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職業教育服務產業創新發展路徑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摘要]“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抓住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的客觀要求和有力舉措。數字經濟已然對國內經濟生產方式和產業結構調整產生了深遠影響,并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新的服務性需求。當前職業教育在增強適應性、提升服務質量過程中仍面臨諸多問題。從夯實師生數字素養,打好產業服務基礎;緊跟產業發展風向標,動態調整專業課程體系;豐富創新創業培養模式,激發人才創新活力;構建產教融合共同體,優化產業經濟發展等方面提出解決策略,希望為職業教育服務產業創新發展拓展思路。
[關鍵詞]數字經濟;職業教育;服務性;產業創新;路徑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全球數字經濟白皮書(2022年)》顯示,數字經濟已成為各國加快經濟社會轉型的重要選擇。據天眼查研究院發布的《2022中國數字經濟主題報告》統計,2022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已經達到了45.5萬億元,同比增長了16.2%,位居世界第二,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這其中不斷涌現的的新業態、新模式是數字經濟發展的活力因子,促使數字經濟成為了全球經濟復蘇的重要支撐。在我國,不斷迭代的數字技術,不僅改變了傳統的商業邏輯,也為產業創新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實體產業在數字經濟延伸中的演進
數字技術對實體產業的推進作用主要體現在驅動產業效率提升、推動產業跨界融合、重構產業組織的競爭模式以及賦能產業升級四個方面[1],使實體產業總體向高技術化和高集約化方向發展。即數字化知識和信息作為新型生產要素,通過產業互聯、技術擴散等效應帶動產業結構向更高水平升級,從而使經濟呈現了新的形態。從催生新產業、新商業模式的角度來看,以信息為加工對象、以數字技術為加工手段的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的迅猛突破普及,一方面使產業結構的內涵日益豐富,另一方面也引領著數字經濟的發展潮流;從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角度來看,技術升級使企業在數據獲取、存儲、分析、數字化管理以及資產組合管理等方面能力得以增強,數字生態促進了各類要素在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有機銜接,進而帶來產業協作方式的改變,推動生產效率的提升。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這是抓住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的客觀要求和有力舉措。我國多個城市“數實”結合已初見成效,如2021年北京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產業實現營業收入2.2萬億元,規模居全國首位。在互聯網領域,北京入選“2021年中國互聯網綜合實力前百家企業”和“國家鼓勵的重點軟件企業”企業數量居全國首位,其互聯網產業綜合實力十分強勁。上海、蘇州、深圳的數字經濟延伸,在第二產業更為突出。持續的高質量技術創新為上海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穩健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使其成為了產業數字化的代表。截至2021年底,蘇州已有6000多家工業企業推進實施了8000多個“智改數轉”項目,制造業數字化在數量和質量上均取得領先。深圳出臺多項政策措施,全力打造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以及新型信息基礎設施標桿城市和全球數字先鋒城市。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結構調整優化、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需要以數字經濟引領產業合理空間布局和夯實未來區域協調發展。各地區在統籌區域特色的同時,更要以寬闊視野錨定具有前瞻性的數字化戰略,加快推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產業的深度融合。
二、數字經濟對職業教育提出的服務性需求
數字經濟對國內經濟生產方式和產業結構調整產生了深遠影響,也必然改變傳統的職業結構。技術攻堅和創新發展,使新業態、新職業、新崗位不斷涌現,也不乏在數字和信息的催化下,傳統職業活動內容發生的新變化。新職業是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社會分工和專業化的表現,騰訊社會研究中心發布的“騰訊新職業與就業發展報告(2022)顯示,2022年騰訊數字生態帶動了147個新職業,其中穩定期新職業14個,主要集中在云與智慧產業生態、互動娛樂、廣告營銷等領域;成長期新職業26個,主要集中在微信、廣告營銷等領域;萌芽期的新職業107個,主要集中在微信、云與智慧產業生態、互動娛樂、廣告營銷、職業教育等領域。具有就業吸引力的新職業、新崗位釋放了強烈的人才需求信號。以數字文娛產業為例,獵聘網數據顯示,2021年1-10月,數字文娛產業的TSI指數一直保持高位,維持在1.7上下,且明顯高于全行業TSI指數。(見圖1)。人才是數字經濟時代的創新主體。人才圍繞產業鏈開展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產品創新等活動,產生新發明、新的生產流程[2],解決數字技術在產業化過程中的堵點和斷點,打通產業鏈和創新鏈螺旋上升的通道,產業升級改造又進一步提升了人才需求的深度和廣度,如此循環往復,社會經濟的發展始終要回歸到人才培養和發展的本質。