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創新點論文大全11篇

時間:2023-03-20 16:16:17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信息技術創新點論文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信息技術創新點論文

篇(1)

[中圖分類號]C93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1)2-0075-03

1 引 言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技術和通信技術的發展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也越來越多的影響了企業的日常運營活動?,F代企業面臨的競爭十分激烈,沒有任何一個企業可以長久的保持競爭優勢。企業要想保持競爭地位,就必須不斷地進行創新,來適應激烈的競爭環境和不斷變化的市場。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全球信息網絡將把國家、地區、單位和個人聯成一個整體,它的出現預示著世界信息社會的來臨。在信息社會中,社會生產過程和產品將實現數字化、網絡化、集成化、智能化、移動化、個性化、參與式和交互式。如今,互聯網與通信技術已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主流技術。企業在進行技術創新的過程中,現代信息技術、網絡的發展不僅對技術的創新產生深刻的影響,也影響著企業創新的來源。

2 創新的來源

“創新(Innovation)”一詞可以追溯到熊彼德在1930―1940年所提出的“創新學說”,在其所著《經濟發展理論》(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一書中,主張創新是現存技能、資源及其他資產的再結合。在該理論中涵蓋創新的五種形式:引進新產品、采用新生產方式、開發新市場、取得新原料與新組織的推行。而技術方面的創新是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主要因素。技術創新的過程不止是在實驗室里的創新,而是要將技術創新的成果最終成功的商業化。

一般來說,企業技術創新的來源主要有個人和組織兩大類。個人創新的動力往往是因為用戶為了滿足自己的某些方面的需要而產生的想法,組織創新往往是企業本身,或者是從事研發的大學、實驗室、研究機構等,為了尋求競爭優勢,通過加大研發的投入,來不斷地產生出新的產品、新的功能、新的獨特的競爭優勢,來鞏固自己的競爭地位。進行有重大意義的創新時,單獨的個人或是一個企業或組織因為受到各種資源的限制,如人力、資源、思路等,單獨創新變得十分困難,這就需要個人和企業間的相互合作,在信息上互通有無,資源上優勢互補,可以形成更多的創新的動力。

2.1 單獨的創新來源有發明家或用戶

發明家必然是重要的創新來源,他們總是擁有創新的思維,經常思考怎樣創新和發明。他們對現有的技術水平的特點十分了解,而且更加的了解現在的產品或服務在什么地方有所欠缺,應該怎樣改進,或者是現在有什么方面的產品是空白,應該進行創新來填補。很多的創新都來自發明家,例如,電燈、電話等。這些創新都給社會發展帶來質的改變。用戶的需求也是創新來源的重要方面。用戶會覺得有某些方面的需要,但是現有的產品并不能滿足,所以用戶便開始尋求新的途徑和方法來滿足自己的需求。這些建議也會形成創新,一旦成功,就會有很好的市場。例如,滑雪板的誕生就是因為滑雪愛好者的興趣而發明出來的產品,上市之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2 創新可以來源于企業自身,也可以是與企業有競爭或者合作的組織,或者是一些專業創新機構,如大學等

很多企業擁有研發部門,對所擁有的資源、能力及戰略發展目標十分了解,所以可以更好的進行有目的的創新。創新可以是基礎研究的創新,也可以是應用方面的創新,一個創新成功的應用于商業的過程是十分艱難的。創新也可以來自企業的競爭對手、客戶,供應商互補企業等。創新是一個過程,不是單獨進行的,在同其他的企業進行商業往來的時候,往往是容易發現創新點的時候,由客戶、供應商提供的信息,競爭對手的策略等都會成為企業創新的來源。同樣,創新的項目也可以交給大學科研機構。這些地方有更多的資源、人才專門參與創新,能將大學中產生的創意商業化,是很多大學科研機構的目標。同樣,有專門從事創新業務的一些私人的非營利組織也是創新的重要來源。

所有的創新都不是孤立進行的,各個不同的創新源在進行創新的過程中相互影響,形成創新源系統,共同對創新產生著影響。如下圖所示。

3 現代信息技術對企業創新來源的影響

基于現代信息技術,企業和企業之間,企業和個人之間通過信息和網絡聯系,已經變成一個“網”中的共同體,創新就成為了很多個人和組織共同作用的結果。信息技術在管理層面上將發揮特別重要的作用,并根本改變企業的管理模式及工作方式。組織模式將向縱向層次減少、橫向聯系增加、交叉綜合、系統集成、并行工作的體系轉變。

由于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供應商、企業、客戶、競爭者等都處在同一個網絡中,信息的傳播速度非常的快,所以任何一個組織或個人的思想、創意都會很快地傳播開來,并得到反饋,這樣,創新的來源就會更加的快捷、有針對性,成功的概率也就更高??蛻舻男枨笠矔芸斓膫魉偷狡髽I,甚至是供應商和企業的競爭對手,這樣,企業在開始進行創新的時候就會有供應商的配合或是競爭對手的競爭,這就要求企業的反應必須十分的迅速、準確,要很快地滿足客戶的要求,否則就會是一次失敗的創新,因為可能別的企業已經先將這個創新應用到了商業之中,并且占得了市場的先機。

3.1 現代信息技術下,創新更多的來自組織間的合作,并不再受地域限制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單獨進行的創新很難存在,這不止因為信息網絡的發展,使得所有的個人和機構聯系緊密,更因為隨著科技的發展,創新對資源和能力的需求越來越多,單個的企業或組織難以獨立承擔,需要企業間的合作。在合作創新的過程中,會形成技術集群。技術集群是因為企業地域相近而形成的集群。因為在技術發展的過程中,企業間、組織間會進行交流,地域上離得近的組織在交流上有著天然的便利,所以漸漸形成了具有技術方面相似性的技術集群。通過現代信息技術,遠距離的企業和組織間的技術交流也越來越便捷,所以共同創新也可以在很多的相距比較遙遠的企業間合作出現。

3.2 技術的創新更可能被外包

隨著各個不同的企業和個人之間形成網絡,技術創新形成模塊是必然的。當今世界技術創新活動日益呈現出新的特點:一是技術創新的投入高、風險大。而且其中包括新構思的形成,研究開發、產品生產直至成功商業化全過程鏈條長、不可預測因素多,因而風險大。二是技術的綜合性和集群性越來越強?,F代高技術一般都是邊緣性技術,創新需要多方面技術知識的協同,一項創新的實現往往依賴于相關創新的突破和帶動,從這個意義上說技術合作是社會分工的必然結果。國際上已經有很多企業不斷地將大量研發業務“外包”出去,使得企業能夠縮短開發時間,降低開發成本。大規模的技術合作要求企業通過部件外包、建立創新聯盟等方式與外包商共同開發,而技術創新的模塊化使得產品生產與創新能夠并行展開,從而將產品創新管理過程中的各環節更加有效地聯結起來。企業可以使外部資源內部化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

3.3 現代信息技術對企業其他方面的影響,導致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

在技術方面的創新是企業創新的重要方面,還有其他的創新對技術創新產生影響。其中有:一是來自知識方面的創新。德魯克認為,創新的來源為知識,而非傳統的生產因素。在面對創新時,新知識(新產品或服務所需者)與舊知識的差異性對企業了解及發展創新極為重要,同樣重要的是創新成功所需的新知識的數量,及新知識的明確性。創新是可以通過學習、經由訓練達成,也可以付諸行動的,所以創新是一個可以學習與實現的領域。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各種信息的飛速傳播,任何新的知識都可以很快的傳播,獲取知識的途徑也變得簡單,在這種作用下,各種知識出現一種大碰撞的情形,可以很快的衍生出新的知識、新的創意、新的創新,所以知識的飛速傳播為技術創新提供了重要的來源;二是企業管理的結構發生而影響了技術創新的來源。企業朝向扁平化發展,上下級的交流更加的便利和頻繁,所有的信息和資源得到更好的互換和交流,這種變化使得企業各方面都得到很好的溝通,十分有利于創新?,F代的管理軟件也都十分的先進,可以對企業各方面的指標進行評估和預測,對很多情況作出模擬,更有利于企業作出正確的決策?;趧撔碌膶用嫔险f,這些先進的軟件為企業的技術創新提供了很多的有用的工具,促進企業作出有用的、高效率的創新。

4 海爾技術創新的典型案例分析

海爾銀色變頻冰箱成功占領市場。冬天是冰箱市場的淡季,而一向以技術創新領先于行業的海爾冰箱公司,推出了科技含量極高的銀色變頻系列冰箱,創造了淡季熱銷的奇跡。

消費者到底需要什么樣的冰箱?海爾銀色變頻系列冰箱的熱銷表明,消費者需要的是能夠滿足他們個性化需求的高科技產品,而不是一般的無差別產品。海爾冰箱在全國范圍內推出B2B冰箱產品定制以來,訂單火暴。而海爾銀色變頻冰箱更是直接根據用戶的意見開發出來的。把握了消費者的真正需求,就等于把握住了市場先機。

