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城市美化與社區文化景觀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一、課題來源
城市美化運動起源于美國,工業革命雖然讓城市與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但是環境也遭到了極大的破壞。人們無法再忍受環境帶來的現狀,紛紛逃離混亂骯臟的城市。在這樣的現狀下,誕生了城市美化運動。城市美化運動希望通過創造一種新的物質空間形象和秩序,以恢復城市中由于工業化的破壞性發展而失去的視覺美與和諧生活,來創造或改進社會的生存環境,消除社會沖突,力圖解決城市混亂局面。
1.2中國城市美化運動
19世紀末20世紀初,城市美化運動進入了中國人民的視野。由于中國城鎮化速度不斷加快,城市人口急速增加,造成城市環境不斷惡化。因此,中國的城市美化在當時花費了大量的財力物力用于建設景觀大道、城市廣場及城市河道。但建設成果卻差強人意。并不是由于其不美觀或建設質量問題,而是其不符合當地人民的需求。更有甚者百年古鎮千年古都中的老建筑都毫不保留地拆除。美化城市,改善城市環境和形象本是造福人民功澤后代的事,但如果目的不明,指導思想有偏,結果會適得其反。在當時的城市文化運動中,中國的歷史建筑、歷史文化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許多城市失去了原有的活力。近年來隨著城市化的深入發展,當代信息與科技的沖擊讓人的生活方式變得更加多元,也讓城市的內涵產生了延伸,人們對城市空間的需求也與過去不盡相同。現如今,政府開始重視城市美化建設,鼓勵各個部門共同參與城市景觀美化工程,引導城市美化運動自下而上地推進,更貼合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和實際需求。
1.3社區景觀設計
社區作為一座城市的基本區域,其景觀設計最能接近人們的生活。其主要特征為面積小、可達性強、覆蓋人群廣、使用頻率高等特征。過往的社區景觀僅僅起到美化環境的功能,隨著現代中國科技水平及人民需求的改變,社區景觀設計不僅起到了美化作用也促進了人們的身心健康,提升文化素養。其功能性得到了較大的突破,創造了許多符合新時代特點的景觀設計,提升了人們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二、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2.1研究現狀
隨著社會進步與經濟的發展,人們對于審美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進一步提升,對于居住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對于社區景觀的需求與日俱增。區別于以往千篇一律的城市美化手段,居民們更加傾向于符合人們生活環境與文化的設計。出現了各種不同的發展類型與設計理念。在文章《如何做好社區文化建設》中還提到除了展現藝術性與功能性,社區景觀設計需要突出人文特征,讓居民傳承歷史文明,呈現良好風貌。中國地大物博,各個民族與地區的文化截然不同,雖處同一地區但是不同社區仍舊擁有不同的歷史與文化。因此因地制宜地設計社區景觀是保存民族特色,傳承中國文化的底層傳播手段之一。
2.2發展趨勢
目前越來越多的目光開始落到社區文化建設層面,以北上廣為主要領頭者的一線城市為社區文化景觀做出了榜樣。在做到方便居民生活的同時體現自然生態與人文特色,形成獨具特色的文化社區。在未來作為設計者在思考景觀設計時,更加應當思考其在地性,體現城市文脈的多樣性與特殊性。藝術來源于生活,作為設計者也應當挖掘這片區域背后的故事以及多元文化,為民眾帶來更加豐富的藝術體驗。高品質的景觀空間,也為城市帶來更高質量的發展目標與期望。保護城市文脈,延續城市精神。
三、上海的社區文化
3.1上海文化特點
上海文化人們將其稱為“海派”文化,從歷史角度上來說是一種文化遺產。海派一詞出現于晚清時期,專指一種繪畫特色。到了民國時期其概念擴展至戲曲、文學等文化層面。而在當代的文化見識中則是一種“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上海城市精神。在《“海派”文化的特質》中寫道:“大上海、小市民”更是“海派”文化之獨有特色。“大上海”并不是說上海的地域空間特別大,而是說在這個空間中所包含的內容非常豐富。“小市民”,也并不是說他們的胸襟小,沒有高尚的情操、遠大的理想,而是說他們之中無論是平民還是精英,都能以精微的情商,從瑣細的日常來處理、應對個人的生活和人際關系。上海作為國際大都市,不僅包容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與特色,作為上海人也具有強烈的生活氣息。
