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學習材料大全11篇

時間:2023-03-06 15:59:40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研究性學習材料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篇(1)

1.探究性教學把教學活動的本質看成是“學生的發展過程”,教師指導學生認識世界只是為學生發展服務的,即是達到學生發展目的的手段與條件。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是盯著學生“知道了什么”,而始終著眼于學生“發展得怎么樣”。所以,在課堂中,我們認為不是看教師講得什么樣,而是應該看學生學得怎么樣。即(1)增加學生緊張的智力活動時間。(2)盡可能提高學生緊張的智力活動的品味,不斷提高學生對學習材料進行智力加工的思維質量,只有通過這兩方面的努力,才能真正體現一堂課的效益。這樣,才體現了“教育是培養人”的教育本質。

2.探究性教學在教學內容的運用上,教師既憑借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根據學生發展的要求,隨時調整與更新教學內容,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求知與發展的需要。

3.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方法以“啟發”式為方法論的指導思想,教學中教師特別注重指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發現與探究,培養他們的探究創新能力,所以,探究性教學還須注重實踐鍛煉方法的運用。

4.積極探索探究性學習的過程性評價體系。我們認為探究性學習更關心學習的過程,學生是否掌握某個具體的知識當然重要,但更關鍵的是能否對所學知識有所選擇。判斷。解釋、運用,在教學中我們往往訓練學生用“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來完成對一個問題、一件事情的思維過程。這種教學中重視思維過程訓練,淡化思維結果追求的做法,會逐漸使學生形成一種解決問題的能力,一種不斷學習新知識的能力,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因此,探究性學習的評價趨向全程化。多元化和彈性化是勢在必行的了。5.探究性學習應積極實施以有效發展為標準的調控,認真做到凡對學生發展產生積極作用的教學行為就強化和肯定,做到形式服從內容的需要。例如:對課堂座位的排例不作整齊劃一的硬性規定。又如課堂中對某些內容、某些實驗操作學生特別感興趣,教師可作臨時調整,增加一至數倍時間,以滿足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以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

二、指導學生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的形式與時機

1.教學中,無論是什么方式的合作學習,都必須以學生扎扎實實的獨立學習為基礎,合作學習不是以尖子生做小老師,中下學生做聽眾的學習方式,而是每個學生積極參與,人人貢獻出思維成果,人人既是老師,又是學生。

2,教學中,合作學習可以是同桌議論,也可以是四人小組討論,還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合作對象,三四個、七八個都行,只要有利于合作學習,應當有多種選擇:內容簡單的題目,可以同桌合作;難度大的問題,可以四人小組討論,學習的內容不一樣,應當選擇相同學習內容的伙伴合作。

3.合作學習在安排上必須遵循“寧少勿濫、寧短勿長”的方針,做到可有可無的不安排,不適當的不安排,一般來說,合作學習的時間可短些,有半數小組結束討論時,應當及時打停,轉入新的學習。

4.小組學習后,同伴討論得出的結果,用于集體,每個學生都有所有權,在全班學習匯報時,應當由小組推選一位同學匯報,其他同學來補充。在評價時,教師應肯定的是這整個小組的學習成功,而不是哪一個尖子生。

合作學習的效果及評價

1.激活思維

小學生的思維受環境的影響,常常會碰撞出絢麗的思想火花,然而他們的思維又常常是稍縱即逝的。伙伴之間的合作學習,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安全的、融洽的、自由的環境,為他們積極的思維活動創造了條件。討論不同于交換物品,一個蘋果交換一個蘋果,合作學習交換的是思想,有效的小組討論,激活的是學生的思維,必定產生1+1≥2的效果。

2.訓練語言

篇(2)

引言:

長期以來,國內外學者對稻殼的綜合利用技術進行了廣泛的研究,探索了許多有效的利用途徑。近年來發展的利用稻殼與塑料擠壓成型制造木材替代材料(木塑材料)是比較好的又一個途徑。木塑復合材料具有比 單獨的木質 材料或塑料產品更優異的性能,與木質材料相比,具有干濕狀強度高、尺寸穩定性好、材質均勻、耐水性能好、強重比高等優點,且易制成各種形狀的制品;與塑料、金屬等材料相比,具有熱穩定性好、低毒、不容易銹蝕、成本低等優點。目前,利用稻殼制造復合材料已成為木塑復合材料行業的熱點。本文初步探討了用稻殼和聚乙烯為主要原料,應用植物 纖維改性以及改善界面相容性等技 術手段,將稻殼、塑料與助劑一起熔融、混煉再加工成型制成復合材料,并通過方差分析得出配料中各組分對復合材料力學 性能的影響是否顯著。

1、試驗部分

1.1原料

稻殼粉: 20 ~80 目,自制。高密度聚乙烯(HDPE):DMDY 1158,齊魯石化。偶聯劑:硅烷,工業級,市售。加強劑:玻璃纖維,市售。其它:硬脂酸鈣、石蠟等,工業級,市售。

1.2儀器設備

設備名稱 型號 備注

錐形雙螺桿擠出機 SJS Z45/ 90B

高速混合機 自制

組合式高速粉碎機 SF-25 0 上海中藥機械廠

電熱恒溫鼓風干燥箱 DHG -962 3A 上海精宏實驗設備公司

萬能試驗機 WDW102 0 長春科新公司

沖擊實驗機 XJJ-5承德試驗機有限公司

萬能制樣機 ZHY-W承德試驗機有限公司

1.3試驗方法

1.3.1配方設計

根據塑料和植物纖維的特點以及木塑復合材料的使用要求及其成型加工工藝要求,設計配方時主要考 慮:

1) 加入適量的植物纖維,提高復合材料的剛度,并使之有木質感;

2) 加入適量的加強劑,提高復合材料的強度;

3) 加入適量的偶聯劑,提高植物纖維和基體塑料之間的界面結合力;

4) 加入適量的穩定劑和抗氧化劑,減緩塑料和植物纖維在加工過程中的降解和燒焦 ;

5) 加入適量的劑,提高體系的分散性和物料的流動性;

6) 其它的實用配方中各組份的具體品種和用量根據復合材料的使用要求以及生產工藝決定,同

時要考慮生產成本 。

1.3.2試驗方案

試驗選用三因素三水平完全試驗:三因素是稻殼、玻璃纖維和硅烷偶聯劑,水平是三水平。試驗指標是沖擊強度、彎曲強度、拉伸強度。

1.3.3工藝過程

1) 植物纖維的預處理。

為了增加植物纖維與塑料結合的表面積,提高成品的力學性能,必須對稻殼等纖維進行分選去雜、粉碎烘干、改性等預處理。用組合式高速粉碎機把稻殼粉碎,粒度一般要求在20~80 目之間[6 ,7],要求無霉變、無結塊、無雜物。稻殼粉的吸水性很強,在試驗前必須經過干燥處理,以排除水分和低分子揮發物 。

