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小學數學教學中理念的主要路徑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新時期背景下,社會更青睞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強的人才。因此,素質教育必須以生活為中心,將知識融入生活,應用于生活,以此來確保學生學以致用能力的提升。“教學做合一”理念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觀點,其有助于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有助于學生實現個性化發展,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自信,進而帶給學生積極的學習動力,幫助學生提升數學文化素養和各項能力。本文主要對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踐行“教學做合一”的理念進行探究。
一、小學數學教學的現狀
現階段,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深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一些學校為了提高升學率,并沒有嚴格遵守新課改的要求來開展教學活動,數學教學依舊以習題訓練為主,以提升學生的成績為目標,忽視了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學生缺乏自主實踐的機會,舉一反三能力和學以致用能力較為薄弱;第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足。目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依舊多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因材施教和分層教學理念貫徹不到位,并沒有給學生留下充分的思考時間與交流機會,很多學生的課堂參與感較低,缺乏表現自我的機會,主觀能動性沒有得到有效發揮,并且缺乏個性化的指導,部分重難知識點難以有效攻克;第三,課堂延伸拓展受限。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依舊多局限于書本和教室內,學生缺乏前往戶外、進入生活去調研、探究、取證、推理、實踐和嘗試的機會,數學知識和實踐應用的結合不夠緊密,學生的數學思維、數學邏輯得不到有效檢驗和實際指導,這對學生日后的成長發展是不利的。
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踐行“教學做合一”理念的原則
(一)啟發引導原則
小學數學教學踐行“教學做合一”理念時,教師要遵循啟發引導原則。教師要通過有趣的設計來啟發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有探究知識的興趣,從而積極主動地去分析知識、吸收知識、應用知識。啟發引導的關鍵在于設計出由淺入深、環環相扣的問題,以問題鏈的方式來聚焦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有序思考,有針對性地學習,為“教學做”的有序推進打下扎實基礎。
(二)生活情境原則
小學數學教材有很多知識是抽象的、陌生的、符號化的,這會讓很多學生感到迷茫和困惑,進而產生畏難心理,喪失實踐的勇氣。對此,數學教師要將這些陌生的數學知識轉化成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借由趣味的日常和熟知的場景來詮釋數學知識,展現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形態和應用規律,讓學生獲得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成就感。如此,學生才可以真切感受到數學的樂趣,養成積極學習、勇于實踐、敢于應用的良好習慣。
(三)實踐應用原則
實踐應用原則是指教師要積極為學生提供思考、交流、探索、驗證的空間和機會,不能直接將數學定律或者問題答案告訴學生,而要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應用去總結知識、提煉規律,完成知識的梳理、整合與建構過程,促進學生個性思維的健康發展。教師要真正做到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做”來完成“學”,通過“做”來檢驗“學”的成果,了解“學”的缺陷,從而有針對性地完成查缺補漏工作,推動學生知識、思想和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踐行“教學做合一”理念的路徑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動手興趣
“教學做合一”屬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中的關鍵組成部分,因此,“教學做”同樣要和生活緊密相連,教師要引領學生結合生活情境來進行觀察、實踐和學習。數學生活情境能夠拉近學生和書本知識之間的距離,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與調動學生的情緒體驗,將一些抽象的概念知識轉換成鮮明立體的生活事物,從而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了解。教師要善于借助生活素材、生活場景、生活故事、生活問題來創設教學情境,同時,利用實物、多媒體、語言等來構建出新穎有趣的問題情境,促使學生生出探究欲。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數學教材五年級上冊的“簡易方程”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將方程等式概念轉換成天平平衡的概念,方便學生去領悟方程的含義。具體來說,教師可以拿出一個天平,在兩邊各放一些砝碼,展現天平從傾斜到平衡的過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后,教師拋出一個生活購物問題,創設出貼近學生生活的購物情境,如“李明要買總重量為2kg的水果,他已經買了400g的梨,然后又買了一袋蘋果,蘋果和梨的重量相加剛好等于2kg,假設蘋果的重量是每個200g,請問李明買了幾個蘋果?”教師此時在天平右邊放2kg的砝碼,在左邊放400g的砝碼,要求學生在左邊天平放數個重為200g的砝碼來保持天平的平衡。如此,枯燥的數學知識就轉換成了有趣的生活購物計算問題,學生也有了借助天平來將問題具體化的機會,他們可以不斷嘗試、不斷探索,整個教學過程就會變得生動有趣、易于理解。借助天平,學生能夠直白地理解方程的含義,天平的平衡可以理解為左右相等,所以學生很容易寫出200x+400=2000的簡易方程,從而得出x=8,即蘋果有8個的最終答案。