海爾銀色變頻冰箱的優勢還遠不止此,由于在外觀、節能及溫控上的技術突破,真正捕捉并滿足了消費者的潛在需求,在業界引導了一股新的冰箱技術開發潮流。很多企業紛紛效仿,從而再一次形成一股技術升級的潮流。

海爾另一個名牌產品是海爾洗衣機。海爾國際A級滾筒機等節水型洗衣機在歐洲十分暢銷,不僅引發了一系列出口銷售熱潮,還引來大批經銷商。海爾波輪洗衣機對亞洲、非洲、美洲市場的出口量也十分大,因為依靠科技創新,為美國“量身定做”的“手搓式”小小神童洗衣機、為歐洲專門設計的“大容量”波輪洗衣機、為中東地區研制開發的“節水型”波輪洗衣機、防風沙的洗衣機等都贏得了世界各國用戶的青睞與好評。

為了與世界先進技術保持同步,海爾與日本GK公司成立了中國第一家合資設計公司――“海高”設計公司,運用世界尖端科技――激光造型技術以及CAD、CAE、CAM設計加工技術,致力研究開發世界領先而又適合每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洗衣機高科技產品。為滿足世界范圍內消費者的需求,海爾與擁有世界最新技術的公司建立技術聯盟,在世界各地設立信息中心和設計分部;海爾工業園中央研究院設有世界一流的實驗室,研究開發超前10年的技術,增加技術儲備。海爾還與國內外科研院所及著名大學合作,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海爾建立的檢測中心,獲中國家用電器檢測所實驗室認可,由海爾檢測中心出具的數據與國家權威檢測機構有同等效力。

海爾的成功案例,可以看出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企業獲得技術創新的來源不再是單調的發明家、實驗室、企業研發部門,而是大量的信息資源相互交流、整合所得的結果。

海爾公司在技術方面創新的成功顯而易見。在銀色變頻系列冰箱的研發中,海爾集團專門開發滿足消費者個性需求的產品。創新思想的來源雖然是客戶,但是基于信息技術的B2B冰箱產品定制,這和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是分不開的。只有信息技術的發展,企業和客戶之間的無障礙的交流,使得企業能充分了解客戶的需要,產生出適應市場的創意,取得市場的成功。由于現在信息技術的靈通,海爾的冰箱很快的被競爭對手所模仿,所以還需要不斷地進行創新和改革才能保持住現在的競爭優勢。海爾洗衣機的創新和發明的產品是面向全球的。正是由于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全球的網絡化,海爾能夠準確地瞄準市場,與不同的地域的研發機構進行合作,識別世界各地的不同客戶的需求,滿足各地市場的需要,開發更加個性化的、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

5 結 論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企業創新的源泉發生了更多的變化。技術創新的來源應是企業各個組織共同努力的結果,須由多個機構或個人經過反復的討論調查,才能得出準確的創新創意,同時還需調動各個資源使其商業化才更具有價值。由于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競爭環境的日益激烈,企業技術創新則更多的來源于企業間的合作以及和對未來競爭態勢的分析和預測。企業間的相互關系變得復雜,這就要求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更加符合社會的需求。在創新的過程中更加注重合作創新。在合作交流中實現創新并成功的應用于商業。同時,技術的創新也可以作為模塊來外包,這樣既可以得到創新成果,還可以避免創新對資源的占用帶來的風險。采用戰略聯盟,許可的方式,與研發企業共同開發,將技術創新管理過程中的各環節更加有效地聯結起來,使外部資源內部化,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這無疑也是創新的一個更好的方式。因為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傳播迅速而且便捷,外部因素對企業的創新產生更多深刻的影響,同樣也可以通過知識創新,管理創新來促進企業的創新發展,開拓更多的創新源泉。

參考文獻:

[1]陳勇強.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超大型工程建設項目集成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

[2]張繼林.價值網絡下企業開放式技術創新過程模式及運營條件研究[D].天津:天津財經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

[3]王雪利.超強競爭環境下戰略創新機制與路徑研究[D].天津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

[4]王非絨,陳勁.網絡環境對技術創新組織的影響與趨勢分析[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6(6):50-54.

[5]劉汶榮.技術創新機制的系統分析[D].長春: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

[6]周艷春.信息技術環境下組織創新的模式選擇[J].科技管理研究,2007(6):224-227.

篇(2)

 

信息化浪潮正在越來越深刻地影響著經濟發展的進程,并改變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人們也越來越迫切地意識到信息化不僅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而且還是未來發展的制高點,它關系到科技、經濟、社會、文化、政治、軍事、國家安全的全局,其水平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程度、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和經濟增長能力的重要標準。

我國的信息化建設一直堅持走有中國特色的信息化道路,取得了一些成績,為實現經濟和社會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在建國六十周年之際,及時總結我國信息化發展進程的經驗對我國未來的信息化建設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國信息化建設的基本經驗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

從我國信息化發展歷程不難看出,我國信息化是在相對落后的生產力條件下,在推進工業化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順應世界潮流,在較高的起點向前推動的。在相對落后的基礎上發展先進的生產力是我國信息化發展最核心和最根本的特征,它是建立在我國特殊的國情基礎上的,體現了我國信息化發展的特殊性。從這個特殊性出發,就決定了我國的信息化不能走西方國家的老路――先工業化再信息化,而必須把工業化和信息化結合起來,推動產業結構升級,以信息化促進工業化,實現工業化和信息化并進,推動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信息化是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可以說,工業化是信息化的物質基礎。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信息技術的研究與開發、信息產業的發展,都需要有工業化的發展作為載體和后盾。信息化技術的基礎研究、開發應用,要由工業化發展到一定程度所獲得的資金積累來支持,同時,先進的制造技術和發達的制造業為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因此,高度發達的工業化是信息化發展的基礎條件和必要保證,沒有發達的工業化作基礎,信息化就缺少相應的物質基礎、產業依托和技術支撐。信息化的發展不能脫離工業化的基礎,不能盲目跨越工業化這個階段,繼續完成工業化仍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不可逾越的歷史任務。

2、在政府宏觀調控下充分發揮市場作用

信息化是由國家主導,還是由市場主導一直是一個有爭論的問題。從發展趨勢看,以市場為主、市場與政府互補進行導向是信息化導向的基本方式,這一基本方式也可以概括成“在政府宏觀調控下充分發揮市場作用”。一方面,政府通過統一規劃和基于長遠及全局利益的統籌協調來彌補市場的不足;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大力推進資金籌集、工程建設、運營管理的市場化運作。通過政府與市場的有機結合,走出一條低成本、高效益的中國信息化道路。論文大全。

首先,信息化的發展既提出了加快市場化進程的現實需求,也為加快市場化的進程提供了物質手段。市場化的發展也為信息化提供了具有支持和促進作用的活動舞臺和發展空間。因為信息化的發展取決于科技進步的腳步,而市場經濟是科技進步的土壤和水分,只有在現代市場經濟中,科學技術才能沖破傳統的束縛,取得日新月異的發展,信息化才能獲得發展的動力。

其次,我們在強調充分發揮市場作用的時候,也不能忽視政府的作用。在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推進信息化,政府的地位有其特殊性。政府在信息化推進中的作用只能加強,不能削弱。這主要是因為:①信息化是信息技術、信息網絡普及應用和廣泛滲透的過程,但它不僅是技術本身,而是更深刻地涉及到管理制度、組織結構以至思想觀念變革。因此,信息化是一場革命,需要政府強有力的推動。特別是對于經濟基礎相對薄弱、國民教育素質較差的發展中國家,信息化的推動更需要政府高層領導卓越的政治遠見和戰略決策。② 推進信息化是覆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舉措,而且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政府的組織協調工作不可缺少。

3、以應用需求為主導

信息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自 20 世紀80 年代以來逐漸成熟,已經成為當今信息化浪潮的驅動力量,但它對整個經濟社會的影響和由此引發的變革,取決于在各個領域的滲透和應用。技術是手段,應用才是目的。信息化實質上就是不斷擴大信息技術在各個領域、各個層次上的應用。

信息技術的應用改變了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方式,提高了信息資源轉化為財富的潛在能力。只有抓住應用環節,才能產生效益。信息化應用發展是由應用需求拉動和信息技術推動兩方面來驅動的。論文大全。一方面,信息技術的新發展為各種業務應用的發展提供了新機遇。另一方面,信息化應用發展又為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推動力和更廣闊的信息產業市場空間。信息化進程就是一個信息技術應用與信息技術、信息產業相互推動、相互依存的進程。

