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差異論文大全11篇

時間:2023-02-27 11:13:43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中西方文化差異論文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中西方文化差異論文

篇(1)

一、社會禮儀

中國人見面喜歡問對方姓名、年齡、單位及收人等。而西方人很討厭人家問及年齡與收入等個人私事。中國人路遇熟人總愛寒暄道,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有禮貌的打招呼用語,而若你跟西方人這樣打招呼,他們則會認為你想請他吃飯或者干涉其私事,會引起誤解。對于別人的贊揚,中國人通常表示謙虛,并有一套謙虛之詞,像“慚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總是高興地回答“thank you(謝謝)”以表接受。中國人用“謝謝”的場合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親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不常說“謝謝。”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掛在嘴邊,即使是親朋好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也常如此。中國人收到禮物時往往放在一邊,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說貪心)。而西方人收到禮物時要當著客人的面馬上打開并連聲稱好。中國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覺得難以對付。而西方人的習慣是:Help yourself,Please(請隨便用)!中國人送客人時,主人與客人常說:“慢走!”“小心點!”等。而西方人只說:"Bye bye(再見)!""See you next time(下次見)!""Good night(晚安)!”

二、服飾禮儀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場合通常穿保守式樣的西裝,內穿白襯衫,打領帶。西方女士在正式場合要穿禮服套裝。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環的習俗。

中國人穿著打扮日趨西化,傳統的中山裝、旗袍等已退出歷史舞臺。正式場合男女著裝已與西方并無二異。

國際社交場合,服裝大致分為禮服和便裝。正式的、隆重的、嚴肅的場合著深色禮服灘尾服或西裝),一般場合則可著便裝。

我國服裝無禮服、便服的嚴格劃分。一般地講,在正式場合,男同志著上下同質同色的中山裝,或著上下同質同色的深色西服并系領帶,配穿同服裝顏色相宜的皮鞋;非正式場合(如參觀、游覽等),可穿各式便裝、民族服裝、兩用衫,配額色相宜的皮鞋或布質鞋。

三、飲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飲食方式有很大不同,這種差異對民族性格也有影響。在中國,任何一個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會有一種形式,就是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圓桌,這就從形式上造成了一種團結、禮貌、共趣的氣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賞、品嘗的對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們相互敬酒、相互讓菜、勸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體現了人們之間相互尊重、禮讓的美德。雖然從衛生的角度看,這種飲食方式有明顯的不足之處,但它符合我們民族“大團圓”的普遍心態,反映了中國古典哲學中“和”這個范疇對后代思想的影響,便于集體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難以改革。

西式飲宴上,食品和酒盡管非常重要,但實際上那是作為陪襯。宴會的核心在于交誼,通過與鄰座客人之間的交談,達到交誼的目的。如果將宴會的交誼性與舞蹈相類比,那么可以說,中式宴席好比是集體舞,而西式宴會好比是男女的交誼舞。由此可見,中式宴會和西式宴會交誼的目的都很明顯,只不過中式宴會更多地體現在全席的交誼,而西式宴會多體現于相鄰賓客之間的交誼。與中國飲食方式的差異更為明顯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將所有食物一一陳列出來,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動自由,這種方式便于個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不必將所有的話擺在桌面上,也表現了西方人對個性、對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擾,缺少了一些中國人聊歡共樂的情調。

四、中西方教育形式的差異

篇(2)

引言

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孕育出了該民族的語言,同時。一個民族的語言又是了解該民族文化的窗口,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得以反映的一面鏡子;文化是語言賴以扎根的土壤,學習語言就必須學習文化。

2008年一部反映中國文化的好萊塢動畫大片《功夫熊貓》在中國上映了,電影一上映就備受國人關注,并取得了驕人的票房成績。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與碰撞,文化差異等因素,·部英文對白的動畫片要想贏得中國觀眾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而《叻夫熊勘這部影片卻輕巧地跨過了這條鴻溝,被廣大中國觀眾所接受認同。

這是因為好萊塢夢工廠的這部片子中體現著中國傳統的文化元素。自然能夠得到本土觀眾的認可。如果這部片子體現的是純西方的思想內涵,那么它在中國的票房收入肯定會大打折扣。由此可見,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了解文化差異不僅重要而且十分必要。

l了解文化差異的重要性

隨著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英語作為通向世界大門的語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尤其是2008年第29屆奧運會在北京成功舉辦,在神州大地上更是掀起了一股英語熱,越來越多的人對英語學習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然而在英語走近我們生活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人與人之間由于文化差異而產生的誤解。

對于大多數中國人而言,英語學習是在特定的中國文化環境中完成的。這個環境既指生存的外部文化環境,也指個體的心理環境,這兩種環境的綜合作用,決定了中國人學習英語固有的特點。

3教師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

從本質上說,教授中國人英語,是讓兩種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是在業已形成的中國語言文化環境中的英語語言文化的移入、吸收和消化。這就要求我們在英語教學中除了要使學生有正確運用語言的能力,還要培養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能力。

因此,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英語語言基礎知識的建構是必要的,然而給他們提供課本中語言知識的相關文化背景知識更為重要而迫切。那么教師在教學中應如何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呢?

3.1通過課堂教學挖掘教材文化信息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加強文化特色詞匯的導人是提高學生跨文化意識的重要手段之一。文化的差異在詞匯層面上必然有所體現,教師應讓學生了解由于民族自然環境、社會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的不同造成英語詞匯在許多方面與漢語詞匯存在著不對應的現象,幫助學生了解這些差異。

此外,大學英語教材選材廣泛,內容豐富,不少課文涉及英語國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識,其中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文化信息。教師可以利用課前幾分鐘,講解主要涉及的英美國家的主要知識,尤其是文化差異方面的知識。我們不但要讓學生把握文章的內容主旨,學習語言知識,還要引導學生隨時隨地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學生在習得語言的同時,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同時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

3.2開展課堂活動創造聽說的文化語境

大學英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它并非教而會之,需要大量的、反復的語言實踐活動才能掌握。課堂活動是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的重要途徑,教師通過精心設計,創造出具有英語文化特色的交際情景,讓學生去用英語交際來完成各種真實的生活、學習、工作等任務。如組織學生進行pair-work(結對練習)、soup-discussion(小組討論)、role-play(角色扮演)、short-play(短劇)等課堂活動,以問題為主線,以活動為載體,以體驗為收獲,以情趣為動力,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具有英語文化氛圍的英語教學活動中來,通過生動有趣的教學手段營造較為輕松愉快的“輸人”環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

3.3利用多媒體等各種輔助手段多方位體驗西方文化

近年來,各種多媒體英語資源的蓬勃出現為英語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多媒體的應用,改變了以前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本書的單調教學模式。多媒體教學不僅增大了教學容量,而且加大了課堂信息量的輸人,有利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開闊視野。

篇(3)

在當今全球化時代,中國改革步伐加快。中國與西方國家之間禮儀之間的不同給中國與西方國家之間的交往帶來了不容忽視的影響,因此,了解中西方禮儀文化之間的差異就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一、中西方禮儀文化起源的差異

中國禮儀起源于原始社會時期,最早為宗教祭祀活動。由于人們對大自然的一些現象不能科學地解釋(如:雷電,山蹦,地震等),便對自然產生敬畏。于是運用一些祭祀活動來表達自己的崇拜之情,也用來祈求風調雨順、降福消災。在原始社會中、晚期(約舊石器時期)出現了早期其他禮儀形式的萌芽。例如,生活在距今約1.8萬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用穿孔的獸齒、石珠作為裝飾品,掛在脖子上。在他們去世的族人身旁撒放赤鐵礦粉,舉行原始宗教儀式,這是迄今為止在中國發現的最早的葬儀。

西方禮儀最早萌芽在中古世紀希臘。禮儀發展最初為宮廷規矩,后在美國得以迅速傳播,并被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將其在人們生活中日趨合理化、規范化,并迅速形成體系,被國際社會認可,成為西方國家共同遵循的禮儀規范。

二、中西方交際禮儀的差異

1.稱謂禮儀的差異

在中國,同輩之間可以直接以姓名稱呼對方,而對長輩,若直呼其名則會被認為是很不禮貌的行為。然而在西方,這方面則比較隨意,他們習慣對等的稱呼,習慣直接以名字稱呼對方,不過則一般限于兩者以前見過面。若是第一次見面并不知道姓名的人,一般會以Sir,Madam稱呼對方,這種稱呼方式要單獨使用,如果是Mr,Miss,Mrs.等則要與姓氏一起使用。

在中國,人們還喜歡使用直接以某人的職位來稱呼別人,如張處長,李院長等等,而在美國,人們很少直接用職務稱呼別人。正式的頭銜只用于法官,高級政府官員,醫生,法官等。

2.交談禮儀的差異

在西方,人們崇尚個性,個人利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人們日常交談不涉及個人私事。有些問題是他們忌談的,如詢問年齡、婚姻狀況、收入多少、、競選中投誰的票等,都是非常冒昧和失禮的。看到別人買來的東西從不問價錢。見到別人外出或回來,也不問“你從哪里來?”或“去哪兒???”而中國人則比較熱情好客,喜歡噓寒問暖,飽含熱情。

