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反應論文大全11篇

時間:2022-06-20 02:27:55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fā),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fā)表云整理的11篇化學反應論文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fā)。

化學反應論文

篇(1)

2界面限域反應控制制備金屬氧化

物嵌入介孔碳雜化材料氧化錳作為典型的過渡金屬氧化物儲能材料,具有高理論容量、廉價等優(yōu)勢;但是,當氧化錳應用于超級電容器電極材料時,其電導率低、且在電化學反應過程中容易導致錳離子的部分溶解(2Mn3+Mn4++Mn2+),導致其功率特性和循環(huán)性能比較差,阻礙了其在電化學領域中的應用[27,28]。目前,解決這些問題的主要方法是將MnO2負載在導電化合物的表面。例如,Guo等成功地將MnO2負載在導電高分子/石墨烯復合物的表面[29],Xia等將MnO2納米片生長在碳納米管外表面[30]。采用上述方法雖然可以顯著提高MnO2的電化學活性,但是復合材料的比電容量小,且MnO2留在外部,錳離子的部分溶解問題仍然存在。針對這些不足,本研究組提出了制備金屬氧化物嵌入介孔碳納米雜化材料的思路(如圖2a所示)[31,32],這種結(jié)構(gòu)不僅體現(xiàn)了介孔碳高功率特性與金屬氧化物高能量特性之間的強耦合作用,而且避免了金屬氧化物與電解液的直接接觸,從而有效緩解了充放電過程中的溶解問題。制備過程主要利用多巴胺構(gòu)筑固-液反應界面,借助聚多巴胺的氨基和羥基與金屬離子之間的絡合反應生成金屬有機化合物,通過碳化過程創(chuàng)新性地制備了金屬氧化物嵌入介孔碳雜化材料,如圖2b-2c所示;氧化錳嵌入介孔碳雜化結(jié)構(gòu)復合材料的比電容量高達266F•g-1,在60A•g-1的大電流密度下比電容量仍保持150F•g-1,明顯高于純MnO2納米線(75F•g-1,20A•g-1);經(jīng)過1200次循環(huán)后比電容量也沒有明顯下降的趨勢,顯著提高了其循環(huán)穩(wěn)定性。在此研究工作的基礎上,本研究組還進一步設計制備了異質(zhì)結(jié)構(gòu)豆莢狀氧化錳/碳納米復合材料[33],有效解決了鋰化反應過程中材料體積顯著膨脹所造成的活性材料部分溶解和結(jié)構(gòu)破壞等問題。在材料的制備過程中,利用多巴胺易于成膜的特點,借助氧化錳前驅(qū)體納米線和氧化錳納米線結(jié)晶度的不同,控制碳化過程中溫度分布,使氧化錳前驅(qū)體納米線發(fā)生原位分解,并斷裂成高結(jié)晶度的氧化錳納米顆粒,從而實現(xiàn)了豆莢狀氧化錳/碳異質(zhì)結(jié)構(gòu)的制備,且顆粒與顆粒之間存在大量的空隙。作為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這種豆莢狀結(jié)構(gòu)比氧化錳納米線、氧化錳/碳核殼納米線表現(xiàn)出具有更高的容量和充電、放電倍率性能,且經(jīng)過1000次連續(xù)充放電測試,循環(huán)前后電極材料的結(jié)構(gòu)保持高度一致性。基于多巴胺易成膜的特點,利用多巴胺構(gòu)筑固-液反應界面,來制備金屬氧化物嵌入介孔碳雜化結(jié)構(gòu)是一種方便可行的方法。該方法可以有效提高金屬氧化物的電導率,并緩解其在電解液中的部分溶解,進而提高電極材料的循環(huán)穩(wěn)定性。

3新穎三維結(jié)構(gòu)的多元復合電極材料

對于納米材料制備過程,通過組裝等方法形成具有特定結(jié)構(gòu)的復合材料體系具有重要意義,因為組裝體系表現(xiàn)出的特異理化性能,使其在新能源等領域顯示出了良好的應用前景。Chen等利用超聲自組裝法成功制備了還原氧化石墨烯-MnO2空心球復合材料[34],Zhu等利用靜電自組裝制備了石墨烯包覆蜂窩狀MnO2納米球[35]。但是,由于石墨烯不可避免地發(fā)生再堆疊以及MnO2與之界面只是物理作用力結(jié)合,導致二者的電容性能并不是很理想。因此,目前設計和制備具有顯著協(xié)同效應和良好界面結(jié)合的異質(zhì)結(jié)構(gòu)并不容易實現(xiàn)。本研究組利用不同種類結(jié)構(gòu)單元之間的協(xié)同效應及其界面耦合作用增強復合材料的電化學性能,借助高錳酸鉀溶液的強氧化性與固液界面的化學反應速率控制,組裝了具有特定結(jié)構(gòu)的rGO/CNTs/MnO2等三維復合材料體系。為進一步提高氧化錳材料的大電流充放電能力,本研究組提出了通過在還原氧化石墨納米片表面生長碳納米管,構(gòu)建氧化錳電子快速傳遞三維網(wǎng)絡通道?;贑VD法在還原氧化石墨納米片表面控制生長碳納米管,有效避免了還原氧化石墨的再堆積,利用高錳酸鉀溶液的強氧化性實現(xiàn)超薄氧化錳納米片在碳骨架表面的生長,制備得到rGO/CNTs/MnO2三元納米雜化材料(圖3a)[36]。作為超級電容器電極材料時,在60A•g-1的大電流密度下,比電容量仍保持222F•g-1,明顯高于單一組分的氧化錳超薄納米片(僅52F•g-1)?;谏鲜鲅芯抗ぷ鳎芯空哌M一步利用高錳酸鉀強的氧化性在氫氧化鎳(Ni(OH)2)納米線和聚苯胺(PANI)納米纖維表面構(gòu)筑固-液反應界面,通過調(diào)節(jié)反應物濃度、反應溫度、攪拌速率等控制其反應和擴散速率,從而控制氧化錳在固體表面的成核生長,實現(xiàn)了超薄二氧化錳納米片均勻生長在Ni(OH)2納米線[37],以及超細二氧化錳納米顆粒負載在導電PANI納米纖維(圖3b-c)[38],長時間超聲測試后復合材料結(jié)構(gòu)保持完整,其界面結(jié)合牢固。電化學測試結(jié)果表明復合材料的電化學性能明顯優(yōu)于單一組分,各組分之間表現(xiàn)出明顯的協(xié)同效應。

篇(2)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4-0223-02

引言

“文學翻譯是創(chuàng)造翻譯文學的手段和過程?!庇捎谖膶W作品在其創(chuàng)作素材、背景和方式等方面具有特殊性,文學翻譯在很多層面受到文化語境的影響和制約,譯者必須充分把握原作及作者、目標讀者群的文化語境,合理采用翻譯策略,譯出高質(zhì)量、受歡迎的譯文。

一、語境、文化語境和文學翻譯

翻譯是一種“帶著鐐銬跳舞”的活動。西方名言“Nocontext,notext”也點明了語境對翻譯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力和制約作用。所有譯文的產(chǎn)生都離不開對語境的分析和理解。

語境即語言環(huán)境,英國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最早提出將語境分為文化語境與情景語境。他認為文化語境是指“某一言語社團特定的社會規(guī)范和習俗”。隨著語用學研究的發(fā)展,文化語境含義的范疇進一步擴大,鄧炎昌和劉潤清先生認為文化是指一個社會所具有的獨特的信仰、習慣、制度、目標和技術的總模式。文學翻譯“從內(nèi)容上講,是對文學作品的語言形式、藝術手法、情節(jié)內(nèi)容、形象意境等的再現(xiàn);從語言特征上講,文學翻譯作品的語言也應具有想象性、審美性、創(chuàng)造性和抒情性。”[1]

