉了南腔換北腔。南腔唱的花鼓調,北腔唱的梆子腔。”在20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期間,當時的亳縣地區相繼出現了很多梆子戲小窩班,這些民間班社在當時非常活躍,經常為老百姓“唱地攤”“唱堂會”。在新中國成立后,政府重視戲曲的發展,在工人、農民、戲曲愛好者中抽取一部分同志專門學習梆子戲,并在1953年成立了“工人劇團”,1956年改稱為亳縣梆劇團,1988年在體制改革時,亳州市梆劇團和亳州二夾弦劇團合并,就成了現在亳州唯一一個專業文藝團體——亳州市梆劇團[3]。劇團在組建之后,改編、創編傳統劇目和現代梆劇有400多個,例如《洛陽橋》《柳蔭記》《穆桂英掛帥》等。在當時的亳縣就流傳著這樣的民謠:“亳縣劇團很有戲,張羽煮海柳蔭記,北門口的小八義,馬俊芳的西廂記。”近年來,市政府對于梆劇的保護與傳承也越來越重視,但不可忽視的是隨著新媒體時代的發展,戲曲演出逐漸減少,地方戲曲文化在多方面都受到了新媒體文化的沖擊[4]。淮北梆子戲作為傳統的戲曲文藝體式,雖然極具特色,但其發展的空間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地方高校民族聲樂教學現狀

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人們對音樂鑒賞水平的提高,特別是在西方聲樂文化不斷融入中國民族聲樂教學的背景下,地方高校民族聲樂教學面臨著種種挑戰[5]。

(一)教學內容單一

目前,很多地方院校的民族聲樂教學主要還是以傳統的聲樂教學模式為主,其教學內容、教學模式以及對學生審美的培養都偏向于西方聲樂教學模式,“以意大利‘美歌’學派為標準來制定中國聲樂學派的演唱方法和審美標準,這必然導致民族聲樂落入‘千人一面、千歌一腔’的窘境”[6]。這種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掌握系統的發聲方法,但也會導致演唱缺乏鮮明的特色。地方戲曲雖然不像一些歌劇唱段、藝術歌曲那樣流行廣泛,但是其中蘊藏著一個地區的特色區域文化、音樂元素和語言內涵,是一個地區文化的核心,如果在高校民族聲樂教學中加入戲曲唱段教學,那么學生既可以吸取戲曲唱段的精華,也對地方戲曲的傳承與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二)教學資料單一

當前很多地方院校的民族聲樂教學使用的教材都參照了專業音樂學院的聲樂教材,并且按照專業聲樂人才的培養模式進行,教學目標還停留在對傳統聲樂理論、聲樂技巧的探討學習階段。中國民族聲樂的教學內容應該是多樣化的,既要有基礎理論技巧教學,又要能夠讓學生掌握不同風格的民族曲目,拓展自己的演唱道路。許多優秀的地方戲曲資源沒有很好地在教學中體現出來,這可能也與缺乏專業的戲曲教材有關。

(三)學習方式單一

地方院校的聲樂教師都是科班出身,所以在教學中會將傳統的聲樂教學理念貫穿到聲樂教學中,因此地方院校的聲樂教學模式偏向西方化,學習方式較為單一。很多教學模式都停留在照本宣科的描紅式教學,對于如何更好地讓學生掌握演唱方法缺乏足夠思考。民族聲樂的教學形式應該與地方傳統民歌、地方戲曲密切結合,高校聲樂教師更應該對地方戲曲的曲調、唱腔進行深入研究,在教學中將地方戲曲演唱特色引入聲樂教學中,才能更好地拓展民族聲樂教學道路,讓學生掌握更為廣泛的學習方式。

三、淮北梆子戲唱腔對地方高校民族聲樂教學的啟示

(一)淮北梆子戲唱腔中的“拖腔”對民族聲樂教學的啟示

在梆劇的唱段中,有些字上有很多音符,一句唱腔可以拖很長時值,這就是在戲曲中我們通常說的“拖腔”。拖腔的音符有時會有很多,也存在很多裝飾音,特別是表演者會在最后一句唱詞上增加甩腔來突出歌曲的情緒表達。例如淮北梆子戲經典劇目《花木蘭·思鄉》中“元帥做事太不對”中的“對”,“木蘭我怎把那千金配”中的“蘭”和“配”,這些字音都是先吐字,后放腔,十幾句連唱后拖腔而完畢。這種拖腔的運用形象描繪出花木蘭心中的焦慮。梆劇中的這種表現手段在民族聲樂演唱中也經常出現,比如古曲和歌劇中都會有拖腔的表現形式。石夫先生根據漢樂府民歌《上邪》創作的古典詩詞歌曲《長相知》中就有很多拖腔。在曲子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都出現了一字多音的現象,第一句中的“耶”字有9拍的拖腔,這種表現手法在整首作品中十分常見,特別是在每句的結尾之處。在演唱這些字音時,表演者可以結合梆劇中的“拖腔”唱法,注意發音要緩慢柔和、先強后弱,歌唱的韻味要到位,這樣才能給人一種韻味悠長的感覺。

