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草原課文主要內容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一、注重詞句訓練,帶動閱讀活動
字組成句,句連成段,段形成文。從這樣的邏輯來看,便蘊含了強烈的承上啟下思想。字句的理解是理解課文的鑰匙,教師可以借助于讓學生對字句進行理解,進而過渡到對整篇文章的閱讀活動中來,也使學生能從深層次上去感悟課文。比如,在對《草原》這一課文進行教學的時候,文章重點描寫的是草原的美麗景色,表達了作者第一次看到草原的快樂心情。教師可以選擇以讀代講的形式來進行課堂教學,首先教師進行課文的范讀,并讓學生思考文章中描寫草原景色的特點的詞句有那些,同時做好標記。教師的深情朗誦,再現了草原的優美景色,深深地打動著學生的心。問題也隨之迎刃而解,學生迅速找出了“清新”“明朗”、“一碧千里”、“無邊的綠毯”等一系列描寫草原景色的詞語,并且也找到了“是……也是……”、“既……又……”、“連……都……”等的句子。如此,學生便迅速且準確地理解、掌握草原的美麗風光,對草原的美好風景不禁產生向往之情,此時教師在順水推舟,引導學生齊讀并思考課文其他問題,學生因受到之前教師深情朗讀及對草原美好景色的向往的影響,朗讀的起來興致勃勃,深情而動人。如此巧妙的過渡引讀,感知文本,如此不僅能夠增強學生對字句的理解與感悟,還能夠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整體把握全文,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與思想感情,并且起到了順理成章帶動閱讀的目的。不僅可以讓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可以進一步的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與能力。
二、掌握閱讀方法,承接閱讀內容
讓學生掌握閱讀方法,可以讓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閱讀中來,讓閱讀銜接更加自如,閱讀活動更加高效。培根說:“有的書只讀其中一部分,有的書只須知道其中的大概即可,而對于少數好書,則要精讀、細讀、反復地讀?!痹谡Z文課文中,編撰人員為大家編排精讀與略讀這兩大類的文章內容。所謂的略讀就是對課文加以粗略的、迅速的瀏覽,包括了文體、作者與說明等。略讀文章的目的在于讓學生總體了解課文,了解課文中的背景,從而更好地把握整篇文章。但是精讀則要求小學生對全文進行深入研究。在精讀的時候應該注重語境的結合,充分理解課文內容;理清文章的寫作思路;從深層次上理解課文的含義。其中精讀的方法包括有:品讀、誦讀、寫心得體會等。教師應該靈活指導學生循序漸進,步步深入閱讀,讓學生在掌握閱讀方法的同時,有目的的對課文進行閱讀,促進閱讀實效性的提高。比如:在課堂中引導學生批注閱讀。讓學生對課文中的不理解之處、關鍵字詞句、文章的寫作方法、文章的寫作順序以及文章的主要內容等通過各種不同的閱讀的方式來進行批注,同時相應地做好筆記。這種方式的閱讀具有很強的銜接性,承上啟下的閱讀教學讓學生在整個活動中變得秩序井然,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習的閱讀水平。
三、注重閱讀過渡的開放性,積極發展學生的個性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需要充分放手,不能以自己的閱讀分析來完全代替學生自身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自主閱讀,實現對文本的解讀。因此,可以采取的正確做法是:教師引導學生學會主動思考,將自己的思維判斷及情感活動融入到閱讀中,從而深化自己對各種文本之理解。顯然,在閱讀教學中,閱讀文本已經為學生提供了個性化的平臺。教師應該注重學生個性化地閱讀課文,激勵他們用自己的思維進行思考,進行閱讀,發展學生的健全的人格。此外,在這一閱讀過程中,教師應靈活設置引導學生進行的閱讀過渡語,以促進學生的自由發揮。例如,在對《云雀的心愿》一文進行教學的時候,教師向學生提出了以下問題:
師:同學們,你們有心愿嗎?如果有,你們的心愿是什么呢?
學生立即開始議論開來。
生1:我的心愿是能夠天天見到藍天碧水。
生2:我的心愿是老師能夠帶我們去春游。
師:同學們,你們真有想法。那你知道云雀的心愿會是什么呢?請發揮你們的想象,然后以自己擅長的方式去閱讀課文,借助閱讀進行思考,而后再把云雀的心愿吐露出來。
二、栽下梧桐引鳳來——創設情境,培養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對一個人掌握某種知識技能起著重要作用。學生是否有學習語文的興趣,直接關系到語文教學質量。所以教師在備課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創設情境,結合課文內容展開豐富多彩的輔助教學活動,讓學生的好奇心、興趣、愛好、求知欲在活動中得到充分的激發。
在課堂教學中抓住時機,適當組織一些小競賽活動:如認讀生字時,可以組織開火車讀、搶答等活動;識記生字時,可以組織加一加、減一減、猜字謎等活動。使他們愿意學,主動地獲取一些知識,教師再因勢利導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愉快地學習。再如分組討論、比賽朗讀、講小故事,說與課本有關的小笑話,分角色表演等,不但能活躍氣氛、提高效果,而且能培養學生積極向上,勇于開拓的優秀品格。
三、絕知此事要躬行——講練結合,授之予漁
“授之予魚,弗若授之予漁”。學生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也就等于得到了“捕魚”的方法,有了“點金術”,就獲得了獲取新知識的有效工具,可以終身受益。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只靠理解和感悟是不行的,還必須有大量講練結合的語言實踐。要提倡學生“自讀、自查、自寫”;提倡學生“說課”——說體會,說感悟;提倡學生“寫課文”——寫要點,寫心得。要培養學生靈活運用語言、欣賞語言和判斷語言的能力。
如學習“草原”一課時,當講到描寫草原風光美的句子時,讓學生說自己的體會和感悟,并進行仿寫的練習。課堂教學中必須始終貫徹讀寫結合的原則,尤其要強調說和寫的訓練。除大作文以外,更要重視平時結合閱讀的小練筆。
四、一石激起千層浪——巧設問題,促進思考
提問是組織教學、啟發學生思維的手段,能幫助我們探索并優化學生的認定的導向性,如導向文化感,導向品格修養等,促進學生的思考。如教學“揠苗助長”一文時,當教到用“精疲力竭”這個成語造句時,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造了不少生動的句子。為了結合學校正在進行的感恩教育,即對學生進行導向品格修養的教育,我對學生進行了提示:“你們有沒有發現過爸爸媽媽精疲力竭的時候?”立刻有許多學生舉手發言了,有的說:“爸爸媽媽下班回來,累得精疲力竭?!边€有的說:“媽媽既要工作,又要做家務,每天累得精疲力竭……”我趁熱打鐵:“爸爸媽媽這么辛苦,所以我們要愛我們的爸爸媽媽,那么回到家我們要怎么做呀?”