文學作品往往包含并體現(xiàn)著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文化現(xiàn)象,文學翻譯離不開對相關文化語境的深刻了解與認識,文化語境也從多個方面影響并制約著文學作品的翻譯。

二、英語文化語境對文學翻譯的影響

早期的英語國家地處西歐沿海地區(qū),因其地理環(huán)境及氣候的獨特性,歷來有著不同于其他西方大陸國家的生活習性和歷史傳統(tǒng)。隨著歷史的發(fā)展,這些因素在漫長的語言演化的過程中孕育并造就了英語國家獨特的文化語境。眾所周知,以英語為母語的人都有偏愛使用被動式的傾向,比如“Thedoorrefusetoopen”譯成中文就是“我打不開這扇門”,前者讀來客觀,而后者更顯主觀。其實,英語中被動式的廣泛使用與英語國家崇尚科學和理性的歷史文化背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宗教也是英美國家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這也頻繁出現(xiàn)在許多英語文學創(chuàng)作中,甚至還形成了一些帶有濃厚宗教色彩的固定用法。例如,英文中形容某人窮是說“aspoorasachurchmouse”(窮得像教堂里的耗子),而同一個意思中文卻用“他窮得像叫花子”來形容。譯者在碰到這類情況時需要仔細斟酌,如果按照歸化譯法,雖然利于讀者理解和接受,但卻丟失了原文的文化色彩。

除此之外,《圣經(jīng)》一直被看作是西方國家文學創(chuàng)作的兩大源頭之一(另一源頭《希臘神話》)。西方學者也意識到“如果在后現(xiàn)代的今天還想讓西方經(jīng)典文學被讀者們接受、讀懂并欣賞的話,交接和熟悉《圣經(jīng)》已是當務之急”[2]。在英語文學作品中引用《圣經(jīng)》典故的現(xiàn)象俯拾皆是,直接以圣經(jīng)故事為創(chuàng)作原型的作品也屢見不鮮。如哈代《苔絲》中的三個主要人物:苔絲、安吉拉和阿克雷,就分別對應《舊約?創(chuàng)世紀》里的夏娃、亞當和蛇。由此可見,《圣經(jīng)》對英語文化語境有著不容忽視的深刻影響――它既是作者創(chuàng)作的源泉,也是英語國家人們的血肉,是與他們的生命牢不可分的一部分。所以譯者在翻譯文學作品時必須對其中的經(jīng)典引用做到心中有數(shù),務必要在理解了作者引用意圖和深層含義后再開始翻譯工作,以使譯文準確,易于讀者理解和接受。

三、原作者及譯者的文化語境對文學翻譯的影響

“創(chuàng)作即叛逆”這句話無論是用在原作者還是譯者身上都十分貼切。對于作者而言,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的過程就是制造一個還未出現(xiàn)過的藝術品的過程。由于每個人的成長環(huán)境和經(jīng)歷不同,這就導致不同作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所使用的創(chuàng)作手法、選材用料等都被各自的文化語境打上了深刻的烙印。

英國著名農(nóng)民詩人羅伯特?彭斯長于英國蘇格蘭西南部的農(nóng)民家庭,他創(chuàng)作的詩歌大都以歌頌自然的壯美、勞動人民的淳樸以及愛情為主,詩風淳樸自然、極富鄉(xiāng)土氣息,這與他生于農(nóng)村長于農(nóng)村的生活背景密不可分。因此翻譯文學作品之前需要對作者的背景有大致的掌握,譯者只有在了解原作者創(chuàng)作風格的基礎上才能理解其創(chuàng)作意圖和行文方式,從而更好地理解原文,將原作的內(nèi)容和形式準確、流暢地再現(xiàn)出來。

對譯者本身而言,正如我國文學大師郭沫若曾說“翻譯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好的翻譯等于創(chuàng)作,甚至還可能超過創(chuàng)作?!弊g者受信仰、社會傳統(tǒng)、教育背景等文化語境因素的影響,在文學翻譯的過程中往往會根據(jù)自己的喜好、翻譯經(jīng)驗和原則有所偏好地選擇原作和譯文。一位喜愛外國小說的譯者會很少涉及英語經(jīng)典詩歌的翻譯。同樣譯培根的《論讀書》,王佐良的譯文半文半白,古雅莊重,而廖運范的譯文則平白如話,曉暢易懂。譯者的個性化翻譯就是文學翻譯“創(chuàng)造性叛逆”的最好體現(xiàn)。一個好的譯文不僅能表達出原作的內(nèi)容,更重要的是傳達出原作的神韻,有時譯作甚至會取得比原作更好的反響,這都歸功于譯者深厚的雙語和雙文化功底,以及對源語言和目的語文化語境的得體把握。

此外,在英漢文學翻譯的過程中會不可避免的碰到一些文化意象的翻譯,這些文化意象大都是各個民族智慧與歷史文化的結(jié)晶,且表現(xiàn)形式多樣,但只要一提起,就會讓具有相同文化語境的人產(chǎn)生心領神會的感覺,完成思想的溝通。但問題在于,同一意象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中可能有著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含義。用語言學家的話來說“世界各族人看到的同一客觀現(xiàn)象。不同的民族語言卻給它刷上了不同的顏色?!逼┤纭拔黠L”在西方代表著溫暖和雨水,為人們所青睞,詩人雪萊在《西風頌》中歌頌西風的巨大力量,表達自己對西風的敬畏和喜愛;但對中國人來說,“西風”往往意味著“嚴冬”和“寒冷”,其在詩作中的意象也常常偏向于冷落凄清。這種文化意象的錯位反映在文學翻譯的諸多方面,對這些文化意象的合理處理時刻考驗著譯者的雙文化功底和對兩種語言文化語境的良好把握。

四、目的讀者群的文化語境對文學翻譯的制約

“文學翻譯的目的就是提供讀者閱讀的譯本……考慮讀者因素是譯本成敗的關鍵之一?!盵1]所以譯者在進行文學翻譯之前必須考慮這部作品到底面向哪些讀者群。不同年齡段、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對譯文有著不同的期望和需求,譯者需對目標讀者群的需求有一個準確的認識,并據(jù)此選擇恰當?shù)奈膶W原作進行“因材施譯”的翻譯工作。而且哪怕是對同一個作品的翻譯,譯作也應根據(jù)不同的讀者群相應地調(diào)整翻譯策略和基本要求。

翻譯一部文字優(yōu)美、意境深遠的文學原著,如果是面向文化水平較高的讀者,那么譯者在求“信”和“達”的同時就不得不多下工夫力求達到“雅”的標準,反之,則如當下流行的外國名著的兒童譯本,譯者在翻譯《茶花女》、《雙城記》等文學價值頗高的作品時沒有按照原作的行文風格翻譯,而是盡量選擇淺顯易懂的詞句,必要的時候還對原作進行刪減以防對兒童讀者產(chǎn)生不必要的閱讀障礙。

隨著中外交流的加深和英語教育的普及,不少讀者已經(jīng)具有了閱讀原版小說的能力,面對此類讀者的譯作就對譯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今年來風靡全球的奇幻小說《魔戒》,其中譯本由某著名出版社推出,但譯本一面世就遭到的讀者的批評,原因就在于部分讀者在閱讀原著和譯作后,發(fā)現(xiàn)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出現(xiàn)的漏譯、錯譯、望文生義、憑空增譯等問題?!坝行┡u之鞭辟入里讓記者都驚嘆普通讀者對西方現(xiàn)代奇幻文學的熟悉程度已經(jīng)遠遠超出了傳統(tǒng)的文學家與文學翻譯者……傳統(tǒng)譯者出現(xiàn)了滯后于讀者的情況?!痹谶@種情況下,翻譯現(xiàn)當代流行文學作品的譯者就很有必要審慎地處理原著文本并且謙遜地接受讀者的批評意見,讓譯者與讀者合作打造出一個更加貼近原著的譯文。

五、.結(jié)語

“文學翻譯是譯入語文學吸收、借鑒外來文學,從而促進自身文學革新和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庇h文學翻譯在促進中西文化交流、幫助我國讀者了解西方風土人情等方面也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翻譯活動離不開對語境的準確把握,在文學翻譯中,文化語境的作用和影響力則顯得尤為突出,譯者若不能很好地理解并掌握這些文化語境,勢必將對譯文的質(zhì)量和水平產(chǎn)生負面影響,使譯文詞不達意,令人費解,更有甚者會張冠李戴,貽笑大方。

參考文獻:

[1]胡顯耀,李力.高級文學翻譯[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37.