另外,美國人還十分講究“個人空間”。兩人談話時,不可太近。一般以50公分以外為宜。不得以與別人同坐一桌或緊挨別人坐時,最好打個招呼,問一聲“我可以坐在這兒嗎?”得到別人允許后再坐下。

3.告別禮儀的差異

西方朋友告別時會說:“我會保持聯系”。其實,這句話僅僅是一種告別詞語,相當于“再見”,說話人并無他意,更沒有作任何許諾,沒有必要刻意等待他的聯系。此外,西方人在別人家做客如果想告別,要提前幾分鐘將告別的意思暗示或委婉地向主人表達,并征得同意才可以離開。如果突然說“我還有事情,得回去了”,隨即站起來和主人告別,這在西方國家是被認為是失禮的舉止。

中國和西方國家在見面打招呼,介紹別人等方面還存在很多差異,只要平常多注意觀察這些差異,就能發現并注意,從而更好地進行交流。

三、餐桌禮儀的差異

1.座位安排的差異

中西雙方都講究宴請賓客時的座次安排。中國傳統上常用八仙桌,對門為上,兩邊為偏坐。請客時,年長者,主賓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順序坐偏坐,以左為尊。西方宴請賓客一般用長桌,男女主人分坐兩端,然后按男女主賓和客人的一般次序安排座位,以右為尊,男女間隔而坐,夫婦也分開坐。女賓客的席位比男賓客稍高,男士要為右邊的女士拉開椅子方便就坐,以示對女士的尊重。

2.餐桌上取食禮儀的差異

中國人在餐桌上以勸酒勸菜為禮貌,以顯主人的熱情好客。而西方人則不同,他們絕不會勉強別人,客人一般隨女主人動作。主人若詢問想吃點喝點什么,客人應如實回答,客人如果謝絕,主人也不再勉強。中國人則會主動拿茶或飲料,并不斷添茶。西方客人面對這一情況往往會不知所措,因為他們不了解中國的習慣,中國人不得習慣是不能呢讓杯子空著,空著說明主人沒招呼好客人。

四、服飾禮儀的差異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場合喜歡穿保守式樣的服裝,內穿白襯衫,打領帶,他們喜歡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場合要穿禮服套裝,另外女士外出有帶耳環的習俗。而在平時,西方國家,尤其是在美國,人們喜歡穿著休閑裝,如T恤加牛仔褲。在穿戴上,英國人是最講究的,在交際應酬中,非常重視紳士,淑女之風,在參加宴會時,要穿燕尾服,頭戴高帽,手持文明棍或雨傘,這是他們的標準行頭。女士穿深色套裙或素雅的連衣裙,莊重肅穆的黑色是首選顏色。

當今中國人穿著打扮日趨西化,傳統的中山裝,旗袍等已退出歷史舞臺,中國人的服裝分中式服裝和西式服裝兩大類,經過數千年的歷史沉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風貌和體系,在式樣、外形、結構、風貌特征、色彩、圖案、審美文化方面均不相同,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正式場合男女著裝并無二異。

五、中西方禮儀差異的原因

一般來說,人際交往本質上就是文化,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念體系,這是民族社會在長期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是各種地理氣候,政治生態,經濟等因素的無形凝聚,已成傳統,相對堅固。它是一種思維習慣,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在與作為異己文化的載體―外國人的交往中,又不可避免地會發生價值取向上的比較碰撞或融合。價值觀念體系雖然看不見,摸不著,處于五形,但卻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對文化群體具有規定性和指導性作用,是這個文化群體無意識的民族性格的基礎。

另外,中西方文化環境和的不同,使得各國的人民有著基本上完全不同的道德標準體系和價值觀。禮儀是與本土的思想文化相對應的,由于形成禮儀的重要根源――――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們遵守著各不相同的禮儀。

當今世界的禮儀內容更加廣泛和復雜,這就需要我們在保持原有禮儀的基礎上去適應和接受西方禮儀,在努力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禮儀傳統的同時,注意吸收西方優秀的文化成果,豐富更新自己的傳統文化。我們應在適當的場合使用適當的禮儀,既反對全盤西化,也反對抱殘守缺。只有認清中西方禮儀文化的差異,將二者合理有效地融合,方能建立適合中國當代社會的禮儀文化體系,達成和諧社會的理想。

參考文獻:

[1] 于興興,郝愛娟.《中國人最易誤解的西方禮儀》[C]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8.

[2] (美)艾米麗勃朗特.《禮儀》[C]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 曹明義.《體驗西方禮儀》[C]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4] 魏南.《中西方禮儀差異》[J]科技信息,2011.

篇(4)

2家庭觀念不同產生的中西方文化禮儀差異

西方家庭結構較為簡單,基本為“父母———孩子”的二元結構,多數老人在經濟獨立或者有自理能力時采用分開居住的方式,老人更愿意從精神和榮譽上給年輕人以指引,而很少從金錢、體力上給年輕人以幫助。而青年人認為自己代表著希望,如果跟老年人長期住在一起將會在榮譽、自尊、能力方面受到損害,因此也不會輕易組成老少幾代、親戚朋友的大家庭,這是西方社會的文化特色,同時也產生了西方文化禮儀的特點,對于西方家庭,成員被視為平等的主體,每個人有平等的發言權,因此,可以看見西方的孩子直呼祖父母的名字,而這一點在中國無疑是大逆不道的行為。中國人的家庭觀念是“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才是家庭幸福和家族興旺的標志,在情況允許的情況下,中國家庭的結構屬于“老人———子女———孩子”三元結構,家庭成員在一起居住和生活,在家庭中年輕人對老人的尊敬和服從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家庭尊重老人的經歷、付出和指揮,老人在家里有特殊的榮譽和特權,特別是在經濟活動中,中國家庭有彼此支持和相互依賴的特點,這使得中國家庭更加重視自身的修為,避免因自身的不足和缺失,給整個家庭的其他成員帶來損貶,這就使中國家庭成為成員共同認可的單位,因此,中國家庭具有更為強大的生命力和榮譽感。反映在中國文化禮儀上,中國更加注重“尊老愛幼”,遵循在禮儀上突出秩序,在秩序上強化尊重。

篇(5)

中國傳統文化屬于大陸文化,其發展的沃土是持久的農耕經濟。在農業社會,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始終占據主導地位,勞動人民與土地密切相關。因此,人們在文化上更重視本民族的文化傳承,有著較強的安土重遷思想,追求穩定,排斥冒險,較為保守內斂。從儒家追求的修身養性、克己復禮、實現內心寧靜,到道家強調“無為而治”、用“坐忘”和“心齋”等方法尋求絕對的自由,再到佛教超脫世俗、追求“無我”和“空”的境界,都強調一種心態的平和、內在的修養和精神的寧靜。由于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的休閑觀推崇體靜心閑,認為休閑是在怡情養性中兼求養生?!皬撵o中觀物動,向閑處看人忙,才得超塵脫俗的趣味;遇忙處會偷閑,處鬧中能取靜,便是安身立命的工?!睆暮閼鞯摹恫烁T》中不難看出休閑對于中國人個體生命的意義。只有當人們內心趨于寧靜,對世間萬物的感知能力才會愈發細膩、敏銳,從而在與自然相互交融的過程中達到內心清明澄澈,實現精神世界和客觀世界的和諧統一,達到休閑的目的。中國的傳統休閑運動以靜態為主,體現出一種靜態美和柔和美,側重于康體和養生,追求個人的一種自在清凈,如太極拳、八段錦、琴棋書畫、花鳥蟲魚等持中守恒、含蓄內斂的休閑運動。

(二)西方文化對休閑價值觀及運動的影響

西方文化主要屬于海洋文化,其發展的背景是發達的海洋貿易。海洋的廣袤無垠和流動變幻使人們大氣、開放、富有創造力和想象力,又因為海洋無法由私人占有,使人們有較大的自由度,較少形成保守思想和狹隘觀念。海洋的艱險環境又培養出人們機智強悍的品質和熱情勇敢的冒險精神。因此,西方人崇尚力量的品格和自由的天性,具有強烈的個體和開創意識。無論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還是工業革命后英國在世界范圍內拓展殖民地,以及頗具移民文化的美國,都體現出一種對外征服和探索的傾向。在這種文化的影響下,西方人倡導“生命在于運動”,在健體的過程中愉悅身心,同時注重個體自身需求和完整性,認為休閑是人的本性需要,人們能在其中實現并完善自我。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所說的“游嬉使緊張的身心得到弛懈之感”,就是強調休閑活動對于個人機體恢復和身心發展的重大意義。受此價值觀的影響,西方的傳統休閑運動以動態為主,趨于激烈與競爭。人們在舒緩筋骨的同時,注重張揚個性,尋求感官刺激,偏好集體和團隊活動。因此,除了摔跤、拳擊、攀巖之外,籃球、橄欖球和足球也都為人們所喜愛。