課題
草原
課型
新授課
教學目標
1.正確讀寫“毯、陳”等8個字,會寫“綠毯、線條”等18個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抓住重點詞句,體會如詩如畫的草原風光,感受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
3.讀懂課文,在草原自然美與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熱愛祖國和民族團結的教育,培養學生愛美的情趣。
4.品味、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語言,背誦第1自然段。
教學重點
抓住重點詞句,體會如詩如畫的草原風光,感受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
課前準備
1.搜集有關草原的文字資料與圖片,制作課件。(教師)
2.自學生字詞,熟讀課文,能說出每個自然段的大意。(學生)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環節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
教學提示
一、談話激趣,揭示課題(用時:2分鐘)
1.揭題,板書課題。
2.欣賞草原圖片,引導學生談感受。
3.介紹作者老舍。
1.生齊讀課題。
2.欣賞圖片后暢談感受。
3.交流課前收集的老舍及其作品《駱駝祥子》《四世同堂》等相關信息。
1.在學生介紹老舍及其作品后,教師要相機補充。
2.對課前搜集信息多且能將搜集到的信息變成自己的內容的學生給予表揚。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用時:10分鐘)
1.出示初讀要求:將課文讀正確、讀流利,遇到生字新詞多讀幾遍。
2.檢查學生對新字詞的掌握情況,重點指導多音字的讀音,形近字及難寫字的字形。
3.分段指名朗讀課文。組織交流:草原給你留下什么印象?課文是從哪些方面來介紹草原的?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對照拼音讀對生字,努力將課文讀流利。
2.相互提醒該注意的生字詞。
3.聽同學朗讀課文,糾正讀錯之處。概括課文從兩個方面介紹了草原。(風光美、人情美)
1.要提醒學生注意生字的讀音:“蒙古包”中的“蒙”讀měnɡ;“衣裳”中的“裳”讀輕聲。
2.要提醒學生注意生字的書寫:“陳”右側是“東”不是“”;“腐”是半包圍結構,不要寫成上下結構。
三、分層朗讀,品景悟情(用時:15分鐘)
1.引導學生默讀課文第1自然段,畫出草原的自然風光給作者留下了怎樣的感慨。
2.逐層推進:是怎樣的景象讓作者產生了“高歌”與“低吟”的感慨的?引導學生細讀課文,感受草原的天與地與眾不同的美。
3.引導探究寫法:為了表現草原的風光之美,作者靈活運用了哪些匠心獨運的描寫方法?
從比喻句、擬人句的表達作用去引導學生感受。
4.布置練筆仿寫:用上文中的句式仿寫置身草原的感受。
1.默讀課文,找出文中直接描寫作者感受的兩句話。
(1)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
(2)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
2.用心默讀描寫“天”“地”的句子,圈畫重點詞句,并簡要寫下自己的感受。
3.師生互動交流,感受草原天的可愛,草地的一碧千里、生機勃勃。
小組探討:運用比喻句的好處,體會作者對草原美景的喜愛與贊美之情。以描寫小丘的句子為例談一談。
4.用上“既……又……”寫話,然后交流。
1.要重點引導學生品讀句子:
“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流,輕輕流入云際?!?/p>
課件出示:
這個句子中作者把(
)比作(
),這樣寫的好處是(
)。
2.指導學生仿寫:此時此刻,假如你也置身于如此美麗迷人的草原,你最想做什么呢?用上“既……又……”寫寫你的感受。
四、指導書寫,規范美觀(用時:10分鐘)
1.出示要求書寫的生字:毯、裳、蹄、腐、澀、微。
2.播放生字動漫,引導學生觀察生字的筆順、間架結構等。
3.示范書寫。
4.組織學生評議,再次練寫。
1.認讀生字。
2.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隨著教師示范練習書寫。
4.交流生字間架結構要點,修改自己書寫的生字。
教師要重視書寫評價,引導學生充分交流書寫要點,互相評議,然后再書寫。
五、總結回顧,布置作業(用時:3分鐘)
1.總結本課的收獲。
2.布置背誦作業。
1.回顧本課學習所得,可從課文內容、表達情感、表達方法等各個方面談。
2.背誦課文第1自然段。
要求學生把課文背給家長聽。
第二課時
教學環節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
教學提示
一、復習鞏固,導入新課(用時:5分鐘)
1.引導學生回顧課文主要是從哪兩個方面來描寫草原之美的。
2.引導背誦第1自然段。
3.提出本課學習目標:細讀課文,感受草原人情之美,風俗之美,積累優美語句。
1.回憶作者從兩個方面來描寫草原之美。
2.個別背誦第1自然段,師生評價。
3.明確學習目標。
在個別背誦的基礎上,全班背誦。
二、品讀文本,感悟情深(用時:20分鐘)
1.引導學生快速瀏覽課文第2~5自然段,找出直接表達作者情感的句子,并思考從中讀懂了什么。
2.討論:作者是抓住哪幾個場面的描寫來表現蒙漢情深的?