[2]T?S?艾略特.基督教與文化[M].楊民生,陳常錦,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25.

[3]謝天振.譯介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4]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5]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6.

[6]關孜惠.文化語境與翻譯[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3).

篇(3)

一、引言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與世界各國的交往不斷增多,社會對各類翻譯人才的需求大增,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隨之凸顯出來。各種門類涉外企業(yè)公司都要求大學畢業(yè)生能夠用英語進行口頭交際,用英語翻譯各類資料。然而中國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之現(xiàn)狀,確有急需提高之處。許多高校的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基本圍繞四六級英語水平測試里的五道翻譯題展開,即只要求學生掌握英語學習中的重要句子結(jié)構(gòu),常用的詞及短語。這種以四六級考試為指向的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就表現(xiàn)為針對精讀文章的重要詞句進行英譯漢和漢譯英的練習。在教學實踐中,這種所謂的“翻譯”并不能引導學生獲得翻譯能力。相反,會讓學生對英語學習感到乏味,無法獲得英語原文帶來的文化美感。原傳道先生對非外語專業(yè)翻譯教學的培養(yǎng)目標曾做出定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分析傳譯信息的能力,包括分析傳譯具體的語言內(nèi)容和非語言內(nèi)容,獲得語言表達運用的能力”(2004)。這種傳譯能力的獲得往往要求我們在外語教學中,“根據(jù)語言的本質(zhì)特征和外語教學的特點,遵循五個原則:交際原則,文化原則,系統(tǒng)原則,認知原則,情感原則?!保愂缙迹?004)

其中,文化是翻譯過程中必然會面臨也可能是最難的問題之一。文化和語言的關系非常密切,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因為文化常常為一語言群體所特有,在另一語言群體中常常是空缺或差異。這造成了翻譯的困難。美國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指出:“翻譯是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對于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熟悉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重要。因為詞語只有在文化背景中才有意義?!币虼朔g是要將中西文化結(jié)合起來,離開文化背景去翻譯,不可能達到兩種語言之間的真正交流。

二、中西方文化差異

在翻譯教學中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要以文化主線來引導翻譯教學的全過程,而不是以翻譯技巧或語言的層面為主線。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應引導學生逐步發(fā)現(xiàn)本國文化與目標語文化之間的異同,加深學生對外國文化與中國文化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

1、價值觀差異

中國主流文化價值觀是集體合作精神。因此,中國文化體現(xiàn)出群體性的文化特征,這種群體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許把個人價值凌駕于群體利益之上的。西方國家價值觀的形成起源于文藝復興運動。文藝復興的指導思想是人文主義,即以崇尚個人為中心,宣揚個人主義至上,竭力發(fā)展自己表現(xiàn)自我。

我國的群體性文化,非常重視家庭親友關系,把它視為組成社會的細胞;而在西方國家,崇尚獨立自主自強自立。比如英語中父母親的兄弟姐妹的子女共同使用一個稱謂cousin,而漢語中同樣的親族關系可表現(xiàn)為“表哥、表弟、表姐、表妹、堂哥、堂弟、堂姐、堂妹”。

2、宗教差異

不同同樣會產(chǎn)生文化上的差異。 中國人信仰儒教,承認天和天命,但這種天和天命只是一種抽象的力量,沒有主宰的神。它可以是老天爺,也可以是觀音菩薩。 基督教則不同,它只承認一個上帝,認為上帝是世間萬事萬物,同時也是人類的創(chuàng)造者和主宰。 上帝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所以人必須絕對地服從上帝。這種的差別在漢、英兩種語言中反映得淋漓盡致。漢語中有“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天命不可違”, “閑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的語言表達。英語則對應的有 Heaven is above all.(上帝高于一切),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 天 助), 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同時,這種上的差異也帶來了中西方思維方式的不同。以基督教文化為背景的英語民族側(cè)重邏輯分析思維,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側(cè)重整體與重形象思維。在英語句子中,其中一個現(xiàn)象就是連接詞的使用非常豐富。比如“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的英文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其中 “If”從句的使用讓兩句間的邏輯關系一目了然,表明了西方人擅長的邏輯思維。

3、習俗差異

中國和西方國家的文化存在各個方面的差異,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項。中國是一個農(nóng)業(yè)大國。由于天氣和季節(jié)在農(nóng)業(yè)里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最初為農(nóng)業(yè)豐收慶祝而創(chuàng)立的那些傳統(tǒng)節(jié)日都和季節(jié)有關。像“春節(jié)” 與一些農(nóng)業(yè)活動,如種植、收獲,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而“清明”就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在西方國家,宗教是文化和社會的中心。因此,節(jié)日與基督教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比如說圣誕節(jié),復活節(jié)。中西方節(jié)日的風俗習慣也很不相同;在節(jié)日里,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和西方國家的人也表現(xiàn)出不同的態(tài)度。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表現(xiàn)得無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當面打開。如果當面打開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 “貪財”的嫌疑。而在西方文化中,人們對別人送的禮品,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且欣然道謝。

另外,英漢詞匯中有關顏色、動植物、吉慶語與忌諱語方面也有諸多文化差異,能夠凸顯出形象色彩的不同。比如結(jié)婚時,中國的紅色代表喜慶,而西方喜用白色表示圣潔。再看“pine”( 松)與“crane)(鶴),在漢語里比喻“長壽”?!八伞庇挚捎鳌皥匀滩话巍钡木瘢鼈冊谟⑽闹袇s沒有文化意義。忌諱語方面,中國忌諱數(shù)字“4”,因為諧音“死”,所以醫(yī)院住院部里常常沒有四樓。而西方社會習俗中,數(shù)字“13”是需要回避的。這來源于“最后的晚餐”中第13個人“猶大”的背叛。

三、文化關聯(lián)下的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建議

1、培養(yǎng)文化對比意識。翻譯理論家譚載喜曾說:“對于譯者來說,沒有兩種文化的對比知識,就無從談起對語言文字的正確理解與表達”(譚載喜,1999)。由此可見,翻譯過程一定會受到源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的制約。所以大學翻譯教學要強調(diào)對學生的文化導入,注重學生文化意識和文化修養(yǎng)的培養(yǎng),讓學生意識到文化背景知識的獲取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注意研究中西文化差異在語言表達上的反映,熟悉英語形成和變化所依賴的地理環(huán)境,了解中西方在價值觀念,和風俗習慣上的差異。

2、拓展背景閱讀。大學英語教材在設計上往往偏重于英語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忽略文化背景知識的深入介紹。反映出來的問題就是學生普遍缺乏跨文化知識。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小而窄,尤其不太重視課外英語材料的閱讀,只注重課內(nèi)內(nèi)容以及強化聽說能力,造成詞匯量難有質(zhì)的突破。由于知識面狹窄,學生普遍缺少文化修養(yǎng),而翻譯的難點正在于對中西文化差異的認識。多數(shù)學生只能翻譯詞句,卻難以正確翻譯出英語原文中大量涉及到英語文化、歷史、宗教等背景知識的內(nèi)容。教師要鼓勵學生充分利用課外時間來擴大自己的目的語語言文化知識,有意識地接觸經(jīng)典英美文學作品和報章雜志,多看英美國家原版電影,拓展學生的背景文化知識。

