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箏曲海青拿鶴的藝術表現分析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中國的傳統民族樂器,又稱秦箏(因其發源于秦地)、鸞箏等等,在戰國時期的歷史資料中便已見其蹤跡,因而具有悠長的歷史。其結構由琴頭、琴尾、琴碼、琴弦、面板等十一個部分組成,在不同的時期結構也有所不同。經過不斷的歷史演變,目前流傳最為廣泛的是二十一弦的尼龍弦箏,因其既有泠泠之音又有波瀾壯闊之勢,自古以來深受文人雅士的喜愛。宋朝時期民間音樂開始繁榮,樂器也開始在民間流行起來。古箏的流傳范圍極為廣泛,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發展出了不同的演奏形式、不同的演奏流派,風格與技巧都具有鮮明的特點。
一、作品簡介
(一)曲目淵源與發展
箏曲《海青拿鶴》是浙江箏派的武曲代表作之一,展現了北方游牧民族打獵時精彩激烈的場景,是由浙派琵琶傳統曲目改編而來的,又名《海青拿天鵝》《海青拿鵝》等。曲名中的海青即是老鷹,鶴即為天鵝,海青體魄強健、行動迅速,草原牧民常將其飼養于身邊,打獵時便與之同行并置于臂膀之上,當其發現獵物時便會向著目標振翅而去。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浙江箏開始從“杭州灘簧”和“江南絲竹”中分離出來,以獨立的器樂形式開展演奏活動。此曲的歷史溯源,據元代楊允孚《灤京雜詠》所載詩,我們可以明確其作為一首琵琶獨奏樂曲早在宋元時期便在我國北方流傳。樂曲由引子、主體、尾聲三段式組成,進一步細分則由許多不同的段落連接而成,后期被改編而成的箏曲版本基本上也是同樣的結構組成。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王昌元老師首次編撰整理出了該箏曲的現代演奏版本。
(二)曲目風格特點
浙派在演奏風格上清麗秀美,長于含蓄淡雅的藝術表現,其旋律音韻和諧。浙江箏派主要分為文曲與武曲,武曲作品以獵場為題材,展現動物之間的較量——昔日獵場上的無煙戰爭,既有北方民族的豪放風情,又有浙派箏曲的優雅細膩。樂曲的開篇即氣勢恢宏,主體部分主要體現在“斗”上,分段細致明確,在技巧方面應用了多種技法來展現不同的畫面。雖然打斗場面繁雜但絲毫不亂,演奏起來十分精彩,尾聲部分所描繪的畫面集中在敗落的天鵝,回歸平靜后樂曲收尾。
二、樂曲結構與“形象性”表現技法應用
(一)樂曲結構與層次
本曲集中描繪了海青出巢翔云、與天鵝搏斗以及脫縱敗飛的情景,著力于形象化的表現。筆者認為具體分段可以遵從以下結構(以上海音樂學院王蔚教授演奏版譜子為例):第一部分是曲子的引子也是散板(第1小節),展現了海青出巢在空中盤旋、展翅高飛這一氣勢恢宏的場景。第二部分是曲子的主體,(2—13小節)海青搜尋獵物的蹤跡;(14—21小節)海青尋山;(22—29小節)海青發現目標天鵝后振翅高飛,直沖云霄,兩者一起在空中盤旋;(30—61小節)第一段追逐與兩者的第一次交鋒;(62—68小節)第二次追逐;(69—74小節)將樂曲推至高潮,海青與天鵝的正式交鋒開始;(75—87)海青張開爪子撲向天鵝,天鵝對其發出恐嚇的聲音;(88—105小節)窮追不舍;(106—126小節)天鵝占據劣勢,海青展開猛烈攻擊;(127—141小節)海青取得勝利。第三部分是曲子的尾聲部分,(142—150小節)天鵝敗飛;(151—169小節)天鵝被海青降伏,哀嚎逃走。
(二)曲目中技法與音樂的展現