(三)中西方文化差異背景下的休閑運動項目差異

當代中國人的休閑運動注重調適心靈,強調內在性而非對抗性。2004年零點指標數據網對北京、上海、廣州、太原、成都、長沙6個城市居民作了調查,報告顯示參與人數最多的休閑運動項目是散步(占62.4%),其次為騎自行車和羽毛球。同2001年相比,乒乓球、游泳、羽毛球的參與人數激增2倍以上。這些運動都沒有肢體的沖撞和對抗性,更多的是心理素質的展現。在西方國家,以美國為例,在參與休閑運動最多的30-40歲的人群中,僅在運動量方面是同齡中國人的10倍,而在運動類型上更喜歡攀巖、劃水等戶外項目,如登山、滑翔、潛水等極限運動已經成為了上層人士的象征。

篇(6)

列寧曾經指出:“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辈煌拿褡逵胁煌奈幕褡逦幕g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給文化交流構成了障礙,給翻譯造成了困難。重視文化差異,了解民族習俗是翻譯學習中不可忽視的問題。

一、語言和文化的關系

在當今外語翻譯過程中,把語言和文化結合起來,已被人們普遍接受。在翻譯過程中絕對不僅僅是要求語言形式正確,還必須了解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語言同文化相輔相成,它是文化信息的載體,特定的文化常把某種烙印加到語言上。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了解外語的文化背景,就無法正確理解和運用外語。東西方的社會是在不同文化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所以人們的思想、信仰、習俗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差異。一般人可能懂得說語言,卻往往不懂

得語言背后蘊含的文化。真正的外語人才卻可以看到這背后深藏的秘密,這是因為他對所學外語的文化底蘊有深厚的認識,他不會只停留在語言層面上去簡單的學習,而是去多了解西方文化習俗,從中挖掘出語言暗藏的文化背

景。

從語言和文化的關系來看,語言既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其本身也是文化的一種形式。因此,英語學習不能是單純的語言學習,還應擴大人們的視野,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和風俗習慣?!皩W外語而不懂其文化,等于記住了一連串沒有實際意義的符號,很難有效地加以 運用,而且每每用錯”。既然語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時又擔負著傳達文化的任務,所以語言得體性――這種能力反映出學習者對所學語言所代表文化的了解程度。語言得體性離不開社會文化知識。文化語言學研究表明,語言中儲存了一個民族所有的社會生活經驗,反映了該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例如,英語She is a Cat。無法對譯為“她是一只貓。”因為中國文化里“貓”同“包藏禍心的女人”之間沒有任何關系,而在西方卻是關系密切。語言不可能脫離文化而單獨存在。正如美國著名語言學家薩丕爾指出,“文化可以解釋為社會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語言則是思想的具體表達方式。”由于語言是一種民族文化的表現與承載形式,不了解這個民族的文化,也就無法真正學好該民族的語言。

二、中西方文化差異

1.理解和思維方式不同

世界上幾乎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理解和思維方式,英漢兩個民族也不例外,在觀察,理解與思維方式上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對同一事物,往往因理解不同,而產生語言表達方式的差異。對顏色詞的理解和使用,便是一個突出的例子。

在英漢兩種語言中,顏色的所指是完全一樣的,但由于理解的差異,使其文化含意完全不同。如:

black tea紅茶

blue film黃色影片

green with envy紅眼病(嫉妒)

a white day吉日

blue- sky market露天市場

grey income灰色收入

hot travel route黃金線路

white lie善意的謊言

love pea紅豆

blue tooth藍牙

beauty紅顏

yellow livered膽小鬼

邏輯思維上也存在著差異,如:He loves his wife and so do I.如果直譯為“他愛他的妻子,我也愛。”那就會存在誤解,你也喜歡別人的妻子。因為西方人生活節奏較快,講話喜歡用短句子,因此應避免使用長句子或者羅嗦的句子,對方會聽得不耐煩,就盡量用簡短易懂的白話英語,用字越少越妙。正確的譯文應是“他愛他的妻子,我愛我的妻子?!倍袊似镁C合思維,其思維方式是整體優先式。所以我們在翻譯時就要注意詞語的增減和句子順序、結構的調整。如:

(1)原文:我國先秦思想家就提出了“親仁善鄰,國之寶也”的思想。

譯文:Chinese thinkers of the pre-Qin days (over

2,000 years ago) advanced the doctrine “lov-

ing people and treating neighbors kindly are most valu-

able to a country.”

(2)原文:Beauty is in the eye of beholder.

譯文:情人眼里出西施。

(3)原文:lt is no good eating too much.

譯文:吃的太多沒好處。

2.歷史背景不同

一個民族及其國家由于歷史發展不同,在其漫長的民族歷史長河所形成的文化也不相同。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是歷史的積淀,不同的國家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生活在不同的環境里,具有不同的歷史背景,對事物的理解和感受顯然是不同的。語言的發展和民族歷史的發展也是緊密相聯的。例如西方國家的人們多數信仰上帝,所以英語成語中也有許多與God相關的成語。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詛咒一個人時人們常說God damn you,危險過后常說Thanks God或God bless you。無論是英語還是漢語,都有相當一部分語言來自真實的歷史事件或與某個歷史人物有關。如果對整個歷史事件或某個歷史人物的事情不是很了解的話,就難以翻譯得體。如美國夏威夷大學中國研究中心教授安樂哲(Roger T.Ames)在翻譯《論語》時,“仁”字就頗費腦筋。雖然是“仁”一個核心概念,但孔子卻給出了六種不同的解答??梢姡绻麑ⅰ叭省币暈橐粋€普適性概念的話,就會破壞它的個別性。因此不能使用humanity這一譯法。而benevolence也不能準確地表達“仁”的涵義,只是表達一種狹窄心理態度的簡單詞匯,而“仁”的意義卻很廣大。所以在翻譯《論語》時,將“仁”譯作authoritativeness,authoritative具有“禮貌”、“創作”、“權威”等含義。而在《中國哲學資料書》里,則將“仁”譯作consummate person/conduct。

綜上所述,在語言交流的過程中,不同民族的人能否互相溝通,不僅取決于他們對語言本身的理解,而且取決于他們對語言所負載的文化意蘊的理解。唯有深刻理解兩種語言的文化差異,才能跨越語言鴻溝,從而使翻譯中的問題迎刃而解。所以簡單地說,翻譯就是把原文的意思在譯文中表達出來。但是這簡單的一句話,做起來卻并不容易。在翻譯的實踐中,通過對兩種文化差異的對比,從而掌握它們的特點,并運用這些特點解決翻譯中遇到的困難。

參考文獻

1.單其昌:《漢英翻譯技巧》,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篇(7)

羅馬時代的藝術趣味十分繁雜,但缺乏哲學思辨。無論是賀拉斯還是西塞羅、昆提連、普盧塔克,其“詩論”思想均缺少深刻的哲學思考或邏輯背景。這一狀況一直持續到公元3世紀的普羅提諾。普氏一方面向上銜接了古希臘的思辨傳統,同時又把這一傳統(主要是柏拉圖的思想)帶進了新的時代———中世紀。中世紀的“詩學”思想可以區分為早、晚兩期。早期的“詩學”基本上是以基督教的極端形態復述了柏拉圖的文學觀念:除了《圣經》“文學”和贊美詩,世俗的文學幾乎就是鄙俗欲望和誘惑的代名詞,是不配在基督教的“理想國”里留駐的。在早期基督教思想家看來,“詩”,特別是“戲劇”,是“弄虛作假”的“偽造物”,而上帝絕不喜歡任何虛假。德爾圖良(Tertullian,約160-約220)對戲劇的指控非常具有代表性:“在上帝的眼中,一切偽造都是不正當的。偽造聲音、性別和年齡的人,偽造愛、恨、嘆息和眼淚的人,都無法得到上帝的贊許,因為上帝判定一切偽善都是有罪的。上帝的法規宣判,男子穿女子的衣服是應該詛咒的;那么,上帝如何審判扮演女子角色的男演員呢?”瑏瑣在這樣的時代,當然不會產生專門討論文學現象及其規則的詩學或詩藝著作。不過,對世俗文學持憎惡、拒斥的態度,不等于完全否認中世紀也有其文學觀或詩學思想。姑且不說公元1世紀猶太人斐洛(PhiloJudaeus,約公元前20—公元50)通過寓意解經(Allegory)所生發的“文論”見解。即使是堅持以宗教宰制文學的圣奧古斯丁、波愛修、圣伯爾納,他們的著作中同樣蘊含了不少獨特的“詩學”思想。而從12世紀開始的中世紀后期,一方面由于世俗精神日益侵入宗教領域,另一方面由于阿拉伯和亞里士多德之影響的推動,探討寫“詩”之“技藝”的“詩學”或“詩藝”著述不斷涌現,蔚然成風。瑏瑤按照一般的看法,近代意義上的“小說”在15世紀便已產生了,然而對于它的理論總結卻一直沒能包含于“詩學”之中。在“文學”的理論方面,仍然是以“詩”(啟蒙時代以后,“抒情詩”已擠入最重要的文類之列)的研究為正宗。同時,18世紀“美學”在德國興起,標志著哲學向感性領域的“入侵”。“美學”把一向屬于詩學核心領地的“文學”本質、規律以及“形式”要素攫為己有,而使“詩學”淪為狹義的“詩歌”分類學。這一狀況直到20世紀20年代“俄國形式主義”思潮出現后,才算有了根本的改變。這一改變其實應該追溯到索緒爾,在其劃時代的著作《普通語言學教程》中,對語言做出了全新的定位,并以幾組具有二元對立性質的功能關系對語言的結構進行了系統的詮釋。其中,與本文題旨最為相關的一組關系便是關于符號之縱向聚合(paradigmatic)和橫向組合(syn-tagmatic)的劃分;“形式主義者”雅克布森把它們分別和兩種基本的文學修辭手法———隱喻和轉喻對應了起來,從而促成了語言學向詩學的轉化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此外,索緒爾的共時語言觀還直接造成了俄國形式主義的“形式主義文學觀”。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概念正是在此基礎上才具備了誕生的可能。而索緒爾關于“聽覺形式的能指是于時間之中展現出來”的理論(即符號、句子和話語首先是敘事性的),則強有力地推動了形式主義者(包括后來的結構主義者和解構主義者)對敘事性文學(民間故事、小說等)的關注。瑏瑥這些新的方式不僅僅對“詩”才有效,而是可應用于一切“文學(語言的藝術)”門類,所以此種“詩學”實為廣義之文學理論的代名詞。正因此,自20世紀五六十年代伊始,“小說詩學”、“戲劇詩學”、“電影詩學”等用法才大量地涌現了出來。綜上所述,西方古典文化中的“詩學”一詞,主要指“詩”(史詩、酒神頌、戲劇、韻文體的寓言等)之創作技藝及原理功能研究;20世紀以后,由于“形式主義”文論家的努力,它才被用于指稱廣義的文學理論,即對一切語言藝術的理論總結和研究。

