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手術室護士對災害護理能力及影響分析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摘要:目的探討手術室護士災害護理能力及其影響因素,并依據這些影響因素制訂相關的應對措施,提高手術室護士應對災害護理能力。方法選擇2018年5月—2020年5月天津市第四中心醫院110名手術室護士為研究對象,所有手術室護士均具有完整的信息資料,根據其災害護理能力水平將所有護士分為觀察組77名和對照組33名,災害護理能力好的設為觀察組,災害護理能力差的設為對照組。分析影響手術室護士災害護理能力的相關因素。結果110名手術室護士災害護理能力較好者77名;觀察組護齡≥5年、專科及以上文化程度、主管護師及以上職稱的人員災害護理能力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護齡、文化程度及職稱均是影響手術室護士災害護理能力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且OR≥1)。結論手術室護士的災害護理能力仍然有待進一步提高,影響其災害救護能力的重要因素包括護齡、文化程度及職稱等,應結合相關影響因素對災害護理水平低的護士實施個體化、專業化的災害培訓干預,以提升其災害護理能力。
關鍵詞:災害護理能力;手術室護士;災害救援;影響因素
近年來,隨著環境與氣候的不斷變化,自然災害在全球范圍內頻發,不僅威脅人們的生命與環境安全,而且會對社會與經濟的發展造成重大影響。近些年各種疾病導致的患者人數增多,給醫療機構帶來了很大的壓力,這對手術室和重癥監護室應對災害護理能力帶來很大的挑戰[1]。災害護理是指在災害過程中,為處于生命危險中的患者提供醫療護理服務,促進患者病情康復,目前已作為一門獨立的新興學科,在災害救護中得到重要應用[2]。在重大自然災害發生時,手術室護士作為災害護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護理工作不同于其他科室,護理相關知識內容相對較廣,在災害救護工作中的任務相對繁重,護士需要具備傷者分流、觀察及監察、基本急救技巧、心理護理及溝通技巧等專業技能,其護理水平的高低將直接關系救援生存率[3]。因此,手術室護士的災害護理能力需不斷提高,以滿足高水平的災害救護工作。目前,臨床關于各類護士在災害救護中的研究并不少見,但針對手術室護士災害護理能力及影響因素的研究相對欠缺[4]。基于此,本研究探討手術室護士災害護理能力及其影響因素,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5月—2020年5月我院110名手術室護士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所有手術室護士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具有完整信息資料者。排除標準:由于各種原因中途退出研究者。根據其災害護理能力水平將所有護士分為觀察組77名和對照組33名,其中男性12名,女性98名;年齡22~52歲,平均(31.16±1.12)歲;護齡3~31年,平均(12.11±2.48)年;文化程度:中專3名,大專49名,本科58名;災害救援培訓:已培訓5名,未培訓105名;參與災害救援工作:參與過7名,未參與過103名。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調查工具
(1)一般資料問卷:調查手術室護士年齡、文化程度、護齡、職稱、是否參加災害護理培訓與災害救援工作等情況。(2)采用侯曉莉等設計的“災害應對能力問卷”對手術室護士的災害護理能力進行評估,按照評分情況將災害護理能力好的護士分為觀察組77名,災害護理能力差的護士分為對照組33名。比較并分析性別、年齡、護齡、文化程度、職稱、災害救援培訓及參與災害救援工作等情況對手術室護士災害護理能力的影響。災害應對能力問卷共包括專業技能、災害護理反應能力、協調管理能力、疾病預防應對能力及專業發展能力5個維度,采用1~5級評分法進行評價,分數與災害護理能力呈正相關,≤3分表示災害護理能力較差評定為對照組,4~5分表示災害護理能力較好的評定為觀察組。對手術室護士災害護理能力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1.3調查方法
研究調查人員提前向110名護士闡述本次研究的目的、意義等,獲得護士知情同意后,采用電子問卷調查的方式向護士發放問卷,共發放11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10份,有效回收率為100%。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0.0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影響因素分析
110名手術室護士中,災害護理能力較好者共77名,災害護理能力較差者共33名;兩組在性別、年齡、是否參與災害救援培訓以及是否參與災害救援工作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齡≥5年、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主管護師及以上職稱的人員災害護理能力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多因素分析