3.2新時代上海社區文化建設要求
2010年,聯合國賦予上海全球創意城市“設計之都”稱號,新時代政府對上海社區的文化建設也有了新的要求:建設卓越全球城市進程中的國際社區,發揮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影響力。可見上海作為全球大都市不僅僅要表現大國氣度,在文化傳承與文化傳播層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需要用開放包容、協同共生的理念推動海派文化傳承創新與上海設計之都建設,并助力“一帶一路”建設與文化“走出去”國家戰略實現。
四、社區景觀建設城市會客廳
城市是一個具有生命的人文產物,來源于人們的日常生活。1929年,美國學者帕克最早提出了社區文化的概念。吳文藻初步界定了社區文化概念,并歸納了我國的社區文化體系。一座城市文脈的表現,象征著一座城市文化的品位與審美品質,是城市發展的滋養與回饋,充分體現其地方文化特性。城市是文化發展的產物,其地域文脈的價值日益凸顯。將城市歷史的記憶與文脈,通過藝術淺層形式的運用與表達,讓城市文脈的內涵與公共藝術充分地融合,傳承城市文脈,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情感的延續,彰顯城市社會的風貌和特征。
4.1建設有農社區
隨城市化進程越來越快,城鎮居民接觸農業的機會越來越少,與之相反的是人們對于享受農業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有農社區的到來開辟了社區景觀的另一種形式。通過社區組織將食用農作物應用于景觀設計中,形成了“可食地景”的創新模式。鼓勵社區居民承包屬于自己的一小片土地種植瓜果蔬菜,集合觀賞、互動和交流為一體。激活了人與自然的互動,邀請從未接觸過田園生活的孩子們走進自然,共同感受四季的變化,享受自己勞動的果實。
4.2建設社區博物館
社區博物館定義為:館舍建于社區內,常設展覽反映社區歷史文化情況,以建設社區文化、服務社區居民為主要存在目的。通過一系列展覽、活動促進社區居民主動參與社區建設,在地保護社區文化,解決社區實際問題,提升居民的物質文化生活環境,增強居民歸屬感和文化認同感。筆者基于此定義將其分為兩種形式的博物館。第一種為科普類社區博物館,其主要特征為利用其周圍的生態景觀環境,融合科普與景觀設計,創造一種寓教于樂的多功能景觀集合。帶領孩子們進入自然了解自然,在自然中學習,在自然中成長。不僅為社區創造了良好的休閑空間,也為生活在這里的動物們提供了適宜的生存環境,為自然生態保護作出了貢獻。第二種為歷史類社區博物館,主要由于上海地區豐富的歷史資源,在老弄堂里,老社區中包含著上海人民過往的點點滴滴。通過社區景觀建設,激發社區居民共同參與,在景觀設計帶來視覺享受的同時傳承歷史文脈。
4.3活化工業遺存社區
上海作為中國工業的發源地,其黃浦江沿岸有許許多多的工業遺存,在過去這些工廠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到了近代大型工業逐漸撤離上海,許多輝煌的歷史逐漸淡出。當工業設備“使用價值”逐步消減的時候,其“歷史價值”將隨著時間推移而被無限放大。上海作為中國工業的發源地之一,社區是城市生活的基本單元,那么工業遺產社區改造自然就成為“生活秀帶”計劃的重要一環。工業遺存也是人們工業的傳承,工作的記憶,工業的基石,是普通老百姓找回自豪感,認同感,歸屬感的最佳場所。通過對城市文脈的建設,能夠豐富人們精神文化生活,加強人們之間的互動、交流與合作,社會凝聚力與歸屬感。構建了一座城市的文化空間與城市會客廳。
五、社區文化景觀的設計方式
5.1人性包容方式
社區中的景觀設計不必公園廣場,而是較小的公共空間。面對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文化教育程度,應當適應大部分人的需求。例如偏向教育的社區景觀設計,應考慮成人與兒童的尺度,設置不同尺寸的展示形式。在材質上也應考慮其當地的環境,是否能承受室外環境的變化,以及材料的變化為其表現帶來的改變。在空間尺度、功能需求以及對觀眾的可達性進行設計。考慮引導性與安全性。發掘其場地的記憶,從人們的生活出發,傳承城市文脈,成為城市中寶貴的精神財富。
5.2藝術實踐方式