(二)淮北梆子戲唱腔中的“潤腔”對民族聲樂教學的啟示

“潤腔”是指在戲曲演唱過程中,表演者通過一定的演唱技巧給作品加以潤色,使作品更有韻味。潤腔在演唱中一般通過增加裝飾音比如倚音、滑音等手段來增添歌曲的內在韻味,讓戲曲音樂在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內心情感表現方面都更加細致。在民族聲樂演唱中,很多作者為了更好更細膩地表達情感,都會對裝飾音進行標注。在演唱時,演唱者可以根據對作品的正確理解進行再度創作,通過潤腔技術的運用可以讓作品演唱得更加流利自如。再看古典詩詞歌曲《長相知》第三句之后緊接著的五句排比,分別列舉出五種不可能發生的假設條件“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來表現女子對真愛誓守的強烈愿望。其中“竭、雪、絕”這三個字都出現裝飾音下滑音,更加突出了女主人公的決然。

(三)淮北梆子戲唱腔中的“顫音”對民族聲樂教學的啟示

顫音是戲曲唱腔中常見的一種唱法,哭顫、柔顫、慢顫、微顫等都是戲曲顫音中的唱法。淮北梆子戲經典劇目《花木蘭·思鄉》中多處運用了顫音,如“在軍營十二載”中的“十”字,顫音的速度稍快、力度柔和、音色飽滿,其后“花木蘭就要快馬轉還鄉”一句的“鄉”字,顫動速度快,振幅較大,聲音細膩,刻畫出花木蘭即將回到家鄉的喜悅心情。在民族聲樂教學中,老師如果能夠將梆劇顫音的靈活、細膩、豐富等特點融入教學中,將會提升作品的藝術表現力。

四、結語

中國民族聲樂是一個傳統與現代聲樂藝術相結合的聲樂體系,在地方高校的教學中,民族聲樂的教學離不開與地方傳統戲曲的融合。民族聲樂與地方戲曲密不可分,又相互獨立。它們之間可以相互學習,共同發展。深入探究淮北梆子戲唱腔與聲樂教學的結合也是傳承地方戲曲的一個主要方式,可以讓中國民族聲樂藝術體現出更大的藝術價值。

作者:時楠 單位:亳州學院

高校聲樂教學研究篇2

一、我國課程思政的意義

(一)課程思政的含義

當今我國的教育目的是培養高素質人才,即那些既具備專業知識技能又在思想品德上積極向中央靠攏的大學畢業生。為實現這一教育目的,我國的高等教育應在平時教學中將思想政治教育加入進來,將教育屬性從單純的知識傳授提升為知識與思想的全面教育。現在的課程思政讓教師這個角色多了一重功能,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發起者和執行者,要求新時代的教師其自身思想是正直的,且能夠給學生帶來正確的方向引導,讓思想政治教育伴隨著每一節課堂。

(二)聲樂教學的課程思政意義

高等教育是一個人接受教育的最后階段,學生在完成高等教育以后就要走入社會,所以高等教育對人的影響巨大。而且,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群體往往都是成年人,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更容易引起共鳴。聲樂教學內容與課程思政一拍即合,聲樂教學屬于藝術類教學范疇,需要學生在學習時充分感悟教學素材中的情感狀態,而課程思政的核心是讓受教育者感受到歷史環境中的民族情感。教師在進行聲樂教學時可以充分融入課程思政的元素,讓學生在感悟歷史的同時完成教學目標,所以課程思政與高校聲樂教學目標吻合,可以做到相互促進。另外,一些紅色歌曲作為時代的記憶,在作品表現上帶有特別的風格,蘊含著那個時代所具備的特殊意識形態,而這種風格與意識形態是現在的流行音樂所不具備的,所以從聲樂教學內容上看,紅色經典歌曲是課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是學生學習經典時的重要一環。由于紅色歌曲的特殊創作環境和時代背景,很多紅色歌曲的唱法中包含眾多民歌特點,創作者的專業技巧也讓這些作品具有大量的經典聲樂知識值得學習,而且學生在學習這些知識的同時還能夠體會到那個時代下的文化背景和紅色精神,可以說聲樂課程和課程思政是相輔相成的。紅色歌曲本身就是極好的聲樂學習素材,因為這些歌曲風格多樣,形式具有鮮明特點,還具備當時同盟國家的音樂風格特點,整體編排較為規整,教師與學生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研究和二次創作。教師在進行紅色歌曲教學時應該因地制宜,具備條件的課堂應該利用好地理優勢,在滿足日常聲樂教學的基礎上,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去實際感受紅色文化。課程思政還為聲樂教學的教學評價指導了方向,在課程思政理念下,教學評價應該從聲樂教學和思想政治兩個方面進行,一方面要看學生在音樂專業知識方面的掌握情況,另一方面要看學生是否通過思政教育和學習紅色經典歌曲在品格方面得到了提高。通過教學評價,教師就可了解自身的教學效果,進而制定以后的教學計劃。

