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流行語論文大全11篇

時間:2023-04-11 17:17:53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網絡流行語論文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網絡流行語論文

篇(1)

一是審美內容的人性化。中國當代流行音樂已經完成了從一切為政治服務到大眾化娛樂和反映作者內心情感和社會現實的階段,音樂也逐漸從上層建筑中走下神壇,進入到廣大的人民群眾中,特別是流行音樂,得到了更加廣泛的流傳。在中國當代流行音樂中,愛情、親情、友情成為選用最多的流行音樂題材,體現著它對人類美好愛情的尊重與關注。二是社會審美形式的多樣化發展。流行音樂具有的開放性與多樣性是其最為突出的特點,如民謠、搖滾、RLB、影視金曲等。另外,音樂人通過對時尚音樂和傳統音樂進行比較、研究、借鑒與融合,在實際的音樂傳播中也創新出大量人們喜愛的經典作品,音樂人對西北風系列的創新就是其中比較經典的例子。像西北風系列作品這樣的音樂形式的成功,真實地反映了當前社會審美形式的多樣化發展的趨勢,更加反映了流行音樂的多樣化趨勢。三是流行音樂審美對象向大眾化方向發展。流行音樂吸收于大眾文化精華,經過社會媒體進行傳播,傳播到人民群眾生活的各個角落,因而擁有了更為廣闊的傳播空間。同時如羅大佑等具有濃郁人文情懷和強烈批判精神的流行音樂創作者,在這種情況下,音樂人們同樣能夠將文化傳統與現代化、東西方優秀因素等方面進行創新性結合,從而使流行音樂符合人民群眾的需求,達到人民群眾精神文化要求,同時還可以彌合世界各種不同文化的陌生感,流行音樂文化的多樣性促成了其審美對象的大眾化。四是意識形態對流行音樂生產的影響。

在以中國為代表的大多數社會主義國家里,這種大眾媒介意識形態可以控制社會輿論,大眾媒介其本身就具有為人民服務的任務。社會主義國家的大眾媒介就是代表著黨和人民利益,強調從感情上與人民溝通,來維持社會的穩定。長期以來,我國的意識形態宣傳和對外傳播是通過執政黨的直接領導,運用報紙、廣播、電視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媒體,采取多種宣傳方式對我們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進行宣傳落實,從而實現意識形態與大眾傳媒的緊密結合。

網絡媒介與我國流行音樂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數字化技術的日益成熟,加上網絡媒介的不斷流行,這些因素都促使大眾媒體領域得到極大發展,特別是流行音樂領域,網絡媒介所帶來的影響變化影響深遠。網絡媒介加劇了藝術與生活的融合趨勢,流行音樂明星也拉近了與普通人的距離,操作方法較為簡單的音樂制作軟件的運用,使得社會大眾都可以輕而易舉地將自己演唱的歌曲傳輸到網上,大大促進了流行音樂的普及和發展。網絡媒介旳技術特點包括開放性和自由性,在網絡媒介的廣泛應用于世界范圍內的形勢下,人們有條件跨越國界線的范圍,了解到世界范圍內的各種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網絡媒介所具有的優越性使網絡成為國際傳播活動的首選,網絡所具有的自由性,并不是沒有監管,這種自由是信息選擇與音樂制作的自由,而不是信息性質與無選擇的自由,這一點一定要弄清楚。

網絡媒介與網絡數字流行音樂現狀

網絡媒介使用現狀。一是互聯網。中國網絡用戶的數量巨大,下載音樂、觀看視頻等娛樂休閑功能在進一步增強。二是移動網絡。3G技術的運用極大地推進了網絡的發展。日漸成熟的3G無線網絡以及由于生產規模的擴大而使手機的價格不斷下降,手機價格的下降,為以手機上網為前提的移動網絡得到迅速發展,使用手機網絡的人群也不斷增加,網絡音樂也在這一變化過程中不斷地發展壯大。我國當前網絡音樂的發展現狀。實際上我國網絡音樂行業的絕大部分收入主要來自于手機用戶付費,對于互聯網的使用,人們大多傾向于免費聽音樂,互聯網收入也多來自于音樂服務商提供的廣告費用,原創音樂的價值沒有發揮出來。隨著網絡的發展變化,人們逐漸向利用手機付費來聽原創音樂或是喜歡的音樂的趨勢發展,并且伴隨著網絡新技術的應用以及網絡音樂內容形式與數量不斷增多,網絡音樂在未來幾年將有巨大的發展空間。不過隨著人們對網絡媒體蘊含的巨大市場和發展潛力的不斷認識,越來越多的歌手和唱片公司將自己的音樂作品到網絡媒介上,特別是手機使用的普遍,手機媒介逐漸成為潮流。手機彩鈴和手機來電鈴聲兩種功能的設定為手機下載原創流行音樂提供了需求。同時手機來電鈴聲對流行音樂的使用也非常廣泛,特別是90后一代。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人們可以有選擇地將網絡流行音樂下載并設置為來電鈴聲,人們對手機彩鈴和來電鈴聲使用流行音樂的現象,為傳統唱片行業重新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網絡流行音樂的演變。

當前隨著網絡媒介的不斷進步以及各種相關網絡技術的支持強化,我國的網絡流行音樂從無到有,再到現在的相當流行,只用了短短幾年的時間。以原創、翻唱、惡搞三種形式為主的網絡流行音樂,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平民化,大量熱愛流行音樂的人在欣賞完網絡作品后,大都對網絡音樂產生了興趣。這種流行音樂明顯區別于傳統唱片行業的運行模式,在網絡上沒有經濟、利益的束縛,音樂制作者可以無所束縛的展示自己的才華,抒發自己的情感,反映社會的不良現象。由于網絡媒介擁有傳播速度快的特點,網絡流行音樂一經,便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傳到各個網站,并且轉載點擊率也會急劇增加?,F在網絡流行音樂已經進入到大眾化時代,每個人在網絡上不僅可以下載、試聽唱片公司制作發行的流行音樂,還可以創作、錄制、上傳自己的作品,可以不通過任何形式宣傳,也不通過任何形式的包裝,網絡音樂就可以在一夜之間大紅大紫。如雪村唱的《東北人都是活雷鋒》,歌曲通過網絡不僅得到迅速傳播,而且其中歌詞還形成當年全國的流行語,可見網絡的傳播能量。

網絡流行音樂出現新文化

篇(2)

關鍵詞:網絡流行語;分類;特點

2011年過去一大半,網絡流行語似乎又翻開了新的一頁,2010年大熱的“給力”“神馬都是浮云”等似乎已現式微之勢,新的流行語開始出現。流行語就是這樣,它從不愧對自己“喜新厭舊”的根本特點,何況是以年輕人為主導的網絡空間。本文擬對2011年前半年新興的網絡流行語進行簡要介紹,并概況出網絡流行語的分類及特點;最后,網絡流行語的這種“集體無意識”也許也帶給我們一些啟發和深思。

關于流行語定義的界定,各家有各家的說法。但無論怎樣表述,流行語的特點是共同被認可的。首先最重要的是――時效性,即流行語只在一定時間段內流行,若超過這個時間段,就不再流行。所謂“不再流行”,不外乎兩個結果:“一是消失,即在使用中被淘汰;二是被接納,進入一般詞匯。”[1]其次,大多在青少年當中流行。以上所探討的是“流行語”,而網絡中的“流行語”除了以上特點外,顯然還具有自己的特點。在后面的內容中,我們講一步步探討。

1.新年新語

1.1“有木有”

這是今年大熱的咆哮體的其中一種?!坝心居小钡囊馑际怯袥]有、是不是、對不對,一般認為來自方言中的語音。陜西、青海、寧夏、甘肅、山西、山東(壽光、廣饒臨沂等地)等地的方言,就是“有沒有”的意思,同時也可以理解為“是不是、對不對”。因為這些地區的網民在網絡中大量使用,范圍變得越來越廣,使用的人也越來越多。

“有木有”用在一個句子的末尾,一般都要加感嘆詞“啊”和若干個感嘆號來表達感情。很多時候,為了增強語氣,使用者會連用幾個“有木有”。比如說:“法語一共尼瑪23種時態啊!?。。。。。?!都要背?。。。。。。。。。。。。。。。?!考試要考啊有木有啊有木有?。。。。。。。。。。。。。?!

1.2“傷不起”

和“有木有”一樣,“傷不起”也是隨著咆哮體的流行而大熱的一種表達方式。意為個體本身就屢屢受傷,傷痕累累,已經經不起折騰,經不起傷害。

相較于“有木有”,“傷不起”的用法相對豐富。首先,“傷不起”一般用在“有木有”之前,中間用逗號隔開;“傷不起”也可以不和“有木有”合用,直接用在“某類人”的后面作謂語,一般形成一個主謂謂語句。如:學攝影的你們傷不起、設計飛機的女生你們傷不起等等。另外,“傷不起”還可以作定語,修飾后面的中心語,如:傷不起的論文、傷不起的六月。這時候,中心語不再限制是人或職業。

2.分類

筆者主要統計了某論壇網友的發帖和回帖來對現今的網絡流行語進行分類。通過統計,主要有以下幾類:

2.1諧音

現在網絡上的很多流行語都是通過諧音而成的,諧音的用法較多,還可以分為幾個小類。

2.1.1中文諧中文

2010年大熱的杯具家族――杯具(悲?。?、洗具(喜?。?、餐具(慘?。€有鴨梨(壓力)。

2.1.2數字諧中文

如:54(無視)、9494(就是就是)、520(我愛你)等等。

2.1.3中文諧英文

如:普里斯夠昂(please go on)、奧特(out)、馬克(mark)。

2.2 方言的影響

如:介個(這個)、俺、偶(我)、灰常(非常)等。

2.3 首字母

這類又可以分為兩小類,一是拼音的首字母,如MS(貌似)GG(哥哥)LZ(樓主)等。一是英文的首字母,如OMG(oh my god)等。

2.4 圖形

如:O(∩_∩)O~、(^ω^)等。

3.特點

前面已經列出了流行語的一般特點,而作為網絡上的流行語,還具有自身的特點。

3.1諧音的廣泛運用

關于這個特點在前面的分類中已經詳細闡述了細類,這里就不再贅述。

3.2強調事件意義

不難發現,當前的網絡流行語和以前的網絡流行語相比,更強調其事件意義。如2010年的“神馬都是浮云”、“我爸是李剛”、“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等,無不向我們講述了其背后的故事,讓人或鄙視,或感嘆,或憤慨,或娛樂,總之,它們都有一個讓人記住的記憶點。這個事件也許太長,讓人很難記住,人們便從中抓住一個關鍵的有代表性的句子,既能讓人容易記,也能起到幽默諷刺的效果。

從中,我們可以總結出一條規律。網絡流行語其實來源于現實生活,現實中所發生的事件經過網友們的“一傳十,十傳百”,更加擴大了它們的傳播面,有助于集中整個社會的關注點。同時,網絡語的流行,也要依賴于現實生活。當有新的事件發生,而且更值得人們關注的話,無疑,現有的流行語就有可能被新的所代替。比如“我爸是李剛”就成功代替了“蹺蹺板”。另外,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之間的互動也會對網絡流行語產生影響。“每一個網絡流行語的出現,都會受到了傳統媒體的高度關注,并通過它們的介入,使流行語從網上走到人民群眾的生活中,產生新一輪的傳播效應?!保?]

