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動物醫學論文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1.1推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高等院校的技能大賽是增強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培養學生專業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熱情、拓展學生專業知識的一個重要平臺.通過技能大賽可以考察學生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能力,考察學生的技能水平和應用所掌握的技能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考察學生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是對學生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的一次測試,也是對團隊協作精神的一次考驗.經過大賽,學生可有效地將知識體系融會貫通,把握整個知識體系,尋找自身專業知識的不足之處,明確今后努力方向.通過這個平臺,學生可以充分的展現自我、提高自我,促進自身發展,增強自信心,提高職業素質.
1.2促進教師專業素質的提高
學生在技能大賽中所展示的能力,從一定層面上也反映指導教師的理論水平和專業技能水平〔2〕.在技能競賽準備過程中,教師首先必須熟知生產一線對本專業技術技能的需求,要不斷更新知識,掌握國內外本學科實驗領域的新技術、新方法及發展動態〔3〕,調整并充實自己的知識結構,提高基本職業素質和實踐教學能力.這樣,才能大膽創新、大膽探索,常規與現代科學的教學方法、手段相結合,強化實踐教學,展示自我教學水平,對學生進行技能強化訓練和知識補充的過程中,能夠做到游刃有余.在參賽過程中,可檢驗教師自身的實踐教學水平,能及時發現臨床技能培養過程中的一些共性問題,為規范臨床技能操作標準起到推動作用〔4〕.同時,通過比賽,教師也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尋找自己與同行之間的差距,發現自身的不足,相互切磋、相互學習,對自身的學習提出更高的要求,能夠促進教師專業素質的提高.
1.3促進實踐教學改革借鑒
技能大賽的規則,進一步規范教學要求,完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和教學評價體系,強化實踐教學,引領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教師在現有的實驗、實訓的條件下,增強實踐教學內容的生產實用性與實踐操作性,努力營造實用教學環境,將生產實踐中的實際問題融入其中,從職業技能要求和行業對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實際出發,賦予專業教學新的內涵,及時調整教學內容的側重點,將行業要求融入專業教學中,使人才培養更具應用性、實用性.通過全國性技能大賽的比拼,教師可以博采他人之長,借鑒別人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經驗〔5〕,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結合自身教學條件,拓展教學思路,對未來的教學設計與創新做出新的規劃.
2我院技能大賽現狀
2.1組織與管理
目前我院技能大賽還沒有形成完善的組織與管理體系,只是每1~2年,學生辦公室作為“科技文化節”活動的一項,舉行課程實驗技能比賽,學院教學管理機構和各教研室均未參加,參與的老師、學生均很少,投入的精力和財力也有限.還未參加過全國性技能大賽,沒有把握大賽的定位和方向,沒有受到學院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沒有充分利用全國性技能大賽這個重要平臺,來展示我校的管理水平、師資力量、專業技能水平.
2.2校內技能競賽狀況
以往的校內技能大賽往往以某一課程為單位,知識賽點多是單一的一些基本技能,缺乏難度,各學科之間沒有交叉和綜合.而學生畢業后,在實踐中往往用到的是專業綜合技能,即需要多門課程基本技能的融會貫通,體現的是專業整體實踐動手能力.在校期間,這種綜合能力的培養機會很少,各學科之間存在斷層現象,沒有機會將其串并起來,實踐教學整體水平沒有得到提升.因此,學生進入工作崗位,不能馬上進入工作狀態,適應社會能力較差.如何改進現有的實踐教學模式,給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培養學生實踐結合的動手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提高專業技能,使之成為能夠盡快適應生產一線各項工作的高級人才,是高等院校實踐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
3設想與建議
3.1完善組織與管理
為鼓勵更多教師和學生參加校內外專業技能大賽,學院應制定“技能競賽管理辦法”,具體內容包括組織機構的建立及其職責、競賽管理、獎勵辦法(包括學生、指導教師、集體表彰)、資金來源及管理等;建立穩定的大賽培訓教師隊伍,負責參賽選手的選拔、培訓;爭取學院、學校對技能大賽的支持力度,設專門的經費來保障參賽所需;每年要求指導老師上報大學生技能競賽工作計劃和立項申請,以此作為組織和參加校內外大賽的依據;形成規范的技能大賽組織體系,由學院統籌、教研室協調、教務辦公室和學生辦公室具體實施.
3.2競賽內容體系建設
2、AP-PCR的技術方法和優缺點
2.1模板DNA提取和質量檢測
模板DNA提取的方法有很多,應根據組織的不同和試驗需要確定,但其基本的原理相同,都是通過酶或有機試劑裂解組織使核酸游離出來,然后通過有機溶劑或吸附柱純化后提取。核酸的濃度和質量可通過UV分光光度計讀取D260nm與D280nm的比值和1%瓊脂糖凝膠電泳等檢測來確定(Mohini等,2011)。目前已有很多商品化的核酸提取試劑盒可供選擇,使用方便并可得到較高質量的模板(DNA或cDNA)。
2.2隨機引物的選擇
隨機引物長度通常為10個堿基,GC的含量為60%~80%的寡聚核苷酸鏈,隨機引物不僅核苷酸的排列順序是隨機的,而且所有引物的序列無直接相關性(韋莉萍,2001)。理論上,如果1條隨機引物反應可產生x個獨立的條帶,那么a條隨機引物同時參與反應就可得到xa2個條帶,但多條引物同時參與反應會相應的增加結果的復雜性和不穩定性(Nandani等,2014)。隨機引物雖然可用于所有物種,但并不是所有的隨機引物擴增出來的結果都有意義,想要得到較為理想的結果仍需根據研究對象和研究目的進行引物的篩選和反應條件的優化,一般來說選擇能產生中等復雜度的圖譜的引物(Nandani等,2014)。
2.3AP-PCR擴增條件
AP-PCR也包括變性、退火、延伸的經典PCR過程。變性過程在94℃進行,一般來說預變性3~5min;退火溫度在35~38℃,也可根據引物Tm值來確定,一般退火溫度比引物Tm值低3~5℃;延伸溫度在72℃,在此溫度下Taq酶的合成效率約為2000bp/min(Kumari等,2013)。AP-PCR的試驗條件、模板的質量和濃度及反應體系中Mg2+的濃度等都可能對擴增的結果產生影響,想要得到較為理想的試驗結果,反應體系的優化和試驗操作的標準化是非常重要的(Mohini等,2011;Kumari等,2013;Babu等,2014)。
2.4AP-PCR的優點
AP-PCR延續了PCR的效率高、靈敏度高、樣品用量少等優點,同時又兼有自身的優點:①不同種類的生物樣品即可使用通用的隨機引物進行基因分析(Welsh等,1991);②可在對研究對象不了解的情況下進行基因多態性分析,從而對研究對象進行遺傳分析和分類研究(Williams等,1990;Welsh等,1991);③對于研究對象DNA樣品量有限的情況也適用(Nandani等,2014);④隨機引物易獲得,試驗成本低,技術容易掌握,除此之外,可對AP-PCR產生的基因條帶進行純化和克隆,以便進一步分析(Ge等,2014)。
2.5AP-PCR的局限性
AP-PCR雖然具有很多獨特的優勢,但目前仍處于應用的探索階段,其本身仍有局限性:①AP-PCR技術通常是對顯性基因標記進行分析,這就意味著不能將純合子與雜合子區別開(Babu等,2014);②由于無明確的目的序列,如果發生擴增條帶的缺失就無法得知是什么原因導致的,不利于對擴增結果的分析(Kumari等,2013);③AP-PCR的結果分析需要專業的帶譜分析知識,否則很難從結果中得到有意義的信息;④AP-PCR結果的重復性問題一直是限制其廣泛應用的主要原因,由于其結果受DNA模板的質量、反應體系成分和反應條件的變化等因素的影響,其擴增產物的穩定性難以控制(Mohini等,2011);⑤AP-PCR結果通過凝膠電泳來觀察,但遷移率相同的譜帶的核苷酸同源型不明等情形易造成干擾,有時電泳遷移率相同的片段并非同源,這就給結果分析帶來很多不確定性(Nandani等,2014)。
3、AP-PCR技術研究進展
3.1AP-PCR技術自身的優化