3.結合學生交流,出示課件,理解“襟飄帶舞”等詞語。欣賞草原的民族風情,激發學生對草原的熱愛之情。
4.指導回讀中心句,小結在文中的作用。
1.用線畫出文章的中心句:“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大致交流句意,說說感受。
2.同桌合作互助,概括五個場面:迎客、相見、款待、聯歡、話別。
3.(1)思考:從哪些場面描寫中感受到兩族人民的深情厚誼?自讀、圈畫、批注,準備小組交流各自的學習體會,并相互補充完善,修正提升。
(2)匯報學習收獲:抓住各個場景中草原人民的表現來談自己的體會。
4.
(1)再讀中心句,想象告別的畫面,體會表達的情感。
(2)欣賞優美句子的表達方法,如,“馬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群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碧骄勘倔w與喻體的聯系,體會其表達之妙。
1.引導學生結合畫面,展開豐富的想象理解詞語“襟飄帶舞”的意思。
2.在想象告別畫面時可以指導學生進行融情想象。
假如我是漢族游客,我會
說: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如我是蒙古族同胞,我會說: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要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反復品讀,品析表達方法,暢談感受,感受蒙漢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
三、總結回顧,激感(用時:5分鐘)
1.總結文本內容與作者表達的情感。
2.播放音樂: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全文。
1.回憶課文的主要內容及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2.通過朗讀表達自己的讀書感悟。
可以讓學生當小導游介紹草原。
四、讀寫結合,拓展延伸(用時:10分鐘)
1.引導討論:作者哪些獨特的寫作方法值得學習借鑒?
2.簡要講解情景交融法。
3.指導學生仿寫。
1.討論交流文章的寫作方法。
2.再次賞讀三處直接表達作者贊美之情的句子。
3.回憶自己印象最深的一處景物,運用邊寫景邊抒情的方法完成仿寫,然后交流、修改。
指導學生理解課文,是目的,更是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手段。這里說理解課文是目的,只是閱讀教學近期的目的,而不是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說理解課文是手段,意思是,作為教材的課文無非是個例子,教師要憑借這些課文訓練學生學會“舉一反三”,教師教“一”的時候不能只管這個“一”,同時還要想到“三”,要指導學生學會“反三”。能夠觸類旁通地獨立閱讀、理解教材以外的書籍、報刊。這是閱讀教學要達到的最終目的——使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這才是閱讀教學的成功。
2 閱讀理解的基本內容
2.1 理解詞語。在閱讀教學中,理解詞語是理解課文的前提。《義務教育大綱》要求:一是正確地讀出和寫出學過的詞語,二是懂得詞語的意思,三是注意積累詞語并能運用。理解詞語主要是理解重點詞語、特別是對表現中心有重要作用的詞語。有的熟詞在新課文中有了新的含義;有的詞語在課文中有特殊的表達作用;有些詞語不理解影響理解課文的內容,這些詞語應當指導學生準確理解。
2.2 理解句子。理解句子是理解課文的基礎,但并不是說課文的每個句子都要深入理解,要抓重點。以下幾類句子教師要著重指導學生加以理解:一是對表現中心有較大作用的句子;二是含義深刻的句子;三是跟學生生活距離較遠的句子;四是結構比較復雜的句子。指導學生理解句子,主要是理解句子的意思,有的可以揣摩句子的形式,學習說、寫這種句式的句子,但小學階段不宜講語法、修辭方面的名詞述語。
2.3 理解自然段。理解自然段包括三項內容:一是從形式上認識自然段;二是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知道句與句在內容上是怎樣連起來的;三是知道整個自然段主要講什么,能夠歸納自然段的段意。
2.4 理解篇章。理解篇章是一種綜合的閱讀能力,要在理解詞、句、自然段的基礎上進行。理解篇章包括五項內容:一是了解自然段之間的聯系,結合課文分段;二是歸納段落大意;三是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四是概括課文的中心思想;五是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這五個方面緊密聯系,環環相扣,逐步提高。
3 常用的閱讀方法
3.1 邊讀邊想的方法:閱讀和思考相結合是提高閱讀能力的基本方法。古人說:“學而不思則罔”,讀了又思、思了又讀,邊讀邊想,讀思結合,是被實踐證明的行之有效的閱讀方法。那么在閱讀過程中想什么、怎樣想,是首要明確的問題。我認為,凡是課文中所包含的詞句段篇都是屬于閱讀時思考的范圍。比如,不懂的字詞、一些科技名詞術語。至于怎樣想,要多問幾個為什么,還要學會用聯系的方法進行思考。另外,在閱讀的不同階段,想會么可以有所側重。初讀課文,嘗試理解不懂的詞語,提出不懂的或想了解的問題;深入理解課文,要學習抓住重點詞、句思考理解,進而想全文主要講什么,要說明什么,給自己有哪些啟發、教育;最后還要想想學了這篇課文,在讀書方法上有什么收獲,在今后作文時可以學習什么??傊?,一邊讀一邊想,所想的問題隨著閱讀的深入應當由易到難,由小到大,由簡單到綜合,有梯度、分層次。
3.2 聯系上下文的方法。課文中有相當多的詞語、句子,如果就詞解詞,就句析句,往往難以理解。如果把它們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里,聯系上下文琢磨,就能確切地理解。例如:《長城》一課中,“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其中“凝結”一詞的意思是:氣體變成液體或液體變成固體。而文中不含這個意思,這時教師必須指導學生把“凝結”放在課文的語言環境中,才能理解它的含義。啟發學生讀這一段,把上下文聯系起來思考,就會發現,萬里長城靠的是勞動人民辛勞和智慧才能建成,因此,這里的“凝結”含有“建成”的意思,從而更加準確地理解課文。