3.3情態化

另外,網絡上的用語已經越來越趨向于情態化,看到這個詞我們就可以聯想到說話人當時的表情動作。如“看到上面的陣型我噗了”,仿佛讓人看到一個正在電腦前看帖子的人看到某個笑點,“噗”的一聲笑了出來。這是用詞方面的。另外,上文所提到的網絡流行語中其中一類,圖形,也是造成情態化的一個原因。當一個表示心理活動的詞用相關的圖像表示出來的時候,情態化更加明顯了。

結語

正如祁偉先生所說,網絡流行語的發展必然是和世界上大多數事物一樣,既有利也有弊。好處在于“流行語和網絡語言正折射出了社會中人們的審美體驗、精神風貌和心理特征,反映了社會物質生產和精神生活,表現了百姓的多彩情感,發揮了人們對語言的創新能力。”而其弊端在于“第一,影響了漢語言文字的純潔與健康。第二,網絡語言中的錯誤較多。第三,有一部分流行語和網絡語言不符合正確的構詞規律和語法規范”[3]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網絡用語的發展已經越來越走向一個“自治”的階段,網友們越來越會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去創造一個新詞或新句,并且總能夠產生或諷刺或幽默的表達效果,并越來越呈現出一定的特點。但是,網絡用語比我們平常用語更精彩的地方往往也是使得它凌亂、無規范甚至帶有不健康因素的極大誘因。因此,如何使網絡用語既能夠保持它鮮亮、活潑、及時反應社會動態的優點,又能夠引導它走向健康文明發展的道路,這是一個值得全體網民而不只是有關部門思考的問題。(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四川;成都;610041)

參考文獻:

篇(3)

當今的社會是現實世界與虛擬的網絡世界相互交叉、相互包容的世界。人類的存在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皩沤z”就是當今網民數字化生存的一個社會鏡像,有其產生和發展的背景。

1.“屌絲”源于社會生活

首先,社會經濟生活發展是網絡流行語產生和發展的根源。只有有了一定的物質基礎,比如通信技術的發展,網絡平臺的構筑,人們才有足夠的時間、精力和資本來關注網絡并進行傳播。社會生活才是網絡流行語的生產動力與原材料。

許多網絡流行語的出現都源于某種社會新事物或社會生活,是時代孕育而生的產物。比如2005年網絡流行語中的“海選”,是因選秀節目泛濫被廣為流傳;2010年網絡流行語“蒜你狠”、“豆你玩”等是對物價上漲現象的形象描述。而2011年的“傷不起”、“Hold住”則來自于流行歌曲和娛樂節目對大眾情緒的感染。其他,還有大眾耳熟能詳的“躲貓貓”、“欺實碼”、“我爸是李剛”、“釣魚執法”等。

網絡流行語尤其具有強烈的社會現實批判性。如同以上網絡流行語是聚焦了社會生活的時代產物,“屌絲”一詞也是如此。具體來講,在中國社會轉型時期,年輕一代面對階層固化后的社會問題,比如住房、工作、婚姻等現實生活壓力,就是“屌絲”所面臨的社會生活現實(可以參看騰訊網對“屌絲”的定義)。這些現實生活的壓力所造成的精神苦悶,在網絡上以李毅的粉絲與其他吧友群的沖突為導火索被發明創造,進而因其詞義獲得廣大網友的認同而被迅速引爆?!皩沤z”之所以由一個近似網絡污名化的惡搞行為擴散成一夜爆紅、人人追捧的網絡熱詞,有網友一語道破天機:其與“當代的現實特征實現了完美的合拍”。事實就是如此。

2.“屌絲”源于網絡文化

“屌絲”一詞所包含的文化現象也頗具網絡文化的后現代特征,而網絡文化除了具有一般文化的特征外,還具有實時、交互和以受眾為主導的特性。網絡文化的主體是網民,而中國的網民因為以青年網民為主體,在中國特殊的傳播語境下,網絡是普通民眾相對較為自由的傳播通道。因此,眾多網民利用新的數字技術在網絡里遨游,順應的是大眾文化后現代語境中“去中心”、“解構”權威文本與正統規范的精神實質。針對某一現實議題,為實現各自不同的利益訴求,這些網民往往會自發凝聚在一起,并以網絡空間的自由與寬松為契機,張揚個性,表現自我,因而造就了中國頗具平民化色彩的網絡文化。早期的網絡研究者馬克·波斯特早就發現:“網絡賦予傳播主體以對稱的地位,推進了民間故事的成倍增長?!雹?/p>

“屌絲”一詞是當今社會現實生活與后現代的網絡文化交集的產物,成就了一種常人所說的網絡亞文化:從賤文化到無厘頭惡搞,從“二B”(很傻)青年到“傷不起”,其核心部分往往在于敢于戲謔與自嘲,以戲謔來消解嚴肅,以降格來反對崇高。它表面上講述的是一群來自社會底層、生活拮據的青年網民在現實生活中的失落與自嘲,實際上已經凝聚為網絡文化中一種典型的話語“狂歡”,表述了一種“游戲”的心態。比如“屌絲”文化中的“備胎文學”,那絕對不只是表面上對中“高富帥”的惡搞,其實質在于顛覆精英文化嚴肅價值觀之后帶來的和自我賦權;一句“我是屌絲我怕誰”,不但反映了“草根屁民”對現實的無奈與宣泄,更是將“反抗”、“另類”、“愚樂至死”等后現代文化的姿態表現得淋漓盡致。反觀網絡惡搞文化中著名的“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河蟹”等個案,“屌絲”一詞的創造與這些流行語的符號特征在文化征候上有強烈的接近性。不同的是,這次網友“惡搞”的對象是自己。

3.“屌絲”的傳播路徑

研究網絡流行語的生產機制、傳播機制與社會影響的文章在國內并不少見,但這些研究大都側重其語言符號特征,關于其傳播路徑與環節且意義厚重的研究非常稀有。目前的研究一般把網絡流行語分為兩種,一種是傳統的網絡流行語,其傳播范圍局限在網絡內,比如:“斑竹”、“表醬紫”等詞語,這些詞語為網友所普遍了解,但并未廣泛擴散到線下。另外一種是社會化的網絡流行語,其影響范圍波及和延伸至線下現實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打醬油”、“躲貓貓”、“河蟹”等。

針對各種網絡流行語,有研究總結了其線性發展的傳播路徑:“傳統的網絡流行語”的傳播路徑通常包括“網絡空間網民效仿網絡語言的收編”等三個環節;而“社會化的網絡流行語”的傳播路徑則包括“社會現實+網絡空間網民效仿大眾傳媒復合傳播政府/市場/現代漢語收編”等四個環節。③本文在回溯“屌絲”一詞得以流行的傳播路徑與特征之后,發現其傳播特征和路徑與前面研究的結果相差無幾。不過,這里,可以把“屌絲”的傳播路徑稍加修改為:“社會現實+網絡空間網民效仿+網民混搭與誤用大眾傳媒復合傳播商業意識收編”。這個過程有可能是循環往復的:因為它也許會隨時間的流逝而消失在滾滾紅塵,也許它會最終歸屬于大眾意識,從此成為大眾日常生活用語的一部分。

“屌絲”傳播的社會心理動因

1.網絡流行語傳播的社會心理

對于網絡流行語,現有的研究大都傾向于對其社會功能的總結和歸納方面:比如重慶工商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王仕勇教授總結出網絡流行語對于網民能起到“政治參與,民意表達”、“放大輿論,權力監督”、“自由表達、釋放情緒”、“逃避現實,自我娛樂”四個方面的作用。④長江大學文學院講師陳紅蓮總結的“娛樂與消遣、宣泄與釋放、質疑與批判”⑤等功能。還有研究認為網絡流行詞的傳播與傳者/受眾的“求異心理、自尊心理、宣泄心理以及親和心理”有關。⑥或者與網友的“求新求變、求趣、從眾與模仿、調侃戲謔、追求自由與宣泄”等5種心理有關。⑦也有研究則把網友的心理與經濟因素、社會革新因素結合起來,認為網絡流行語產生的原因在于“創造與模仿心理的綜合、娛樂心理、有極強目的性的功利心理”。⑧還有研究把社會轉型時期青年群體郁悶、迷茫、焦慮的心理狀態與網絡流行語的產生結合起來分析。⑨

國外對網絡流行語的心理動因研究不多見,但他們對網民,特別是受到后現代文化影響的新一代青少年與網民使用網絡的心理動因研究成果豐富,比如:受到香港中文大學人文社科系基金資助的路易斯·倫恩(Louis Leung)博士認為:相比傳統研究總結的8種心理動因,比如“求陪伴、消磨時間、逃避、慣習、休閑、覺醒、娛樂和尋求信息”,青年網民的心理動機應該結合現代青年使用網絡的行為分為兩種:一種是情緒管理,另外一種是社會補償,而且這兩種情緒管理都與青少年和兒童受到的社會壓力有非常重要的聯系。⑩來自美國南加州大學摩爾商學院的Mun Y. Yi和Yujong Hwang兩位作者則基于網絡信息系統推斷出網民的心理不外乎“自我效能、娛樂、學習、技術接受”等四種模式。⑾

在該領域研究中,成果最豐富的要數荷蘭的凡·登·賓特(Van den Beemt),他連續發表了多篇論文并出版書籍,研究荷蘭青少年使用互聯網的動機與傳播行為。他認為當代青年文化的后現代性體現在互聯網使用心理動機的四個方面,即“尋求安全感、反思自身、生成親和空間、重構人生”;他還指出社交網絡時代對人最大的挑戰在于創造一個連貫性的身份,因為在傳統價值發揮失常的后現代社會里,網絡有可能成為導引年輕人獲得反思自身能力的資源。⑿持此類觀點的還有倫敦大學教育學院兒童、青年與媒體中心的大衛·白金漢先生(David Buckingham), 他認為數字媒體對青少年在成為有社會身份的過程中,可以起到排解該年齡段的心理危機與沖突,實現自我、反思自我與自我定位的作用。⒀

2.“屌絲”流行的社會心理動因

把年輕人置于后現代文化下,觀察其網絡使用行為來研究其心理動機并促進青年學習能力這一積極的視角,對本文研究“屌絲”這一具有青年亞文化特點的網絡現象特別有借鑒意義。實際上,全盤考慮以上的研究結論,基本上就能描繪出“屌絲”得以熱傳的心理動因:“屌絲”一詞的發明主體最初出自于熱愛網游的年輕吧友對李毅粉絲的譏諷,沒料想卻被李毅粉絲群體主動接受,之后擴散至更多的網友,廣大網民特別是社會中的非青年群體也開始使用“屌絲”一詞。2012年11月3日,該詞登上主流媒體《人民日報》,又引起了一波熱議。

反觀“屌絲”這一網絡文化潮流的形成,實質上也是廣大青年網民把自己歸屬為“屌絲”一分子的過程。與源于社會新聞熱點事件、官方與民間的對抗事件,帶有強烈現實指向的網絡流行語比如“躲貓貓”、“俯臥撐”之類不同的是,“屌絲”一詞,帶有青少年亞文化與數字媒體結合所產生的語言“狂歡”性質,其傳播的社會心理動因更多地與青年網民作為一個群體,在人際互動與網絡使用中“求趣與求新、從眾與模仿、追求自由與宣泄、尋求慰藉”的心理有關;也與廣大網民如何看待自己,給自己的身份定位有關。

一般來講,認同可能包括:將自我延伸到某些他人;從某些他人借得自我;將自我與某些他人融合;認同是一種防御機制,通過自我想象性的歸入某種身份,以克服日常生活的挫折感,獲得慰藉或安全感。⒁可以說,“屌絲”一詞擴散與傳播的過程就是“屌絲”文化生成的過程,它既有各對立“迷群”網友“將自我延伸至他人”,也有眾“毅絲”從“某些他人借得自我”,還有種種不明就里的網民將“我與他人融合”的過程。在成就這種特殊“身份”的過程中,“屌絲”一詞被賦予了各種含義,也融合了各種認同者相同或不同的社會心理?!皩沤z”發源地的“大帝”李毅曾笑言:“能夠自稱‘屌絲’,也只有80后與90后能夠干得出來,自嘲成為更高尚的生活方式,好像有返璞歸真的意思,大家都不用活得那么虛偽?!彼脑捳Z道破了青年網民的自我設障、追求自由與宣泄、尋求群體慰藉的心理動因。