4、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相結合

信息化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進步與創新。正是由于信息技術及其產業具有源源不斷的創新性,才使其成為當代最先進、最活躍的生產力。技術創新已成為推動信息技術應用的重要動力。鼓勵技術創新,首先要增加研發的投入。近年來,國家財政對科技的支持不斷增強,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研發經費年均增長速度最高的國家之一。其次,還要形成一定規模的研發力量。我國的研發力量主要由大學、科研所和企業組成,其中大學和研究所主要從事基礎類研究和技術開發類研究,企業的研究則集中在試驗發展領域,技術力量有了一定的積累。

在信息時代,技術革新的速度遠遠高于人和組織的轉變速度。信息技術的高速更新和廣泛應用,對原有結構、業務流程的變革和資源的重新整合產生深刻的影響。因此,技術創新必須與體制創新相結合。從靜態的觀點看,現有的信息技術設定了信息化發展所可能達到的上限,但實際上能達到多少則是由制度決定的。從動態的觀點看,良好的制度能夠推動技術可能性邊界不斷擴大,而不良的制度只能造成技術進步停滯不前。

5、堅持人才隊伍建設

信息化人才是信息化發展的成功之本,對其他信息化要素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是信息化的依托和關鍵。信息化行業是技術變化快、滲透能力強和國際化特征顯著的行業,其中人才直接關系到信息化行業的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被認為是信息化推進的核心和動力。論文大全。因而,積極推進信息化人才建設,在各行各業實施信息化人才戰略,是順應時展的需要,關系到信息化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核心競爭力的全面提升,不僅可以對各類人才發展起到統領作用,而且對推動整個科技創新、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具有重要意義。

信息化是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對我國來說,信息化為我們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通過信息化可以實現產業優化升級、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關鍵環節,可以為進一步改革、開放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反之,錯失信息化良機,我們將在新一輪的國際競爭中成為“邊緣化”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會越來越遠。但是我們也應看到,信息化建設是一個全新的事業,信息化也是一個漸進的歷史化發展過程,新的情況、新的問題層出不窮。不斷認真總結各個時期的經驗教訓,可以避免大的決策失誤,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以減少資源的浪費和不必要的損失,保證我國信息化建設始終沿著健康、有序的方向前進。

參考文獻:

1、懷鐵錚.信息化――中國的出路和對策[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

篇(3)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4-2117(2016)19-0105-02

實現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有效融合,首先應是創新教學模型,在教學模型創新的基礎上,依據所創新的教學模型設計教學過程。在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支撐教學的效果好于在常規教學條件下完成,信息技術才有可能給教學帶來革命性的變化,才有可能實現深度的融合。

當前,化學教學中面臨著一個重要的課題,即“如何恰當地運用信息技術變革和創新教學手段,解決傳統教學中難以突破的問題,為學生開辟一個更為寬廣的學習平臺,讓學生在學會知識的同時,會思考,會創造”。下面筆者將結合課例,對信息技術與化學教學的融合做初步的探討和研究。

利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理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新課程理念認為,教學成功的關鍵不在于教師的教,而在于學生的學。在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時,教師的角色是教學信息資源的設計者、學生學習的促進者。這就需要教師不僅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還要掌握一定的網絡技術和課件制作能力,并對教學信息資源進行精心設計、策劃。教師不能只把網絡資源當成是備課尋找素材的來源,也不能僅把計算機、手機或者其他電子設備當作教師粉筆、語言功能的延伸。教師應把信息技術逐漸轉變成學生手中的筆和紙,最終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工具,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例如,在教授《人工固氮技術――合成氨》一課中,筆者將信息技術融入課堂預習環節,制作了手機APP――“合成氨”的網絡教室,網絡教室分為合成氨工業發展、科學史話、思考與交流、自主檢測、輕松一刻五個模塊,每個模塊設置了評論、分享、收藏等功能。網絡教室具有圖文并茂、內容豐富等特點。教師引導學生在課前將APP下載到手機上,學生也樂于接受手機的學習方式,從而進行個性化學習,共享資源,并能夠更省時間、更有針對性地做好課前預習工作,實現信息技術為教學服務,達成人機交互,師生、生生互動。

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激發求知興趣

化學學科中技術類的內容在常規教學中往往很容易被教師上成抽象的理論課,教學過程枯燥而空洞,學生興趣不大,積極性也難以調動。然而,在先進的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計算機、電子白板、教學輔助軟件等向學生展示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創設情境,提供學習資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學中,信息技術不僅是教師教學的輔助工具,還應成為學生的學習工具。教師要引導學生視聽結合,邊看邊想,使每位學生都成為信息的閱讀者,同時,教師也不再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唯一信息源,而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意義建構的促進者,是他們的學習伙伴和朋友。例如,在教授《人工固氮技術――合成氨》一課前,筆者帶領一個興趣小組走進本市合成氨工廠進行實地考察,并制作了微視頻,然后在課堂上播放,并請參觀的同學介紹交流,從而將空洞的理論變得直觀形象,給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利用信息技術有效支撐,突破教學重點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內部心理結構的過程,學習的形成過程是學習者主動地建構知識意義的過程”。中學階段,化學概念的教學就是要讓學生主動地建構化學概念的意義,掌握化學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并將其納入到原有的化學認知結構中,從而形成新的化學認知結構,內化為習得的經驗。在解決氨氣的合成方法這一重點時,筆者進行了深刻反思,由于學生已經在高一學過實驗室制法的內容,當時所采用的常規模式是投影實驗裝置圖,教師引導學生回憶,機械記憶相關知識,但這種教學模式效率不高,學生參與意識不強,難以靈活運用。為此,筆者使用了信息技術模擬實驗裝置,制作了仿真實驗室,引導學生上臺動手組裝儀器,將整個實驗過程生動、形象、直觀地呈現出來,其他學生還可以補充或者提出各種新思路。這樣,通過創新教學模式,應用信息技術有效支撐,使學生動起來、課堂活起來,從而能順利突破教學重點。

利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形式,提高教學成效

學習中,學生如果僅依靠教材是難以獲取豐富的知識的。因此,筆者引導學生由依賴書本的學習轉向學會利用資源的學習。例如,課前讓學生分工研究,課上分組討論“假如你是合成氨工廠的廠長,如何提高產量和降低成本”,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利用互聯網尋找各種信息進行觀察、分析、討論,展開了自主性、探索性的學習活動。學生在課前進行針對性研究,并在教師的指導下展示自己優化整理的資料。通過多媒體資料的展示,一方面增大了課容量,提高了學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綜合分析及語言表達等多種能力;另一方面教師可組織學生通過評價作品,形成觀點意見,達到意義建構的目的。這樣既增強了學生的參與度,充分展示了學生的計算機等多媒體應用的水平,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利用信息技術延伸知識,豐富教學內容

互聯網是信息的海洋,教師應通過信息技術盡可能恰當地融合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豐富多彩,吸引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并使學生從研究中獲得學習的樂趣和知識的價值。筆者所創設的網絡教室APP,能夠采用多種評價方式對學習效果進行反饋,如根據學生不同需要布置個性化作業,請學生繼續借助網絡互助學習平臺歸納總結學習內容、相互交流,以及寫研究性報告、小論文等,這就使知識得到了很好的延伸。

篇(4)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the Developing World

Proceedings of the 3rd.Asian Applied

Computing Conference(AACC2005)

2007;

Hardback

ISBN9781860948275

Imperial College Press

L.M.帕納克主編

在闡述及解決管理、社會與健康服務、運輸、安全及教育等性質不同領域的問題時,信息與通訊技術(ICT)已成為不可或缺的工具。由于設備成本的急劇下降,該技術在發展中國家中已廣泛使用。第3屆發展中國家信息技術創新應用國際會議(亞洲應用計算會議(AACC)于2005年12月10-12日在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舉行,其主要目的是討論直接與發展中世界有關的創新信息技術解決方案。本次會議共收到了來自世界各國的233篇論文,其中133篇論文被大會接受,在會上做介紹。本書是這次會議的會議錄。

本書共收錄了68篇論文,分成8個部分。第一部分算法與計算,20篇。第二部分社區信息學,6篇。第三部分發展中世界的創新應用,8篇。第四部分移動計算與無處不用的計算,16篇。第五部分自然語言處理,3篇。第六部分軟計算,9篇。第七部分語音識別,15篇。第八部分其他,5篇。