以災害護理能力水平為因變量,自變量為單因素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護齡、文化程度及職稱均是影響手術室護士災害護理能力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且OR≥1)。
3討論
災害發生時,護士作為醫療技術人員,不僅在患者搶救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也可以為災前準備、災害應對及重建提供指導意見。災害護理作為醫學的組成部分,主要通過開展緊急醫學救援以及疾病防治等活動,減輕災害對人類生命與健康構成的危害。其中手術室作為具有較強護理特點的科室,其災害護理水平與救援成功率具有重要聯系。因此如何提高手術室護士的災害護理能力是目前臨床關注的重點,也是災害發生時快速應對的關鍵[5]。本研究中,觀察組護齡≥5年、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主管護師及以上職稱的災害護理能力均高于對照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手術室護士災害護理能力受護士的護齡、文化程度及職稱等因素影響。災害護理能力是指護理人員能夠利用自身所具備的專業護理技能,在災害發生時為患者提供系統、靈活的醫療服務。本研究結果顯示,護齡是影響手術室護士災害護理能力的影響因素,主要由于護士護齡越長,其護理工作經驗越豐富,將多年的護理工作經驗應用于災害護理中,能夠充分理解災害相關知識,在災害現場搶救患者及相關配合工作中能夠發揮較好的協調性,進而利于提升其防災減災能力與災害現場的控制能力,故而其在專業技能、災害反應能力等方面表現突出,災害護理能力較高。同時,災害護理工作具有危險性、技術性與復雜性,文化程度較高或職稱較高的手術室護士其專業能力與素質水平較高,能夠較快掌握災害救援知識和技能,并在災害救援工作中靈活應對。本研究結果與Donelan等[6]研究對醫生和護士在急診、創傷等危急或災難中應對能力和影響因素的研究結果相似。針對文化程度、護齡及職稱對手術室護士災害護理能力的影響,建議如下應對策略。(1)成立手術室災害救援應對小組,小組內制訂災害護理培訓方案,在日常工作中定期開展相應培訓和教育工作并定期進行考核,同時小組領導要做好災害救援物資準備,當災害發生時保證醫療物資供應充足。(2)加強手術室護士災害護理培訓,讓手術室護士學習災害發生時應對基本知識,在手術室密切配合術者完成手術搶救[7]。(3)加強手術室護士應急能力的培訓,讓護士參加急診手術倒班,尤其是護齡、學歷稍低的年輕護士,在資深護士的帶領下掌握心肺復蘇、除顫、傷口包扎等搶救技能[8]。(4)手術室定期開展災害事故護理演練,讓護士在演練中能夠明確自己的責任并提升技能,當災害發生時能夠做到臨危不亂。綜上所述,手術室護士災害護理能力受護士的護齡、文化程度及職稱等因素影響,可通過組織手術室護士開展災害護理相關知識的培訓以及災害護理技能訓練,促使其充分了解與掌握災害救護相關知識與技能。
參考文獻
[1]EsterwoodE,SaeedSA.PastEpidemics,NaturalDisasters,COVID19,andMentalHealth:LearningfromHistoryasweDealwiththePresentandPreparefortheFuture.PsychiatrQ,2020,91(4):1121-1133.
[2]徐佳卿,高瑩瑩,代玲玉,等.臨床護士災害護理能力現狀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21,37(27):2104-2110.
[3]SuY,WuXV,OgawaN,etal.Nursingskillsrequiredacrossnaturalandman-madedisasters:Ascopingreview[J].JAdvNurs,2021,78(10):3141-3158.
[4]郭莉,高興蓮.手術室護理人員災害護理認知與培訓需求的調查研究[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21,27(25):3415-3419.
[5]趙玉倩,劉玉錦,黃衛東,等.臨床一線護士災害護理能力及認知現狀的調查與研究[J].中國衛生產業,2021,18(7):7-10,14.
[6]DonelanK,DesRochesCM,GuzikowskiS,etal.Physicianandnursepractitionerrolesinemergency,trauma,critical,andintensivecare[J].NursOutlook,2020,68(5):591-600.
[7]文方,趙文君,謝小芳,等.情景模擬訓練結合Miller金字塔教學對手術室專科護士應急能力與護理技能影響的研究[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21,20(11):1361-1364.
[8]HsiehPY,LinHY,ChangCH,etal.Effectsofsituationalsimulationandonlinefirst-aidtrainingprogramsfornursesingeneralmedicalwards:Aprospectivestudy[J].NurseEducToday,2021(96):104621.
作者:鄧倩 單位:天津市第四中心醫院手術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