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彩陶藝術融入專業課程的探析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新時代背景下,我國文藝事業的發展對課程思政融入高校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政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線,專業課既是大學生接受德育的主渠道,又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陣地。藝術類高校如何發揮自身優勢,更好地開展專業課程思政教育是亟待解決的現實課題。彩陶藝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燦爛瑰寶,與“德才兼備”的人才培養要求有著密切關聯。作為中國文化的文明之源,彩陶藝術以鮮明的形式美與充沛的精神力量成為設計類專業課程教學發展的原動力。各高校針對藝術設計專業的課程思政改革已有不同程度的嘗試。已有研究大多重點圍繞某一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改革探索,如包裝工藝學或色彩學等設計相關課程,也提出以紅色文化、地域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為載體引入設計專業課程思政。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有著引人深思的文化與思政基因,國內設計課程中往往有以黃河文化、彩陶藝術等為主題的設計研究,但是針對該思政因子的挖掘度與利用度相對不足,其專業課程的德育功能也難以較好呈現。目前,藝術設計教育出現重設計、輕理論的問題。為此,有必要進一步深挖設計類課程思政與彩陶藝術的契合點,使專業課程向縱深發展,以實現藝術學生專業知識培養與思想政治教育同頻共振,在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中發揮彩陶藝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政優勢,架起藝術設計與思政教育融合的橋梁。
設計類專業課程中蘊含對世界的理解、審美的塑造、文化覺醒與文化自信等豐富的思政因子,符合與課程思政結合的底層邏輯。當前,設計類專業課程思政與彩陶藝術的結合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1.課程教材:對彩陶藝術的思政元素的挖掘較為表面
教材是學生初步認識課程內容的重要依據,是專業課程思政教學中亟須完善的重要內容。部分高校設計類專業存在重設計、輕理論的問題,脫離教材的教學難以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因此,依據教學大綱與教材開展教學,深入挖掘彩陶藝術中的意識、觀念與感悟,是確保藝術設計課程教學不偏離軌道的重要手段[1]。近幾年,如何以設計的力量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一直都是各大美術學院與相關高校研究的重要課題,各大院校應充分發揮藝術設計學科的德育功能,以培養出德才兼備的新時代藝術專業學生。彩陶藝術以直觀的形式美成為中國獨特的文化符號,但其不限于表面的華麗。彩陶藝術的相關研究基本將重點放在探索紋樣演變的規律上,沒有過多考慮其為何而變,也沒有自覺地圍繞其中是否隱含了思政因素解釋這一轉變過程。因此,如果將彩陶藝術引入設計課程,在編寫教材時就需要有意識地突出彩陶藝術中的思政內涵,同時專業課教師需要加以歸納與引導,全方位地向學生展示彩陶藝術。
2.專業教師:對課程思政教學方式的理解出現偏差
首先,思政工作長期以來被視為思政教師和相關工作人員的任務,一些藝術設計專業教師忽視將其貫穿課堂的必要性,對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2]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的認識不夠明晰,難以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知識并傳授。其次,一些藝術設計專業教師對理論的理解與研究欠缺深度,習慣于以案例的形式單向度地強調主觀感受[3],因此導致課堂互動性低,學生培養工作偏離預定的目標,難以激起學生的創作欲望與學習積極性。最后,部分藝術設計專業教師對課程思政的把握與其融合的關鍵點相悖,課程思政強調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而非直白刻意地說教。