有代表性的論文的標題為:1.矩陣胚表示的組合生成:理論與實踐;2.出自運行跟蹤的某些偽數據競爭的檢測;3.尋找稠密集的凸包;4.族群中節點的最佳資源集合的概率負載平衡;5.用于分布式系統中多維多選擇背包問題的新啟發式算法;6.二部圖中Pk分割問題及相關問題的復雜性;7.使用超線化技術的加速布爾SAT引擎;8.用于解決Pram模型中多選擇多維背包問題的新策略;9.遍布因特網的實時服務;10.加權的Max2SAT的有效分支限界算法;11.利用簡單特征的基于內容的圖像檢索;12.鄉村借貸者的信用估計模型;13.虛擬數字圖書館:先進方法與技術;14.用于就業查找的無文本用戶界面;15.土地記錄的電子管理方法;16.VoD系統中建立在視頻優先權基礎上的有效信通分配;17.移動網絡中組播通訊基于遺傳算法的路由選擇;18.網絡政策對因特網業務流量的影響;19.Javabean組件實現層次模型;20.利用統計編碼方法分析醫學圖像壓縮。

本書是英國帝國學院出版社的《計算機科學與工程進展:報告及專著》叢書第2卷,可供ICT研究人員及研究生閱讀借鑒。

胡光華,高級軟件工程師

篇(5)

    一、新經濟條件下壟斷市場的形成

    1.網絡外部性、正反饋效應和需求方規模經濟

    網絡外部性作為新經濟最基本特征,是指某一信息產品對一用戶的價值隨著采用相同產品或者可兼容產品用戶的增加而增加的現象。因用戶數目增加而增加效用是產品的直接外部性,而由于用戶數目的增加導致更多互補產品供給而實現效用增加則是產品的間接外部性。網絡外部性是網絡規模擴大過程中的一種規模經濟。產生于市場需求,是一種需求方規模經濟。需求方規模經濟的存在,導致某一特定網絡產品用戶越多,該產品具有的價值越大,從而吸引更多用戶,由此形成網絡擴張的正反饋效應。在此效應作用下,信息產品市場迅速擴張,市場占有份額提高,市場壟斷性加強,可能形成獨家壟斷性市場結構。

    而工業經濟下亦存在的正反饋效應,也有規模經濟效應。但是這種來自供應方規模經濟導致的正反饋效應,在產品達到一定產量便進入”邊際收益遞減”階段,負反饋將發揮支配作用。因此舊工業經濟時代,廠商很難將規模擴大到壟斷整個市場的地步,單個公司主宰市場的現象難以出現。

    2.兼容性與標準化競爭

    產品的兼容性指一個“系統”中兩種組件結合并工作的能力。兩種產品結合并共同提供服務但沒有成本時,就說是兼容的。這種產品之間的兼容性程度直接影響網絡規模大笑,從而影響產品的應用速度和市場地位。如果產品兼容,擁有的網絡價值相同,以成本競爭優勢地位。但是如果產品之間不兼容,而網絡外部性較強,如果廠商采取先發優勢進入市場并形成行業標準,在正反饋效應作用下,可以獲取巨大的超額利和市場控制力,甚至壟斷市場。由于標準選擇中的鎖定效應,使得信息市場中,消費者預期對產品的市場壟斷地位具有重要影響。在信息市場上,新生產品想要進入時,除了自身技術優勢,還要通過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差異化競爭等手段來積極引導消費者,通過正反饋效應來形成和擴大市場壟斷地位。

    3、產品或市場進入壁壘

    進入壁壘是導致市場壟斷的重要因素。在信息市場上,先入者的技術標準構筑起后入者的市場進入壁壘,從而導致市場壟斷。歸根結底是因為信息產品的網絡外部性。從網絡外部性和消費者惰性產生的鎖定效應來看,消費者是進入壁壘的設立者,雖然并非自己選擇。但是,信息市場上,技術創新是動態過程,創新而帶來競爭的持續不斷,競爭可以打破壟斷形成新的壟斷,技術標準也會不斷更新。這些競爭圍繞技術標準化展開,先入方用作進入壁壘的技術標準成為后來者進入市場的障礙,競爭也就以此為關鍵,由此,信息技術不斷被替代和升級,也出現了網絡經濟時代壟斷的一方面特征:高競爭和高更替。

    4、知識產權和專利權保護

    知識產權是為了鼓勵知識產品生產而授予知識產品生產者的一定程度的壟斷權,對促進技術持續創新十分必要。傳統工業經濟時代己經如此。企業是要從創新的利潤中汲取創新動力的。而利潤才通過發明專利加以保障。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知識產權是法律賦予的一種合理壟斷。在新經濟時代,知識產權保護和網絡效應更使得企業在信息技術快速變化發展的情況下保持一定市場壟斷性。比如微軟公司的操作系統市場地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本國的知識產權保護。

    二、網絡經濟條件下壟斷市場的特征

    1,壟斷市場的技術性

    新經濟時代的競爭主要是技術創新的競爭,技術壟斷是企業在市場中占據壟斷地位的關鍵因素。尤其是信息技術產業,技術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核心和靈魂。由于有知識產權和專利法的保護,技術的不斷擴散和難以仿制的特點,創新企業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技術壟斷,對企業的市場壟斷地位具有直接的決定作用。這和舊的工業經濟時代不同,工業經濟時代影響競爭的決定因素在于資本,企業只有擁有足夠購買生產資料的資本才能在競爭中勝出。因此,競爭的積累主要是資本積累的競爭,壟斷的企業多是資本雄厚的大企業。而網絡經濟時代占有市場壟斷地位并不一定開始都是大企業,壟斷地位不能單憑市場份額來判斷。

    2.壟斷市場的易變性

    在新經濟時代,壟斷是以技術為主導的壟斷,技術創新是形成市場壟斷的關鍵性因素。由于創新技術的不易性和進入壁壘,以及知識產權和專利法的保護,再結合信息產品的網絡外部性特征,壟斷企業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有較強的優勢和穩定的市場壟斷地位。一浪高過一浪的創新活動也使得信息技術產品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使得新經濟下的壟斷具有很強的世時期性和脆弱性,更是暫時性的壟斷。熊彼特指出:任何一種壟斷地位都不可以高枕無憂的,在公共事業領域以外,一個獨家賣主的地位,一般只能在他行動的不像一個壟斷者時,才能夠爭取到并在幾十年內保持住。美國著名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曾說過:高科技的競爭本來是也必然是一場接一場的“勝者通吃”游戲。通吃壟斷只是暫時的,一旦有好的東西降臨它就會消失。要獲得壟斷利潤,壟斷廠商必須靠不斷創新,來維護競爭優勢。

    由此可見,新經濟下的市場壟斷穩定性和變動性并存,造成了整個市場的易變性。

    3,壟斷市場的競爭性

    新經濟下壟斷與競爭的關系特征也發生了不同于舊工業經濟時代的變化。不復是交替性關系態勢,而一定程度上互為強化。伴隨著技術創新速度加快,技術產品生命周期雖短,創新頻率提高。另外創新的風險投資機制完善,減小創新的障礙,所以信息市場,壟斷企業面臨巨大的競爭壓力。比爾·蓋茨就已在警告員工,微軟離破產只有18個月。而競爭和壟斷之間呈現了交替性,并互相激發。

    4,壟斷市場的合作性

篇(6)

一、新經濟條件下壟斷市場的形成

1.網絡外部性、正反饋效應和需求方規模經濟

網絡外部性作為新經濟最基本特征,是指某一信息產品對一用戶的價值隨著采用相同產品或者可兼容產品用戶的增加而增加的現象。因用戶數目增加而增加效用是產品的直接外部性,而由于用戶數目的增加導致更多互補產品供給而實現效用增加則是產品的間接外部性。網絡外部性是網絡規模擴大過程中的一種規模經濟。產生于市場需求,是一種需求方規模經濟。需求方規模經濟的存在,導致某一特定網絡產品用戶越多,該產品具有的價值越大,從而吸引更多用戶,由此形成網絡擴張的正反饋效應。在此效應作用下,信息產品市場迅速擴張,市場占有份額提高,市場壟斷性加強,可能形成獨家壟斷性市場結構。

而工業經濟下亦存在的正反饋效應,也有規模經濟效應。但是這種來自供應方規模經濟導致的正反饋效應,在產品達到一定產量便進入”邊際收益遞減”階段,負反饋將發揮支配作用。因此舊工業經濟時代,廠商很難將規模擴大到壟斷整個市場的地步,單個公司主宰市場的現象難以出現。

2.兼容性與標準化競爭

產品的兼容性指一個“系統”中兩種組件結合并工作的能力。兩種產品結合并共同提供服務但沒有成本時,就說是兼容的。這種產品之間的兼容性程度直接影響網絡規模大笑,從而影響產品的應用速度和市場地位。如果產品兼容,擁有的網絡價值相同,以成本競爭優勢地位。但是如果產品之間不兼容,而網絡外部性較強,如果廠商采取先發優勢進入市場并形成行業標準,在正反饋效應作用下,可以獲取巨大的超額利和市場控制力,甚至壟斷市場。由于標準選擇中的鎖定效應,使得信息市場中,消費者預期對產品的市場壟斷地位具有重要影響。在信息市場上,新生產品想要進入時,除了自身技術優勢,還要通過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差異化競爭等手段來積極引導消費者,通過正反饋效應來形成和擴大市場壟斷地位。