近年來,不斷有研究者對AP-PCR技術進行改進和優化,使其更具可操作性、實用性和更廣泛的應用領域。劉剛等(2004)對AP-PCR進行了優化,建立了多重隨機引物PCR(M-RAPD)技術,M-RAPD通過使用3條組合的隨機引物在較高的退火溫度下對肺炎鏈球菌、糞腸球菌和大腸埃希菌耐藥菌株等的染色體DNA進行擴增獲得了穩定的種株特異性的DNA指紋圖,其所提供的基因信息要遠多于傳統的RAPD技術。Xiong等(2012)對AP-PCR進行了反應程序優化和隨機引物中G/(G+C)不同比例研究,結果表明,反應程序中從退火步驟到延伸步驟的時間延長,溫度變化由3℃/s下降到0.3℃/s時,PCR產物條帶明顯增加,這可能是由于延長溫度變化的時間可提高引物與模板結合的穩定性(Fu等,2000),在比較了隨機引物中G/(G+C)不同比例的PCR產物后發現,當G/(G+C)比例在0.7時PCR產物的條帶最多,也更適用于進行AP-PCR反應,因此反應程序的溫度變化和隨機引物中G/(G+C)的比例可能也是影響AP-PCR結果的重要因素。Zou等(2003)報道了利用兩步AP-PCR方法在微量DNA樣品中擴增未知序列DNA并進行克隆。第1步PCR利用29個核苷酸序列的引物進行擴增,Ran5-29(5′-GTTCTACACGAGTCACTGCA-GNNNNNNNTGGC-3′),這一隨機引物包括21個已知核苷酸序列部分,7個隨機核苷酸序列和1個3′端TGGC的卡子結構,在隨機序列前6個核苷酸序列構成了1個PstⅠ位點,其中3′端卡子結構在退火時可與含有GCCA位點結合,保證了隨機序列可與GCCA上游的序列匹配,3′端TGGC的卡子結構可使引物與模板的匹配數增加7~11個核苷酸,PstⅠ位點決定PCR產物的長度,并保留1個黏性末端,保證了克隆的順利進行。第2步PCR使用可與Ran5-29相匹配的19個核苷酸的Fix5-29(5′-GTTCTACACGAGTCACTGC-3′)作為引物,獲得的產物進行純化、克隆分析。結果表明這種策略可檢測臨床樣本DNA的最小量在1pg,克隆靈敏度達到100fg目的DNA模板。這種方法較普通AP-PCR靈敏度更高,適用于樣本量極少的臨床樣品檢測。Clem等(2007)在對比了AP-PCR方法的不同擴增策略,在此基礎上建立一種快速有效的檢測不明病原的多重隨機RT-PCR方法。在對血液樣本進行過濾后加入了DNase和RNase消化,利用宿主基因對DNase和RNase敏感而衣殼保護的病毒對其不敏感的特點,去除宿主自身基因的污染。其利用單一十聚核苷酸為引物,引物序列為(V8A2)5′-VVVVVVVVAA-3′,V=A、G或C,3′2個A提供了一個“lock”結構,引物中不含有胸腺嘧啶脫氧核苷酸(T)可避免發生引物二聚體,但這一結構不可避免的會影響引物與模板的結合。試驗結果一旦監測到病毒的擴增產物即可通過鳥槍法克隆測序鑒定。這一方法對病毒的出現或重組進行快速監測和鑒定有很強的實用性,其檢測靈敏度達到1000克隆/mL,應用這一技術成功從血液樣品中檢測并獲得了3種獨立病毒的部分序列。
3.2以AP-PCR為基礎衍生的分子生物學技術
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單一的AP-PCR技術已不能滿足研究的需要,因此為了克服AP-PCR的一些缺點在其基礎上衍生出包括非序列依賴單引物PCR(SISPA)、簡并核苷酸引物PCR(DOP-PCR)、DNA擴增指紋印記(DAF)、微衛星引物PCR(MP-PCR)等分子生物學技術。SISPA方法最早是由Reyes等(1991)建立起來的,其以AP-PCR為基礎,非對稱的單一引物與DNA模板的鈍末端直接連接,隨后經過若干循環的變性、退火和延伸后,模板的數量得到擴增,后經克隆、測序、分析得到基因序列。Breitbart等(2005)在SISPA的基礎上建立了DNase-SISPA聯用的方法,增加了樣品過濾和DNA酶消化等步驟,成功的從人的血液臨床樣品中發現了新的病毒基因。Djikeng等(2008)在已有研究基礎上進行了新的改進,在樣品的處理中加入RNase酶以清除外源RNA的污染如核糖體RNAs。針對有polyA尾的病毒,在反轉錄過程中加入六聚核苷酸隨機引物5′端加入一段病毒特異性引物序列,形成結合引物(FR26RV-N:5′-GCCGGAGCTCTGCAGATATC-NNNNNN-3′),同時加入連接polyT的引物(FR40RV-T:5′-GCCGGAGCTCTGCAGATATC-TTTTTTTTTTTTTTTTTTTT-3′)以增加對病毒基因3′端的覆蓋率。這種在六聚體隨機引物連接一保守序列即病毒特異性引物,可增加對病毒基因5′的捕獲,從而使SISPA的成功率大大提高。DOP-PCR技術是在AP-PCR基礎上建立起來,其引物(DOP-ORI-Xho)由22個核苷酸組成,3′和5′端的特異核苷酸序列和中間的6個核苷酸構成的隨機引物組成(Telenius等,1992)。由于隨機引物的簡并性,每個反應包含著數以千對的引物。DOP-PCR的反應程序包含2個不同的部分,前5個循環引物的3′端至少有12個連續的核苷酸與模板DNA相結合,對引物和模板的匹配度要求不高,在隨后的30~40個循環里,擴增錯配的幾率會逐漸降低。初始反應產物將成為模板,用相同的引物進行擴增,擴增產物通過克隆測序即可獲得基因序列(韓燾等,2013)。Csaba等(2002)打破了DOP-PCR只用同一種引物的傳統,嘗試了5條新的可用于反應的引物,使反應時間由原來的7~8h縮短為2h,縮短了變性過程的時間,在取得理想結果的同時,減少了擴增酶的用量,提高了DOP-PCR的效率和實用性。DAF是一種改進的AP-PCR分析技術,與AP-PCR技術不同的是,DAF使用的引物濃度更高,長度更短(約5~8個堿基),在PCR反應上只包含2個溫度的循環,省去了延伸的步驟,使用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通過銀染方法觀察結果。DAF通常會產生非常復雜的帶型,因此它所提供的譜帶信息也比AP-PCR大得多(Caetano-Anolles等,1993)。Al-hag等(2007)應用DAF鑒定8株細胞系,研究結果表明,DAF可產生穩定的可供區分的PCR譜帶。Ehsan等(2011)應用DAF技術對分離到的25株牛隱孢子蟲進行亞型的鑒定,結果發現分離的25個蟲株分屬于為3個不同的亞型。MP-PCR是以AP-PCR為基礎的分子標記技術。Ma等(1996)發現真核生物基因組中存在短串聯重復序列,又稱微衛星DNA或簡單重復序列(simplesequencerepeats,SSR)。真核生物基因組中SSR的分布是隨機的,大約每隔10~50kb就有1個SSR。SSR位點最常見是雙核苷酸重復,即(CA)n和(TG)n,每個微衛星DNA的核心序列結構相同,重復單位數目10~60個。MP-PCR的引物是與SSR位點互補的二聚或三聚核苷酸重復序列,如其引物序列可是(TA)10或(CGA)6,擴增的是SSR之間不同長度的DNA序列,將擴增產物進行凝膠電泳,根據分離片段的大小決定基因型并計算等位基因頻率(Dawson等,2013)。MP-PCR克服了AP-PCR引物的不確定性,增加了PCR產物譜帶的穩定性和針對性,該技術也已廣泛應用于物種分子標記、基因圖譜繪制和基因差異性分析等方面(Tian等,2014;Ding等,2014;Wei等,2014)。
3.3AP-PCR與其他分子生物學技術的聯用
擴增片段長度多態性(AFLP)技術是將基因組DNA先用限制性內切酶切割,然后將雙鏈接頭連接到DN段的末端,接頭序列和相鄰的限制性位點序列,作為引物結合位點(Rikalainen,2013)。針對AP-PCR結果譜帶核苷酸同源性無法確定的缺點,Tan等(2011)將AP-PCR與AFLP進行聯用,利用2種方法各自的優勢,在對可能含有未知病原的臨床樣品進行檢測,以實驗室確診的登革1型病毒為陽性對照,首先用AP-PCR對有限的樣品基因進行隨機擴增,然后使用AFLP技術對進行擴增從而得到樣品穩定的DNA多態性標記。此方法克服了AP-PCR的同源性不明問題,同時比單獨使用的AFLP方法進行檢測的靈敏度提高100倍,在臨床樣品的檢測中有很大的實用價值。高通量的測序技術也被稱為下一代的測序技術,其與AP-PCR技術的配合使用,讓AP-PCR有了更廣闊的應用前景。Hang等(2012)首先使用錨定隨機引物P17N8(5′-GTTTCCCAGTAGGTCT-CNNNNNNNN-3′)進行RNA反轉錄,在通過錨定隨機引物P17N8和P21(5′-CGCCGTTTCCCAG-TAGGTCTC-3′)同時進行AP-PCR擴增,再通過高通量的測序技術對PCR產物進行測序,對得到的基因序列進行拼接處理,從而得到了奧羅普切病毒和卡拉帕魯病毒L片段完整基因序列。vanderHeij-den等(2012)利用序列非依賴性病毒基因片段擴增方法與Roche-454測序技術聯用,成功的從患急性肝炎病犬的肝臟組織檢測出犬Ⅰ型腺病毒基因,研究結果表明AP-PCR技術和下一代的測序技術聯合使用的方法在獲得病毒完整基因序列和檢測病原等方面的實用性。
4、AP-PCR技術在動物醫學中的應用
4.1在傳染病流行病學和病原遺傳學分類中的應用AP-PCR由于其獨特的技術優勢,在獸醫傳染病學和病原遺傳學分類中已得到廣泛應用。Leh-marn等(1992)用此技術對念珠菌屬的分離菌進行分析,試驗結果表明,同一菌種的不同菌型間呈現出DNA長度的多態性;此帶型圖在同一菌種的不同菌型間,其相似程度遠大于不同種的菌株,這也說明每種菌的隨機引物PCR帶型極具特征性。Louie等(1996)用2種引物檢查15株李斯特單核菌相關流行分離株和36株不相關流行分離株。經擴增后的帶型分析,將其分為9個型,每個型中又分有不同的亞型。Zadoks等(2000)在牛乳樣品中分離到23株金黃色葡萄球菌,經AP-PCR鑒定1~8株屬于Ⅰ型菌,9~20株屬于Ⅱ型菌,其余3株分別屬于Ⅲ、Ⅳ和Ⅴ型菌。Butler等(2001)應用該技術對3次牛霉形體暴發流行菌株進行了檢測,結果表明,發生在其中2個養牛場的流行病原菌具有一致的指紋圖,引而具有相同的感染來源,而在另一牛場分離的菌株間則顯示了指紋圖譜的顯著異型性,說明它們具有多個感染來源。王雪敏等(2011)利用多組隨機引物對副雞禽桿菌10個國際標準株、血清C型疫苗株和4個國內分離株進行AP-PCR擴增,結果顯示,所有菌株可分為11個譜型,聚為4類。劃分的11個譜型可和現有分型方法中的不同亞型一一對應,提示這種方法可區分不同血清亞型。AP-PCR作為寄生蟲遺傳學分類鑒定的方法已得到廣泛應用,克服了傳統分類方法難以解決的問題。Macph-eson等(1993)應用AP-PCR技術區分來自不同宿主的7種艾美爾球蟲,結果表明選擇合適的引物可對7種球蟲進行鑒別。張偉信等(2003)應用該技術對雞柔嫩艾美耳球蟲不同地理株的多態性研究,結果表明不同地理株間及同一地理株親代與子代間均存在DNA多態性差異,其中不同地理株間種內變異程度較大,同一地理株子代與親代間也發生遺傳變異,但變異程度較小。
4.2在病原差異基因分析中的應用
AP-PCR技術進行RNA指紋圖譜分析不僅能鑒定基因的表達差異,而且能顯示低水平表達的基因差異。Nicho-las(2000)應用此方法鑒定了絲裂霉素C誘導下鼠傷寒沙門氏菌SOS調控基因表達的差異,結果表明,絲裂霉素C誘導后21條基因譜帶出現表達水平的上調,其中20個基因片段對應的是可辨識的基因序列,15個基因序列與數據庫中基因序列無同源性,被確定為新的表達序列,6個基因片段與SOS基因編碼的調控蛋白有關。Diana等(2005)應用AP-PCR技術對芐硝唑作用下克氏錐蟲基因表達差異多態性的研究,結果發現對芐硝唑敏感和對芐硝唑抵抗種群之間系統指紋圖譜存在一定的差異,其中可能存在克氏錐蟲對芐硝唑擁有抗性的表達機制,雖然抗性種群在芐硝唑作用下系統指紋圖譜沒有明顯的變化,但敏感種群間的系統指紋圖譜卻有著明顯的變化。AP-PCR技術為鑒定基因差異提供了一種快速有效的方法。
4.3在未知病原檢測中的應用
