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提高英語教師文化素養的方法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引言
“雙高”建設就是圍繞辦好新時代職業教育的新要求,集中力量建設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職學校和150個左右高水平專業群,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和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支撐國家重點產業、區域支柱產業發展,引領新時代職業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那么,在“雙高”建設過程中,英語教師怎樣做才能為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創造氛圍,從而引領職業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呢?答案無疑是:首先要提高教師自身的文化素養,因為只有高素養的教師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正所謂:教師強,學生才能強。教師的文化素養,是指教師能順利從事教育活動的基本品質或基礎條件,包括: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廣博的跨學科知識、豐富的語言素材、豐富的教育教學理論知識以及很高的職業道德素養。所以,英語教師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做起,不斷提升自己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為“雙高”建設助力。
1擁有高尚的職業道德
雖然在教師文化素養的概念中把“職業道德素養”放在最后,但是筆者認為它是提高教師文化素養的首要條件,因為只有具備了職業道德素養,教師才能潛心鉆研教學、樂于教學研究;反之,教師不可能教育出合格的人才,因此,要想成為具有高素養的教師,首先得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
1.1高尚的職業道德要求教師必須具有愛心
一名有素養的教師,首先應該是發自內心地關愛學生。愛學生是塑造學生靈魂的巨大力量,是推動學生進步的源動力。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學生,就要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1],進行“賞識”教育。哲學家愛默生說過:“教育成功的秘訣在于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才能從本質上熱愛學生,教學工作才能取得成功。面對高職學生基礎普遍薄弱、學習習慣不好、自信心不足的現實,教師更應該去關愛他們,維護他們的自尊心和人格,不能對學生失去信心,更不能隨意批評、指責和貶低學生,而是要善于捕捉學生的閃光點,對他們的每一次進步及時加以肯定。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教師對學生的肯定和贊賞,給學生帶來的不僅僅是愉悅感,更重要的是會喚醒他們的自信,從而使他們下定決心,認真學習。學生有了自信心后,才能靜心去學習、去思考,為實現創新打好基礎,以此實現“雙高”建設的目標。愛學生,就要平等地對待學生,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耐心細致的做好思想工作。高職學生基礎參差不齊,有高中畢業生,也有三校生,因此教師要做好思想準備,接受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不能因為三校生基礎差就對他們另眼相看。課堂教學要關注不同學生的需求,課后作業也應該因學生而異,分層次布置。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學生各取所需,學好英語便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事情。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育首先是關懷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觸及年輕的心靈,在這里誰有細致和耐心,誰就能獲得成功”。耐心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不僅可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提高學生的成績,更重要的是可以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教師不僅要把思政內容融入課堂,而且要在課后多與學生交流談心,熟知學生在學習上所需要的幫助以及他們的思想動態,以便及時引導并給予幫助,尤其是心理有障礙的學生,要多與他們交流,并在課堂上給他們展示的機會,讓學生消除不健康的心理,重新審視自己、鼓足干勁、不斷提升;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要教給他們做人的常識、告知他們新時代青年應該擔負的責任,使學生成為積極向上、勇于擔當的新時代技術技能人才。愛學生,就要學會付出,樂于犧牲業余時間。想讓學生提高英語水平,僅靠一周四節課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利用課余時間來指導學生。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基礎,把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利用晚自習或周末,有針對性地進行線下輔導,讓優者更優,弱者變優;特別是對基礎好的同學,要給他們提出更高的目標,幫助他們制定長遠計劃,并及時督促檢查計劃實施情況。鼓勵學生參加各種類型的英語比賽并積極輔導,讓學生體會到取得進步和獲得證書的愉悅感,激發學生的動力。教師的這種樂于奉獻的精神一定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到學生,讓學生領會敬業的內涵,成為具有良好職業精神的技術技能人才,為技術創新做好精神鋪墊。
1.2高尚的職業道德要求教師必須具有強烈的責任心
一個英語教師如果沒有責任心,他決不可能熱愛英語教學,強烈的責任心是做好英語教學工作的前提。美國思想家門肯說過:“人一旦受到責任的驅使,就能創造出奇跡來”。英語教師有了強烈的責任心,才能認真履行教師的職責、充分展現自己的能力、挖掘自己的潛力、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學和研究水平,教師的這種責任心一定會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反之,缺乏責任心的英語教師,只會照本宣科、敷衍教學,不但不會提升自己,更不會教育出品格優秀、實踐能力強的學生。“雙高”建設需要既有能力又有責任感的英語教師,只有責任和能力共有的人,才能推動“雙高”建設穩步健康發展,為社會培養高素質高水平的技能人才。
2不斷學習
2.1學習英語專業知識
英語教師只有具備了扎實的專業知識,才能在教學過程中游刃有余、才能準確的評價學生知識掌握的程度并及時調整教學內容以及對教學內容進行模塊化規劃與重構,才能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時代的發展日新月異,新事物、新詞匯不斷出現、高職高專英語課程發布了新的標準、零零后的思維也越來越活躍,教師僅靠已有的知識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教學的需求。陶行知說過:“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惟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所以教師必須做學習型教師,善于思考,這樣才能滿足時代發展、學生成長和新課標的要求。教師應該通過自學、向同事學習、向同行學習、參加培訓班、聽講座、觀看教學能力比賽優秀作品等渠道,進一步熟練掌握教學基本功,密切關注英語學科發展前沿動態,熟悉英語學科的教學特點和特征,探索打造高效課堂的有效途徑,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和特色,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2.2學習與所教專業相關的知識