結 論

從字面上理解,“屌絲”一詞充滿貶義、不雅,有辱斯文,但其諷喻,調侃、甚至宣泄的心態正是發源于年輕網民對現實社會生活的感悟,是廣大年輕網民看待自己、為自己在社會現實中排位的一種心理表現,也是現實青年群體對社會結構性壓力的反映。它積聚了青年亞文化的多種鏡像,其流行有著自身的傳播背景和傳播路徑:它發自于網絡空間,受到網民的追捧,加上主流媒體的青睞和大眾傳播媒體的復合傳播,最后被大眾意識所收編,并引起各階層人等的誤用或效仿,成就了一場“語言”的狂歡,也成就了“屌絲”們充分體驗“倒錯”帶來的文化苦旅:它可以被看成是一代人的“集體焦慮”,可以被人看成是“嚴肅價值觀”的倒塌,粗鄙文化的再次“逆襲”,也可以看成是“喪失”了行動力的新時代“阿Q”集合體,還可以被看作一場“庶民文化的勝利”秀。

注釋:

①蘇新春:《文化語言學教程》[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頁

②Poster,M:《The Second media age》,Blackwell,(1995),p13

③黃碧云:《網絡流行語傳播機制》[D],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4月

④王仕勇:《理解網絡文化——媒介與社會的視角》[M],重慶出版社,第42~43頁

⑤陳紅蓮:《從網絡流行語看網絡受眾心理》[J],《新聞愛好者》,2010年6月上

⑥曲瑞珠:《網絡流行語傳播的社會心理動因及社會影響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4月,第29~38頁

⑦季安鋒:《網絡語言與社會文化心理》[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

⑧孫明強:《網絡流行語研究》[D],湘潭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⑨賀白余:《網絡流行詞語社會心理關系研究》[J],《消費導刊》,2007年第14期

⑩Leun, L. (2007). Stressful life events, motives for internet use, and social support among digital kids.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10, 205-214

⑾Yi, M.Y. , Hwang Y. (2003). Predicting the use of web-based information systems: self-efficacy, enjoyment, learning goal orientation, and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 (59 ): 431–449

⑿Van den Beemt, A., Akkerman, S., & Simons, P.R.J. (2010). Considering young people's motives for interactive media use.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7 (2): 103-118

篇(4)

課 題:本論文是黑龍江省教育廳高職高專院校科研項目――《網絡流行語言文化現象研究》課題的科研論文,課題編號:12535078。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的數據表明,截至2013年底,我國上網人數A已經超過6億,手機網民規模達5億。其中大專及以上學歷人群中互聯網使用率已達96.1%。網絡流行語言正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影響著高職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影響著高職課堂。面對這種沖擊,高職語文教學工作者應該充分認識到網絡流行語對語文教學的影響,并制定出相應的對策。

一、網絡流行語對高職學生的影響

1.對高職學生語言習慣產生了負面影響

網絡流行語因其形象、新穎、便捷的特性受到眾多高職學生的喜愛。形象生動的網絡流行語增加了高職學生話語表現內容的彈性,為其留出了較大的想象空間,豐富了高職校園話語的內容,增加了對話交流的情趣。但是由于網絡流行語創造群體的文化素質參差不齊,再加上網絡環境的虛擬性,導致高職學生在使用網絡流行語時出現了很多負面的問題。首先網絡流行語導致高職學生語言使用的不規范。這種不規范有如下表現。

(1)隨意改變詞義。在校園中,經常發現學生們在運用網絡流行語的時候,隨意改變詞義。例如當課后作業比較多的時候,學生們就會說“我又被作業套牢了”。句中“套牢”這個股票行業用語原意是“股票買入后由于價格下跌賣不出去”被學生們改為“課業繁重”的含義了。

(2)混淆了句子的構成原則?,F代漢語語法是有其規律性的,是要講究句子內部之間的相互搭配關系的。如狀語修飾謂語,是要放在謂語之前的,可是高職學生們在使用網絡流行語的時候,經常不注重這些。例如他們經常說“看個書先”,“先”這個狀語被莫名其妙地后置了。另外,他們在使用省略句的時候,經常會出現“你在學校上網嗎?”省略為“校?”的現象。這種毫無原則的省略,嚴重違反句子的構成原則。

2.對高職學生的思維方式產生不良影響

語言和思維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語言相對于思維的作用是,它是思維活動進行的載體,它對思維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一個人的語言能力影響著他的思維能力。在人際溝通中,高職學生如果能夠正確掌握口語交際的詞匯和語法標準,就可以逐步養成正確的思維邏輯。但是如果高職學生過度地接受網絡流行語的影響,他們的思維就會發生不正確的改變。比如受網絡流行語影響較深的高職學生,在與人溝通的時候,往往會過度地表現自我,突出自己的感受,忽略他人的反應。另外,相對于人的思維具有深刻性、廣泛性、靈活性和敏捷性來說,高職學生由于出生在一個充斥著大量的視覺圖像信息的時代,思維的深刻性較差,不能全面去思考問題,因此急需提高思維的深刻性。但是網絡流行語在思維特征方面的缺點也是流于膚淺,深刻性差,因此無法幫助高職學生改善這方面的思維缺點。

3.對高職學生道德意識產生了消極影響

雖然網絡流行語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和自由度,但網絡語言內容卻具有庸俗化、淺薄化的特點。高職學生由于還沒有形成固定的是非標準和成熟的價值觀,還無法用辯證角度去看待問題,再受到網絡流行語庸俗化和淺薄化特點的影響后,比較容易對社會主流價值觀產生懷疑感甚至否定感。這會對高職學生的道德意識產生較大的消極影響,也容易造成他們對人生的迷失。

二、高職語文教學的相應對策

網絡流行語言在對高職學生的語言習慣、思維方式、道德意識造成嚴重的消極影響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高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對語文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和文化產生排斥感,高職語文教學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面對這種情況,高職語文教師應該有所作為。

1.進行以就業為導向的課程開發,大力推進高職語文課程改革

高職教育是就業教育,就是以就業為導向,培養社會需要的復合型職業技術人才的教育。要想實現這一目標,最關鍵的就要加快高等職業學校的課程改革和課程開發。高職語文課程體系的構建要堅持以就業為導向的課程開發,堅持提升學生的內在素質為導向的課程開發,堅持為崗位能力服務為導向的課程開發。運用模塊化教學的理念對高職語文教學內容進行選擇,加大對應用文教學和口語教學內容的選擇力度,注重培養高職學生利用語文為職業崗位服務的能力,使高職語文教學成為打造高職學生就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2.更新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法

網絡流行語具有很強的娛樂趣味性,能夠很快地吸引高職學生的注意力,因此轉移了他們對高職語文學習的興趣。如果要改變這種狀況,高職教師就應該通過更新教學理念、采用新的教學方法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這樣才能將學生投入到網絡流行語中的精力轉移到高職語文學習中來。例如在進行應用文寫作教學的時候,高職教師可以改變傳統的講、練模式,采用任務驅動式教學法。通過創設一個個模擬情景,讓學生在模擬的工作情景中通過完成寫作任務,提升應用文寫作的能力,感受團隊合作的以及完成任務的成就感。

3.感受傳統文學經典,提升審美情趣

傳統文學經典承載著我國悠久文化的精髓,歷久彌香。高職教師應該引領學生去真正的體驗文學經典,感悟經典,讓高職學生領悟到真正的語言之美,抵御網絡流行語的消極影響。感受文學經典最重要的方式就是誦讀,做到“眼到”“口到”“心到”的誦讀。在引領學生誦讀之前,高職教師要率先垂范,通過自己的誦讀感染學生,激發學生們親近文學經典的興趣,培養其養成閱讀文學經典的習慣。例如高職教師通過向學生誦讀宋代蘇軾的《定風波》,帶領學生進入到《定風波》別樣的意境中,讓學生去體味蘇軾面對人生風雨的那份灑脫與淡定、從容與大度,去領略到《定風波》的意境之美。當學生經歷這份審美體驗的洗禮之后,他們對傳統文學經典的認同感和親近感產生了,他們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也就逐步得到了提升。

4.建立以學校和社會相結合的教學評價體系

通過考核成績激勵學生主動考取社會認可的職業技能證書,如秘書職業資格證書、普通話職業等級證書等,來實現以學校和社會相結合的考核體系。這樣既縮短學生職業能力與社會就業需要的差距,又使學生充分體會到學習高職語文的重要性。

綜上所述,只有通過加強對網絡流行語的研究,充分認識到它對高職學生的影響,并且探索出切實可行的高職語文教學的相應對策,才能使我們的高職語文教學更有針對性,才能真正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鐘志奇,劉利.網絡流行語對大學生教育的影響及對策探析[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

篇(5)

從2008年開始,素有“語林啄木鳥”之稱的《咬文嚼字》每年都會推出由讀者推薦、經專家評議后的年度“十大流行語”。在面向社會公開征集“十大流行語”條目時,《咬文嚼字》編輯部明確指出“十大流行語”征集要求是流行、創新、文明。在“十大流行語”的評定時,專家們并不止是考慮詞頻的高低,更要考慮三方面的價值,即時代價值、語言價值和社會價值。因此,“十大流行語”一經公布,就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語言學者對于歷年“十大流行語”也從不同角度進行了研究。根據中國知網搜索結果顯示,從2008年《咬文嚼字》公布“十大流行語”至今,共有20篇關于“十大流行語”的研究論文,綜觀這些論文,在研究角度上,有的學者以某一年的流行語為研究對象,深入分析當年“十大流行語”的來源、結構、特點、詞義、心理等;有的學者則把歷年的“十大流行語”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分析,概括歸納出歷年“十大流行語”的共性特征。在研究方法上,分別運用了詞匯學、認知語言學、社會語言學、修辭學、社會心理學等理論知識。

一.對某年“十大流行語”的單獨研究

以某一年的“十大流行語”為研究對象,研究該年“十大流行語”的生成、特征、傳播、影響。如林潔雯《2009年十大流行語分析與流行語特點研究》(2009)對流行語的特征、形成和傳播進行了分析,認為流行語有四個基本特征:流行性、時段性、新型性、快速傳播性,流行語形成和傳播的條件有社會條件、文化條件和使用者心理因素。

對2013年“十大流行語”的研究數量稍多,王B《芻論新詞語的產生方式和傳播特色――以咬文嚼字的2013年度十大流行語為例》(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4.9)對2013年十大流行語的產生方式進行分析,認為流行語的傳播特色突出了快和大眾接受時間越來越短的特點,在此基礎上分析了流行語的影響,包括映射科技進步、訴說文化變遷、傳播正能量以及由此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翟瀟宇《從社會語言學角度淺析2013年度十大流行語》(名作欣賞,2014.12)把流行語的社會特征與行業、性別、社會地位、心理狀況、社會現象等因素相結合,進而分析流行語產生的原因,包括網絡流行語本身的特點、政治經濟的催生、熱點事件的促使、多元文化的誘惑、大眾傳播的多樣化、社會交際圈的分化、網絡民眾的積極性,而對于流行語的影響,作者分別從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加以辯證看待。蘭金梅《流行語的文化心理透視――以2013年十大流行語為例》(欽州學院學報, 2014.7)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解讀流行語蘊含的文化心理,認為流行語反映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了人們注重類比的思維方式、映射了人們的聯想心理和滯后心理、凝聚著人們從眾入時心理、反映了現代社會文化多元價值取向多層面的社會心理、呈現出母語優越和形象優先的造詞心理。