二、紅色歌曲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應用現狀

(一)課程思政教學的應用現狀

筆者通過文獻查閱和實際調查發現,當前高校在聲樂教學的課程思政方面的教育觀念還需要強化更新,很多聲樂教師并沒有完全理解課程思政中“立德樹人”的含義,在課堂中沒有很好地執行思政教學活動,使得聲樂教學中的思政教學效果并不明顯。部分教師在聲樂課堂上依然沿用過去的傳統教育觀念,講授的知識點依然停留在樂理基礎、聲樂技巧,思政方面的元素融入較少,并且大部分教師都沒有充分發揮紅色歌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年輕教師因為教學年限短,熟練度不足,在聲樂教學的同時進行思政教育可能會有些生硬,沒有和課程本身很好結合,使課堂呈現出一種割裂的感覺,即一部分是聲樂的專業知識,另一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然而,對于有些工作經歷的教師來說,他們往往更加關注教學進度,因此在思政教育上也會作出一些讓步,比如在課堂的時間分配上往往都是先進行純粹的聲樂教學,如果還剩有多余時間再進行思政教育,這種草率的思政教育往往不能形成很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師觀念上,大都認為聲樂教學應該重點強調音樂素質的培養,即便使用的是紅色經典歌曲,也應將教學中心放在歌曲本身的技巧和樂理知識上,他們認為在聲樂課堂上進行思政教育遠不如學生在馬克思主義課堂或專門的思政課堂上更有效。

(二)紅色歌曲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應用對策

首先,進行內容新開發和教學形式創新。在原有歌曲的基礎上進行內容整合與創作,通過研究經典曲目探究這些歌曲中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和理念,將思政教育和聲樂教學達成有機結合。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突破原有教材章節目錄的限制,將可以結合的內容一同講解,形成教材內容的反復記憶,也可以讓思政教學更加深刻。內容表達相似但表現形式不同的歌曲也可放在一起,以比較的形式進行講解。其次,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教學工具,例如制作微課,可設置一節課十幾分鐘來普及歌曲的背景知識或者歌曲的一個小細節,作為課堂的補充。

(三)紅色歌曲的選擇對策

高校音樂專業的招生數量近些年來逐年遞增,其中有不少學生在思想態度上不夠端正,好高騖遠,在對自身沒有形成清楚的認識的情況下急于挑戰難度大的曲目,對于經典紅色歌曲這類年代較為久遠的曲目直接忽視,造成的后果就是自身水平得不到明顯提高,還會浪費大量的練習成本。教師應該給予這些學生以正確引導,通過紅色經典作品讓學生體會到情感給演唱帶來的增益,平和的心情、富有飽滿情感的狀態再搭配上扎實的基本功就足以獲得良好的表現力。紅色歌曲大都帶有豐富的情感元素,或是悲壯,或是歡快,并且內容真實富有意義,比當前大多流行歌曲更加富有內涵,非常適合準備終生從事歌唱事業的學生學習。在選擇作為教學素材的紅色歌曲時,應該從學生的能力水平出發,選擇適應當前學生能力水平的曲目作為教材。聲樂教學是教學活動,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永遠的主體,所以選擇學生學習能力范圍內審美水平上能夠接受的曲目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高等教育中的學生不同于中學生,他們正處于從青澀走向成熟的時期,是正在經歷巨變的一批人,所以在低年級時應該額外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讓學生在賞析中體會到紅色歌曲中蘊含的情感,讓學生對眼前的內容產生興趣,之后他們才會去主動了解歌曲的創作環境以及歌曲背后的故事。飽滿的情感對于演唱來說十分鐘重要,在進行歌曲選擇時,應該盡量選擇情感飽滿、具有感染力的歌曲作為教學材料,例如主題為拼搏精神、堅持不懈、勝利的黎明等能直接形成影響的歌曲,能夠培養年輕人的團隊精神和奉獻精神,在提升學生精神狀態的同時也達到了課程思政的目的。另外,合唱曲目也是非常適合作為聲樂教學素材的作品。

三、課程思政視域下的紅色歌曲聲樂教學策略

(一)建設專項師資隊伍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執行者,其素質影響著專業知識教學和思政教學的效果。高等院校應該在課程思政的理念下進行專項師資隊伍建設,成立專門的思政教學小組,形成校內專業的師資隊伍,然后定期組織這些教師參加思想政治理論學習,讓其在自己的工作環境中帶動其他教師,形成榜樣效果。如果專項師資隊伍形成了規模,就可以定期在校、市范圍內進行公開課,一方面加強教師對政治素質的重視,另一方面也給學生帶來全新的思政教育體驗。

(二)編寫專項教材

專項教師隊伍建設以后,教材內容也要與之進行相應配套。如果在當前統一教材基礎上額外補充紅色經典歌曲的聲樂教學,可能會造成課程進度被打亂或思政教育不充分的情況。并且,當前教材中存在著革命元素占比小、思政教學內容匱乏的問題,需要教師在上課的同時時刻注意思政教育。高校可以根據當前所掌握的素材,選取合適的曲目進行紅色經典歌曲教材編寫,專門用于課程思政理念下的聲樂教學。通過系統梳理以及整合,按照歷史事件和時間進行編排,再結合當前流行音樂的元素進行歌曲改編,可以極大地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關注學生興趣