2) 混合。

混合過程僅增加各組分微小粒子空間分布的無規則程度,而不減少粒子本身尺寸。在混煉前用混 合的方法使得原輔材料先有一定均 勻性,以縮短混煉時間。由于原料不均勻,混煉除需較長時間外,聚合物也易 降解,從而影響制品質量。因此,在混煉前將物料預先混合就顯得很重要。配方的組份很多,加料順序是嚴格的。所選擇的加料順序應有利于助劑作用的發揮,避免助劑的不良協同效應,還要提高分散速度。

3) 混煉。

將混料進行熱熔、混煉,使材料預塑化,排除揮發物,以便在擠出型材時,能夠完全塑化。

4) 擠出成型。

在擠出成型的過程中,擠出溫度、螺桿轉速、擠出壓力、冷卻定型、牽引速度和加料速度等參數直接影響到制品的性能。溫度是木塑復合材料擠出成型的一個重要的工藝條件,是影響塑化及材料質量的主要因素。各段的溫度盡可能穩定,尤其是機頭的溫度控制必須保證在合適的范圍內:高出合適的范圍,擠出樣品炭化,強度降低;低于合適的范圍,出料不均勻,有塑料顆粒沒有熔融。擠出過程中設定的溫度。

1.4測試方法

1) 沖擊強度:試樣選用 I 類,缺口選用 A 型,

按照標準 GB/T1043-93 硬質塑料簡支梁沖擊試驗方法在室溫下進行測試。數據取兩位有效數字,以10個有效數據的算術平均值表示試驗結果 。

2) 彎曲強度:按照 GB/T9341-2000 塑料彎曲性能試驗 方法在室溫下進行 測試, 加載速度為2mm/min,彎曲到試樣厚度的 1.5 倍時得到材料的彎曲強度。數據取兩位有效數字,以 5 個有效數據的算術平均值表示試驗結果。

3) 拉伸強度:試樣選用 I 類,加載速度為2mm/min,按照GB/T1040-92 塑料拉伸性能試驗方法在室溫下進行測試。數據取兩位有效數字,以 5 個有效數據的算術平均值表示試驗結果。

2、結果與分析

2.1測試結果

2.2試驗結果分析

把實驗中的數據進行方差分析,討論試驗因素對試驗指標影響是否顯著,分重復試驗和非重復試驗兩種情形。本試驗在分析稻殼添加量、玻璃纖維添加量以及硅烷添加量三因素對沖擊強度、彎曲強度、抗拉強度 3 個試驗指標的影響時,進行的是非重復試驗,試驗重點是研究該試驗的三元方差分析,不考慮各 因素的交 互作用。分別取顯 著性水 平α=5%,1%,0.5%,查表得到 05.0F (2,20)=3.49,01.0F (2,20)=5.85, 005.0F (2,20)=6.99。 2.2.1沖擊強度方差分析根據表4 的數據,得到沖擊強度方差分析表(如表5 所示)。比較知 1xF > 005.0F (2,20), 2xF < 05.0F(2,20), 01.0F (2,20)> 3xF > 005.0F (2,20)。故可以得出結論:稻殼添加量對復合材料的沖擊強度有顯著性影響玻璃纖維添加量對復合材料的沖擊強度沒有顯著性影響,而硅烷添加量對沖擊強度有比較明顯的影響,但其影響小于稻殼 添加量。

2.2.2 彎曲強度方差分析

根據實驗,得到彎曲強度方差分析表。比較知 1xF > 005.0F (2,20), 2xF >F0.05(2,20), 3xF >005.0F (2,20)。故可以得出結論:稻殼添加量和硅烷添加量對復合材料的彎曲強度有顯著性影響,而玻璃纖維添加量對復合材料的彎曲強度有明顯的影響,但影響低于稻殼和硅烷。

2.2.3拉伸強度方差分析

根據實驗,得到 拉伸強度方差分析表。比較知 1XF > 005.0F (2,20), 2XF >F0.05(2,20), 3XF >005.0F (2,20)。故可以得出結論:稻殼添加量對復合材料的拉伸強度有顯著性影響,而玻璃纖維添加量及硅烷添加量對復合材料的拉伸強度沒有顯著性影響。

3、結論 :

通過方差分析可以得出:稻殼添加量對復合材料的力學性能有顯著性影響,玻璃纖維添加量只對復合材料的彎曲強度有顯著性影響,硅烷添加量對復合材料的沖擊和 彎曲有顯著性影響。

參考文獻:

[1]張聲儉.稻殼的開發利用 [J]. 糧食與飼料 工業, 1999(1):20-22.

[2]周德鳳,郝婕,巴曉微,等.稻殼的開發利用[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 版),2004,25(1): 59-62.

[3]苑志偉,張國立,陳志達,等.新型化工環保材料制品―木塑托 盤的技 術分析 及市場前景[J].化工新

型材料,2000,28(8):27-31.

[4]王宏棣.一種新型 人造板材―高填料 木塑板[J].林業科技通訊 ,2000(9):38.

[5]丁建生,唐偉家,吳汾.塑木復合材料及其制備 加工[J]. 現代塑料加工應用 ,2002,15(1 ):16-18.

[6]Craig Clemons.美國木塑復合材料的歷史、 現狀及展望[J]. 朱家琪,譯.人造板 通訊,2002(11):19- 21.

[7]薛平,張明珠,何亞 東,等.木塑復合材料擠出成型特性的研究 [J]. 中國塑料,2001,15 (8):53-59.

[8]馮孝中.塑料包裝材 料的循環再生―木塑材料加工技術[J]. 包裝工程,1997,18(5):15- 18.

篇(3)

通過自制的熔體浸漬包覆裝置,制備了長玻璃纖維增強聚丙烯(LFT-PP)復合材料,系統地研究了玻纖含量和長度對其力學性能的影響,研究了相容劑PP-G-MAH對PP/GF復合材料力學性能和斷面形貌的影響。熔體浸漬裝置主要包括浸漬槽、分絲棍、牽引裝置和切粒裝置。

一、實驗部分

1.實驗材料

聚丙烯;玻璃纖維;PP-G-MAH。

2.實驗工藝

采用熔體浸漬包覆工藝制備3mm和18mm的LFT-PP粒料,擠出加工溫度為150℃~225℃。注塑壓力:40Mpa~50Mpa;注射速度:40r/min;背壓:3Mpa;冷卻時間:40s。

二、結果與討論

1.成型過程中玻璃纖維長度及其分布

數均長度(ln)和重均長度(lw)分別按照公式(1),(2)進行計算。

ln=∑nili/∑li(1)

lw=∑nili2/∑nili(2)

式中:li――樣品中第i根纖維的長度;ni――長度在li與l +1之間的樣品出現的頻率。

玻纖在加工過程中因為斷裂而影響其長度,纖維的斷裂是由以下三方面的相互作用造成的:纖維/纖維、纖維/機械、纖維/聚合物。預浸料粒料長度和相容劑PP-g-MAH是影響纖維保留長度的主要因素。隨著預浸料粒料長度的增加和相容劑PP-g-MAH的加入,纖維保留長度越長,數均長度值和重均長度值越大,分布寬系數越大。