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動物疫病呈現出復雜性和非典型性等特征,普通的臨床診斷方法很難確定病原的種類,這種情況下使用傳統PCR方法檢測臨床樣品的效率不高,而且存在漏檢可能。AP-PCR技術提供了一個更為全面、快速和靈活的檢測方法,對病原微生物進行全基因組的檢測(姚四新等,2010)。Djikeng等(2008)使用DNase-SISPA技術在牛的血清中分離到牛鼻病毒基因。Clem等(2007)利用改進的AP-PCR方法,從血液樣品中檢測并獲得了3種獨立病毒的部分序列,即腺病毒17、卡薩奇病毒A7和呼吸道合包體病毒B。周斌等(2004)在研究鴨病毒性肝炎病毒時,發現其種毒可能受到污染,隨后挑選4條隨機引物對其進行反轉錄PCR擴增,共擴增出3條基因片段。克隆測序的結果表明,與禽腺病毒(雞胚致死孤兒病毒)基因組部分序列同源性分別高達99.5%、99.6%和99.5%,從而確定了鴨病毒性肝炎病毒雞胚尿囊液種毒受到禽腺病毒的污染。黃欣梅等(2011)采用DNase-SISPA對導致鴨、鵝產蛋下降的病原基因進行擴增,并在此基礎上設計了1對特異性引物成功的擴增出新型鵝黃病毒JS804毒株基因。
二、大賽的評分標準
大賽設立總裁判長1名,分組設置主裁判3(每組1名),裁判員30名(每組10名)。外科手術主要從手術前的準備(10分)、腹壁切開(10分)、瘤胃部分切開與探查(16分)、腹壁縫合(8分)、術后護理(1分)、動作的連貫性及無菌(5分)操作六個方面考查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雞的病理解剖主要從其外部檢查(5分)、體腔剖開(8分)、內部檢查(10分)、剖檢記錄(5分)、檢后處理(2分)五個方面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優劣做出評價;病原菌的檢查著重從病料的采集(5分)、制片(2分)、染色鏡檢(11分)及結果報告(2分)來考量學生是否能做到了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
三、裁判的評判及分析
裁判對各參賽隊伍的比賽情況進行了全程觀察并記錄了各比賽環節所用時間,當場給予了現場量化評分。成績評定依據是對參賽隊伍現場操作的規范性、熟練程度和配合情況等進行綜合考量。從各比賽環節所用時間來看其中外科手術環節最長用時為97′14″,最短用時33′46″,平均用時67′50″;雞的病理解剖最長用時67′55″,最短用時21′10″,平均用時41′35″;病原菌的檢查最長用時83′20″,最短用時12′20″,平均用時53′16″。總體最長用時223′31″,最短用時109′10″,平均用時170′36″。從各比賽環節得分情況來看其中外科手術環節最高得分45.17分,最低得分35.26分,平均得分40.67分;雞的病理解剖最高得分27.18分,最低得分23.83分,平均得分26.01分;病原菌的檢查最高得分18.93分,最低得分13.96分,平均得分17.55分;總分最高得分91.94分,最低得分75.80分,平均總分84.24分。完成比賽時間的長短可以看出選手對參賽內容的熟練程度與比賽得分成正相關。但一味地求快并不一定能獲得比賽的最終勝利。比賽規則明確是在得分出現相同的情況下,再按完成比賽時間的先后來劃定比賽名次。總體最長用時的隊伍得分為81.05分,總體最短用時的隊伍得分為90.13分。前者的比賽成績處于參賽隊伍得分的第三層次,后者比賽成績處于參賽隊伍得分的第一次層次。比賽最高得分為91.94分,用時135′51″,用時上處于短時間用時的第一層次,但非最短用時。裁判對參賽隊伍的各比賽環節進行了全面考察,做出了客觀公正的評價。病理解剖環節裁判指出了選手要注意剖解術式的規范、對病理現象只應做出客觀描敘不宜直接下定論,解剖應注重系統性,對剖解對象應做全面真實仔細的觀察,記錄的結果要如實、規范、翔實。病原菌檢查環節則應注意整個過程的無菌操作,標簽填寫應完整,顯微鏡操作應規范、生物的安全性操作應引起足夠的重視,作圖要清晰美觀。外科手術基本環節應隨時處在無菌狀態,器械傳遞使用要規范,麻醉過程應進行監護,盡可能避免組織損傷,縫合對口要嚴密規整,注重控制手術速度不能只求快,消毒藥及時徹底、強調動物福利。從學生比賽整體情況來看,某些學校由于當地所飼養的經濟動物為某類動物居多,因此對小動物(雞)或大動物(羊)接觸較少,導致比賽中在病理解剖或外科手術環節中表現為操作不規范,欠熟練。在今后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跳出區域性,做到對南北方經濟動物品種兼顧講解,以利于學生拓寬畢業后的就業面。大賽裁判組對賽事總體評價為整體水平良好,無重大失誤情況,但各參賽隊伍之間的水平也存在著一定差別,個別參賽隊伍水平還有待提高。
1.1畜牧獸醫行業對人才需求的分析
目前,動物醫學專業面臨招生難而就業形勢卻非常喜人的矛盾局面。招生難的主要原因,一是人們對現代畜牧獸醫行業不甚了解,許多考生因傳統觀念作祟或“怕吃苦”而不愿報考;二是畜牧獸醫科學及動物檢驗檢疫條件復雜,對學生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適應能力要求更高,考生對從事動物醫學工作具有畏難情緒而不敢報考。就業形勢好是因為現代動物醫學產業和畜牧業方興未艾,動物性食品安全及共患病日益引起社會和政府的高度重視,社會對動物科學和動物醫學專業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社會對能從事高效無公害飼料生產,畜禽、伴侶動物、經濟動物疾病和共患疾病的診斷與防治,動物及動物性產品的檢疫、檢驗,獸藥及獸醫生物制品的研究與開發,突發獸醫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等工作的動物醫學專業人才需求越來越突出。
1.2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時間分配關系
需要進一步優化盡管很多高校人才培養方案中,動物醫學專業各實踐教學環節累計學分所占總學分的百分比基本達到了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的要求,但就動物醫學專業實踐性強的特點和培養高素質能吃苦、強技能、能創業的動物醫學專業人才目標而言,應當進一步加大實踐教學的比重,科學設置實驗、實習、技能訓練、畢業論文等實踐教學環節,以適應社會對動物醫學專業人才的技能要求[2]。同時,在實驗項目的開設方面,目前主要是開設基礎性、應用性實驗項目,重點培養學生的專業操作技能,而綜合性、設計性、創新性實驗比例偏低;在實驗方法方面,實驗教學手段相對單一,而先進的現代化的實驗教學手段使用不夠[3]。
1.3保證和提高實踐教學法質量,必須改善現有條件
1.3.1師資內在水平尚需進一步提高。很多高校動物醫學專業真正能做到理論和實踐雙手都硬、能做到教學質量好的同時搞好科研與推廣、能做到兼職管理與專任教師角色調整適當等“大師”級的優秀教師匱乏,能夠獨立承擔實驗、實習教學任務的實驗教師也比較缺乏。
1.3.2硬件條件越來越難以適應實踐教學要求。隨著社會對動物醫學專業人才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很多高校動物醫學專業招生數量擴大,但實驗條件并沒有相應提高,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比例及實習(技能訓練)內容不斷增多,現有器械、設備的配套性和可利用度差,促使現有實驗室的面積、儀器設備等硬件條件必須加以改善。
2“2+1”學期模式實踐教學法方案的教學目標
“2+1”學期模式也稱之為“19+19+5”形式,即全學年分為三個學期:秋季學期(19周)、春季學期(19周)和夏季學期(5周),將目前的傳統每學年兩個學期各縮短為19周,增加一個短學期5周,由此構成“19周+19周+5周”的“兩長一短”三學期模式。大二和大三的學生每年于其中的一個短學期(5周)到企業中去進行生產實習,參加實踐教學。加強與企業合作,建設校外實訓基地,讓學生到企業實習,學生在實習期間能夠直接感受市場機制與市場信息對企業技術進步和生產經營的影響,彌補因相對滯后的課本知識及原有實驗室條件限制所帶來的不足。針對動物醫學專業招生難這一嚴峻形勢,以培養“具有扎實的科學基礎知識和實踐技能,并善于靈活運用于工作實踐中的開拓創新能力”的創業人才為目標,通過不斷探索和完善,構建并實踐特色鮮明、可操作性強、適用面廣、效果顯著的動物醫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培養具有更強社會競爭力的動物醫學專業畢業生,實現動物醫學專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滿足社會、行業對創業人才的需求。
3“2+1”學期模式實踐教學法的實施方案
3.1實施時間
2008年9月-2009年6月,進行“2+1”學期模式實踐教學方案設計和論證;2009年7月-2010年6月,進行“2+1”學期模式的構建和支撐條件建設;2010年7月-2013年8月,進行“2+1”學期模式的實踐;2013年9月-2013年12月,進行“2+1”學期模式實踐教學方案實施的全面總結。
3.2實施范圍
在廣東海洋大學農學院動物醫學系動物醫學專業(本科)2007級至2010級8個班及廣東海洋大學職業技術學院畜牧獸醫專業(專科)2009級至2011級6個班全面實施。
3.3實施措施
3.3.1“雙導師”制共同培養。采用學校-企業協同培養模式,“雙導師”制培養,建立以產學結合培養模式,學校與企業共同組織教學團隊,共同制定教學目標和培養方案,共同建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共同組織實施教育的培養過程,共同評價培養質量。企業配備業務精、責任心強的專業技術人員指導學生開展各類生產實踐教學;配備高層管理人員為學生講授畜牧獸醫法規、現代企業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等方面的課程或專題。
3.3.2更新教師專業知識結構。提高教師適應面向泛珠三角區域動物醫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能力。以課程組為單位,每年定期組織教師到泛珠三角區域的相關機構、實習基地進行專業調研,盡快掌握以犬、貓等伴侶動物和豬、禽等小動物及熱帶地方品種的動物疾病防控和動物(產品)檢驗檢疫等專業知識和技能;教師在指導教學實習和畢業實習過程中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提高中青年教師的科研工作能力和實踐性教學水平。