浙江箏中的有些特色演奏技法是承襲傳統技法并加以改良的,而有些是為了增強樂曲的表現力而加以創新得來的[1]。浙派箏曲中常用的指法有搖指、快四點、快夾彈、點指、快速點彈、提弦等等。該曲應用了多種演奏技巧,不僅使曲目在聽感上精彩絕倫,而且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動物的聲音與形態,現將其列舉如下:浙派在傳統搖指的基礎上創新出了長搖、掃搖、短搖、扣搖等特殊技法,在本曲中出現了前三者,第二段中的長搖賦予了樂段極強的旋律感;掃搖技法即掃和搖組合在一起,音量較搖指更大;短搖短促而有力。剛剛進入快板段第75—79小節(見譜例1),指法使用前半拍大撮后半拍短搖,展現海青與天鵝追逐打斗的激烈場景。四點即勾、托、抹三種指法的交替配合使用。在本曲中,四點與大撮組合雙手演奏,大撮為旋律的鋪墊,四點為點狀的旋律,在演奏時要注意音色處理,右手找準旋律音,突出旋律線條,可以使聽覺感官方面更加豐富。該曲第2—13小節(見譜例2)采用長搖與左手四點結合的技法,旋律線條變化豐富,用華麗的音樂展現海青傾巢而出的氣勢。雙手點指出現在本曲的快板中,譜子中的點指即由雙手食指交替演奏,樂段行進緊密,速度快且爆發力強。在第88—103小節(見譜例3)中,通過點指表現了兩者之間你追我趕的緊張場面。除上述技法外,該曲還應用了勾托劈的技法,此處節奏型采用統一前十六后八,譜面標注“急促的”,表情符號為“fff”,聲音干凈利落,演奏時采用扎樁,小指扎樁在琴弦上,演奏速度上有慢起漸快的處理變化。第104—146小節(見譜例4)中非固定速度的急促音符描繪了天鵝敗落時落荒而逃的樣子。左手技法中的按滑音運用。按滑音主要為了實現作韻的效果,這首曲子中的按滑音與常規按滑音不同,該曲用滑音來表現不同的鳴叫聲,在演奏時,左手按弦的速度與深淺都需要仔細掌控。在樂曲的第29小節中(見譜例5),相差兩個八度的兩組滑音作強弱對比反復,表現海青在云層中時隱時現、回環反復的鳴叫聲。
三、音樂“形象性”
在教學中的運用《師說》有言:“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因而,在當代古箏教學中,對于傳統曲目的學習不僅要注重技法,還要在音樂的風格和內涵研究上下功夫。該曲注重形象性,在演奏時要注意通過音樂聽感上的處理從而達到動態的展現,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教師要在教學中潛移默化引導學生去理解體會,并使其明白如何去展現。在技法教學方面,這首曲子是一首武曲,首先需要加強彈奏力量的練習,幫助手指找到最佳發力點,增強指尖的爆發力,對于大撮、四點組合、點指之類的技法,在課后要分別進行系統練習。除了這些彈奏體系技法之外,搖奏體系同樣要求學生注意發力方式,將力量放到指尖,轉動手腕的同時使義甲正面觸弦,肩臂自然放松。之后,學生再將不同的技法組合在一起進行譜面練習。另外,在音樂表現方法方面,根據樂曲的不同需要存在諸多方式。該曲突出展現了動物的形象性,相較于其他曲子來說,《海青拿鶴》更注重動態的表現。在課堂中,通過探究表現手法可以拓展學生在此方面的知識儲備,也有利于提升學生在后期演奏曲子時的自我思考能力。四、結語《海青拿鶴》不僅是獵場上的風采展現,也是當時地域文化的展現。此曲展現了浙江武曲的風格特征,用聲音的方式將作品中動物的“形象性”塑造得惟妙惟肖,由最初的版本衍生出了眾多版本。當然,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前提,這首樂曲在箏曲中極具藝術價值,筆者在本文中只進行了淺析。歷史是可以無限添加筆記的典籍,不斷融會貫通世間的精華。我們需要文化自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只有不斷開拓創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才能開枝散葉。
參考文獻:
[1]黃汨芬.浙江箏派的藝術風格特點及特色技法分析[J].銅仁學院學報,2009,(2):100-102+115.
作者:張欣薈 胡婷婷 單位:江漢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