3.現實考慮:設計專業理論與實踐脫節
彩陶藝術中蘊含把握事物的能力、非理性的直覺[4]、誠實質樸的表達欲望與引人向往的工匠精神,這些都是學生藝術審美能力構建與價值觀塑形的內生動力。設計專業學生在創作藝術作品時要把握形態、色彩等直觀性元素,同時其自身要具備扎實的文化積累、傳承意識、家國情懷與國際視野等,這與藝術設計專業培養社會主義藝術專門人才的重要使命不謀而合[5]。目前,設計類專業課程更加重視學生的設計實踐,鼓勵學生學習構圖、色彩等視覺元素。然而,如果沒有一定的理論鋪墊,一些學生就會一味地模仿優質的設計形式,雖然能呈現出帶有一定個人風格的設計作品,但作品會存在文化內涵不足、缺乏理論依據以及難以深入推敲等問題,甚至會影響學生藝術創造力的發展。
二、彩陶藝術融入設計類專業課程思政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分析
將彩陶藝術融入設計類專業課程思政,需要解決融入的必要性、相融相通的途徑兩大問題。彩陶藝術走進設計專業課堂是較為常見的,但要想與課程思政結合,關鍵在于充分挖掘彩陶藝術的思政底蘊,將文化、設計與思政三者有機融合,從而解決如何開展設計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的問題,全面增強設計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有效性。
1.彩陶藝術是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思政的必經之路
“以形表意”是彩陶藝術的顯著特點,彩陶藝術絕不是隨意捏制與刻劃,恰恰相反,它是創作者用原始、直觀的方式表達自己對于自然、情感、思想觀念的理解。設計類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要想實現同頻共振,應以彩陶藝術文化為基點,尋找與課程思政教學的契合點。彩陶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意味”與“形式”是相對的概念,但兩者在彩陶藝術中實現了巧妙的融合。人們的愿望、情感與感知在紋樣、曲線中得以表現,數千年前的先民用智慧賦予了這些優美的紋飾感性的光輝與生命力。在育人過程中,教師可以把彩陶藝術文化中蘊含的人類對藝術的認知、人生感悟與審美觀念潛移默化地傳授給學生。要想將自身的意識對象物化,可以參考、臨摹傳統的創作手法,賡續我國彩陶藝術的文化基因。將彩陶藝術的思政因子與設計專業相融合,不僅可以發展學生知情達理、信義兼備的素質,而且可以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藝術觀、創作觀,深化并鞏固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這有助于傳承和弘揚彩陶藝術。文章聚焦彩陶藝術,以彩陶藝術為切入點向學生講述我國傳統文化,把其中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符的內容聯系起來,并加以提煉。這些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和民族特點的思想內涵,是如今大力宣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教材。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門類,彩陶藝術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濃郁的生活氣息及深厚的歷史積淀,蘊含深刻的德育內涵。因此,將彩陶藝術與設計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相結合是設計類課程改革的必經之路,同時也是藝術專業學生在專業知識探究和思想品德養成過程中的必修課。
2.將彩陶藝術納入設計類專業課程思政中具有可行性