3.3.3注重實踐能力培養。采用“2+1”學期設置、校企合作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產學合作的動物醫學專業人才實踐動手能力培養的改革與實踐,從職業崗位工作過程分析入手,開發專業實踐課程;同時,充分利用企業文化、管理環境,促進學生職業道德、職業崗位綜合素質的訓練養成。加強實踐操作和臨床技能訓練,培養理論知識扎實,實踐能力強,能進行動物疾病診斷、治療、預防及動物衛生檢驗檢疫的應用型人才。
4“2+1”學期模式實踐教學法方案的基本內容與合作模式
4.1實踐教學的基本內容
4.1.1開展專業綜合實踐。加強與企業合作,建設校外實訓基地,在企業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實踐教學包括見習、課程技能訓練、生產實踐實習與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研究等幾部分[4,5]。見習主要是針對低年級本科學生對生產過程的感性認識,了解專業概貌。課程技能訓練主要開展對學生包括單項能力和綜合技術應用能力進行的訓練[6]。生產實習是認識性實踐教學,是理解專業知識、熟悉專業崗位和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實踐環節。畢業實習則更多地側重縮短畢業后所從事工作的磨合期,盡早進入角色,為就業做準備。此外,為適應新形勢下培養“一專多能”型人才培養目標的需求,改革原有單純的技術理論課程體系,以專題形式,增加法規類、企業管理類、人力資源類、市場營銷類課程,聘請企業高管為主講教師,培養懂經營、善管理、精技術的復合型人才。
4.1.2創新精神培育,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在企業參加實踐教學活動期間,組織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課題(校企合作科研項目)、完成畢業論文和以學生為主體主持的專項科技創新課題(如大學生研究創新性實驗項目)、組織學生參加學科專業競賽(如大學生“挑戰杯”學術作品競賽和“創業”競賽)、設立科技創新學分,讓學生在二、三年級就有機會開展科技創新活動,掌握動物醫學實驗的先進技術和綜合技能。
4.2探索合適的校企業合作模式不斷加大校企合作模式探索與實踐的力度,積極探索實施“研發帶動型”、“實體融合型”、“智力合作型”和“訂單融入型”4種類型的校企合作模式。
4.2.1“研發帶動型”助推產業技術升級校企合作共建行業性實訓基地,校內實訓與企業培訓并舉,人才培養水平與社會服務能力一體提升。以新產品研發帶動校企合作,以應用產品帶動生產過程自動化專業教學,實施“跟單式”人才培養。新產品的研發成功,推動校企雙方進一步合作,公司將新產品的研發和培訓基地建在學校,校企出資共同建設研發培訓基地。基地具有開發、研制企業新產品、資料培訓技術骨干等功能,學校學生不僅能到基地進行技能訓練,畢業后由合作企業推薦,跟隨產品到使用該產品的企業,提供操作、維護等方面的技術服務。
4.2.2“實體融合型”服務地方優勢產業實行校企全方位全過程合作,聯合舉辦特訓班,在資金、技術、人力資源和文化各個方面深度融合,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同步,共榮共贏。2008-2011年,學校先后與江門市科澤家禽發展有限公司、江門一德寵物醫院、廣東雅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舉辦專業班。校企雙方根據廣東省傳統產業發展形勢與人才需求預測,共同研究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招生計劃,學校負責招生、教學管理和公共課及部分專業課的教學。企業開放車間和實驗室,每年暑期一個月及最后一學期接受學生頂崗實訓,選派專業技術人員承擔專業課、專業實訓課的教學與指導,實習實訓期間發放一定補助費。畢業生優先在合作企業就業。參加訂單班的同學在校期間享受企業命名的專項獎助學金,受獎率達到50%,受資助率達100%。
4.2.3“智力合作型”與國企強強聯合學校與國有大中型企業開展智力資源合作,在長期的合作中不斷提升內涵,共同打造貼近地方產業人才需求的專業品牌。學校與廣東省湛江農墾集團公司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根據廣東省湛江農墾集團公司的技術力量雄厚、一線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大的特點,積極引進企業智力資源,參與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課程開發和教材建設、“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動物科學專業(含動物醫學)獲批教育部第四批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廣東省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及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組建的教學團隊被評為省優秀教學團隊,《獸醫臨床診斷學》等3門課程被評為廣東省精品資源共享課程。企業每年接納上百人次學生到企業實習、頂崗,接納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每年接納一定數量畢業生就業,現已有多人擔任分公司經理和主要技術骨干,校企合作進入常態化、規范化、高效化階段。
4.2.4“訂單融入型”頂崗實戰實施“訂單式”人才培養,零距離培養畜牧行業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學校與與江門市科澤家禽發展有限公司、廣東雅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先后舉辦訂單班4個。校企雙方依據職業崗位標準共同制定教學計劃,學生在企業學習訓練期間,享受企業員工待遇。企業為學生提供生活補貼,并按企業員工的標準計發業績獎勵。公司投入專項經費,為訂單班配備了專用的多媒體教室和實訓設備,選派經驗豐富的高層管理人員、業務骨干承擔教學和指導,實行工學交替的開放式教學,做中學,做中教,做中練。
5“2+1”學期模式實踐教學法方案的實踐效果
5.1培育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動物醫學專業學生在企業參加實踐教學活動期間,參與教師的科研課題(校企合作科研項目)、完成畢業論文和以學生為主體主持的專項科技創新課題(如大學生研究創新性實驗項目),本科生畢業論文和科技創新活動的80%與教師的科研課題相結合,試驗性畢業論文比例逐年增加,畢業論文質量顯著提高。動物醫學專業學生獲“挑戰杯”廣東省大學生科技競賽獎5項,在專業期刊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公開發表科技論文約60篇,獲得省、校級大學生研究創新性實驗資助項目21個。
5.2實現招生良好形勢并提高了畢業生的社會競爭力通過“2+1”學期模式實踐教學方案的實踐,招生與就業形勢得到明顯的改善,塑造了創業人才品質,縮短了動物醫學專業畢業生就業后的“磨合期”,提高了畢業生的社會競爭力。
5.3動物醫學專業報考志愿率逐年增長2013級新生第一志愿錄取率近70%,其他志愿錄取的新生提高12分。要求轉出動物醫學專業的學生數逐年降低,2013級動物醫學專業入學新生共65名,僅有1人提出轉專業要求,經入學專業思想教育后主動撤回申請,安心就讀本專業。
5.4動物醫學專業畢業生就業形勢越來越好就業率高。五年來我校動物醫學專業畢業生就業率均為100%,與動物醫學密切相關的動物科學專業的畢業生就業率也為100%。據不完全統計,社會每年對我校動物醫學專業人才的需求量占畢業生總人數的百分比由2008年得200%提高到2013年的600%。就業質量高。就業的單位包括畜牧獸醫局(站)、動物衛生監督所、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獸藥公司、飼料公司、養殖公司、寵物醫院、學校、科研單位等,從事動物疾病診療、防疫檢疫、食品衛生檢驗、教學、科研、獸藥與飼料開發、銷售與技術服務、伴侶動物及觀賞動物醫療保健等工作。自2003年以來,我校農學院每年定期組織專人對本專業畢業生、用人單位進行了跟蹤調查,并對用人單位的意見予以反饋。結果顯示,我校動物醫學專業畢業生在行業中擔任領導、充當業務骨干或自主創業等成功校友達70%,得到了社會的普遍認可和高度評價,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
醫學期刊論文的統計學質量是醫學研究科學性與嚴謹性的重要標志,但目前國內高水平醫學期刊的論文中統計學誤用和濫用問題卻較為普遍。本文總結了《山東醫藥》近年來中的統計學問題,就其中實驗設計、統計分析方法選用、數據表達等方面作一些分析與討論,希望能引起各位專家學者和臨床醫生的共識與重視,促進我國醫學期刊質量的提高。
1.實驗設計方面存在的問題
實驗分組僅從專業角度考慮問題,未從統計學角度考慮問題。作者僅從專業上想如何設計分組,而沒有想到其涉及的實驗因素以及每個因素包含的水平,組與組之間是否具有可比性等一系列問題。
1.1不遵循或不重視隨機化原則隨機化是科研設計的重要原則,直接影響研究結果的可信度。隨機化既要隨機抽樣,還要隨機分組,并有足夠的樣本量作前提。然而,在醫學論文中許多作者對此不夠重視,主要表現在論文中統計處理隨機化不突出,隨機化缺失情況比較常見,有的論文甚至將隨機誤解為隨意、隨便,不采用隨機化處理方法,導致結果缺乏可靠性。還有些文章中沒有提出“隨機”抽樣的設計與方法,沒有排除標準,給人隨意選擇病例之感,且病例數少,因此沒有代表性,所得出的結論不可靠。部分文章雖然注明了“隨機”,但未提及采取什么方法進行隨機化研究或兩組間的例數相差甚遠,不符合隨機化的一般規律,沒有臨床參考價值。
1.2缺少對照研究或對照組設計不合理正確設立對照是臨床研究的一個核心問題,設立對照的意義在于說明臨床試驗中干預措施的效應,減少或防止偏倚和
機遇產生的誤差對試驗結果的影響。目前,國內許多期刊發表的論文對照組設計不合理現象比較普遍,尤其有些作者對某種新藥或新技術在臨床的應用觀察研究中,不設對照組,缺乏對照觀察,得出的結論缺乏科學性,令人懷疑。有的文章雖然設立了對照組,但在分析結果時,卻沒有將試驗組與對照組的結果進行比較,而僅將各組間的自身前后進行比較,從而使該研究失去對照意義。