3、重視母語文化

教師在引導學生熟悉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時,不能忽略母語文化的重要性。“在兩種不同文化之間進行信息的轉(zhuǎn)換與編碼時,譯者只有具備了雙語言能力和雙文化能力才有可能翻譯出高質(zhì)量的作品。任何外語文化的學習,都不能不以自身的母語文化為基礎,脫離了母語文化的外語學習,如同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戴淑云,2010)。在英語交際時,往往存在英美文化中心論,歐洲白人文化中心論及主流文化中心論的誤區(qū)。重視母語文化,提高學生的中文水平,避免文字句式的歐化傾向,有助于中西文化間的平等互動。

結(jié)論

英語翻譯教學中的文化教學是大勢所趨。當今的語言研究已經(jīng)從單純的對文字的研究深入到對文化的研究。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應該順應形式體現(xiàn)這種變化,幫助學生意識到語言翻譯是文化活動,翻譯的實質(zhì)是跨文化交流,對不同語言的理解不能脫離地域文化和時代背景。

參考文獻:

[1]原傳道.大學英語翻譯之我見[J] 教育與職業(yè)2004(20)

[2]陳淑萍.翻譯教學的原則與學生翻譯能力的培養(yǎng)[J],河南社會科學. 2004(5)

篇(4)

在孩子們成長階段,兒童文學具有非常重要的啟發(fā)和教育功能,是促進他們心理健康成長的精神食糧。兒童文學是指符合兒童年齡特征、適于兒童閱覽、對兒童健康成長有益的文學作品。[1](P43)兒童文學屬于文學范疇,具備文學的普遍特征,又有別于其它文學。兒童文學作品面向小朋友,必須考慮小朋友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由于兒童的認知能力和閱讀水平不及成人,兒童文學總是語言淺顯易懂,形象具體生動,融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體。兒童文學譯作也是面向小朋友,必須滿足譯文小讀者的要求。由于不同語言文化的差異,加之兒童文學翻譯的特殊性,在兒童文學翻譯實踐中,譯者應采用恰當?shù)姆椒?,使譯文既忠實原文,又通俗易懂,形象生動。本文將通過謝琳薇譯《愛麗絲漫游奇境記》,分析“三化論”在兒童文學翻譯中的指導作用。英國作家劉易斯?卡羅爾所著《愛麗絲漫游奇境記》是一部英國經(jīng)典兒童文學名著,自1865年出版以來,一直深受孩子們的喜愛,歷經(jīng)百年而不衰,被譯成120多種語言在多國出版。小說講述小姑娘愛麗絲在夢境中偶然進入一個奇幻之地,遇見了許多光怪陸離的事物。在神奇的探險之旅中,她逐漸發(fā)現(xiàn)自我,不斷地成長。故事寓深刻哲理于怪誕離奇情節(jié)之中,而且充滿童趣。

一、“三化論”

許淵沖在長期的文學翻譯生涯中,既借鑒前輩譯論成果,又總結(jié)自己翻譯實踐經(jīng)驗,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著名的中國學派的文學翻譯理論,即“美化之藝術,創(chuàng)優(yōu)似競賽”。這一譯論承繼并發(fā)展了前輩的理論成果,堪稱當今世界最進步的文學譯論。[4](P466)這一譯論中的“化”即指“三化”翻譯方法論,是許淵沖在文學翻譯實踐中運用的重要手段。許淵沖指出,翻譯乃至能被稱作“化學”,是把原語轉(zhuǎn)化成目的語的藝術,方法至少有三種,一是“等化”,二是“淺化”,三是“深化”,都能施展目標語的長處。[5](P11)等化,是一個通過轉(zhuǎn)換表達角度或方式使譯文與原文形成意思對等的過程。當原文表層意義與深層意義一致時,才能促成等化。淺化,是一個對原語信息進行概括化、抽象化處理的過程。當原文表層意義與深層意義不一致,原文表層意義提供的信息會使譯文讀者產(chǎn)生理解障礙而又不宜采用加注解釋時,可運用淺化,化難為易,化繁為簡,使譯文既能被目的語讀者理解,又能忠實傳達原文信息。深化,是一個對原文信息進行特殊化、具體化處理的過程。當原文表層意義與深層意義不一致,而且需要進一步發(fā)掘潛在信息,把表層結(jié)構(gòu)雖無但深層結(jié)構(gòu)卻有的意義表達出來時,可運用深化。運用“三化”方法,必須化成原語所包含但形式上不存在的信息,不可化成原語沒有的信息?!叭摗奔炔煌谥袊鴤鹘y(tǒng)翻譯的“忠實”標準,又不同于西方語言學派強調(diào)的翻譯“對等”原則,[2](P108―109)是一種更加靈活實用的譯論。

二、“三化論”在《愛麗絲漫游奇境記》譯本中的應用

(一)深化

在兒童文學翻譯中,當原文表層意義與深層意義不一致,需要提供更多信息使譯文小讀者能夠充分透徹理解原文時,譯者應根據(jù)具體語境,運用特殊化、具體化的深化方法,發(fā)掘出潛在的深層含義,并用簡單易懂、具體形象的語言傳達給譯文小讀者。

例1:Why, I wouldn’t say anything about it, even if I fell off the top of the house! (Which was very likely true.)[3](P152)

譯文:嘿,就算我以后從房頂上掉下來,也不會哼一聲的!――這倒是實話,誰從房頂上摔下來還說得出話呢?[3](P3)

對照原文與譯文,不難看出,譯者在譯文最后進行了加注解釋,這屬于深化。對于成人讀者來說,不采用加注解釋也能明白其中的言外之意。譯者考慮到小朋友的認知能力和閱讀水平不如成人,采用加注解釋進一步說明,將原文作者“欲言又止”、“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潛在信息透露給譯文小讀者。譯者在進行深化解釋時并未深化到底,注釋中沒有出現(xiàn)“摔死”等直白忌諱字眼,既留給小朋友想象的空間,又確保小朋友能夠充分體會個中趣味。譯者采用疑問句方式進行加注,使譯文口語化,更具可讀性,充滿童趣,符合小朋友心理需求。

例2:There was a dispute going on between the executioner, the King, the Queen, who were all talking at once, while all the rest were quite silent, and looked very uncomfortable. [3](P219)

譯文:劊子手、國王、王后正在激烈地爭辯,三人同時嘰里呱啦地說著,根本不聽對方的話,其余人只好懷著不安的情緒無可奈何地站在一旁等候。[3](P96)

對照原文與譯文,可以發(fā)現(xiàn),譯者采用深化,在譯文中增加了“嘰里呱啦”、“根本不聽對方的話”、“無可奈何地站在一旁等候”等詞。譯者增加這些詞語并非無中生有,而是根據(jù)原文具體語境發(fā)掘出的潛在信息。譯者從兒童審美視角出發(fā),發(fā)揮想象,增補適量信息,并以生動形象、惟妙惟肖的語言表達出來,使譯文血肉豐滿,傳神地再現(xiàn)了當時混亂而又荒唐的爭吵場面,使小朋友既能完整準確地理解原文信息,又能享受閱讀帶來的樂趣。

(二)等化

在兒童文學翻譯中,當原文表層意義與深層意義一致時,譯者應充分考慮譯文小讀者的思維能力和閱讀水平,運用不同表達方式,采用多樣化的手法,既將原文信息完整準確地傳達給譯文小讀者,又使內(nèi)容直白明了,簡單易懂。

例1: “Sure, it’s an arm, yer honour!” (He pronounced it “arrum.”)[3](P 177)

譯文:“一條胳膊,老爺!”(帕特把“胳膊”說成了“胳莫”。)[3](P37)