從人才培養的目標看,彩陶藝術與設計類專業課程思政具有相通性。解讀彩陶藝術中的思政元素,涉及“道”與“器”之間的聯系。《易·系辭上》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即自然之道,“器”即物之形態或器物之意。從這兩方面分析,“道”其實是一個抽象概念,它不能被具象化,只能通過造型表達。“道”與“器”兩者的關系,從本質上看就是抽象道理與具體事物之間的關系。最早把“器”與反映人的文化精神的“道”相聯系的器物是陶器,因此與陶器相關的審美范疇,就是對“道”與“器”關系的拓展,這是彩陶藝術融入設計專業課程思政的出發點。“道”和“器”雖然在名義上可分,但從本質上看是分不開的。教師要讓學生體悟“道”與“器”的關系、“形”與“意”的關系以及“設計”與“思政”的關系等概念,指導學生學習彩陶藝術,發現二者對立統一關系之間密不可分的聯動作用,幫助學生把學習的理念與設計手法結合在一起。在學習、厘清抽象道理和具體事物之間的關系時,要做到與設計類專業課程的思政教學相吻合,需要解決“強調實踐而忽視理論”的問題。所以,把彩陶藝術納入高校設計專業課程思政,對于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目標的達成具有特殊功效。
三、彩陶藝術在設計類專業課程思政中的創新教學路徑
把彩陶藝術融入設計類專業的課程思政,是一項系統工程。高校藝術設計教學團隊應根據學科優勢、專業強項、教師隊伍和學生特征,建構閉環模式,即全方位的協同合作教學體系。基于此,筆者提出了從理論基礎到實踐操作再至應用效果三個層面開展課程設計的思路。設計類專業課程思政工作的開展,要充分利用好教學資料這一重要抓手,切實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創建課堂教學的核心陣地。
1.以彩陶藝術教學資料架構為抓手,精準提煉課程思政因子
高校設計類專業課程建設“主戰場”[6],主要從內容和要求兩個維度把握設計類專業課程思政。設計類專業具有較強的實操性、落地性,為了最終呈現出具有人文情懷、創新意識的現代設計作品,必須把握好課程教學這一關鍵環節,盡可能地使課程思政浸潤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具體來講,在教材編排中應把重點放在彩陶藝術的基礎概論、轉化設計技能和視覺要素、專題設計項目創作方面,從這三個角度推進課程思政的開展。首先,教師需要提取彩陶藝術的基礎概念,包括彩陶藝術形式與審美意象[7]、彩陶藝術的地理分布、器物造型與紋飾,向學生介紹中國傳統彩陶藝術的悠久歷史。專業教師通過總結與梳理彩陶文化的歷史脈絡,讓學生構建初步的輪廓,使其感受中國彩陶藝術的文化魅力,自發思考如何用設計的力量重新詮釋自己眼中的彩陶藝術。其次,彩陶藝術是一種以實用為目的、以裝飾為主線、以物喻義的藝術形式,它具有豐富而獨特的內涵和價值。教師要讓學生從各地區彩陶的紋飾形象與構圖韻律中體會史前社會的自然景象、生活狀態與人文面貌,以及在此基礎上逐漸演變的思想觀念等。基于對彩陶藝術基礎概念的理解,學生在思考彩陶藝術審美意象的過程中探究先民為誰創造、創造了什么、如何創造等問題。再者,從彩陶藝術的思維方法、表現形式與創意方法三個角度將學生帶入審美的藝術世界,學習古人對于事物保有的心態、對于眼睛看到的與心中感受到的內容的表達,都在彩陶藝術中表現出獨特的美感與精神內涵。教師要鼓勵學生觀察自然與生活。從彩陶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學生學習彩陶藝術的形式是先民觀念的物化的結果,不是為了所謂的形式而形式,這是需要學生思考的概念。隨后,教師帶領學生逐步了解彩陶藝術融入視覺設計的相關要素,如將觀念轉化成實體、圖形力量與色彩傳達的內在情緒,引導學生培養知識基礎、職業素養與工匠精神,既能駕馭知識又能抓住靈感,將文化符號與價值觀融入設計作品。最后,可以充分利用學科優勢,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彩陶藝術、黃河文化、公益科普等方面的競賽,也可以與當地博物館、美術館與藝術教育機構聯名打造彩陶藝術文創產品設計展覽等類型的推廣項目。在推進落實階段,讓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理念在潛移默化中深入人心,精準推進彩陶藝術融入設計類課程思政教學。
2.以師資隊伍建設為保障,夯實彩陶藝術課程的思政根基
教師通過課程設計理念發揮以身作則的示范作用,在教授學生彩陶藝術理論的同時,將思政教育融入教材、課堂學習和課后實踐的內容。設計類專業教師由于學科背景的限制,對思政教育的積極性和參與度不高,一些教師對于課程思政的理念與要求理解不多,缺乏在設計類專業教學中融入對思政元素的研究與認識。設計專業教師可以主動利用自身的藝術思維與專業優勢。彩陶藝術對于設計類專業教師來說并不陌生,對其進一步探索主要體現在準備教材、具體講解與實踐輔導等環節中,教師應向學生傳授彩陶藝術的專業知識,挖掘原本被忽視的與思政教育相關的概念。如,拋開以往僅針對設計形態演變講解案例的教學模式,轉而提倡深層次的思考引導,形成為人民而創作等觀念。因此,教師要探索出以學生為本的課程思政教學模式,以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華美育精神,促進課程思政的有效落實。