對照組選擇不當,還表現在兩組間重要的臨床特征和基線情況相差太大,無可比性,如性別、年齡、病情、經濟情況和文化程度等不一致,如有些論文將健康人或志愿者作為對照組,使結果受到非處理因素的影響,產生偏倚或系統誤差,使結論不可信。
1.3均衡性原則掌握不夠均衡性原則要求實驗中的各組之間除處理因素不同外,其他可控制的非處理因素要盡可能保持一致。特別對疾病預后有重要影響的臨床特性一定要在組間分布均衡。各組間越均衡,可比性越強。有些作者在對病例進行分組時,忽視了均衡性原則,兩組之間沒有可比性,結論自然是錯誤的。具體表現在:有的文章對治療組與對照組的相應統一指標沒有設在均衡的水平上。對治療組情況交代的比較詳細,而對對照組的年齡、性別、病情等不予交代,或所選對照組的年齡與治療組不在一個年齡段,影響了作者對指標的觀察。
2.統計分析方面存在的問題
統計方法選擇非常重要,它直接影響結論的可靠性。臨床資料的結果變量可分為計數資料、計量資料和等級資料。計數資料指將觀察對象按兩種屬性分類,
如生存、死亡,治愈、未治愈,有效、無效等,通常轉化為率。如果是兩組間的比較,則采用四格表x2檢驗或其校正公式,如果是多組間率的比較,則采用行X列表資料x2檢驗。計量資料指對某一個研究對象用定量的方法測定某項指標得到的資料,一般均有計量單位。通常資料呈正態分布時,兩組間均數比較用t檢驗,多組間均數比較用方差分析和q檢驗。當資料不呈正態分布或方差不齊時,也可用秩和檢驗等非參數檢驗法。
2.1統計方法描述不清,結論欠科學文中未交代所用統計方法,如是配對設計的t檢驗還是成組設計的t檢驗,是Ridit分析還是x2檢驗,是作相關分析還是作回歸推斷。統計方法交代不清或根本不予交代,使讀者對論文結論的正確與否無法判斷。有的作者只提一句“經統計學處理”后,就寫出結論。有的甚至直接用P值說明問題,籠統地以P<0.05或0.01、p>0.05便稱結果差異有無顯著性,值的大小不說明差值的大小,它還與抽樣誤差大小有關[5]。因此,還應寫明具體的統計方法,如有特殊情況,還應說明是否采用了校正,應寫出描述性統計量的可信區間,注明精確的統計量值和P值,然后根據P值大小作出統計學推斷,并作出相應的醫學專業結論。
2.2假設檢驗方法和結果的表達不交代假設檢驗方法或假設檢驗方法交代的不具體、不清楚是醫學科研論文中常見的錯誤。如果不交代假設檢驗方法或假設檢驗方法交代的不具體.讀者就無法考察論文的統計學方法選擇的是否正確,無法核對計算結果是否準確。每一種假設檢驗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適應條件和嚴格的適用范圍。對于同一組資料,采用不同的假設檢驗方法可能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如將配對設計的資料按成組設計資料的方法處理,將會損失樣本提供的信息、降低檢驗效率,可能使原本有統計學意義的結果無統計學意義。
1.2實驗過程中個人防護不到位學生到實驗室后,書包到處亂放,不穿工作服,甚至于吃東西、喝水。有一些學生不注意實驗動物操作技術,覺得實驗動物好玩,對實驗動物進行撫摸;或在實驗中抓持實驗動物方法不規范,出現被動物抓傷、咬傷的現象;對動物產生的分泌物、排泄物,如尿液、糞便等,不能及時、規范處理,增加受感染的機會。
1.3化學試劑及其廢棄物管理不善在管理過程中對有毒有害、危險化學品、易制毒化學品存放和管理不當,容易引發事故。由于動物醫學實驗室化學品數量眾多、品種繁雜、性質各異,在儲存和使用過程中潛在著極大危險性,稍有疏忽,就容易造成失火、爆炸、中毒、環境污染等事故,危及師生的生命及財產安全[7]。在試驗后化學試劑類廢棄物沒有分類儲存,存在隨意丟棄或倒入下水道或扔到垃圾箱的現象,可能造成對環境的污染。
1.4實驗動物、組織以及受感染物品處理不規范動物醫學實驗室與其他普通實驗室很大的區別就是要經常、大量使用動物、動物尸體和組織,甚至于是含有病原菌的動物和組織,而這些動物尸體和組織可能使與它接觸的一次性手套、注射器、針頭等物品受到污染。這些廢棄物處理不當,會給周圍環境以及師生健康帶來很大的威脅。
2實驗室環境安全管理措施
2.1規范實驗室管理制度為了保證實驗室工作質量和環境安全,使實驗室管理管理有章可循,實驗室安全規章制度的建立是安全管理實施過程必不可少的。我校教學實驗室環境管理體系于2006年11月30日取得了ISO14001環境質量體系認證證書,2012年12月我院教學實驗室現通過了國家級動物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驗收。學院以ISO14001環境質量體系為標準,以國家級動物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驗收為契機,根據自身學科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制定一系列適合運行管理記錄和文件[9]。日常管理方面建立健全實驗室各種記錄和日志制度;儀器方面包括核查登記表、儀器的維修、使用借還等記錄;試劑使用方面包括有毒有害化學品、易致毒化學品、麻醉品等的保管、領用記錄,廢棄物處理方面,包括危險化學廢棄物的回收處置記錄、動物尸體組織的儲存和處理記錄、一次性實驗用品的處置記錄等。并將一部分制度上墻或上臺明示,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建立實驗室安全管理制度,更有利于加強日常管理。
2.2加強安全教育安全教育是對學生進行安全知識的講解、安全政策的宣傳、安全案例的警示、安全措施的認識和理解,使學生從思想上予以重視,提高執行政策的自覺性,提高安全防范的主動性,防患于未然的過程[10]。中心每年分別對全體教工、研究生和本科生舉辦為期3d的安全培訓,培訓內容包括動物生物安全知識、實驗室化學品安全使用及防護、實驗室安全防火等內容。取得培訓合格證后,憑合格證進入實驗室。
2.3規范實驗室操作規范實驗室管理會大大提高實驗人員的工作效率和實驗過程的可控性,保障實驗操作人員的健康安全,對培養學生嚴謹的科研精神、嫻熟的實驗操作和良好的實驗室安全意識非常必要,同時這也是實驗室質量控制的保障[12-13]。第一次試驗時首先對學生進行課程規范操作和注意事項培訓,在實驗過程中將產生的化學廢棄物按要求分類倒入不同的廢液桶,杜絕順手倒進水池;對產生的感染性動物廢料分別放入不同的特制塑料袋,在塑料袋外面貼上標簽,標明組織名稱,實驗名稱等信息,由實驗室管理處回收處理。給每個學生配備口罩、一次性乳膠手套等防護用品。規范動物實驗操作技術,動物實驗操作時盡量做到動作輕柔,小心操作,避免因抓取不當被動物抓傷、咬傷、撓傷,掌握常用實驗器械的使用方法,避免被實驗器械損傷等現象發生。
2.4加強實驗室安全管理力度動物醫學實驗中心在實驗室安全管理工作中,加強崗位責任制。理順管理體制、明確管理職能、落實安全責任制。中心建立了院系一級的安全管理體制,行政副院長為第一責任人。中心主任、副主任、實驗技術人員逐級簽訂“實驗室安全管理責任書”,并結合ISO14001文件化的質量管理體系,做到“誰主管、誰負責”、“誰管理、誰負責”、“責任到人,每個實驗員有自己的安全管理責任區,直接管理本區域的安全工作”使環境管理從部分參與逐步轉向全員參與。
2.5改善實驗室安全硬件設施動物醫學專業的學生需要要掌握動物的內臟器官、肌肉、骨骼等解剖結構,會用福爾馬林處理動物標本,由于福爾馬林易揮發,常常使實驗場所充滿有毒和異味廢氣,根據需要已配備了大功率通風系統,并保證通風換氣設備的正常運轉。對大功率用電的設備配備專用電線,定期組織后勤部門對線路進行維護。將傳染病實驗室、感染實驗室以及解剖實驗室從教學實驗室分離出去,分別建立了單獨的解剖樓和感染樓。專門配備高壓滅菌柜對實驗用品及生物廢棄品進行消毒。以消除實驗室之間的交叉污染和污染傳播,杜絕生物安全問題的發生。
2.6建立應急機制應急預案準備及演練。ISO14001體系要求對不同的災害和應急事件要有切實可行的預防方案,并保證方案的執行。實驗中心成立了事故應急小組,每個實驗室配備4~6個滅火器,對實驗人員和學生培訓滅火器的使用方法,并對緊急情況下的逃生路線進行了模擬演練,對災害發生時的應對常識、簡單救護知識進行普及性培訓,盡量減少災害、突發事件的發生,在發生突發事件中,能夠正確處理,將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國際上的商務往來越來越多,在此背景下商務英語獲得了極大的發展空間,商務英語專業的熱度也越來越高,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僅注重對理論知識的講述以及對教材內容的理解,而忽略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以及對學生商務文化素質的提升,最終導致學生在商務活動中無法有效的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甚至無法理解常見的商務英語詞匯。為了提升商務英語課程的教學質量與效果,商務英語課程在建設的過程中應當將動態實踐教學作為主要的教學方法,并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商務文化意識,促進學生能力與素質的全面提升。
一、商務英語教學培養學生商務文化意識的必要性
1.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從本質上來看,商務英語屬于語言類學科,但是它具有極強的實踐性,強調學生對語言的使用能力,商務英語的使用范圍是有一定的限制的,即語言使用場所主要為跨文化的商務環境。文化與語言不可分割,二者存在著辨證關系,首先語言屬于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通過語言可以了解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文化背景;其次,如果對一個國家的文化進行深入了解,那么就能蚋加熟練與準確的應用該國家的語言,反之如果對一個國家的文化知之甚少,那么就很容易用錯語言,有時還會引起不必要的誤會。因此,為了提高學生對商務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教師應當重視對學生商務文化素質的培養,提高學生對商務文化的了解程度。