3.3 聯系生活和自身情感體驗。語文課本內容十分豐富,許多課文所描寫的事物,所運用的語言,與小學生的生活較遠,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遇到這種情況,就需要啟發學生從自己的生活實際中去尋找、發現與課文描寫的事物相同的經驗,把二者聯系起來,幫助理解課文的語言文字。例如《草原》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話:“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只要方向不錯,怎么走都可以?!薄盀⒚摗边@個詞,通過查字典可以了解到,意思是(言談舉止)自然、不拘束。理解顯然不能到此為止。學生接著讀下去,從“只要方向不錯,怎么走都可以。”對“灑脫”有了較具體的理解,但是草原的遼闊,感受還不深刻。有個學生和自己生活聯系起來,說自己在廣場上騎自行車的體會,全班同學對“灑脫”有了實感,就能想象出草原上騎馬、開車是怎樣無拘無束,從而體會出只有用“灑脫”這個詞才能準確、生動地寫出草原上開車的感覺,襯托出草原的遼闊。
4 怎樣指導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
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指導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主要靠教師有意識地把方法滲透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之中,使他們經過一次次的閱讀實踐,一點一滴地逐漸領悟方法,并且反復地練習運用。這樣才能慢慢形成閱讀的能力。
4.1 在學生理解課文的過程中滲透閱讀方法 教師要有教給閱讀方法、培養閱讀能力的意識。在備課的時候,把指導閱讀方法作為一項重要的教學目的寫進教案,并且設計出實施的步驟和方法。在上課的時候,要把閱讀方法滲透在教學過程之中。具體做法是讀前提出要求,讀中相機指導,讀后引導學生回憶剛剛經歷的學習過程,小結閱讀方法。
“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遍喿x首先是獲取信息,有些信息特點突出,會自然而然地在讀者腦中留下印象;有些信息是因讀者關注點差異,體會有所不同,才會留下不同印象。課標提出“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痹陂喿x過程中,要給學生設定“需要”,引導其搜集信息。有些信息是文本要告知讀者的,有些信息是為進一步感知感悟文本而要把握的,有些信息是學習語文學科必須具備的……在復習時應通過梳理這些知識信息,以競答的形式讓學生把握,使其在今后的文本閱讀中學會關注。
1.梳理閱讀文本要把握的信息。
課文涉及的內容有人、事、物、理,不同的內容需要把握的信息有所區別。如第十冊第一單元圍繞“走進西部”,介紹了西部的自然風光、風土人情、歷史文化和西部建設者,能體現這些事物特點的重點句段,在復習時有必要再賽讀一番。如教師可以提出:“老舍筆下的草原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哪些句段,你能背一背、讀一讀嗎?”“背一背最能突出白楊特點的句段?!薄扒嗖罔F路是一條怎樣的鐵路?”有些信息分散在文章各處,不能簡單地找出,需要進一步分析、整合、加工。如“蒙古族人民的民俗風情體現在哪些方面?”這需要瀏覽課文,抓住迎客、待客、送客環節,關注穿戴、食物、文化等要點進行綜述?!敖ㄔO者在修建青藏鐵路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文中提到了“復雜凍土層、惡劣天氣、極度缺氧”三個困難,但未用到“困難”等提示詞,極易被學生忽視,要引導學生認真閱讀,關注閱讀信息,捕捉敏感字眼。復習時,提取信息不是局限于提問題、找答案,而是通過復習時羅列的一個個例子,得到方法的回顧與潛移默化的鞏固。
2.梳理閱讀文本所涉及的文學常識。
本冊教材涉及的名著、名家較多,還出現了新接觸的文體,復習時有必要進行梳理,加深印象,為后續學習打下基礎。如①本學期,我們學習的劇本是《____________》、相聲作品是《____________》。②《猴王出世》《景陽岡》《“鳳辣子”初見林黛玉》分別選自我國古典名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選自名著《三國演義》的課文是《____________》。③林海音是臺灣著名作家,課文《____________》是小說《城南舊事》的序言。④《草原》一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我們以前還學過他寫的文章《____________》。
二、文本梳理,整體感知再獲方法
課標就第二學段閱讀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的要求,進入第三學段對主要內容的把握應更加嫻熟。除了整體把握,本冊教材還將感知文本中描述的場景作為訓練重點。復習中應精選例子,引導學生復習梳理已經學到的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尤其注意以下兩點:
1.抓閱讀印象,促進較知。
閱讀文本留下的信息包含著讀者對文中景物、人物、事情等的突出印象,將這些重點印象用短語簡單概括,再把這些短語聯成通順的句子,這樣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梢砸龑W生回顧《橋》一文,“讀了《橋》這篇文章,哪些人物、情景給你較深印象?”請了幾個學生回答,大致都說“老漢”“指揮村民過橋”“揪出小伙子”“老漢和兒子都犧牲了”。學生再用這些短語概述主要內容就顯得更加容易了。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閱讀選讀課文《一件運動衫》《豐碑》或尚未接觸過的文本,進行嘗試訓練,使方法得以鞏固。
2.文圖互換,捕捉事件場景。