2.玻璃纖維含量和長度對玻纖增強PP復合材料力學性能的影響

玻纖要起到增強作用,一方面,其長度必須大于臨界長度,如公式(3)所示:

lfc=σfudf/2τi(3)

式中:lfc――臨界長度;df――玻纖直徑;σfu――纖維的拉伸強度;τi――玻纖/基體界面剪切應力。當低于這個臨界長度,玻纖只起到填充作用而起不到增強作用。因此纖維長度并不是決定纖維復合材料性能的唯一因素,纖維的含量、樹脂對纖維的浸漬狀況、纖維在基體中的分布以及纖維與基體的界面結合強度對復合材料的性能都存在重要的影響。

隨著玻璃纖維含量的增加,拉伸強度和缺口沖擊強度都不斷增加,當玻纖含量為30%左右時達到最大值;隨著玻纖含量的繼續增加,材料的力學性能反而下降。這是因為玻纖增強復合材料吸收能量的方式有三種:纖維斷裂、纖維拔出、樹脂斷裂,當玻纖含量小于30%時,纖維斷裂不是十分嚴重,隨著玻纖含量增加,玻纖長度大于臨界值lfc的數量增多,且基體和纖維界面接觸面積相應增加,從而纖維拔出消耗更多的能量,因此拉伸強度和沖擊強度隨著玻纖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當玻纖含量超過30%時,一方面,在加工過程中,纖維斷裂嚴重,纖維長度小于臨界長度lfc數量增多,另一方面,玻纖含量增加,熔體流動性減小,成型工藝變差,造成玻纖分散不均勻,浸漬效果不好,從而力學性能降低。當玻纖含量少于30%時, 18mm長纖維增強LFT-PP的拉伸、沖擊強度>3 mm長纖維增強LFT-PP的拉伸強度、沖擊強度>短纖維增強SFT-PP的拉伸強度、沖擊強度。這是因為浸漬粒料長度的增加,纖維保留長度增加,則纖維拔出消耗更多的能量,故有利于拉伸強度和沖擊強度的提高。另外纖維的端部是裂紋增長的引發點,長纖維端部的數量少,也使沖擊強度提高。當玻纖含量大于30%時, 18mm長纖維增強LFT-PP的拉伸強度

3.PP-G-MAH對玻纖增強PP復合材料力學性能的影響

加入相容劑PP-g-MAH后,改善了界面粘接性能,從而拉伸和沖擊強度大幅度提高。相容劑的加入,有利于纖維保留長度的增加,從而使得拉伸強度和沖擊強度提高。隨著PP-g-MAH含量的增加,復合材料的拉伸強度和沖擊強度都有明顯的提高,而當PP-g-MAH含量超過2%以后,拉伸強度及沖擊強度趨于平衡,這是因為多余的相容劑PP-g-MAH對PP與玻璃纖維之間的界面粘接強度沒有明顯的改善,且相容劑PP-g-MAH是低分子量物質,在加工過程中過多的相容劑PP-g-MAH容易聚集在界面處,從而降低界面強度,影響拉伸強度。PP-g-MAH的加入能有效地改善纖維與聚丙烯粘接強度,纖維表面粘附較多的樹脂,這是因為PP-g-MAH上的馬來酸酐基團與GF表面硅羥基作用,發生化學反應,使得GF和PP緊密結合,從而大幅度提高材料的力學性能。

三、結論

1.預浸料粒料長度的增加可以有效提高LFT-PP復合材料中的纖維保留長度。

2.長玻纖增強聚丙烯復合材料性能優于短玻纖增強聚丙烯復合材料。

3.PP-g-MAH的加入,纖維保留長度增加。

4.PP-g-MAH的加入改善了界面相容性,提高了LFT-PP力學性能。

參考文獻:

[1]張寧、李忠恒、 陶宇、 賴銘、 陶國良, 長玻纖增強聚丙烯復合材料的研究,塑料工業,2006.

篇(4)

引進來:利用校內儀器設備、場地和專業人才優勢,吸引企業共建“鹽城工學院-中國玻璃控股有限公司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并利用企業的人力資源,共同培養企業所需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走出去:聯合地方大中型企業公司,建設企業實習基地,為企業定制培養所需人才。

1.2 企業對學生的培養是在學生已具備相對系統的理論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礎上進行的,以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技能為主要培養目標。通過在企業實習基地進行各類實踐環節訓練,參與企業生產和新產品、新工藝等的研發,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并在該過程中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組織協調能力、表達溝通能力以及團隊合作意識,完善其知識系統,培養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材料類工程師。

1.3 學院制定了一整套相對完善的實驗室開放管理制度,具體包括實驗室開放管理規定、實驗室安全衛生管理規定、大型精密儀器設備管理辦法等,并建立了實驗室門禁及視頻監控系統,進一步簡化學生使用實驗室的流程與手續。具體開放形式如下:1)實驗課程所需實驗室由中心每學期制定實驗計劃并按計劃組織實施;2)畢業設計(論文)期間學生所需實驗室實行工作日和節假日全天開放;3)大學生創新所需實驗室實行工作日及節假日全天開放;4)學生參與教師科研所需實驗室實行預約開放。這樣實驗室的開放能有效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使學生親身參與創新活動。從大三開始,讓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開展為期兩年的科研訓練。綜合實驗課目的是全面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由老師指導學生制定方案,就材料成分、制備工藝、性能檢測、組織結構分析進行系統的實驗研究訓練。畢業論文(設計)工作要求學生結合導師和企業課題,學會綜合運用四年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和進行知識創新。

1.4 在人才強校政策的指導下,強化了教育教學的核心地位,充分調動了教師承擔教學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造性,學院逐步建立起以學科帶頭人、中青年學術骨干為核心的、年齡學歷及學緣結構合理的、對教學與教學改革工作充滿敬業精神的、穩定的高層次教師隊伍,多名教師在國家和省市及各類學術組織中任職,在國內等相關行業中具有一定影響力。此外,通過建立工程教育中“教師-工程師”有機結合的機制,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大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力度,提升教學一線專業教師的工程能力素養,增加工程實踐經驗。在此基礎上,設計和制定一套適合本專業特色的、可操作的評價體系,不斷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

1.5 實踐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師隊伍是關鍵。學院重視實驗教學隊伍的建設,采取各種措施鼓勵和激勵高水平教師從事實驗教學工作,形成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和科學研究互通,骨干教師相對穩定,職稱、學歷、年齡等結構合理,建設成了一支高素質的實驗教學隊伍。學院采取專兼職并舉等措施,不斷完善實驗教師隊伍結構,提升中心教師隊伍水平,他們學術水平和教學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對于中心的實驗教學將具有重要作用。為此,學院在學校青年教師培訓專項資金的資助下,對中心的青年教師和實驗技術人員制定了培養培訓計劃,繼續優化學術梯隊結構、壯大師資隊伍,加強后備梯隊的建設和青年教師的培養。