2.商務文化之間的差異。中西方文化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這在商務貿易上的表現也極為明顯,首先各國在風俗傳統、行為觀念、價值取向等方面存在著差異,在商務往來的過程中,貿易雙方通常對細節較為關注,對同一問題合作雙方可能存在不同的看法,如果差異化的思想累積過多,就會對貿易互動的展開造成不良影響;其次在商務價值觀上中西方也有差異,中國傳統文化講求集體主義,注重對整體利益的維護,而西方文化更強調個人主義,注重個性與自我價值的實現,例如在商務談判中,我國談判代表一般需要對集體進行交代,最終結果由投票等民主方式決定,而美國、英國等則將決定權全權交給談判代表;最后是在經驗管理方式上,由于國家間的文化差異,各國在企業文化與企業管理模式方面也存在著明顯差異,因此各國的貿易形式、合作方式等不具有較強的一致性。
3.商務英語的教學現狀。在當前的商務英語教學中,很多教師僅注重對學生詞匯積累、詞匯理解、語言使用等方面的能力培養,卻忽略了語言環境、語言文化知識的滲透,致使語言與文化之間出現嚴重的脫節現象。中西方文化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如果在貿易往來中學生以中式文化習慣或思維與合作方進行交流,那么就很容易導致沖突與誤會的發生,影響貿易合作的效果。因此就教學現狀來看,加強對學生商務文化意識的培養是十分必要的。
二、商務英語課程動態實踐教學中培養商務文化意識的方法
動態實踐教學即根據學生年級、學期的不同,設計不同的實踐培養方案,低年級主要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對商務基礎知識的掌握能力以及計算機基礎與辦公軟件的操作能力;高年級主要培養學生翻譯、雙向口譯、商務法、商務金融、電子商務實訓等能力。實踐教學主要包括英語實踐、商務實踐以及電子商務實踐三部分,這三部分實踐同步進行,保證學生能力的全面提升。對商務文化意識的培養應當貫穿實踐教學的始終。
1.構建全面的商務英語課程動態實踐教學模式。
(1)師生互動模式。商務英語具有極強的實踐性,在日常的課堂中,教師應當充分發揮課堂的作用,與學生進行有效的互動,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學習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創設商務情境,讓學生進行角色表演,形成良好的課堂實訓氛圍,在情境表演中,教師要首先肯定學生的努力,讓學生建立起學習的信心,然后對學生實訓中使用的不符合西方商務文化需求的語言予以糾正,加深學生對商務文化的理解,長期的實訓能夠提高學生的商務文化素養。
(2)人機互動模式。僅憑在課堂上的學習與實訓,學生的能力是無法滿足實際的商務需求的,因此不能讓學生直接參與到企業實訓中,否則很容易出現差錯,繼而影響企業貿易的順利展開,也影響學生的健康發展。為了使學生具有一定的實踐能力與經驗,應當通過人機互動模式進行實踐教學。學校應當引進先進的設備與軟件,并建設專業化的模擬實訓室以及語言實驗室。商務貿易在經濟活動中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因此企業不可能輕易讓缺乏經驗的學生參與實踐,此時人機互動模擬就顯得極為關鍵,計算機具有智能化特征,能夠與學生進行商務英語交流,同時軟件嚴格按照實際的商務需求進行設計,因此其語言使用與商務文化相符合。長時間進行人機交流,學生的商務文化素養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3)校企互動模式。校企合作是當前高等院校尤其是職業院校發展的主要趨勢,校企互動能夠實現優勢互補,促進學校與企業的共同發展。首先,企業具備大量高素質的商務英語人才,因此學校可以聘請相關人才參與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與效果;其次,企業可以為教師培訓提供實訓場所,讓教師深入到企業內部進行掛崗鍛煉,從而提升教師的能力;再次,企業可以適當為優秀的學生提供實習場所,讓學生可以深入到商務環境中鍛煉自己的英語運用能力、商務能力,并在真實的環境中體會商務文化在貿易交流中的作用;最后,企業可以從院校中挑選高能力、高素質的人才到企業工作,使企業的人才資源得到不斷的補充。
2.把握商務英語課程動態實踐教學開展的關鍵點。
(1)加大資金的投入力度。無論是師生互動、人機互動還是校企活動模式,都離不開資金的支持,因此學校應當重視商務英語課程建設中的資金投入,通過多種渠道獲得專用經費。學校可以設置專項科研資金以及實訓基金,專門用于動態實踐課程的建設,除此之外,在與企業進行合作時,雙方可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建立實習資金籌措機制,明確好各自的責任與義務,學校負責為企業提供人才資源與技術資源,而企業在負責為學校的課程建設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而學生或教師在企業進行實訓時,企業應當支付一定的報酬。
(2)促進課程體系的優化。商務英語專業學生需學習的課程除了專業課程外,還涉及到了眾多基礎性的課程,為了保證學生專業能力與素質提升的有效性,學校應當對課程體系進行優化,將非專業性課程的課時進行適當的縮減,增加專業性、實用性強的課程的課時,將就業優先作為課程體系設計的基本原則,保證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實訓學習。當課時增加以后,教師除了可以增加實訓時間外,還能夠將商務文化的學習引入到課堂上,可利用眾多課外資源對學生進行教育,增強學生對商務文化的認知。例如,泉州高職院校就對自身的課程安排進行了適當的調整,將英語類實踐課與理論課的比例調整為1:1,將商務實踐類的實踐課與理論課比例調整為了3:2。
(3)加強相應的設施建設。設施建設也是動態實踐教學開展的前提與保證,課堂實訓中,教師需要用到多媒體設備開展教學;在人機模擬實驗室中,學生需要利用智能化的計算機設備以及相應的軟件進行實訓。為了保證各項實訓活動能夠有效展開,學校應當加強相應的設施建設,積極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與軟件如單證操作模擬系統與進出口操作模擬系統等,以滿足實際的教學需求,提高實踐課程的教學質量。
3.動態實踐教學中培養商務文化意識的主要途徑。
(1)提高教師的能力與素質。為了保證商務文化內容能夠有效的融入到實踐教學中,學校應當積極引進具有較高專業素質與能力的教師,首先教師自身應當樹立商務文化意識,能夠根據商務環境的不同改變英語交流方式;其次,教師應當掌握有效的教學方法,能夠將商務文化的內容有效的融入到課堂中,使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商務文化的魅力;最后教師應當具有調控課堂的能力,能夠在教學活動中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促進學生商務能力、英語交際能力、商務文化素質的全面提升。學校應當定期組織教師參與專業培訓與考核,與企業展開合作的學校還可以讓教師參與掛崗鍛煉,深入到企業中進行實踐,參與真實的商務貿易活動,加深對商務文化的感知與領悟,從而更好的對學生予以專業性指導。
(2)在課程中導入商務文化。課堂是學生了解商務文化的主要途徑,教師應當對課堂時間予以有效利用,將商務文化導入到日常的課堂學習中,教師應對教材內容進行分析與整合,從文化層面上對語言內容進行講述,以“狗”這個詞為例,在中國文化中“狗”通常含貶義,代替壞人、壞事,如狐朋狗友;而在英語文化中常以“dog”一詞表示褒義,如lucky dog(幸運兒)等。商務英語與通用英語在使用中是存在一定的差異的,因此需根據語境進行判斷,如“保稅區”,普通語境中可將其翻譯為“tax free area”,但是在商務往來中,這一詞語很容易被誤解為“免稅區”,為了避免產生不必要的誤會,應將其譯為“bonded area”。
(3)豐富教學方法及其形式。在商務英語教學中,教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基礎上豐富教學方法與教學形式,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讓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探究感受商務文化。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中設置商務貿易的情境,讓學生自主設計對話,開展虛擬商務貿易活動,從而提高學生對商務英語的運用能力;也可以采用任務學習法或探究學習法,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實踐或閱讀教材,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如“在外商接待環節中,接待者說‘You must be very tired, sir.You’d better have a rest.Since you are old.’為什么會引起外國客戶的不滿?”學生經過自己的探究將充分了解商務文化意識在商務貿易往來中的重要性。
(4)開展多樣的跨文化訓練。在課堂實踐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案例,讓學生對其進行深入分析,也可以為學生播放關于文化差異分析的視頻,讓學生能夠深入感受到中西方文化在語言表達上的差異。在企業實訓中,教師應當對學生予以指導,避免學生出現嚴重的錯誤影響貿易活動的順利展開,在企業實訓的過程中,學生可能會參與商務翻譯等基礎性的工作,在對商務文件翻譯時學生能夠切實的感受到中外文化之間的差異,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學生的商務能力與素質。
結語:商務文化是一種無形的文化,它體現在國際商務活動的方方面面,如果在貿易活動中,合作雙方沒有考慮到文化差異,那么就很可能出現文化障礙甚至是沖突,為了培養具有較高專業素質的商務英語人才,學校在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時應當注重對學生商務文化意識的培養,讓學生了解商務文化的內涵與重要性,使之能夠有意識的避免文化沖突。商務英語專業應當不斷完善動態實踐課程建設,讓學生在實訓中切實的感受到商務文化的作用,不斷提升自身的商務文化素質。
參考文獻:
[1]趙迎春.高職《商務英語》課程“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01).