2.“詩學”一詞在中國文化語境中的基本蘊含及現代轉換在古代中國,“詩學”一詞主要有兩重含義:一是專指《詩經》研究,二是泛指一般詩歌的創作技巧和其他理論問題的研究。《詩經》早在先秦時期便被稱為“五經”之一,西漢以來則成為官學,是“國家意識形態”的重要資源,故《詩經》研究的“詩學”實屬經學,與《易經》學、《尚書》學、《春秋》學、“三禮”學等并行于世?!对娊洝穼W可上溯至先秦時代,研究歷史十分悠久,但是“詩學”一詞的直接使用可能遲至唐代才開始流行?,伂愄茟椬谠腿辏?08),李行修撰有《請置詩學博士書》的奏章,認為《詩經》具有“端本”、“垂化”、“兼聽”、“興古”之四重功用,故宜再置詩學博士以為當世立教。此后,專指《詩經》研究的“詩學”一詞經常出現于文人筆下?!霸妼W”的第二重含義則較晚出現。該含義“詩學”的最早記載出自晚唐詩人鄭谷所作《中年》一詩,內有“衰遲自喜添詩學,更把前題改數聯”一句。這里的“詩學”是指一般的詩歌創作技巧,與《詩經》學的內容全然不同。唐代開始以詩取士,詩歌創作的地位自然跟著提高了;故不只“詩格”、“詩式”、“詩法”之類關于詩歌創作技巧和詩歌自身特征的著作大量出現,而且這一風氣還直接催生了“詩學”一詞。宋代之后,此詞開始流行,并在使用頻率上遠遠超過了第一重含義。檢索《四庫全書總目》等資料,可以發現元明時期還產生了不少題名“詩學”的著作,如較早的有元代“四大家”之一范槨的《詩學禁臠》(1卷),而同為“四大家”之一的楊載則在其《詩法家數》(1卷)中列有“詩學正源”一條。明代有黃溥的《詩學權輿》(22卷)、溥南金的《詩學正宗》(16卷)、周鳴的《詩學梯航》(1卷),等等。明人晁瑮所編的《寶文堂書目》、徐惟所編的《紅雨樓書目》、趙用賢所編的《趙定宇書目》中,也都收錄了不少題名“詩學”的著述??偫ǘ?,第二重含義的“詩學”一詞包含了下述幾層意思:一是指一段時期內詩歌創作的總稱。如毋逢辰于大德十年所撰《王荊公集序》說“詩學盛于唐,理學盛于宋”,大詩人元好問多次指出“貞祐南渡后,詩學大行”瑏瑧、“貞祐南渡后,詩學為盛”,瑏瑨等等。又如,清代魯九皋著《詩學源流考》,所論自戰國至晚明的詩學變遷,其實正是歷代詩歌的源流變遷。而上述“詩學”一概都是此意。二是指詩歌的創作實踐與技巧。如南宋蔡夢弼著《杜工部草堂詩箋》稱杜甫詩為“五百年”之“詩學宗師”,清人畢沅《杜詩鏡銓序》評價杜甫詩“集詩學之大成,其詩不可學,亦不可注”,指的便是這層意思。這也是歷代文人所云“學詩”之“學”的主要內涵。三是指對詩歌自身的理論研究。正如“詩格”、“詩式”、“詩法”之類的著述,“詩學”的這層含義的主旨本為探討詩歌的創作問題,但在發掘主旨的同時也涉及了詩歌自身的特點和規律,故只是附帶談到的“一部分”?!对娊洝穼W的對象當然是《詩經》,而一般意義上的“詩學”的對象也是一般意義上的“詩”。明確地說,就是指文人所創作的五七言詩體,即它并未把賦、詞、曲等其他韻文形式包括在內。20世紀以來,由于西學大量涌入,盡管有些學者仍然是在傳統意義上使用“詩學”一詞(如黃節于1922年出版的《詩學》一書,其所指與魯九皋《詩學源流考》一脈相承,也是敘述歷代詩歌的創作演變),但是多數人在使用此詞時已注入了新的內涵。如楊鴻烈的《中國詩學大綱》(商務印書館1928年出版),內容包括中國詩的定義、起源、分類、結構要素、作法、功能、演進等方面。另如,江恒源的《中國詩學大綱》(大東書局1928年)、范況的《中國詩學通論》(商務印書館1930年),其內容則包括了詩歌的體制、作法、基本理論等方面。這些著作均含有較自覺的理論意識。此后中間經過大約40年的停頓,自1970年代開始,“詩學”著作又陸陸續續出現了。先是臺灣學者的著作,如黃永武的《中國詩學》(巨流出版社1976年)、程兆熊的《中國詩學》(臺灣學生書局1980年)。接著是大陸學者的更多著作,如陳良運的《中國詩學體系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王先霈的《中國詩學通論》(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余藎的《中國詩學簡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等等。與傳統“詩學”著作主要強調詩歌的創作與技巧不同,上述著作所注重的都在詩歌的理論方面。

有學者提出,這一內涵只是“詩學”的一部分內容,“中國詩學”應包括詩學文獻學、詩歌原理、詩歌史、詩學史和中外詩學比較五個方面的內容。瑏瑩很顯然,這里的“詩學”還只限于“詩”的體裁,未曾包含小說、戲劇等,故仍屬狹義的詩學范圍。在中國文化語境中,用“詩學”來指稱廣義的文學(語言藝術)理論,從而達成其蘊含的現代轉換,這是在比較文學學科進入中國文化語境之后才發生的。3.作為“文學理論”的詩學及其在中西文化系統中的“知識”定性與定位以詩學來指代“文學理論”,很顯然是近代便已發端、而后日益得到強化與普及的“知識”西方化的一個結果。毋庸置疑,現代中國的知識體系,其分類、定性以及架構的方式完全由西方提供。這一局面,短期內是無法改變的。我們能夠做的,便是努力爭取在西方的構架視域下重釋古代的傳統,使之在追求分界明晰精確之現代知識的洗禮中得到新的展現———也許這是更加醒豁的展現。那么,何謂廣義的詩學呢?就其字面含義來說,可以界定為“關于一個文化系統里面的詩性言說之研究”?!霸娦缘难哉f及其研究”就是詩學在文化系統中的基本“知識”定位。但若要進一步追尋“何謂詩性的言說”(如九繆斯的各自屬性,實與詩性的功用相關),則必須弄清楚詩學的“他者”。按照西方的經驗,這個“他者”就是“哲學”?!罢軐W”的內核是什么?就是概念的思維以及由概念關系組成的各種命題世界。詩學的邊界,即由此一“他者”劃定。瑐瑠以下試從與“哲學”的諸重差異來尋求“詩學”的邊界:其一,哲學思維追求普遍性(要求擺脫具體性和個殊性),是概念的思維;而詩學的對象是個殊性的事物(主要內涵是鮮明生動的語言形象及其獨特個性化的呈現方式),故詩學作為“理論”具有顯而易見的雙重性與中介性:一方面要求使用概念來追尋普遍共性(擺脫個殊性),另一方面思維的對象恰恰就是個殊性。所以,詩學是一種具有詩性內涵的概念化思維。其二,哲學的思維由“靈魂”中的理性部分來掌管,思考的對象則是“實體界”(概念、范疇、命題構成的抽象世界、“真實界”);“詩人”的領地被劃定在“與真理隔了兩層”的感性領域(經驗世界),變化不居,長期被哲學排除在對象之外?!霸娙恕闭f話,無法自作主宰(自主是理性的特權),他們必須被奪走了理智才能夠代神說話(柏拉圖);而亞氏重新給予詩人的理智也只能限于用韻律、節奏或形象去“摹仿”必然或可然的事件(action),而非用概念來揭示事物的因果關聯。總體而論,“詩人”要服從“哲學家”的管教。其三,哲學的思維方式是因果關系(就古希臘而言,尤其是指基于幾何學的因果推理關系);而詩性思維是類比關系。前者是線性的時間先后關系;后者是共時的空間并存關系,依賴想象、聯想、隱喻、形象、幻象、虛構或比興等方式將構成世界的諸因素聯結成一整體。