課程思政建設應突破溝通的藩籬,擴大思政教育隊伍,充分利用高校教師團隊資源,組建專業教師、思政教師與輔導員三方協作的教學隊伍,打造新型課程思政教學共同體。這一全新的教學隊伍是設計類專業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重要根基。在具體實施中,專業教師利用專業強項,融合策劃與彩陶藝術有關的思政元素;思政教師基于專業教師的梳理,提供更精準的思政方向,厘清彩陶藝術觀念的特定思政指導;輔導員扮演好輔助角色,協調處理學生、教師出現的狀況,如果遇到學習積極性不高、亟須心理建設、教學落地不理想等問題,均需要輔導員配合解決。三方各司其職,使專業優勢最大化,共同推動設計類專業課程思政不斷向前發展。
3.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充分發揮課程思政的作用
課堂教學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最主要的載體和途徑之一。課程思政必須牢牢依托課堂教學、牢牢把握課堂教學,發揮課堂教學的凝聚力、感染力、號召力和輻射力,做到全員、全程、全方位課程思政。專業課程教學不能脫離課堂教學環節,而課堂教學通常也是教學全過程中最具感染力、最見實效的一環。專業教師在深刻理解彩陶藝術思政理念與實踐成果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能力,給課堂帶來了生機與活力,將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理想信念以及道德素養等思政教育與設計專業教學有機融合。尤其是在融入彩陶藝術資源時,教師要讓藝術學生在思政視角下領略古人藝術創作過程的艱辛,更多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與價值觀,創作出更好的設計作品。由此,可以引起學生的內心共鳴,使其努力成為新時代的接班人,承擔起時代賦予的責任和使命。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自然而然地將彩陶藝術中的設計知識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連,讓彩陶藝術和與課程思政相互交融,以培養全方位發展的藝術學生。結語彩陶藝術教育的“思政+設計”模式,是基于彩陶專業知識的思政元素激活過程,二者有機結合并發揮功效。首先,基于彩陶藝術融入設計專業課程思政的問題導向,提出目前存在的問題,然后解讀并分析彩陶藝術融入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其次,通過彩陶藝術專題設計的具體課程,介紹系統的課程思政創新路徑,提出明確的步驟措施,從而有助于彩陶藝術中思政因子的融入與浸潤。這一進程是由各方面協調進行的。建構設計專業課程協同育人的模式,可以凸顯整個課程的美育功能,以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為核心要點,提高設計專業的整體育人實效,培養追求真、善、美,具有愛國情操、國際視角、創新意識與實踐水平的全面發展型藝術人才。
參考文獻:
[1]劉文良.高校藝術類專業實施課程思政的困惑與化解路徑[J].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報,2022(3):61-67.
[2]王曉紅,徐敏,王新月,等.基于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探索與實踐[J].包裝工程,2020,41(S1):116-118.
[3]王蘭.體驗式教學融入高校思政課的三個基本點[J].包裝工程,2020,36(3):73-76.
[4]彭燕凝.精神的呼喚是形式的靈魂——從黃河流域的彩陶文化解析原始藝術創作的原動力[J].天津美術學院學報,2010(3):50-51.
[5]劉賁,董玉敏.藝術設計專業通識教育策略的文化自覺及其內涵釋義[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4(5):75-77.
[6]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2-04-22].
[7]宗立成,尹夏清.史前彩陶造物設計藝術的形式與審美意象[J].包裝工程,2020,41(18):378-383.
作者:袁旭婷 單位:山東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