縱觀第十冊教材,感知文本具體內容,呈現事件情景和圖像場景的閱讀訓練有不少。復習時,有必要進行歸類訓練?!抖?童年?駱駝隊》一文,先讓學生找出課文描寫的場景和畫面,和其他同學交流自己的感受,然后提出:“將《冬陽?童年?駱駝隊》一文設想為一部微電影,再讓你當導演,剪輯一些童年林海音的精彩、有趣的鏡頭,你會如何選點抓拍呢?”經過討論,使得“看駱駝咀嚼”“和爸爸談駱駝脖子上的鈴鐺”“想為駱駝剪肚子底下的毛”三個畫面給學生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文,可提出:“跟隨季羨林先生走在德國街頭,或進入德國人家,你會用相機拍下哪些畫面?這些相片有什么奇特之處?”引導學生細讀文本,將文字還原于圖像,以此來感知事件情景和畫面場景。《祖父的園子》一文,課文中哪些情景,讓“我”不能忘懷?……這樣的復習引導會讓學生再次細讀文本,想象畫面,捕捉鏡頭,尋找奇特,并掌握相應的讀書方法。
三、人物梳理,評價能力再獲提升
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復習時進行針對性梳理,特定的閱讀能力提升便會有效實現。第十冊教材涉及人物的篇章較多,文章的閱讀提示或文后練習納入了許多關于評價人物的訓練。第一次是在《童年的發現》,“你覺得費奧多羅夫是個怎樣的孩子?先概括地說說你對他的印象,再具體地說說理由?!倍髮﹃套印⒗蠞h、武松、嚴監生等人物評價的習題也陸續出現。復習時讓這些人物“相聚”,引導學生在熱鬧的聚會中回憶辨認――“本學期認識的人物,你喜歡誰,不喜歡誰?”學生再次與文本內容建立聯系,回憶人物事件,羅列人物品質特點,陳述評價依據。在系列的人物評價中,學生不難獲得評價方法與評價能力。當然,教師尚需在學生交流中點撥。評價人物,有的用典型事例足以說明主人公的特點及讀者的喜惡;有的評價,還需從主人公的行為細節入手。此外,也讓學生在腦中建立起“事例與人物特點的關系”――事例典型,特點才突出;讓學生悟到“細節與人物特點的關系”――刻畫細節,人物才鮮活。
四、寫法梳理,表達方式再獲領悟
利用教材,引導學生領悟表達特點的例子眾多,有準確的用詞、生動的句子、精妙的文章結構、恰當的敘述語氣、傳神的細節描寫……梳理本冊教材,復習時這些表達方法有必要再提。
1.人物描寫方法。
第七組課文圍繞“作家筆下的人”這一專題,選用不同的方法刻畫人物,有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神態描寫、心理描寫、肖像描寫、細節描寫、對比描寫等。復習時可以列表的形式讓學生自主整理,自主體會寫法之妙,然后再做交流補充,使得上述所提的方法都能再次呈現,刻下印象。
2.借物喻人與象征手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具有日??谡Z交際的基本能力,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運用口頭語言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因此在課堂讀書交流中學會聽說就顯得極為重要。而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往往不習慣聽別人發言,或東張西望,或急于發表自己的觀點……教師應設計符合學生特點和需要的教學內容,讓學生主動傾聽,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的傾聽有基可立,有想可依。如教《把鐵路修到拉薩去》,我在學生充分讀書后設計“為青藏鐵路命名”就非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師:修建青藏鐵路是國家的戰略決策,是歷史上的第一條鐵路。這條路加強了東西部的溝通和經濟聯系,促進了西部發展。世人稱之為“天路”。我們先來聽一聽這首歌曲(播放歌曲天路,并出示歌詞)歌中唱的就是青藏鐵路。同學們,請根據你對課文的理解和搜集的資料,試著給這條路取個有意義的名字,并說明理由。然后我讓學生稍作思考后交流。學生紛紛說出自己起的路名:世界第一路、奉獻路、神路、科學路、黃金路……師:你們給青藏鐵路取的名字真好,贊頌了西部的建設者們,也體現了這條路偉大的戰略意義,選一個你最喜歡的名字,寫在課本上。以上這些只有在根據對課文的了解,借鑒自己已有知識和課前搜集資料為前提的深入思考下,學生才能對他人的意見進行分析和判斷,進而對他人觀點或肯定、或否定,既不盲從也不無動于衷,直至形成交流。如果不讓學生經歷獨立讀書思考的過程,恐怕學生是不能理解與之不同的鐵路名。沒有學生自己的讀書思考,他人的意見再精彩,說的人也只能是對牛彈琴,傾聽不能形成。
傾聽是為了思考、吸收、表達。教學中我培養學生養成善于傾聽勤于思考,進而樂于表達主動傾聽的習慣,在循環往復的讀書交流實踐中學會聽說策略。如我給學生講童話故事《去年的樹》,讓學生聽了之后練習講,學生發覺自己講得不那么完整、精彩。此時我再讓學生明白聽故事要記故事中的主要人物,記去年的樹和誰、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發生了什么事,那只小鳥有什么感受等,然后讓學生再聽-再講-修改-表達,學生在表達的欠缺和修改表達的練習中,能力得到提高,學會說的策略。
2、在課堂閱讀交流中學會讀、寫的策略。
在課堂閱讀中學會讀書的策略。在課堂讀書中學會識字釋詞策略。我從低年級就開始培養學生學會識字釋詞能力且長抓不懈。在課堂讀書中學會釋詞策略。如教《滴水穿石》釋詞“持之以恒”、“鍥而不舍”時問:“讀課文能找到對‘持之以恒、鍥而不舍’這個詞的解釋嗎?”學生讀課文找具體描述滴水穿石的句子,進而理解“持之以恒、鍥而不舍”的意思;再如學習五年下冊《草原》理解“灑脫”的意思時,師問:在課文中“灑脫”指的是什么?學生讀文后自然會找到“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只要方向不錯,怎么走都可以。”“灑脫”指草原遼闊平坦,在開車時可以隨心所欲,而不必擔心有什么危險;學生在課堂讀書交流實踐中,學會從課文的介紹與描繪里理解詞語意思的策略。還從課堂讀書交流實踐中學會用聯系生活實際、比較、近義詞等理解詞語的策略。
“聽”是語文學習的基礎階段,也是培養學生語感的最快捷方法。“聽”的意義在于辨別語音,理解語義,從而立即對聽到的內容做出反應,進行語言的溝通與交流?!奥牎钡膬热菘梢苑浅V泛,首先是課內教材的文章,教師應引導學生經常聽課文、聽教師同學的大聲朗讀,這樣可以使學生很快地熟悉課文內容,便于學生對課文的記憶、理解和背誦。如,小學五年級下冊《草原》這篇老舍先生的作品,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靜聽課文的磁帶和悠揚的蒙古音樂,體會草原的遼闊與美麗,如再配上逼真的草原風光圖,能讓同學們深刻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時,在課堂上打好聽的基礎,可以調動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使課上的教學更有效率。此外,聽的內容并不局限于教材中的課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大量的聽課外有聲讀物,或者多借助廣播、電視等媒介,提高對語言的辨別能力,從而拓展學生的認知范圍,為語文學習打下夯實的基礎。