在進行教材編寫和課堂設計時,學生的興趣應該被作為一個素材篩選因素被考慮進來。建構主義要求學生主動進行知識的理解和處理,并且聲樂練習中有一部分是進行口腔和發聲肌肉的鍛煉,其中肌肉鍛煉也是建立在個體主動的前提下,所以教師應該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了解學生的喜好關注點。對于紅色經典歌曲,教師應該了解學生比較喜歡哪種風格的表現形式和哪個年代的作品,包括這其中的關聯,之后按照學生感興趣的方向對這些經典曲目進行改編。另外要注意,在關注學生興趣的同時不要過分強調學生的喜好而淡化紅色元素的沉淀。

(四)開展紅色校園活動

在具備了專項教師隊伍與專項教材以后,學校可以開展豐富的校園活動來對思政教育進行補充。首先,可開展紅色音樂電影節,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紅色音樂背景。教師可以選取那些盛產經典的年代進行素材整理,然后給學生們播放那個時代的故事電影,讓學生們充分了解當時的創作背景。其次,可開展紅色主題校園歌手大賽,調動起學生對練習紅色經典歌曲的興趣。通過舉辦這類比賽,鼓勵學生研究和學習演唱規定的紅色歌曲。再次,可開展紅色經典主題音樂研討會,類似于紅色主題歌手大賽形式,該類活動具有傳承性和普及性,同時還可以融入當地民族特色。參會的作品可以是論文、演唱節目或者組織活動后記等,可以將評選出的比較優質的作品用于省市間的交流,形成大面積的研討規模,既充分發揮了取長補短的作用,也為各地的思政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最后,可開展紅歌音樂節,邀請聲樂專業的學生編排各自擅長的曲目進行紅歌表演,這既可以鍛煉聲樂專業學生的舞臺表演能力,也有助于在全校范圍內營造課程思政的學術氛圍。另外,還可組織學生參觀紅色基地或者相關博物館,讓學生切身體會到革命精神的傳承,由教師牽頭讓學生在紅色基地進行合唱合影留念,通過活動展示出的紅色精神可以伴隨著節目在學生心中留下深刻影響。

(五)歌舞劇表演是聲樂教學中的一種高效教學手段

聲樂教學需要學生掌握歌唱技巧,但唱歌需要融入情感,在教學活動中開展舞臺劇表演活動能夠激發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作為歷史的“親歷者”去體會作品中人物的情感,獲得對曲目情感與精神的共鳴。例如經典話劇《回春之曲》中媚娘曲的演唱教學,主人公的戀人經歷了抗日戰爭的傷害失去了記憶,主人公梅娘在戀人床前傷心欲絕,帶著內心極度的痛苦有感而發唱出了《梅娘曲》,主人公情感有開始反對父母阻攔時的勇敢,再見到戀人時的期待,發現戀人已經不認識自己時的難過,強忍淚水努力希望戀人康復時的表現以及最終接受現實后的傷心欲絕。作為一名飽受家庭壓迫和國家被侵略的非典型勞動婦女,主人公梅娘身上帶有非常復雜的情感,聲音有堅定、痛苦、絕望,動作表現上有焦急、忍耐、失落、傷心等,對此教師要從多角度去引導學生體會主人公的情感。同時,歌曲所呈現出的幾個不同階段也值得學生細細品味,第一階段是主人公對二人過去的甜蜜回憶,第二階段是主人公面對殘酷現實而產生的復雜情緒,第三階段是主人公抑制不住內心極度的難過而產生的哭泣,這需要表演者一步一步地進行情緒推進。最后,學生表演結束教師應請學生進行心得分享,角色的情感體驗和現實幸福生活產生的落差會讓親歷者迅速獲得情感共鳴,這對學生來說無疑是一次非常沉浸的思想政治教育體驗。

作者:胡啟立 單位:寧夏大學

高校聲樂教學研究篇3

傳統音樂文化中蘊含豐富的思想和精神內涵,如果我國高校聲樂教學中缺少傳統音樂文化,則會阻礙學生個人修養和綜合能力的提升。因此,高校將中國傳統文化與聲樂教學相融合,展開教育與實踐活動,顯得十分重要,這也為傳統音樂文化的弘揚和傳承提供了新路徑。

一、傳統音樂文化的概述

傳統音樂文化中蘊涵著豐富的思想意識和審美品格,是我國一代代青年創作音樂作品重要的借鑒內容,是促進我國音樂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每個國家都擁有傳統文化體系,并且每個國家的傳統文化體系都包含了諸多審美品格和文化內涵,而每個國家文化體系中的音樂文化都是體現國家文化特色和思想的重要載體。

二、探究高校聲樂教學中傳統音樂文化融入的意義

(一)弘揚傳統音樂文化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我國各行各業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互聯網發展的影響,不斷優化發展模式,創新發展方向。網絡技術是一柄雙刃劍,其促進了我國相關產業的發展,也給一些行業帶來了沖擊。在思想意識方面,網絡的便捷促進了多元思想的傳播,這對一些青年學生的思想產生了影響。一些人一味崇尚西方文化,對我國傳統文化不屑一顧。為了鞏固思想陣地,我國逐漸提高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高校將傳統音樂文化與聲樂教學深度融合,幫助學生正確了解傳統音樂文化中的價值和思想觀念,使學生對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產生正確認知,對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有著重要作用。