1)鼓勵學院的中青年教師在職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優化實驗隊伍的學歷結構。

2)鼓勵學院的教師到校外進修,提高他們的業務水平。

3)通過邀請國內外著名學者來學院交流或合作,鼓勵并支持中青年教師參加各種學術會議和開設各種學術講座,增進中青年教師與學術界同仁之間的學術交流,開闊他們的學術視野,提高他們的學術水平。

4)鼓勵和扶植中青年教師積極申請科研項目,并為其科研項目的順利開展創造條件,逐步提高他們的學術水平。

5)鼓勵中青年教師圍繞著實踐教學,積極申請和承擔實驗教學改革和教學研究項目,不斷提高他們的業務水平。

篇(5)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5-0134-01

研究性學習是在教師引導下以學生為主體,選擇學習和生活中的某一實際問題和精心設計的探究方法進行科學研究的學習過程。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相互合作交流,學生從中能親身體驗和自主探求知識的來源,它完全轉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為學生營造了開放性的學習氛圍,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下面探討一下開展高中數學研究性學習的五種途徑。

一 立足于數學課堂,開展探究性學習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以民主平等的方式參與合作和組織引導,激發學生主動探索數學知識的求知欲,使學生積極思考研究,敢于質疑,敢于向教師的權威挑戰,這樣就能使學生加深或拓寬所學內容。教師在教學中可巧設疑問并組織討論,活躍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如:講三角函數時,筆者會問:“運動員以多大的仰角投標槍時才能使投送的距離最遠?學生熱烈討論后說:“是45度。”“要把一塊圓形鋼板做成一個四邊形的板材,如何才能使四邊形的板材面積最大呢?”在指導下,學生開動腦筋,動手畫圖分析,終于得出了正確結論。這樣,學生就能領悟到數學無處不在,感受到掌握數學知識的緊迫和重要。講等比數列時,引入了一個小故事:印度有一位大師發明了64格棋盤的國際象棋,當國王要獎勵他時,他只要一些麥粒,國王欣然同意。他要國王在國際象棋棋盤的第一格上放1粒,第二格上放2粒,第三格上放4粒,每一格放的麥粒數都是前一格的2倍,一直放到第64格,結果全印度的麥粒都拿來也不夠用,國王大驚。后來有人用電腦計算了一下,發現結果竟是一個天文數字,這些麥粒足以鋪滿整個地球表面,這引起了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收到了很好的課堂效果。再如:講球體時:“水的表面張力有使水的表面收縮到最小的特性,于是荷葉上的水滴總是呈現著球體形狀,請從數學角度分析其原因。”經師生共同論證,學生們知道了相同體積的各類形體,球體的表面積最小。我最后充分肯定了同學們的積極探究精神,學生學習數學的勁頭更足了。經驗表明:探究性的數學課堂是開展高中數學研究性學習常見的有效途徑。

二 利用數學教材中的相關補充材料,開展研究性學習

深入研究教材,取得研究課題。新編的高中數學教材研究性學習部分已提供了大量的研究性學習材料。如:數列在分期付款中的應用;向量在物理學中的應用;線性規劃的實際應用;多面體歐拉定理的發現;楊輝三角;定積分在經濟生活中的應用等。要求學生在學過相應的數學知識后都要認真閱讀和鉆研這一部分的教材,深入探討數學知識在社會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并結合生活實際選定自己的研究課題和研究方法,寫出研究性學習小論文,在同學之間進行合作交流,以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因此教材中的研究性學習材料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最直接的途徑,不可忽視。

三 密切結合社會生活實踐,開展研究

研究性學習強調理論與社會生活實踐的聯系,要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親身參與實踐性活動。在高中數學研究性學習中,社會生活實踐是重要的獲取信息和研究素材的途徑,學生要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四 借助網絡資源,制作數學多媒體課件進行研究

隨著教育的現代化,多媒體課件廣泛應用于課堂教學中,它為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提供了生動形象的視覺效果,它是文字、聲音、圖像和動畫的有機組合,使學生的各個感官都受到了刺激,對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培養創新性研究學習能力有著獨特的影響力。我經常利用幾何畫板生成三角函數y=Asin(ωx+φ)的圖像,使學生深刻感悟到了圖像的變化規律及性質。我把學生分成若干組,給出相應數值,引導學生實際操作,在屏幕上顯示它們的圖像,仔細觀察,分析不同的數值對函數圖像變化的影響,使學生對振幅、角速度、周期和相位的概念有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借助多媒體課件是高中數學研究性學習的最形象、最直觀的途徑。

篇(6)

研究性學習具有開放性、探究性、實踐性的特點。我們如何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切實實施與貫徹研究性學習,是目前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探索與研究的重點。研究性學習課堂有著自己的一般性規律,那么在高中數學這門具體的學科中如何體現,如何落到實處是每一個數學老師都要關注的問題。下面我就高中數學課堂研究性學習的思考與實踐與大家分享。

一、數學學科特性中一般研究性學習規律的體現

研究性學習要求學生的研究,而不是老師的研究。當然誠如很多一線教師所理解的那樣,研究性學習中教師也要研究,在研究中提升。我們說教學相長是肯定的,在教學生如何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同時,也必然會對自己的研究性學習起到促進作用。但由于教師與學生在教學中所處的地位不同,二者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地位是不同的,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如果位置顛倒,學生就很難做好研究性學習,教師也很難培養出有研究特性的學生或人才。由此可見所有的課堂都具備這樣的特質,那么數學課堂也不例外,只是學科不同而已,具體體現不同而已。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學生要在掌握一定知識的基礎上學會轉換與推理,才能生成新的知識與新的推理結果,否則就很難做到數理邏輯的推導,數學學習就會陷入迷局。也就是說數學學習必須在基礎性、拓展性課程學習的基礎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數學的和現實的問題才算是真正的學習,這樣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才能彰顯,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才有可能在課堂上發揮。為此就研究性學習的教學實踐經驗進行總結,我們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生活化情境材料,這里所說的生活化的情境材料一定要是學生可以理解的或是學生在生活經驗中經歷過的,千萬不能用自己杜撰的無中生有的材料糊弄學生,否則,教師的信用會受到懷疑,課堂教學效果也會大打折扣。也就是說我們課堂上用于數學研究性學習的材料應是建立在學生現有知識經驗基礎之上的,能夠激起學生興趣或是解決問題的欲望,體現數學研究的思想方法和應用價值,有利于創造廣闊的思維活動空間,使學生的思路越來越寬、思維空間越來越大的一種研究性材料。而在現實中很多一線教師對數學研究性材料的生活化存在著抵制與認識上的誤區,他們會產生疑問:數學還可以生活化嗎?那樣的話,是不是數學的庸俗化?其實這不僅不是數學的庸俗化,而且是對數學的升華,因為數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對生活原則性的闡釋。