愛麗絲喝了神奇的飲料后,身形不斷變大,最后連屋子都容不下,她只得將一條胳膊伸出窗外。當帕特看見這條巨大的胳膊時,由于驚嚇過度,將“arm”說成了“arrum”,即在“a:”與“m”之間多加了一個音節(jié),“r?”。如果直譯,將其譯為“帕特把‘胳膊’說成了‘a(chǎn)rrum’”,成人讀者并不難理解,但由于兒童對英語知識了解不多,很難明白個中緣由。譯者從兒童視角出發(fā),將其譯為“胳莫”, 跨越兩種語言差異,貼近兒童心理,易于兒童理解。漢語拼音對小朋友來說都比較熟悉,“膊”與“莫”韻母相同,聲母分別是“b”與“m”,同為雙唇音。發(fā)“b”音時,如果過于倉促,還未完成發(fā)音過程就與后面的韻母相碰,很容易發(fā)成“m”。譯者將“胳莫”與“arrum”相對應,屬于等化,恰到好處地為譯文小讀者展現(xiàn)了帕特驚慌時出現(xiàn)的口誤,有異曲同工之妙。

例2:“That's the reason they're called lessons,” =the Gryphon remarked: “because they lessen from day to day.”[3](P228)

譯文:“所以人們常說‘功課有多少’??!因為功課總是先‘多’后‘少’嘛!”獅鷲解釋道。[3](P110)

素甲魚向愛麗絲講起它上課的時間,頭天上十個小時,接著每天依次減少一個小時。愛麗絲覺得很奇怪,不知緣由,獅鷲于是作出上述解釋。原文中“l(fā)esson”與“l(fā)essen”同音,形成雙關。如果采用直譯,不能將原文意義忠實傳達給譯文小讀者,更無法傳達原文的神韻。在譯文中,譯者運用等化,采用小讀者也能理解的一詞多義雙關“多少”,使譯文與原文形成意思動態(tài)對等,而且恰如其分地再現(xiàn)了原文的神韻。

例3:He was an old crab, HE was. [3](P228)

譯文:它是一只老螃蟹,貨真價實的老螃蟹。[3](P110)

獅鷲談起教它古典文學的老師老螃蟹時,特意強調(diào)老螃蟹它確實老邁。原文英語中采用了字母大寫方式“HE”進行強調(diào)。與其它強調(diào)方式相比,采用詞語大寫方式進行強調(diào)具有直觀簡潔的特點,而漢語中并無此類強調(diào)方式。如果按照原文直譯為“它是一只老螃蟹,它是”,雖忠實表達了原文意思,卻不能傳達原文的神韻。譯者采用漢語中增加修飾語的強調(diào)方式,在老螃蟹前增加簡單易懂且小朋友十分熟悉的成語修飾語“貨真價實的”,切合漢語表達習慣,貼近小朋友心理,易于他們理解。譯者運用等化方法,在譯文中采用與原文不同的表達方式,巧妙地把原文意義與神韻傳達給了小朋友。

(三)淺化

在兒童文學翻譯中,當原文表層意義與深層意義不一致,原文表層意義提供的信息不易為譯文小讀者理解且不宜采用加注解釋時,譯者應采用概括化、一般化的方法,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取其意而去其神,將簡易而明朗的深層意義傳達給譯文小讀者,以確保他們能夠正確理解和欣賞。

例1:It was all ridges and furrows. [3](P215)

譯文:球場的地面高低不平。[3](P92)

原文中“ridge”指“隆起;脊;壟”,“furrow”指“犁溝;車轍”。由于小朋友人生閱歷和認知能力不及成人,缺乏實踐經(jīng)驗,對許多具體事物不甚了解,且好奇心和求知欲強。如果采用直譯,會使他們感到納悶,進而費神思索與原文無關的事情,打斷他們的思路,干擾他們的閱讀欣賞。譯者從小朋友視角出發(fā),想他們之所想,采用淺化方法,將“ridges and furrows” 概括化、一般化為“高低不平”,化繁為簡,直白明了,淺顯易懂,既將原文信息忠實傳達給了小朋友,又使他們能無障礙地閱讀,確保他們的思路始終不偏離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軌道。

三、結(jié)語

在兒童文學翻譯中,譯者應根據(jù)原文具體情況,靈活運用深化,等化或淺化。運用深化,可以發(fā)掘原語潛在信息;運用等化,可以變換表達角度或方式;運用淺化,可以去除外表,保留本質(zhì)。三種方法不但可以使譯文忠實傳達原文意義,而且容易為目的語小讀者理解和接受。“三化論”以其獨特的善于變通的風格,在兒童文學翻譯中具有廣闊的發(fā)揮空間,是實現(xiàn)兒童文學翻譯的理想途徑和手段。

參考文獻:

[1]陳子典.新編兒童文學教程[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姜丹丹.詩歌翻譯中“三化”理論的應用――以《江城子?悼亡妻》兩種英譯文為例[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

篇(5)

二、用作定量分析及理論探究的實驗教學

在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許多問題很難給學生完美的解釋,如硫在O2中燃燒,無論O2是否過量都生成SO2而不是SO3。那么,怎樣解釋酸雨形成時SO2被O2氧化呢?這類問題借助多用化學反應瓶設計實驗,讓學生去探究往往會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圖6-a所示,兩個小燒杯中分別裝有亞硫酸鈉和二氧化錳固體,分液漏斗先后盛裝濃硫酸和10%的H2O2,裝置分別連接SO2和O2數(shù)字傳感器各一只。實驗時,先將分液漏斗中的硫酸加入到盛亞硫酸鈉的小燒杯中,待SO2傳感器數(shù)字穩(wěn)定后,記錄SO2的體積分數(shù),再旋轉(zhuǎn)橡皮塞,用分液漏斗向盛二氧化錳的小燒杯中加入10%的H2O2,同時記錄SO2與O2的體積分數(shù)變化。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SO2氣體的體積分數(shù)隨O2的產(chǎn)生而下降,而體系中O2的體積分數(shù)也呈現(xiàn)“先快上升后慢下降”的情況。這充分說明常溫下反應SO2+O2葑催化劑SO3的存在。那么,又怎樣解釋硫在O2中燃燒沒有SO3生成呢?教師引導學生將裝置切換為圖6-b后進行探究時就會發(fā)現(xiàn),干燥SO2與O2混合后體積分數(shù)沒有明顯變化,這說明水起到了催化作用。5.用作兩個反應速率比較的實驗教學。在化學教學過程中,常遇到定性比較化學反應速率的實驗,如水、乙醇與鈉反應,Na2CO3,NaHCO3與鹽酸反應等。如圖7所示,將多用反應瓶用作水、乙醇與鈉化學反應速率比較,效果良好。用注射器可以保證同時加入相同體積的水和乙醇,以消除多種變量對實驗的影響。除此之外,多用反應瓶還可用來制備Fe(OH)2、多種氣體按比例混合等實驗,在此不再贅述。

篇(6)

任何反應都伴隨著能量的變化,通常表現(xiàn)為放熱或吸熱,所以溫度對化學平衡移動也有影響。

改變溫度,若平衡向正方向移動,反應物的轉(zhuǎn)化率增大;若平衡向逆方向移動,反應物的轉(zhuǎn)化率減小。

1.對于焓增加反應,即吸熱反應(H>0),升高溫度,平衡向右移動;降低溫度,平衡向左移動;

2.對于焓減小反應,即放熱反應(H<0),升高溫度,平衡向左移動;降低溫度,平衡向右移動;

(在改變溫度情況下,平衡右移,反應物轉(zhuǎn)化率提高,生成物轉(zhuǎn)化率降低;左移則反之。)

這是因為在升溫時,吸熱反應比放熱反應速率增加得快,降溫時吸熱反應比放熱反應速率減小的多的緣故。

二、壓強改變,對反應物轉(zhuǎn)化率的影響

改變壓強,若平衡向正方向移動,反應物的轉(zhuǎn)化率增大;若平衡向逆方向移動,反應物的轉(zhuǎn)化率減小。

例:N2(g)+3H2(g)2NH3(g)