(二)豐富聲樂教學內容

目前,多數高校教師仍采用傳統聲樂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專業知識和專業技巧的講解,并且多數教師的教學觀念相對傳統,仍注重根據聲樂基礎教學內容制定統一的教學目標,統一對學生展開考核。每個學生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存在較大差異,并且每個學生對聲樂課程的感興趣程度不同,如果教師采用統一的教學形式和考核方式,會降低部分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也會阻礙學生對聲樂學習的興趣和熱情。而我國高校開展聲樂教學,深入分析和研究聲樂課程與傳統音樂文化之間的聯系,認識到傳統文化中蘊含的聲樂知識和聲樂思想,將二者有機融合,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熱情,還能在聲樂課堂教學中拓展學生的視野,使學生能夠更深層領悟到聲樂知識和專業技巧,更好地運用聲樂知識和專業技能開展實踐活動,這對提高學生專業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使學生深層理解音樂文化

高校在開展聲樂教學的過程中,也開始注重學生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根據時代發展需求,將傳統音樂文化與高校聲樂教學相結合,提高教師教學水平,使教師掌握現代化教學方法。而傳統音樂文化的滲透和融入,不僅為高校聲樂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教學內容,還為傳統聲樂教學內容增添一定趣味性,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新型聲樂教學模式,不僅能使學生深層次理解音樂文化和聲樂知識,還能提升聲樂教學質量和效率,使學生對聲樂基礎知識和專業技巧以及背后的文化內涵產生更深層次的認識。

三、探究高校聲樂教學中傳統音樂文化的融入現狀

(一)忽視學生的傳統音樂文化理論教學

目前,高校雖然重視我國教育事業發展需求,將傳統音樂文化與聲樂教學相結合,為學生講解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和思想,但音樂文化滲透和融入的途徑相對傳統、單一,并且多數高校教師對于音樂文化沒有進行深入學習和了解,受應試教育理念影響,在聲樂教學中,教師往往只注重對學生進行聲樂知識和聲樂技巧的傳授,沒有重視在課堂中引導學生開展聲樂實踐活動,學生雖然扎實掌握了傳統音樂文化知識和相關思想,但在實踐過程中,很難將傳統音樂文化內容和相關技巧與聲樂相結合,學生在今后進行音樂作品創作和表達的過程中,很難合理滲透音樂文化,也很難在音樂作品中體現出我國音樂文化的思想內涵和人文精神。

(二)學生對傳統音樂文化學習興趣不高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大部分高校學生來說,他們缺少對傳統音樂文化學習和研究的興趣,并且教師在聲樂教學中,機械融入傳統音樂文化,導致學生沒有興趣進行傳統音樂文化的學習。此外,學生在課堂中通過教師指導,被動地欣賞傳統音樂文化,會減少學生在學習和感受傳統音樂文化過程中的快樂,久而久之,學生對于傳統音樂文化的學習興趣降低,不利于學生審美觀念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聲樂教學音樂文化課時分配不合理

現階段,我國高校開展聲樂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更注重學生對現代多元音樂形式和音樂內容的欣賞并且傳統音樂欣賞課時在傳統聲樂教學中占比較小,可能會使部分學生認為傳統音樂文化中的音樂形式和音樂作品過時,這對傳承和弘揚傳統音樂文化有著一定的阻礙作用。

(四)教育理念陳舊,忽視傳統文化融入

我國多數高校開展聲樂教學過程中,雖然重視融入傳統音樂文化教育內容,但多數高校沒有為教師提供專門的培訓機構。校內聲樂教師沒有專門的機構來學習傳統音樂文化,在開展聲樂教學過程中,只是根據學校提出的教學需求,機械地對傳統音樂文化進行講解,運用傳統的方式對音樂文化和聲樂知識進行教學,這會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學生學習效率與質量的提升。