3、產品或市場進入壁壘

進入壁壘是導致市場壟斷的重要因素。在信息市場上,先入者的技術標準構筑起后入者的市場進入壁壘,從而導致市場壟斷。歸根結底是因為信息產品的網絡外部性。從網絡外部性和消費者惰性產生的鎖定效應來看,消費者是進入壁壘的設立者,雖然并非自己選擇。但是,信息市場上,技術創新是動態過程,創新而帶來競爭的持續不斷,競爭可以打破壟斷形成新的壟斷,技術標準也會不斷更新。這些競爭圍繞技術標準化展開,先入方用作進入壁壘的技術標準成為后來者進入市場的障礙,競爭也就以此為關鍵,由此,信息技術不斷被替代和升級,也出現了網絡經濟時代壟斷的一方面特征:高競爭和高更替。

4、知識產權和專利權保護

知識產權是為了鼓勵知識產品生產而授予知識產品生產者的一定程度的壟斷權,對促進技術持續創新十分必要。傳統工業經濟時代己經如此。企業是要從創新的利潤中汲取創新動力的。而利潤才通過發明專利加以保障。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知識產權是法律賦予的一種合理壟斷。在新經濟時代,知識產權保護和網絡效應更使得企業在信息技術快速變化發展的情況下保持一定市場壟斷性。比如微軟公司的操作系統市場地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本國的知識產權保護。

二、網絡經濟條件下壟斷市場的特征

1,壟斷市場的技術性

新經濟時代的競爭主要是技術創新的競爭,技術壟斷是企業在市場中占據壟斷地位的關鍵因素。尤其是信息技術產業,技術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核心和靈魂。由于有知識產權和專利法的保護,技術的不斷擴散和難以仿制的特點,創新企業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技術壟斷,對企業的市場壟斷地位具有直接的決定作用。這和舊的工業經濟時代不同,工業經濟時代影響競爭的決定因素在于資本,企業只有擁有足夠購買生產資料的資本才能在競爭中勝出。因此,競爭的積累主要是資本積累的競爭,壟斷的企業多是資本雄厚的大企業。而網絡經濟時代占有市場壟斷地位并不一定開始都是大企業,壟斷地位不能單憑市場份額來判斷。

2.壟斷市場的易變性

在新經濟時代,壟斷是以技術為主導的壟斷,技術創新是形成市場壟斷的關鍵性因素。由于創新技術的不易性和進入壁壘,以及知識產權和專利法的保護,再結合信息產品的網絡外部性特征,壟斷企業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有較強的優勢和穩定的市場壟斷地位。一浪高過一浪的創新活動也使得信息技術產品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使得新經濟下的壟斷具有很強的世時期性和脆弱性,更是暫時性的壟斷。熊彼特指出:任何一種壟斷地位都不可以高枕無憂的,在公共事業領域以外,一個獨家賣主的地位,一般只能在他行動的不像一個壟斷者時,才能夠爭取到并在幾十年內保持住。美國著名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曾說過:高科技的競爭本來是也必然是一場接一場的“勝者通吃”游戲。通吃壟斷只是暫時的,一旦有好的東西降臨它就會消失。要獲得壟斷利潤,壟斷廠商必須靠不斷創新,來維護競爭優勢。

由此可見,新經濟下的市場壟斷穩定性和變動性并存,造成了整個市場的易變性。

3,壟斷市場的競爭性

新經濟下壟斷與競爭的關系特征也發生了不同于舊工業經濟時代的變化。不復是交替性關系態勢,而一定程度上互為強化。伴隨著技術創新速度加快,技術產品生命周期雖短,創新頻率提高。另外創新的風險投資機制完善,減小創新的障礙,所以信息市場,壟斷企業面臨巨大的競爭壓力。比爾·蓋茨就已在警告員工,微軟離破產只有18個月。而競爭和壟斷之間呈現了交替性,并互相激發。:

4,壟斷市場的合作性

篇(7)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個革命性的技術創新就是以互聯網為基礎的電子商務。電子商務在組織中的新興應用形式就是B2B(business to business)電子商務。所謂B2B電子商務,是指企業利用EDI、互聯網或者外部網與供應商、合作伙伴開展商務活動[1]。中國專業市場調研公司艾瑞咨詢集團2011年其的最新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電子商務全年交易規模達4.8萬億元,同比增長33.5%。由于我國企業介入互聯網交易的起步較晚,B2B電子商務的應用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異,企業對B2B電子商務交易的采納程度以及影響采納的主要因素也必將有所不同。

一、B2B電子商務采納①問題的研究概況

通過對EBSCO、ELSEVIER、Web of Science、IEEE、ACM、CNKI等數據庫的檢索,并結合Google Scholar的搜索結果,與本研究論題(B2B采納/接受)直接相關的研究文獻(會議論文、學術期刊論文、學位論文及工作論文等)36篇,其中,會議論文10篇,學術期刊26篇。

這些文獻的時間跨度為2002年至今,大量文獻集中在06年之后,可見,雖然2002年以來很多學者開始關注電子商務的研究,但是對于B2B采納問題的文獻卻是從06年開始才得到較高的重視,相關的文獻年度分布見表1。

表1 相關文獻年度分布圖

年度 2002~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至今

期刊論文 4 2 4 6 4 3 3

會議論文 1 1 5 0 2 1 0

合計 5 3 9 6 6 4 3

以上搜索的文獻以外文為主,主要作者為分布在歐美,其中包含少數臺灣、新加坡和韓國等國家的研究。表2列出了相關文獻較集中的期刊以及主要期刊,其中,只有少數雜志重復關注過B2B采納問題,且期刊論文的時間間隔較久,其余雜志幾乎是從2006年開始相關論文,且相似主題的論文很少。國際學術會議中相關論文比較集中的有:the Americas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AMCIS2006),the 35th Annual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HICSS’02),the 39th Annual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HICSS’06),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Business,Pacific Asia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PACIS)等。在所有搜索結果的相關論文中,大部分論文采用了定量或實證研究,共有35篇,占總論文數的97%,表3是研究主題的分析。

表2 主要期刊論文來源

期刊名 論文數 時間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Studies 2 2005,2010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 2004,2007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 2 2002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 Application 1 2006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Business 1 2009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 1 2008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1 2007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1 2007

Business & Industrial Marketing 1 2011

Macquarie University Research Online 1 2006

表3 相關研究主題

研究主題 論文數

Influence factor 22

adoption models/framework/trajectory 5

adoption characteristic/standard/role 7

Comparison 1

Review 1

二、B2B電子商務采納問題的理論基礎和研究模型

信息技術的不斷更新和發展,很多學者對電子商務采納問題進行了研究。目前,主要的理論基礎包括Fishbein和Ajzen的理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Ajzen在TRA的基礎上提出的計劃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Davis的技術采納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等,其他早期的理論還包括羅杰斯的創新擴散理論(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IDT)、Goodhue的任務技術適配理論(Task-Technology Fit Theory:TTF)等。

在模型方面,由于本文關注的是組織層面的采納行為,發現使用最多的是Tornatzky和Fleischer于1990年提出T-O-E模型,這是一個較全面的創新技術采納因素分析框架,框架中包含了三個影響組織技術采納的主要因素,即外部環境、技術特征、組織特征。此外,有些學者也采用了整合的TAM模型,也有人提出一些比較特別的新模型。

對于采納的過程,Cooper & Zmud等人[2]認為組織信息技術吸收本質上是一種變革過程,提出了企業信息技術吸收六階段模型,分別是:啟動、采納、調試、接受、常規化與內化。Al-Qirim & Corbitt[3]在研究新西蘭中小企業創新采納時認為,企業在電子商務采納過程中分為四個階段,即尚未采納、初始采納、采納階段、持續采納。