2.研究性材料的來源,可以是學生日常生活中能接觸到的生活中的數學現象或數學問題,也可以是教師自己提供的能夠引起學生思考的數學問題。針對這些原始性的材料,我們不僅要從生活中提煉,還可以通過教師的思考得來。其最終的回歸點應是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對生活的感悟能力。無論研究性學習的結果怎么樣,我們都要做到把自己對數學研究性學習材料的獲得途徑教授給學生,讓他們學會思考、調查、查閱資料等學習的基本方式,從而為其后來的學習與工作提供最重要的思維邏輯基礎。

篇(7)

中圖分類號:O34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19-0118-03

0 引言

玻璃纖維增強硅橡膠經良好的工藝設計形成玻璃纖維布,有很廣泛的應用[1]。在玻璃纖維-橡膠復合材料這一項研究中,2005之前是以美國歐文斯-科寧公司[2]、PPG和法國圣戈班領先于這個領域。目前,加拿大研發部門研制了一種在冰面防滑的鞋子,這種橡膠鞋的制備即將玻璃纖維埋入強力橡膠中,利用玻璃纖維的剛性佳和橡膠耐磨的特點制成這種防滑鞋,這是玻璃纖維-硅橡膠復合材料的一個用途。近5年來,國內巨石集團等玻璃纖維集團起步,我國開始了對玻璃纖維-硅橡膠復合材料的研發,以危良才先生為主要的專家,在研究玻璃纖維復合材料做出了很大的貢獻[3-6]。

本文采用自制的玻璃纖維-硅橡膠復合材料試件,通過拉伸試驗研究分析復合材料的剛度和強度,并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得到載荷大小、纖維含量、長度、直徑等參數對復合材料性能的影響,并與試驗值對比,為玻璃纖維-橡膠復合材料的設計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1 玻璃纖維-硅橡膠復合材料拉伸試驗

1.1 試件制備

拉伸試驗是復合材料層壓板靜載荷作用下拉伸失效行為的直接表現形式。試驗過程制備兩種試件,分別是純硅橡膠試件和玻璃纖維-硅橡膠試件。制備的步驟過程可以分為:稱量、混合、靜置、抽氣、固化、切片。

1.1.1 純硅橡膠試件的制備

分別稱取液體硅橡膠和固化劑,在燒杯中用玻璃棒充分攪拌燒杯內的液體硅橡膠和固化劑,使之混合均勻;將攪拌均勻的液體緩慢均勻地鋪滿模具容器,靜置,讓液體硅橡膠充分流動,使其薄厚均勻;將鋪滿液體的模具放入抽氣裝置內進行抽氣十分鐘,因為液體的填倒和流動會產生氣泡,氣泡會影響拉伸試驗的參數和結果;最后,靜置,讓其固化至少5個小時,打開蓋子取出試件;采用沖片機,將復合材料切成啞鈴型的試件

1.1.2 玻璃纖維-硅橡膠試件的制備

在一份液體硅橡膠燒杯內加入固化劑,攪拌、填倒和抽氣的步驟與硅橡膠的制備一致,待模具內液體硅橡膠沒有氣泡產生了,將玻璃纖維布放置在液體硅橡膠上,等到液體硅橡膠滲透到玻璃纖維上后,將另外一份液體硅橡膠加入固化劑充分攪拌后填倒入模具內;靜置,讓其固化。

1.2 試驗結果分析

1.2.1 玻璃纖維-硅橡膠復合材料試件的失效特點

純硅橡膠試件在縱向拉伸下,斷裂后的試件如圖1所示。在試驗過程中,我們觀察到,硅橡膠本身基體的粘性強度高,裂紋沿垂直于載荷方向在基體中擴散,當某個靜載荷面承受能力低于施加的載荷時,發生最終的斷裂失效,且撕裂成無規則的斷面。試件初始裂紋的位置位于試件強度薄弱的地方,與試件制備的均勻度有關。

玻璃纖維-硅橡膠復合材料試件的拉伸試驗結果如圖2所示。試驗斷裂失效的模式為帶纖維拔出的纖維脫粘斷裂。這是由于硅橡膠基體與纖維之間的粘接強度較弱,裂紋主要沿著界面擴散,表現為在一些薄弱界面纖維與基體界面剝離和斷裂纖維從基體拔出。試驗過程可以看到纖維先脫粘,而后橡膠基體出現裂紋,最后斷裂,在纖維脫粘后可認為試件已經失效。

1.2.2 應力-應變曲線分析

1.2.2.1 純硅橡膠試件應力應變曲線分析

利用電子萬能試驗機,對硅橡膠試件進行拉伸試驗,其應力-應變曲線如圖3所示。從曲線可以看出硅橡膠試件在拉伸載荷作用下呈超彈性變形。把曲線分為oa、ab和bc三個階段,過程中觀察到:①當延伸率小于300%時,即oa階段為彈性階段,應力和應變呈線性關系。②a點開始試件內部最為薄弱的部位開始出現裂紋,但并未斷裂,拉伸應力和應變還在持續增大,即ab階段為裂紋擴展階段。③b點試件斷裂,即bc階段為斷裂階段。該試件的彈性模量為0.59MPa,斷裂伸長率為404.05,拉伸強度為2.34MPa,它的彈性模量為低,拉伸強度高,說明試件軟而韌。天然橡膠、順丁橡膠應力-應變曲線也是類似這種情況。

1.2.2.2 玻璃纖維-硅橡膠復合材料試件的拉伸應力-應變曲線分析

利用電子萬能試驗機,對玻璃纖維-硅橡膠復合材料試件進行拉伸試驗,其應力-應變曲線如圖4所示。玻璃纖維-硅橡膠復合材料試件的拉伸過程可分為4個階段:①OA階段是復合材料試件的彈性形變階段。隨著變形量增加,拉伸應力急劇上升到A點,即最大應力值。②AB階段是復合材料試件拉伸失效階段。到達A點后,復合材料內的玻璃纖維開始出現脫粘或者斷裂,拉伸應力在應變增長極小的情況下大幅度的下降,直到B點,復合材料內部的大部分纖維斷裂或者與橡膠發生脫粘,但是復合材料外部并沒有發生斷裂現象。③BC階段是復合材料屈服階段。在這個階段內部大部分纖維已經斷裂或者已與橡膠脫粘,硅橡膠和未斷裂的玻璃纖維在拉伸時候交聯較弱,內部各個點的受力不一樣,拉伸應力隨應變的增長不規則變化。④CE為硅橡膠的拉伸斷裂,當延伸率達到E點時候,玻璃纖維硅橡膠復合材料試件完全斷裂,斷裂口的形狀圖2,帶纖維拔出的超彈性斷裂。