因此擴大高水平數字創新人才供給對于現階段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創新具有重大意義。職業教育具有顯著的面向區域、面向市場、面向產業、面向就業及面向人人的特征,高質量的職業教育能夠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滿足并服務于區域產業轉型升級需求。作為培養職業技術人才的主要陣地,職業教育是必要積極回應數字經濟發展對數字化人才的訴求,在充分“理解數字經濟產業形態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關系的基礎上,在專業培養目標上,即重視技術操作、生產實踐、專業知識等專用能力,也重視創新思維、協調能力、工匠精神、數字素養等通用能力,通過多元形式培養數字思維能力和數字治理素質兼具的技術應用型、技能型、復合型人才,以順應產業形態的新變化[3],増強職業教育支撐服務數字經濟的本領。
三、職業教育提升服務質量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批準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提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的政策導向和目標要求。職業教育在增強適應性、提升服務性的同時,需正視當前發展中的問題,明確數字經濟時代職業教育發展方向,才能以數字經濟視角探明職業教育提升服務能力的關鍵策略。
(一)對照產業轉型需求,人才的數字化能力有待提升
在數字經濟時代,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技術對傳統行業的影響日益凸顯,越來越多的職業或崗位技能中增加了通用數字技能的要求[4],即包括數據搜尋、數據管理、數字內容創作、數據應用、數據安全保護等基本技能也包括數字化適應力、勝任力、創造力等內在素養。在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職業院校師生的信息化素養已有顯著提升,但對標新產業形態對于職業人才數字素養的要求仍有提升空間,主要體現在:就教師而言,已具備主動采用數字信息技術豐富課堂教學的意識,但限于專業技術,對于教學資源信息化轉變和處理能力需進一步加強。就學生而言,能熟練運用各類信息搜索渠道,提高知識獲得效率,但仍需強化主觀思考分析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總體而言,為更好的服務產業持續創新發展,應把數字能力作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一個重要維度,全面提高師生的數字獲取、制作、使用、評價、交互、分享、創新、安全保障、倫理道德等素質和能力。
(二)創新創業教育的深度和廣度有待加深
隨著數字經濟發展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不僅滋生出許多新業態,也催生出很多靈活就業創業新形態,激勵著廣大青年學生積極投身于創新創業事業中。因此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理念下,數字經濟的發展對于各種創新人才的需求越加明顯,也對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據調查,近年各類職業院校已將創新創業教育列入人才培養方案,但培養質量仍要有所突破。一方面,各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路徑較為局限。比較常見的方式是,在通識教育中加入創新創業課程,使學生初步形成創新創業意識,但要結合專業知識,形成切實的創業能力,則需要授課教師具備相當的技術能力和實踐經驗。另一方面,亦可以參加各級創新創業大賽帶動全校創新創業教育氛圍的形成,但若要有效激發人才的創新活力,還需深化校企合作和對外推廣,注重學生創新成果轉化。
(三)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的協同性有待加強
職業教育承擔著為區域經濟建設培育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任務,勢必要緊跟區域產業發展,緊盯企業人才需求,優化調整專業結構,才能精準服務區域經濟和產業發展。當前各類職業院校就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創新已有廣泛探索和實踐,并在企業學院、訂單班、校內外實訓基地等模式中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在數字經濟時代,應特別注意疏通產業發展和人才發展的共性堵點,增強協同性,這是促進產業經濟和職業教育共生共榮的重要任務。
四、數字經濟時代職業教育服務產業創新發展的路徑
(一)夯實師生數字素養,打好產業服務基礎
數字素養有別于信息化素養,是在“具備信息化素養的情況下,強調多維思考能力及超媒體空間的生存能力,并注重知識共享和數字文化交流”[6],數字素養既包括對數字信息資源的接受能力,也包括對數字資源的給予能力。在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快速升級、技術快速迭代、行業快速嬗變,基本的信息化素養已不能滿足新產業、新部門和新職業的人才要求,數字素養甚至正在成為社會公民的必備生存技能,因此優化職業教育供給結構,應首先夯實師生兩大主體的數字素養基礎。
1.明確數字素養的達成標準和評價體系
提升師生數字素養,首先應比照地方產業和社會發展實際,明確數字素養的達成目標或標準,并結合學校現實條件,形成具有可行性和前瞻性的師生數字素養提升規劃。同時配備執行督導機制和評價體系,實現對師生數字素養長周期跟蹤評價和反饋。
2.多層次、多途徑激勵師生提升數字素養的主動性