其四,哲學的核心(理想)是求“真知”的認識論?!罢嬷R”是清楚明晰的,不容含混與爭議,所以哲學的思維首重“界定”:在求知之前,必先劃定邊界(定位)、確定對象與范圍。詩學的核心是“求美”(延伸地說,亦可以“美”求“善”),它的“對象”往往是鮮活靈動的生命整體,彼此之間難以進行部分與整體的范圍分割;一旦予以切割(如用顯微鏡透析樹之葉片),則從顯微鏡所獲取之葉片的“知識”與作為樹之整體的“美”之間勢必喪失原有的生命關聯(不再構成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其五,哲學的言說以概念和命題為樞紐,因果推導或辯證思維是其展開的主要動力,所以,即使是對話體或詩體的哲學,其形式特征與語言策略也與“詩學”有鮮明差異。相比之下,“詩”(廣義)的語言策略更加偏重形象思維或直觀領悟,以富有節奏感、韻律感、色彩感的語言來“觀物取象”是“詩人”的獨特天賦。很顯然,上述歸納奠基于哲學與詩學的對抗關系(這一關系在西方的文化與思想演變脈絡中起伏穿插,從未真正消停過)?,偓嫅撝该鞯氖?,中國古代沒有西方式的“哲學”,在中國的傳統中也找不出“文學”或“文論”的對抗性的“他者”———既不是“哲學”,也不是其他的什么“學”。如最具有文學性的《詩經》長期就是經學———現代意義上的“政治哲學”,而最具藝術性的音樂和舞蹈則與禮儀同構成為禮樂制度的重要內容。先秦乃貴族宗法社會,宗族是構成社會的基本單元(“集體的我”),宗族之內等級森嚴,需要最嚴格、最繁復的禮制才能維持其秩序,但在知識領域卻未曾建構出上下高低有別的層序系統。作為“知識形態”的王官之“四教”或“六教”,其內容各異,相互補充,彼此沒有高下之別。

諸子之術興,始有嚴整精密的體系之言,其中各自皆有總持全局的綱領與樞紐(如儒家之仁義、道家之自然、墨家之義利),但此綱領與樞紐之體(總德)并非超絕于眾德之上,而自成一孤懸純粹之“一”(如前述西方文化之元素、原子、原型等等)。相反,即凡即圣、體用合一、道器不離、通變相隨,是先秦學術與思想的共同儀軌(將兩者關系處置得恰到好處,便是時中);總德與眾德之間,也是類似的關系。故先秦時期諸子之相互爭訌,往往只辯其是否整全(合乎天道)與偏曲(偏離天道),而不論其知識性質(思維層次)之高下優劣。與此相應,中國的“詩學”與“哲學”(“文”/“道”)關系,雖然亦有以道立文、道“干”文“支”之序次(原道、宗經、征圣以及“文以載道”、“依經立義”諸命題皆緣于斯),但是兩者之間并無思維品格上的優劣之辨,相反,中國古人常常追求兩者間彼此渾融合一。這種合一就是文與道的整全,否則就是偏曲(“文人”之所以被賦予貶義,就是指處于有“文”而無“道”的偏曲狀態)。從文道合一的角度,我們甚至可以斷言,中國的“哲學”同時也是“詩學”的,道家如此,儒家如此,其他諸家也都是如此。認識到這一點,我們還怎樣讓中西詩學之間展開有效的對話?還是只能聽憑雙方獨自顯現、各說各話?如前所述,以西釋中是我們這個時代無法回避的宿命??梢哉f,如何應對西方與傳統,是中國文化現代轉換的一體兩面:中西文化互為“他者”的相互否定與相互肯定,能夠推進并促成中國文化的重新建構。詩學亦然,因為詩學與文化本來就盤根錯節、相互交纏。因此,倘要使用西方“詩學”觀———借助哲學的“他者”所建構的廣義文學觀———來重敘中國古代詩學,就需要把古代知識系統的構成要素、性質功能以及結構關系做全盤的重整與重釋。

二、比較詩學方法論的若干問題反思

詩學層面的中西比較由來已久,但學科意義上的比較與建構應該始于現代?,偓嵶酝鯂S以來,中國學者在這一領域的艱苦探索已經締結出豐碩成果:錢鐘書的《管錐編》以及一系列論文,整體而言依然是后輩鮮能抵達的高峰;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批專題性更強的著述相繼問世,則將詩學比較往深處做了較為顯著的推進,代表性成果如《中西比較詩學》(曹順慶著,1988年初版)、《比較詩學體系》(、童慶炳主編,1991年初版)、《悖立與整合:東方儒道詩學與西方詩學的本體論、語言論比較》(楊乃喬著,1998年初版)、《中國文論與西方詩學》(余虹著,1999年初版)、《比較詩學導論》(陳躍紅著,2004年初版)等,至今仍然富有啟迪性。王國維所做的嘗試最近受到羅鋼一連串的質疑與重估,但筆者以為王氏在本領域的開創性貢獻是不可磨滅的。特別是,他把美學與文藝理論置放在與哲學、倫理學的相互關系中定位、了解,使得“通西洋之哲學”與“倫理學”成為美學與文藝理論研究的必要前提。王國維根據康德、叔本華以及尼采的學說來建立了解此三者關系的知識架構,即在哲學、倫理、美學三大領域之下確立:理性、悟性(今通譯“知性”)、感性三種能力,超驗、經驗兩重世界,抽象(先天而普遍)、具體的認知“形式”,直觀、概念的知識類別,主觀、客觀的事物性質等知識層級。美學在此構架中處于連接哲學與倫理學的中介位置。也就是說,美學(含文藝理論)的性質兼具認知的普遍性與實踐的特殊性,美同時具有認知(真)與實踐(善)的功用。對于美學的這種認識與定位,在比較哲學、比較詩學的具體展開別重要,因為它能夠作為一種學術參照清楚地反襯出中國美學(含文藝理論)在中國固有知識體系中的不同定位、性質和內涵。

篇(8)

翻譯是用譯語傳達原語言的意思,具有傳譯性。前蘇聯翻譯家巴爾胡達羅夫曾給翻譯下過如下的定義:“翻譯是把一種語言的言語產物在保持內容方面也就是意義不變的情況下改變為另一種語言的言語產物的過程?!闭Z言是文化的載體,并反映著文化,為了保證翻譯者能用準確精辟的譯語去揭示出原語言的意義,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到,翻譯的過程不僅涉及語言問題,也涉及文化問題,也就是說,原語言和譯語之間的文化差異影響著翻譯的成功與否。這些文化差異及對翻譯帶來的影響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宗教文化背景的差異及對翻譯的影響

1. 宗教文化背景的差異

中西方在宗教文化背景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在西方社會的影響非常深遠,涉及到政治、經濟、社會和生活等的各個方面。歐美人認為世界是上帝創造的,多信基督教,“上帝(God)”這個概念就具有濃厚的基督色彩。西方宗教在人們生活中的影響有很多體現。如在教堂舉行婚禮、向“主”宣誓、向上帝祈禱“God help me!”,甚至看到別人打噴嚏的時候也會習慣性的說一句“God bless you”。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儒、道、佛是中國的三大宗教,其中,以佛教對我國的文化影響最深?;浇汤锏摹吧系邸痹诜鸾探掏叫哪恐斜惴Q為“老天爺”,許多詞語或俚語便來源于佛教。如:“浮屠”、“臨時抱佛腳”。

2. 宗教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這種文化差異會給翻譯帶來困難。在翻譯過程中,不結合原語與譯語背后蘊涵著的文化差異而去盲目地翻譯,會使文化信息很難完整準確地傳遞到譯入語中,從而產生文化的不對等現象。因此,不同的引起的文化差異不容小覷。如果譯者不了解宗教文化背景,勢必會給翻譯帶來困難。