對2014年十大流行語的研究主要從詞匯學和認知語言學角度展開。吳冰沁《2014年十大流行語的詞匯學研究》(2015.10)從詞匯學角度分析十大流行語的來源、結構、詞義生成方式,總結了2014年十大流行語的幾個特點:來源廣泛政治性強、結構多樣語言簡練、推陳出新形象生動、時效性強前途未卜。丁祥倩《從語法化角度看流行語的生成與流行――以2014年十大流行語為例》(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5.7)運用語法化理論對流行語的生成與流行進行語言學層面的解讀,認為流行Z的生成方式有隱喻、轉喻、主觀化、推理,而流行語的流行緣由有高頻使用、語言接觸、創新表達、交際原則等。作者認為語法化是流行語的生成方式之一并會成為一種生成趨勢,對于這種生成方式應保持客觀理性的態度,既要給予關注又要樹立正確的使用觀,切忌濫造濫用。

對2015年十大流行語的研究有謝娜娜《2015年十大流行語的特征分析》(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6.6),該文分析了流行語的來源、結構、詞義生成方式、語言特點,認為2015年十大流行語主要來源于網絡和政經領域,結構上以詞為主且構詞方式多樣化,短語形式則相對較少;詞義生成方式主要有舊形新義、舊形舊義、新形新義、舊義新形4種類型;呈現出網絡性強、親民性強、創新性強和時代性強等特點。

學者對某一年流行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流行語生成、特征、傳播、影響等方面的分析,這類研究較為細致,能夠全面反映當年流行語的面貌特征。不足之處在于此類分析多停留在淺層分析,結合相關理論進行深入分析的還較為少見,不利于發現流行語的內在規律和普遍特征。

二.對歷年十大流行語的綜合研究

社會在發展變化,政治經濟不斷向前推進,熱點事件不斷出現,導致流行語不斷更新。每年的十大流行語各有特色,但把歷年十大流行語放在一起進行歷時比較,會發現它們之間的共性和規律。

王婷《流行語的認知機制分析――以咬文嚼字版十大流行語為例》(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0)運用認知語言學中的認知機制從深層次探究了2012――2015年十大流行語的意義建構,作者先按構詞法對40個流行語進行分類,分別歸納為舊形新義式、縮合式、借用式、合成式、句子式、諧音式六個類別,探究各類流行語的意義建構機制發現:舊形新義流行語的意義建構機制為重新分析、縮合式流行語的意義建構機制為概念轉喻、合成式流行語的意義建構機制為概念整合、借用式流行語的意義建構機制為概念轉喻和概念整合、句子式流行語的意義建構機制是概念隱喻和概念轉喻、諧音式是流行語的意義建構機制為概念隱喻。

潘蘇悅《流行語的語言變異探析――以2009-2012年十大流行語為例》(學術探索2013.12)從變異語言學的角度探析了歷年十大流行語語音、語法、語義的變異現象。

劉懿《流行語模因的類型和特點――以近五年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語為例》(廣州大學學報 2014.4)運用模因論把2008――2012年50個流行語分為基因型和表現型兩種基本類型,基因型又分為同義同形、同義異形兩種,表現型又分為同音異義、同形聯想、同構異義。在類型上,基因型和表現型所占比例平分秋色,發展較為均衡;從特點上來說,基因型的同義同形和表現型中的同形聯想多為簡單模因,使用時激活缺省語境?;蛐椭型x異形和表現型中同構異義則多能與新的語境結合,產生新的模因復合體。

李靖《流行語之生成理據考察――以咬文嚼字公布的流行語(2008-2012)為例》(現代語文,2013.7)對2008-2012年十大流行語的生成理據進行了考察,提出內部理據和外部理據,在此基礎上又把內部理據分為形態理據、語音理據、語義理據,把外部理據分為擬聲理據、擬像理據、臨摹理據、省力理據。

這些學者對歷年十大流行語的認知機制、語言變異、模因、生成理據進行了研究,探索出不同年度十大流行語共同的內在規律。此類研究非常有價值,注意透過現象看本質,把握規律,對流行語的規范使用具有指導意義。但同時我們也看到,對于歷年十大流行語的研究,數量不多,質量也還有待提高。

流行語之所以流行,是因為它們自身的新穎度,是人們創造力的發揮,也因為它們在某種程度上是大眾情感的載體,反映了當下社會的大眾心理。但流行語也有些語用問題,比如過于追求新奇和創意、使用不規范等。所以語言學專家對流行語褒貶不一: 支持者認為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反映了社會的進步、觀念的更新,大大地促進了漢語的發展;反對者認為這對規范的漢語是一場挑戰,大大傷害了漢語的純潔性;這兩種用法都有其偏頗的一面,對于流行語,我們應當以積極的態度、從辯證的角度來看待,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從長遠來看,流行語和所有新生事物一樣,呈現出優勝劣汰的趨勢,那些能夠經受時間考驗的流行語終會沉淀下來,成為新的漢語規范的一部分,有些只是曇花一現,終會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流行語的出現是一種不可避免的社會現象,我們一方面應該對其深入研究,另一方面我們也需提倡正確的語言觀和規范觀,讓流行語不斷為漢語的健康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黃伯榮廖序東主編.F代漢語(增訂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李靖.流行語之生成理據考察――以咬文嚼字公布的流行語(2008-2012)為例》[J].現代語文,2013.7

3.謝俊英.新詞語與時尚詞語社會知曉度調查與分析[J].語言文字應用,2004年第1期

4.張陳晨.近十年流行語研究[D].安徽大學,2012

5.劉懿.流行語模因類型與特點――以近五年《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語”為例

[J].廣州大學學報(社科版),2014,(4)

6.夏中華.關于流行語性質問題的思考[J].語言文字應用,2012年第1期

7.王婷.流行語的認知機制分析――以咬文嚼字版十大流行語為例[J].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0

篇(6)

一、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互聯網的不斷普及,網絡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們在享受網絡所帶來的便捷的同時,也在不斷更新著網絡用語。由于網絡流行語具有鮮明的年代特點,在某些方面能夠反映國家在某個時期內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和事物,因而近些年來倍受學者關注。本文在分析了2016年國內網絡流行語后發現,大多數流行詞都與態度系統緊密相關。因此筆者以評價理論下態度系統的理論為出發點,對2016年國內網絡流行語的含義進行分析。

二、評價理論與積極話語分析

評價理論,最早由James Martin在上個世紀末提出。關于評價理論的定義,雖然眾多學者都持有自己的觀點,但大都贊同Martin(2006)的說法:“評價理論是關于評價的,除了包括話語中所協商的各種態度、所涉及的情感強度以及表明價值之外,還需注意話語背后隱藏的深層含義”。評價理論有三個子系統,分別是態度、介入和級差。態度系統表達說話人的感情,它又包括三個次系統,即情感、判斷和鑒賞,它是評價系統的核心,而其子系統情感又是整個態度系統的中心,由它導出判斷系統和鑒賞系統。

Martin(1999)在英國伯明翰批評話語分析國際研討會上宣讀了“積極話語分析:團結和變化”的論文,在國際上從此展開了積極話語分析的研究。積極話語分析強調建構的積極意義,試圖消解批評性話語分析的解構消極作用,倡導以平等、積極的態度解決社會問題,并引導人們和諧地去生活,甚至積極努力地改善生活。

三、對網絡流行語的實例分析

筆者主要在新華網、騰訊網等網民較為集中的網站中搜索有關“2016年網絡流行語”的信息后,整理得出在2016年中出現的24個熱門的網絡流行語。

情感系統作為解釋語言現象的資源,用來解釋語言使用者對行為、文本/過程及現象做出的感情反應。也就是說,情感系統可以映射出人們對某些事物的真實感情,如滿意、憤怒等。因此,情感系統可再分為正面情感和負面情感。本次研究所涉及的24個網絡流行語中,有16個與情感系統有關。表達正面情感的詞如“We are 伐木累”為演員鄧超在浙江衛視一檔綜藝節目《奔跑吧兄弟》中為了動員大家而說,“伐木累”為英語單詞“family”的諧音,整句話連在一起意為我們是一家人,我們相親相愛,因其詞語本身朗朗上口,且包含的意思又積極向上,經常在親朋好友聚會時引用,起到團結感情或者調節氣氛的效果。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流行語表達了人們的負面情感,如國內漫畫作者陳安妮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的一句“我的內心幾乎是崩潰的”,引起網友熱議,并被網友們爭相借用,如網易新聞的新聞中網友寫道:“雖然快過年了,但還要上班,我的內心幾乎是崩潰的”、“雖然快過年了,但想到又要被逼相親/結婚,我的內心幾乎是崩潰的”,雖然內心快要崩潰,但心里還是希望趕快下班放假,找到心愛的人。

判斷是態度系統的另一個重要分支,主要是對人的品質、性格與行為做評估。判斷系統有正面含義和負面含義之分,正面含義是表揚性的、積極向上的,相反負面則是帶有批評性的意味,比如:小鮮肉(正面)、小公舉(正面)、單身狗(負面)、也是蠻拼的(負面)。其中“小鮮肉”用來指年齡在12至30歲之間相貌英俊、性格純良、感情經歷單純的男性。如在娛樂圈最近很火的吳亦凡、鹿晗,與上述的形容相符,被大部分的年輕女孩形容成“小鮮肉”,表達了對他們的崇拜與愛慕之情。而“單身狗”與“光棍”一樣,都用來指沒有戀愛對象或沒有結婚的人。雖然兩個詞意思相同,但“單身狗”卻帶有詼諧的嘲笑之意,且成為年輕朋友們聚會時經常用來形容朋友的一個詞,在嘲諷的同時,也表達了自己能快些品嘗戀愛帶來的幸福滋味的愿望。

鑒賞是指對文本或過程及現象的評價,鑒賞系統同樣也有正面與負面之分,如為國護盤(正面)、有錢任性(負面)、上交國家(負面)。其中“為國護盤”,顧名思義,就是在國家股市行情整體不好的時候,不能為了個人利益而拋售股票,鼓勵大家要為國家的整體利益著想,努力維護國家穩定,因而是傳遞正能量的詞語。而含有消極意義的詞如“上交國家”一詞出處于《盜墓筆記》電視劇里的男主角的臺詞,編劇這樣安排為的是讓此劇順利通過審查,盜墓本身就是違法行為,如若都與之相關,恐怕此劇永遠都無法與觀眾見面,因而此網絡詞帶有諷刺“文物屬于國有,非法侵占是違法”的思想的意味。這個網絡詞后來被網友拿來調侃“兩個黃鸝鳴翠柳,我要上交給國家。一行白鷺上青天,我要上交給國家?!边@樣的句子聽起來毫無違和感,同時也幽默的表達出網友的嘲諷之意。

四、總結

篇(7)

1 社會語言學與網絡流行語

語言是人類交際的重要工具,是反映人類社會的一面鏡子。作為語言學分支的社會語言學指出,語言與社會共變,二者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既要從社會生活的變化來觀察語言的變化,也要從語言的變化去探討社會生活的變動和圖景。

隨著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網民數量的急劇上升,網絡語言也逐漸成為一種流行語。網絡流行語是指以互聯網為載體而廣泛傳播的反映現實社會生活的鮮活語言形式。因此,網絡流行語的產生不僅有技術方面的因素,也是語言系統對社會現實最直接、最敏感的反應。在大量網絡流行語的頻繁使用中,有一類流行語。如“你out了”也被眾多網民爭相引用,并被評為2009年度最佳網絡流行語之一。此類流行語有其構成的特征,本文將用社會語言學中的語碼轉換現象分析此類流行語的成因、色彩新意及對當今社會的影響。

2 語料分析

究竟何為“語碼轉換”?我們先來分析以下四組語料:

語料1:老師:“上課喝啤酒?”學生:“老師,你out了!”