各校可通過開展數字化知識競賽、多層面的研討、優質示范課等開闊師生視野,對于數字能力達標的師生給與認可,對在教與學中數字化設計和應用成績突出的師生給予獎勵等,以此幫助師生形成有效駕馭各種信息技術環境、平臺、工具資源的能力,同時,促進其從內在形成重視數字素養,主動提升數字能力的意識。
(二)緊跟產業發展風向標,動態調整專業課程體系
各部門應注意協同部署,進一步做到產業布局和職業教育專業設置一盤棋。這就要求職業院校對照數字經濟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梳理數字人才需具備的技能及素養,以能力目標為導向開展數字教育,根據數字能力的培養目標開設相關專業課程[4]。如信息技術類專業增加數字化系統或平臺規劃與設計、開發與建設等課程,非數字化專業增加數字化通識課程等。在課程標準和課程建設中,突出培養學生的數字交互思維、創新意識和跨學科綜合能力。并壓縮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周期,動態調整課程體系,推動職業院校專業、人才、技術與重要產業全鏈條緊密貼合。
(三)豐富創新創業培養模式,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創新是數字經濟的時代符號,充足的數字化創新人才儲備能夠為產業創新和持續發展蓄能。因此職業教育應加大創新型人才培養力度,并打開思路,豐富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一是確定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即結合專業特點,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到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各個階段,培養能夠結合專業技能和興趣愛好,開拓新興崗位、創造社會價值的復合型人才。二是明確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方式。在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中細分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總體要求,并落實到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等方方面面。豐富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如開設知識產權通識課程,激勵學生從事創造發明、提高就業競爭力等。三是健全成果轉化機制。對于師生在創新創業大賽中取得的優秀成果,搭建推廣平臺,給與全力支持,促進項目成果或專利發明轉化為實際生產力;鼓勵學生廣泛挖掘創業項目,尤其鼓勵學生利用數字技能進行創新創業,并為其提供專業的項目評估和場地等,扶持學生初始創業;為學生在校期間的研究、學習、成果展示提供空間,鼓勵人人創新、處處創新,增強全校范圍的創新創業氛圍和熱情,激發學生的創新活力。
(四)構建產教融合共同體,優化產業經濟發展
2022年1月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中明確了產教融合對數字經濟發展的支持作用。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實現其職能的本質要求,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中呈現的多場景、多元性等特征,為產教互通、創新產教融合提供了多樣性的解決方案,但仍需多方參與主體“統籌協調、同向發力”共同推進產教融合,方能形成職業教育服務產業創新發展的新格局。即基于多元共建、協同共管、成果共享的合作理念,構建由政府統籌引導,行業協會協調輔助、校企互利共贏、教培機構補充的“政、行、企、校、培”產教融合五元推進共同體。具體而言,一是政府可增加政策供給的有效性,為產教融合創造友好環境,如出臺各項優惠政策,持續先行先試,吸引企業攜先進技術和數字資源,職業學校和培訓機構攜優勢專業共同搭建數字化創新人才孵化基地。二是行業協會應積極作為、落實責任,以良好的組織協調能力,加強校企信息溝通和處理好各方利益關系,為校企調研、決策咨詢、技術研討、項目合作等搭建交流平臺。三是校企之間應完善合作體系,提高管理水平,進一步明確激勵和約束機制,保障雙方的責、權、利,并嘗試跨區域產教融合聯結,如形成長三角地區數字化產教融合同盟等。四是努力構建各類教育主體廣泛參與、共商共建、資源共用、成果共享的產教融合新范式,優化職業教育服務產業創新發展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肖旭,戚聿東.產業數字化轉型的價值維度與理論邏輯[J].改革,2019(8):61-70.
[2]周洋,張宏遠.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江蘇自貿區連云港片區產才融合研究[J].大陸橋視野,2021(6):35-36+40.
[3]郭璇瑄,陶紅.數字經濟賦能職業教育適應性研究[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1):65-74.
[4]趙慧娟,何耀琴.數字經濟時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及新舉措[J].北京財貿職業學院學報,2020,36(5):47-52.
[5]陳麗敏,黃雨,劉金平.數字經濟背景下高職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與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0(40):356-357.
[6]包雅君,劉永貴,劉瑞.數字素養概念與內涵辨析——兼與信息素養、媒介素養、技術素養的比較[J].軟件導刊,2020,19(6):277-280.
作者:郭靜 王進 單位:蘇州建設交通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南昌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