此反應前后氣體的體積(即物質(zhì)的量)有改變,若減小容積,即加壓,平衡向正方向移動,反應物N2和H2的轉(zhuǎn)化率增大;若增大容積,即減壓,平衡向逆方向移動,反應物N2和H2的轉(zhuǎn)化率減??;若在恒溫恒容下充入惰性氣體,即壓強增大,但對于N2,H2和NH3來說濃度沒有改變,所以速率不變,平衡不移動,反應物的轉(zhuǎn)化率也不變化。

例:H2(g)+I2(g)2HI(g)

此反應前后氣體的體積(即物質(zhì)的量)沒有改變,無論是增大容積(減壓)還是減小容積(增壓),I2,H2和HI的濃度變化相同,速率變化也相同,平衡不移動,反應物I2,H2的轉(zhuǎn)化率不變;若在恒溫恒容下充入惰性氣體,即壓強增大,但對于I2,H2和HI來說濃度沒有改變,所以速率不變,平衡不移動,反應物的轉(zhuǎn)化率也不變化。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增大反應物的濃度或減小生成物的濃度,都可以使化學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增大生成物濃度或減小反應物濃度,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

三、加入反應物,對反應物轉(zhuǎn)化率的影響

在恒溫恒容下:

1.若只有一種反應物時,加入反應物,相當加壓;減小反應物,相當減壓,平衡的移動依據(jù)勒夏特列原理分析即可。

例:aA(g)bB(g)+dD(g)

在恒容下,加入A,開始平衡向正方向移動,但達到的新平衡點與原平衡點比較:

若a=b+d,新平衡與原平衡等效,A的轉(zhuǎn)化率不變。

若a>b+d,新平衡向正方向移動,A的轉(zhuǎn)化率增大。

若a<b+d,新平衡向逆方向移動,A的轉(zhuǎn)化率減小。2.若反應物有多種時

例:mA(g)+Nb(g)pC(g)+qD(g)

(1)若增大A的量,平衡向正方向移動,B的轉(zhuǎn)化率增大,A的轉(zhuǎn)化率減小;若增大B的量,平衡向正方向移動,A的轉(zhuǎn)化率增大,B的轉(zhuǎn)化率減小。

(2)若按原比例同倍數(shù)增加A和B的量,相當在加壓,

若m+n=p+q時,新平衡與原平衡等效,A和B的轉(zhuǎn)化率不變。

若m+n>p+q時,新平衡向正方向移動,A和B的轉(zhuǎn)化率增大。

若m+n<p+q時,新平衡向逆方向移動,A和B的轉(zhuǎn)化率減小。

(3)若A和B的量不按原比例加入,分析何者增大倍數(shù)較大,則相當單獨加入了這一物質(zhì),同a分析即可。

例:N2(g)+3H2(g)2NH3(g)

原充入量1mol4mol達平衡后

又加入1mol1mol

增加倍數(shù)1倍1/4倍

經(jīng)分析相當只加入了N2,則H2的轉(zhuǎn)化率上升,N2的轉(zhuǎn)化率降低。

通過不同條件下對反應物轉(zhuǎn)化率的討論,我們清楚平衡向正方向移動,反應物的轉(zhuǎn)化率不一定升高。

四、化學平衡移動的應用

1.判斷物質(zhì):由于壓強的改變,根據(jù)平衡移動的方向,可以判斷反應物或者生成物的狀態(tài)。

2.判斷系數(shù):由于壓強的改變,根據(jù)平衡移動的方向,可以判斷方程式中反應物和生成物之間的計量系數(shù)的大小關系。

3.判斷反應熱:由溫度的改變,根據(jù)平衡移動的方向,可以判斷正反應或逆反應是放熱還是吸熱。

4.判斷轉(zhuǎn)化率:根據(jù)條件改變對化學平衡的影響,可以判斷達到新的平衡時某反應物轉(zhuǎn)化率的提高或降低。

研究化學平衡的目的并不是為了保持平衡狀態(tài)不變,而是為了利用外部的條件的改變,使化學平衡向有利的方向移動。

關于化學平衡移動原理的應用范圍和局限性,學生應明確:

1.平衡移動原理對所有的動態(tài)平衡都適用,為以后將要學習的電離平衡、水解平衡作鋪墊;

2.平衡移動原理能用來判斷平衡移動的方向,但不能用來判斷建立新平衡所需要的時間,所以學生在應用原理時應注意原理的適用范圍。

參考文獻:

[1]魏光,林銀鐘,陳鴻博.論現(xiàn)代化學定義及其原則宗旨[J].化學通報,1997(7).

[2]經(jīng)懷德.化學平衡中的哲學原理[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6).

篇(7)

中圖分類號:H1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6-0283-01

多元系統(tǒng)理論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被提出,這一理論的提出無疑對整個翻譯界有著重要作用,同時也掀起了對這一理論的研究熱潮,為后來的研究提供了巨大幫助。

一、多元系統(tǒng)理論概述

相互交錯的多種系統(tǒng)(包括社會的各種現(xiàn)象以及人們的生活標記)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網(wǎng),這就是多元系統(tǒng)。其中多種交叉的關系網(wǎng)也不是相等的,有的影響巨大,有的則微弱,但無論影響大小,它們之間都是相互聯(lián)系的,不是獨立存在的,所以,當一個關系網(wǎng)發(fā)生變化時,要結(jié)合整體對其進行觀察。

二、多元系統(tǒng)理論視角下文化語境對文學翻譯的作用

文化語境指的是在指定的社會或者團體定的規(guī)范和習俗,它包括很多方面,如社會的行為規(guī)范、道德底線、“三觀”認識等,都屬于這個范疇。所以,文化語境并不屬于語音語境。而我們將多元系統(tǒng)與文化語境聯(lián)系起來,其實就是想說明文化語境對翻譯的影響。

首先,文化語境與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是翻譯的主體,譯者根據(jù)自身所掌握的知識進行相關的創(chuàng)造,所以文化語境因素影響著譯者自身,同樣也制約著譯者的翻譯實踐。翻譯時,譯者要明白原文想要表達的主題,這無疑要經(jīng)歷原語和目的語文化語境的碰撞,對譯者自身的文化感知和創(chuàng)造力都有著較高要求,譯者不能脫離原文的意思,同時還要根據(jù)自己的文化語境進行合理的創(chuàng)造,這種創(chuàng)造性體現(xiàn)了語言層面和文化交際層面的二重效應。

其次,文化語境與讀者。譯者的譯文是不變的,但是讀者是變化的,多元系統(tǒng)理論有著對動態(tài)因素的考察,讀者有著不同的審美標準和不同的文化經(jīng)歷,這都是可變因素,所以為了適應這種可變因素,在多元系統(tǒng)理論的結(jié)合下促使譯者對譯文不斷更新,為的就是適應讀者不同的文化語境,滿足讀者的需求。

再次,文化語境與文本“復譯”。多元系統(tǒng)理論對因素變化的考慮,使得翻譯實踐要根據(jù)特定的文化語境進行[1]。就如之前所說,讀者的文化語境在進行更新的同時,對譯文的要求也會隨之改變。文化語境的更新給復譯的譯文帶來新鮮的血液,讓復譯無論是內(nèi)容還是形式都有著多樣的變化。

三、多元系統(tǒng)理論視角下文學翻譯的文化語境順應

在社會發(fā)展的今天,翻譯學的發(fā)展可以說十分繁榮,翻譯研究有兩個趨勢:一是翻譯理論深深地打上了交際理論的烙??;二是從重視語言的轉(zhuǎn)換轉(zhuǎn)為更重視文化的轉(zhuǎn)換。[2]這樣做也是讓翻譯成為科學的轉(zhuǎn)換和文化的交際。