語料2:“連這個你都不懂?I服了You!”

語料3:“2004《時代風采》時尚模特評選活動正在啟動ing”

語料1中out一詞在不同場合具有多種意思,可以作副詞、形容詞、介詞、名詞和動詞?!皁ut”選取了在英漢詞典中的解釋“出外;在外;向外”,如今,這個詞被賦予了“落伍了、不能與現行接軌了”的新意。語料2中,在句內出現了英漢兩種語言的轉換,其目的是在語用環境下,根據需要進行兩種語言的轉換,以取得最佳的表達效果。語料3的特點是通過漢語謂詞性成分加英語詞尾ing(我們記作X-ing)來表達進行時態,“X-ing”形式有其獨特之處:一方面,在漢語中介入英語的語素能給人帶來新奇感,引起聽覺和視覺上的新鮮刺激。另一方面,較之于印歐語,漢語是缺乏形態變化的語言,表示進行時態要通過狀語和部分助詞實現,比如“正在、著、呢”等,英語則是通過詞尾的變化來達到其時態以及語法功能的變化。

3 語碼轉換的定義及成因

3.1定義

社會語言學自始至終強調語言的多樣性,近些年來由于英語的普及。英漢兩種語言接觸難以避免,以漢語為主,夾雜英語語碼混用的現象非常多,不同的語言使用者在交往之中就會經常發生語碼混合(code-mixing)的現象?!霸谡Z碼混合中,語碼A的成分在一定程度上并入了另一語碼B中。語碼B一般來說占主導地位,而語碼A則處于補充、從屬的地位,不像語碼B那樣被人們有意識的使用”。

3.2成因

形成語碼轉換的原因非常復雜,特別是網絡流行語中的語碼轉換的原因更是多方面的,有語意方面的,也有心理和社會方面的。

3.2.1對應譯詞不存在或不準確

由于英漢兩種語言在文化背景上差別很大,中英語中存在許多文化局限詞和部分對等詞。它們在目標語中沒有表示對應概念的詞匯,或只是部分概念相同,即使被翻譯成中文,也往往只是將其進行音譯而己。比如說,雖然DIY可翻譯為“自己動手制作”,但若是用在某些場合里就顯得累贅,不如進行語碼轉換,直接將DIY放在句中的交際效果更好。還有很多詞匯可能很難用幾個字就講清楚,因此不如用英語表達來的準確,如flash(本意指閃光燈,現多指計算機制作的閃爍的動畫短片),fans(熱情支持某人、某事或某項運動的人,現在已被廣泛地譯成“粉絲”),hacker(譯為“黑客”,指非法侵入他人網站進行破壞的人)等,由于無法在漢語中找到恰當的對應項,其英語表達形式也已被大眾所接受了。

3.2.2經濟原則

也稱“簡約原則(the theory of least effort),由VictoriaFromkin提出。他認為人們在使用語言時總是盡量節省氣力,減少麻煩。網上對話受打字速度的影響,不可能像面對面交流一樣便捷。為了達到“省時、省事、簡練、快捷”,當某個概念用英語表述相對簡單,打字更方便時,網民也趨向于使用英語,尤其是英語中形形的縮略詞,在使用時就更為方便了。如近年來網絡和眾多媒體中廣泛使用的流行語“PK”,它的完整形式是“PlayerKilling”,指在游戲中高等級玩家隨意殺害低等級玩家的行為,后引申發展為“對決”等含義,現在,凡是在涉及到一方與另一方角逐高低的比賽或對決中,“PK”被廣泛使用,因其意義準確,表述簡單而深受大眾的歡迎。

3.2.3說話人自然情況的因素

年齡、教育程度、職業是影響語碼轉換的三個重要因素。由于語言要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進行交流,話語信息的生成、傳遞、理解都要依賴于社會心理環境,所以人的語言能力和言語能力會受到各種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的影響,而產生一些變化。Wardhaugh曾說過“年輕人通常是大多數語言變化的前鋒”。這是因為年輕人的語言有活力、生動而又富于創新,他們既能創造一些新穎的表達方式,又能很快接受這些獨特而又新穎的語言符號。而且在從眾心理的推動下,在語言變異的環節中就形成別人說什么我就說什么,別人怎么說我就怎么說,別人發明運用什么新詞我就跟著效仿,否則被視為落后的心理,也就是這種心理極大推動了語言差異的擴散和發展。乃至激發出更進一步的語言演變,而生活中很多新奇的、時尚的東西都來自經濟更發達的使用英語的國家。

4 網絡流行語中語碼轉換的新意及對當下的影響

美國社會語言學家彼得·特魯吉爾說:“語言作為一種社會現象,與社會結構和社會的價值體系有緊密的聯系,”許多網絡流行語中語碼轉換的運用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橫空出世”,顯示了語言的靈活性,體現了語言使用者對社會力量的夸張,見證了這個五彩斑斕的世界m。語言的發展與社會生活密不可分,社會生活可以促進語言的發展和更新,而語言的發展透視著公眾思想、觀念和復雜的社會心態,展現了語言使用者的心理動向。網絡流行語中語碼轉換使用數量的逐漸壯大,一方面反映了漢語語言的進一步發展,另一方面卻是代表了大多網友的一種姿態,即通過一些戲謔、簡單的詞語來代表一種社會現象,或者是一種為人處世的心態,再亦是不能明說,只能意會的含義。網絡流行詞匯已經開始反作用于現實社會中人們的語言習慣,無論是對問題的思考,還是口頭上的討論,人們都喜歡借用網上簡潔、異于普通語言習慣的詞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5 結語

縱觀近幾年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流行語中的英漢語碼轉換會愈演愈烈,其本身不乏活力,富有激情,也使語言倍顯親切,具有感染力。如果適時適量,不僅是一種詞匯手段,也是一種語言交際策略,只要能達到交際目的就有存在的理由。中英文語碼轉換是語言使用方式的一種改變。其表現形式多樣。我們可以大膽預測,它會與時俱進,源源不斷地映入我們的眼簾,在求新、求變、釋放個性的時代給我們以清新的感覺。

參考文獻:

[1]陳原,社會語言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2]祝畹瑾,社會語言學概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3]劉正光,語碼轉換的語用學研究[J],外語教學,2000(4):30-35

[41于根元,中國網絡語言詞典[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

篇(8)

中圖分類號:G625 文獻標識碼:A

Catchword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 Analysis

LI Haiping

(Educational Science School,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Zhejiang 321004)

AbstractIt is a special cultural phenomenon for primary students to use catchwords. The collected corpus is treated from three aspects: to define the concept of catchwords; make classification for the collected catchwords; finally, make description of catchwords’ function, that is, the psychological satisfaction, transmit lurking information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Key wordsprimary school student; catchword; classification; function

流行語是一種特殊的語言現象和詞匯現象的綜合體,是一定時期內語言與社會文化、社會生活相互作用的產物,具有很高的語言學價值和社會文化價值。流行語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受社會文化的影響而不斷的發展起來。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有不少研究者對流行語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包括流行語的語言學、文化學、民俗學等角度的研究和分析,指出了流行語產生的背景以及在社會生活中存在及流行的原因、意義與價值。但是很少研究者研究小學生流行語。本文利用網絡期刊數據庫的檢索等渠道,僅檢索到關于校園流行語的專著及碩士論文共6篇,而其中涉及到小學生校園流行語的文獻僅有李劍的碩士論文《中小學校園流行語研究:兼論基礎教育的應對之策》。

小學生是流行語最活躍的傳播者之一,心理和生理上有其特有的年齡特點。本文對流行語概念進行了界定,并對小學生流行語進行了功能分析。

1 流行語概念

胡明揚先生和張瑩最早闡述流行語的概念。他們指出“流行語指的是在某些人中間,主要是青少年中間,在某個時期廣泛流行,過了一段時間又為新流行的詞語所代替而悄然消失的詞語?!敝芤幻裨谄渲髦姓撌隽肆餍姓Z的概念“流行語是俚語的一種,是新興的、流行的俚語。流行語也是特定階層、行業、集團用語,在人口集中,階層眾多的大都市尤為豐富。”趙佳指出“流行語是一種使用頻率較高的語言,它往往在口語中使用并影響至書面語。”孫曼均認為“流行語是詞匯殊而敏感、交化極快的詞語層面、是在某一時期社會上廣泛流行的城市人(主要是城市青年)的慣常用語,或某一階層、行業的習慣用語。”祈偉闡述“流行語是指在某一時期、某一地域頻頻在媒體上亮相的,并且廣為流行的詞、句子。”裴文倩認為“流行語是在某一時期、某一地域出現,通過傳播,在全國范圍內廣為流行,使用人數多、頻率高范圍廣的詞匯?!?/p>

學術界對“流行語”的概念的界定有著各種各樣的闡述,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相同點主要體現在研究者都抓住了流行語的主要特點:流行性。而其分歧主要體現在:

(1)流行語是口頭語還是書面語?或者說是包含口頭語和書面語的全部內容?書面語和口頭語是語言的不同存在形式。所謂書面語,就是以文字為物質材料的某一特定的詞匯系統和語法系統的綜合,它是作為具體的交際工具而存在的。書面語和口語二者緊密聯系,書面語是在口語的基礎上產生,并隨著口語的不斷更新而不斷的變化。書面語是口語的升華,是更加規范化的口語。所以,簡單的把流行語歸屬于口語或者書面語,是不正確的。

(2)流行語傳播區域是區域性的還是全國性的?流行語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流行性,一旦一部分有趣的方言、俚語被傳播開來,使用者將不以地理區域作為界限,逐漸成為全民性的。流行語的產生是有區域性、行業性的特點,但對于流行語的傳播可以再全國范圍內廣為流傳。

(3)流行語是否能等同于新詞、方言、俚語?一些流行語來源于新詞,但不是所有的流行語都來源于新詞,同樣不是所有的新詞都是流行語。方言是在一定地方使用的語言,方言是語言的變體,一部分流行語來源于方言,但是方言不能等同于流行語。俚語是產生流行于民間比較俚俗的現成詞語。它的主要特點是俚俗性。流行語不同于俚語的顯著特點在于:迅速變化性、新穎性。而且流行語的詞匯范圍比俚語豐富得多。故流行語也不能等同于俚語。

(4)流行語的詞語范疇是否只包含詞?語言的三要素:語音、語法和詞匯。流行語既然作為一種語言的存在,就應該包括語言的三要素。所以,流行語是包含詞、短語、句子在內的所有。

總之,流行語是指某一時期、特定的區域產生,通過傳播,可以全國范圍內廣泛流傳的詞、短語、句子,是口頭語和書面語的綜合體。

2 小學生流行語的功能分析

2.1 心理滿足功能

馬斯諾的需要層次理論將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1)流行語滿足了學生心理宣泄的需要。當下小學生通過媒體獲得的語言環境中,語言作為一種直白的表達方式,能從語言的宣泄和顛覆中獲得。從個體的情緒體驗的角度來看,這些流行話語當中包含大量的罵人、厭煩和詛咒的話語,這些對他人的呵斥、叱罵、嘲諷、詛咒及夸張的自我表達,是對學校教育規范、教育者的一種顛覆,在這種顛覆和抗議聲中,學生獲得了一種故意違犯規范以此來證明自我能力的。