(二)開展體驗活動,鼓勵學生手腦并用
踐行“教學做合一”理念的重點之一是引領學生勞心勞力,將體力實踐與腦力思考有機結合在一起,讓學生通過實踐探究活動去推理、分析、驗證自己的觀點,達到實踐出真知的效果。對此,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創設新穎有趣的數學體驗活動,將書本知識拓展到實踐活動內,將靜態的課堂知識講解過程變成動態的活動體驗過程,使學生獲得更多的感悟和體驗,引導學生透徹地了解數學知識的內涵、規律、脈絡架構及應用要點。這樣的教學才是科學、高效的,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也必然是長久、深刻的。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時、分、秒”一章節的內容時,教師可以提前準備幾個鐘表,將鐘表發放給各個學習小組,引領學生去仔細觀察鐘表的結構,如3根指針、12個大格、60個小格等。接著,教師再對鐘表進行詳細講解,如指針最長的是秒針,其次是分針,最短的是時針。秒針每轉動1格表示一秒,轉動60格,回到起始位置表示時間過了1分鐘,此時分針會轉動1格。同理,秒針循環轉動3600格,分針就轉動60格,時針轉動1格,表示時間過了1小時。然后,教師要求學生閉上眼睛,去聆聽鐘表的滴答聲,感受一秒鐘的時長,讓學生對1秒針和1分鐘的概念有正確的認知。最后,教師再對章節內容進行拓展延伸,要求學生去回答一些問題。如“1秒鐘能做什么?”“為什么在體育競技比賽中要分秒必爭?”“一堂課有多少分鐘,多少秒和多少小時?”教師利用這些問題來引導學生有序思考,強化學生對時分秒概念內容的理解與認知,幫助學生了解時分秒之間的換算規律,同時,還能培養學生惜時的意識,養成正確的時間觀念。
(三)延伸拓展課堂,激勵學生參與實踐
知識來源于生活,也應該服務于生活。小學數學教學一直存在局限于書本和教室的問題,學生缺乏走近自然、親近生活、探索實踐的機會。多媒體和一些實體工具雖然可以讓課堂變得更生動,可以創設出一些貼近生活的教學情境,但這并不能完全滿足學生好奇的天性,難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對學生思維、分析、探究、應用等能力的系統訓練。所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走出教室,走進戶外,置身于真實的問題與矛盾中,為學生提供揭秘與應用知識的機會,如此才能讓所學的數學知識內化于心、外顯于形,學以致用能力才能迅速提高。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數學教材五年級上冊的《多邊形的面積》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去觀察校園的綠化面積,引領學生統計出校園的綠化面積。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6人小組,為學生提供皮尺、繩子、紙筆等工具。然后,帶領學生去測量校園各處的綠化帶面積,要求學生畫出帶有比例的示意圖,并對示意圖進行加工和補充,標記出一些規則圖形的長度、寬度、半徑、直徑等,直接計算出這些圖形的面積。對于不規則的圖形,使用割補、填充、組合等方法將示意圖變換成規則的圖形,再計算出這些圖形的面積。最后,再由學生展示計算結果,交流經驗方法,進而深化全班學生對數形結合、數學模型、類比思維等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了解數學知識的實用性、趣味性與靈活性,建構出完善的知識架構體系。
(四)重視總結反思,提升“教學做”的質量
“教學做”是相輔相成、環環相扣的,施教環節、學習環節與實踐環節要彼此融合,讓學生不斷有新的想法和感悟,能夠水到渠成地了解數學知識點的脈絡架構與應用特點。所以,“教學做合一”理念的踐行必然會涉及一些前沿的教學思維、實用的學習方法、科學的探究技能與多元的探索成果,而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教材內的相關知識點,更要幫助學生高效地掌握這些學習方法和數學思維,啟發學生的思維,引領學生總結出常態化的學習模式與特殊化的學習模式,并找到適合自身的個性化學習模式。因此,教師在踐行“教學做合一”理念以后,要引導學生對整個“教學做”的過程進行有機梳理和系統總結,為學生提供交流經驗、碰撞思維、分享成功的機會,同時,針對性地解決學生在“教學做”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遺留的困惑,突破困境,促使學生實現知識、方法和技能的融匯貫通,以此提升創新實踐能力。例如,“植樹問題”是小學數學課程中常見的一道題,其涉及分類討論思想、類比劃歸思想等經典的數學模型思維。教師可以開設專題課堂,引領學生來探討“植樹問題”,要求學生在一端種、兩端種、兩端都不種、環形種等假定條件下,用數學式子找出植樹方法。教師帶領學生一起經歷觀察、畫圖、舉特例、猜想、驗證、總結結論等全過程。如“一端種樹且成排種植,如果總距離為L,樹之間間隔為k,種植顆數n=L/k,兩端種即為n=L/k+1,兩端都不種即為n=L/K—1;如果種兩排,計算出n再乘以2即可……”當學生完成討論并得出結果以后,教師就要求學生代表分享自己的思考過程,然后引導學生用思維導圖、樹形圖等方式歸納出各類情形的植樹方法,點出植樹方法的本質及用到的數學定律,鼓勵學生分享學習經驗,交流各種方法,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學還存在深受傳統教學理念影響、學生主觀能動性不足、課堂延伸拓展受限等問題。對此,需要在數學課堂上踐行“教學做合一”理念,教師要遵循啟發引導、生活情境、實踐應用等原則來確保該教學理念真正踐行,突出“教學做合一”理念的思想精髓。教師可以采取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動手興趣;開展體驗活動,鼓勵學生手腦并用;延伸拓展課堂,激勵學生參與實踐;重視總結反思,提升“教學做”的質量等策略來打造出高效課堂,助力學生更快、更好地成長。
參考文獻:
[1]黃志鴻.淺析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踐行“教學做合一”[J].考試周刊,2021(7):70—72.
[2]卓選民.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踐行陶行知教學做合一[J].讀寫算,2020(9):70.
[3]賈紅梅.踐行“教學做合一”實施有效課堂教學——對小學數學有效教學實踐的冷思考[J].考試周刊,2018(9):76.
[4]桑靈巧.踐行“教學做合一”理念,打造魅力小學數學課堂[J].考試周刊,2016(5):68.
[5]徐鵬陽,顧新佳.小學數學“教學做合一”課堂構建:內涵、原則和路徑[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22(1):33—36.
作者:董衛華 單位:山東省濟南市天橋區寶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