現(xiàn)階段文化的發(fā)展是繁榮的,在多種文化共同發(fā)展的今天,文化語境的順應顯得尤為重要,譯者不僅要考慮作者當時的歷史背景以及文化語境,也要結(jié)合現(xiàn)在的文化語境更準確地翻譯出作者想要表達的內(nèi)容與思想。

如今全球文化相互滲透,譯者不能再像以前那樣根據(jù)自己的文化語境來翻譯,使得最后的g文都歸化了?,F(xiàn)在更多的譯者嘗試用異化的方式來翻譯,用這樣的方法也是基于他們對外來文化的了解與掌握,但是異化的程度要把控好,要考慮到讀者的文化語境順應,必要時也要采取歸化的方式,使二者相互結(jié)合。

首先,應盡量傳達原作的異域文化特色。翻譯是一種語言與另一種語言的轉(zhuǎn)換,但是說其是轉(zhuǎn)換也不夠恰當,因為翻譯的過程還要設計相應的文化內(nèi)容,這不是在語言的范疇內(nèi)。語言是傳播文化的載體,異國文學作品中當然也體現(xiàn)著自己獨特的文化內(nèi)容,所以譯者在翻譯時要盡量保持原有的文化內(nèi)容,好讓讀者最大程度地感受到異國文化的影響。

現(xiàn)在有些外國文學作品的翻譯歸化過于嚴重,使得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實在感受不到異國文化的影響,甚至認為是在讀本國的文學作品。因此,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盡量避免使用過多的本國特色,保持文化的真實性。

其次,翻譯研究離不開對各學科的深度認識,多元系統(tǒng)理論把翻譯與眾多因素相互結(jié)合促進,使得翻譯研究有了長足的發(fā)展,文化的多樣性使得文學翻譯必須跟上其文化語境的更新與發(fā)展,特別是現(xiàn)階段各國文化的相互交融,使得人們的思想發(fā)生了相應的變化,這一變化促使文化語境也發(fā)生改變,所以對翻譯的要求就是不斷順應文化語境。

參考文獻:

[1]陳言.20世紀中國文學翻譯中的“復譯”、“轉(zhuǎn)譯”之爭[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5,(2).

篇(8)

二、結(jié)果

1.三類核心期刊中動物實驗期刊數(shù)及其中動物實驗論文數(shù) 由表1可見該三類期刊中動物實驗研究論文較多?;A醫(yī)學類占期刊總數(shù)85,醫(yī)藥類、綜合類分別占85、72,平均80。該類期刊中動物實驗論文數(shù)占論文總數(shù):基礎醫(yī)學為50、醫(yī)藥28、綜合類35,平均39。

2.論文中各種實驗動物分布 從表2可知我國實驗動物研究使用了大鼠、小鼠、兔、豚鼠等10余種,其中大鼠使用分布最高,小鼠次之,兔、豚鼠、犬使用也較常見。

3.論文書寫中獲得資助情況 各類研究占比例最高的是未注明資助的項目,為53.1,其次為國家級資助項目、省部級資助項目、軍隊、高等院校資助項目(見表3)。

4.論文中寫明動物級別次數(shù)及比例、動物來源數(shù)及比例 1617篇論文中629次使用動物,多數(shù)能寫明動物種類、體重、性別、數(shù)量,有366次寫明了動物來源(約58),僅有38次(約6)寫明了動物級別[2],其中普通動物(一級動物)7次,清潔級(二級動物)17次,無特殊病原體動物(三級動物)16次,無菌級(四級)0次。

三、討論

21世紀是一個充滿創(chuàng)新的信息時代,作為信息傳播媒介的科技期刊更是一種多功能的復合型信息傳播工具,是直接地、系統(tǒng)地傳播科技知識和創(chuàng)新成果的載體。實驗動物是醫(yī)學研究的基礎和支撐條件,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生命科學技術發(fā)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十幾年來我國醫(yī)學實驗動物事業(yè)在法規(guī)的制定、科學管理、專業(yè)建設、科研水平、動物質(zhì)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和提高,但仍存在著差距。基礎醫(yī)學、藥學、綜合醫(yī)學是醫(yī)學中使用實驗動物較多的學科,通過20__年發(fā)行的在各專業(yè)享有較高聲譽的核心期刊中相關信息的分析,注意到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正確認識實驗動物科技工作的重要性 從我們的分析中可見,基礎醫(yī)學、藥學、綜合性醫(yī)學期刊中涉及實驗動物的期刊數(shù)、論文數(shù)和比例都很高,平均為80、39。可見作為重要的基礎學科之一的實驗動物學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下個世紀,人與自然、人與健康的諸多問題在某種程度上,要靠生命科學研究來解決。在世紀之交的當今世界,要在生命科學研究領域中做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技成果,就要充分認識實驗動物工作對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加強實驗動物工作,使實驗動物科學水平更好地適應生命科學發(fā)展的需要。

篇(9)

主管單位:中石化集團公司

主辦單位:聯(lián)合化學反應工程研究所;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浙江省杭州市

種:中文

本:16開

國際刊號:1001-7631

國內(nèi)刊號:33-1087/TQ

郵發(fā)代號:

發(fā)行范圍:國內(nèi)外統(tǒng)一發(fā)行

創(chuàng)刊時間:1985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shù)據(jù)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Caj-cd規(guī)范獲獎期刊

聯(lián)系方式

篇(10)

中圖分類號:G633.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3-0288-01

化學反應速率是化學動力學的重要內(nèi)容?;瘜W反應速率內(nèi)容隸屬于對化學反應的認識。高中階段自主學習方法的運用、抽象思維能力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鍛煉機會。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實踐,探究,學生已經(jīng)初步涉及物質(zhì)的本身性質(zhì),濃度,溫度、催化劑以及反應物的顆粒大小等因素對反應速率的影響,并已經(jīng)掌握了一些實驗基本能力(操作技能、觀察能力、分析能力、簡單運用實驗解決問題能力、評價簡單實驗能力等)??梢?,這樣的編排符合學生的能力發(fā)展水平。從而為學習本內(nèi)容奠定了基礎。

1."化學反應速率"模型的教學設計

圖1化學反應速率的學生認識發(fā)展層級

數(shù)學模型是對所研究問題進行一種數(shù)學上的抽象,即把問題用科學的符號語言表述為一種數(shù)學結(jié)構(gòu)。通過數(shù)學模型的邏輯推理、求解和運算,就能夠獲得客觀事物的有關結(jié)論。化學反應速率方程是在大量實驗經(jīng)驗的基礎上得出的數(shù)學模型,是濃度與化學反應速率之間的數(shù)學關系。不同的化學反應,其反應濃度與化學反應速率的定量關系是不同的,速率方程實際上是一個經(jīng)驗公式。因此這一數(shù)學模型的建立過程有助于擴展學生對規(guī)律研究的認識。

2.建立從具體知識的教學向為以觀念構(gòu)建為核心的教學轉(zhuǎn)化

觀念建構(gòu)為本教學在內(nèi)容上也選擇和講授事實性知識,但事實性知識的作用更多的是觀念建構(gòu)的工具和載體,最終目的是要在這些事實性知識基礎上通過不斷的概括提煉而形成的深層的、可遷移的觀念或觀念性知識。由于觀念的整合作用,能很好的把本來孤立和零散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形成一個有意義的整體。與此同時,觀念建構(gòu)為本教學強調(diào)要把學生置于真實有意義的學習環(huán)境里,通過問題解決和活動探究去建構(gòu)觀念而不是僅僅記憶事實。觀念建構(gòu)為本教學強調(diào)學習要在具體性知識的基礎,通過不斷的概括提煉而形成深層的觀點和思想。要達到這一目的,就需要學生對具體性知識進行深入理解,找出知識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并通過不斷應用知識把知識功能化,挖掘知識的認識價值和方法價值,從而把具體性知識轉(zhuǎn)化成觀念性知識。