(2)部分流行語滿足了學生自我展示的需要。樂于表現自己是小學階段的年齡特征,樂于成為別人關注的對象。試圖通過自己獨特的語言方式來吸引別人的注意,希望通過別人的贊賞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通過“標新立異”流行語的展現,以此來顯示自己的地位和個性。

(3)個體獲得群體歸屬的需要。馬斯諾的需要層次理論中的第三層歸屬和愛的需要。歸屬的需要是依附于一定組織的需要,這屬于一種社會需要,如果這種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個體就會感到孤獨和空虛。小學生個體要想在小學生群體中找到歸屬感,就要做出與之相應的吻合群體的行為。

(4)滿足學生的娛樂需要。大眾文化具有娛樂消遣性的特征,流行語豐富了小學生的課余生活。像“偶像―嘔吐的對象”一類,通過詞語的分解后分別組詞,給這個詞賦予了不同的意義,也帶來了娛樂的效果。

2.2 信息傳播功能

(1)對大眾文化的傳播功能。小學生流行話語的獲得,與所處的社會外部環境相一致。群體中個體之間的互動形成群體流行話語,同樣群體流行話語在個體之間又流傳開來。小學生精力充沛,好奇心強,對新生事物敏感性促成了群體流行話語的形成。

(2)傳播學生困難和問題,學校教師家長對癥下藥。通過學生口傳的流行語,可以窺見學生的內心,可以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從而能夠預防一些隱患的問題,也能糾正一些已犯的錯誤。對學生口傳的不文明的流行語,教師應該采取措施。

2.3 社會參與功能

學生在發泄心中情感的同時表達了學生對學校的反抗、對教師的反抗、對家長的反抗。這些是基于學生對復雜社會的人際關系的認識,體現了學生的心理態度和價值傾向。學校、教師、家長是社會人的代表,是主流意思形態的代表,學生通過 “流行語”這種語言方式,宣泄著對主流意思形態的抵觸和不滿情緒,通過這種方式也達到了參與社會的目的。

基于對小學生流行語的分類、功能分析,教育者應該透過流行語文化中隱含的因素對小學生進行有效合理的教育。社會、學校、教師、家長在整個過程中應該各盡其職,發揮作用,為小學生營造積極向上的文明流行語文化。

參考文獻

[1]周一民.北京現代流行語[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

[2]孫曼均.北京的流行語詞語與當代北京城市文化[J].語言文字應用,1998(3).

[3]祈偉.試論社會流行語和網絡流行語[J].語言與翻譯,2002(3).

[4]楊文全,張紅霞.略論仿擬辭格的流行及其原因[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3(11).

篇(9)

關鍵詞:學校亞文化;校園文化;流行語;機制

學校文化作為學校微觀領域的內容,通常也被稱為學校亞文化,已經漸漸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校園流行語是學校亞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校園流行語文化作為學校亞文化中的一部分,對于學校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探究校園流行語文化,把握青少年的思想動態,掌握他們的價值取向,了解他們的內心特征,構建良好有序的學校亞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校園流行語文化的內涵闡釋

把握校園流行語文化的內涵先要了解學校文化的內涵。學校文化是指一所學校的文化特質,既具有隨社會文化的發展、變遷而發展變遷的共性,同時又會因其構成或具體環境不同而有所區別于其他學校的個性。學校中這種共性與個性統一的文化特質我們稱之為學校文化。其次要把握什么是學校亞文化。學校亞文化是與主流文化相對而言的,學校亞文化是指學生所特有的文化形態,具有自己特色的生活方式、語言、價值體系,體現了學生鮮明的群體個性、風格、凝聚力的文化形態。或者說學校亞文化“是在一定時期內為整個大學生群體所共享的一套價值觀念,是學校的微觀文化”。它隨著社會文化外環境的變化,自身也呈現出不斷發展、融合、創新的過程。最后要明確什么是校園文化,一般來說校園文化是以校園為主的空間,以教師和學生為主體,以精神指向為核心,以表現出來的各種活動和行為規范為主要內容的文化。

校園流行語文化是指當代在學生中廣為流傳的流行語文化,它是校園文化,屬于學校亞文化中的一部分,屬于學校文化。當前廣為流傳的校園流行語有很多,例如:“走,找校長聊天去”,“表醬紫”就是“不要這樣”,“暈”等等,在青少年中廣為流傳。這些都是在社會語言大環境中蓬勃發展起來的,它涉及學生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時代性強、傳播面廣、使用頻率高,是當代學生的生活全景的展現,體現了獨特的校園文化內涵和學生精神風貌。

二、流行語作為學校亞文化的形成機制分析

校園流行語文化的形成原因有很多,概括起來,可以分為主觀和客觀兩方面。從客觀方面來看,校園流行語形成的傳媒類別、內容、文化背景等都為學校流行語的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流行語文化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土壤,促成了青少年亞文化的形成。從主觀方面來說,青少年自身的特點及各方面社會文化的影響是校園流行語的形成的主導力量。

(一)客觀方面的成因

1、按流行語形成的傳媒類別看有: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雜志、手機、直郵。此外隨著時代的發展,出現的新的類別如:戶外傳媒(路牌燈箱的廣告位)、IPTV、電子雜志等為校園流行語文化開辟了廣闊的空間。這些大眾傳媒的廣泛發展極大地影響了校園流行語的形成與擴散。網絡的廣泛使用,導致的網絡流行語必然會影響到青少年的思想,甚至青少年作為網絡文化的傳播者會把這種文化引入學校中,成為了當代的校園流行語。當下網絡流行語甚多,在青少年中廣為流傳的,有“神馬”,“浮云”,“愛瘋”(iphone)等這些網絡的流行語成了當代青少年的口頭禪,這些流行語通俗易懂,極大地豐富了青少年的生活,活躍了人們交往的氣氛,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但是新鮮的網絡流行語也給學校的亞文化帶來了低俗的、無味的氣氛,這些低俗的文化,也極大地影響了我們的青少年的思想,文化以及價值取向。

2、按流行語內容的形成來說:電視中的影視作品,廣告詞,娛樂節目,也給青少年的校園流行語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如“給力、”“逆天”、還有剛剛在各大電視臺熱播的《北京青年》里最流行的一句話“青春重新走一回”、在我們人人皆曉的周杰倫的廣告詞“我的地盤,我做主”,美邦服飾的“美特斯邦威,不走尋常路”這些流行語都迎合了現代的青少年講求個性張揚,突顯自我意識的強烈愿望。其次還有流行音樂的影響。流行音樂對青少年的影響是非常的顯著地,其中影響年青一代成為流行語的有“不要瘋狂的迷戀哥,哥只是個傳說”,“該出手時就出手”,這些流行語都被青少年合理的用在適當的場合,用以發泄他們的情緒和表達適宜的心情。

3、按流行語形成的文化背景來說:社會文化環境的變化對校園流行語的形成有著直接的影響,社會生活中心的改變,觸發了價值觀的全方位變化,對青少年的心理發展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體現青少年價值取向的流行語“我的老爸是李剛”、“拼爹”、“高富帥”、“白富美”等相繼出現,這些流行語表現了一部分青少年在就業壓力、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下,功利性追求較為突出,享樂主義,成功學思維比較盛行。此外,還有一些“賣萌”等學校流行語青少年尚未成熟的心理,這種回歸童真幼稚的言行也是對現實痛苦的心理防御與自我保護。

(二)主觀方面的成因

1、從青少年自身的特點來看:青少年具有旺盛的精力,具有很強的創新意識,富有好奇心和廣博的接納的胸懷,他們往往是接受新事物新見解的先鋒,他們生活的圈子已不再局限于家庭、學校,由于成人及傳播媒體的影響,青少年開始勇敢地踏出家庭、學校,與社會團體接觸。由此出現了一些新的詞“特困生”(特別喜歡睡覺的學生),“菜鳥”,“MM”,“杯具”(杯具),“88”(拜拜),通過對這些流行語的研究發現,具有開放性性格的青少年,把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高雅文化與低俗文化、校園文化與大眾文化,都吸納到青少年的學校文化中,由此促成了流行語亞文化的廣為傳播。青少年的創新氣質也為學校流行語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提供了后期的發展動力。

2、從青少年的心理壓力來看:現代的青少年受到了學業壓力、就業壓力、青春期隨著生理變化而來的心理壓力等多方面的壓力,這些壓力促使著他們急需要尋求一種排解壓力,舒緩情緒的方法和途徑,從而促成了校園流行語亞文化的產生。例如:“郁悶”、“苦逼”、“無聊”、“鴨梨山大”等校園流行語,其中“郁悶”一詞一直都是現代青少年最常說的一詞,而且這一詞也所向披靡地成了所有青少年流行語的排行榜首,這直接反映青少年的學業壓力,對生活的迷茫,對未來的盲目、空虛、茫然的現實狀態。此外,還有一些流行語如:“找人”、“送禮”等這些詞直白但又確切的表明了青少年心里感受到的就業方面的壓力以及無奈的情緒。

3、從青少年的成長受到外界文化的影響來看:隨著人本主義思潮的興起,社會上很多人誤解了個人主體性內涵,以個體感受為中心的唯我文化潛滋暗長,并且影響到一部分青少年。他們往往有強烈的自我意識,以自我為中心,不顧及他人的感受,這也加劇了青少年價值觀的偏差,過分關注自我,只圖自己一時的快樂,建立在侮辱他人的基礎之上,這些身心特征,導致了一些帶有諷刺挖苦的語言如“你有病嗎?”、還有相應的答語“你有藥嗎?”、“神經病”、“二”等流行語在現代青少年中的廣為流傳。

三、校園流行語文化的引導對策

學校流行語文化的產生,一方面滿足了當下青少年標新立異、追求新穎、張揚個性的需求,滿足了青少年內心情感的發泄的需要。但是,另一方面一些低俗的學校亞文化卻干擾了青少年正常的語言學習,甚至對他們心理的正常發展也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因此,校園流行語文化的產生和發展,急切的需要我們提出恰當的引導對策,去引導青少年正確的、合理的利用流行語。

1、破除“主流”文化和“亞文化”二元對立的思想觀念,建立正確的多元文化觀。主流文化,引領著我們整個社會的文化風向,在社會文化中占主導地位。因此,我們要加強對學校主流文化的學習,但也要重視對學校亞文化的研究。亞文化作為次文化,依附于主流的文化而存在著,通過研究亞文化可以探究我們當下存在的文化困境,一方面,可以發掘亞文化的活力和創造性的方面,來豐富我們社會的文化現狀。另一方面,亞文化的內部也是紛繁復雜,泥沙俱下的文化形態,因勢利導,積極的吸取學校亞文化中的健康向上的一面,對低俗、庸俗的亞文化加以剔除,使得主流文化和亞文化相互補充,從而建立良好地學校文化環境。我們需要從不同的角度立場去分析,協調主流文化與亞文化的沖突,發揚主流文化的包容性,形成多元文化下的社會環境,豐富我們的社會文化形態。

2、關注青少年的心理發展,家校共力對學生的心理問題加以疏導。通過對校園流行語的研究發現,它側面反映了青少年心理狀態,家長和老師要聯合在一起,密接關注青少年的言語表達,從中洞察他們的心理。首先,家長和學校老師不能盲目的判定流行語只有消極影響,適時的學會融入流行語文化中,切身的體會運用流行語時內心的感受,并持一種寬容的態度去試著了解流行語背后青少年的心理狀態,嘗試運用正確的語言,對青少年的心理進行正確的指導。其次,要在家長和學校之間建立深度合作,相互信任,相互認同,相互交流的關系紐帶,家長要了解學生在學校的行為表現,老師要了解學生在家里時的情況,在雙方的合力之下采取正確的方法,對青少年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的疏導和解決。再次,學校也要加強對青少年漢語知識的學習,提高運用漢語的能力,從而規范用詞,引導學生多于閱讀文字優美,規范的文學作品,提高學生鑒賞與運用語言的能力。使得學生對于社會上流行的語言,有一定的鑒賞能力,從而規范自己的用語。