1.2.3 玻璃纖維-硅橡膠復合材料試件力學性能參數變化

圖5為玻璃纖維-硅橡膠復合材料試件拉伸強度隨纖維層數變化曲線,圖中可以看出隨著玻璃纖維層數的增加,拉伸強度隨著增大,且呈加速度趨勢。由于玻璃纖維具有優異的拉伸強度,在組成玻璃纖維-硅橡膠復合材料試件之后,其拉伸強度增大。

圖6為玻璃纖維-硅橡膠復合材料試件初始彈性模量隨纖維層數變化曲線。圖中可以看出,隨著玻璃纖維層數的增加,試件的彈性模量上升,且趨于平緩。硅橡膠彈性好,但是抗撕裂的強度和剛性都不好,在加入玻璃纖維之后,彈性模量增加明顯,說明增加纖維后材料剛度變大,玻璃纖維很好的補強了硅橡膠的在載荷應力下的不足。

2 數值模擬

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軟件計算復合材料試件在拉伸載荷作用下的初始彈性模量。試件有效模量隨應變變化如圖7所示,圖中的三條曲線分別代表1層、2層和3層纖維試件。圖中看出,有效模量隨著復合材料應變值的增加變化較小,這與實驗結果一致。圖8為有效模量隨復合材料中纖維層數的變化關系曲線,圖中看出彈性模量隨纖維層數增加呈線性增大趨勢,與圖6相比,圖8的線性趨勢更明顯,原因是因為數值模擬過程的前提是假設橡膠和數值粘合完好,沒有脫粘情況發生,而在實際拉伸過程中往往會在纖維和橡膠粘結薄弱部位提早發生脫粘。但將圖7、圖8與試驗結果進行比較,兩者的趨勢一致,說明數值模擬的可靠度較高,可用作將來對復合材料更深層次的分析,提供理論依據。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本文對玻璃纖維-硅橡膠復合材料試件進行拉伸實驗及其數值模擬,得到以下結論:

①玻璃纖維-硅橡膠復合材料試件在拉伸載荷的作用下主要表現為帶纖維拔出的纖維脫粘斷裂。

②玻璃纖維-硅橡膠復合材料試件在拉伸載荷作用下的應力應變曲線分為4個階段:彈性形變階段、拉伸失效階段、復合材料屈服階段、復合材料拉伸斷裂階段。

③玻璃纖維-硅橡膠復合材料試件拉伸強度隨纖維層數增加而呈非線性增大。

④玻璃纖維-硅橡膠復合材料試件有效模量隨纖維層數增加而增大。

篇(8)

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是實施“研究性學習”的基礎。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注重學生的這種“根深蒂固”的心理需求,為研究性學習打下堅實的情感基礎。然而,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由于其生活經驗有限,所以更應該用學生熟悉的且比較容易引入課堂的內容、材料或生活情境來創設一定的研究情境,以激發學生的“研究”欲望。如在教學“平均分”一課時,教師創設故事情境“兩只笨熊分餅”。通過教師生動形象的故事講述來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問題,“為什么兩只笨熊最后都沒有吃到餅?”從而聯系生活探索“平均分”的概念和生活中的“平均分”現象。再如,在教學“三角形內角和”的時候,教師可以從兩副三角板入手,讓學生提出猜想“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O呢?”然后,學生可通過親自動手畫任意的三角形進行測量驗證,也可以任意剪一個三角形通過折一折,或剪掉三個角拼一拼來驗證。在此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興趣高漲,且讓學生經歷了知識形成的過程。

二、提供研究材料,體現研究價值

讓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必須有一定的載體,而開放性的學習材料則是實施“研究性學習”的有效保證。當然,開放性的學習材料有很多,但對低年級數學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來說,主要是向學生提供一些開放性的練習題。因為數學開放題的條件可以是多余的,答案可以不是唯一的,解題的策略和方法也比較靈活,即它有開放性的特點,發揮各自想象力,展開數學思維和方法交流的機會,并且大部分學生都能參與,都樂于參與,這樣學生的主動性才能得到充分發揮,從而也就體現了“研究性學習”的根本宗旨。如在教學“排列組合”一課后,我上了一節數學活動課,主題內容是“我是小小研究者”,將數學課上學的知識進行拓展延伸。教師根據學習內容出示問題:(1)四人握手每兩人握一次,能握幾次?5人、6人、7人、100人呢?(2)3個數字可以排列成幾個兩位數?4個數、5個數、6個數……各能排列多少個兩位數?教師提供出有價值的探索問題后,學生通過動手、合作、實踐,自主探索出了排列組合的規律,學會了用式子計算,使得復雜問題變得簡單化。

篇(9)

Exploration of carrying out the exploratory learning in the high school chemistry classroom

Liu Zhanfu

【Abstract】In the recent years’ practice, we see that teachers’ teaching idea is being changed step by step with the problem research going deep and teachers’ educational teaching theory level is also being improved. In the daily teaching preparation for lessons, what our teachers should think about first is that students are the main body and it is the first purpose to treat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researching ability as the educational teaching. In the research course, we have felt deeply teachers’ idea and diathesis is one main factor which can control students’ exploratory learning. Therefore,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launch the exploratory learning and change the way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Keywords】Exploratory learningConstructing ism learning view

2000年1月,教育部頒發了《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將舊的課程計劃中活動類課程發展成以“研究性學習”為主的綜合實踐活動。筆者認為,研究性學習既是一門課程,更是一種方法。目前,各地從課程的角度展開研究性學習的探索,對落實新的課程計劃是必要的,但如果從方法的角度探討研究性學習在學科教學中的實施,似乎更有價值。既然開設研究性學習課程的目的主要是改變學與教的方式,那么,這種改變必須在學科課程的課堂教學中實現,現行的教學方式才可能有根本改變。因此,在開發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同時,必須注重學科課程在教學形式和內容上向研究性學習的借鑒。為此,本人以實踐研究的形式,就中學化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實施研究性學習做了一些探索。

1.課堂實施研究性學習教學的理論基礎。我們的“課堂實施研究性學習教學”的研究目標是通過課堂教學,突出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科知識為載體,構建一種適合學生探究的學習環境,在教師創設的研究性學習環境中,通過學生積極、主動地“動腦”和“動手”探究,培養學生學會收集和處理信息,發展學生問題解決意識和能力,最終使學生學會如何進行學習。教師的責任就是創造含有豐富信息,使學生能夠在其中積極思考、探究和進行知識建構的真實的學習環境。此外,我們要構建一個體現學生的主動性、社會性、情境性的學習環境,這離不開其他的教與學理論的指導,包括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羅杰斯的“非指導性教學”等。

2.課堂實施研究性學習教學的環境設計。任何一種學習活動都必須在一定的學習環境下進行,研究性學習亦如此。我們認為,在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采取研究性學習方式,關鍵在于教師要創設適宜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環境。本課題,從整合教材等多種學習材料、創設盡可能真實的問題情境、開發多媒體技術、形成合作學習氛圍、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等方面設計研究性學習環境。