通常在上海的社區中有許多見證上海變遷的痕跡,其景觀設計也應當符合其場地的風格,避免出現太過突兀的表現形式。設計者應充分發揮藝術魅力,融合多種設計風格與展示形式,充分展現城市魅力。根據現實情況,策劃藝術活動。社區開展這種基層社會治理的創新實踐,有助于激發社會活力,促進公眾參與,探索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的方式,促進城市規劃的合理性,滿足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需求。
5.3可持續發展方式
從社區文化的角度來看,優秀的文化需要繼承與傳播。社區文化景觀應當充分體現其在地性,強調歷史文脈特色,充分調動人們的認同感。構建和諧社區,營造可持續發展的居住環境。其內容不僅僅是闡述當地的文化風情,也包含居民的環保意識和綠色生活方式,體現良好生態環境,更好地構建和諧社區、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社區。
六、社區景觀文化的藝術表現形式
6.1空間敘事美學
通過最基本的文字敘述,讓人們感受到人文主義的關懷。在一個空間中通過敘事,讓人們回到過去,感受精神食糧存在的意義,感受到場所空間的存在意義。法國思想家羅蘭·巴特(RolandBarthes)在《敘事作品結構分析導論》中說過:“敘事是與人類歷史本身共同產生的;任何地方都不存在也從來不曾存在過沒有敘事的民族;所有階級,所有人類集團,都有自己的敘事作品,而且這些敘事作品經常為具有不同乃至對立的文化素養的人所共同享受。”
6.2景觀設計的趣味性體現
如今互聯網的新平臺與新媒體為公共設計帶來了更加廣闊的空間,融合科技與新型材料,實現更加多樣化的展示形式。新型的社區景觀設計往往融合科技,通過不同的科技手段與材料,給人們帶來更加多樣化的感官體驗。在藝術與科技交融的同時,更加深層次地提供人們的需求,展現多元文化活力,賦予社區景觀設計功能與使命,讓空間和藝術與觀眾對話。提供更加適合其在地性的景觀形式,不是僅僅融合科技手段做到形式上的高級,而是成為一種價值體系,吸引當地民眾的參與,真正理解社區景觀的價值。
七、社區景觀文化的未來與發展
7.1社區景觀文化的功能轉變
在城市景觀中體現人本精神,其中核心——“人”應該主要指向本地市民,因為市民活動能力的高低才是決定開放空間使用效率的最基本因素。在未來社區景觀當中,社區景觀設計作為城市的會客廳應當起到促進文化、理念、居民融合橋梁的作用。比起傳統的美化作用,更應當為人們提供展現自己的舞臺,從而提升整個區域的開放度和融合度,成為未來國際社區的重要方向。
7.2未來的社區景觀建設
未來的社區景觀應當有一種動態性。社區文化景觀如果能夠有一種很好的動態連續性,這種動態性能夠對我們的地方重塑產生積極的影響。通過社區文化景觀建設能夠讓人們了解這片土地的前世今生,了解這片地域的文化景觀。藝術能夠讓人們更加期待未來,同時還能夠保存文化的特色與價值。圖3創智農園
參考文獻:
[1]柳宗悅.工藝文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2]邵瑞,王立新.現代城市美化運動思考[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2(7):54-55.
[3]丁瑤瑤.城市更新:從空間改造到綜合復興[J].環境經濟,2020(13):24-25.
[4]張京祥.西方城市規劃思想史綱[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
[5]蔣羿,付鑫,胡尚如,董欣.公園城市:應對生態文明發展的空間重構[C]//.面向高質量發展的空間治理:2021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12風景環境規劃).2021:33-38.
[6]肖然,蔡新元.多維視角下的城市形象發展研究[J].城市建筑,2020,17(36):13-16.
[7]韓晗,黃美玲.論公共文化空間介入工業遺產社區改造的前提、難點與前景路徑[J].晉陽學刊,2022(2):112-118.
[8]林琳.社區更新改造中參與式設計的數據平臺搭建及應用[J].智能建筑與智慧城市,2021(12):69-70.
[9]于立,劉穎卓.城市發展和復興改造中的文化與社區:廈門鼓浪嶼發展模式分析[J].國際城市規劃,2010,25(6):108-112.
[10]馬琳.博物館與社區參與研究[J].上海藝術評論,2021(4):69-71.
[11]任心禾.第三方參與社區博物館的運營情況初探:以史家胡同博物館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2(3):71-75.
作者:季鈺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