“讀”分為“精讀”和“泛讀”。在閱讀的教學中,老師應教導學生進行語言素材的積累,其中,應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詞語的表達和運用,以及詞語在不同情境中感彩區別和作用。其次,應在讀的過程中,讓學生掌握課文中不同句式的表達,以及了解各種修辭手法的作用。在教授字詞句技巧的同時,教師應注重引領學生體會文章的韻律和美感,了解課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要傳達的信息或知識,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例如,五年級上冊《竊讀記》這篇課文,教師應帶領學生認讀“竊讀、炒菜、鍋勺、踮起腳、饑餓、懼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撐、書柜、哎喲”等詞語,并體會它們在文章中所表達的含義,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接著,大聲朗讀課文,通過主要句子,抓住文章主要內容,體會竊讀的復雜滋味,感悟作者對讀書的熱愛。最后應讓學生體會通過細致的動作描寫和心理描寫表達感情的方法。此外,教師應指導學生通過大量的課外閱讀材料,對教材內課文進行補充和延伸,拓展課內閱讀的深度和廣度。通過大量的閱讀,能夠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語言寫作的素材,了解各種文本形式的應用,體會作者文章構思的巧妙。在平時閱讀的點滴積累中,逐步提高對字詞句的運用能力,提升學生語言的綜合素養。
二、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鍛煉學生的說寫能力
“說”是個體對思想表達的最直接方式,人們通常將心里所想經過修飾表達出來,達到溝通或交際的目的。在日常的教學中,老師應注重在課堂上培養學生說的能力,如朗讀課文,回答問題等,或就某一問題進行討論與剖析。此外,老師也可以配合教材內容,通過講故事、開展辯論賽,或表演劇情等形式加強學生表達技巧,同時培養學生思維的邏輯性,更有序的表達觀點的能力。
例如,五年級上冊《慈母情深》這篇課文,教師可以帶領同學大聲朗讀課文,了解主要內容,體會母愛的深沉與寬廣,感受母子之間深厚的感情,體會文中語言、動作、神態描寫中飽含的深深的母愛。如“我穿過一排排縫紉機,走到那個角落,看見一個極其瘦弱的脊背彎曲著,頭和縫紉機挨得很近?!薄氨持逼饋砹?,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的母親……”從這一連串的動作描寫中,讓人感受到母親的辛苦、勞累,給人以深深的震撼。教師還可以組織同學對課文中出現的場景進行表演,揣摩作者各種描寫的用意和所要表達的效果。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就表明了興趣對學習的意義。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可知,只有濃厚的興趣,才能產生很強的注意力,才能調動學生的自覺的積極性;反之,沒有任何興趣強迫學生學習就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因此,興趣有待于培養,很大程度上有賴于老師的指導。有了興趣,才談得上培養學生的能力。興趣是學生的內因,語文教學不可忽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興趣。
如學習《錫林格勒大草原》時,我首先為學生展示了我搜集到的錫林格勒大草原的照片:藍天白云、滿眼綠色、牛羊成群、野花盛開…學生一下被圖片中美麗的景色吸引住了,此時我說:“這些圖片和今天我們將要學的課文內容一模一樣,讓我們一起走進美麗的錫林格勒大草原游覽和感受一番,好不好?”同學們一致響應。接著,伴隨著悠揚的草原樂曲,我又為大家播放起了配合課文內容的錫林格勒大草原的美景的課件,并請學生們準備談一談自己印象最深的美景和自己來到草原的感受。這一下,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一下被調動起來了。由此可見,恰當地創設情景,的確能激發學生們去發現美的事物、研究美的內涵、探索美的真諦的興趣。
二、語文訓練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基礎
人的思維要有一定的知識基礎,知識越多,思路越廣,對思維的發展也有利。因此思維的擴展觸及更多的知識,產生聯想,所以掌握豐富的知識是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基礎。能力發展了又將促進知識的掌握,二者是密切聯系相輔相成的,語文課自學能力的培養與各種形式的語文訓練分不開。養成良好的默讀習慣是自學的好方法。
默讀是自學課文的主要方式。它要求不指讀(用手指文章)、不動唇(小聲叨念)。因此,在默讀中,應該做到:
1.養成按句默讀的習慣。
即用眼睛一次把握住一個句子,而不是按字或一個個單獨來瞧,以提高默讀速度,培養整體觀念。
2.養成邊默讀邊查問的習慣。對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時查字典、翻資料、找工具書,弄懂了再讀下去,不馬虎了事。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有所感悟,培養語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倍壳?,大多數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小學不容樂觀,主要表現在:小學語文課堂仍以講解分析為主,教師“填鴨式”喋喋不休的串講,一詞一句分析文章,讓小學生變得被動、枯燥、呆板。
因此,深化農村課堂教學改革,改變小學語文教學的現狀,是改革小學語文教學,提高素質教育的關鍵。在課堂教學中“以讀為本”是改革農村小學語文教學落后現狀的突破口。
那么如何“以讀為本,讀中感悟”呢?