“雙高”建設目標的實現,不能只依賴專業課教師,英語教師也應該積極參與期中,因此,除了具備扎實的英語專業知識之外,英語教師還應該主動接受職業培訓,學習相關專業知識(建議英語教師在固定的分院代課,以便學習授課班級的專業課程),考取職業技能證書[2];與專業課教師一起開展企業調研、畢業生跟蹤調研和在校生學情調研,分析產業發展趨勢和行業企業人才需求,明確所帶專業面向的職業崗位所需要的知識、能力、素質,這樣做不僅可以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和素養,而且使教師能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并運用所獲得的實用資料來指導教學、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實現“雙高”建設目標。除此之外,英語教師還可以根據行業企業的用人要求編寫合頁式教材,彌補現有教材內容的不足,使學生在學英語的同時,提高崗位競爭力。
2.3學習教育學理論和心理學知識
教師不斷學習知識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不上升到理論高度,那么有些思考可能就是碎片化的,不成體系。只有理論上的成熟才能有全面、系統、辯證的思考。教師除了學習傳統的教育教學理論,如: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多元智力理論、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和后現代主義理論,還應該用先進的、代表我們時代的現代職業教育理論為指導。教師只有提高了自己認識的寬度、深度和高度,才能讓學生站得高、看得遠,推動“雙高”建設的高質量發展。此外,教師還應該學習心理學,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者應當深刻了解正在成長的人的心靈……只有在自己整個教育生涯中不斷地研究學生的心理,加深自我的心理學知識,才能成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
2.4學習運用現代信息技術
隨著技術的進步,學生的現代信息技術意識越來越強,使用多媒體和互聯網進行教學早已成為一種趨勢。因此,英語教師必須掌握系統的計算機操作技術、熟練使用教學軟件[3],根據學生實際需求,將線上和線下教學巧妙的結合起來,滿足學生對教學的需求、實現教學目標;與此同時,教師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課件制作水平,使課件內容更實用、資源更豐富、界面更合理、流程更容易操控,從而更好地為教學服務。教師與時俱進,在課堂使用、更新現代信息新技術會讓學生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在感官刺激下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教師還可以使用這些現代信息技術設計教學互動環節,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這樣既能鍛煉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也能讓學生在使用新技術的過程中感受到技術進步給學習帶來的便利,從而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5豐富語言素材
教師是以語言傳遞為中介的職業,教師的語言形象極大地影響著教師的教育教學效果。思想的覺悟、對社會的了解、對人性的理解、寬廣的知識面以及對歷史、世界的一定的獨立見解,都是語言素材的組成部分。教師只有具備了豐富的語言素材,才具備了教師的人格魅力,其說服力和感召力才能自然形成[4]。與其他任課老師相比,英語教師豐富語言素材的任務更為艱巨,因為英語教師進行的是雙語教學,需要精通英、漢兩種語言的表達規律和技巧,如果沒有很好的語言功底、廣博的知識面和很高的認知能力,很可能會在教學過程中,尤其在翻譯教學中出現錯誤。因此,英語教師應該把豐富語言素材、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增強語言感染力作為自己的使命,把博覽群書作為自己業余生活的一部分,用廣博的知識、優美的語言、精準的語氣、豐富的情感去傳授知識、去熏陶學生,讓學生在愉悅的心情中、美的感受中對課程產生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多媒體教學使用很普遍的今天,設計教學課件成了教師工作的一部分。好的課件除了涵蓋必要的知識點外,同樣需要有恰如其分的語言表述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除此之外,課程標準的制定、論文的撰寫、教學實施報告的總結、人才培養方案的編寫、精品課程的建設、教學反思的凝練等,都需要很好的語言組織能力,所以,沒有豐富的語言素材,是不可能勝任教學的,也不可能搭建為“雙高”建設培養人才的平臺。
3勇于創新
“雙高”建設要求“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和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這種高地和平臺的建設無一不需要創新。對大學生而言,學校環境尤其教師行為對大學生創造力的影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創新支持是一種能夠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的行為。從人際互動理論來看,教師的支持行為是能夠被學生感知到的,對大學生創造力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5]。既然如此,英語教師就應該突破自己,有創新意識,并將自己的這種意識轉化成實際行動,不斷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英語教師還應根據教學實際和“雙高”建設的要求,確立具有可行性的教改課題,總結教學的成功和不足,形成理論經驗。另外,教師應及時了解國內外教改信息,開展與校內及校外同行的學術交流,了解英語語言教學的最新動態,吸取先進的教學經驗,開闊視野,不斷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改進、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總之,“雙高”建設創新服務平臺的搭建,要求英語教師必須對教學方法和手段不斷進行改革和創新,以此激勵學生去創新,從而實現“雙高”建設目標。
4結語
在“雙高”建設的過程中,英語教師必須履行起自己的職責,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事教學,積極主動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用更有效的方法、更現代的理念、更實用的教學手段,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職業技能,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和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
參考文獻:
[1]石方.愛學生必須愛之有道[J].現代職業教育,2018(24):99.
[2]王晶.“雙高”建設背景下的高職英語教學改革[J].海外英語,2021(24):285-286.
[3]劉永清.網絡環境下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素質發展研究[J].中國西部科技,2011,10(05):91-92.
[4]曾芳蓮,劉聯.論文學素養的培養對高校教師的途徑和意義[J].語文建設,2014(05):29-30.
[5]劉芳麗,扈春榮,伊運恒.認識論信念與教師創新支持對大學生創造力的影響[J].運城學院學報,2022,40(03):78-86.
作者:王 雷 譚海燕 單位:楊凌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