四、探究高校聲樂教學中傳統音樂文化的融入路徑

(一)提高聲樂教學中的理論教學占比

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領導者應該意識到,開展聲樂教學活動,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扎實掌握聲樂理論知識和專業技巧,提高學生專業水平和實踐能力,為學生今后發展打下堅實基礎。而將傳統音樂文化與聲樂教學相融合,其主要目的是使學生在學習聲樂知識的過程中,能夠加強對音樂文化的學習和了解,為學生帶來更多的音樂創作靈感。提高聲樂教學中的理論教學占比,是提高聲樂課堂教學效果、傳承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教育改革舉措。高校要想改變現階段聲樂教學現狀,應重視將傳統音樂文化融入聲樂教學中,通過傳統音樂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學習態度和音樂意識,并且讓學生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產生基礎的認識。這不僅能為學生今后創作音樂作品提供豐富的參考內容,還能推動我國音樂人才朝多元化方向發展。提高學生傳統音樂文化學習興趣高校要重視將傳統音樂文化滲透和融入聲樂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對音樂文化和聲樂的學習興趣。聲樂教學大多數理論知識枯燥乏味,只有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才能提升教學品質,讓音樂文化在聲樂教學中得到傳承和弘揚。因此,聲樂教師應分析學生對傳統音樂文化內容不感興趣的原因,將傳統聲樂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和改革,利用互聯網技術,運用多元化聲樂教學形式,使聲樂教學增添一定趣味性,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感知到聲樂教學中音樂文化的思想層面和精神層面,引導學生在今后學習和發展過程中,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例如,教師在聲樂課堂教學中,可根據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和認知水平,融入不同難易程度的音樂傳統文化內容和理論知識,將不同難易程度的傳統音樂文化進行深層次講解和剖析,在課堂中為學生預留充分時間,引導學生對音樂文化內容進行賞析,讓學生在課堂中能夠深刻了解和感知傳統音樂文化為人們帶來的精神力量。

(三)合理分配聲樂教學音樂文化課時

高校開展聲樂教學活動時,將聲樂教學與傳統音樂文化完美契合,合理分配聲樂教學音樂文化課時,加強傳統音樂文化在聲樂教學中的占比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聲樂教師要對聲樂教學進行創新,加強傳統音樂文化在聲樂教學中的內容占比,努力提升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和綜合能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深入了解我國傳統音樂發展歷程及其中蘊含的歷史文化,使學生受到我國傳統音樂文化中審美觀念和精神內涵的深刻影響,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念,使學生能夠深刻感知到傳統音樂文化內容中帶給人們的精神力量。此外,教師開展聲樂教學時,不僅要合理分配聲樂教學音樂文化課時,還應利用互聯網技術為學生播放傳統音樂文化教學視頻,讓學生在觀看視頻過程中充分了解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特色,幫助學生豐富知識儲備量,為學生今后發展奠定良好基礎,也為我國傳統音樂文化弘揚和傳承提供人才保障。

(四)轉變教育理念,重視音樂文化融入

教師的知識儲備和教學觀念以及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是高校聲樂教學效率與質量提升的重要保障。因此,教師要提升自身對傳統音樂文化的知識儲備,提高自身專業能力和專業素養,正確認識傳統音樂文化對聲樂教學起到的推動作用。教師要重視傳統音樂文化在聲樂教學中的應用價值和作用,秉承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根據學生的個性需求,深入研究聲樂知識和音樂文化知識的共同特點,將二者教學內容有機融合,針對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學習能力,采用針對性教學方法,注重傳授學生正確學習方法,加深學生對音樂文化思想和內容的理解,使學生在創作音樂作品時,能夠將音樂文化融入其中,展現出音樂文化的魅力,繼而促進學生專業能力和專業素養的不斷提升。只有學生深入了解并掌握音樂文化中的文化底蘊和人文思想,在學習聲樂課程時,才能夠更好地運用傳統音樂文化進行實踐,這對學生自身創新能力、思維的激發以及專業水平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五、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應根據時代發展趨勢,積極將傳統音樂文化融入聲樂教學當中,使教師意識到傳承和弘揚傳統音樂文化的意義和價值,根據聲樂內容和音樂文化內容二者共同特點,創新教學形式,使學生對傳統音樂文化形成正確的認識,培養學生感知能力、創新能力和音樂思維,為學生今后學習和發展過程中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林欽 單位:貴州財經大學

高校聲樂教學研究篇4

地方高校的日常聲樂教學對于推動地方民歌的傳承與發展有重要作用。民歌是產生于特定區域的特色音樂藝術,在地方高校聲樂教學中融入民歌教學,不僅能引導學生學習專業音樂知識,還能幫助學生了解不同地方的音樂特色與風土人情。普洱地區傣族民間歌舞《宣撫司禮儀樂舞》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彝族的《打歌》《大幫腔》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它們的藝術價值較高,將其與地方高校聲樂教學有機結合起來,能有效強化學生對普洱地域文化的理解,推動普洱民歌的傳承與發展。

