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 水資源管控分區方法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水資源管理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全面建立,節約用水深入推進,取用水管理全面強化,水資源保護持續加強,從宏觀到微觀的水資源管控體系基本建成,水資源剛性約束作用明顯增強。2021年我國萬元GDP用水量(當年價)51.8m3、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當年價)28.2m3,按可比價計算,與1997年相比分別下降了85.2%和88.0%。當下,生態文明建設和高質量發展以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仍面臨水資源短缺的嚴峻挑戰和重大制約,對水資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建立健全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從嚴從細管好水資源,應實行水資源開發利用分區分類分級管理。本文嘗試提出一種水資源管控分區方法和劃分標準,并通過在安徽省的應用實踐,探索分區方法的可行性和科學性。
一、水資源管控分區方法
1.分區指標
選擇水資源分區管控是將具有相似水資源稟賦和開發利用狀況的區域作為一個管理單元進行管理。分區指標的選擇應對調查和訪問獲得的數據資料進行認真分析,對各因素進行嚴格的數據篩選,選取具有代表性意義的數據或反映所研究事物特征的參數,避免指標的重復設置。本文選取水資源條件、水資源承載狀況、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作為管控分區指標。
(1)水資源條件
水資源條件反映了地區的水資源稟賦,是水資源管理的基礎??刹捎萌司Y源量(含過境水資源量和凈調水量,具體數量由分配方案確定)和年降水量2個因子劃分地區的水資源條件,按水資源條件可劃分為豐水地區、平水地區、缺水地區3種分區。
(2)水資源承載狀況
水資源承載狀況反映了地區的水資源承載能力,體現水資源支撐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上限。采用用水總量及其控制指標、平原區地下水開采量及其控制指標4個因子劃分地區的水資源承載狀況,可劃分為超載、臨界、不超載3種分區。
(3)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
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反映了當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狀況,一方面可評估現狀,合理分析當前水資源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可展望未來,分析未來水資源可利用潛力。具體包括地表水開發利用程度和地下水開發利用程度2個指標。
2.分區標準
水資源管控分區標準由分區等級中的最高級別確定。分區等級由水資源條件、水資源承載狀況、地表水開發利用程度、地下水開發利用程度中不同分區指標的最高級別分別確定。水資源管控分區分為三級,即水資源管控一級區、二級區、三級區;以水資源條件為分區指標,將缺水地區劃分為一級區,平水地區劃分為二級區,豐水地區劃分為三級區;以水資源承載狀況為分區指標,將超載地區劃分為一級區,臨界地區劃分為二級區,不超載地區劃分為三級區;以地表水開發利用程度為分區指標,將地表水開發利用率≥30%的地區劃分為一級區,10%≤地表水開發利用率<30%的地區劃分為二級區,地表水開發利用率<10%的地區劃分為三級區;以地下水開發利用程度為分區指標,將地下水開采率≥70%的地區劃分為一級區,50%≤地下水開采率<70%的地區劃分為二級區,地下水開采率<50%的地區劃分為三級區。水資源管控分區分級標準見表1。參照國家推薦標準《節水型社會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GB/T28284—2012)附錄B,水資源條件中的豐水地區、平水地區、缺水地區,由年降水量和人均水資源量共同決定。對于年降水量≥400mm的地區,將人均水資源量≥1500m3的地區劃分為豐水地區,600m3≤人均水資源量<1500m3的地區劃分為平水地區,人均水資源量<600m3的地區劃分為缺水地區;對于200mm≤年降水量<400mm的地區,將人均水資源量≥600m3的地區劃分為平水地區,人均水資源量<600m3的地區劃分為缺水地區;對于年降水量<200mm的地區,無論人均水資源量多寡,均劃為缺水地區。水資源豐、平、缺狀況劃分標準見表2。參照2016年水利部辦公廳印發的《全國水資源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技術大綱(修訂稿)》,水資源承載狀況分區可由用水總量及其控制指標、平原區地下水開采量及其控制指標分別確定。對于用水總量,將用水總量W大于等于用水總量控制指標W0的地區劃分為超載區,即一級區;用水總量W大于等于0.9倍的用水總量控制指標W0而小于1倍的用水總量控制指標W0的地區劃分為臨界狀態區,即二級區;其余地區劃分為不超載區,即三級區。對于平原區地下水開采量,將平原區地下水開采量G大于等于平原區地下水開采量控制指標G0的地區劃分為超載區,即一級區;平原區地下水開采量G大于等于0.9倍的平原區地下水開采量控制指標G0而小于1倍的平原區地下水開采量控制指標G0的地區劃分為臨界狀態區,即二級區;其余地區劃分為不超載區,即三級區。水資源承載狀況分區標準見表3。
二、安徽省的應用實踐
本文選取安徽省為例,以其下轄的16個地級市為基本單元,進行水資源管控分區應用實踐。
1.安徽省水資源條件及開發利用現狀