二、思維方式的差異及對翻譯的影響

1. 思維方式的差異

中西方國家人們在思維方式上存在著本質的不同。中國人表達事物是總是按時間和事理發展順序由因到果、由先到后、由大到小進行闡述。而西方人恰恰相反。他們的思維方式是先整體后細節、由果到因、由小到大等。眾所周知的地名的敘述便為一例。而不同的思維方式創造了不同的文化體系。

2. 思維方式的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中西不同的思維風格造就了各自的句子重心,如在翻譯中不加以調整,會影響翻譯的質量。如:It is important to eat a balanced diet.(平衡飲食是重要的。)原文的語義重心是“It is important”,而漢語譯文中很自然地置于句尾了??梢?,同一句話讓有不同思維的人來理解是有差異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再比如,之前提到的對地名的敘述中,中國人在大腦思維信號中第一個想到的是“國家、省”, 而西方人首先想到的是“人、門牌號”。我們通常會把外國語的順序稱為“倒裝句”,然而,事實上,中國話的語言順序往往與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語言順序相反。從這種截然相反的思維方式,可以看出,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往往采用的是“演繹法”,而外國人的思維方式往往采用的是“歸納法”。

三、地域、歷史、風俗習慣的差異及對翻譯的影響

各民族所處的地理位置、生存環境和歷史條件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例如:英國是一個典型的海洋性氣候國家,所以天氣時常變化莫測,陰雨連綿,人們對天氣容易產生特殊的感情,因而英國人見面都喜歡談論天氣。所以“A lovely day, isn’t it?”之類的話,就成了人們見面最常用的打招呼用語。而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大國,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所以對土地有一種特殊的親切感。如比喻花錢浪費,英語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漢語是“揮金如土”。

篇(9)

中圖分類號:J9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0-0101-02

一、李安電影對“家”理解的中西方文化差異

李安從第一部電影《推手》開始,就喜歡用“家”這一主線來表述故事??此乒潭ㄔ谀骋坏攸c上的“家”,其實滲透著中西方關于“家”這一文化載體的不同內涵。其“家庭三部曲”的主要場景,大多體現在中國式的家庭中。中國家庭注重的是“同堂”的傳統,這是一種“家國天下”的體現。然而在西方國家中,“家”主要以夫妻為主體,其子女成人后大都各自組建自己的家庭,強調個體的獨立性。《喜宴》中,兒子偉同并未跟父母住在一起,二老飛到美國參加兒子按照西方習俗舉辦的婚禮,母親為沒有舉辦中式婚禮而落淚。“家庭三部曲”的最后一部《飲食男女》,更是表現了中國傳統的家庭文化。在中國家庭文化中,飲食占據重要位置,餐桌上的所有事物都滲透著中國人的傳統和文化淵源,一雙筷子、家人圍坐著一張桌子吃飯、先老再幼等諸多“規矩”,都有可追根溯源的文化內涵。

而在《冰風暴》里,美國家庭中“子女自由”得到了充分體現,一個想要嚴厲卻力不從心的父親正好詮釋了西方崇尚自由的家庭觀念。子女并不因家庭的存在而有較強的集體思想,他們有獨立的選擇,不是家庭必然的附屬,這種觀念使本該有的家庭溫暖被忽略了。西方家庭中,父親對于子女的管教顯得束手無策,人們遇到困難時首先是懷疑和不信任,對自我的滿足和對自身的認同使家庭關系顯得脆弱。直到生命消逝,人們才從自私中醒悟,決定相互溫暖和依賴,最終得以自救。影片最后“回歸家庭”的團圓結局,正是李安在影片中反襯西方家庭文化中缺少親情和愛的表現,呼吁“家”的重要性。

二、李安電影對“父”與“子”關系理解的中西方文化差異

父親作為家庭的主要成員,他與下一代人之間的關系,成為家庭文化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在中西方文化中,“父”與“子”的關系顯然大為不同,李安對于這種差異有自己的理解。中國的家庭文化中,家主為“父”,即“父權”,這是中國的傳統。在李安的電影中,大多有父親這一角色。最早的“家庭三部曲”其實也叫“父親三部曲”,這三部電影中都有父親這一典型的家庭角色,雖境遇不同,但他們均為傳統的中國父親。三部電影中的父親分別是太極大師、大廚等,在各自的領域受人敬仰。不管是從《喜宴》中偉同為迎接父母到來而改變家中擺設,特別換上了父親的書法作品,還是從《飲食男女》中父親每周為家人相聚所準備的飯菜,都可以看出在中國文化中,父權是家中唯一而帶有專治性質的,就好比“君權”,父親在家中的地位最高,具有兒女和家族命運的決定權?!杜P虎藏龍》中玉嬌龍的父親從未露面,但李慕白卻充當著這種近似父親的角色,堅持想要引導玉嬌龍走向正途。

在西方文化中,由于家庭是以夫妻為單位組成,中國文化中的“父權”就不存在了?!侗L暴》中的父親一直想要嚴厲管教子女,卻總在管教之后心生不忍,就這樣反反復復,再加上追求自由平等的社會文化,導致父親無法建立權威的現象,更沒有“家中父為大”的局面?!断惭纭分校瑐愒谔岬阶约焊赣H的時候,隨意的口氣和長久未曾見面的事實,也證明了其父在兒子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

李安電影里中國傳統文化中父親是威嚴的,且受到子女的仰望,而在西方文化中父親似乎是一種挑戰、反叛,甚至帶有“弒父”的情節。比如說《綠巨人》中,當兒子得知自己是父親的實驗品之后所做出的行動,能看出李安所表達的中西方文化中父子關系的差異。

三、李安電影對愛情理解的中西方文化差異

《臥虎藏龍》《理智與情感》這兩部影片從“理性”和“感性”的角度詮釋了中國傳統文化對待愛情是保守的,而西方文化對待愛情和婚姻的態度是自由的?!杜P虎藏龍》中,俞秀蓮對李慕白的情感來自外界的壓力,直到最后他們的愛戀才被彼此放到明面上來承認。在中國的傳統觀念中“父命為大”,直接掌管著兒女的婚姻大事,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這種情況被普遍延續。

再看《理智與情感》,同樣是階級化嚴重的“封建社會”,面對父母安排的婚姻,兩位女主角的愛情完全取決于自己的主觀思想。大姐較為理智和克制,妹妹較為熱情和直率,兩人選擇的戀愛對象和情路的坎坷,大多也是來自于社會的等級劃分和現實的阻礙。但從本質上來講,這些阻礙與《臥虎藏龍》中玉嬌龍的情況是完全不同的。

四、李安電影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凸顯與融合

(一)李安電影將中國古典美學融入好萊塢。李安在臺灣的生長經歷和在美國的求學過程,注定他是屬于世界的。李安進軍好萊塢,他的影片運用了好萊塢典型的敘事結構和單一的線性情節,在受眾的觀影體驗上符合西方人的審美。中國傳統文化對他兒時的熏陶,使李安站在國際的舞臺上,把中國的古典美學融入到西方的敘事方法中,向全世界觀眾灌輸著中國的文化和古典的美感。

李安電影鏡頭的運用如同中國國畫的渲染手法,講究中國古典美學寓情于景的含蓄,也講究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意境。他總是通過細節向觀眾述說著鏡頭表面下的深意,與此同時,李安也喜歡長鏡頭的環境描寫,把人物所處的大環境用一種大景別的長鏡頭慢慢表現出來,觀眾不知不覺地走入他所描繪的世界。如《斷背山》中用大景別的長鏡頭表現兩個牛仔的放牧環境,藍藍的天空、延綿的綠色山脈、滿眼的星辰、流淌的河水,兩個牛仔無聊的生活,在這樣一種自然柔和的氛圍中滋生出的愛戀,是可以被大多數人理解的。異曲同工的安排還出現在《冰風暴》中,冰風暴在短時間內打破了人們的生活,它所帶來的沖擊和破壞,似乎是在這種冷漠的社會背景下醞釀已久的。而在《綠巨人》中,綠色基調奠定了影片的悲劇性和壓抑感。

李安喜歡沒有聲音的畫面,并且認為這才是真正的電影,在沒有臺詞的畫面中,憑借演員扎實的表演功底,加上環境所表現的情感基調,兩者合二為一所表現出的張力和內在的情愫,正是李安所喜愛的。