一、普洱民歌的藝術特點

普洱市是云南省地級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下轄1個區和9個少數民族自治縣。普洱地域廣闊、民族眾多,這里生活著26個民族,其中,世代定居于此的少數民族有14個,按人口數量排列,傣族、佤族、彝族、哈尼族、拉祜族是普洱市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因而,他們被列為普洱市五大主體民族。普洱是普洱茶的故鄉,也是民歌的海洋,有“歌舞之鄉”的美譽,普洱各族人民自古以來就能歌善舞,在普洱,隨處都能聽見動聽、優美的民歌,給人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讓人流連忘返。筆者以下就對普洱民歌的藝術特點進行分析:1.普洱民歌分類。若根據歷史時期對普洱民歌進行劃分,主要有古歌與新民歌;若根據民歌結構對普洱民歌進行劃分,主要有排曲和小調以及山歌;若根據演唱內容、場合、形式來劃分,主要有敘事歌、習俗歌、情歌、山歌,還有兒歌、猜曲、茶歌和酒歌。2.表現手法。普洱民歌的表現手法十分獨特,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普洱民歌采用大量的對比、聯想和比興,不僅寓意生動,而且情真意切,尤其是情歌,更是托物言志,采用貼切的語言進行比喻,十分形象生動。3.語言特色。普洱民歌的歌詞語言既不粉飾、也不雕琢,具有言簡意賅、樸素自然的特點,普洱民歌中有大量生活常用語,雖然言辭淺顯、平白,但具有較強的感染力,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純樸自然的美感。4.音樂特色。普洱民歌的民族韻味十分濃厚,能有效地將民族藝術風格彰顯出來。普洱民歌具有結構多樣的特點,其曲調不僅通俗易唱,而且節奏強烈鮮明,旋律自由奔放,演唱形式靈活多變。曲調不同的歌曲,演唱風格也不同,常見的演唱形式有獨唱和對唱,也有齊唱和重唱、合唱。敘事歌和習俗歌的音樂結構是反復變化的分節歌,具有舒展而又流暢的特點,山歌和小調音樂具有強烈奔放的特點,不僅旋律音程跳動較大,而且節奏跌宕起伏,對比十分強烈。而情歌和敘事歌具有優美舒緩和情真意切的特點,在扣人心弦的演唱過程中,自然流露出純樸的情感,令人回味無窮。

二、地方高校聲樂教學中融入普洱民歌的可行性

(一)應用普洱民歌的地方音樂特色充實高校聲樂教學內容

我國當前正處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時期,對綜合性高素質全面發展的人才有大量需求,而改革教育體制的核心是改革人才培養模式,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審美素養成為人的基本素養之一,只有學會審美,才能更好地發現生活美,彰顯藝術教育的魅力。地方高校作為培養綜合人才的基地,在進行聲樂教學時,既要引導學生學習經典音樂,掌握世界名曲的彈奏,又要引導學生了解普洱民歌的藝術特色,不斷提高大學生的藝術修養,培養大學生的審美情趣。普洱民歌作為普洱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不僅有濃厚的音樂藝術特色,而且有豐富的語言形式,是民族文化的瑰寶,將普洱民歌融入地方高校音樂教學之中,不僅能豐富教學內容,還能促進大學生音樂素養的培育。

(二)地方高校聲樂教學目標與普洱民歌的藝術特點相契合

地方高校聲樂教學與其他學科教學之間互聯互通,具有較強的交叉性,從審美視角研究音樂,以培養具有較高藝術素養的全面型人才為目的,使音樂審美融入學生的日常學習與生活之中,可以在音樂教育中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多年的發展過程中,普洱民歌不僅彰顯了特有的藝術魅力,而且體現了普洱勞動人民通過民歌來歌頌和贊美生活的生活方式,體現了普洱勞動人民內心的愉悅和對大自然的感恩之情。普洱民歌記錄了普洱勞動人民的生活與成長歷程,記錄了普洱這一以茶文化為特色的區域的社會思想與文化,普洱人民把勞動意象轉換成音樂符號,創作的民歌音樂具有鮮明的藝術特點和獨特的藝術魅力。把普洱民歌融入地方高校聲樂教學,可以豐富地方高校音樂教育內涵。

(三)普洱民歌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地方高校聲樂教學

為推動普洱民歌傳承與發展,需要通過地方高校聲樂教學不斷豐富普洱民歌的演唱與創作方式,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傳統文化,并在學習中形成新的演唱與創作方式,對民族文化資源進行深入開發和創新,使燦爛的傳統民歌文化得到進一步弘揚,保持普洱民歌歷久彌新的生命力。

三、在地方高校聲樂教學中融入普洱民歌的對策

(一)保持和發揚普洱民歌的藝術性和民族性

普洱民歌是普洱勞動人民在大自然中生產生活的智慧結晶,在地方高校教學中融入普洱民歌,首先要確保普洱民歌的特色和優勢得到展現,確保其藝術性與民族性得到保持。所以,本課題在收集和整理普洱民歌時,始終以藝術原創性為前提,采取多種不同的方式對其進行記錄和整理,再根據普洱民歌的藝術特點實施專業化的聲樂教學處理,從而為引入課堂作好鋪墊。例如,筆者在收集普洱民歌時,發現很多民歌音樂作品屬于單聲音樂,因此,要確保其音域在8到9度之間,而調式與旋律則完全保留普洱民歌自身的樣式,通過采取多種不同的演唱方法,將原汁原味的普洱民歌盡可能地保留下來。筆者在進行普洱民歌教學時,始終注意保持普洱民歌歌詞與旋律的完整性,沒有對其進行隨意創編,為促進普洱民歌的傳承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優化和完善普洱民歌的演唱方式