2.1整合教材等多種學習材料。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我們向學生提供要學習的領域知識的教學材料通常只有課本,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學方式往往是以教師為主的“啟發式”,我們很難僅僅通過單一的教材在課堂實施研究性學習這一新的教學方式的活動。為了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活動,激發他們的發散性思維,培養他們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我們在創設研究性學習環境時,從多角度、多渠道來整合學習材料,該材料包括教材、實物、增設實驗、有關問題的背景知識和模擬微觀世界的動畫等。例:在學習“原電池的原理及應用”時,我們增設了:把石墨棒與鋅片用導線外接一個小燈泡后插入酸性的高錳酸鉀溶液中,學生看到小燈泡發光、一節干電池也使小燈泡發光,學生自然得出原電池的概念。在學生完成對照實驗:把鋅片和銅片不連接及把鋅片和銅片連接在一起,分別同時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燒杯中,對照觀察實驗現象和把鋅片和銅片用導線連接在一個檢流計的兩個接線柱上,然后同時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燒杯中,觀察指針是否偏轉后,我們又增設了模擬微觀世界的動畫,并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自己歸納出原電池的原理。這時,學生情緒高漲,教師適時提出研究性學習課題“形成原電池的條件是什么?”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我們給學生提供多種材料及試劑,讓學生設計裝置圖,并用大屏幕顯示參考圖,讓學生一并完成實驗(看檢流計指針是否發生偏轉),然后學生討論、發言,學生很快歸納出形成原電池的三個條件。整節課,學生探究問題迭起。

2.2創設盡可能真實的問題情境。學是離不開一定的情境,知識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才有意義,只有讓學生在盡可能真實的情境中,甚至盡可能在實際任務中獲取經驗和建構知識,才能使學習者掌握知識并學會運用知識。因此,教師設計的問題情境應盡可能與知識被應用的實際情境接近。我們的做法是:教師盡可能在課堂上展示與現實中專家解決問題相類似的探究過程,提供問題的原型,并指導學生進行探究。“盡可能真實的問題情境”可來源于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可以是教師模擬的問題情境,可以是實際社會、生活中的問題情境。例,在學生學習“鋁及其化合物”時,給學生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去年春節期間,學生劉剛發現氫氣球非常暢銷。今年春節將至,他想通過賣氫氣球賺錢,然后將賺的錢寄往“希望工程”。他沒有很多的錢買氫氣鋼瓶,經過校方允許,他利用學校的化學實驗室設備制取氫氣。實驗室只有相同質量的鐵、鎂、鋁以及水、鹽酸、氫氧化鈉溶液。請你們幫他設計較合理的途徑制取氫氣,以及制氫氣球時,在實驗裝置設計中必須注意什么問題?這個問題是模擬現實生活,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學生懂得鐵、鎂、鋁、水、鹽酸、氫氧化鈉等物質,哪些反應能放出氫氣,并能夠計算出相同質量下哪種金屬反應放出氫氣最多,還要根據成本核算出哪種方案最經濟,最終做出決策。方案確定后,學生還要考慮如何制氫氣球。這個問題的特點是開放的,沒有唯一的、標準的答案,而且,還滲透了德育教育――因為劉剛賺錢是為了資助貧困學生上學。

2.3開發多媒體技術。多媒體技術是指利用計算機將文字、聲音、圖形、圖像、動畫等綜合應用于學科教學中。在研究性學習環境下,我們強調,要將教學內容形象化、直觀化,能刺激學生的多個感官,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大腦處于興奮狀態,能提供豐富的思維加工素材,便于學生探究,有利于學生形成全方位的知識“圖式”。

2.4形成合作學習氛圍。在課堂實施研究性學習的教學中,我們強調的合作是“師生合作”和“生生合作”,要形成合作學習氛圍的關鍵是建立良好的課堂人際互動關系。

2.5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在研究性學習環境中,也離不開教師對學生學習的評價。研究表明,教師的評價對學生的學習有相當大的導向作用。傳統的教學評價側重于選拔鑒別,側重于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只用紙筆測驗的單一方式給每一位學生分數,導致學生的學習動機是為取得高分,學習環境則是一味地解答試題。研究性學習環境下的教學評價應側重于激勵學生,側重于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可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式,重在評價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問題解決等多方面的探究能力,其評價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我們做了如下一些嘗試,初步建立了一種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實踐證明,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是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保障,對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有一定的幫助。當然,教師在設計研究性學習環境時,還應充分考慮學生已有的學科知識和經驗,以及學生的學習風格和個性差異,否則就會脫離學生實際,達不到所期望的教學目的。

3.收獲與反思。通過嘗試上述研究性學習方式的教與學,學生感覺時間流逝特快,看圖片、談設想、提方案還意猶未盡,而且學生不再受課堂探究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自己將課堂途徑中所學到的知識,遷移到課外,從生活中發現問題,引出課題。課外,學生能夠主動查閱資料,自主解決問題,學生的探究能力得以發展,學生的學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變。

參考文獻

1 田慧生著.《教學環境論》.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2 李曉文、王瑩編著.《教學策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篇(10)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3-0147-01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歷史研究性學習已在種信息歷史教學中普遍開展起來,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作為一個新生事物,歷史研究性學習在開展過程中還有一定誤區,尚需進一步澄清。

1 歷史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本質特征

從詞源來看,歷史有兩層含義:一是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二是指歷史學。作為本體,歷史指的是人類的經歷及其所創造的一切,它是過去的、既定的、不變的;作為認識,它指人類對自己過去的回憶與思考。和其他任何研究一樣,歷史研究也含有兩個層次,一是以創建或生產人類文明史上新的精神產品為目的,提出假設、設計方案并進行論證;二是對已有的歷史研究結論進行論證為目的設計方案并進行論證。歷史研究的流程大致包括:選擇一個問題或假設;研究者根據問題或假設收集證據;對證據進行解釋,排除邊緣證據;根據解釋表述觀點。從心理過程看,是對歷史未知對象的探視、確立及其意義的判斷以及對已知對象的真實性、正確性進行解釋、確立或否定的過程。

但是,研究性學習與歷史研究畢竟不是一回事,兩者的研究過程和最終追求價值是不同的,前者的價值在于其對社會的貢獻,強調對他人的有用性,而后者強調其教育價值,主要是對學習者有教育性。所有,從實際需要看,在學校教育情境下,完全嚴格地依照史學研究的方法和程序開展研究性學習不僅沒有必要,更不具有現實性。

2 歷史研究性學習中的方法問題

科學方法是一切研究的根本。歷史具體問題的研究方法需要采用一般性和特殊性的方法。一般方法,這是適用一切歷史學科的研究方法,它又可以分為分析方法(如歷史分析法、階級分析法),實證方法(如考證法、校勘法),敘述方法(如紀事本末法、編年法)。特殊方法,是適用于各門專門史的個別方法,可分為研究歷史地理的測量法、研究經濟史的統計法、研究科技史的模擬法等。