三、國內外對B2B電子商務采納問題影響因素的研究

(1)國外的相關研究

Guvence等人[4]研究以IT為基礎的設計特點對感知利益、感知成本、采納這種交易意向的影響,并得出B2B交易網站的功能大小對公司意圖采納這種交易產生積極影響的結論。Mohammed和Glenn[5]在西澳大利亞的貿易交易背景下,以創新采納擴散理論為基礎,提出一個研究模型指出中小企業對B2B交易態度的6個前提,分別是外部控制因素、外部因素、內部控制因素、情境因素、認知反應/信念、規范反應/信念,研究結果顯示,外部因素會提高中小企業的創新意識,這種意識導致對直接和間接利益的感知,而積極的感知會形成對創新的積極態度,最終可引發中小企業采納B2B貿易交易的意向。Al-Qirim和Corbitt[6]總結了技術、組織、管理者和外部等影響電子商務采納的四個因素。Butler和Fitzgerald[6]認為,對于一個組織而言,成功采納B2B的關鍵因素是區域或功能方面的事項必須正確運行,以確保提升其競爭績效。Eid等人列出了二十一種影響因素并將其歸為五類:營銷策略、網站、全球性、內部、外部。Hope等人提出一些與B2B電子商務采納有關的關鍵組織因素,例如組織準備、企業文化、營銷策略、組織內部因素、信息技術和政府的支持。Lin和Huang、Lin等人提出一些其他的組織因素,包括IT評測、IT架構、管理層支持、利益相關者的參與、組織需要檢查其目標的一致性以減少B2B采納和實施的限制。

(2)國內方面的相關研究

蔡斌在比較影響基本B2B與深度B2B電子商務采納意圖的不同因素時,首先將這些因素按照技術因素(利益因素、匹配因素)、環境因素(規范因素、人為促進)、組織因素(資源狀況、高層支持)進行分類。胡麗俊指出,企業準備(現有資源)、利用第三方平臺、領導者重視、配套制度和人員培訓等因素是影響徐州中小企業B2B電子商務實施的主要因素。王保林和徐博藝提出的B2B電子商務系統的技術接受模型,包含的影響因素有主觀規范、工作相關度、不確定性規避、系統響應時間、易用認知、有用認知、可靠認知。

四、現有研究評述

研究現有文獻可發現,IT采納的研究可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且研究成果顯著,而對于B2B電子商務采納的研究雖然引起較多學者的關注,仍然處于起步階段。

在研究角度上,目前,國內對B2B電子商務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供應鏈環境下的關鍵影響因素、供應鏈伙伴關系與B2B電子商務發展的管理、從技術創新視角研究產業組織的B2B電子商務發展、比較B2B進一步劃分后對采納意圖的影響因素、B2B電子商務實施階段的影響因素、第三方平臺服務、B2B電子商務運行模式等等,而關注中小企業的B2B電子商務采納的研究則相對較少,特別是中國地域差異大,B2B在各省市的發展環境相差甚遠,對于中小企業的研究傾向于關注B2C模式,也有個別學者對某地中小企業B2B電子商務的實施階段因素進行實證研究,而較少提及采納階段涉及的因素。

在研究方法方面,大多數學者在研究B2B采納問題時傾向于采用實證研究,這也為總結出有代表性的影響因素做出了貢獻。然而,究竟什么樣的數據收集方法客觀且更具代表性,目前還沒有形成比較統一的認識,針對中國中小企業的特殊特點,何種方法的效率更好,還有待研究。

此外,還可以考慮將文化因素引入其中,試圖探討地方文化或企業文化是否對采納意圖具有顯著影響。同時,目前大多數研究關注的是電子商務比較發達的國家和地區,而對于經濟水平和電子商務技術發展相對較滯后的西部地區,應該展開更深入、更具體細分的研究,才能幫助我國的B2B電子商務發揮更加巨大的作用。

注釋:

①采納主要針對的是企業組織吸收信息技術的過程。

參考文獻:

[1]史達.電子商務與網絡經濟[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97

[2]Cooper,R.B.and R.W.Zmud.Information Technology Implementation Research:A Technological Diffusion Approach[J].Management Science,1990,36(2):123―139

[3]Al-Qirim N.A.Y.and Corbitt B.J.Determinants of Innovation Adoption in Small to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New Zealand:An Electronic Commerce Capability Model.CollECTeR,2001:142-156

[4]Guvence-Rodoper,Cagri I.Benbasat,Izak;and Cenfetelli,Ronald T.,"Adoption of B2B Exchanges: Effects of IT-Mediated Website Services,Website Functionality,Benefits,and Costs"(2008).ICIS 2008 Proceedings.Paper 92

[5]Mohammed Quaddus and Glenn Hofmeyer,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adoption of B2B trading exchanges in small businesses 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2007)16,202215

[6]T.Butler and B.Fitzgerald,Unpacking the Systems Development Process:An Empirical Application of the CSF Concept in a Research Context.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1999,8(4),p351-71

作者簡介:

篇(8)

一、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選題方向分析

近年來,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的研究生教育發展非常迅速,其中,碩士研究生已成為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研究的重要力量之一。碩士研究生在完成基礎課和管理類必修課學習后,根據社會需求和個人志愿可在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工程管理、物流工程等領域選擇研究方向,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學習。

本文依據《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檢索,該數據庫是目前國內相關資源最完備、高質量、連續動態更新的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至2010年11月1日,累積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文獻87.5萬多篇,文獻的來源是全國530多家碩士生培養單位的優秀碩士學位論文,本文統計出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2000年——2010年論文選題的主要方向,具體步驟如下:

第一步:輸入榆索控制條件?!鞍l表時間”輸人從2000年1月1日一2010年10月l8r:t,“學位單位”輸人模糊,“優秀論文級別”輸入不限,“作者”及“作者單位”輸入模糊。第二步,輸入內容榆索條件?!爸黝}詞”輸入管理科學與工程的研究方向,如電子商務、物流、管理信息系統等,點擊“檢索文獻”。第三步:按文獻分組排序方式選擇文獻。文獻分組點擊“學科專業”在下拉菜單中選擇“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即可。其統計結果如圖1:

從圖可以看出,物流、項目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是2000年~2010年管理科學與T程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說明管理科學與工程的研究熱點越來越受到信息技術、經濟一體化和知識經濟的影響。出現這種格局的原因是由于信息技術的深遠影響和國家的信息化戰略已得到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界的重視,并日.在企業信息化、決策支持系統和政府信息化等方面已能與實踐很好的結合,產生重大的經濟效益。

目前,在物流管碑研究方向中,循環經濟與綠色物流的發展、以信息技術構建傳統物流業的核心競爭力體系、物流系統優化的工具化與工程化、物流金融的合作與創新是研究熱點。在項目管理研究方向中,供應商和項目外包管理項目成為焦點,高級管理層更加接受項目管理和項目群管理的價值,在金融危機之后要追求項目的項目組合管理得到重視。在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方向中,心理契約與員丁績效、組織公平感與組織績效是研究熱點。

二、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趨勢分析

根據以上二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研究生選題向的分析,可以看出:

1、管理科學與工程的研究趨勢越來越受到信息技術的影響

由于網絡技術、通訊技術和計算機科學的快速發展所帶來的管理變革,管理科學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的主要研究領域集中在電子商務、管理信息系統、物流管理等方向。信息技術是利用電子計算機和現代通訊手段獲取、傳遞、存儲、處理、顯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術。信息技術的研究包括科學、技術、工程以及管理等學科以及這些學科在信息的管理、傳遞和處理中的應用,相關的軟件和設備及其相互作用等方向。當今世界,以計算機和網絡為代表的信息技術高速發展,對整個人類社會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所以信息技術和知識資奉的發展,不僅豐富了管理科學的研究內容,也給管理科學研究提出了許多新課題:

2、管理科學與一f程的研究趨勢越來越受到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由于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生產與流通的變革而產生了如供應鏈管理、物流管理、服務管理等研究領域與-向。物流管理和供應鏈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在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國學者在營銷與運作的整體優化、多渠道供應鏈管理、綜合物流等方向已做出了重要的研究和應用成果,并且未來一段時間還將是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研究的熱點。

3、管理科學與工程的研究趨勢越來越向知識經濟的影響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知識作為一種新的資源的觀念已經逐漸為人們認識和接受,知識管理成為最為關注的話題。當前,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創新的速度越來越快,所以企業必須不斷獲得新知識,并利用知識為企業和社會創造價值。知識管理為企業實現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共享提供新的途徑。知識管理包括幾個方面工作:建立知識庫;促進員工的知識交流;建立尊重知識的內部環境;把知識作為資產來管理等。在未來幾年知識管理的研究將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知識本身的特征;知識管理效益的定量分析;新知識產生知識在企業間的傳播機制;個體知識與組織知識的相互作用關系。

4、管理科學與工程的研究越來越側重系統管理理論和方法的研究

用復雜性科學的方法探索管理問題成為研究的熱點。復雜系統管理理論基礎包括:從確定性到不確定性;從線性到非線性非線性理論,其中的非線性理論涉及到耗散結構論、突變論、協同論、混沌動力學以及分形理論;從他組織到自組織;從時間的可逆性到不可逆性;從簡單性到復雜性;從復雜系統到復雜網絡;從硬系統到軟系統方法,這里主要指的是錢學森的綜合集成方法;從單元系統到系統集成。例如,運用復雜性科學的方法從組織內部的各組元間以及組織與環境間的相互作用中尋找組織發展和進化的動因和規律,以使組織能適應社會、經濟及技術的迅速發展。

