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論叢是一本由蘭州文理學院主辦的文化期刊,2023年創刊,年刊。該刊嚴控學術質量,努力吸引高質量論文,為該行業領域發展建設與科研成果傳播做貢獻,歡迎大家踴躍投稿或訂閱。本刊主要欄目有:傳統戲劇、民間文學、民俗文化、傳統音樂、非遺保護與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論叢》創刊于2023年,辦刊以來,融指導性、實用性、知識性于一體,發行周期為:年刊,經過雜志社調整,不斷提高了刊物的整體質量,在行業內有一定的影響。作為一本專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的權威出版物,自創刊以來,憑借其高質量的內容、嚴謹的學術態度以及鮮明的辦刊宗旨,贏得了廣泛的認可與贊譽。如今,該雜志已被中國知網等國內知名數據庫收錄,其影響力正日益擴大,成為連接傳統與現代、促進文化多樣性與可持續發展的橋梁。
雜志的宗旨,即記錄、研究、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發揚獨特的民族文化,是其核心價值的體現。在快速變遷的現代社會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民族記憶的載體,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與文化價值,是民族身份與文化認同的重要標志。雜志通過收錄國內外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不僅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記錄與保存提供了重要平臺,更為其研究與傳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記錄,是雜志的首要任務。通過田野調查、口述歷史、影像記錄等多種方式,雜志詳細記錄了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現狀、歷史背景及文化內涵,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研究,則是對這些文化遺產進行深入剖析與解讀的過程。雜志鼓勵學者運用多種學科視角,如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藝術學等,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跨學科研究,以揭示其深層次的文化意義與社會價值。
預計審稿時間:1個月內
(一)正文。論文應論點明確、邏輯嚴密、數據可靠、內容翔實,提供詳細的分析數據與圖表。
(二)行文中的注釋可使用腳注,注釋應是對正文的附加解釋或者補充說明,每頁連續編號,腳注符號用①②……,如果參考文獻中已經有完備信息的,可采用文中簡注,注釋內容置于()內。
(三)審稿期一般為3個月,若作者3月未收到錄用通知,請改投他刊。
(四)來稿需在文章前附200字以內100字以上的文章摘要和3個~6個關鍵詞。
(五)正文標題:正文標題的層次不宜過多,層次序號為一、(一)、1、(1),層次少時可依次選序號。正文一級標題用加粗的宋體4號字,二級以下標題用加粗的宋體小4號字。
(六)來稿請使用word排版,并請注明作者姓名、單位、通訊地址、郵編、電子信箱、聯系電話等。
(七)文中時間、記數和計量請用阿拉伯數字,漢字請用標準簡化字。
(八)參考文獻:在文章正文的后面,著錄格式:專著:[序號]作者(多作者只列出前3位,以后用“等”).書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碼(任選)。
(九)屬基金項目成果者,請注明項目名稱、項目編號等。
(十)內容豐富性:稿件需要提供足夠的內容豐富性,包括對相關文獻的綜述、理論框架的建立、實證研究的結果等。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蘭州市城關區讀者大道568號,郵編:73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