這些方法,對于廣大的學生來說不可能一一掌握,即使對于歷史教師來說也只能略知一二。因此,我們應當在盡可能地豐富自己的同時,有選擇地將歷史研究中的常見方法滲透在教學和研究性學習的指導之中。作為重點,平常在歷史研究學習中應當掌握的方法主要為分析和實證方法。在以往的歷史教學中,分析方法運用的最多,探討的也最多,而比較忽視后者的研究。

提高歷史實證能力的重要方法就是要重視史料。它是借以研究與反思人類活動的前提和根據,包括文字記錄與人類活動的遺跡、遺物以及口碑等三類。對中學生來說,在研究性學習中,雖然難以搜集直接史料,但簡間接史料還是必需的,特別要培養學習者的史料意識,形成有理有據,論從史出的思維習慣。

3 歷史研究性學習的有效模式

歷史研究性學習雖然追求的是一種個性化的學習模式,但由于它發生在歷史教學活動中,因此必須與日常教學相結合,否則很難保證有多大的生命力。目前,人們習慣采取課題研究、活動設計等開放的形式,但如下方式筆者認為更值得嘗試。

3.1開放式習題

這種習題條件不完備、結果不確定、思路開放、表達形式多樣化,多以培養能力、訓練思維為目的的認知類習題。學習者不可能在教材中找到現有的答案,必須通過自己努力,查找資料,提出假設,論證假設,表達觀點。既然是習題,一般來說它出現在一段教學之后,依附于一定的知識。所以,教師也應當對學習主題進行研究,了解學習者的動機,研究學術的有關發展,才能設置比較合理的習題。可以引進目前史學界爭鳴的問題,以促進學習者的研究。例如,對科舉的一點思考;是嗎等等。學習者發現自己參與到史學研究的前沿,更會促進其主動學習的動機。當然,開放式習題也要注意題目的設計,要盡可能貼近學習者,要設計一些情境化的問題。

3.2教材研究

在教師的合理分工和指導下,對學習材料進行分析研究。對學生歷來說,就一段歷史進行研究,并在此基礎上編寫學習材料供大家共同閱讀是具有挑戰性的事情,也極具有吸引力。其過程可分為:教師和學生根據現有的條件,精選一段教材內容作為對象,學生根據自己情況選擇一段,并提出自己所具備的條件和開發的目的,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選擇參考資料,按照自己心目中的歷史與編寫樣式,編寫“教材”作為對原教材的補充,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也取得了不少收獲,最重要的是學生們以研究者的眼光看待原來認為是圣經般的課本,自信心和能力也得到很大提高。

篇(11)

二、網上研究性學習系統的設計

(一)網上研究性學習模式的提出

在網上研究性學習模式中,教師將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材料的組織者、學習過程的導航者、學習活動的指導者。課程的教學更多地圍繞學習者的需求和興趣而展開。學生可以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自主地獲取課程知識,并通過專題研究進行協作學習、個性化學習與探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活動包括自學課程內容與相關知識、觀摩虛擬實驗演示、瀏覽案例、搜尋研究專題、探索問題解法、方案設計、實驗工作、交流研討、數據處理、結果分析與自我評價等內容。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學習者可獲得學習能力、研究能力、實踐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

(二)網上研究性學習系統的設計原則

網上研究性學習系統是一種基于研究性學習模式的網上學習系統,其設計原則如下:

1.網上研究性學習系統的設計應能實現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指導的教學模式。

2.網上研究性學習系統應能構建學習與研究環境,如虛擬課堂、虛擬實驗以及研究專題社區等。

3.網上研究性學習系統應提供人性化的教學情景和豐富的研究背景材料,讓學習者在其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與親切,對學習者開展自由探索和自主學習進行鼓勵與促進。

4.網上研究性學習系統應能提供個性化學習的支持,如個人學習空間和個人學習評價。學習者可以根據自身的進度和興趣自主學習知識和構建自己的知識能力。

5.網上研究性學習系統應提供團隊協作學習的支持,如提供協作的學習與研究環境及協作交流手段。

6.網上研究性學習系統應能提供研究性學習的支持,它強調學習者的主動探究和親身體驗以及基于真實任務的研究問題的解決。

(三)網上研究性學習系統的設計

我們設計的網上研究性學習系統是一個實現研究性學習模式的綜合網上學習系統。它為全校所有課程提供統一的網上教學、網上學習以及教學管理等服務。學生通過網上研究性學習系統可自主地進行課程的個性化學習、協作學習和研究性學習,借助豐富的網上教學資源和研究資源開展專題研究,并與教師進行廣泛地交流。教師則可利用網上研究性學習系統中提供的網絡環境、開發工具、教學資源及其服務,開展網上學習指導、教學內容的組織、課程資源與研究專題設計、團隊協作管理以及師生交流。教務管理部門通過網上研究性學習系統組織與實施每學期教學計劃、網上選課、網上學習、教學評估,以及統一建立課程資源庫、研究專題庫、教學數據庫、教師數據庫、學生數據庫和其它資源庫等工作。

(四)網上研究性學習系統由三層結構組成

l.教學數據與資源層。教學數據與資源層由多個業務數據庫與教學資源庫組成,如教學信息數據庫、師生數據庫、課程內容庫、研究課題庫以及研究資源庫等組成。它們構成了網上學習系統所有的數據源。

2.網上學習支撐平臺。網上學習支撐平臺提供網上學習應用系統運行環境與應用構建。此外,該平臺提供應用子系統之間的應用集成、數據共享與資源整合。

3.網上學習應用系統(E-learning系統)。網上學習應用系統由課程學習、課程教學、課題管理、教學管理等子系統組成。它們分別實現網上研究性學習系統的各個主體功能。

(五) E-learning門戶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香蕉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456| 成年入口无限观看免费完整大片| 国产激情久久久久影| 99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三级免费电影| 亚洲人成日本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作品大全| 国产乱来乱子视频| 91在线手机精品免费观看| 无翼乌全彩之大雄医生 | 99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 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动态图 | 免费一级成人毛片| 国产在线一卡二卡| 国产精品国产国产aⅴ| 两个人的视频www免费| 欧美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免| 亚洲欧美色图小说|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2021 | 无码专区天天躁天天躁在线|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一区| 永久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播放 | 好吊妞在线成人免费| 三上悠亚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暖暖免费高清日本中文| 亚洲综合综合在线| 美妇班主任浑圆硕大| 国产一在线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韩国一级毛片完整高清| 国产国语对白露脸| 黄色a级片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视频一区| 99re热久久精品这里都是精品| 天堂mv在线免费看| 中国陆超帅精瘦ktv直男少爷| 日韩黄a级成人毛片| 亚洲AV第一成肉网| 欧美videosdesexo肥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