作者:張洪友 曲永利 李祥輝 那璐 王春仁 單位: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教務處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動物科技學院
開展畜牧獸醫綜合性技能訓練的條件
“雙師型”教師是開展綜合性技能訓練的前提動物醫學專業的特點就是實踐性強,這就需要任課教師既要具有普通高等教育教師資格,又要具有指導學生進行畜牧生產、動物疾病診斷和治療的能力。也就是既有理論講解能力,又有實踐動手能力。這就是大家通常所說的“雙師型”教師。學生想有一碗水,教師則至少有一桶水,甚至是一缸水,因此,擁有一批“雙師型”畜牧獸醫專業的任課教師是開展綜合性技能訓練的前提。基于這個條件,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動物科技學院為動物醫學專業應用本科配備的授課教師均是專業理論扎實,具有多年實踐經驗的教授或副教授,這為畜牧獸醫綜合性技能訓練的順利開展提供了人才保障。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計劃是開展綜合性技能訓練的基本保障由于畜牧獸醫綜合性技能訓練是將動物生產與疾病診治多門課程的相關實驗聯系在一起的綜合訓練,實驗教學計劃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學生專業實踐技能的掌握程度。為此,從2006年該校招收應用本科生以來,就聘請動物科技學院資深的專業教師成立實踐教學培養方案制定小組,根據應用本科人才實踐教學培養的要求,制訂切實可行的實踐教學大綱和具體的實踐教學實施方案。實施方案課程設置合理,前后順序銜接流暢,知識體系完整,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基本上能夠滿足動物醫學專業應用本科生的培養要求,這為該校畜牧獸醫綜合性技能訓練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基本保障。完善的實驗條件是開展綜合性技能訓練的基礎良好的實驗儀器設備、配套的實驗場地是順利開展綜合性技能訓練的基礎,沒有這些條件的支持,技能訓練猶如無根之水,無本之木,教學效果大打折扣。為了給綜合技能訓練提供良好的硬件設施,該校每年均投入大量資金用于實驗室建設,特別是動物醫學省級重點實驗室、動物醫學基礎實驗省級教學示范中心的建設,使學生的畜牧獸醫綜合性技能訓練順利進行。另外,校內實習基地———動物疾病診療中心已成為該校動物醫學專業的綜合實踐場所,每年可接收60~80名學生在此實習。該中心擁有國內一流的動物疾病診斷設備,實驗室條件完善,并擁有各種動物正常及病理標本,便于學生從書本中學到的知識馬上就可以在動物疾病診療中心進行實踐。配套的優質實訓教材是開展綜合性技能訓練的理論指南良好的技能訓練需要配套的優質實訓教材進行指導,為此,該校應用技術學院組織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副教授和教授們編寫了《畜牧獸醫專業綜合技能實訓教材》,2006年由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出版。該實訓教材具有內容針對性強、實驗步驟清晰、目的明確、方法準確、操作合理等優點。2006年以來已在動物醫學專業應用本科使用,成為了畜牧獸醫綜合性技能訓練的理論指南。
開展畜牧獸醫綜合性技能訓練取得的成效
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得到進一步加強,成為真正的“雙師型”教師雖然在選擇給應用本科生任課的教學均為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但是因為這些教師均為動物科技學院教師,一直給普通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課,比較注重理論研究。現在給應用本科生上課,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需要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因此,學校和教師本人都非常重視對實踐經驗的積累,學校有計劃地組織教師深入牧場、動物醫院、藥廠等地進行社會實踐,教師本身也經常到基層,去接觸新的養殖技術和疾病診斷方法,這樣,使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得到了進一步加強,真正成為了“雙師型”教師。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顯著提高,畢業生就業率名列前茅動物醫學專業應用本科學生通過開展綜合性技能訓練,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索新知識的積極性,實踐動手能力明顯提高。因為該校對應用本科生采取的是“3+1”人才培養模式,即3年的理論學習,1年的生產實踐。學生們在最后的1年實習中,基本上掌握了動物常見疾病的診斷方法,能在農場或獸醫院獸醫的指導下開出處方,并獨立進行動物治療。這些學生成為了養殖場和動物醫院的重要人選,而且企業或動物醫院非常愿意選擇這些學生留下工作,這樣縮短了畢業生上崗的“后熟期”,滿足了企業的人才需求。該校動物醫學專業2010屆和2011屆畢業生的就業率均在97%以上,在4個應用本科專業中名列前茅,企業對畢業生的工作能力也非常滿意。提高實驗動物的利用率,節省實驗經費以前學生實驗是以課程來安排的,每門課程均獨立進行,需要單獨的實驗動物,這樣就造成了實驗動物的極大浪費。現在采取綜合性技能訓練,將多門課程的多個實驗組合在一起,提高了實驗動物的利用率,節省了實驗經費。例如,動物醫學課程中的《普通畜牧學》(包括養牛、養豬、養羊、養雞等)《動物解剖學》《動物病理解剖學》《獸醫診斷學》《獸醫內科學》《獸醫外科學》《獸醫傳染病學》《獸醫寄生蟲學》等課程均需要實驗動物,《獸醫微生物學》《獸醫衛生檢驗學》均需要采集病料,這些課程均單獨進行,需要大量的實驗動物,造成實驗動物的嚴重浪費。現在的綜合性技能訓練,首先進行的是普通畜牧學內容,進行外貌評定、豬的體尺測量及體重估測、屠宰指標測定、豬肉品質測定,然后采集血液、尿液、糞便進行微生物學、診斷學、寄生蟲學實驗,依次對動物進行臨床診斷、內科檢查、外科手術、解剖學和病理解剖學觀察、傳染病檢驗、內臟寄生蟲檢查,最后取肌肉或器官進行獸醫衛生檢驗。這樣,對一個動物就可以進行多項實驗,既提高了學生專業知識的綜合能力,又節約了實驗經費。
1.1 創新性 醫學論文的創新性是指文章要有新意,要發展醫學成就,破解醫學問題。醫學論文有無創新,選題是關鍵。選題創新是醫學論文寫作的靈魂,是衡量醫學論文價值的重要標準。可體現在:①理論方面的選題應有創新見解,既要反映作者在某些理論方面的獨創見解,又要提出這些見解的依據;②應用方面的選題應有創新技術等,也就是要寫出新發明、新技術、新產品、新設備的關鍵,或揭示原有技術移植到新的醫學領域中的效果;③創新性還包括研究方法方面的改進或突破。
1.2 可行性 所謂選題的可行性,是指能夠充分發揮作者的綜合條件和可以勝任及如期完成醫學論文寫作的把握程度。選題切忌好高鶩遠,脫離實際,但也不應過低,影響主客觀的正常發揮,降低了醫學論文的水平。影響選題的可行性因素有:①主觀條件,包括作者知識素質結構、研究能力、技術水平及特長和興趣等;②客觀條件,包括經費、資料、時間、設備等。
1.3 實用性 撰寫醫學論文的目的是為了交流及應用。要從實際出發,選擇夠指導科研、指導臨床、造福人類的主題,因此,選題的實用性尤為重要。
1.4 科學性 醫學論文是臨床和醫學科學研究工作的客觀反映,其寫作的具體內容應該是取材客觀真實、主題揭示本質、科研設計合理、論證科學嚴謹、表達邏輯性強、經過實踐檢驗。所以,嚴格遵守選題的科學性原則,是醫學論文寫作的生命。