(二)李安電影匯集了中西方文化的沖突、反思、交融。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早已顯現,李安作為一個導演,有著自己獨到的理解,并在電影中體現出來。從第一部影片《推手》開始,李安就以客觀、理性的態度來表現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既傳承中國的傳統美學,也對中國封建思想進行批判;既表現西方的開放和自由,也在用一種審視的眼光公正看待問題?!凹彝ト壳钡墓适戮l生在具有典型中傳統文化“父權”的家庭中,卻也在有形和無形之中受到了西方文化的沖擊?!锻剖帧分?,父親與兒媳之間的摩擦,起因便是中西方文化的沖突,雙方無法相互理解,直至最后矛盾升級,父親離家出走?!断惭纭分校改竵砻绹鴧⒓觾鹤拥幕槎Y,卻不知道新娘是“假”的。西方開放的戀愛環境,同性戀已被社會逐漸接受,相比中國傳統的戀愛觀來說是無法理解的。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和沖突顯而易見,但反思和交融在李安電影中得到了很好體現。比如《喜宴》中,李安對人們在鬧洞房中的表現是堅決批判的?!侗L暴》中,李安對于西方的性自由觀念,以及“派對”等也是持批判態度的?!锻剖帧分?,兒媳開始學習太極,以及父親偶爾去兒子家小住,表現了西方人在接受中國的文化,同時“退一步海闊天空”的中國傳統文化也化解了家庭中的尷尬。同樣的情形也出現在《喜宴》《飲食男女》以及李安的其他影片中。

我們不難發現,不管是中國視角的“家庭三部曲”,還是西方電影的《理智與情感》《冰風暴》等,傳統觀念都在某種程度上被瓦解,再被重塑,中西方文化在李安的電影中沖擊碰撞之后,大多重組,最終走向平衡。

(三)李安電影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理解對中國電影發展的意義。不管是贊賞的眼光還是批評的聲音,李安電影在國際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作為華人導演,能站在奧斯卡領獎臺上的并不多,且受到觀眾如此推崇的更是屈指可數。李安的經歷造就了他對于人性的思考和對文化融合的探索。李安的電影在西方引發了“中國熱”,或者說是世界對于中國文化的理解。這是一個被接受的過程,是一個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畢竟并不是所有華裔導演在影片中表現出的中國元素,都會被西方乃至全球的觀眾接受和吸收。

李安在好萊塢的大環境中,秉承著中國傳統的文化內涵,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他對于文化的公正和客觀的詮釋,是他被世界接受的主要原因。有部分中國觀眾對李安持完全批評的態度,這一部分人認為,在很多中國題材的電影中,李安運用了好萊塢的敘事手法,并且對傳統中國的再現有失水準。比如《臥虎藏龍》中,李慕白最后對俞秀蓮“莎士比亞式”的告白。但是,這種方式使得絕大多數西方觀眾深刻體會到兩人之間的情感,并且感悟到中國武俠世界兒女情長的無奈和神圣。

李安于中國電影的發展來說,最大的意義是他在思考和探索之后找到的平衡,一種影片外化的中西方文化的平衡,更是內在的中國電影走向世界所要達到的平衡和融合。

參考文獻:

[1]張靚蓓.十年一覺電影夢[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莫娃,付慧敏.閱讀李安[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3]金洪申.家庭倫理與愛情倫理協奏曲――李安電影綜論[J].電影文學,2007(02).

[4]黃文杰.李安華語作品解讀[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3(03).

篇(10)

由于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各種交流活動越來越頻繁。21世紀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文化影響力的日益加強,與英語國家之間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更是日益頻繁與廣泛。文化交流、旅游業蓬勃發展,外國獨資、合資企業數量增多,與國際人員的經濟文化交往日益增多。同時,中國學生出國交流、深造的機會也日益增多。隨著國際間的文化交往越來越頻繁,英語,作為國際世界的通用語言,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逐漸深入,西方社會的人和事物越來越多的走進了我們的視野,在這種情況下,跨國界,跨民族,跨文化的經濟和社會交往與日俱增,這就為我們提供了許多與西方人接觸和交往的機會,這對于加深中國對西方的了解是一件好事,然而,這也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我們所面對的是來自陌生的文化和國家,由于歷史、政治、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不同,導致了各國、各地區的文化的不同,這就是所謂的文化差異。文化差異會具體體現在各個方面,我們應意識到中西文化上的差異是不可忽視和改變的,應該接受這種差異,尊重和理解這種差異。在跨文化交流和處理實際問題過程中,避免出現文化上的沖突,從而順利地進行跨文化交流。西方國家的思維方式,生活習慣,行為方式與我們迥然不同,在與之交往的過程中,會不可避免的會出現文化沖突的現象,在跨文化交際中,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則會引起各種各樣的文化沖突,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

(一)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不同的文化群體中的人們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風俗習慣以及道德標準都存在很大的差異。在英語的使用上,文化背景也起著相當大的影響作用,由于缺乏對西方文化的了解,很多中國人在與西方國家的人交流時運用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觀念,思維模式,因而常常使得中西方交流時陷入尷尬的境地??傊?,忽視中西文化差異的相關知識,在跨文化交際中往往會走入陷阱,而導致交際失敗和尷尬。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在我國進入WTO時代以后,隨著中國的進一步開放,中國人有更多的機會去了解西方的文化,達到中西方之間的交流。因此,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對于與西方人進行跨文化交際是很有必要的,也可以避免盡量避免在跨文化交際中,由于文化的差異導致文化沖突的發生。

(二)

關注中西文化差異的意義,首先,有助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英語語言的內涵,更好地掌握英語這門廣泛運用的語言,更深入了解西方國家,更好地接受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為建設祖國服務。第二,關注中西文化差異有助于解決和避免文化差異所引起的沖突,從而更好地融入世界,讓外界更多地了解我們的國家,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更大地發揮我國在國際上的作用。第三,關注中西文化差異有利于本國語言的學習。在學習中,通過對中英文化差異的比較,有助于學生更精準地理解和掌握漢語語言,加深對漢語文化的理解,這反過來又會促進我們對英語文化的理解。

面對越來越開放的社會,我們當代大學生在加深自身文化理解的同時,還必須積極參與跨文化交流,盡可能多地主動理解對方的文化特性,努力把自己鍛煉成具有多重文化能力、善于跨文化交際的現代人,在保持自身優良傳統的同時,積極吸收外國文化中好的一面,使自己能夠順利進行雙向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參考文獻: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年.

[2] 杜學增:《中英文化習俗比較》,北京:外語教學究出版社,1999年.

[3] 閆傳海,張梅娟:《英漢詞匯文化對比研究》,陜西: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年.

篇(11)

文化是豐富多彩的,語言是多種多樣的。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受到文化的影響。語言和文化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梢哉f,中西方之間的語言交流實質上是雙方之間的文化交流。我們在與西方人交談時,常常會因為雙方存在的文化差異發生一些情況,也會產生一定的誤會。比如說,雙方在談一個嚴肅的問題時,可能會因為一句話說得不恰當,從而使聽者產生誤解,導致語言交流不通。

因此,英語學習者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不僅要掌握語音、語法、詞匯和習語等,而且要知道西方人對不同事物的看法,還要了解他們是怎樣用他們的語言來反映他們的思想、行為和習慣,更要深入了解他們的社會文化。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主要體現

1.交際語言的差異

在日常交際方面,西方人一般不會向陌生人或不大熟悉的人詢問“Howoldareyou?”“Howmuchdoyoumake?”“Areyou married?”等涉及年齡、收入、婚姻狀況等問題。而中國人見到陌生人或不大熟悉時會問:“你吃飯了嗎?”“你去哪里?”等問題。對中國人來說,這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親切感。但是,這些在我們中國人看來都是很習以為常的問候,而在西方人看來,已經干涉了他們的隱私。對西方人來說,這種打招呼的方式會令他們感到突然,甚至不高興,因為西方人會把這種問話理解成為一種“盤問”,讓他們感到對方在詢問他們的私生活。尤其是對西方的女性來說,詢問她們的年齡是非常不禮貌的,甚至會讓她們產生反感。當我們在剛認識一名外國女性朋友的時候詢問她的年齡,這會使她在心里對我們產生反感,但出于友好,她會微笑著說”It’s a secret.”等之類的話。因此,我們在與西方人交流過程中注意這些交際語言的差異是至關重要的。在西方國家,最常見的打招呼方式就是向對方說一聲”Hello!”。或者按時間來分,說一聲”Good morning!”(早上好?。?,”Good afternoon!(下午好?。焙汀盙ood evening!(晚上好!)”。另外一種常見的問候就是談論天氣,西方人在見到熟悉的人時會說”What’safineday today.”(今天天氣不錯)“Goodday,isn’t it?”(真是個好天氣,是嗎?)之類的話。

在稱謂方面,我們在生活中一般只對彼此熟悉的或者同輩之間直呼其名。如果對長輩直呼其名,這會讓對方覺得沒有受到尊敬。古往今來,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中國人一向提倡尊老愛幼,尊敬長輩。孟子曾說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币虼?,我們必須要尊敬長輩,分清楚輩分和長幼尊卑,否則就會被認為不懂禮貌。相比之下,西方人在生活中對親密的朋友或者是長輩都可以直呼其名。西方人在家庭成員之間,不分長幼尊卑,常見的都是直接稱呼姓名或昵稱。在家里,兒女可以直接稱呼父母的名字,而父母也不會認為這是一件不禮貌的事。其實,大多數西方人不愿意因為自己因年齡或者社會地位的關系而要他人特別尊敬他。這樣會讓他們覺得很不自在,覺得互相的距離過于分開拉大。中國人在稱呼具有某種特定身份的人時,一般會加上其相應的職稱,比如說王叔叔、張經理、李部長、吳阿姨等。而西方人一般會用”Uncle”、”Aunt”來指代叔叔和阿姨,客氣地稱呼對方時,一般用”Mr.”、”Mrs.”或”Miss.”等。