3、加強網絡媒體的語言規范,樹立青少年正確的價值取向。青少年是網民的重要構成,當下網絡媒體是傳播流行語文化的主要渠道,網絡媒體的流行語生動、活潑、形象,許多網絡流行語極富想象力和創造性,極大的豐富了語言的表達方式,也使得枯燥的文化交流變得生動豐富。但其中一些低俗的流行語對青少年的價值取向負面影響也很大。加強網絡媒體的語言規范,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進行:首先,要加強對網絡媒體中流行語的語法、詞匯的規范,為青少年的發展建立一個健康的社會大環境,對于社會上出現的流行語進校園的現象,網絡媒體應致力于塑造積極進取、健康向上,文明的社會文化,而不是為了獲取利益一些垃圾信息,其次,可以通過制定一些法律法規對網絡媒體語言進行規范,當然,最為迫切的是要強調媒體的自我管理,強調網絡媒體對青少年的社會責任,促進青少年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從根本上建立健康地社會文化環境,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綜上所述,校園流行語文化,有它積極地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流行語的存在和流行是客觀事實,既是一種語言現象,又是一種文化現象,而且常常是一個臨時的現象,從積極的一面來說,青少年流行語是詞匯豐富發展的一條管道,也是某種社會文化和情緒的宣泄,但是它們也會污染語言,傳播低級趣味,這就需要我們疏導和規范。通過探究青少年流行語文化的來源及深層原因,不僅對于我們進一步研究新時代、新階段青少年的性格特點,更好的掌握青少年的心理,有著重大的意義,而且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對待和利用流行語的積極因素,更好的引導和豐富學校亞文化向著積極地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箭從高校流行語看當代大學生的價值取向[J]河南社會科學.2011(9):(169―171)

[2] 陳靖當代大學生亞文化建設研究[M]碩士論文.2009

[3] 樂晉霞青少年流行語的來源及影響研究[J]山東省團校學報(青少年研究)2011(3):(40―43)

[4] 郭勁東探尋中學生流行語的“由來”[J]華章.2009(23):(48―50)

[5] 郭興芳,包曉峰校園流行語反映的大學生心理狀態及對策(J)中國電力教育2011(35):(176―177)

篇(10)

語言既是人類社會生活的交際工具,也是人類文化 的最好的載體 。人類社會 的變革和發展必然導致語言的變遷 ?!傲餍姓Z”的盛行就是語言變遷 的突出表現。“流行語”具有社會性和文化性兩大基本屬性,它總是從特定 的角度 ,表達著人們 的社會心理 、價值觀念和文化心態的取 向與動態 就“流行語 ”的興起與傳播方面來看 .作為社會的先鋒力量并且有著標新立異特征的青少年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傲餍姓Z”已經成為青少年表達生活感受與自身需要的一種重要符號.從而也就成為 了作為一種 “亞文化”形態的青年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美 國一直是一個強調獨立 、個性 .鼓勵冒險、開拓等精神的國家。在上世紀打破種族 、性別等障礙后,美國社會更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追求自由創新,努力實現自身價值。當代美國青少年的這種社會心理文化特征在他們的“流行語”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一、 青少年社會心理在“流行語”中的表現

青少年時期是自我道德意識和價值觀念的形成與發展時期。他們早期的價值和道德標準主要來 自父母。當進入學校甚至社會這些廣闊的世界以后 ,同伴群體的價值觀,以及老師和成年人的評價日益重要。他們對原先的道德標準及自己的價值和能力都要做重新的評價與修訂。并重新形成完全屬于 自己的道德價值體系。美國青年尤為如此,他們思想獨立 。勇于創新并打破常規 ,以凸顯 自己的與眾不同與獨創性 。這無疑成為語言變化的一大動因,諸多“流行語”隨之誕生。一些青少年把原有 的一些詞匯、詞組變形使用。例如:

Yeah!(表示歡呼的)變形為 Yeaaah!;

What’S up?(你最近怎么樣?)變形為 Wazzup?

Out of here(不在,走了)變形為 Outta here;

kind of(有點 )變形為 kinda;

sort of(有點 )也變成了 sorta

cool(酷)變成 kewl

nice(好)變成 niice

damn (該死 ,可惡 )變成 語氣 較輕 、較 委婉 的dang

還有些青少年與計算機和網絡至交。已經標新立異地獨創 了不少具有 電子信息 時代 的特色詞匯例如 :

(1)tl=you

lit Your

r = are

Y=why

Xmas=Christmas

thax=thanks;

(2)cu:see you

brb=be right back

idn/idk=I don’t know.

yw you’re welcome

omg oh my god

(3)asl=age/sex/1ocation

(4)dl=download

rly really

gf= girlfirend

bf=boyfirned

(5)2=to/too

4 :for

me2= me too

34=before

eLI 18er=see you later

(6)CU@NIGHT=see you at night ’:happy

以上六類詞匯及表達方式都是網絡時代誕生的“流行語”。它們的突出特征便是簡潔。同時夾雜了數字和符號 ,常見于美國青少年的博客以及聊天記錄里(例如 QQ,OICQ等)。第(1)類新詞是鑒于發音相近而簡化的詞匯,從而使交流更加快捷。第 (2)、(3) (4)類包含的表達方式均為縮略詞 ,它們或由每個短語中單詞的首字母組合而成,或提取單詞中的兩個字母組合而成,同樣使交流更加便利省時。第 (5)(6)兩類構思巧妙,利用了數字、符號簡單明了的特性.使構成的新詞令人過 目不忘,印象深刻 ,充分展現了青年一代 的智慧與創新精神 。 在當今網絡時代的深刻影響下 ,中國青少年也創造 了他們獨有的“流行語 ”。這些流行語有些來自英語國家,除以上列出的gf,bf,CU,b4,^-^等之外他們創造了屬于 自己文化的一些表達方式 。例如 :

gg哥哥

mm妹妹

樓主

潛水

沙發

雷人

:)

這些表達方式同樣遵循簡單經濟的原則,并且形象生動,廣為流傳,成為青少年的鮮明特色。

二、青少年文化特征在“流行語”中的表現

(一)街頭嘻哈文化

自從上世紀 70年代美國黑人說 唱音 樂 (rapmusic)在美 國傳播 以來 ,美國城市的年輕人形成 了一股強勁的嘻哈(hip—hop)文化。它起源于說唱音樂及與之相伴隨的強調即興發揮,追求個性化.反映不與主流相融的桀驁不馴的霹雷舞 (break dance);但是這種風潮迅速到達美 國城市街頭 的各個角落。嘻哈風格隨處可見。因此廣義而言 ,嘻哈多指流行于城市年輕人 中一種凸顯 自我的街頭文化 。甚或可以說成是一種生活態度 ,包括語言 、服飾或標榜 “帥”“酷”的招牌動作。若具體體現在裝束上,其最明顯的標志是他們寬松的T恤 、輕便的球鞋,隨意裹在頭上的頭 巾,率性的鼻環和粗寬的耳環 、項鏈 、或手環 ,動感十足間處處張揚個性 、引領時尚?!拔憋L格在青少年“流行語”中隨處可見。例如 :

chillin’放輕松

bling-bling閃亮的珠寶,引申為名牌服飾配飾

phat杰出的 ,一流的(不是 fat肥胖之意)

gangsta(gangster的變體)土匪,歹徒 (在此指充滿暴力的一種 rap形式)

getting crunked放松,做你 自己 (crunk為一種rap形式)

offthe chain脫身,擺脫困境 (與 offthe hook意思相 近 ) 美 國很多青少年都為 自己能夠成為嘻哈一族感到 自豪 ,他們隨時追隨者 hip hop音樂 中的 “流行語”,用這些詞語表達自己的情緒 ,突出 自己的身份他們有時甚至不 在乎別人是否 能夠聽懂他們 的語言。但是這些表現嘻哈風格 的“流行語 ”還是被青少年廣為使用 ,有些甚至已經寫入字典,例如:ehillin’bing—bling等 。

(二 )校園文化

青少年正值學習年齡,他們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校園中度過 .獨有的校園環境造就了獨有 的校園文化及校園“流行語”。美 國校 園“流行語 ”充分體現 了青少年的生活學習心態及現狀 。美國學生的校園生活多姿多彩,他們可以參加各種社團,既可以結識朋友 、增長學識 、發展興趣 ,又可以鍛煉能力 。例如 :建筑學社團,英語社 團,圣經解讀社團 ,讀 書會 ,體育運動社團 ,海外學生社 團,環境保 護社 團,學生聯合 國等等。同時美國校園的體育活動及藝術活動也很豐富。體育比賽是校園的大賽事 ,尤其是籃球 ,美式足球和棒球 ;此外 ,騎馬、攀巖 、劃船 、滑雪 、飛翔 、跳傘等運動也深受歡迎。美國文化極重視藝術天賦的充分展示和個人創造力 的充分表達 ,因此在美 國校 園還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藝術活動,例 如戲劇 ,音樂舞蹈 ,美術等。這種濃郁的校園文化催生了具有典型校園風格的“流行語”。例如 :

chill/chill out放松 :鎮定下來

playa/player花花公子

hot漂亮的

trip過度擔心或緊張

dude伙計 ,老兄

ride車.汽車

cool很棒 。很酷

crib/pad家 .住處

hang out經常去的地方.住處

chick女性(常有侮辱之意)

fraternity兄弟會 /sorority姐妹會 .女學生聯誼會Whoops! 哎呦(表示驚訝 ,沮喪 ,輕度道歉等)cake course一門課很好修 ,可以說是白送學分的cheese/cheddar錢

hella非常

homey朋友。密友

take no prisoner(多指教授 )考試很嚴格,而且不 留活 口 這些“流行語”有的反映學校社團 .例如 fraternity和 sorority;有 的反映學校生活,例如 ride,playe等;有 的則反映學校學習.例如 cake course和 take no prisoner· 在中國,校園“流行語”也舉不勝舉,同樣反映 了當下學校生活文化的個個方面。例如:

郁悶

我暈/我倒

豬頭

惡心

變態

親愛的

東東 (東西 ,玩意)

特困生 (特愛睡覺的學生 )

掛 了 (考試不及格)

這些校 園“流行語”在同學之間 口頭相傳 ,迅速成為校園語言文化的一部分 。使用這些“流行語”不僅易于與同學溝通交流,而且加強了作為學生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三、美國青年流行語調查

為了更好的了解美國青少年“流行語”及其反映的青少年社會心理與文化特征.我們對一些在 中國留學的美國青少年進行 了有關 “流行語”的問卷調查。他們中間以及他們的朋友經常使用的“流行語包括 :

Whatever

Fabulous

Awesome

Cool

Tight

Let’S hang out tonight..