由于本部分內(nèi)容的教學中涉及到的碰撞理論、活化能理論、速率方程等都是針對基元反應的,在應用于復雜反應時,可能會出現(xiàn)某些矛盾或錯誤,因此在教學中如果不涉及反應歷程和基元反應的內(nèi)容,就會影響學生對反應速率的本質(zhì)的理解,但是在本部分內(nèi)容的教學中加入反應歷程和基元反應,又會給學生增加學習的難度。因此,在化學反應速率的教學中是否要涉及這些相關內(nèi)容有待于進一步討論。

參考文獻

[1]高瑛,馬宏偉,顏桂琴,化學教學,2005,(5):8-9

[2]陳瑞芝,化學教育,2007,28(8):48-50

篇(11)

    一、通過化學教師的個人魅力感染學生,激發(fā)學習興趣,開發(fā)非智力因素。

    首先,從人性美的角度,感染學生,激發(fā)興趣。

    蘇聯(lián)作家康·巴馬斯托夫斯基所說:誰知道一次邂逅,一句記在心中的話、夢,遠方傳來的聲音,一滴水珠里的陽光或者船頭的一聲汽笛不就是這種刺激。興趣的激發(fā)是平時師生相處的一種無意識的心靈交流的過程。

    冬天里的問候、偶遇時的稱呼、雨天的小傘、感冒時的熱水、考試失敗后的慰藉、網(wǎng)上QQ聊天、課堂上適時的鼓勵、籃球場上共同PK的身影,等等,或許來自于生活上的關懷更能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親其師,信其道”的真理才能更好地得以貫徹。這是一種大愛,是一種在人性關懷的熏染下激發(fā)學生感性認識的一種有效途徑。學生從情感上親近了老師,也從感性上親近了他所教的學科——化學,以此種關系為基點,學習興趣得以了提高,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更好的開發(fā),化學教學也才能更加順利有效地開展。

    其次化學論文,從知性美的角度,感染學生,激發(fā)興趣。

    對于目前處在一個個性張揚的年齡階段的高中生而言,理性需求是他們對于教學的一種個性體現(xiàn)。他們需要友善的老師,但是他們更需要智慧的老師。由此,富有知性美的老師能更加長效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A、提高化學老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關注表達方式的幽默性。拉西曼說:“不喚起學生學習的欲望而企圖教授學生的教師,等于在打冷的鐵?!倍哪恼Z言能夠刺激學生產(chǎn)生興奮區(qū)間,撞擊平靜的思維從而產(chǎn)生求學的欲望。例如:我對愛情化學反應類型的小結(jié)

    (1)一見鐘情型=化合反應 A+B=AB

    (2)別人牽線型=催化反應 A+C+B=AB+C

    (3)挖人墻角型=置換反應 A+BC=AB+C或A+BC=AC+B

    (4)相互挖墻角型=復分解反應 AB+CD=AC+BD或AC+BD=AD+BC

    (5)感情破裂型=分解反應 AB=A+B

    如此特別而幽默的總結(jié),能夠緩解學生對于化學課單一的教學語言的審美疲勞,對大腦皮層產(chǎn)生更為強烈的沖擊,記憶的周期更長,程度更深刻。

    B、提高化學老師的綜合素養(yǎng),關注跨學科教學模式的綜合運用。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在通過構(gòu)建知識的過程中,學得好,動機就能夠得到強化。例如:對于侯氏制堿法的講解和引導。不僅講了制作的過程,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意義和價值,還講了侯德榜一生在化工技術上的三大貢獻,以及他的愛國情懷。如此,將歷史和化學結(jié)合在一起,滲透了德育教學,激起了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化學論文,更加有力于學生對于本科內(nèi)容的了解和掌握。

    二、通過化學實驗激發(fā)學生興趣,開發(fā)非智力因素。

    首先、通過老師實驗的演示和引導,激發(fā)學生探究心理。

    A、通過老師實驗的誤區(qū)設置,引發(fā)學生的理性思考,激發(fā)學習興趣。在此,要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必須提高學生的對實驗的注意力和觀察力,而對于可能性的實驗,設置實驗誤區(qū)卻是更能夠引導學生的思考、促發(fā)學生的探究心理、加強學生對實驗的感悟,避免學生自己實驗不必要的麻煩。

    例如 “一定物質(zhì)的量濃度溶液的配置”這一實驗中,可由數(shù)個學生通過課前預習掌握一定的實驗技巧后,先在全班學生面前展示溶液配制過程,操作過程中動作適當放慢,這期間必然會出現(xiàn)錯誤的實驗操作,由其他學生仔細觀察實驗過程,指出實驗中錯誤操作,并根據(jù)實驗原理推斷錯誤操作造成所配溶液濃度如何變化。最后由學生吸取演示學生的教訓動手改進實驗操作配置溶液。通過錯誤教學,從而達到深刻領會實驗要點的目的。

    B、通過趣味性實驗演示,引發(fā)學習的樂趣,探索化學反應現(xiàn)象?;瘜W實驗的目的性太強,基于課程內(nèi)容的安排,實驗成為了理論知識的必要補充,和鍛煉動手能力的必要手段。但是化學論文,如果拋開功利的因素,擯棄學習的目的,以娛樂的心態(tài)來面對一些有趣的現(xiàn)象,或許所謂的實驗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演示“液體里的星光”的實驗。在一支較大的試管中,加入幾毫升無水乙醇(或者是90%的乙醇),再慢慢滴入等量的濃硫酸,在試管背面襯一張深藍色的紙。搖振試管后,關閉電燈,用小匙挑一些高錳酸鉀晶體,慢慢撒在液面上,晶粒在溶液中逐漸下落,你就可以看到火星點點,恰似秋夜的星光,還有輕微的炸裂聲。那么,高錳酸鉀、酒精的混合液里,為什么會發(fā)光呢? 如此,這種有趣的實驗,更能夠讓學生輕松而愉悅地面對化學教學。

    其次、通過化學實驗的模擬,誘發(fā)學生解讀生活、創(chuàng)造生活的好奇心。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回歸生活”,“貼近生活”的教學越來越顯得重要。生活是課堂的外延,尋找生活與化學的契合點化學論文,通過化學實驗拓展學生的生活體驗,促使學生關注生活、了解生活并創(chuàng)造生活,這是新課改對化學教學的又一指導原則。

    A、關注生活中的常見的化學反應現(xiàn)象。例如I鐵鍋生銹中就存在原電池的原理;用超強力油煙機洗滌劑洗滌油煙機;炒菜時加碘食鹽要最晚放,是為了防止其中的碘的揮發(fā);瓶膽水垢的去除也是碳酸鈣與醋酸的復分解反應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tube8中国69videos| 久久精品亚洲日本波多野结衣| 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 无码国产福利av私拍| 你是我的城池营垒免费观看完整版| 被夫上司连续侵犯七天终于 | 国产精品无码无需播放器| a在线观看免费| 日本边添边摸边做边爱边| 亚洲伊人色欲综合网|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免费| 成人免费观看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不卡 | 俄罗斯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爽到喷出水来视频| 丰满少妇被猛烈高清播放| 欧美日韩a级片| 亚洲综合激情九月婷婷| 男男肉动漫未删减版在线观看| 午夜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老司机精品福利在线| 国产hs免费高清在线观看| 色婷婷久久综合中文久久一本`| 国产人妖视频一区二区| 非洲黑人最猛性xxxx_欧美| 国产女主播福利在线| 黄瓜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日产欧洲无码视频| 99re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天天摸一摸视频寡妇| nxgx.com| 天天干视频网站| a级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 sss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女人双腿搬开让男人桶| www.夜夜操.com| 婷婷综合久久中文字幕蜜桃三| 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好男人观看免费视频播放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