2.價值觀的差異

價值觀是民族心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深深地植根于人們的思想觀念中。價值觀存在于不同的民族文化之中,是規范人們行為的標準,因此具有非常鮮明的民族性。反映在語言上,某些詞的詞義在一種民族中是褒義,而在另一種卻是貶義;在一種文化環境中是可以接受的,而在另一種文化環境中卻使人難以接受。就價值觀而言,西方人強調個人潛力的發揮、個人目標的實現以及個人利益的追求。而中國人注重群體關系的和諧、群體目標的統率和群體利益的維護。

中國數千年的歷史形成了一種特有的民族價值觀,尤其以儒家文化為典型,強調的是“利他”精神。我們一直以來倡導的都是集體主義,始終堅持集體主義,大公無私,毫不利己。我們強調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沖突時,社會主義價值觀首先要求應該犧牲的是個人利益,否則會被認為是自私自利。在漢語中,“個人主義者”是只顧自己,不管他人和集體利益的自私自利者。

而在西方,人們普遍重視個性的發展,把“個人主義”視為實現自我價值的積極表現。西方人在價值觀方面強調以個人為中心,注重個人主義和個人潛力的發揮、個人目標的實現,以及個人利益的追求。這種思維方式以實現個人利益、維護個人尊嚴等作為出發點,是西方文化最深層次的體現,并且具有最高的價值。因此,在西方國家,個人主義被賦予了積極的意義。由此可以看出中西方之間的價值觀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3.語言表達的差異

許多的詞語或習語具有豐富的語義內涵。在英語和漢語兩種語言中,有些詞從字面意思上來看似乎沒什么區別,但從民族文化背景來看,卻賦予了其它的文化內涵。例如,表示顏色的詞在英漢語言中都有,并且在詞義上基本都是等值的:black(黑色),yellow(黃色),green(綠色),blu(e藍色),white(白色)。但語義稍加延伸,就會產生完全不同的理解。blue除了表示藍色以外,還可以指代一個人憂郁、沮喪,所以在英語中表示一個人情緒低落時,可以用inabluemood或feel blue。還比如:”bluejacket”,并不是指“藍色夾克”,而是“水手”?!眊reen-eyed”不是“綠眼睛的”,而是“紅眼的,嫉妒的”?!眀lacktea”并不是“黑茶”,而是“紅茶”?!眞hitefeather”不是“白色的羽毛”,而是“懦弱,膽怯”。另外,還有一些和動物有關的詞,用在不同的搭配上也有不同的意思。例如:”coldpig”不是“冰冷的豬”,而是“冷激硬化法”。”gooseflesh”不是“鵝肉”,而是雞皮疙瘩?!県orsesense”不是“馬的意識”,而是“基本常識”?!眞hiteelephant”不是“白象”,而是“累贅、大而無用的東西”。從以上一些例子來說,要真正學好英語,有時不能只從英語單詞的字面意思出發,而是要真正的了解詞語所包含的內涵,還要深入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異。

二、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對英語學習者產生的影響

1.中西方文化的各種差異,難免會給英語學習者帶來很多障礙和挑戰,但正是由于這些差異所在,從而激發了英語學習者對英語的學習興趣。愛因斯坦曾說過:”Interestisthebestteacher.”(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也是推動我們學習英語的直接動力。因此,英語學習者只有對學習英語產生了興趣,才會有愉悅的心情,會渴望學習新的知識,會產生主動探索和求知的欲望。對我們中國人來說,英語是一門外語,我們大多數人學習英語基本上都是停留在背單詞、學語法的基礎上。也有人認為學習英語是一件非??菰锏氖?,這是因為我們沒有深入地了解英語文化的背景知識。如果我們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所在,對英語學習者而言,可以產生一種新奇感,從而促進英語學習。

在英語學習中,經常會看到”busy boy”之類的詞組,它的意思不是“大忙人”,而是“愛管閑事的人”。相關的詞語還有”confidenceman”(騙子),而不是“有信心之人”。”busboy”(餐館勤雜工),而不是“開公交車的小伙子”。這些對于第一次接觸到這類表達的學習者而言,會覺得比較新奇。漢語中有很多四字成語,然而由于漢英兩種語言和文化有很大的差異,因此這些成語很難完全準確地用英語表達出來。所以常用的成語漢英翻譯策略包括直譯法、意譯法、加注法等。其實成語的翻譯并不難,只要理解了漢語本身的意思,再用英語把相同的意思解釋出來就可以了。比如說:”comestraighttothepoint.”這句話從字面意思上看就是:“直接切入重點”,把它換成漢語中的成語就是“開門見山”的意思,雖然它們從表面上看是有區別的,但是從表達的意思上來看是相似的??傊瑢W習英語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當我們對英語文化背景知識產生興趣的時候,自然就提高了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增強了學習的動力,因此學習英語也能變成一件愉快的事情。

2.人們學習英語的主要目的是交流,尤其是對從事英語相關工作的人來說,學好英語,精通英語是跨文化交流和國際貿易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在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無可避免地會涉及到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因此,如果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異,在雙方的交流過程中,某方無意識地使用本民族的文化準則和語言規則來判斷和解釋,這些很有可能會產生障礙和誤解,甚至會導致跨文化交流的失敗。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對于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中國,我們視謙虛為美德,但是在跨文化交流中,過分的謙虛反而會鬧出一些笑話。例如,當中國人得到西方人的夸獎時,為了顯示自己的謙虛,通常會說“還行,馬馬虎虎吧?!睂χ袊藖碚f這種謙虛的回答在日常的交流中是很常見的,但西方人會把這句話理解成動物園里的馬和老虎,因此會覺得莫名奇妙,百思不得其解,這是因為不了解我們中國的文化背景。事實上,對于他人的贊美我們只要一句“Thank you”就可以了??傊?,在英語學習中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了解西方國家的文化背景和社會知識,對于提高英語學習者對學習英語的興趣,促進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都有著巨大的作用。

三、結論

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對英語學習的影響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想要真正學好一門語言,必須先深入了解這種語言的特定文化背景和社會知識。如果我們只懂語言而不懂文化,就好像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語言與文化的這種密切關系要求我們必須重視對文化的了解。我們學習英語,事實上就是在學習西方的文化。如果不了解西方文化,就無法真正理解和運用英語語言。正因為如此,任何跨文化的研究都不能只從本國文化的接受心理去考察語言差異,還需要兼顧文化差異。從文化差異去研究語言差異,才能有效地把握語言與文化之間的內在聯系。我們只有較好地了解西方國家的歷史、傳統、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掌握中西方之間的文化差異,提高對西方文化的感受能力,這樣才能增強英語學習者運用英語的能力,提高對學習英語的興趣,真正準確無誤地實行跨國際交流。

參考文獻:

[1]王小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對英語學習的促進作用[J].價值工程,2010,(29)

[2]周蕾.論中西方文化差異與英語教學[J].科技資訊,2007(16):163-164

[3]湯先覺.英語學習與中西方文化差異[N].巢湖學院學報,2003,5(1):120-121

[4]沈少劍.關于英語專業文化專題畢業論文的研究視角[J].教育教學刊2009(08)[5]明虹.中西方價值觀的形成和比較[J].中美英語教學,2007(03)[6]孫萍等.文化領域下英漢語言文學比較研究與翻譯[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7.7

[7]楊自儉.英漢語比較與翻譯[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不| 免费看国产精品麻豆| 777奇米四色成人影视色区| 粗大黑硬长爽猛欧美视频| 国产大学生粉嫩无套流白浆| 99久久99久久久精品久久| 巨胸喷奶水www永久免费| 久久久精品波多野结衣AV| 欧美丝袜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色一区| 雨宫琴音加勒比在线观看| 女人张腿给男人桶视频免费版|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片| 果冻传媒李琼母亲| 全黄性性激高免费视频| 要灬要灬再深点受不了好舒服| 天堂资源在线www中文| 中文字幕国产欧美| 日本公与熄乱理在线播放370|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免费看午夜影豆网| 美团外卖猛男男同38分钟| 国产亚洲人成a在线v网站| 黑人巨茎大战欧美白妇免费|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AV福利| 99热精品久久只有精品| 好男人好资源在线影视官网 | 五月婷婷电影网| 欧美乱xxxxxxxxx|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 欧美污视频网站| 亚洲精品国产第1页| 被男按摩师添的好爽在线直播 | 久久久精品国产| 日本高清二区视频久二区| 五月花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91精品久久久久网免费| 午夜伦情电午夜伦情影院| 67194在线午夜亚洲| 国产综合色在线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