篇(9)

二、醫學知識的存在形態

根據載體不同醫學知識可分為兩種狀態[1]:一是存在于醫務人員大腦中的主觀醫學知識,也稱隱性醫學知識,是醫學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應用的關鍵,包括診療疾病的能力、經驗和技能等;二是脫離于醫務人員的大腦而記錄于各種文獻、網絡載體和內含于產品、服務之中的客觀醫學知識,也稱顯性醫學知識(如無特別說明,以下所述的客觀醫學知識為記錄型的)。主觀醫學知識與客觀醫學知識的聯系十分緊密。首先,二者互相依存,即客觀醫學知識只有依靠主觀醫學知識的存在而生成,主觀醫學知識依賴客觀醫學知識的獲取而成長;其次,二者互相轉化,即主觀醫學知識外現成為客觀醫學知識,客觀醫學知識被醫務人員閱讀、學習又轉化為主觀醫學知識。

三、醫院實施醫學知識管理的意義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臨近,知識已成為生產力的重要因素,成為企業最寶貴的資源和財富。為充分發揮知識的作用,從而提出了知識管理理論。醫院是醫學知識密集的單位,其知識密度在各行業中屈指可數,其醫療工作和業務收入靠的是醫學知識。隨著我國加入WTO所帶來的醫療市場開放和醫療制度改革的深化,以及新的醫療保障制度的建立,我國醫療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醫院要在激烈的醫療市場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必須提高自身的競爭力,提高自身的醫療技術水平和醫療服務質量。醫院真正的競爭力在于醫療技術服務水平,實際是醫學知識的應用水平,是醫療服務的醫學知識含量,實質也是醫學知識管理水平。醫學知識管理已成為醫院提高競爭力、提高醫療技術水平和服務質量的有力措施。

四、醫院醫學知識管理的實施方案

醫院及其每一位員工都要認識到醫學知識和醫學知識管理在醫院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從思想上、觀念上和行動上支持醫學知識管理,建立和營造能夠促進醫務人員不斷學習醫學知識的環境、氛圍和醫院文化,有意識地激勵學習,克服交流、共享醫學知識的障礙。醫學知識管理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醫院內部和外部的醫學知識管理[3]。

(一)加強醫院內部醫學知識的管理:

1.加強醫院內部主觀醫學知識的管理:要加強本院發現和發明人才的培養、管理;加強本院將外部或實際中某些醫學信息轉化為獨特技能和技術的人才管理;加強無形資產管理,這種管理包含資深和知名醫學專家的管理[4]。

2.加強醫院內部醫務人員間交流和共享主觀醫學知識的管理:主觀醫學知識中有些竅門和技能是難以用文字及符號表達出來的,在文獻和網絡中難以找尋,而且主觀醫學知識通過語言、示范等直接交流和學習起來較容易,所以主觀醫學知識的交流和共享顯得非常重要。主觀醫學知識的特點是自我的、私人的,醫務人員會有所保留而不愿傳授,醫務人員也會存在“文人相輕”的思想而對他人主觀醫學知識不予重視。醫院應創造條件促進和提倡醫務人員間主觀醫學知識的交流、共享和傳授,提高交流和共享的效果。加強醫療查房、病例討論、跟隨診療和同臺手術等交流和傳遞主觀醫學知識的管理。鼓勵名醫實行導師帶徒制度,給名醫一個名份,使他們無后顧之憂。有條件的醫院應重視內部研究生的培養?,F代信息環境下醫務人員也可通過網絡進行討論和交流。增加臨床科室之間的信任,促進他們交流和共享主觀醫學知識。

3.加強醫務人員把主觀醫學知識轉化為客觀醫學知識的管理:鼓勵他們撰寫論文、出版專著和填寫病歷等。目的主要有:一是有利于醫學知識的保存并不受時空限制進行交流傳播;二是促進了醫務人員的學習和研究,撰寫論文等需要不斷學習和研究,需要追蹤國內外醫學知識信息;三是提高了醫務人員的主觀醫學知識水平,使它們更加有序化、系統化。

4.加強醫院內部產生的客觀醫學知識的管理:醫療工作中產生的病案、技術資料和申請的專利等,要加強對它們的收集、整理、加工和利用。

5.加強產生新醫學知識的管理:單純的技術引進總是跟在別人后面跑,只有不斷創造出新的醫學知識,實現原始性創新,才能形成自己的技術優勢。這就要求醫務人員要從事醫學科研工作和對臨床醫療工作不斷進行總結,努力創造出新的醫學知識,同時要加強本院產生的新醫學知識產權和專利的管理。

(二)加強醫院外部醫學知識的管理:

1.加強利用和共享醫院外部主觀醫學知識的管理:加強出外進修學習、請專家來院授課或指導診療手術、參加學術會議、聯合開展新技術等的管理,保證醫務人員將新的醫學知識帶回醫院。調查表明:在我院已經開展的醫學技術創新中,有23%來源于外出學習[3]。醫院要重視外出進修學習人員的管理,確保他們把學到的新醫學知識帶回來。請專家來院授課或指導診療、手術則是“請進來”向廣大醫務人員傳授主觀醫學知識。聯合開展新技術是直接利用外部高水平的主觀醫學知識來迅速提高本院相關醫學專業的技術水平。加強管理是引進高水平的醫學知識的保證。

2.加強客觀醫學知識的管理:醫院要為醫務人員的學習提供客觀醫學知識信息,如提供有重要技術價值的醫學知識信息,提供充足的中外文醫學文獻資料,建立專題醫學知識庫,并且提供網上學習和遠程學習等。

3.發揮醫院圖書館的作用:現代醫院圖書館的工作已不應僅僅停留在醫學書刊的借借還還,而要躍升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為醫務人員提供多媒體、網上醫學信息檢索和醫學知識服務。醫院要加大信息技術在醫院圖書館的應用。

(三)建立醫學知識管理系統:醫學知識管理系統是以醫務人員和醫學知識信息為基礎,以整合醫院醫學知識學習過程、提高醫院競爭力為目的,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建立的網絡系統。醫學知識管理系統保證醫學知識得到最大限度的共享[4]。

五、醫院醫學知識管理應注意的問題

篇(10)

【P鍵詞】電子信息工程;現代化發展;應用

【Keywords】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modernized development; application

【中圖分類號】TN0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069(2017)03-0078-02

1 概述

現階段,電子信息在我國發展時間不長,但發展市場競爭激烈。電子信息市場以現代化發展為目標,它的發展和應用提供了更為良好的發展空間,從而有效促進我國信息市場的發展,進而帶動經濟水平。

2 電子信息工程的發展現狀及重要性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電子信息技術得到有效發展,促進了電子信息工程在各行各業中得到有效應用。但電子信息技術發展時間短,取得成績遠沒有國外大部分國家的成果。目前,我國電子信息技術的核心技術主要是引進國外技術,本土開發出來的技術很難達到使用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電子信息發展。因此,我國政府和企業要給予更多的重視和研究,促進我國技術發展。而電子信息工程發展會使得系統更為細化。電子信息工程存在于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也是各個行業力求發展的工程項目。電子信息工程不僅對生活產生影響,對于我國綜合國力一樣具有重要的影響?,F階段,電子信息工程已經成為了國際基礎工程,對我國行業產業結構進行了有效調整,對促進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深遠意義。因此,電子信息工程的重要性顯而易見。

然而電子信息工程的現代化技術是電子信息產業突破傳統技術和傳統信息模式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是電子信息工程實現技術新發展新突破的一個契機。因此,討論電子信息工程的發展現狀以及現代化技術具有必要性和現實意義。

3 電子信息工程的應用分析

電子信息工程對各個階段的產業發展具有促進作用,同時也是當今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工程。隨著電子信息工程的發展,不僅對人們的思維方式產生影響,同時對人們生活方式也有深刻的影響。因此,電子信息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國政府和企業應給予重視。由于電子信息工程還沒有得到有效普及以及應用。因此,我國政府對增加投資,使得信息技術擴大應用范圍,根據有關數據表示,電子信息工程在人們的生活中越來越重要,且使用率呈現快速增長趨勢,部分電子信息工程生產出來的產品對已經成為了廣大群眾生活不可缺少的物品,如網絡購物等。而電子信息工程在企業中的應用,對提高企業綜合實力以及改變企業產業結構具有積極的影響。企業是市場發展的導向,并不斷增加電子信息工程投資,企業在這一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于電子信息工程發展應用不僅能使得企業各個類型產業得到有效發展和創新,同時使得企業發展變得更為高端。但電子信息工程不能輕易地將之應用在企業中,還需要結合企業自身實際發展情況,對于企業技術等方面要進行創新,保持和提高企業的競爭力。當前,企業為滿足市場需求,需要通過各類電子信息,加強信息平臺上的交流,宣傳企業產品,通過平臺增加人們對企業產品的認識。