一、以境誘讀,引疑激思
教師通過富有情感的語言,通過音樂、圖片、實物、幻燈片等真實生動的各種媒介,營造讀的情境,從而誘發學生讀的熱情,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使學生更好的感悟語言,引起感情的共鳴。
如蘇教版國標本第一冊《小池塘》,寫的是春天來到時小池塘的明麗景象。教學時,讓學生閉上雙眼,靜聽我伴著恬美音樂的朗讀,去捕捉春天小池塘最美麗的色彩,讓小池塘的美陶醉于心。當睜開雙眼,孩子們的第一句話是:“小池塘真美啊!”我便及時地說:“你們愿意去這么美麗的小池塘看一看,走一走嗎?請你們小聲地讀一讀課文,親自去感受小池塘的美吧!”學生迫不及待地拿起課本讀了起來。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初讀感悟是學生根據教學目標,憑借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閱讀技能去充分的朗讀教材,在讀中悟,在悟中讀,試著解決一些淺顯的問題,并找出自己疑惑的地方。如教學蘇教版國標本第九冊《變色龍》一課,我提出初讀課文要求:1、借助拼音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遇到生字多讀幾遍,遇到長句也多讀幾遍。2、給自然段標上序號,思考每個自然段寫了什么。3、思考課文主要寫了什么。4、看看自己讀懂了什么,還有哪些地方沒有讀懂,并做出標記在課上討論。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還為學習課文打下了基礎,同時突出學生主體性。
三、精讀課文,深入感悟
所謂“深入感悟”是指學生對課文的主要內容、人物情感和重要詞句有比較深刻的感受和領悟。要達到這一要求,學生須精讀課文。所謂精讀,就是圍繞課文的重點而深讀。深讀的展開有賴于關鍵問題的提出,而關鍵問題的解決則是衡量深度效果的主要標志。關鍵問題應產生于課文的重點部分,應反映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與情感狀態與課文重點部分的要求之間的差距或矛盾,應含有讓學生思考的空間或進行探究的余地。關鍵問題的表述應具有概括性和啟發性。
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時,我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讀書,以讀代講,讓他們從文中找出感受深的句、段,反復朗讀,達到了以讀促悟的目的。為了能夠讓這些在幸福中生長的孩子們領悟到作者這種基于現實合理想象的表達方法,讓學生抓住重點,讀議結合,落實目標,感悟小女孩的悲慘生活和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我的具體方法是:首先讓學生精讀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這一自然段,了解作者在這一段中的寫法以及小女孩的心理變化,讀出感情來,讓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進行小組討論,相互交流。如此實施,效果甚好。孩子們在讀中議,議中讀,懂得抓住“這是一道奇異的火光!”這一重點句子來討論,先是提出了:“為什么說‘這是一道奇異的火光’?”然后又提出了:“作者為什么不寫小女孩就在暖烘烘的火爐邊度過那美好的夜晚,而要那么殘酷地寫出火柴滅了,火爐不見了?”孩子們通過交流,不僅理解了:是因為小女孩在火柴光里看到了美好的幻象,所以才說這火光是奇異的;還了解了作者這樣對比寫是為了突出小女孩的悲慘遭遇;同時懂得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接著再讓學生以此方法學習小女孩其他四次擦燃火柴的段落,這樣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教起來簡單,學生學起來輕松。
讓學生在瑯瑯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作者作心靈的直接對話,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會作者偉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讓學生在瑯瑯書聲中,感受和再現作品的情思美感,體驗語言的節奏感、音韻感,從而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
四、品讀課文,深層體悟
教師通過富有情感的語言,通過音樂、圖片、實物、影視片斷等真實生動的各種媒介,營造讀的情境,從而誘發學生讀書的熱情,激活學生思維的火花,使學生更好地感悟語言,引起感情的共鳴,愛作者所愛,恨作者所恨,達到"語語悟情"的目的。如《吹泡泡》一課,課前先用多媒體課件向孩子們出示一組美麗、神奇的肥皂泡圖片,創設情境,吸引孩子的眼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然后老師用充滿激情的語言把他們引入課文:"孩子們,冰心奶奶像你們這么大的時候也吹肥皂泡,她吹的肥皂泡可不一般,那小小的肥皂泡,經了她的手、她的嘴、她的眼、她的心,不但吹出了情趣,還吹出了冰心奶奶的夢想。想知道冰心奶奶吹的肥皂泡是什么樣兒的嗎?快打開書,讀讀課文吧!"此時孩子們欣賞肥皂泡興致正濃,于是老師"趁熱打鐵"直接學習課文描寫肥皂泡神奇、美麗的部分。
二、以讀代講
通過教師讀帶動學生讀,通過優生讀帶動差生讀,或激發學習情緒,或幫助把握感情基調,或促進思考加深理解。如有些課文,語言優美,情感真摯感人,可以通過教師范讀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如《吹泡泡》一文,老師范讀意境優美的句子"那一個個球兒,是那么圓潤,那么自由,那么透明,那么美麗。它們輕輕地飛越同巔,渡過天河,跟著夕陽西去!"通過老師的讀感染學生,帶動學生通過多讀感悟泡泡的美,感悟語言文字的美。有些課文對話較多,可以通過教師讀提示語或師生分角色朗讀,更好地激發學生讀的熱情,把握感情基調,從而在讀中理解感悟。