1.5 前瞻性 要選擇有研究價值及發展前途的主題,應積極開發研究新領域、新學科和新理論。
2 選題的基本方法
2.1 根據課題研究的結論來確定主題 這是常用的方法,可分為:①以科研的結論或部分結論作為醫學論文的主題;②科研結果與開題時預測不一致,待查出原因后,再尋找主題;③科研達不到預期結果,可總結經驗,從反面挖掘主題。
2.2 在科研過程中選題 醫學科研的過程中,有時會出現意外的現象或問題,作者如果能夠細心觀察、及時發現,可以在這些偶然中獲得新的選題。
2.3 在臨床實踐中選題 臨床工作是醫學論文寫作取之不盡的源泉,作者在臨床中會經常遇到許多需要解決的實際應用問題或理論問題,對此,只要從本學科實際出發,用心思考,會從中產生很多好的主題。其包括:①探討發病機制與預后情況;②分析臨床癥狀與表現;③研究診斷方法和治療方法;④疾病的多因素分析等。
1.1創新性醫學論文的創新性是指文章要有新意,要發展醫學成就,破解醫學問題。醫學論文有無創新,選題是關鍵。選題創新是醫學論文寫作的靈魂,是衡量醫學論文價值的重要標準。可體現在:①理論方面的選題應有創新見解,既要反映作者在某些理論方面的獨創見解,又要提出這些見解的依據;②應用方面的選題應有創新技術等,也就是要寫出新發明、新技術、新產品、新設備的關鍵,或揭示原有技術移植到新的醫學領域中的效果;③創新性還包括研究方法方面的改進或突破。
1.2可行性所謂選題的可行性,是指能夠充分發揮作者的綜合條件和可以勝任及如期完成醫學論文寫作的把握程度。選題切忌好高鶩遠,脫離實際,但也不應過低,影響主客觀的正常發揮,降低了醫學論文的水平。影響選題的可行性因素有:①主觀條件,包括作者知識素質結構、研究能力、技術水平及特長和興趣等;②客觀條件,包括經費、資料、時間、設備等。
1.3實用性撰寫醫學論文的目的是為了交流及應用。要從實際出發,選擇夠指導科研、指導臨床、造福人類的主題,因此,選題的實用性尤為重要。
1.4科學性醫學論文是臨床和醫學科學研究工作的客觀反映,其寫作的具體內容應該是取材客觀真實、主題揭示本質、科研設計合理、論證科學嚴謹、表達邏輯性強、經過實踐檢驗。所以,嚴格遵守選題的科學性原則,是醫學論文寫作的生命。
1.5前瞻性要選擇有研究價值及發展前途的主題,應積極開發研究新領域、新學科和新理論。
2選題的基本方法
2.1根據課題研究的結論來確定主題這是常用的方法,可分為:①以科研的結論或部分結論作為醫學論文的主題;②科研結果與開題時預測不一致,待查出原因后,再尋找主題;③科研達不到預期結果,可總結經驗,從反面挖掘主題。
2.2在科研過程中選題醫學科研的過程中,有時會出現意外的現象或問題,作者如果能夠細心觀察、及時發現,可以在這些偶然中獲得新的選題。
2.3在臨床實踐中選題臨床工作是醫學論文寫作取之不盡的源泉,作者在臨床中會經常遇到許多需要解決的實際應用問題或理論問題,對此,只要從本學科實際出發,用心思考,會從中產生很多好的主題。其包括:①探討發病機制與預后情況;②分析臨床癥狀與表現;③研究診斷方法和治療方法;④疾病的多因素分析等。
2.4從文獻資料中選題醫學文獻是人們長期積累的寶貴財富,是醫學論文選題的重要來源。閱讀最新文獻資料,可以了解當前醫學科學研究的進展情況,開拓思路、激發靈感,從而挖掘提煉出好的醫學論文主題。
3醫學論文的一般體裁
3.1實驗研究一般為病因、病理、生理、生化、藥理、生物、寄生蟲和流行病學等實驗研究。主要包括:①對各種動物進行藥理、毒理實驗,外科手術實驗;②對某種疾病的病原或病因的體外實驗;③某些藥物的抗癌、抗菌、抗寄生蟲實驗;④消毒、殺蟲和滅菌的實驗。
3.2臨床分析對臨床上某種疾病病例(百例以上為佳)的病因、臨床表現、分型、治療方法和療效觀察等進行分析、討論,總結經驗教訓,并提出新建議、新見解,以提高臨床療效。
3.3療效觀察指使用某種新藥、新療法治療某種疾病,對治療的方法、效果、劑量、療程及不良反應等進行觀察、研究,或設立對照組對新舊藥物或療法的療效進行比較,對比療效的高低、療法的優劣、不良反應的種類及程度,并對是否適于推廣應用提出評價意見。
3.4病例報告主要報告罕見病及疑難重癥;雖然曾有少數類似報道但尚有重復驗證或加深認識的必要。
3.5病例(理)討論臨床病例討論主要是對某些疑難、復雜、易于誤診誤治的病例,在診斷和治療方面進行集體討論,以求得正確的診斷和有效的治療。臨床病理討論則以對少見或疑難疾病的病理檢查、診斷及相關討論為主。
1.1 創新性 醫學論文的創新性是指文章要有新意,要發展醫學成就,破解醫學問題。醫學論文有無創新,選題是關鍵。選題創新是醫學論文寫作的靈魂,是衡量醫學論文價值的重要標準。可體現在:①理論方面的選題應有創新見解,既要反映作者在某些理論方面的獨創見解,又要提出這些見解的依據;②應用方面的選題應有創新技術等,也就是要寫出新發明、新技術、新產品、新設備的關鍵,或揭示原有技術移植到新的醫學領域中的效果;③創新性還包括研究方法方面的改進或突破。
1.2 可行性 所謂選題的可行性,是指能夠充分發揮作者的綜合條件和可以勝任及如期完成醫學論文寫作的把握程度。選題切忌好高鶩遠,脫離實際,但也不應過低,影響主客觀的正常發揮,降低了醫學論文的水平。影響選題的可行性因素有:①主觀條件,包括作者知識素質結構、研究能力、技術水平及特長和興趣等;②客觀條件,包括經費、資料、時間、設備等。
1.3 實用性 撰寫醫學論文的目的是為了交流及應用。要從實際出發,選擇夠指導科研、指導臨床、造福人類的主題,因此,選題的實用性尤為重要。
1.4 科學性 醫學論文是臨床和醫學科學研究工作的客觀反映,其寫作的具體內容應該是取材客觀真實、主題揭示本質、科研設計合理、論證科學嚴謹、表達邏輯性強、經過實踐檢驗。所以,嚴格遵守選題的科學性原則,是醫學論文寫作的生命。
1.5 前瞻性 要選擇有研究價值及發展前途的主題,應積極開發研究新領域、新學科和新理論。
攻略2 選題的基本方法
2.1 根據課題研究的結論來確定主題 這是常用的方法,可分為:①以科研的結論或部分結論作為醫學論文的主題;②科研結果與開題時預測不一致,待查出原因后,再尋找主題;③科研達不到預期結果,可總結經驗,從反面挖掘主題。
2.2 在科研過程中選題 醫學科研的過程中,有時會出現意外的現象或問題,作者如果能夠細心觀察、及時發現,可以在這些偶然中獲得新的選題。
2.3 在臨床實踐中選題 臨床工作是醫學論文寫作取之不盡的源泉,作者在臨床中會經常遇到許多需要解決的實際應用問題或理論問題,對此,只要從本學科實際出發,用心思考,會從中產生很多好的主題。其包括:①探討發病機制與預后情況;②分析臨床癥狀與表現;③研究診斷方法和治療方法;④疾病的多因素分析等。
2.4 從文獻資料中選題 醫學文獻是人們長期積累的寶貴財富,是醫學論文選題的重要來源。閱讀最新文獻資料,可以了解當前醫學科學研究的進展情況,開拓思路、激發靈感,從而挖掘提煉出好的醫學論文主題。
攻略3 醫學論文的一般體裁
3.1 實驗研究 一般為病因、病理、生理、生化、藥理、生物、寄生蟲和流行病學等實驗研究。主要包括:①對各種動物進行藥理、毒理實驗,外科手術實驗;②對某種疾病的病原或病因的體外實驗;③某些藥物的抗癌、抗菌、抗寄生蟲實驗;④消毒、殺蟲和滅菌的實驗。
3.2 臨床分析 對臨床上某種疾病病例(百例以上為佳)的病因、臨床表現、分型、治療方法和療效觀察等進行分析、討論,總結經驗教訓,并提出新建議、新見解,以提高臨床療效。
3.3 療效觀察 指使用某種新藥、新療法治療某種疾病,對治療的方法、效果、劑量、療程及不良反應等進行觀察、研究,或設立對照組對新舊藥物或療法的療效進行比較,對比療效的高低、療法的優劣、不良反應的種類及程度,并對是否適于推廣應用提出評價意見。
3.4 病例報告 主要報告罕見病及疑難重癥;雖然曾有少數類似報道但尚有重復驗證或加深認識的必要。
3.5 病例(理)討論 臨床病例討論主要是對某些疑難、復雜、易于誤診誤治的病例,在診斷和治療方面進行集體討論,以求得正確的診斷和有效的治療。臨床病理討論則以對少見或疑難疾病的病理檢查、診斷及相關討論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