4 電子信息工程中現代化技術的發展對策

4.1 增強國家扶持力度

現階段,我國越來越重視電子信息工程現代化技術的發展。增強對電子信息工程現代化技術的扶持力度,增加投入資金,不斷拓寬融資渠道,使用互聯網推廣,不斷鼓勵電子創新技術開發,而對于電子信息技術工程成果給予足夠肯定,可設立工程基金,以此鼓勵電子信息過程項目有效發展[1]。

4.2 完善健全法規及有關政策

高新技術企業需要不斷做出調整,增加對電子信息工程有關產品的出口退稅力度,將信貸、信用保險的制度所包含的作用,并將中小規模電子信息企業有關法律和法規進行完善。增加電子信息有關產業法律的確立和實行,確保電子信息創業發揮的引導、保障和支持作用,將各方資源組合促進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

4.3 增加企業電子信息現代化技術創新發展

要進一步加快我國電子信息現代化的創新力度,對改革電子信息技術創新體制,并不斷優化投資環境,保證電子信息工程現代化技術的難點得到有效突破。并不斷發揮自主創新戰略的作用,熟練運用我國電子信息產業技術,從而有效推動電子信息技術創新組織的建立。

4.4 增強電子信息產權的保護意識

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戰略,進一步推動相關知識產權的有關知識的了解,不斷增強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并增強知識產權法建設力度。運用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提升電子信息技術科研工作創作的積極性[2]。

4.5 完善電子信息產業融資環境

將電子信息產業有關經濟政策落實在每一處,不斷提升電子信息技術水平,鼓勵地方政府增加電子信息產業投入力度,并鼓勵金融機構對中小型電子信息企業投資、融資,發揮擔保體系的作用。以電子信息產業和集聚區作為重點,確定中小型電子信息企業發揮優勢[3]。

4.6 鼓勵大型電子信息企業的組合

積極鼓勵大型電子信息企業組合和并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于集成、軟件以及通信等行業,需要對我國國內資源不斷地整合,鼓勵企業走出去,并對電子信息技術有關企業兼并或者參股,以此增加電子信息企業的力量,從而不斷地提高管理水平,增加國際競爭力[4]。

4.7 注重人才的培養

電子信息技術屬于新興高科技產業,是現展的主要標志,使人才得到有效發揮。因此,企業要不斷地優化產業環境,將人才培養作為重點,重視內部培訓,對人才對外交流等方式培養高科技知識人才,打造一支高素質、專業性強的信息產業人才。不斷地完善企業團隊培訓,增強企業創新能力。同時,建立公平、公開以及公正的良好競爭機會,督促人才不斷地完善,鞭策自身的發展,增加自身國際競爭力,強化技術交流,以此促進電子信息工程技術現代化發展[5]。

5 結語

總之,要不斷推進電子信息工程發展,就要給予足夠重視,將之視為重要的科學技術,提高科學研究力度,讓其應用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企業也要采取電子信息技術,全面實行改革,順應時展。除了不斷推動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還要將其深化,不斷向著國際水平接近。使得電子信息工程現代化應用在制造業、服務業等行業,不斷增強企業實力。電子信息工程中現代化技術的發展對策中,主要從增加國家扶持力度、完善健全法規及有關政策、增加企業電子信息現代化技術創新發展、增強電子信息產權的保護意識、完善電子信息產業融資環境、鼓勵大型電子信息企業的組合、注重人才的培養七方面發展。增加自身國際競爭力,強化技術交流,以此促進電子信息工程技術現代化發展,從而有效推動電子信息技術創新組織的建立,提升電子信息技術科研工作的積極性。同時,對于我國產業結構整體格局角度分析,并結合有關領域促進工業現代化發展,提高我國綜合實力。

【參考文獻】

【1】胡傳芳.探究電子信息工程的F代化發展應用[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3,7(24):243.

【2】童朝.電子信息工程的現代化技術應用研究[J].信息通信,2016,8(02):144-145.

【3】王攀.探究電子信息工程的現代化發展應用[J].通訊世界,2016,5(21):222.

【4】方燕.淺析電子信息工程的現代化技術應用[J].無線互聯科技,2015,23(12):85-86.

【5】夏長林,陳見輝.研究電子信息工程現代化技術的發展[J].山東工業技術,2015,8(21):114-115.

篇(11)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4-2117(2017)08-0080-05

國務院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明確了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等十大領域的發展方向和目標,新一代信息技術不僅是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主力軍,也是其他產業的重要技術支撐。高校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人才的培養基地,實踐教學必然要與時俱進,滿足時代的需求,而信息工程專業的綜合改造正是要探索“互聯網+”背景下實踐教學模式的創新。

在“互聯網+”時代,“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的必由之路,培養具備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創新創業人才是信息工程人才培養的核心。[1]但從目前情況來看,畢業生走出校門后,對新工作的適應性明顯不足,不能促進企業的產品創新,難以推動企業轉型升級,無法滿足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對人才的需求。造成上述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單純從教學的角度來看,主要是理論教學沒有跟上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教學方法沒有注重“互聯網+”思維培養,實踐教學沒有充分注重動手能力培養,沒有和企業、產業有效需求相結合所致。

為了將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筆者首先確定了以高素質、應用型、新一代信息工程技術人才為培養目標,立足于中小企業產品創新和服務升級的“互聯網+產業”技術和人才需求,通過建立大量的產學研實踐基地,準確把握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人才需求規格,據此重構信息工程實踐教學體系,引入CDIO、翻轉課堂、微課堂等先進教學方法和手段,重點培養學生的“互聯網+”創新思維和“+互聯網”創業能力,實現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無縫銜接。

信息工程專業綜合改革的IEC-PER教育理念

新一代信息技術人才的培養要著眼于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學習和應用,以及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的培養。在教育理念上,要將創新創業活動與產學研活動有機融合來重構教學大綱和實踐體系,并涵蓋傳統信息系統改造升級、新一代信息技術產品和服務構思和實現的全周期。IEC-PER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要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產品創新、系統集成以及服務模式創新為載體,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知識傳授為“點”,以傳統行業結構調整、產品升級和模式創新為“線”,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培育和發展為“面”,通過“點、線、面”一體化的IEC-PER項目貫穿整個信息工程專業的實驗、實訓和實習過程,在項目構思和設計階段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在實施和運行階段融入“互聯網+”思維和產學研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這不僅包括個人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而且包括團隊意識和創新創業素質拓展。[2]

基于IEC-PER理念的信息工程專業綜合改造的關鍵問題

1.IEC-PER項目選取是重中之重

筆者通過發放社會需求問卷、歷屆畢業生訪談、和課程組教師頭腦風暴的方法,結合校企合作的長期規劃,根據實驗室建設條件,確定了一系列IEC-PER項目作為突破口。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智能家居(Smart Home)實訓系統,如圖1所示。

本項目采用Eclipse SmartHome開放源碼框架,結合小米、海爾等企業的智能家居解決方案,面向智能硬件制造商、解決方案提供商和軟件開發商,采用移動互聯網技術、智能物聯網技術、云計算技術和大數據分析和挖掘技術,基于Raspberry Pi硬件平臺和阿里云服務構建了產學研IEC-PER項目,并與企業共建智能家居研究院,不僅有力支持了學生的創新創業活動,而且促進了區域小家電行業的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實現了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與產學研活動的融合發展。

2.IEC-PER項目與實踐教學體系的無縫融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模冰冰双人炮gogo| 日日噜噜噜夜夜爽爽狠狠视频| 人妻大战黑人白浆狂泄| 色人阁在线视频|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 国产黄色片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 欧美xxxx做受性欧美88| 办公室开档情趣内衣做爽视频| 把女人的嗷嗷嗷叫视频软件| 在线天堂新版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观看| 日韩欧美亚洲中字幕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观看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护士又湿又紧我要进去了|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特级毛片全部免费播放| 国产主播福利精品一区二区| 91久久精品国产91久久性色tv| 天天摸天天摸色综合舒服网 | 免费看特级淫片日本| 精品无码成人片一区二区98| 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在线视频| aa级国产女人毛片水真多| 日本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水果派| 欧美老人巨大xxxx做受视频| 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婷婷|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 全彩acg无翼乌| 精品久久伦理中文字幕| 国产又污又爽又色的网站| 国产成人yy免费视频|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老狼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老狼 |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第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免费观看女子推理社| 精品免费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