三、以說帶讀
如《翠鳥》一課采用角色體會法,師生都變換了一下角色:學生們變成了一只只可愛的翠鳥,老師則變成世界綠色和平組織的成員。一直以來動物都是人類的好朋友,然后身為綠色和平組織成員的老師對可愛的"翠鳥"們進行采訪:"翠鳥女士,你們的聲音為什么那么好聽呢?給我們唱一首好嗎?""聽說你們還有一個名字叫'叼魚郎',可見你們的叼魚本領一定很高超了,給我們介紹一下好嗎?""噢,你說你們本領高,速度快,有什么可以證明呢?""翠鳥先生,你的家在哪里?能不能去拜訪一下?"一系列問題根據需要靈活穿插,有詳有略,既把課文內容準確生動地呈現出來,又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此時,多讀便不僅僅是教學環節的要求了,而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成了學生情感發展的必然需求了。采訪結束后,老師還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做出總結:"非常感謝你們熱情地接受我的采訪,最后請問你們對我們人類還有什么要求要提嗎?"這樣,通過孩子們自己的朗讀感悟、思考、體會,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四、以練導讀
通過富有啟發性、針對性的練習,引導學生自主地讀課文、理解課文、領悟規律,并進行遷移運用。如《錫林郭勒大草原》一文的教學中,學習"草原是一個歡騰的世界"這一部分課文時,教師可有針對性地設計練習,讓學生通過自主讀文填空:草原上有( )的雄鷹,有( )的百靈鳥,有( )的牛羊,有( )的小馬駒,有( )的黃羊,有( )的蒙古包,有( )的牧民。又如《丑小鴨》一課,通過把"哥哥姐姐欺侮他""小伙伴們嘲笑他""媽媽也不喜歡他"三個句子連成一個句子,通過朗讀,比較體會"……連……也……"的用法和作用,然后根據課文內容,再寫幾句"……連……也……"的句子,如"野鴨不理他,小鳥譏笑他,連獵狗也追趕他。""冬天到了,天氣越來越冷,連湖水也結了冰。"這樣既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又訓練了學生的說話能力。
五、以評促讀
教師通過富有情感的語言,通過音樂、圖片、實物、影視片斷等真實生動的各種媒介,營造讀的情境,從而誘發學生讀書的熱情,激活學生思維的火花,使學生更好地感悟語言,引起感情的共鳴,愛作者所愛,恨作者所恨,達到“語語悟其情”的目的。如《吹泡泡》一課,課前先用多媒體課件向孩子們出示一組美麗、神奇的肥皂泡圖片,創設情境,吸引孩子的眼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然后老師用充滿激情的語言把他們引入課文:孩子們,冰心奶奶像你們這么大的時候也吹肥皂泡,她吹的肥皂泡可不一般,那小小的肥皂泡,經了她的手,她的嘴,她的眼,她的心,不但吹出了情趣,還吹出了冰心奶奶的夢想!想知道冰心奶奶吹的肥皂泡是什么樣兒的嗎?快打開書,讀讀課文吧!此時孩子們欣賞肥皂泡興致正濃,于是老師“趁熱打鐵”直接學習課文描寫肥皂泡神奇、美麗的部分。
二、以讀引讀
通過教師讀,帶動學生讀,通過優生讀,帶動差生讀,或激發學習情緒,或幫助把握感情基調,或促進思考加深理解。如有些課文,語言優美,情感真摯感人,可以通過教師范讀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如《吹泡泡》一文,老師范讀意境優美的句子“那一個個球兒,是那么圓潤,那么自由,那么透明,那么美麗。它們輕輕地飛越同巔,渡過天河,跟著夕陽西去!”通過老師的讀感染學生,帶動學生通過多讀感悟泡泡的美,感悟語言文字的美。有些課文對話較多,可以通過教師讀提示語或師生分角色朗讀,更好地激發學生讀的熱情,把握感情基調,從而在讀中理解感悟。
三、以說帶讀
如《翠鳥》一課采用角色體會法,師生都變換了一下角色:學生們變成了一只只可愛的翠鳥,老師則變成世界綠色和平組織的成員,一直以來都是動物的人類好朋友。然后身為綠色和平組織成員的老師對可愛的“翠鳥”們進行采訪:“翠鳥女士,你們的聲音為什么那么好聽呢?給我們唱一首好嗎?”“聽說你們還有一個名字叫‘叼魚郎’,可見你們的叼魚本領一定很高超了,給我們介紹一下好嗎?”“噢,你說你們本領高,速度快,有什么可以證明呢?”“翠鳥先生,你的家在哪里?能不能去拜訪一下?”一系列問題根據需要靈活穿插,有詳有略,既把課文內容準確生動地呈現出來,又接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此時,多讀便不僅僅是教學環節的要求了,而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成了學生情感發展的必然需求了。采訪結束后,老師還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做出總結:“非常感謝你們熱情地接受我的采訪,最后請問你們對我們人類還有什么要求要提嗎?”這樣,通過孩子們自己的朗讀感悟,思考體會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四、以練導讀
通過富有啟發性、針對性的練習引導學生自主地讀課文,理解課文、領悟規律、并進行遷移運用。如《草原》一文的教學中,學習“草原是一個歡騰的世界”這一部分課文時,教師可有針對性地設計練習,讓學生通過自主讀文填空:草原上有( )的雄鷹,有( )的百靈鳥,有( )的牛羊,有( )的小馬駒,有( )的黃羊,有( )的蒙古包,有( )的牧民。又如《丑小鴨》一課,通過把“哥哥姐姐欺侮他”“小伙伴們嘲笑他”“媽媽也不喜歡他”三個句子連成一個句子,通過朗讀,比較體會“……連……也……”的用法和作用,然后根據課文內容,再寫幾句“……連……也……”的句子,如“野鴨不理他,小鳥譏笑他,連獵狗也追趕他?!薄岸斓搅?,天氣越來越冷,連湖水也結了冰?!边@樣既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又訓練了學生的說話能力。
五、以評促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