He is chill

I’m crashed.

epic win/fail

Google it|to google

to wiki

to friend(make friends)

在這些流行語中,有些是感嘆詞,表達情緒,例如:fabulous,awesome,tight等;有些是反映社會生活的,例如 Let’S hang out tonight.通過該 “流行語”可 以看出美國青少年豐富自由的夜場活動 。他們經常和朋友同學一起泡吧、在家舉辦聚會等等;有些則是關于學習的,例如 :to google,to wiki.。大部分中國青少年對 google搜索引擎都很熟悉 ,并且在日常生活和學習查資料時經常會使用 。wiki全名為 wikipedia是一種在歐美國家廣為使用的網絡百科全書.能夠搜索到各種信息,包括政治 、科技 、文化、教育 、法律等等。 在對 留學 中國的美 國青少年調查的過程 中 ,我們注意到 ,他們似乎沒有意識到 自己已經說出了許多“流行語 ”,部分原 因可能是“流行語”已經成為他們語言的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在 日常交流時 ,“流行語”會 自然 、不經過思考無意識 的脫 口而出。而正是這些“流行語 ”形成 了青少年特有的語言風格并折射著青少年獨有的社會文化特征。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青少年社會心理 、文化等特征在青少年“流行語”中表現極具明顯的時代特征。青少年處在身體心理急劇變化時期 ,了解其社會心理 、文化 、心態等對學校 、老師 、父母具有重大意義,而心理文化因素很難捕捉 。只有在青少年的言行舉止上間接獲得 。研究青少年 “流行語 ”便是一個行之有效的進入青少年世界的途徑。了解青少年“流行語 ”不僅能使家長、老師 了解青少年的個性 、好惡 、文化等,同時也為雙方進行有效溝通奠定 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篇(11)

引言

“今天你X了嗎?”是近年來網絡媒體中使用比較多的一種問候性的標語,比如“今天你吃了嗎?”“今天你團了嗎?”等,都是當前互聯網上使用較多的詞匯,這種詞匯主要是對新思想以及新事物進行介紹的一種方式。跟一般的問候語有些不同的是,這種問候語帶有的目的性更強。一般問候語主要是對生活中的各種小事、各種衣食住行等相關的問題進行詢問,但是流行問候語則主要是對一些新的事物以及思想進行宣傳,但是兩者之間的句式結構是相同的?!敖裉炷鉞了嗎?”的語法結構比較靈活,其中的X 可以是簡單的詞語,也可以是句子,從語法性質上來說,可以是謂詞也可以是體詞,從音節上來講可以是單音節也可以是雙音節,流行語中的詞匯主要是對相關的事物進行宣傳。

一、句法的結構分析

從《中國式離婚》中開始流行的“今天你離婚了嗎?”一直沿用到現在,現在很多人都將這個句式當做一種常見的結構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比如“今天你吃了嗎?”“今天你瑜伽了嗎?”“今天你買股票了嗎?”這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語言。其中的X可以具有多種詞性。

(一)X的類型

1.X代表名詞。比如“今天你實名制了嗎?”描述的是實名制認證的相關問題。“今天你綠色了嗎?”描述的是環保的問題。

2.X代表動詞。比如“今天你微笑了嗎?”

3.X代表一些具有特殊含義的字母或者數字符號。比如“今天你google了嗎?”描述的是是否使用google搜索引擎。也可以是字母、數字等表示一些特殊意義的符號。比如“今天你DIY了嗎?”“今天你2了嗎?”

(二)X可以進行形式的轉變

這句話可以轉變形式以表達不同的含義。第一,可以轉變成為“今天,你X了嗎?”第二,可以轉變成為“Z,今天你X了嗎?”其中的Z表示的是一種稱呼或者一種物品。比如“親,今天你笑了嗎?”“隔離霜,今天你用了嗎?”

二、句式特點分析

這個句式在使用時具有一定的特點。與一般的問候性語言有不同之處。

(一)流行性

這個句式是從電視劇中出現并演變而來的,最開始主要用于一些電腦、電子產品以及網絡交流中。根據相關的調查可以發現,在網絡流行語中屬于一個比較常見的句式。

(二)凸顯了人群特點

這句話常見在一些網絡交流以及電子產品的宣傳方面,因此在使用時會有一定的人群傾向性。比如當偷菜的網絡游戲還比較火的時候,很多網友在聊天時會用到“今天你偷菜了嗎?”用作相互之間的問候與交流。當前團購比較流行,因此很多網友在交流時也會使用“今天你團購了嗎?”作為相互間的問候。

(三)凸顯了社會熱點

這個句式從最開始的網絡范圍開始逐漸普及,最終擴散到了其他生活領域。尤其是對社會上的一些比較熱點的問題進行反映的時候,往往就會用到這個句式。這句話作為一種流行元素,漸漸在我們的生活中變得普遍。

(四)趨新性以及簡略性

趨新性主要指的是一般的標題可以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相比于傳統的標題而言,這個句式對想要表達的內容具有一定的引入和提示作用。傳統的標題一般都具有鮮明、簡潔的特點,比較注重對文本實質的揭示。一般會采用可以激發人們的興趣、引起人們的共鳴的方式進行闡述,以揭示概念來說明事物特征、本質以及其他的規律。但是“今天你X了嗎?”這個句式是一種全新的表達方式,直接、簡明而且十分具有吸引力??梢宰屓艘荒苛巳坏卣业絾栴}的主旨。

三、語義特點分析

(一)“意在言外”的特點

當人們在交流的時候使用這句話,很多時候并不一定是真的想要表示句式中所體現出來的那個意思,但是生活中使用這句問候語時則是比較直接地表示問候的意思。比如當一個人問你“今天你哭過了嗎?”表示的是對方在詢問你是否真的哭過。但是流行語中的“今天你X了嗎?”卻不一定是表示的相關意思。比如轎車的廣告“今天你微笑了嗎?”從單純字面上來看表示的是詢問人是不是有微笑過,但其實這則廣告是想要引起人們的注意,告訴人們馬自達的轎車可以讓人微笑,從而實現宣傳效果,這句話表達的實際意義是進行相關物品的宣傳而不是單純的詢問,在某些情況下,這句話的出現也表達了說話人希望對方可以進行相關的行為。比如“今天你低碳了嗎?”表示的是對當前的一種低碳理念的宣傳,希望人們可以在自己的日常行為中能實現節能環保的目的。

(二)該句式在語義上的泛化

在這句話中有很多詞語都可以理解成為一種虛擬化的表示,比如“今天”“你”等,并不一定表示的是今天,并不一定是針對某個人,這句話有一種泛化的含義。比如“今天你微笑了嗎?”其中的時間不一定是限制在今天,也不是針對某一個特定的對話人,而是在任何一天,泛泛地對一些人說應該要微笑。當然,正是這種泛化,使得句子的語義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以及不定性,可以涉及很多相關的事物。比如“今天你喝了嗎?”如果某飲料廠家在進行宣傳,則表示的是對這種產品的宣傳,如果是以某化妝品牌的角度出發來說的,則可以代表一種給肌膚補水的化妝品,這時候的喝并不一定代表的是實實在在的喝水,而表示的是給肌膚補水。因此這句話想要表達的實際意思可以與很多方面有關,句子的實際意思要取決于實際的場景。

四、構式語法理論下的“今天你X了嗎?”

構式語法理論中,對于語言的形式以及語言想要表達的具體含義之間出現的不匹配的現象被稱作壓制。對于一些已經存在的語言表征結構,人們會在此基礎上構建一些全新的結構意義以及表征含義。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一旦我們經歷了一些新的事物和現象,就會形成一種全新的概念,從而激活相關領域中的其他概念。

對于流行語“今天你X了嗎?”用構式語法來進行分析,可以從中看出這句話產生了新的意義,即你應該要對其中與X所表示的一些行為或者事物相關的東西進行嘗試,當這句話在不斷地流傳于傳播過程中時,已經逐漸出現了新的含義。當這句話在被使用的時候,人們可以感受到其中的一種比較獨特的宣傳含義,因此這句話被轉變成表達推廣以及推銷的意義,而不再是單純地進行日常生活中的詢問。

對于X的動態表現,同樣可以使用構式語法理論進行分析,其中的X往往具有動態的表現,比如“今天你瑜伽了嗎?”“今天你音樂了嗎?”其中的瑜伽以及音樂都是名詞,但是在這個句子中卻被動態化,使X成為了動詞。瑜伽表示的是練習瑜伽、音樂表示的是聽音樂或者做音樂。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正是由于在構式語法理論基礎上被構式所壓制的結果。“今天你X了嗎?”作為一種構式,對于詞性有一定的強制作用。在這種構式中,其中的“X了”都被壓制成為謂語。因此在這個句式中,無論X是一種什么詞性,都可能出現動態化的結果。

五、“今天你X了嗎?”流行的原因分析

這句話之所以能夠成為一種流行的語言,一個原因是它具有獨特的宣傳以及推銷的意味。經過廣泛的傳播以及流傳,在語言形式上“今天你X了嗎”已經成為一種泛化的語言形式,這句話也成為一個固化的構式。但是這句話因為常常用在宣傳、推銷等方面,因此當人們在用這句話進行交流時往往會讓人聯想到宣傳以及推銷的效果,它已經不再是一種簡單的詢問以及問候,而作為一種流行用語,逐漸成為一種宣傳和推廣的手段。盡管這句話已經被冠上了一種宣傳和推廣的含義,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句話表示出來的意思也十分平實生動,與我們的生活十分貼近,很容易給人帶來一種親切的感覺。比如“今天你買菜了嗎?”“今天你上班了嗎?”這些話還是以一種詢問的方式傳遞出來的,十分平淡但是也很容易給人一種親切感,雖然簡單卻具有深刻的意義。因此正是由于這句話具有這方面的特點,很多商家才愿意使用這句話來進行相關的產品宣傳。此外,這句話還符合一定的經濟性原則,言簡意賅地傳遞了相關的含義,用一個簡單的詞語可以表示出十分豐富的意義,是這句話能夠流行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當代的很多人都喜歡簡潔,不喜歡長篇大論,用簡潔的語言來表示相關的意思,也比較符合當前人們的思維方式,從而使得這句話經久不衰。

結語

隨著語言應用學的不斷發展,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了很多流行用語。比如“今天你X了嗎?”就是比較常見的一句。這句話也具有一定的詢問的意思,但是與一般日常用語中的詢問含義有很大不同,這一用語具有更多的宣傳以及推廣的含義。從構式語法理論視角來看,這句話被構式所壓制,其中的X無論是什么詞性,用在這句話中都具有一定的動態性含義。當然這句話之所以能夠流行,與它本身的特點分不開,這句話十分簡潔生動,比較符合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思維觀念,因此在生活中被使用得十分廣泛。

參考文獻

[1]劉先寬,孫若紅.網絡交流語的隱喻研究[A].科學發展與社會責任(B卷)――第五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文集[C],2008.

[2]莊麗媚.當代語言哲學的隱喻研究及其意義[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5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

[3]李福印.當代國外認知語言學研究的熱點――第八屆國際認知語言學大會論文分析[J].外語研究,2004(03).

主站蜘蛛池模板: 蜜桃臀av高潮无码| 5x社区精品视频在线播放18|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 亚洲免费人成视频观看| 爽爽影院在线看| 动漫无遮挡在线观看| 色先锋影音资源| 国产免费AV片在线观看播放 | 最近中文字幕免费4| 亚洲国产欧美另类va在线观看| 狠狠躁夜夜人人爽天96| 公交车上被弄进走不动| 翁熄性放纵交换|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欧美| 青娱乐手机在线| 国产在线观看午夜不卡| 欧美77777| 最近日本中文字幕免费完整| 亚洲欧美激情精品一区二区 | 一区在线免费观看|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 久久久久久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一级黄色影片|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18| 权明星商标查询| 亚洲久热无码av中文字幕| 欧美在线观看视频一区| 亚洲日韩在线中文字幕综合| 毛片毛片免费看|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播放| 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免费资源高清小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线观看| 国产熟女乱子视频正在播放| 亚洲色图综合在线| 国产真实乱子伦视频播放| 亚洲欧美自拍明星换脸| 国产真**女人特级毛片| 色婷五月综激情亚洲综合| 国产男女猛视频在线观看| ww4545四虎永久免费地址|