安徽省處于南北氣候過渡帶,地理位置特殊,氣候條件復雜,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多年平均降水量1173mm,多年平均水資源量716億m3,人均水資源量1150m3。安徽省南北部水資源稟賦差異大,省內淮河、長江、新安江流域人均水資源量分別為675m3、1690m3和6200m3。其中,淮河南北兩岸水資源時空分布也不均勻,淮北地區人均水資源量不足500m3。2021年,安徽省強化水資源管理,全年用水總量269.6億m3,控制在總量控制目標以內;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和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比2020年分別下降8.03%、6.11%,均高于目標值3.6%;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58,高于目標值0.557;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達標率為86.2%,非常規水利用量占用水總量達2.35%,城市管網漏損率控制在10%以內,在當年國家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中獲得優秀等級。
2.安徽省水資源管控
分區結果以《2020年安徽省水資源公報》有關數據進行計算,安徽省16個地級市分區結果如表4所示。從水資源條件分區指標來看,由于各地級市2020年降水量均在400mm以上,故分區標準主要由人均水資源量決定(因無法獲取過境水資源量的分配方案,故本例水資源量均為本地降水產生的水資源量)。位于淮河流域的淮北市、亳州市、阜陽市因人均水資源量均低于600m3被劃為一級區,合肥市、宿州市、蚌埠市、淮南市、馬鞍山市被劃為二級區,其余地級市劃分為三級區。在水資源承載狀況分區指標方面,因無法獲取各地級市平原區用水總量控制指標,故采用用水總量指標進行分區劃分。位于皖南地區長江沿岸的馬鞍山市、蕪湖市、銅陵市、池州市因用水總量超載被劃分為一級區,合肥市、阜陽市、淮南市、宣城市、安慶市被劃分為二級區,其余地級市劃分為三級區。從地表水開發利用程度分區指標來看,各地級市大部分被劃分為一級區、二級區,僅宿州市、宣城市、池州市、黃山市因地表水開發利用率相對較低被劃為三級區。從地下水開發利用程度分區指標來看,僅淮北市地下水開發利用率相對較高被劃為二級區,其余地級市均被劃分為三級區。
3.安徽省水資源管控綜合分區
綜合各個分區指標,被劃分為一級區的地級市有合肥市、淮北市、亳州市、蚌埠市、阜陽市、淮南市、滁州市、馬鞍山市、蕪湖市、銅陵市、池州市;被劃分為二級區的地級市有宿州市、六安市、宣城市、安慶市,僅黃山市被劃分為三級區。就安徽全省而言,以水資源條件分區可分為三級區,以水資源承載狀況分區可分為二級區,以地表水開發利用程度分區可分為二級區,以地下水開發利用程度分區可分為三級區,綜合分區可分為二級區。
三、結果分析
1.不同水平年對分區結果的影響
由于降水總量及時空分布可以影響區域水資源量及開發利用情況,故采用不同水平年的降水資料將影響分區結果的劃分。以安徽省為例,2020年為豐水年,2019年為枯水年,2020年的降水量比2019年增加了78.0%,較多年平均值偏多42.0%;而2019年降水量則比多年平均值偏少20.2%。若采用多年平均降水量和人均水資源量進行水資源條件分區計算,則安徽省16個地級市中一級區將由3個變為7個;在其他數據均不變的情況下,綜合分區中一級區將由10個變為12個。若采用2019年的年降水量和人均水資源量進行水資源條件分區計算,則安徽省16個地級市中一級區將由3個變為9個;在其他數據仍不變的情況下(即采用2020年數據),綜合分區中一級區將由10個變為12個。可見水資源條件將顯著影響水資源管控分區劃分,為更好地從嚴從細管控水資源,應根據水資源條件(包含預測結果)動態調整水資源管控分區。
2.不同指標劃分標準對分區結果的影響
文中采用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開發利用程度分級標準相對較嚴,其中地下水開采率達到70%以上即劃為一級區,按此標準,北方大部分地區均將劃為一級區進行嚴格管控。若結合當前地下水開采實際,采用地下水開采率大于100%以上劃為一級區,則分區結果將發生顯著變化。對于人均水資源量這一指標,若采用《中國河湖幸福指數報告2020》中的有關指數,按照1700m3、1000m3、500m3進行區分,則水資源管控分區結果也將發生變化。此外,對于地表水和地下水開發利用程度分級標準還可以分南方、北方地區進行分別設置。仍以安徽省為例,淮河以北各地級市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可按照北方地區標準進行劃分,淮河以南區域則按照南方地區標準劃分。不同的劃分標準將帶來不同的分區結果,各地區可根據水資源管理需要,進一步細化劃分標準,以便更好地從嚴從細管控水資源。
四、結語
“十四五”時期,需要繼續堅持節水優先方針,全方位貫徹“四水四定”原則,嚴守水資源開發利用上限,精打細算用好水資源,從嚴從細管好水資源。根據分區結果,細化制定不同分區的水資源管控措施和目標方向,并通過嚴格管理、動態調控,逐步實現水資源管控一級區向二級區轉變、二級區向三級區轉變,實現水資源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郭孟卓.試論水資源管控分區劃定與政策措施[J].中國水利,2021(15).
[2]泉州市: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推行“紅黃藍”分區動態管理[J].中國水利,2011(6).
[3]黃俊銘,解建倉,盧友行,等.水資源紅黃藍分區管理研究[J].水利學報,2013(5).
[4]張效武.安徽省水資源開發利用管控分區探討[J].治淮,2019(8).
[5]王生鑫,趙宇翔,張海濤,等.寧夏水資源開發利用分區管控策略研究[J].中國水利,2022(15).
[6]郭孟卓.[J].中國水利,2022(1)
作者:侯保燈 侯效靈 柳長順 蔣云鐘 單位: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安徽省宣城市水利工程和河湖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