將普洱民歌融入地方高校的聲樂教學,能有效拓展普洱民歌的演唱方式,從而契合大學生日益多元的審美需求。在傳唱普洱民歌的過程中,演唱方法的作用十分明顯,所以,在本課題的演唱實踐中,筆者采取多元化唱法與跨界唱法相結合的方式,達到促進普洱民歌傳唱的目的,使普洱民歌的固定唱法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由于這一方法的核心是多元并存,因此,它既能滿足學生的情緒表達需求,又能滿足學生多層次的審美需求,為推動普洱民歌的傳承與發展拓寬了思路。在本課題的研究中,筆者對所收集的普洱民歌進行了多樣化的加工與改造,使新時期的普洱民歌的藝術表現更加完善,并采取多元演唱的方式,契合新時代大學生審美需求,促進學生藝術創造能力的提升。比如,對情歌《情郎調》,筆者在改編過程中既保留了其含蓄和委婉的特點,也保留了其纏綿與抒情的特點,《情郎調》的歌詞如下:男:隔河飄來桂花香,花香誘人人想花,妹是桂花香十里,郎想與妹成一家。女:露水澆花水靈靈,扒開露水進花林,只要郎心合妹意,手拉手來笑臉迎。在對其進行藝術改造時,筆者采用了跨界唱法,在男女對唱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深加工,深加工不僅彰顯了民歌的原始魅力,而且融入了最新流行的唱法,同時,把這首民歌剪輯成抖音小視頻,以情郎調為主題,要求學生組隊傳唱,每個組演唱的曲風不同,所表現的藝術特色也發生了變化。

(三)強化藝術認知,促進社會藝術實踐活動的開展

在本課題研究中,為強化學生的藝術認知,提高大學生的音樂素養,培養并塑造大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促進大學生良好音樂素養的養成,筆者大力開展社會藝術實踐活動,課題組成員時常帶領學生在田間地頭進行民歌采集,并向普洱當地的勞動人民學習普洱民歌,親自感受普洱茶鄉的民歌風采,由于學生有親身經歷,他們的自信心便得到了強化,同時,筆者組織聲樂專業的學生深入普洱各地進行實習、采風,并參加普洱舉辦的各種民歌賽事,讓學生深入理解普洱民歌的獨特魅力,使普洱民歌的演唱效果與表現力得到了提高。

(四)在高校聲樂教學中加強民歌演唱技巧的學習和應用

在方言咬字方面,普洱民歌的方言與云南其他地方的方言有較大差異,這是因為,很多民歌采用少數民族語言演唱,由于學生對普洱民歌的方言理解不到位,所以,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筆者邀請當地的普洱民歌傳承人親自為學生示范。同時,課題組成員還親自研究了云南大學出版社普洱民歌研究與賞析編委會出版的《普洱民歌研究與賞析》,著重對佤族《來立代體揚體任》《對山歌》,哈尼族《節朱玉節》《阿迷車》,傣族《尤利金旺》,拉祜族《打獵歌》《蔓梨花開》,彝族《大幫腔》《打歌》等優秀的普洱民歌的演唱技巧進行了研究,尤其是《來立代體揚體任》,由于普洱地處邊陲,佤族又是當地少數民族之一,該原生態民歌不僅采用了歡快的旋律,而且情緒熱情奔放,在學習其演唱技巧時,筆者要求學生分析其調式調性、音樂結構,由于《來立代體揚體任》屬于多樂句并列聯合而成的非方整型單一樂段,在演唱時應有選擇性地進行反復演唱與表演,同時,結合歌詞結構,采取起承轉合的曲式架構原則進行分析,這樣一來,學生在演唱時就能更好地根據佤族的特點理解山歌調的元素內涵,進而將其原汁原味地演唱出來。

四、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提出在地方高校聲樂教學中融入普洱民歌,這一做法既能強化大學生對民歌藝術的認知,又能促進學生素質的提升,尤其能使學生的審美素養得到培育,并啟發學生的學習創造性,在更新教學內容的同時,促進普洱民歌的傳承與發展。因此,要在高校聲樂教學中加強對普洱民歌的學習和傳唱,以更加專業的聲樂技巧將普洱民歌發揚光大。

作者:楊麗娟 單位:普洱學院

友情鏈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女性一级全黄生活片在线播放| 雪花飘在线电影观看韩国| 日韩欧美一及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电影在线一区二区| 粉嫩大学生无套内射无码卡视频| 国产福利在线观看你懂的| 一边摸一边爽一边叫床视频| 日本特黄特色aaa大片免费| 亚洲高清在线mv| 裴远之的原型人物是谁|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 巨胸喷奶水视频www网快速| 国产视频你懂的| 99在线精品视频| 女班长的放荡日记高h| 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图片| 我两腿被同学摸的直流水| 久久久综合九色合综国产精品 | 欧美巨大xxxx做受孕妇视频| 啊灬啊灬别停啊灬用力啊| 阿v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无码福利在线看网站|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主播| 91亚洲国产在人线播放午夜 | 国产成人精品2021| 韩国美女vip福利一区| 天堂www网最新版资源官网| 一二三四区产品乱码芒果免费版| 成人18视频在线观看| 中国大陆高清aⅴ毛片| 无遮挡韩国成人羞羞漫画视频|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三区| 明星造梦一区二区| 亚洲日韩区在线电影| 毛片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动漫美女被到爽流触手| 麻豆一卡2卡三卡4卡网站在线| 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欧美午夜电影在线观看| 人妻中文无码久热丝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